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90后博士未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7:02:51

90后博士未发表论文

她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有网友计算出她平均每三个月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网友会担心她今后的发展。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90后考古学博士论文发表

去年,一则来自中国的考古新发现彻底引爆了西方文博界。英国BBC、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媒体,都报道了一则与中国有关的历史考古发现,而主导此次考古发现的居然是一位90后杭州姑娘。就让大家跟随笔者,详细了解这次考古发现有何吸人眼球的关键点,以及这位90后杭州姑娘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报》所发表的消息来看:中美研究人员最近从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出土文物里,发现了5000年前酿制啤酒的证据。这也是迄今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酿酒证据,足以证明中国古人早在5000年之前便开始喝啤酒。然而这则轰动整个西方文博界的考古重磅发现,其中有一位研究员是1991年出生的杭州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王佳静。目前王佳静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她是该考古专业博士生。

2016年,王佳静和不少中国以及美方考古人士,开始研究在西安米家崖遗址的古生物留存。通过两年多不遗余力的细致分析和研究,王佳静与同僚们从一件5000多年前的“陶器漏斗”内壁残留物中,找到了与啤酒十分相似的化学分子构成,这项考古研究成果一经发表,立马引起了全世界文博界的轰动。因为有不少现代人喜欢喝啤酒,德国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啤酒产地。可是5000多年之前,中国古人便开始享受酿酒,饮用啤酒的乐趣。

通过此次考古发现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对于世界文化还有非物质遗产提供的卓越贡献,王佳静也成为名人了。目前已经有国内外20多家主流媒体,开始预约王佳静的时间对其专项采访。不过考虑到学业,王佳静将这些能扬名立万的机会全部推掉,一头扎进实验室里与老师和同学再次攻关下一个科研难题。其实有不少朋友或许和笔者一样,并不太了解这位90后的杭州姑娘。原来王佳静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初高中分别就读于文澜中学以及学军中学。2009年,王佳静来到美国史密斯学院读本科,随后又来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成为考古专业博士生。

出国留学的这10多年里,王佳静也经常回到国内,比如她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团队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2016年,王佳静作为考古专业研究生,有幸参与到了西安米家崖遗址考古专项课题。没想到初试牛刀的王佳静,让西方媒体再一次领略中国古文化魅力。根据新华社的消息:王佳静将继续攻读考古专业博士生课程,这位90后杭州姑娘学业有成之后并没有打算立即回到国内。

因为整个世界考古史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太多中国人留下的足迹。王佳静希望跟随一些欧洲考古团队,到世界上各大古代遗址进行磨砺。总之,中国考古界可以说后继有人,王佳静已经在西方文博界成为一名鼎鼎大名的研究小能手。最后笔者再和大家好好聊聊,王佳静与其团队发现这项研究证据到底多么重要。西安米家崖遗址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至今,已经给全世界文博界带来许多新的课题研究。王佳静凭借文物中的残留物发现到酿酒证据,无疑确定了西安米家崖遗址的存续年代。

同时还帮助中国文史和考古部门,确定了米家崖遗址古人一些生活习性,所以此次考古发现非常重要。大家可以这么想,王佳静与其团队发现了这项考古新证据,能被这么多欧洲权威媒体转载,这些足以表明研究成果绝对是轰动全球。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90后小姐姐硕士论文发表

胡玥在五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惹争议,她发表的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比较少,大多是通讯作者或联合通讯作者。胡玥作为一个以“2008年”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理科大学的优秀学霸,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随导师一起研究课题,参加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天才学生多几篇论文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胡玥发表的论文当中,只有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这就说明了胡玥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她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一个人五年之间发表60篇论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个团队在5年时间里发表60篇论文则是有可能的事情。胡玥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韩宏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当中,所以这些论文有很多都是来自团队的力量。

很多人将胡玥比作美女博导、博导外貌的天花板、学霸天花板。因为,胡玥在2018年就成了副教授,并且在2019年就正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已经能够说明胡玥的学术水平了,不然博士生导师的职位是拿不下来的。

