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主要发表论文和著作

发布时间:2024-06-29 07:46:12

主要发表论文和著作

周劲松著,《铁道车辆振动与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Zhou J, Goodall R, Ren L, et al. Influences of car body vertical flexibility on ride quality of passenger railway vehicle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09, 223(5): 461-471.(SCI)Zhou J, Shen G, Zhang H, et al. Application of modal parameters on rid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railway vehicles[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08, 46(S1): 629-641.(SCI)周劲松, 孙文静, 宫岛. 铁道车辆几何滤波现象及弹性车体共振分析 [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12): 1653-1657.(EI)周劲松,宫岛,孙文静,任利惠. 铁道车辆客车车体垂向弹性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J]. 铁道学报,2009, 31(2): 32-37.(EI)周劲松,张伟,孙文静,任利惠. 铁道车辆弹性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分析[J]. 中国铁道科学,2009, 30(3), pp86-90.(EI)周劲松,宫岛,任利惠. 铁道车辆弹性车体被动减振仿真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8), pp1085-1089.(EI)周劲松,李大光,张祥韦,沈钢.平稳性快速算法及其在高速客车分析中的运用[J]. 铁道学报, 2008, 30(6): 36-39.(EI)周劲松,李大光等.运用虚拟激励法分析磁浮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 8(1): 5-9.(EI)周劲松,张洪,任利惠. 模态参数在铁道车辆运行平稳性研究中的运用[J]. 同济大学学报, 2008, 36(3): 383-387.(EI)周劲松,张洪,沈钢,等. 基于轨道谱的铁道车辆主动悬挂轴间预瞄控制[J ]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4 (2) :239.(EI)周劲松,任利惠,杨国桢,金新灿. 铰接式高速列车运行平稳性及其试验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04, 40(10): 124-128.(EI),等等

郝滨老师的论文著作有:《催眠技能对心理师的自我支持》《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心理师的觉察力提高与加强自我支持》。

]郝老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方面的文章,出版《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等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在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专著:2009-03,《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安徽人民出版社,作者:郝滨。二、论文:1,社会剧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郝滨,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2,心理师的觉察力提高与加强自我支持,郝滨,费俊峰,李建军,中国首届完型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3,家庭咨询中的心理师觉察反移情与防治替代性受创,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4,催眠技能对心理师的自我支持,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2014-05-09。5,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Traditional Dao Yin Techniques in Hypnotic Induction,郝滨、王廷、李宁,第20届国际催眠治疗大会(法国,巴黎)。6,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临床困境中觉察反移情的意义,郝滨、李宁,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7,从佛文化对人的影响看精神分析借鉴佛学理论与技术的临床意义,郝滨,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8,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与伴侣的共同人格形成过程,郝滨,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9,文化因素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郝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10届年会.10,姓氏与名字的心理寓意,郝滨,中国首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1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特点对分析框架的影响,郝滨,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2,督导中识别平行过程对觉察督导自身反移情的意义,郝滨,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3,从“大闹天宫”的冲突中反思父亲的功能与咨询师的作用,郝滨,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4,觉察力训练在督导过程中的作用,郝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

主要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发表于1996年11月在《社会科学论丛》上。2.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视野》,发表于1999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发表于2002年6月在《经济研究》上。4. 《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与对策》,发表于2006年3月在《经济研究》上。5.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发表于2009年12月在《社会科学论丛》上。

1、国外应用人工合成信息素防治仓储害虫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9年14(12),第1作者2、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诱捕印度谷螟的影响因素分析。《昆虫学报》-2001年44(3)第1作者3、一种改进的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印度谷螟的效果。《粮食储藏》-2000年29(2)第1作者4、玉米田外应用速向技术对田内第二代玉米螟防治作用初探《辽宁农业科学》-1998年植物保护专集第一作者5、阜新地区高粱叶部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辽宁农业科学》——1998年植物保护专集第一作者6、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对地中海粉螟成虫交尾的干扰作用研究。《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作者7、玉米田外药剂熏杀成虫对田内第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的控制作用初探《辽宁农业科学》-1998植物保护专集第一作者8、Investigation on species of pest insects in finished grains and their damage 《STORED PROPUCT PROTECTION》Volume.1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第1作者9、The effect of the modified pheromone trap for capturing Indian meal moth,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STORED PRODUCT》Volume 2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作者10、Studies on effect of ‘Male’-A new seed coating agent of wheat in improving seedlings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 and insects Proceeding of XV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第一作者。11、参加编写科技专著《中国人参》该书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12、参加编写《二十一世纪农业病虫害防治科普丛书》-油料作物分册 2002年8月出版。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著作

周劲松著,《铁道车辆振动与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Zhou J, Goodall R, Ren L, et al. Influences of car body vertical flexibility on ride quality of passenger railway vehicle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09, 223(5): 461-471.(SCI)Zhou J, Shen G, Zhang H, et al. Application of modal parameters on rid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railway vehicles[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08, 46(S1): 629-641.(SCI)周劲松, 孙文静, 宫岛. 铁道车辆几何滤波现象及弹性车体共振分析 [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12): 1653-1657.(EI)周劲松,宫岛,孙文静,任利惠. 铁道车辆客车车体垂向弹性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J]. 铁道学报,2009, 31(2): 32-37.(EI)周劲松,张伟,孙文静,任利惠. 铁道车辆弹性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分析[J]. 中国铁道科学,2009, 30(3), pp86-90.(EI)周劲松,宫岛,任利惠. 铁道车辆弹性车体被动减振仿真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8), pp1085-1089.(EI)周劲松,李大光,张祥韦,沈钢.平稳性快速算法及其在高速客车分析中的运用[J]. 铁道学报, 2008, 30(6): 36-39.(EI)周劲松,李大光等.运用虚拟激励法分析磁浮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 8(1): 5-9.(EI)周劲松,张洪,任利惠. 模态参数在铁道车辆运行平稳性研究中的运用[J]. 同济大学学报, 2008, 36(3): 383-387.(EI)周劲松,张洪,沈钢,等. 基于轨道谱的铁道车辆主动悬挂轴间预瞄控制[J ]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4 (2) :239.(EI)周劲松,任利惠,杨国桢,金新灿. 铰接式高速列车运行平稳性及其试验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04, 40(10): 124-128.(EI),等等

