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创新与创业论文发表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4-07-04 18:44:14

创新与创业论文发表的区别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的成效,只有通过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创新与创业内容的相似,并不说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如果脱离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只有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才 能有所体现,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创业的成功。创业与创新二者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殊途同归。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与创新要有机融入。 创新与创业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创业了,还要创新。两者之间实则还是有联系区别的。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的概念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1939年,他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1985年,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发展了创新理论。他提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Drucke主张,创新不仅仅是创造,而且并非一定是技术上的;一项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它的科学内涵,或它的小聪明,而在于推出市场后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为大众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业的概念 在学术界,尚没有就“创业”的定义达成完全一致,表1列出了目前创业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近年来以下两个要点基本得到了公认:其一,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其二,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 创新和创业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因素,“创新”与“创业”已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且很多研究者都因循“创新”学派的观点,过于强调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联系,主张“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 瑞典管理学家Kaj Mickos(2004)则认为,“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或者也并不涉及;创新可能涉及创业,或者也并不涉及”。结合实际,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Mickos的主张更为客观。 创业与创新的区别 答:(一)创新的由来与内涵 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和敢于冒险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 (二) 创业的由来与内涵 所谓创业就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一种事业,或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创新和发展。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区别 答:(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辨析 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 从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即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的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即“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也就是关于“品德、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使人实现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答:1.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一致 2.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3.重视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作用 异曲同工 4.过程重视实践活动,多种途径并举 怎样构建创业教育的培养教育 答:首先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夯实基础,博而后用。 其次,要求大学生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的迫切感意识、创业兴趣意识、创业理想意识、创业信念意识 另外,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勤于思索、善于多维观察问题、善于创意,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大学生创业要有勇气、有胆略、有信心,敢于艰苦奋斗,不轻言放弃。 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1.要注重培养创业精神 2.要注重丰富创业知识 3.要注重健全创业心理 4.要注重提高创业能力 在探索创业教育的具体运行方式时,也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师资条件、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情况与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一是渗透式。二是结合式。 三是复合式。 四是融合式。 创业教育课程的出现,以其前瞻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实用性而表现出生机和活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教材内容要创新。二是教学形式要创新。三是师生关系要创新。 猜你喜欢 1. 创新与创业的区别 2. 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有什么区别 3.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4.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是什么 5. 创新或创业的个人看法 6. 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的意义 7. 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有什么区别

创新与创业论文发表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论文怎么写(一)创业的大学生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巾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更接近成功。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改策。对人中专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常有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叫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学生的通病,遇到一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区顺,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有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牛提供更多能够发挥白己潜能的创业平台。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误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误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止得以提高。3、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广泛宜传成功企业家和白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申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去开创能发挥一技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白主创新创业的理念。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俗,越来越名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以便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你要以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传统行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自然人的创新、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要打造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就业的引擎,更要突出年轻一代的创业并结合实用性的创新。创业必须有创新,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赢得未来。当今大学生要登高望远、放丌胸怀,积极融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努力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尽悄释放,推动经济社会始终充满勃勃生机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写作思路:从创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创业的艰辛,该怎样创业等多方面开始写作。