5年发表60多篇论文,平均每月就有一篇论文,甚至还多。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优异的。但在这些论文中,胡玥作为第一作者的并不多,这在胡玥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阻力。在之后发表论文时,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这样才能更有知名度。

记得 ,当时他的论文写得非常的差,而且也是一种欺的行为,所以当时对他的影响也不好。

我们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吗?这个综艺其实是很好看的,在这个综艺中,实习生为了竞赛一个职位使出了自己的各种优势,而且关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

这个综艺应该也办了两季了,每一季的实习生们都很优异,不过我们还记得实习生梅桢吗?其时让小编形象比较深刻的应该便是梅桢了,没错,便是上面这个小姐姐。

其时她不管是学历上仍是实力都是很强的,而且她已经成婚了,老公也特别的好,这也成为了我们都很羡慕的工作。

但是在最近,这个梅桢也翻车了,由于这个梅桢要去华东政法教育,去华东政法教育,或许是许多人听了都很了不起的一件工作,由于华东本来便是一个很好的校园,里边的学霸和人才聚集。

但是也由于梅桢,许多人都觉得她不配,由于在最近她被扒出利用外籍身份回国读北大,也便是她原本已经是外籍的人员了,但是为了走捷径,利用了这个身份回国读书,而且现在她的毕业论文还没有查询到。

看来这个实习生梅桢仍是很有争议的啊,而且这个公示也引起了部分华东政法的学生不满,纷纷表示不愿意她来任教,觉得她拉低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层次。

嗯,所以她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怎么会变成这样?连论文也被扒很水,尽管小编没有看见她的论文,但大部分的人都说她论文很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通过内部途径看见的。

看她的总成绩是合格的,但便是不知道她教育的质量是怎么回事。

不过有的网友仍是说出了一些现实,说这个拟录,校园是会做出挑选的,还有的人觉得她是有实力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让华东来拟聘。

能上《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综艺,自然是有本事的,小编横竖是希望她的学术可以让华东政法的学生服气。

小编看懂了一点点,意思便是她本来是国内的人,但是改了国籍,后来就借着国籍的身份回国读书,这样的话关于她来说或许比较便利。

也正是由于这样才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

还有的人也在吐槽说她去华东政法教什么?教化装教发plog吗?

嗯...小编看了一下她的微博,如同的确是这样的,有plog,还有一些日常的小自拍,美妆等等。

这也难怪我们对她的形象不太好了,但这毕竟是人家的生活方式吧,横竖小编是不太懂这些学霸们心中的想法的。

现在梅桢的口碑已经有些不太好了,就看她自己会不会回应这件工作吧,小编横竖觉得这论文还有学术的问题是有待考证的,如果真要去教育生的话,仍是要对学生担任的。

还记得这个学生,当时因为系列的造假材料很出名,并且身份也很特殊,所以就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0年代法学博士论文发表

