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历史系李副教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07:33:09

历史系李副教授论文发表

1991年毕业于湖北省襄樊四中。1991年至1995年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获理学学位并留校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在职攻读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大学商学院学习,在职攻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讲师,2006年3月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2006年5月调入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2008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6月任硕士生导师。李雪松副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水资源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地理学》等。李雪松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围绕上述研究领域,他独著著作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省部级课题10多项,如参与的国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课题有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具体包括:《中国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外生技术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理论模型与数量测度》、《对中国长期持续增长的再考察——一个经济史的视角》、《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市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武汉市利用水资源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研究》、《新时期湖北供销合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互动发展研究》、《水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与产业化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论研究》、《湖北省水环境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等。其研究成果《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专著)获得武汉市社科奖优秀奖,论文《新时期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获得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民生水利”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李雪松副教授自199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宣传思想政治先进个人、武汉大学优秀党员、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导师、武汉大学优秀工会工作者、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武汉大学军训先进个人。

哈佛历史学教授发表论文

近日,小编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南大近代史教授陈蕴茜病逝的消息,表示感到惋惜。报道中显示到,著名的历史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陈蕴茜,因为病情医治无效,在2020年7月22日凌晨时,在南京逝世,享年55岁,具体病因是什么,患了什么病,相关报道目前暂时没有报道出来。

那么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博学多识的女教授。

陈蕴茜教授,是出生于1965年6月,是江苏南京人。她在1983年时,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她很勤奋,成绩也很优异,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位。于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她还曾是哈佛大学暨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匹兹堡大学的短期访问学者,还赴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之间的交流。

陈蕴茜教授她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历史记忆、城市空间、性别研究等领域颇有成就,是国内比较早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史的学者之一。她的代表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0万余言,有着令人新颖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深入探讨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及关于孙中山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内容,同时还清晰彻底分析了关于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精英与民众之间复杂多元的互动关系。根据对孙中山符号深入研究,这本书揭示了国民党权力技术的多样性、灵活性与控制性,以及还揭示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当中,国家权力是如何进行现代性建构并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的,从而最终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复杂面相。她的这部作品被视为国内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陈蕴茜教授她同样还是国内历史学界引用频次最高的学者之一,她分别在《近代史研究》《开放时代》《学术月刊》《史林》等刊物进行论文,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内容领域涉及到近代公共空间、城市婚姻、历史记忆等,这些论文出世后,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被广泛征引。

据她的家人,朋友,学生口中可以知道,陈蕴茜教授是一个热爱生活,待人真诚,温润如玉的温婉女子。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老师,同样也是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她的逝世,我们感到很惋惜,同样也是历史学界的巨大损失,也给她的家人、学生和朋友带来了无尽的悲伤。

最后小编在这里表示,陈老师,望天堂没有病痛,一路走好!

陈教授死于癌症。但是没有公布确切的是什么病。陈教授在近代史研究开放时代,《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得到一致好评。

