职称论文百科

社论文章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15:26:47

社论文章发表

1978年5月10号,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1 主要针对中央“左”的错误以及“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2 经过两年徘徊,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是在真理大讨论之后就开始彻底解除的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是特邀评论员.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发了通稿,不少省的党报也随之转载.这篇文章分四个部分: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4、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请读一读该文的精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一样.——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革命导师)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的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批评过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干去弄清是非.科学无禁区.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处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这篇文章,紧密地联系当前思想实际,具有强烈地现实性、针对性,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地理论进攻.文章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引线,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却句句击中要害.

《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引发强烈反响,也引起邓 的重视。经过岁月的验证,如今人们普通承认,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并列为现代中国“三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是由这篇文章引发的。

1978年5月10号,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新华社发表社论文章

1977年1月: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乘胜前进》。(由于某种原因不让发)

如果您想在人民网或新华网发布新闻软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新华社在建设现代全媒体集团,拥有各种新闻发布形式和媒体工具,包括传统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网络业务、经济信息服务、数据库和搜索服务、手机和网络及大屏幕等新媒体、电视台等等综合性架构。文字新闻报道文字新闻报道是新华社传统报道形式。它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时政、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新闻。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每天播发稿件近600条。新华社文字新闻产品分为6条发稿线路:通稿新闻线路、体育新闻专线、服务新闻专线、财经新闻专线、社会文化新闻专线、专特稿新闻专线。通稿新闻线路是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新闻的综合线路,是新华社履行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党和人民耳目喉舌、消息总汇四种职能的权威线路。通稿新闻线路设有“授权发布”、“新华视点”、“新华时评”、“国际观察”、“时政”、“国际”、“港澳台”、“外事”、“社会”、“经济”、“海峡时评”、“法制”、“科技”、“医卫”、“教育”、“体育”、“文化”、“媒体集萃”等栏目。同时,播发包括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事新闻、港澳台新闻、体育新闻的“新华社快讯”。·主要内容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主张。2.纵论世界风云变幻,报道中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教、外交、军事新闻。3.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4.报道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5.及时报道国内外各种重大突发事件。6.揭露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消极现象、不良现象。7.报道海内外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科技、文化、体育新闻·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250条左右。体育新闻专线是报道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体育人物、体育事件及体育产业的新闻专线。内容包括中央权威部门授权新华社发布的重要体育新闻;国际、国内体育权威机构提供给新华社的独家新闻;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欧洲足球锦标赛、NBA、CBA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体育新闻专线设有“体坛热点”“新闻人物”“体坛走笔”“赛事前瞻”“赛事综合”“名人视点”等栏目。·主要内容1.全面报道欧洲五大联赛和南美各国联赛、欧洲冠军联赛、联盟杯赛、亚洲冠军联赛、欧洲足球锦标赛和亚洲足球锦标赛等国际足球赛事。2.报道中超、中甲、女足赛事以及国足征战国际赛场等国内足球热点事件。3.全面报道NBA、CBA等篮球赛事以及明星球员情况。4.