一、个人基本情况程雁雷,女,1963年出生,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1981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在安徽大学法律系学习,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1992学年度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进修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师从罗豪才教授和姜明安教授;1999-2000学年度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继续师从罗豪才和姜明安教授。2004年度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中青年党员专家理论研讨班”学习。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时为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第一位女性法学2008年被评为首届“安徽省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曾先后担任安大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硕士教学中心主任、安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安徽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现任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聘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金晟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二、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致力于法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3年的教学生涯辛勤耕耘已是桃李满天下。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奖掖后学,是中国“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基金”的捐赠者之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关心年轻教师成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教授的历届的毕业本科生已是桃李芬芳。1997年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申报经济法硕士学位点申报获准。2003年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牵头申报获准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点,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培养宪法与行政法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2005年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牵头申报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获准,为安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增加了新的学科门类,并在国内率先招收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自1998年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已经指导硕士毕业研究生100多名。三、科研创新与学术水平热爱法学教育事业,崇尚学术,有着浓厚的行政法学情结和较高的学术自觉。能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勤勉治学,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能把握学科动态,探索学术前沿,注意学术积累,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学术研究,所研究的成果又为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撑,有效地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有着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方面:对行政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对部门行政法特别是教育行政法的深入探讨。程雁雷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着手对行政法律制度的研究,特别是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部重大行政法律的立法研究。先后发表有:公证行政诉讼探析,地方规章的法律地位探析,现行行政罚款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论国家赔偿法的实施保障,重构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法新司法解释第53条质疑――兼论行政复议的性质,行政违法行为无效的处理方式,行政违法行为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行政合同的博弈分析,对划分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标准的思考,行政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兼析《行政程序法(专家建议稿)》,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及其职责权限等近20篇论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行政程序法等立法前沿问题或者法律实施中的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并为2003年初宪法与行政法硕士学位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行政法学界开始强调部门行政法研究的重要性,程雁雷比较早地意识到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学术领域,认为现代行政法的诸多特征在高等教育领域能得到典型的实证,并促使自己在教育行政法领域进行了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先后发表有: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与司法介入之范围,高校退学权若干问题的法理探讨——对我国首例大学生因受学校退学处理导致文凭纠纷的法理评析,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立法,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法问题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论司法审查对大学自治的有限介入,行政法视域中的教育政策等十多篇专题学术论文引起了国内行政法学界的关注和肯定,研究成果具有领先水平。2005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博鳌论坛上本人被指定为大会发言,专门对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法问题研究进行回顾和前瞻。教育部政法司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对本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法》修改工作小组专家成员。2006年受教育办法制办委托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专家建议稿)》。四、研究成果概况(一)论著方面公开发表学术成果共计100多万字。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学》、《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论丛》、《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法制评论》、《当代法学》、《江淮论坛》、《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全国核心期刊1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类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主编教材1部。合著和参编教材8部。(二)科研项目方面共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项;另参与国家项目2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行政违法问题研究(原国家教委社科“九五”专项1996年);2.加入WTO与加强我省行政法制建设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2001年);3.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的行政法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3年);4.中外考试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教育部立法课题委托项目2006年);5.我国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和完善(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规划2006年)。6.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法律问题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人文社科规划2006年)。(三)研究报告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三份,接受委托起草法律专家建议稿一部。分别为:1.《高等教育法》修改研究报告(8万字,提交教育部,2005年,);2.加入WTO与我省行政法制建设研究报告(10万字,提交省社科规划办等部门,2006年);3.中外考试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报告(20万字,提交教育部,2007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专家建议稿)》(提交教育部,2007年)。(四)论文获奖情况1.《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与司法介入之范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类)奖(2003-2004)论文二等奖(省级政府奖)。2.《行政罚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1998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省级政府奖)。3.《高校退学权若干问题的法理探讨》,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4. 《行政违法行为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获安徽省公正执法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和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论文二等奖(1996)。五、学术影响与社会服务程雁雷在学术上所做的努力,在国内行政法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现担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兼秘书长,安徽省人事考试与人事测评学会副会长。被聘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硕士点兼职教授;受聘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程雁雷为筹备安徽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推动安徽省行政法学研究所做的努力也受到了省法学会的肯定。此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扩大学术影响。通过受聘安徽省人大法工委立法咨询员;安徽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员;安徽省人大内务司法咨询员;安徽省纪检监察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普法宣传高级讲师团成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陪审员,省司法厅涉法事务首席专家;合肥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合肥市人大法工委立法咨询员;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铜陵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谘议;蚌埠市仲裁委仲裁员;亳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安徽省律师协会行政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地方法治建设实践提供智力服务,为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程雁雷在法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法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表彰和嘉奖,先后被列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准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首届“安徽省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博士生