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一、生平简历费正清1907年5月24日生于南得克萨斯州胡龙镇,是亚瑟·波·费和罗莱娜的独生子。父亲是位牧师的儿子,早年立志跟随其父从事教会,后从学法律,入考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1901年毕业后在南德克塔州定居,在胡龙镇做律师,任市镇律师。母亲罗莱娜对费正清的成长影响很大。她出生于德克塔,在芝加哥就学,最后又回到故乡,但她所留恋的始终是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和那里的文化。她是美国大学妇女协会成员,随后任该协会一分支机构主席。罗莱娜毕生为争取妇女权利而工作,参加妇女选举权的游行和示威活动,组织各种集会,是位政治上相当活跃的人物,费正清早年的从政志向都与其母亲的引导有关。在1927年进入哈佛时,费正清尚未考虑研究中国,而且,当时的哈佛还没有开设系统研究现代西亚的课程。他主攻文科,包括希腊语、历史、哲学、政治、艺术和经济。1929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他的专业方向为东亚研究,但当时他尚不具备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好在当时牛津大学的学位论文不要求参加考试,也不要求相关的学术经历。1931年论文完成后,费正清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是年,费正清在华盛顿美国国会档案局收集资料,随后在剑桥和巴黎查资料。费正清在牛津大学的两年研究收获甚丰,他把现代中国作为研究主题,以中美外交和机构史为新视点,他的博士论文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突破了传统汉学的局限,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费正清认为中国研究不应只局限于西方的资料,还应依靠中国本土的资源,考察中国的观点,这自然要求掌握汉语和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牛津的治学研究队伍十分有限,而且没有汉语课程。费正清向罗德奖学金委员会提出申请,罗德奖学金委员会批准了他的申请,费正清成为第一位在远东地区的罗德奖学金学者。1932年初,费正清来华,一面进修汉语,一面从师清华大学蒋廷黻进行研究工作。1936年1月,他回到英国牛津,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为《中国海关的起源》。这篇论文后经过修改、补充,以《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埠》为题,于1954年出版。获得博士学位后,费正清于是返回哈佛大学任教。从1939年起,他与赖肖尔一起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他被征召到情报协调局工作,中间两次来华任职。1946年8月,费正清回到哈佛大学,担任区域研究(中国)项目的第一任主持人。195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创建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且亲自出任主任,直至1973年。1977年,他从教职退休时该中心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66年3月,费正清在听证会上作证:二、中国学研究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是因为作为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费正清首先成为由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演变的过渡性学者,他完成了从古典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的过渡,创立了以地区研究为标志的现代中国学。作为东亚地区研究的开创者,费正清把对近现代中国的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主体,经他独著、合著、编辑、合编的作品多达60余部,还有大量的论文及书评,其论著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及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专著,这一类著作的代表是《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埠》,这一两卷本的重要专著,是费正清在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论述了1842年至1854年间外国列强在中国强迫开放通商口岸的过程。第二类是主要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他与刘广京合编的《近代中国:1898—1937年中文著作书目指南》,是关于中国历史文献书目介绍;《清代文献》是有关中国历史文献注释与译文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特别有助于研究生的参考书;与邓嗣禹等合编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及《中国对西方的反应:研究指南》也是这一类著作的代表。第三类是为教育广大公众写作的关于中国及中美关系的著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美国与中国》。从篇幅上说,第三类著述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的分量最大。这类著作依据的是第二手资料,是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融会贯通在费正清自己的解释框架之中的产物。第四类是直接论述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走向、提出政策建议的文章。这些文章与一般的时评文章不同。他总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来阐述问题,论述当前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而不是就事论事。这些论文在发表以后多被汇集成册,如《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认识中国:中美关系中的形象与政策》等,其他著作还有:《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中美两国的相互影响:历史评述》、《中美关系展望》等。

目前尚未公布陈蕴茜教授得了什么病,只是知道因病去世,享年55岁,但是有不少人推测她是得了癌症,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癌症恶化,最终死亡。

历史系发表论文

陈木法,198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马尔可夫过程论中的存在唯一性和可逆性研究》,/web/guest/boshilunwen 是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查的。

硕士论文暂时未知。 其导师是著名数学家严士健教授和侯振挺教授。

陈木法以他惊人的勤奋和天赋,解决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许多分支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近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近40篇学术论文,独立完成了研究专著《跳过程与粒子系统》,与人合作完成了《可逆马尔可夫过程》一书,并与人合译了两本数学专著。

1979年,陈木法与侯振挺一起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他与严士健等一起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师大的历史学可以排在前五吧,实力还是很强的!未来的就业不仅看学校,专业,还有个人的努力程度。

比如发什么有质量的文章,读研期间参加什么重要的活动等等。最好还要看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一般来说,历史学硕士毕业生会选择去大、中、小学校担任历史老师,在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或博物馆管理,历史文化导游,图书馆管理人员,历史类文字编辑,党史研究室,革命纪念馆的人文岗位等等。 从历史学研究生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看似狭窄,但凭借该专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体的文案策划、企业的企划部门、图书出版界、旅游等岗位或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学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2006 年 3 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合并后的历史学院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个博士点,8 个硕士点。在科研方面,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政治史等。 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

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 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史学研究所是 1980 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经史)研究。特别是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形成特色,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室、中国通史研究室、《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还是引上,现在查的很严,不引有后患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五、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

