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心情

发布时间:2024-07-06 11:55:18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心情

第一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其次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朋友:心诚则灵!第二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就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德教育做出探析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近年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 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的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公德行为的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 知出现偏差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 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切实强化对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 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际行动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成长。(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锻炼(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刚考完,给你了,编过,几篇合成一篇的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那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 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 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 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 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 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 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 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 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 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 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 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 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 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包括动机职能、行为职能、知识职能等方面不断的追究进步,而且在宏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学习和发展社会。这要求大学生自己通过书籍、影片、舆论以及可以参加个人能力相关培训等手段学习。例如据我了解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正在全球华人地区推行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中提到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是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因,在认识时代的使命和自身压力后坚持学习,才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决定要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古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自己不断的挖掘出先进的个人或者先进的事例才能从中学到认识,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学完了所有的课程且考生也通过,可是当他找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品德也会是考察内容,人才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好多外资企业在招聘面试时故意设置考察个人素质的题目,比如说把椅子放斜了、地上纸团、扫帚倒了等看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然后自己去做,因此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国家,对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才能够走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相当重要。 再者,大学生素质教育另外一个因素是外部条件,就是教育。为师,为父母者,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同过教学,谈话以及各种其他方式促使大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有句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很容易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各个方面要求都很高,那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就不断的更新自己,以适应这样好的优良环境,自身的素质也会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是一个形如黑社会的环境,那大学生自己想好也很难,因此要求社会、国家、学校等要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怎样创造好的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素质。比如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的,例如开展《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未来人才像什么》等讲座;结合企业HR策划《模拟招聘与面试》,参加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的挺你第一次(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等活动;组织看先进的教育电影或者组织商业谈判的辩论赛等提高大学综合素质。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 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 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 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 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 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 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 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 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 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 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 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 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 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有邮箱吗?我发几篇相关的给你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调节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是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社会公德涉及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社会公德如何,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句话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着三种基本关系。然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可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很差,想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工公德意识,还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只能感的饿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是互相尊重、友好的表现;走进教室,随手关门。下雨天帮没带伞的同学一起遮挡。这一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是提升自身社会公德的表现。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公德意识,还有很多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需要大家去体会并运用的,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互联网已开始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因而我大学生也要在网络上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规定。并举行一些网络竞赛,网络行为规范等一些的活动,达到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尚德守法的网上健康力量,做一个文明上网的大学生。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我们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便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情怎么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道德通常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目的,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发展方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社会道德冷漠问题探析》

摘 要:“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道德生活中的一大顽症,它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深层次挖掘道德冷漠的原因,它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机制不善和西方消极思潮文化的冲击所致,针对道德冷漠问题,建设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是根本,开展爱心培育工作,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重要方面,解决好道德冷漠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道德意义。

关键词:道德冷漠 管理机制 公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71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Indifference

XU Chuanch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

Abstract "Moral indifference" has become the moral life of a major chronic disease, it is not only about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long-term stability, digging deep social and moral indifference reason, it is b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poor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West negative trend culture shock caused problems for moral indifference, building good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essential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ing foster and strengthen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indiffere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moral sense.

Key words moral indiffere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moral sense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冷漠问题的事件,如“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现实生活也普遍存在着冷漠现象,诸如行政冷漠、执法冷漠、医疗冷漠等问题,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气,把人们的道德良知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风口浪尖上,针对这些事件,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人们不禁疑问,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以及道德意义。

1 道德冷漠及其现状

道德冷漠,是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及冷漠的现象。本质上是指一种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表现是人们怀疑及漠视道德行为等对道德的冷漠的感情,以及拒斥和推卸道德义务等的消极性的道德态度及道德行为。①在当今我国社会,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和感恩之情的缺失,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没有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放任他人处于困境之中,例如“小悦悦事件”,众多路人经过却没有人关心孩子,这是缺乏助人为乐意识的表现;在困境之中得到他人的帮助,没有及时地感谢报答而是诬陷好人,使救助者心寒,综上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当前的蝇头小利,对道德怀有一种冷漠的感情,不愿意承担甚至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这种做法是断不可取的,不利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了社会风气,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予以抵制和消除。

