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生活教育发表的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15:34:59

生活教育发表的论文怎么写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教育类毕业论文写过蛮多的可以按照那些题目给你原创一篇 可以找我帮忙

网上有相关方面的题材 然后借鉴一下 组织自己的语言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话我们可以提供帮助的 原创论文联系方式 用户名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如何在大学的讲坛上,从更深层次与大学生谈论理想信念的含义和意义,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和总结的话题。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泰民强的伟大理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条件,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才可能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队伍,才可能使高水平的人才不辱使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显然与我们的工作失误有关:第一,由于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是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第三,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除了我们的工作失误之外,我们认为,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换言之,问题出现了,而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去,现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他们生活的环境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表现在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方面。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 列宁曾经讲过:“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泰民强的理想,保证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必须要有青年大学生参与,也只有嬴得青年,才能嬴得未来。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为国泰民强铺好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基石。这就要使这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生活教育期刊怎么投稿

1,如何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只需把你打车文章,一般用WORD格局,作为附件发到编辑部的邮箱即可,正题写上投稿.正题写上你的文章名字和要投的栏目2,.向一些刊物的电子邮箱投稿有什么讲求吗?第一步,网上投稿要有一个的邮箱,邮箱就是你和编辑联系的最好方式,另外,一个QQ也是不可少的!很多时候可以加一些编辑以及笔者,各人可以多多交流。第二步就是实战阶段。在看清哪些杂志和报馆需要稿子往后,就可以投稿了(注:肯定是要选那些有信誉的杂志,不然有些杂志发表了可能拖欠稿费!)针对自己的稿件,选择适合的杂志。你总不克不及把你写的恋爱小说投到人民日报去吧!嘻嘻~~~~底下着意介绍一下投稿格局:首先,在邮件的正题内里一般要标明:投稿(有的人是提建议啊什么的,这样便于编辑区分!)、投稿的栏目(如果你很熟悉那本杂志,或者那本杂志的征稿讯息很详细,肯定是要标明栏目,这一点是加印象分的关键!)还有就是作品名称(便于日后编辑找到你的稿子)。以上是最基本的三要素。然后就是正文了,一般可以加一些问候之类的言语,但不要太多。粘贴文章(注:一般都把自己的文章直接粘贴在正文中,没有特殊要求,不要以附件形式发送。还有,要以简朴为主,不要搞什么信纸啊,插图啊)最后,在末尾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一般采用这个格局:真名:笔名:地址:邮编:邮箱:QQ:(越详细越好)这样,编辑就可以很方便的在人山人海中找到联系你的方式了!最后一步,就是等吧!这段时间是最难过的,但也是最有意义的。每一天城市登陆邮箱,看有无新邮件。哪怕是退稿信!一般,如果2~4周没有回复,那么代表你落选了,就可以把稿件投给其他地方小窍门:固定用一个邮箱,不要总是换。多在网上跟其他妙手学习,虚心讨教。如果你觉得你的文章真的太好了的话,可以思量一稿多投,但也不要太贪婪,不然被发现就没有稿费了哦,一般给一个好点的杂志投,再给另一个小点的投,或者给报纸投,再给另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杂志投,这样,稿费就多了两份,呵呵~~但原则上我们还是不鼓励一稿多投。现在有些杂志接收二手稿了,只要注明原发地在哪里即可!好了,最后祝你的文章早发表!

你要哪里的报刊阿,最好先投本地的,这样比较容易给你几个电子信箱信息时报副刊部 张鹏 电子邮件地址: 《爱人》 电子邮件地址: 《安徽商报》寂寞文章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春风》 电子邮件地址: 《东楚晚报》副刊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女报》文艺副刊部 孙亚睿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消费报》城市笔记 电子邮件地址: 《读写月报》编辑部写作版 电子邮件地址: 《儿童文学》 电子邮件地址: 《儿童文学》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在下面的这个地址很全的

杂志社里面有好多的分类,

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

自己安排之前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可以省到比较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这还用问呀,想投哪一份报纸,就找他们的网站,每个版面都有自己的投稿方式,让别人帮你找那么多怎么能找得过来呀,还是自己帮自己吧,路帮你指明了,看你是不是厚道了!看来你还是个写手呢,祝你运气好喽!