报道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5.报道全民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6.报道国内外正在兴起的各种新奇、刺激的极限挑战运动。·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60多条。服务新闻专线是以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实用新闻为主的新闻专线,具有服务性、前瞻性、亲和性。每天播发国内外民生领域的权威新闻、相关动态、信息资讯,内容涵盖汽车、房产家居、生活消费、旅游出行、健康医药、IT通讯、人才求职、休闲时尚、学习培训、气象环境等方面。·主要栏目1.生活观察:是服务新闻专线的重点栏目。主要报道生活消费领域的热点、疑点、难点、冰点问题。2.公众质量服务:权威报道公众关心的产品质量问题,稿件以组稿形式播发,包括产品质量播报、伪劣产品追踪、黑榜企业暗访、违规问题查处、专家支招预防等。3.民生热点访部委: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权威解析群众在购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4.求证新闻:报道权威机构声音,澄清社会上的“小道消息”。5.记者亲历:以记者亲身体验,反映生活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6.城际比较:对比报道国内外城市在市民生活形态、消费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情况。7.新华数字:即时发布消费指数、就业指数、旅游指数、就医指数等。8.南辰观察:由新华社记者南辰主笔,主要报道汽车消费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9.每周房情:评点主要城市商品房销售情况。10.新闻背后的医学:介绍新闻事件涉及到的医学知识。·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60条,同时配发20底左右的图片、图表。社会文化新闻专线是新华社为满足综合性报纸对社会文娱新闻的需要而设立的新闻专线。专线以新颖的角度、鲜活的语言,报道国内外社会、法制、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新闻。·主要栏目1.新华调查:是社会文化新闻专线的重点栏目,深入报道国内外社会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焦点、热点事件。2.社会广角:报道日常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包括突发事件、社区生活、道德风尚、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信息。3.法治视线:报道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事件新闻。4.社会周评:对社会新闻和社会生活进行评论。5.文化时讯:主要反映各地文化动态。6.文化生活:反映老百姓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消费心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培育和亮点,以及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7.文化视点:深层透视文化现象,反映文化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揭露文化领域存在的丑陋现象。8.中外读书:对好书、新书进行评论和宣传,对出版领域的媚俗现象进行抨击,综合报道全国图书市场。9.艺术舞台:报道各类舞台演出和娱乐活动。10.影视天地:报道新电影电视节目、歌曲演唱等消息。11.名人明星:对一些文化界名人的行为与动向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12.文物考古:报道国内外文物考古领域的新发现、新观点等。13.旅游文化:介绍各地旅游动态、景观设施、旅游经济等。·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80条。专特稿新闻专线是新华社为满足媒体个性化需求设立的一条专线,具有独特的互动形式、灵活的供稿方式,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为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有价值、针对性强的专供稿件,受到广大用户的称赞。专特稿新闻专线按照报道领域分为国际专稿和国内特稿两大部分。·国际专稿·主要内容1.国际要闻:报道国际新闻最新发展动态。2.时事特稿:报道最新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以最快速度介绍重大事件的发展进程、来龙去脉和事件细节。3.软特稿:报道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融知识性、新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4、大千世界:报道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文字简短精练,内容趣味盎然,每组稿件500至1500字,是报纸丰富、活跃版面的首选。·发稿情况1.国际要闻分两个时段发稿,6:30-9:30,播发“上午专电”,主要服务于晚报;19:00-24:00,播发“今晨专电”,主要服务于日报,每天发稿20篇以上,总字数近10000字。2.时事特稿分两个时段发稿和软特稿分两个时段发稿,7:00至8:00,主要服务于晚报;16:30至19:30,主要服务于日报。每篇稿件在1000字左右。·国内特稿·主要内容 追踪报道国内热点问题,深度挖掘冰点问题,根据媒体的报道需求,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为媒体提供全方位报道。·发稿情况 每周一至周五发稿,日均发稿3篇,每篇稿件2000至3000字。新闻产品抄收方式1.全球卫星广播网方式全球卫星广播网(简称全球网)是新华社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等新闻信息产品的通讯网络系统,也是新华社目前最主要的传输技术手段。2000年元月开始正式启用。全球网通过四颗卫星发送业务信号,覆盖除南、北极以外的全球各地区。用户接收软件采用流行的浏览器技术、灵活方便,充分考虑了广大用户的使用需求,主站有灵活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及时更改、设定用户的接收权限。这套系统采用滚动式播发,技术成熟,稳定性较高,覆盖面大,用户界面友好,能有效保证新华社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和稳定性。