那也是不能不写论文的

研究生都离不开论文

博士还不喜欢写论文

那就有些搞笑了

最后肯定还是要把论文都完成才行

90年代金融博士论文发表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总裁: 周建成 博士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那刻已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支。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金融发展理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简要评价。本文目的在介绍金融发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让读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第一:1973年以前思想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源泉。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所表述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谓是麦金农-肖理论的渊源。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之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或观点,因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和发展具有如下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完全均衡状态的简单循环流转中出现经济的发展。"(pl07,中译本第119页)在20世纪50、60年代 约翰·格利、爱德华·肖、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休·帕特里克、朗多·卡梅伦、约翰·希克斯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麦金农-肖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下面本文着重对格利与肖、帕特里克和戈德史密斯的观点作一简介。1:格利与肖的观点。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在50年代所做的开创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两篇论文上,即发表于1955年9月号《美国经济评论》上的题为"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一文和发表于1956年5月号《金融杂志》上的题为"金融中介体和储蓄-投资过程"一文。在这两篇论文中,他们阐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960年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贷巾》是格利和肖以前观点的汇总和发展。该书中,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容纳多样化的金融资产.而货币只是无数金融资产中的一种。他们还认为,除货币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外,各种非货币金融中介体也在储蓄-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根据收入-产出帐户上经济单位(或部门)的收支状况,把整个经济划分为盈余单位(或部门)、平衡单位(或部门)和赤字单位(或部门)。在整个储蓄-投资过程中,盈余单位是储蓄者,赤字单位是投资考,经济单位(或部门)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这种"专业分工",乃是债务、金融资产和金融中介体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格利和肖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区分了"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或在进行转移支付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外在货币", 在政府购买私人证券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内在货币"这种区分对于麦金龙和肖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是必要的2:帕特里克的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他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该文发表于1966年1月《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鉴于理论界对后一种方法的相对忽视,帕特里克认为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并且指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往往交织在一起,但不可否认,在需求追随型金融和供给领先型金融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不仅如此,最优顺序问题也可能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存在。接下来,帕特里克着重考察了金融发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的出发点或参照物是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和实际资本存量的关系,因为他事先假定在资本存量和实际产出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帕特里克指出,金融体系对资本存量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了既定数量的有形财富或资本的配置效率,因为金融中介促使其所有权和构成发生变化;第二:提高了新资本的配置效率;第三: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3:戈德史密斯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了他那历时六年完成、资料详实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中文版,1994),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开创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基础。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等。他依据主要数字指标,高度概括性地将世界各国的金融结构分成三种类型,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结构进行了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的比较,得出了各种金融结构类型的不同特征。在建立金融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戈德史密斯对金融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深入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发展研究必须以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找出金融发展的道路。更为有意义的是戈德史密斯秉承西方经济实证分析的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最为重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建立了决定一目金融相关比率的重要因素:货币化比率、非金融相关比率、资本形成比率、资本产出比率、外部融资比率、金融发行比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比率和新发行乘数,及其实用计算方法,讨论了金融相关比率在近百年来变化的趋势及原因。第二: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阶段。即1973年,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著作的相继向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这个划分包括到 80年代末 巴桑持·卡普尔、维森特、加尔比斯、马克斯韦尔·J弗赖伊、杨帕尔·李、唐纳德·马西森和尤恩·热·丘)等人基于麦金农和肖的分析框架,相继提出的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也就是说对麦金农-肖理论进行了扩展。但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麦金农和肖两人的观点。受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影响,麦金农(1973)和萧(1973)放弃了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为对象的研究方法,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麦金农和萧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政府一般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利率管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往往为负。负实际利率一方面损害了储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另一方面向借款人提供了补贴,刺激后者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此时需要实行信贷配给。