生活教育发表的论文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浅谈生活与教育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在品德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把课程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小学生的品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行与升华。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原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这一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新课标却做了重大的修订: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在《我是学校的小主人》教学中,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应该怎么做才是“称职”的小主人,讨论完分组汇报。结果学生例举了校园生中活存在的主人公现象例如,作为校园的小主人,见了地面上有垃圾会及时捡起来放进垃圾池,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看到低年级小同学追逐打闹或做危险性游戏会及时制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学习;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没有了以往道德的说教、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灌输,通过学生相互的发言、影响和启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通道,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有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交际和活动能力是小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的能力,因此,学习每一单元,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挖掘能力发展点。

如在学习《寻访“三孔”》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自己独立动手或者合作收集关于“三孔”文史资料、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向班里的“小游客们”介绍“三孔”。

2.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阅读、理解文本。在学生已有体会的基础上,必然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学习是苦还是乐?》,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探究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案例会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育人和生活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感受到德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例如教学第十二课《农药的功与过》。在教学前,安排学生走访身边的成年人,做关于农药的“功与过”的课前调查活动,并做好调查记录。结果学生纷纷发现农药的“过”大于农药的“功”。例如,种庄稼的时候给种子拌上农药,药死了虫子,也变相毒杀了以吃各种小虫为生的鸟类,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本地常见的乌鸦、花喜鹊、鹧鸪等鸟类现在已经绝迹,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些蔬菜农药残留量大大超标,引发人们食物中毒,使得人们买菜不得不专拣菜叶上爬着小虫子的买……引导学生想想该如何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小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宏观的教育观念。既要让教育、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通过这条途径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其生活,使品德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品德和社会”教育的目标。