2.互联网技术服务方式登录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可接收新华社图片图表新闻产品。多媒体数据库的对外服务功能包括产品订阅、数据检索、个性化定制等。图片图表新闻新华社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图片采集和发布机构。新华社不仅拥有一支遍布全球的高素质专职新闻摄影队伍,还吸纳了国内外一大批优秀签约摄影师,进一步拓宽了新华社图片稿件来源。每天24小时实时播发新闻图片700余底,全年发稿20多万底。新华社图片内容丰富,画面精彩,具有权威性。通过全球卫星广播网传输图片,时效性强,图片拍摄、传输和播发全面数字化,图片从拍摄到传送到用户终端仅需几秒钟。由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双重领导的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新闻资料图片库,保存200余万底资料图片,内容涵盖中国近百年历史和世界重大新闻事件。新华社图片图表新闻产品有:新闻图片通稿专线、体育图片专线、图表漫画专线、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专线、新华/法新图片专线共五条专线和图片专特稿、展览图片。新闻图片通稿专线是全面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体育等新闻的一条综合线路。图片通稿专线权威、及时、发稿量大,体现了新华社宣传报道特色。主要来源于新华社自采图片,并辅以外通社的新闻图片,以及部分国内外签约摄影师提供的地方新闻图片,适合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是各类媒体图片报道不可缺少的专线。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200余底,遇重大事件,如国庆大典、“两会”召开等,发稿量大幅增加。体育图片专线报道国内外体育新闻,展现体育运动力量、速度与美的图片专线。内容有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世界杯足球赛、NBA等各类球赛报道;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明星逸事的报道等。图片来源新华社体育记者及部分外通社稿件。该专线适合体育类报纸和有体育版面的各类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量50余底。重大赛事期间,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发稿量增大。图表漫画专线用图表、漫画形式报道各类新闻事件的专线。图表数据来源权威准确,制作精美简洁;漫画诙谐生动,集新闻性与艺术性于一图,有很强的表现力。以财经播报、突发事件为主,还设有政策解读、国际要闻、生活服务、旅游出行、人才就业、医疗卫生、体育保健、质量抽查、环境保护、房产家居、科普教育等。适合日报、都市报、晚报以及财经类报纸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表、漫画近20张。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专线是新华社与路透社联合推出的主要适用于晚报、都市报类媒体风格的图片专线。内容主要涵盖社会、文化、娱乐、经济、科技、环保、体育和突发事件等动态新闻。由新华社提供国内新闻图片,路透社提供国际新闻图片,图片量各占一半。该专线适合晚报、晨报、都市报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60余底。新华/法新图片专线是新华社推出的全部由法新社独家提供的国际新闻图片专线。内容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热点动态新闻,兼顾文化、生活、体育等软性新闻。适合国际新闻版面较多的日报、晚报、都市报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30余底。图片专特稿是新华社为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图片拍摄、编辑服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等各类专题图片。展览图片由新华社编辑、发行的供各地橱窗展示的图片。内容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如《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世纪伟人邓小平》《相互关爱抗击艾滋 共享生命》《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55年成就展》《纪念澳门回归5周年大型图片展》等展览图片,独特的宣传报道形式,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新华社档案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国家级照片档案保管研究机构,由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双重领导。拥有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珍贵历史图片200余万底,每年还以20万底的速度递增。为使历史档案图片更好地服务社会,新华社利用丰富的档案图片资源,通过多媒体数据库图片库,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新闻配图、展览画册、送礼留念、广告宣传、编史修志等方面的图片零售服务。中国图片总汇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新闻图片数据库,设有实时图片库、档案图片库和摄影师图片库,囊括了新华社记者、签约摄影师拍摄的所有图片,库存百余万底。主要针对期刊、展览、出版等用户提供服务。中国图片总汇根据图片大小、内容和年限的不同制定价格。用户可以在图片总汇网站上,通过搜索引擎,按关键词、图片类别、编号等多种方式,快速检索到相关图片。音视频新闻实时连线报道由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直接和新华社前方记者连线,互动交流,实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新华社连线报道已成为中央电视台和东方卫视等强势媒体提高新闻时效,拓展报道领域的重要手段。现场录音报道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外重大新闻现场采访,向电台、电视台、网站提供的录音报道。