权威一点的对文章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得是业界翘楚或者非常杰出的新秀才可以发,比如《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这样的。对于硕士生,能发个一般的北大中文核心、CSSCI就不错了,或者在学报上发也不错。

历史系论文发表

一般情况下,发表历史论文是不会有稿费的。但也有一些学术期刊会提供稿费支持,特别是一些高知名度的学术期刊,比如历史学术期刊《欧洲历史评论》,《历史回顾》等会提供稿酬。因此,在投稿的时候可以具体查看一下稿费方面的条款。

文史类的刊物,市场上也有,但是并不是很多,诸如《资治文摘》《时代报告》等,都是可以发历史类稿件,专业的《黑龙江史志》也可以找找,不过这个刊物最近似乎是没有运行

去壹品优刊网查询一下,速度又明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几本 杂志是北核 你自己打电话 和人家杂志社联系

高校历史教授发表什么论文

王铖(1938-2003),中国共产党党员,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俄国史研究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学会理事。 王钺生于1938年,1947-1958年,在陕西咸阳、蔡家坡等地读小学、中学;1958年8月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次年随系并入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继续学习,1963年10月大学毕业;1963年-1978年,任教于兰州四中、三十四中;1978年10月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专业读研究生,1981年11月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后,一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工作,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王钺是我国世界史、俄国史研究领域有成就有影响的一位学者。出版有《罗斯法典译注》、《往年纪事译注》、《沧海逐鹿枣简明海战史》、《亚欧大陆交流史》等著作;参加了《俄国通史简编》一书的编写;撰写并发表了《俄国和日本争夺库页岛的斗争》、《俄国前封建化问题探讨》、《基辅和莫斯科两城市形成的基础》等许多论文。他还发表有日本史、中亚史、敦煌学等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周易解析》一书。他的研究成果曾荣获甘肃省社会科学奖。王钺在教学工作中主讲世界通史主干课和研究生基础课、专业课,并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开选修课。他知识渊博,学兼中外,不仅熟悉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世界历史、特别是俄国史的学养,还掌握俄、日两种文字,更由于他备课认真、讲授得法,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曾获学校教学优秀奖、主干课程奖,甘肃省教学优秀奖等多次奖励。王钺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他的选修课“欧亚大陆交流史”等,是极富开创性的工作;他与其他同志一起编著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主编中古部分),成为兰州大学对外交流教材之一。王钺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诲人不倦,无论是对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学位课程进修班学员,他都备极关怀,精心指导。对青年教师和其他同志,他有求必应,竭诚帮助。他的优秀品质和为广大师生所深深敬佩,被评为兰州大学首届师德标兵。论著目录《亚欧大陆交流史 》(合著)1 基辅和莫斯科两城市形成的基础 兰州大学学报 1994-10-282 斯维雅托斯拉夫东征的历史意义 兰州大学学报 1987-07-023 俄美公司与日本 学习与探索 1988-06-294 俄国前封建化问题探讨 兰州大学学报 1989-04-025 日本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探源 兰州大学学报 1992-04-016 巴米扬大佛与中印交通路线的变迁 桑山正进 ; 王钺 敦煌学辑刊 1991-07-027 西凉府潘罗支政权始末考 岩崎力 ; 王钺 ; 汤开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9-30

孙家洲教授始终以“不可误人子弟”自诫,对教学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他坦言:“在教学过程中,学识、能力容或有限,惟论及对教学的重视与投入、对学生的认真与负责,本人油然而生‘未遑多让’的自信。”他长期担任“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研究”、“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学校历年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孙家洲教授的课程都受到学生好评。

他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得多项荣誉:2004年,被学校评为“十大教学标兵”;其参与主讲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在“评师网”组织的全国名师评奖中,获“历史类前十名”的荣誉称号。

孙家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

作为学者,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探索,开拓创新,颇有创获。

数年来,作为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代地域文化与社会风俗研究”,国家“211

工程”子课题“汉唐‘大一统’政治文化研究”课题、“985

工程”子课题“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等。

发表专著十余部,代表作如《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秦汉法律文化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