2 道德冷漠问题的原因

道德冷漠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社会关系逐渐经济化,竞争逐步加剧。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力、西方消极思潮的冲击,极易引起个人心理的变化,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加剧。

2.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了人们的道德关系。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这种经济制度改革改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经济关系,也必然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拜金主义”,推崇金钱至上,把金钱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淡漠了亲情、友情在人际之间的重要性,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另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人们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竞争在激发起人们的本身潜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这样人的心态就产生了新的不平衡。②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人们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感情逐渐淡漠。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为了职位、机会等利益而勾心斗角,会为了金钱而产生争执,会出现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得人们的感情逐渐淡漠,助人为乐品质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管理环节上方方面面,并没有同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许多道德问题还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密切相关的。

2.2 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

道德冷漠问题和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抓经济文明的手很硬,抓精神文明的手相对疲软,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往往被忽略不计,使得针对经济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例如现今大家所关心的质量安全问题,虽然是许多无德商人的无耻行径,但也和许多监管部门的无能有关,管理者腐败以及制度管理的漏洞都给无德商人以可乘之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及其管理的能力均没有同步跟上来。有关专家就指出,这样的情况,犹如高铁在高速中的转弯,并且运行管理机制及人的制控能力等因素又相对缺失,这样的高速发展,肯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除了在制度设计方面,社会管理的资源优化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权责明确”意识还未深入到每个领导心中,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针对事件处罚力度不大,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导致类似案件屡次发生,制度缺陷是这类事件的最大原因。

2.3 西方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开放程度越加越高,涌入我国的除了世界各国经验、技术以外,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潮也在渗透入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我国传统的文化也受到了外来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直接导致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宣扬的“大公无私”及“舍己为公”的道德价值观的衰败。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念,这样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思潮,很易影响和破坏我国当前的还并不完善的道德体系。③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崇尚个人的自由以及权利,这在表面上很容易误导我们其中一部分同胞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本没有错,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公无私”“舍己为公”是我们所应秉持的道德操守,西方利己观念严重影响了这种良好价值观的传承。此外,西方思潮种类繁多,名目多样,许多不良价值观掺杂其中,容易混淆视听,使人们难以分辨好坏,这也是西方思潮以及价值观念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观冲击的重要方面。

3 我国对社会道德冷漠的对策

道德冷漠现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不仅不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极易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道德冷漠问题刻不容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道德意义。

3.1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针对道德冷漠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在传统文化方面,大力弘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精神,在对待他人时,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在对待国家以及集体利益时,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多为他人着想和考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弘扬“文明”“和谐”“友善”的观念,以一颗真诚、友善的心对待他人。此外,提高公众的社会道德意识。重中之重是必须要提高我国公民对社会公德的义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对于这种义务,公众要产生情感上的敬重。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大力宣扬和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从而,也使社会公德转化为我国每一个公民的内在德性。同时,使大家都能树立起道德责任感及荣辱观,更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及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建立起我国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2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建设

在社会机制建设方面,我们要建立德福一致的奖惩制度,维护“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理想信条。如果国家和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人在行善和作恶后都能得到应有的报答,那么每个人就会秉承这个信条一代代传承下去,道德冷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国家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定见义勇为基金,为帮助他人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立法对见义不为者进行适度的惩罚,对人们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社会层面,提倡和鼓励各个基金组织支持见义勇为基金,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逐步建立起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基金保障体系和道德高尚者的奖励机制,避免“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悲剧的发生。

3.3 矫正道德冷漠开展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把道德爱心是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把法制、人性及其情感相互统一起来,并建立起我国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评价的标准,教育及引导社会公众,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形成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约束的和谐关系。培育人们的爱心,需要从三个层次来展开。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以及家人,爱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名誉,在家庭里,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这些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其次,要学会孕育“大爱”,把我们的言行融入到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爱心指数,那么每个人就会成为道德的楷模,道德冷漠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近些年社会道德冷漠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感恩之情的缺失以及助人为乐热情的减少,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经济、体制建设、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个人道德心理的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爱心培育工作。社会道德冷漠问题虽然突出,但是我们应当明白,道德冷漠现象毕竟是道德支流,随着各项措施的开展,问题将逐步地减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道德冷漠问题将逐步减少,社会道德风气将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 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9-36.