主要报道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体育等新闻。·发稿情况 日均发稿20条左右,时长30分钟。·稿件接收方式 登陆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视频新闻产品《新华纵横》“瞩目新华,纵横天下”。透视调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等新闻事件,追求主题故事化的电视表现手法,每期集中一个主题或一个新闻事件。此节目是新华社重点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发稿情况 每天一期,时长10分钟。《国际专题电讯》报道国际时政、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事件。定期约请新华社资深记者和国际问题专家,讲述国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剖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是非曲直,是广大电视观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该栏目由“环球要闻”、“专题报道”、“海外采风”三个板块组成。“环球要闻”主要报道海外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消息为主;“专题报道”深入报道海外最新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链接相关的新闻背景、新闻资料等;“海外采风”主要对海外发生的社会、文化新闻事件进行简明报道。·发稿情况 每天一期,时长15分钟。《新华社电视报道》内容包括国内外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等,属于新闻素材节目,电视台用户可以将《新华社电视报道》的新闻直接插播或进行再编辑。·发稿情况 每日5点到20点之间发稿,分四次滚动播出,每条新闻时长1分钟左右,总时长60分钟。·视频节目稿件接收方式 通过亚洲2号卫星KU波段传送节目,中心频率为12.26820GHZ新华视讯新华视讯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推出,已经在中国联通CDMA1X平台上开通三个轮播频道,并向中国移动用户提供近万条精彩视频片段的点播服务。考虑到手机用户的特点,新华视讯每条讯息都对时长进行了严格控制,并对画面和字幕进行了手机屏幕的专门适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为手机用户量身打造"。新华视讯手机视频的应用产品包括:·新闻频道 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让您随时随地纵览全球大事。·证券频道 权威发布财经信息,时时把握市场动态,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网络供稿网络新闻信息内容有全球各地快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产经新闻、IT新闻、科技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地方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等13个栏目,供网站选用。发稿情况 每天发稿300条左右·稿件接收方式:登录新华网网群建设新华社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建设网站,并提供技术维护,同时通过链接方式,使用户网站与新华网紧紧连在一起,使这些散落在互联网茫茫大海中的信息孤岛,依托新华网的品牌优势和强大影响力,提高用户网站浏览量和点击率。新华短信新华短信是中国最大的手机新闻信息短信提供者,是“第五媒体”的领航员,拥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短信采编平台,运用文字、图片、图表、视音频等多种形式,为手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快、精、准的特点。新华短信自2003年开播以来,实现了五个跨越:从单一文字到多媒体的跨越;从中文发布到中英文发布的跨越;从新闻报道到新闻信息综合服务的跨越;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的跨越;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的跨越。 主要栏目特色:《新华头条》点击热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传递事件真相;《时政要闻》聚焦政治风云;《人事任免》权威播报中央和地方官员变动情况;《英文新闻》看新闻、学英语;《财经新闻》一览全球财经。贴近读者生活的栏目还有:参考消息、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科教新闻、股市传真、健康生活、天气预报等。信息产品及服务新华社信息产品包括七大专线:大客户信息专线、高管信息专线、环球财经实时信息专线、新华财经分析专线、对外中文信息专线、对外英文信息专线、海外信息专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七大系列信息产品。大客户信息大客户信息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为VIP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性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四大模块:每日快递、舆情监测、专题报告和特色信息。·每日快递是在每天早8时前向用户高层领导提供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经济、社会要闻的“上班必读”,让用户第一时间洞悉全球政经大事,把握业界热点。·舆情监测通过追踪上千家国内外媒体,使用户随时了解媒体对自身及关注对象的报道,帮助用户知己知彼,决胜市场。·专题报告是根据用户点题进行信息采集,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完成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特色信息集成100多种热点行业的动态信息和市场分析。以上述四大模块信息为基础,通过卫星推送和互联网方式,为VIP信息用户提供一系列专供信息产品:《政务专供》《院校专供》《酒类专供》《房地产专供》《钢铁专供》《汽车专供》《医药专供》《IT专供》《出版专供》《环保专供》《科技专供》《金融专供》等,并且可以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多样化组合,形成个性化专供信息服务。......