通过创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创业是大学生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践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商业机会和各种为达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资源。大学生实践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大学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实践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经营常识、把握经营方向、提高商业能力。不少大学生创业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误区。其实,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一创业就必须挖到一桶金的观念。大学生面向基层创业、就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的情况下,客观上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由于创业者是发现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并将之转变成现实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机会的能力、领导及合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业过程中能否正确、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于创业能否成功是很关键的。而在对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能否与合作者融洽合作。实践创业中的大学生应把握方向、坚持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在市场竞争中,要懂得如何进行放弃和选择体验创业、学习创业与实践创业,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三个连续阶段。事实证明,大学生有益的创业活动,将会成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现创新思想和个性特点以及充分认识社会的一个大好机会。创业大学生所具有的品质、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一般情况下的就业需求。创业和就业是孪生兄弟,能创业者一定可以顺利就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校园里学习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又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已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我们创业的动力源泉。但光有动力和理论是不够的,在创业道路上,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盲目乐观,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想法上。所以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都会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沮丧、消沉。其实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的同时也必然要考虑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我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自主创业除了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更要有充足的资金和宽广的人脉做铺垫,如若资金不足,再好的项目中标也是枉然,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创业者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可以加快资金回笼的人脉关系,一旦出现项目资金周转不灵就可能造成工期延误甚至于项目夭折。这样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造成前期投入全部付之东流,所以自主创业一定要有坚强的后盾,不能盲目投资。其次,在有了平和的心态和充足的资金做前提下,创业者也应该选择一个合理可行的创业项目。最好选择父母从事行业或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专业,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使创业者可以较为容易的拿到第一桶金,对创业者的心态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尤其是可以让父母当你的领路人,这样不仅不用担心上当受,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同时也可以利用父母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人脉,毕竟在这个年代人脉比什么都贵。所以在创业者选择项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一个良好的项目可能会让你在创业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毕竟依靠不是依赖,寻求父母帮助总比血本无归来的要好。而在有了以上的条件下,创业者如果觉得投入过高或投资风险过大,这时候创业者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与其分担风险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合作伙伴来分摊风险。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创业的渴望和激情,其次要看其是否有能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空有激情没有实力,到最后就算强拉入伙可能也会不欢而散。另外在寻找合伙人时要尽量避免与亲戚合作,尤其是不能与家中长辈合作。否则当亲戚把其亲属关系带入合作关系中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总而言之,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曲折与坎坷。然而对创业者来讲,这种艰辛的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享受。愿所有创业者都可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也祝福所有的自主创业者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地区创新创业论文发表

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的基本知识。创新指的是新思想、新产品、新流程或新服务的开发或实践。它与所有组织的持续流程改进或医学创新有关。创新包括探索市场中的新机会、通过技术或流程改进提高生产力以及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创业是指通过创建新企业或组织,实现商业目标和利润。创业者可以从公司、大学或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产生新的想法或机会开发,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创业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和风险,以期获得成功和利润。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创新创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创新的想法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收益,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利益并实现他们的价值观。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取得成功,创新和创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一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您成功。首先,您应该了解市场需求,找到新的业务机会和空缺,创造独特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市场调研和培养一种高度运营意识。其次,您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景,秉持积极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专注和激情,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最后,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遵循商业的最佳实践,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完善,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战略,可以实现商业目标和利润。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成功的关键是找到独特和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秉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学会持续创新和完善。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找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推动他们最大化自己的个人和商业潜能。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开始提倡创业教育。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国内愈来愈多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要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二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中国目前每千人企业数约13个,发达国家水平为约40~50个[1].