② 吴蓓蓓,彭凯.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纠正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9):13-15.

③ 谢海燕.道德冷漠感剖析[J].社会工作,2007(11下):60-6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论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2000字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刍议 陈大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本文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建设这三个方面道德的意义、建议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地说,就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有时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境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以其非强制手段的方式,与社会、政治、法律和纪律等强制手段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它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优良道德传统,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形成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道德。其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决议》提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批判封建道德的残余,清除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也称公德、公共道德,它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所谓私德,一般指个人私生活中的行为及个人的品德表现、生活习惯和作风等。而社会公德指的是个人的行为同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需要用公共生活准则去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公德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决议》明确指出,“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其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对每个社会成员在与人交往时的要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与物打交道时的要求,“遵纪守法”是综合性要求。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的,是总的要求,是一般性、广泛性要求,包含着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的产生,是在长期的人类公共生活实践中,被人们公认的,并且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甚至法律保证而形成的。我国宪法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也就是说,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维护和修养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公德产生重大影响。《决议》提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其中,“爱岗敬业”是对每个在岗者自身的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对在岗者上岗的要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最终的和总的要求。“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经过人生长期的修养和锻炼,而职业生活占据大多数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活的实践是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每个人来说,一生中能否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否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学习、锻炼和勤奋工作的程度,取决于科学文化、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程度。职业道德结合职业活动,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的锻炼具体化,并经过长期反复的熏陶和修养,使人们把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变成内心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许多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尚,主要是在各种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其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医务道德与医务人员的医务生活密切相联,它的职业要求是以救死扶伤为其主要规范;教师道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联,它的职业要求突出表现为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商业道德与商品交换生活相联,它的职业要求强调公平买卖、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等等。但是,各行各业对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点要求是相同的,是条条块块、方方面面都要共同遵守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遍,并非高不可攀。它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同志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也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助残扶残,更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开展竞争,又不能投机钻营;既要敢于言行,又不能唯利是图;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不能忽视个性价值;既要理想完美,又不能脱离现实。同时,要把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党员干部要树立先进性思想道德。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还要加强那些直接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我们社会对人的关心,社会的安宁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同各个岗位上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 家庭美德就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美好的品质道德。《决议》指出,“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是社会基层的一种自然组织形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勤俭持家”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是兴家创业前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就能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就能为社会稳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上五种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家庭美德,就为他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打下了基础。 倡导和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还应从青少年时代抓起。《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对于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影响。“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治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是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重要一环,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其中,“勤奋好学”既是智育要求,也是德育要求;“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和“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是德育要求。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单位,而且也是一个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家庭里,父母既是家长,也是老师,要做表率,言传身教。家长对子女既要亲情和爱抚,又要进行科学而严格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特别大。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去影响青少年,真正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思想道德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决议》已经明确指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初步形成了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框架,重点部署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培养社会公德,而且要培养职业道德,还要注意培养家庭美德,从而形成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有理想,首先是有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共同理想的基础。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为加强每一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且还要当作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作者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政协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有邮箱吗?我发几篇相关的给你

第一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其次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朋友:心诚则灵!第二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就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德教育做出探析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近年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 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的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公德行为的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 知出现偏差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 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切实强化对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 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际行动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成长。(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锻炼(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思修论文吧,你是徐工的?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文章

思修论文吧,你是徐工的?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有邮箱吗?我发几篇相关的给你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小说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本文地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 ,人们一个个飞速的敲击键盘,畅游在信息的深海之中;二十一世纪是利益至上的社会,所有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二十一世纪更是大量需求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社会,学生们培养能力,员工们深入培训……而有一个名词,虽然不被大家认作是热门的词语,但是却牵动了政府要员的心,牵动了众多老板的心,牵动了所有人的心:那就是社会公德!