生活教育发表论文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当代大学生信仰心态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生活与信仰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380名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和深思,因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尤为重要.[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心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极易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信仰的知、情、意的心理构成,采取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在社会变革之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及其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参考.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二本)和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本科(三本)和专科生.实际发放问卷380份,有效回收问卷321份,有效率85%.有关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1.2研究工具本研究将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等3个方面进行考察,编写了《大学生信仰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居住地)信息外,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认知的测量,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的测量.第一部分有40个项目,包含3个一级因素(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和8个二级因子(宗教信仰、神灵信仰、民族主义、政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钱崇拜).第二部分共20个项目,前10项测量的是大学生信仰情感的投入性、专注性和排他性;后10项测量大学生信仰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和坚韧性.2套问卷均采用7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趋向中间的“4”表示中性的、两者状态兼而有之的反应.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2结果与分析基于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其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本研究对大学生信仰的知、情、意进行了多维度的测量与分析,其结果如下.2.1总体状况表2显示: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意志与信仰认知和信仰情感之间,其中,信仰意志得分最高,情感次之,认知最低.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相对比较缺乏,而一旦有了信仰,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2性别差异表3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情感、意志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表现有所不同.女生的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强于男生,而男生在信仰认知上高于女生;男生的信仰认知高于信仰情感,女生的信信仰情感高于信仰认知.说明男生的信仰理性而又内隐;女生的信仰相对外倾和感性.2.3年级差异表4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三年级得分最低,四年级又有所回升.经过多重比较,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各年级不存在信仰情感上的明显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在信仰意志上有显著差异.说明三年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一个转折口.2.4专业差异表5显示:除在信仰认知上,理工、人文类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外,在信仰情感、意志上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但理工类学生对信仰的投入要相对高于人文和艺术类学生,而在信仰认知上理工学生最低,艺术学生最高.说明艺术类学生比较注重于精神的信仰,而理工类学生相对要淡化一些.2.5居住地差异表6显示:除农村籍大学生与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外,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情感、意志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意志均高于他们的信仰情感和信仰认知,说明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选择都是充满信心的.结果显示:三本与二本、研究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专科生与三本、二本生在信仰意志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上无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生在信仰的知、情、意上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学生,说明他们的信仰心态相对较好;专科生虽然在信仰认知上高于本科生,但在情、意上均分值是最低的.3结论从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的信仰心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体现出了大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高需要、高要求,也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值得关注和深思.1)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呈向上的态势,但存在着混沌和无目标的状态.在信仰心态的知、情、意上,大学生总体的均分值皆在4~5分之间,处于临界向上的状态,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没有完全确立和真正认同,处在危险的边缘.2)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不高,但信仰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得比较强烈.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因子均分值呈现出认知—情感—意志的递增状况.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不足,这可能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忽视有效的信仰教育有关,也与当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影响不可分;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很强,只要是自己认定、认可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能倾心投入其中,产生较强的动力.3)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心态表现不一,但有四类人群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男生、高年级学生、艺术生、来自城市的学生、专科生对信仰有较强的需要;而女生、低年级学生、理工科学生、农村籍学生、高学历学生对信仰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意志力;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一般讲,信仰的情感和意志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仰认知基础之上的,对信仰有较高的认知才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和意志力,可这四类人群的信仰出现了高认知低认同和低动力的现象,极易产生信仰的动摇.4)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加强信仰教育迫在眉睫.从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多重比较结果来看,在信仰认知上,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艺术生与理工、人文学生,农村籍与乡镇、城市籍学生,三本与二本、研究生,他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有关.低年级和农村籍的学生,因为成长和受教育的条件所限,对信仰问题接触比较少;艺术生通常喜欢关注比较抽象的东西;三本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比较矛盾的时期.因此,关注和加强低年级学生、艺术生、农村籍学生、三本生的信仰教育迫在眉睫.[参考文献][1]李幼穗.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2(6):660-663.[2]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 010-1 013.[3]宋兴川.心理学视野中的信仰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3-47.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