大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了,但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由此看来,要贯彻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从微经济视角提升大众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微创业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一、微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本世纪初起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早期部分学者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定性分析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意义,但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内容更为广泛深入,研究对象也细化扩展至高职学生、大学生、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等[2].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议报告将创业能力界定为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和操作行动的能力[3].肖红伟、晏红洁(2008)认为,创业能力是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各行各业创立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应具备的能力[4].唐靖、姜彦福(2008)在Chen、DeNoble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等4个二阶维度[5].Sarwoko和Surach-man(2013)等认为创业能力是使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两方面的特征[6].由于来源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所持视角差异,迄今为止,学界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当然,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和内涵构建,首先需基于对"创业"的准确把握,并同时结合特定研究对象和国家及区域实际。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即创立基业,指从零开始创建新事业,或者是在一个有问题的企业中创立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将某些个体工商户、开办工作室、创意自由职业等具备创业特征的自我雇佣者排斥到了研究领域之外。这些微创业活动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萌芽,是新企业诞生和成长、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因此,创业应该是创立、创设、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即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利用微少资金创业和在细微领域创业的微创业活动。基于微创业与传统创业活动的区别,笔者将微创业能力定义为:个人或团队利用微少资金或在细微领域进行创业的动机和能力。结合文献分析,以及笔者问卷调查数据和对M学校29名微创业者的访谈,具体从4个维度表征微创业能力:创业动机、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其中创业动机是个人对创业所持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激发、维持、调节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引导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与个人价值观、创业认知等密切相关。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包括自我评估、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风险评估和承受能力。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者发现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强力执行,满足市场需求。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和水平。之所以没有将网络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要素纳入微创业能力表征的核心维度,是因为微创业规模、风险一般相对较小,这些能力要素可以允许在微创业活动中学习和进一步获得。二、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本文从个体因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阐述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一)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内部因素(1)创业者的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经过长期积累,受外界环境、教育等长期影响而潜移默化形成的性格特征,比如成就感与进取心、自信与独立性、警觉敏锐性、毅力与责任感等。这些心理层面的正向含义对于创业者进行创业选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心态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支撑作用,但是具备正向特质创业者并非百分百都能获得创业成功。在特质论上,管理学派秉持可学习训练的观点,而认知学派则认为警觉天赋不可训练[7].这种矛盾似乎给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设置了理论上的障碍,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特质也是受环境和后天习得影响的。张玉利和王晓文实证检验了创业者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创业者学习风格的调节作用[8].孙烨也认为个人特质是个体经过长久积累,受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而养成的,个体的主观努力同样也可以改变个人特质[9].因此,我们应该将创业者的优秀特质作为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因素应用到创业教育中。(2)创业者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将自己的创业意向付诸于具体行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创业动机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创业者偏向创新型机会开发,被动型创业者偏向均衡型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利用[10].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其创业动机不同,机会型创业者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自我实现等非物质回报,而被动型创业者多受生存压力所迫而创业,首要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但无论是哪种动机,其意愿越强烈,越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加深对创业的认知。巫程成(2014)等通过归因分析得出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创业动机越强,创业者越倾向将创业动机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提升创业能力。(3)创业者先前经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经验对创业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认识水平,相比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其他人,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创业者能更好地识别机会。买忆媛、辜雪娜(2011)研究表明,创业者先前的工作经验除了对创业具有积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消极作用[11].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工作内嵌入越高,早期创业活动的集中性就越低,积累的技术和技能也越单一,而创业者需要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不是某项单一的工作技能。(4)创业者受教育程度。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不仅包含受教育年限,以及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表现。比如除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创业者在工厂、门店等接受的学徒教育对其未来创业的帮助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创业技能相关性因年龄阶层、年限、内容和形式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Stuart和Abetti(1990)经实证研究发现,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绩效负相关,即创业者在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绩效反而越差[12].究其原因,低学历创业者理论知识储备较少,思维禁锢就少,在机会识别和把握上反而更开放、更大胆,在创业实践方面更积极,更具创业经验。尤其对于微创业活动,多数属于均衡型创业,创业者是否具备前期的科技创新或者模式创新能力并不是最迫切的。而且,随着国家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逐步出台,大众创业环境得以改善,在市场引导下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并共享,创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降低,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二)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微创业有重大影响,而且其对创业者的影响高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13],这与笔者的调查结果一致。家庭是否有创业或经商背景、经济状况、成员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其创业动机形成、机会识别能力的因素。笔者调查显示,家庭成员有经商或开办企业背景的学生创业率显着高于其他家庭。有经商或开办企业家庭背景的人,其创业可能性和成功率显着提高,这是家庭文化氛围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生活其间的人从小就有了接触创业知识、技能的机会,父辈中的成功创业者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创业失败则给青年以鞭策和反思。