什么叫做社会公德呢?我的理解:只要是为了社会的繁荣与昌盛而自我守则,只要是与社会的一切荣辱与共,只要是真正的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分子,都可以说是具有了社会公德心。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一些平凡的人们在做着令你我感动的事情:大街上,小女孩手中一直紧握着一张雪糕纸,找寻垃圾桶;公园里面,爷爷奶奶主动为树木施肥浇水,喂养野鸟;小区中,居民们自发的出版报,写小黑板预告天气,维护小区的和谐温馨;校园里,莘莘学子们爱护公物,自觉的拾起身边的纸屑,遵守着校规校纪……

但,真的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温暖诗意的画面么?

现在的评论众说纷纭,有的人很安心的以为:中国发展这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自然会拥有社会公德心。物质水平上去了,自然精神层面也节节高喽!还有的人们则是大声疾呼,说中国人已经丧失了社会公德心,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了,还有的则是习惯性的接受着身边的一切,过好他们自己的生活。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避免的看到两面性:一方面有吴庆恒老先生那样无私热爱着自然的人,一方面还有大量随地乱扔垃圾,看轻日常习惯的人们;一方面有李素丽那样热爱祖国事业,天天笑脸为人的人们公仆;一方面也有贪污枉法,把国家的钱财纳入自己钱包的各级官员……

我不想下一个肤浅的结论,论述社会公德心究竟人们是否缺失,可是,这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入反思一下的问题!

社会是一个大的统筹的概念,而我们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家的概念,学校的概念,集体的概念与国家的概念。人人都爱护自己的家,但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了更高一级的社会时,就变得不再那么认真,不再为社会计较得失计较荣誉了呢?对于一类人来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中只有自身利益,满眼都是金钱与权利,根本看不到国家社会的需求,无视规则与约定,反而想方设法的希望从社会寻求利益归为自家囊中,总的来说,自私二字!还有一类人则是后知后觉的过活,他们遵守法律,只是他们过的太被动了,从来不愿意主动的想一想自己应该为社会做一点什么,能做些什么,总的来说,被动二字!

而如何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心呢?做到药到病除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第一种人,他们的世界观本身就有大部分的扭曲,把个人主义与享乐拜金放在了集体利益的前面,要想使他们改变必须从内心的深处感化他们,让他们重燃爱国的热血与作为社会中一分子的责任感:当自身作为一个公务员时,总是心系怎么做好人民的公仆,多为了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如果心里装着百姓,怎么还会想着贪污与私利呢?当自身作为一个商人时,总是竭力想着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使服务更到位,使消费者真正的得到优质的商品,愉悦的购物消费,如果心里背负着责任,怎么还会耍小聪明偷税漏税,制假造假呢?

对于第二种人,他们不是没有明确的社会公德心,只是责任感不够强烈,没有切实的把自己当作社会的成员:他们为了贫困学子而焦心,却不曾想到为之捐献资财;他们为了社会上的趋炎附势愤愤不平,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送礼;他们为了假奶粉的严重代价而义愤填膺,买到假货却只是抱怨几句,从不报案找相关单位……这样的人们被动的生存在大众的社会中,即使知道什么是对社会有利的,什么是对社会有害的,也不会自发的去做或不做。要使这类人的社会公德心显示出来,必须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从风观:对社会有利的就坚决要维护,从自己开始就是要做,对社会有害的就一定要杜绝,从现在开始我就不做,我还要不让别人这么做!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怎么可能还会被动的让自己的社会公德心迷失在人海中呢?

如果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社会公德心,以真善美为荣,以假恶丑为耻,这个社会将不再会存在黑暗面,这个地球将变成爱的海洋,相亲相谐。

从来就不乏的人在我们身边很安静的扩大自己的爱:著名歌手丛飞,不惜自己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一度妻离子散,也要为了素昧平生的孩子们营造一个个上学的梦想;感动中国台湾巨富霍英东,达则兼济天下,用自己的个人资财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基金会,资助竞技选手,为申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更有不知名的好心人为希望工程捐献,有不求报酬的志愿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自发组织时刻行动着……

社会公德心从来就无所谓大小,只要是诚挚的为了社会的兴隆而做实事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否只是从不乱扔垃圾,还是公车上每每主动让座,无论是仅仅扶起了倒下的围栏,还是帮助了不识路的外地人,无论是为了环境甘愿挤公车,还是见义勇为,敢于站出来说话,这都是我们社会公德心最真实的显露!

