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贾建民自然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6:51:13

贾建民自然发表论文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贾建民发表论文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贾建民论文发表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贾建民教授发表论文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贾建民教授发表新冠论文

BQ.1系列毒株(被标识为BQ.1*)及其亚型毒株BQ.1.1是目前在全球流行的300多个奥密克戎变体毒株家族的成员。这些成员中近95%是奥密克戎变体BA.5的“直系后代”。致死率非常高。

2020年6月,中国新冠肺炎病理团队在权威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题为“Autopsy of COVID-19 victim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由卞修武院士的团队及新冠肺炎病理团队对91名新冠肺炎害者进行了病理检查和诊断。此次发表的论文是对91例新冠肺炎患者尸检病理结果总结。

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会影响多个器官不同程度的急性损伤。例如,食道,胃和肠粘膜上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剥落;睾丸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生精细胞减少和损伤;脑充血和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和缺血性改变;肝脏显示出肝细胞变性,斑点坏死;肾脏表现为肾小球充血,节段性增生或坏死,肾小球包膜腔内有蛋白质渗出。

“睾丸出现生精细胞减少,可能会影响男性的生殖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生殖科医生告诉记者,不过,从目前的研究只能说有相关性,两者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尸检的患者多为重症患者,很有可能是出现炎症风暴,才导致多器官损伤。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豫峰教授提醒,新冠肺炎病毒可能造成睾丸损伤,感染新冠肺炎的适龄男性,在康复后应进行生育力检查。

此外,该研究团队人员称,从这91例新冠肺炎尸检病理结果发现,新冠病毒颗粒存在于重症老年患者的多个器官中,例如消化道,皮肤和各种体液等。这或许表明新冠存在多种病毒传播途径。

上述那位生殖科医生告诉记者,“如果从男性的睾丸以及精液中都检测出新冠病毒,则要警惕新冠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可能。不过,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相关证据。”

“新冠肺炎之所以难以控制,在于病毒不仅打击人的肺,还打击心脏,打击消化道,打击肾脏,打击凝血,旨在快速瘫痪人体的免疫系统”。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詹庆元博士表示。

2020年3 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 – 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302 医院)教授王福生团队的评论文章《COVID-19 相关的肝损伤:诊治与挑战》指出,不管是在新冠肺炎轻症还是重症患者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肝脏功能异常情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龚作炯曾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临床观察以及已经发表的文献来看,病人主要的损害还是以肺部的损害为主,有些病人伴有一定程度的肝脏损害,可能和几方面的原因有关系。一是继发性的肝脏损害,二是因为在治疗中有时用药比较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表现为药物性损害。三是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病人出现一个多器官的损害,这不仅是损害肝脏或是损害肺,还可能伴有心脏、肾脏等问题。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与新冠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过程,命虽然重症患者救活了,但全身机体多器官受到损害。”湖北省防疫专家组成员、华科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宋建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神经病学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中指出:有一部分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例如突发吐词不清、肢体瘫痪等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头痛、癫痫、意识障碍等颅内感染症状;四肢酸痛、无力等肌肉损害的症状等。“试行第七版”病理性改变部分,也增加了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的内容。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主任李中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是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由于全身免疫力低下,或会导致脑炎、脑膜炎等发生。一些重症患者继发颅内感染后,还可能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肢体抽搐等神经系统的表现。

目前来看,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都是在感染重症患者中可能发生的,即使受影响,也大多是新冠感染后的并发症。由于常人有完整的血脑屏障和良好的自身免疫力,能较好抵抗病毒的侵袭。