【摘 要】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将生活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型别联络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络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程序。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生活教育论文发表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当代大学生信仰心态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生活与信仰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380名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和深思,因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尤为重要.[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心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极易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信仰的知、情、意的心理构成,采取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在社会变革之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及其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参考.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二本)和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本科(三本)和专科生.实际发放问卷380份,有效回收问卷321份,有效率85%.有关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1.2研究工具本研究将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等3个方面进行考察,编写了《大学生信仰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居住地)信息外,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认知的测量,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的测量.第一部分有40个项目,包含3个一级因素(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和8个二级因子(宗教信仰、神灵信仰、民族主义、政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钱崇拜).第二部分共20个项目,前10项测量的是大学生信仰情感的投入性、专注性和排他性;后10项测量大学生信仰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和坚韧性.2套问卷均采用7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趋向中间的“4”表示中性的、两者状态兼而有之的反应.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2结果与分析基于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其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本研究对大学生信仰的知、情、意进行了多维度的测量与分析,其结果如下.2.1总体状况表2显示: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意志与信仰认知和信仰情感之间,其中,信仰意志得分最高,情感次之,认知最低.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相对比较缺乏,而一旦有了信仰,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2性别差异表3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情感、意志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表现有所不同.女生的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强于男生,而男生在信仰认知上高于女生;男生的信仰认知高于信仰情感,女生的信信仰情感高于信仰认知.说明男生的信仰理性而又内隐;女生的信仰相对外倾和感性.2.3年级差异表4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三年级得分最低,四年级又有所回升.经过多重比较,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各年级不存在信仰情感上的明显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在信仰意志上有显著差异.说明三年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一个转折口.2.4专业差异表5显示:除在信仰认知上,理工、人文类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外,在信仰情感、意志上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但理工类学生对信仰的投入要相对高于人文和艺术类学生,而在信仰认知上理工学生最低,艺术学生最高.说明艺术类学生比较注重于精神的信仰,而理工类学生相对要淡化一些.2.5居住地差异表6显示:除农村籍大学生与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外,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情感、意志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意志均高于他们的信仰情感和信仰认知,说明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选择都是充满信心的.结果显示:三本与二本、研究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专科生与三本、二本生在信仰意志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上无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生在信仰的知、情、意上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学生,说明他们的信仰心态相对较好;专科生虽然在信仰认知上高于本科生,但在情、意上均分值是最低的.3结论从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的信仰心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体现出了大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高需要、高要求,也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值得关注和深思.1)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呈向上的态势,但存在着混沌和无目标的状态.在信仰心态的知、情、意上,大学生总体的均分值皆在4~5分之间,处于临界向上的状态,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没有完全确立和真正认同,处在危险的边缘.2)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不高,但信仰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得比较强烈.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因子均分值呈现出认知—情感—意志的递增状况.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不足,这可能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忽视有效的信仰教育有关,也与当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影响不可分;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很强,只要是自己认定、认可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能倾心投入其中,产生较强的动力.3)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心态表现不一,但有四类人群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男生、高年级学生、艺术生、来自城市的学生、专科生对信仰有较强的需要;而女生、低年级学生、理工科学生、农村籍学生、高学历学生对信仰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意志力;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一般讲,信仰的情感和意志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仰认知基础之上的,对信仰有较高的认知才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和意志力,可这四类人群的信仰出现了高认知低认同和低动力的现象,极易产生信仰的动摇.4)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加强信仰教育迫在眉睫.从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多重比较结果来看,在信仰认知上,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艺术生与理工、人文学生,农村籍与乡镇、城市籍学生,三本与二本、研究生,他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有关.低年级和农村籍的学生,因为成长和受教育的条件所限,对信仰问题接触比较少;艺术生通常喜欢关注比较抽象的东西;三本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比较矛盾的时期.因此,关注和加强低年级学生、艺术生、农村籍学生、三本生的信仰教育迫在眉睫.[参考文献][1]李幼穗.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2(6):660-663.[2]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 010-1 013.[3]宋兴川.心理学视野中的信仰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3-47.

浅谈生活与教育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在品德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把课程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小学生的品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行与升华。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原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这一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新课标却做了重大的修订: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在《我是学校的小主人》教学中,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应该怎么做才是“称职”的小主人,讨论完分组汇报。结果学生例举了校园生中活存在的主人公现象例如,作为校园的小主人,见了地面上有垃圾会及时捡起来放进垃圾池,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看到低年级小同学追逐打闹或做危险性游戏会及时制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学习;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没有了以往道德的说教、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灌输,通过学生相互的发言、影响和启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通道,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有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交际和活动能力是小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的能力,因此,学习每一单元,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挖掘能力发展点。

如在学习《寻访“三孔”》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自己独立动手或者合作收集关于“三孔”文史资料、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向班里的“小游客们”介绍“三孔”。

2.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阅读、理解文本。在学生已有体会的基础上,必然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学习是苦还是乐?》,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探究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案例会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育人和生活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感受到德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例如教学第十二课《农药的功与过》。在教学前,安排学生走访身边的成年人,做关于农药的“功与过”的课前调查活动,并做好调查记录。结果学生纷纷发现农药的“过”大于农药的“功”。例如,种庄稼的时候给种子拌上农药,药死了虫子,也变相毒杀了以吃各种小虫为生的鸟类,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本地常见的乌鸦、花喜鹊、鹧鸪等鸟类现在已经绝迹,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些蔬菜农药残留量大大超标,引发人们食物中毒,使得人们买菜不得不专拣菜叶上爬着小虫子的买……引导学生想想该如何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小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宏观的教育观念。既要让教育、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通过这条途径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其生活,使品德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品德和社会”教育的目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