社会公德心,我们究竟有多少呢?这也许不是问题,关键的是我们做了什么:时刻准备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当我们处于社会之中;行动起来,为社会的稳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当社会需要我们时。也许你的社会公德心就在捡起的每一张纸屑中,就在每一个感谢你帮助的微笑里,就在你真心付出后的欣悦感中!

希望`采,纳

图书名称: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书籍作者:吴潜涛 等著图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图书品相:十品库 存 量:51 本图书售价:29.10元 图书原价:39.80元图书类别:综合类、其他类图书标签: 当代中国 调查 人民出版社 社科 吴潜涛 等著上书时间:2011-04-24出版时间: 2010-04开本:不详 页数:312 页装订:平装 ISBN:9787010088518配送:快递、EMS、挂号印刷品[配送说明]联系店主 购物流程演示 图书详细描述:字数:315000千字版次:1基本信息书名: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原价:39.80元售价:29.1元,为你节省10.7元折扣:73折作者:吴潜涛等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4-1ISBN:9787010088518字数:315000页码:312版次:1装帧:平装编辑推荐《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内容提要这是一部道德实证研究的学术著作。全书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创新理论,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录前言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调查结果二、调查中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二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进步的原因一、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水平提高三、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三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l第二章公民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为人民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培育“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思考第二节公民对“集体主义”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增强公民集体责任感的思考第三章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社会公德状况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缺失现象二、现代人“缺德”主要缺诚心、公心和爱心第二节社会公德意识分析一、人与人的关系二、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公德的建设思路一、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二、分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思路三、找准社会公德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建设的实效性第四章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工作态度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一、工作态度总体状况二、影响工作态度的若干因素三、提高职业忠诚度的几点思考第二节机关工作作风的总体状况、影响评价的因素与建议一、对机关工作作风的认可度二、影响评价机关工作作风的因素三、提高机关工作作风满意度的思考与建议第三节公民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一、对“诚信吃亏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二、对社会诚信度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第五章家庭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孝观念状况调查与分析一、对孝地位和意义的认知二、对孝内容的理解三、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弘扬第二节公民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邻里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三、城市新型邻里关系的伦理思考第三节公民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影响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因素分析三、加强对青年婚前性行为的正确引导第四节婚外恋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日益严重的婚外恋二、婚外恋现象的原因分析三、对婚外恋的伦理思考第五节公民隐私观调查与分析一、公民隐私观念的源起二、中国公民隐私观念的迅速生发三、对公民隐私观念的伦理思考第六章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一、网络主体的言论自由与责任担当问题二、网上的人肉搜索与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三、主体的人格异化问题第二节我国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一、网络自由度调查二、对待个人隐私态度的调查三、制定网络规范主体的调查四、抵制网络不良影响的调查第三节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现实对策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三、实施网络道德管理第七章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青少年道德的总体状况一、青少年道德总体状况良好二、青少年道德现状中的问题第二节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二、学校教育的影响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四、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二、遵循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化规律三、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第八章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总体认知状况一、公民对中共党员应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二、公民对中共党员实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第二节新时期党员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一、部分党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二、党员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三、党员干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三节加强新时期党员道德建设的对策一、加强党性教育,注重思想入党二、加强修养教育,树立道德表率三、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监督机制第九章公民道德建设运行机制第一节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机制一、道德教育机制的理论与运用二、道德教育的合力机制运用三、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机制一、宣传机制现状调查二、科学运用宣传机制第三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调控机制一、道德建设调控机制调查二、加强道德调控手段的若干思考第四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一、道德评价问题的提出二、道德建设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后记作者介绍吴潜涛,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专著)、《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主编)等。主要译著有:《伦理学概论》、《东西方伦理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100篇。文摘序言

看看十七大报告就知道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