社会论文发表文章

期刊投稿文章发表一般至少2个标准:1、机器审核:期刊文章发表的前杂志社会用论文查重系统检测抄袭率情况,超过30%以上的一般都不行的,至少你的文章重复率合格,比例越低越好,查这个是第一关。2、人工审核:这个需要编辑人工校稿,如果文章内容思想新颖,有自己的独创性,编辑人工审核比较容易通过。

报社 杜编辑 一个电话搞得

社科类的像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经济学与金融学年刊(英文版)ARTS OF ASIA亚洲艺术(英文版)ASIA PACIFIC LAW REVIEW亚太法律评论(英文版)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亚太会计与经济(英文版)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英文版 )等都算比较牛的A类论文期刊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管理工程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等也算是比较牛的国内期刊了想稿费就想多了,除非特别优秀的论文可能学校或者单位因为你发了比较牛的学术性论文奖励你稿费的话可能一些杂志社有,但是相对你的出版版面费来说就不值一提了,一般现在出版费一页大概400左右吧,可能你稿费的话大概就一两百,我以前发论文从没拿过,也许是我水平太菜,没接触高层次什么牛逼的没听说过的论文也说不定。。。楼主想要更多社科类可以私信我,以前我上研究生时正好有一个这类期刊的名录的

一般论文需要格式正确,具有前瞻性和完整性,还需要满足杂志在字数、复制比率等方面的规范要求,这些都是普遍的要求,具体还是要看审稿结果。其实你可以通过比较容易的途径投稿发表,像是创新医学网就是很专业的学术约稿机构,他们有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有专业的医学编辑去审稿,再根据目标杂志的录用标准进行全面的修改,他们对杂志的审稿要求都很熟悉,经验也丰富,修改后肯定是可以保证录用发表的。

社会评论文章发表

没有统一格式。

撰写社会评论文稿,一般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目的为了吸引眼球;文章内容最好一事一议,切忌贪多嚼不烂;、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一万年都碰不上一回的事情不说也罢;、

首先要弄清楚概念。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至于示范文章,建议多看时事报,很多评论的。希望能采纳,谢谢!

!!!你所见的真实社会:事件、关系、影响。开篇点名中心,中间真实感人(对不同形式的好与坏,已经看法)结尾首尾照应。只要你理解这些意思,文章一定很好。

社会学论文发表文章

社会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田野调查等领域,社会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深化社会学专业改革的必经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虐待老人问题的社会根源

“由于生理性衰老这一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新调整等原因”[1],老年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物质资源占有和政治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这不仅限制了老年群体对于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满足,而且其利益诉求也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甚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老年人往往出于畏惧、“家丑不可外扬”等心理,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以中国现实社会情境为研究基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特质表现和治理困境,并且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从“个体化”理论和风险社会视角深入挖掘这一问题的社会性根源,并以此为前提从减轻个体不安全感与促进社会整合角度规划治理路径,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帮助遭受虐待行为的老年群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失控:社会结构双重变迁下虐待老人问题的独特形态

发达国家虐待老人事件的产生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下,由老年人数量激增所引致的一种必然现象。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人口结构老化这一普遍性原因外,该问题的“井喷”还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进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改革开放前的欠发达的社会相比,在社会转型速度呈加速状态的现代社会中,中国虐待老人问题无论是“在发生机制和问题性质,还是在数量规模、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2],致使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失控”已经成为其特殊标识。基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化”和“人口老龄化”两种同步性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笔者总结了我国虐待老人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形态。

(一)老年群体具有受虐待的高危性,呈现地域和城乡的“阶梯式”分布形态

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智力衰退以及在经济和照料服务上的较强依赖性等因素所造成的相对劣势,老年人在遭受虐待方面具有明显的普遍性。2010年,我国家庭内老年人虐待发生率为13.3%,呈现阶段性增长的趋势,远高于虐童、虐妻等的比率,已经演变为高危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且,我国农村家庭内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农村:16.2%,城市:9.3%)。而且虐待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升高而降低,西部地区为21.8%,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京津沪地区最低,仅为5.4%。我国区域和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虐待老人问题呈现“东少西多、乡增市减”分布格局的制度性成因。

(二)问题形成的根源难以确定,社会影响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开始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劣势(体格缺陷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家庭关系的紧张(代际冲突、子女拒绝承担赡养义务)等因素的复合和集中加剧了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风险。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传统风险要素可能会演化为新的风险或者相互交融,极大地增加了虐待行为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也面临更大挑战。而从问题的预防和控制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以“孝”为其精神内核,一旦违反孝道必然会受到古代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该问题的产生和加剧。但随着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在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下迅速瓦解,加之家庭关系导致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使得对于这类问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大为减弱,其影响也扩散至家庭边界之外,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虐待老人问题的治理困境:心理冲突与保护机制失效的交织