调查还显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创业动机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但同时也存在这种现象: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微创业,成功率反而高于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府支持、融资环境、政策环境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微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舆论主要指民众对创业的支持度和对创业失败容忍度。政府支持主要是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大对新办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提供更多创业资讯服务等。社会环境与创业能力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创业氛围越浓厚,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越多,在政策方面税收政策、咨询服务等越完善,就越有利于微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提升[14].(3)学校环境。学校层面对学生微创业能力的影响主要来自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氛围等方面。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效应虽然低于家庭创业支持和社会创业氛围,但是却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等[13],这给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一,创业教育使部分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变为显现的创业动机,这几年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创业率明显提升。第二,高校建立创业园、创业孵化器、创业论坛等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一些在课堂难以学到的机会识别能力、领袖能力等得到提高,学生微创业成功率得以提升。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创业的校友不仅能激发和强化在校学生创业动机,而且他们积累了大量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第四,学校浓厚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创业,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微创业能力。三、提升微创业能力的策略改革开放掀起了一次创业大潮,催生了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微创业群体。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孕育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创业高潮,大众创业激情被点燃,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并持续至今[15].但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的局面,当前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创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如何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创新创业,核心是提升微创业者创业能力。大量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影响创业者创业动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具备创业潜质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因此,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微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会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一)社会创业环境是催生微创业的土壤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微创业舆论环境。创业者创业动机取决于个体特质,但也受后天环境影响,特别是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和创业行为的实施来源于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但是从地区整体创业活跃度评价,外在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显性[16].社会舆论环境首先表现在对创业的认可和支持上。创业不仅包括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角度创办新企业,也包括为弥补市场需求空缺,在细微领域的微创业。虽然教育界已经开始审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职业教育,还应有创业教育,但是创业教育目的和定位还是很狭隘,使得创业者的群众基础依然薄弱。2000年,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西安开了"眼镜肉店",开始微创业---操刀卖猪肉,并与同门师弟陈生一度将全国连锁的"壹号土猪"店铺和"屠夫学校"经营得风生水起,但经不起媒体的一再深度"解剖"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创业十余年后黯然回到了体制内。社会舆论环境其次是表现在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上。高风险是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即使微创业也是存在风险的。良好的创业环境应是对创业者持认同和尊重的态度,即使创业失败也应该是同情而不是嘲讽,这样才有利于创业者吸取教训,重新步上创业的康庄大道。因此,政府、媒体和全社会需重新审视创业的真内涵,大力宣传,冰释广大家庭和民众对于创业的误解,大力支持微创业,为微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政府层面完善微创业相关激励政策。当前,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和青年创业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但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往往紧盯高新技术创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等领域,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微创业却被遗忘。微创业虽然规模小、雇员少,但是创业成本低、见效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层面应针对微创业专门制定相应政策,对创业者微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融资担保等,并确保能执行到位。同时政府还应强化创业培训,联合高校、社区、企业等对高校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中具备创业潜质的人员进行微创业培训,提升其创业技能,降低创业风险。(二)学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微创业能力的加速剂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分层培养。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对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作出了宏观指导,但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和学生,其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显然是应该有所差别的。研究型高校可以加强技术创新型创业教育,提升科研转化率,而新建本科院校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着力于微创业教育则更为可行。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也不能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应辐射到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中具备微创业潜质的人员,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2.构建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在教学内容上,紧贴微创业活动特点,与学校、学生和地方实际相结合,注重实用创新的原则。第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微创业课程体系可以作为创新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第三,在教学方式上遵从"务实、高效、灵活"的原则,比如可借鉴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多提供微创业实践或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和交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然后返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第四,在课程开发上,可以联合创业教育教师、微创业者、小微企业创办者和政府部门从事创业政策制定和政策咨询服务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发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务实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相长,才能给微创业者实质性的建议和有意义的帮助。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微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者微创业能力的保障。第一,做好创业教育教师遴选,打造知识型、企业型、创业管理型多元化师资队伍。