冠状病毒怕高温,而新冠病毒和SARS的同属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序列有85%的相似性。所以这其实反映出人们一种隐隐的期待,希望新冠肺炎疫情也会像17年前的SRAS一样,在夏天到来后逐渐消失。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的确,这种期待有一定依据。据对SARS的研究表明,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56摄氏度下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而在4℃的维持液中,人冠状病毒则能维持中等稳定,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能达数年。而且多项研究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而在22°C到25°C的温度和40%到50%的相对湿度(即典型的空调环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所以笔者在此提醒一句,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洗热水澡的温度也达不到。2006年WHO出的《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中把天气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主任都曾比较肯定地说,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对新冠状病毒的直接研究支持高温可能抑制新冠病毒传播2月2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论文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论文,王茂团队在论文中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4.28℃到6.18℃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指出目前疫情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新冠肺炎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北纬30~50度分布,平均温度为5℃~11℃,平均湿度在47%~79%。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事实上,疫情后来的进展形势非常符合这篇文章的预测。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5到11摄氏度的地区。相反或谨慎观点:气温非决定因素早在2月份的采访中,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与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对高温抑制病毒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指望天气变暖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还为时过早。“很多人作此判断是因为非典疫情就是在夏天结束的。”他说,“不知是不是巧合。也可能正好在当年夏天,人类控制住了疫情。”他接着指出,2012年人类体内发现的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就完全没有遵循季节模式。“阿拉伯半岛温度高达约43摄氏度,MERS也仍在传染。”他就此指出,“某些病毒的传播高峰会出现在盛夏。“3月5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会上,紧急卫生事件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对气温的影响也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病毒在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他呼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采取积极行动,以防止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3月6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在记者会上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尔也在一次公开电话会议中表示,现在尚无法断言确诊人数会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少,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指望仅仅靠天气回暖来消灭这种病毒。”3月19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在预印本平台SSRN发表了题为《夏季冠状病毒流行会减少吗?》的研究论文。结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温度高于18℃和绝对湿度大于9g/m3的国家的病例总数实际上少于全球总病例数的6%。这项研究显示了温暖气候抑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国家出现的本土传播案例,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比起过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对较高温度更为耐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马克·利普西奇的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都可能持续传播,造成感染病例快速增加,无论是寒冷干燥的地区,还是像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地区。这项研究说:“如果不实施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单是天气本身(比如北半球进入春季和夏季时温度和湿度的增高),未必会带来病例数量减少。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等热带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似乎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3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江苏省淮安市一个超级传播者在洗浴中心感染了其他8人的簇状传播案例,这一案例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仍能存活,且传播性并未出现减弱的迹象。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能证明单纯的温度湿度不是病毒传播的决定因素,然而气温显然不是单纯的温度,还涉及通风、日照等环境因素。气温的升高伴随着日照的增强,绝对温度虽然达不到杀死病毒,但增强的紫外线应该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多出来晒晒太阳肯定有益无害!唠了半天,有人可能会说,让你说出花来,还是没有得出肯定结论呀。是的,绝大多数人啃着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不见得能像牛顿那样发现牛顿定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疫情图的创立者Lauren Gardner教授也说,没想到她弄的东西竟然招来了超过10亿的点击量。她表示,这个项目为学校和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曝光量,“我确实期待它为我们的团队带来真正令人兴奋的机遇,而且它已经做到了。”NASA已经要资助这个小组研究“季节性和气候”对病毒的影响。”呵呵,这不美国政府都和我想一块儿了。

10月26日上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会议提出

要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教育

深化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

扎实做好“双减”工作

建设教育强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关于“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

“建设教育强省”的会议精神

力争更多高校进入

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河南省教育厅新媒体平台开设

“落实党代会 争创‘双一流’”

专题栏目

全面聚焦高校“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

河南省教育厅新媒体平台将依次聚焦

7所高校的11个“双一流”创建学科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兽医学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物理学

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第六篇

我们一起走进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

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建设措施是什么?

目前有哪些建设成果?

将来会瞄准何种领域、担负何种任务?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23年,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先后入选河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2年)、河南省优势学科A类学科(2015年)、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学科(2020年)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2021年),依托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中国化学会理事单位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科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绿色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学科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项,河南省及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余项;近十年来,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高级别奖励多项,科研实力位居省内及全国师范院校化学院系前列。学科多年来稳定进入ESI排名前1%,最新(源于2021年10月数据统计)ESI全球排名527位(3.7‰)。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优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中国化学会理事2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理事10余人。

多年来,化学学科始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汇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组织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形成了五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绿色介质化学、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绿色有机合成与反应、生命与环境分析、绿色能源材料化学。学科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导,在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成效、创建国家创新高地的同时,力争为区域经济特别是河南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第二引擎”。为此,本学科重点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开展了系列相关建设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方向,汇聚了以常俊标教授为代表的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中原学者领衔的极具创新能力的大团队,紧密围绕大品种药、创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深入研究大品种药、创新型药物的药理药效,并应用于抗艾滋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发的抗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FNC)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同时因为该药具有显著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作为被批准进入Ⅲ期临床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1.1类新药,即将完成在中国、巴西、俄罗斯开展治疗新冠肺炎的Ⅲ期临床研究,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适应症有望近期获批上市。研发的治疗脑梗塞1.1类新药BZP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原研药物哆希替尼也已进入I/Ⅲ期临床研究。团队出版《艾滋病的分子生物学及治疗》等学术著作;在Nature, Science, Chem. Rev., J. Med.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并获中国专利金奖;常俊标教授获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和2021年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绿色介质化学方向,依托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样汇聚了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优青、中原学者等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团队,紧密围绕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关系,深入研究离子液体体系的微观分子间相互作用、介观结构和复杂体系相行为调控,并应用于绿色分离、生物质利用、二氧化碳捕集等化学过程,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成员在相关领域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近40项,近十年间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Green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离子液体领域学术论文187篇,他引12000余次,在“离子液体领域发文影响力全球Top10高产作者榜单”中居第5位,王键吉教授在“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中排名第5608位,表明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其余三个研究方向在各自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他引次数近9000次,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50余项,省部级人才、团队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学科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各1个,入选国家教学名师2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1个学生团队入选全国首届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班级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获“东芝杯”全国第二名、“挑战杯”全国第二名、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等国家级奖励数十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50%左右,学生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地方和企业重大需求,聚焦于新药研发、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创新特色原料药绿色合成新工艺等领域,发展基础科学、注重原始创新并推动产业应用:

(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药研发。 我国新药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差,在国内医药行业中,原研新药仅占5%左右,其余95%都为仿制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品种少。开发原创性新药,可以增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常俊标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大团队的优势,在前期研发的阿兹夫定(FNC)等三个1.1类新药已经上市或获得国家临床批件并进入Ⅰ/Ⅲ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结合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等重要问题开展科技含量高的新药研发工作,如抗新型冠状病毒类广谱类活性药物等,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方面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二)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寻求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的发展共识和战略取向。在未来五年将充分发挥平台及团队的优势,如:王键吉教授科研团队将继续围绕碳能源转化中CO2的吸收与再利用面临的困境,通过光催化和电还原技术将环境中CO2进行高效吸收并能源转化;杨林教授研究团队、杨书廷教授科研团队分别针对河南电池产业发展需求,将在电极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力求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关系到电动轿车、电动大巴、电动物流车和轨道机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

(三)创新特色原料药绿色合成新工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河南是医药健康领域的消费大省,学科将抢抓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依托,聚焦功能有机分子及创新药物研发,结合重大疾病、大品种药物与原料药的设计、合成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助力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渠桂荣、郭海明教授团队将继续针对目前核苷类原料药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推动合作企业稳固我国规模最大和实力最强的核苷研制和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尝试从源头降低核苷类新药的生产成本;李伟教授团队等将围绕大品种药物的研发,对阿托伐他汀钙原料药的合成新工艺进行开发,对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绿色生产工艺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为加速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我校修章订制、放权赋能、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修章订制,招贤纳才,加速人才引育,集聚人才创高地。 聚焦“双一流”建设,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开启人才强校新征程,重点、优先引育创建学科紧缺急需的高端人才,加速人才队伍高峰建设。今年6月,学校印发《河南师范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细则》、《河南师范大学“平原学者”岗位设置及管理办法》,以更好的引进环境、更快的引进速度、更优的队伍结构、更实的保障机制、更显的集聚效应,加速打造中原人才高地,为“双一流”学科创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非均发展,放权赋能,打造学科特区,汇聚资源创一流。 实行非均衡发展策略,将创建学科设为“学科特区”,予以特殊支持。一是扩大创建学科人才引进自主权,建立以学科学院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快速反应、决策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二是扩大创建学科职称评审自主权,逐步增加创建学科高级职称评审指标。三是逐步增加创建学科博士硕士招生指标,力争做到按需分配。四是扩大创建学科研究生导师遴选自主权,逐步增加创建学科导师指标。五是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扩大创建学科经费使用自主权。六是在平台建设、成果申报、评优评先、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创建学科优先支持、优先推荐、优先满足。

(三)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催生高端成果,服务河南担重任。 针对创建学科国家级奖项获取、国家级平台实验室申报、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建学科团队及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催生更多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两个确保”贡献师大力量。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秉持“立足师大、跳出师大来办师大,扬长补短谋发展”原则,紧抓“双一流”创建的战略机遇,朝着“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迈进,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化学学科带头人 常俊标

展望未来,化学学科将重点加强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的建设,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汇聚研究型大团队,以原创性科研成果促进国家级科研奖励的突破,着力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显著增强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使化学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

“十四五”期间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一)以学科国际化合作为驱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 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引育并举,优化学科师资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青年人才提升工程,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确保学科可持续发展。

(二)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重视基础、瞄准前沿、强化素质、提升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化学类优秀人才。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化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及再培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以学科创新发展为动力,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变优势强势。以重点建设绿色介质化学、绿色有机合成与反应、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等关键研究方向为抓手,围绕本学科前沿问题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工作,不断扩大新的科研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学科在国内外化学领域的影响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持续提升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以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平台凝聚强大力量,促进获取国家级科研奖励。

(四)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契机,带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与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以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与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化工机械、医药、农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集群发展,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带头人简介:

常俊标,河南师范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原学者等。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有机功能分子与药物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教授在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为我国有机合成化学与药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有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国家杰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Nature, Science, Chem. Rev., J. Med.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获得发明专利中国授权33件、美国授权7件、欧洲授权3件、日本授权1件,实施专利4件。

今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常俊标教授作为原研人的1.1类创新药阿兹夫定片(Azvudine,FNC)上市, 适应症为“用于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

FNC是由常俊标教授研制的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和辅助蛋白Vif抑制剂,也是首个上述双靶点抗 HIV-1药物。 FNC口服剂量极小,能够选择性进入HIV-1靶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CD4细胞或CD14细胞,用药5天后,靶细胞内有效药物(FNC-TP)的浓度仍高于抑制半数病毒的浓度,能长效发挥抑制病毒复制功能,且具有用药后4天以上100%抑制HIV复制的预防性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暴露前预防的首选。

据介绍,FNC是全球首个艾滋病毒逆转录酶与辅助蛋白Vif双靶点抑制剂药物,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毒口服药物, 由常俊标教授发明、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发,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2013年4月获得I期临床批件,2019年完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剂量探索Ⅱ期临床试验。2020年8月FNC上市申请被国家药监局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