一方面,受虐老人对施虐者存在复杂心理。多数虐待老人事件发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受虐老人出于保护子女的情感,往往将之归于自己管教不严或教育不当,把责任归于自身。并且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些老人往往担心这类事件的传播会损害家庭的声誉,而不愿主动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此外,“养儿防老、老来从子”的依赖心理,也使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施虐者。很多老人依赖于子女的生活照料,一旦其子女受到法律制裁,他们将无法继续获得照料,因而在寻求帮助前会感到担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接受被虐待的现实。

另一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社会控制措施相对缺乏。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具备有效防止和遏制虐待老人的重大功能。但我国现有法律对有关虐待老人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条文中,对虐待老人的概念阐释和类型界定十分模糊,导致难以在法律上对这类行为量刑定罪。一些司法部门对涉老案件也不够重视,执行乏力,未能使判决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基层干部常常将虐待老人行为看作是“家内事”而听之任之,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此外,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系统日渐式微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和完备之际,施虐者的行为缺乏心理约束,尊老敬老意识淡薄。而社会舆论作为重要的外在控制手段也难以对其施虐行为形成有效限制,致使无法从源头上遏制该问题的发生。

三、破解治理困境:原因分析视角和策略规划的重构与再造

对于现代虐待老人现象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学者认为虐待老人与家庭暴力类似,强调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个体因素。在美国学者对老年人受虐待的原因分析中,较为流行的解释有压力论、暴力循环论、个人行为论和老人无能论[3]。而国内一些学者则更关注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其中“外在情景因素论”认为虐待老人是受虐者及施虐者外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的反映,老年人对照顾者的过于依赖的关系及社会孤立都会导致老年虐待风险的产生[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对虐老问题的原因阐释过程中,无论是主张受虐者或施虐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强调个体与个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状态,都反映出“单向化”的研究取向,即仅从“施虐者→受虐者”“受虐者→施虐者”“受虐者→社会”等思维路径探究问题。这种个体化思维和单向式视角很容易忽视对于在由施虐者和受虐者所构成的虐待事实中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考察。而且,虐待事件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中出现了某种差异性分布,因此社会文化类型背景应作为分析该问题发生机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这种由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原因阐释论在实践中导致的后果就是治理策略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例如,美国保障受虐待老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通过向其提供包括机构支持、社工服务在内的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社会资源的综合性社会支持来实现[3]。美国在解决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上弱化了政府作为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依靠社会中介机制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但是这种对策设计机制在我国缺乏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长期“抑制了社会组织和自主性社区成长”[5],因而依靠社会服务来解决虐待老人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严重,表现为越位、缺位和错位”[6]等现象,难以为受虐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司法保护,对于施虐者的法律惩处和道德塑造也常常难以落实,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积聚和恶化。

因此,当前解决虐待老人问题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拓展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背景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从制度层次和文化领域挖掘其社会性根源,从而在根本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建议。

四、个体化与风险社会的共生互构: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现代性的精神困境

西方社会学家鲍曼对“个体化社会”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关于“个体化”含义的理解上,他认为个体化社会的结构形态是“社会形塑了其成员的个体性,个体则在他们通过交往编织成的相互依存之网中,采取合理、可行的策略,用他们的生活行动造就了社会”[7]。并指出个体化“所承载的是个体的解放,即从归属于自己、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等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被正确地看作现代的境况中最明显和最有潜在优势的特征”[8]。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体与传统知识结构、固有信仰和社会规范“脱钩”,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代价是安全感开始丧失。风险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碎片化”社会结构中其威胁也呈几何级增长,解放了的个体的御险能力也迅速降低,并且“社会变迁中集体规范的缺乏势必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影响到个体安全”[9],原本为个体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甚为依赖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单位制)的瓦解使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出现剧变,“心灵安全”的丧失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心智结构的突出问题。