第二,做好创业教师专项培训,针对微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需多派遣教师到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交流或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微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普遍不强的现状,一方面我们可以走"专兼结合"的思路,在兼职教师方面发挥好本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之路,提升科技转化率,同时,引进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热心和善于创业教育教学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校外指导;另一方面,同一地域或相似类别高校创业教师之间可探索协同教学教研之路,实现创业教育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创业教育水平。4.加强微创业教育辅导组织建设。首先,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例如可充分发挥校友会、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组织的作用,将校友会中成功创业的校友、各创新实验中心教师纳入微创业教育课外辅导团队,实战式为学生讲解微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专业学习与将来创业的关系、如何将科技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等,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创立创业社、工作室、淘宝协会等创业类协会组织,通过学生间的创业交流,培养其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三)创业实践平台是微创业成功的保障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核心环节,是学生创业能力获得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1.建立完备的微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微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要与学校、区域实际结合,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体验感,在实践中提升和检验学生创业能力。比如构建创业模拟实训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商业环境中,进行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的学习与演练,在真实体验中了解并掌握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帮助其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或者让学生以助手或职员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工作室中来,在工作中发现微企业运行现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创业实践对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微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2.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微创业和创业教育不能一直局限于校园,终将走向社会,而创业孵化器则是具备潜质的微创业者起飞的平台,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目前创业孵化平台有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主要为初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融资帮助等,起着"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对小微企业实现健康运行有重要意义。一般政府和高校自建创业(孵化)园属于公益性平台,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资金不足的缺陷。由风投资本等建立的盈利性孵化企业,弥补了公益平台的不足,但其盈利本质决定了他对创业者考核要求相对要高很多,覆盖面也会变窄。因此,从微创业扶持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将三者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建立类似淘宝创业村、艺术创业园等的孵化器,扬长避短,实现微创业孵化平台的良性运作。综上,微创业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活市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着力提升创业者微创业能力,发挥好这批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参考文献:[1]沈文金,向松阳。珠海每千人商事主体数居全国前列[N].南方日报,2014-10-23.[2]尹苗苗,费宇鹏。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状评述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0):22-30.[3]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研究室。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提高儿童、青年的创业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1992(1):6-8.[4]肖红伟,晏红洁。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8(7):66-68.[5]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52-57.[6]SarwokoE.EntrepreneurialCharacteristicsandCompe-tencyasDeterminantofBusinessPerformanceinSMEs[J].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3,7(3):31-38.[7]池军。重新审视特质论、认知论及有效导向理性工具对创业者及创业过程的作用[J].现代财经,2010(10):69-75.[8]张玉利,王晓文。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3):1-12.[9]孙烨。青年人格特质与创业倾向探析[J].学术交流,2014(7):221-224.[10]王旭,朱秀梅。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9):54-60.[11]买忆媛,辜雪娜。工作经验一定有助于创业过程吗:基于工作内嵌入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1(2):144-149.

创新与创业教育发表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怎么写(一)创业的大学生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巾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更接近成功。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改策。对人中专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常有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叫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学生的通病,遇到一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区顺,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有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牛提供更多能够发挥白己潜能的创业平台。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误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误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止得以提高。3、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广泛宜传成功企业家和白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申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去开创能发挥一技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白主创新创业的理念。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俗,越来越名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以便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你要以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传统行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自然人的创新、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要打造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就业的引擎,更要突出年轻一代的创业并结合实用性的创新。创业必须有创新,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赢得未来。当今大学生要登高望远、放丌胸怀,积极融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努力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尽悄释放,推动经济社会始终充满勃勃生机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创新与创业论文发表时间

对于本科生同学来说,发表核心肯定是非常难的,可以发表的肯定是佼佼者!核心通过率极低,审核时间通常1-2个月,1-2年才能发表出来。可以再了解了解学校的要求呢,因为从一般操作情况来看,大创结题的话,同学们大多都是安排的普通期刊的。

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系统性整合问题最早由弗里曼提出。弗里曼(Freeman,1997)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先后发表了104篇论文,出版专著18本,弗里曼阐述了产业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流程、管理和营销创新等,可见产业创新是个中观层面的概念,最早提出了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系统性整合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