而国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这损害了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实际上,在大多数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中,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在发展中世界,很少存在竞争的银行体系。尽管私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补偿性余额来逃避贷款利率上限,但是一些国有银行和大多数公共部门借款看来还是遵守的。在银行确实遵守贷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可贷资金的非价格配给现象必然发生。信贷不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预期生产率.而是根据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违约风险来配置的。担保品的质量、政治压力、"名誉"、贷款规模以及贷款经手人暗中收受的好处等也可以影响信贷的配置。即使信贷的配置是随机的,投资的平均效率也会随贷款利率上限的下调而降低,因为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项目现在也可获利。原先不申请银行贷款的企业家现在也进入市场。这样.当利率定得太低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逆向选择就会发生。麦金农强调了在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中投资收益率的发散性:"面对收益率的巨大差异,把发展看作只是单一生产率的同质资本的积累是严重错误的……让我们把'经济发展'定义为处在国内企业家控制下的现有投资和新投资的社会收益率的巨大差异的缩小"。利率上限在四个方面使经济发生扭曲。第一,低利率使入们偏向于更多的现在消费和更少的未来消费,从而使储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第二,潜在的贷款人从事收益率低的直接投资,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贷出。第三,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银行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第四,具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家在潜在借款人之列,这些企业家不愿意以较高的市场出清利率借款,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得不偿失。在银行的筛选过程带有一定随机性的情况下,对一些得到资金的投资项目来说,其收益率将低于市场出清利率所设置的下限,这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偏低。针对那些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 麦金农和萧地的政策建议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达到金融深化的目的。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麦金农放弃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中货币与实质资本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假设。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源融资。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潜在的投资者无法以非货币金融资产作为储蓄保值的对象,如果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潜在的投资者就会以货币作为保值手段,此时的货币成为投资的先决条件或渠道。如果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真实利率增加,内源融资的资本形成机会也会扩大,这就是所谓的"渠道效应"。另一方面,内源融资资本形成机会的扩大使生产者所持有的实质现金余额增大,提高了投资者的信誉,投资者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因此,渠道效应提高了储蓄水平,促进了资本形成,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萧(1973)则提出了"债务媒介论",认为货币是金融体系的一种债务,而非真实的社会财富,货币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媒介作用,通过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促进储蓄和投资。麦金龙和肖的理论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亦如下:1:新颖地方. 麦金农-肖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在金融理论中的运用,是经济自由主义在金融理论中的代表。在麦金农-肖理论形成之前,主导性看法是金融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不同,金融部门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麦金农-肖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主张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这是麦金农-肖理论的一大特色。理论上,麦金农和肖批判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和凯思斯主义理论。即那种认为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助于发展的观点。他们主张推行金融自由化(其后果是利率提高),在利率较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虽较大、投资数量较多以及投资质量较高,所以,金融自由化政策既能避免通货膨胀,又不致引起经济衰退。这既不同于凯思斯主义者的观点(凯思斯主义者主张采取低利率政策来刺激投资),也不同于货币主义者的观点(货币主义者主张把控制货币发行作为稳定经济的有效手段)。麦金农-肖理论的这一独特之处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另外,麦金农对金融、财政和外贸三者关系的深入考察和精辟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经济扭曲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使麦金农-肖理论从一种观点上升为较完整的体系。因此,麦金农-肖理论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不容低估。2.麦金农-肖理论的不足之处。他们的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集聚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有效配置资源,以及管理风险、实施公司控制等其他功能,所以在麦金农和萧的理论框架中,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经济依然被割裂为实质部门和金融部门。更重要的是,在经典的索罗增长模型中,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力,资本形成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水平,但是对长期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而在金融深化理论中金融发展只能影响资本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大大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价值。尽管在麦金农和萧之后许多经济与金融学家致力于发展和完善金融发展理论,然而其研究仅限于对麦金农和萧的理论进行计量检验,依然没有回答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力有何影响,因此,金融发展理论未能得到实质性发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Robert·Locus(1988)断言,在经济增长中,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badlyover stress)金融的作用。而发展经济学家则以忽略金融体系的方式表达了对金融发展作用的质疑(AnandChandavarkar,1992)。第三:金融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最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将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并人模型中,模型的复杂程度随之提高。我们把这新近发展起来的金融发展理论称为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把为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称为90年代众融发展理论家。四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与麦金农-肖学派的重要区别在于,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直接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建模,而麦金农-肖学派或者把金融小介体和金融市场视作给定的.或者只对它们进行比较简单和明确的处理。