(二)个体化社会的本土化表达:自我主义与制度变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处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融合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发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异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主要受到了“自我主义传统、转型期的制度环境”[10]等本土传统和现实状况的有力形塑。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个体”是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地位,这种以“己”为中心所构筑的关系网络是依据个体来确定生活边界并作为风险屏障,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并且与西方“团体格局”中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概念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在剧烈的制度变革推动下将大量组织化的个体推向社会领域,被单位制和组织化生活所模塑的个体精神世界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个体与社会联系纽带出现断裂,而且在既无传统儒家孝道伦理又无集体主义约束的情况下,衍生出大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的“无公德个人”[11],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可见,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在使个体充分解放的同时,道德性缺失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导致封闭稳定的家庭结构逐渐丧失向心力,加之外部控制机制的缺失,使家庭关系在持续紧张中激化出特殊矛盾。

五、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时代治理导向

消除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要通过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12],进而建构起“本体性安全”,即“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13]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培育公民“责任伦理”来加强社会团结,重构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消除个体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最终塑造具有强烈公共道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从而破解个体与家庭张力的时代难题。

(一)依靠制度建设完善老年群体的法律保障系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国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以行政性管控为目标的政府在职能应用上应淡化行政色彩,推动“管理”向“治理”升级,强化在基层社会问题领域的服务性功能。具体而言,要以制度为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在禁止和预防各种形式的家庭老年人虐待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严格执法是治理该问题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协同立法、司法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效率,提高执法水平,着眼于实际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提高控制手段的应用性和嵌入性,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建设

“社区”是搭建政府和家庭沟通渠道的桥梁,能够依靠其地缘性优势吸收政府的相关资源和控制手段“嵌入”家庭之中,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社区在“社会治理”的政治语境中的协同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法律形式的认定和自治权力的让与,政府与社区对于“权力蛋糕”应进行合理分配,对基层社会事务的处置权限也应进行制度化界定。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自主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引导服务型社会组织深入到社区内部,例如在涉及虐待老人事件中,就可以在社区内部设置公益性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法律求助咨询中心,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老年群体搭建问题反映平台,及时、有效地介入到问题家庭的矛盾之中,减轻事件发现不及时或治理效果不理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反应效率和解决效果。

(三)推动具有中国意蕴的时代性家庭伦理的建构和发扬

我们必须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进行“流程再造”,重点挖掘和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提升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原子化个体的吸附力,从而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断裂”状态。通过对传统伦理的“扬弃”并与现代价值观念加以融合,对于中国“家文化”的复归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唤起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为防止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奠定心理基础,这也是治理虐待老人问题的根本之道。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范例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社会学检视摘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青少年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危机。从社会学角度检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青少年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道德,塑造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使青少年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网络人格今天,网络在社会交往中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一个核心平台,而青少年又是网络世界的一个主要群体。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1〕,其中18岁以下占16.6%,18—24岁占35.1%,而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16.2%,高中(中专)学历占30.2%〔1〕。这体现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浓厚兴趣。随着互联网在校园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在让青少年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道德的失范问题。在虚拟的网络里,由于青少年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这些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特征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青少年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这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当代青少年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发展的畸形,也意味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失范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他认为,当社会被突然发生的严重危机或者有益的变化打乱时,社会规范、社会舆论、社会道德意识等就会产生混乱或者被削弱,社会的准则崩溃,社会整合被破坏,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急剧下降或者消失,加之个人欲望的膨胀,这时个人的需要和行为就失去控制而产生失范状态〔2〕。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网络道德失范则是将这种失范现象锁定在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在网络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道德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脱钩,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参照韦伯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分类标准〔3〕以及目前学者有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文章〔4〕,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主要有:1.网络道德失范的“价值型”行为价值型的失范行为主要指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念相背离而产生的失范行为。这种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黑”“、毒”特点。所谓“黑”,即非法侵入他人网络、有针对性地攻击或破坏政府或企业的重要网络系统等;所谓“毒”,即人为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这种“黑”“、毒”现象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中普遍存在。由于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信息崇拜现象,信息崇拜的极端表现就是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出现。黑客是因特网上破坏性最强的群体,虽然偶尔也会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当着“网络流氓与网络罪犯”,如非法侵入他人网络、有针对性地攻击或破坏政府或企业的重要网络系统等。计算机病毒也多数是这些所谓“网路侠客”的“得意之作”,如特洛伊木马既是黑客们常用的一种攻击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病毒。在黑客群体中,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如美国著名的计算机网络黑客莫尼柯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