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1973年,其后(20世纪70和80年代)经历了最初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又称新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金融发展理沦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肖理论的修修补补,他们明显地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如效用函数的缺失、对总量生产函数形式的限定和假设条件的过于严格等)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可能是不现实的)。鉴于此,他们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有别于上一次发展.这次发展突破了麦金农-肖框架,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尽管这样做使模型更加复杂,用的数学工具也更多。这些模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直接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建模,目的在于解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何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不同于麦金农-肖学派的政策建议。内生增长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保罗·罗默(1986)和罗伯持·卢卡斯(1988)两篇经典论文的相继发表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内生增长理论家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换言之.内生的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依据假设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内生增长模型划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居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在详细介绍这两个模型了。90年代的金融理论更加注重、融合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实证关系大致可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研究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研究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把银行和股票市场结合起来,研究两者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四,深入到行业层次,研究金融发展和行业成长的关系;第五,再深入到厂商(企业)层次,研究金融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发展)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含义。在许多具有新兴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家,银行担心股票市场的发展会对它们不利--使它们的营业额下降,而他们的结果表明并不是这样,对发展中的股票市场而言,其运行状况的初始改善使企业的杠杆比率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股票市场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分担和信息汇总机会),从而使银行的营业额上升。他们的结果也表明,在具有发展中的金融体系的国家中,股票市场和银行具有不同的却又是互补的作用。据此他们认为,那些旨在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未必不利于现行的银行体系。1.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独特之处和有用之处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是在70、8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内牛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是两种理论的融合又不是两种理论的简单融合,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有政策上的新主张。它试图利用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及内生出来的金融体系是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的。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质量等级和外部性之类的与完全竞争不相容的因袁。由于模型假设比较贴近现实,提出的政策主张比较符合各国的实际。尽管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发展中国家,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也基本上限于发达国家的学者,但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发展实践似乎更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2.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综观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似乎过于强调金融体系的有利一面,如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集中在金融体系发展(或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上;而对金融体系的不利一面,特别是金融发展不当所导致的危害认识不够,如他们对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研究有所欠缺,既没有研究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没有研究金融发展转化为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机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其他国家的波及效应或许会把如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的兴趣点转向于此。另外.由于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理论本身尚处在不断完善之中,所以它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同时也意味着它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第四:结语通过学习介绍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金融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不可否认,金融发展理论的价值在我国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在转变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地搬用金融发展理论,我们既要看到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的普遍性,也要看到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的特殊性。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发展理论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侧重从宏观层次上研究金融发展,即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体现在90年代的研究上),有关金融发展的微观层次研究则略显欠缺。这或许是因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时间不长,理论体系本身尚在不断完善之中。显然,这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涉及的一些理论特别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并没有在本文详细介绍,本文也肯定存在不成熟的观点还请老师详加指点。参考文献:1. 谈儒勇著 ,《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12. 刘仁伍著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3. 金学群著,"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 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午第1期。5. 刘逖,"西方金融深化理论及其主要理论派别",《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六期。

金融学期刊中存在公认最好的三大期刊,即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其中Journal of Finance可能地位稍微略高一点,不过文章能够发表在三大期刊上都可以被认为是极大的成功,也是美国顶尖高校金融系的主要衡量标准。除了三大金融期刊外,还有许多其他不错的期刊,比如: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view of Fina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etc.

这事最好问高级职称系列教材主编文力教授,搜“高级经济师考试文力教授、高级职称考试评审定文力教授”之类的关键词试试,应该能找到。

看你写的是什么文章,还是就是文章的水平达到期刊的要求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