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17篇被SCI收录,60余篇被EI收录,出版专著两部,获专利两项。主要论文有:1. Shaopu Yang, Yushu Chen, The Bifurcations and Singularities of the Parameterical Vibration in a system with Davidenkov&qouts hysteretic nonlinearity,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Vol.19, No.4,1992, (SCI收录)2. Shaopu Yang, Ahmadian M., The Hopf Bifurcation in a Railway Wheelset with Nonlinear Damping, 《Rail Transportation》,ASME, RTD- Vol.12, 1996,(EI收录)3. Ahmadian M. and Shaopu Yang, Effect of Suspension Nonlinearities on Rail Vehicle Bifurcation and Stability, 《Rail Transportation》,ASME, RTD- Vol.13, 1997,(EI收录)4. Ahmadian M. and Shaopu Yang, Hopf Bifurcation and Hunting Behavior in a Rail Wheelset with Flange Contact, 《Nonlinear Dynamics》, Vol.15, pp15-30, 1998,(EI收录)5. Shaopu Yang, A. H. Nayfeh, D.T. Mook, Combination resonance in the response of the Duffing Oscillator to a Three-frequency Excitation, 《Acta Mechanica》, Vol.131, pp235-245, 1998,(SCI收录)6. Ahmadian M. and Shaopu Yang, Effect of System Nonlinearities on Locomotive Bogie Hunting Stability,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29, 1998, pp365-384,(EI收录)7. Yuan, XR, Chen, EL, Yang, SP, Lanczos method in Synchro Calculation of Eigenvector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IAA Journal》, Vol.36, No.3, 1998 ,(SCI收录)8. 杨绍普陈予恕,一类单自由度滞后—自激振动系统的分叉,《振动工程学报》,Vol.4,No.2,19919. 杨绍普陈恩利, 具有滞后非线性悬挂转向架的 Hopf 分叉,《铁道学报》,Vol.15,No.4,199310. 杨绍普, 多频激励Duffing系统的主共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6,No.2, 199311. 杨绍普, 多频激励Duffing系统的非主共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6,No.3, 199312. 杨绍普,多频激励Duffing振子的数字仿真与模拟计算机仿真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6,No.4, 199313. 杨绍普袁向荣陈恩利, 多频激励滞后非线性系统的组合共振分岔与奇异性,《非线性动力学学报》,5(2,3),199814. 刘献栋、李其汉、杨绍普、质量偏心旋转机械整圈碰摩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叉,《振动工程学报》,Vol.12, No.1, 1999, (EI收录)15. 袁向荣陈恩利杨绍普, 由正交异性板的响应识别移动荷载,《振动测试与诊断》,Vol.18,No.3,1998,(EI收录)16. 袁向荣陈恩利杨绍普, 计算特征向量及其导数的同步迭代法,《振动工程学报》,Vol.11,No.4,1998,(EI收录)17. 高国生,杨绍普,郭京波,轮对蛇行运动Hopf分岔的非线性控制,铁道学报,Vol.24, No.3, 200218. 刘献栋,杨绍普,申永军,李其汉,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突变信息检测新方法及其应用,机械工程学报,Vol.38, No.6, 2002,(EI收录)19. 张雪锋,李韶华,杨绍普, van der Pol 滞后系统在多频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学分析,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15, No.3, 200220. 李韶华,杨绍普。具有滞后非线性的汽车悬架中的混沌,振动、测试与诊断,VOL. 23,No.2,pp86-89,2003,(EI收录)21. 高国生,杨绍普,郭京波,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研究动态与展望,机械强度,Vol.25,No.3,2003, ,(EI收录)22. 李韶华,张雪峰,杨绍普,多频激励下van der Pol系统主参数-组合共振,振动、测试与诊断,Vol.23, No. 3, pp188-191, 2003,9 (EI收录)23. Shaohua Li, Shaopu Yang, Wenwu Guo, Investigation on chaotic motion in hysteretic nonlinear suspension system with multi-frequency excitation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Vol.31, pp229-236, 2004 (EI收录)专著 1. 张伟,杨绍普等,非线性系统的周期振动与分岔,科学出版社,2001,122. 杨绍普,申永军,滞后非线性系统的分岔与奇异性,科学出版社,2003,7专利 1、高承载量钢丝绳减振器,ZL 93 2 14059.9,排名第一2、冲击阻尼减振器,ZL 98 2 13288.3,排名第一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和著作

主要学术著作:1. 《中国模具工程大典第9卷模具制造》,王敏杰,于同敏,郭东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21-04530-1),2007出版。2. 《超磁致伸缩材料微位移执行器原理与应用》,贾振元,郭东明著;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22263-3),2008年出版。3. 《面向快速制造的特种加工技术》, 郭东明,赵福令著;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8-06115-4), 2009年出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Chief Editor: Guo, DM;Editor: Wang, DL; Jia, ZY; Wang, J,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The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CFDM ’2002), Vol.1, Vol.2, June, 2002, ICFDM’2002 Program and Organising Committee, C/o Jun W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UT, GPO Box 2434, Brisbane, Qld. 4001, Australia.2.Study on the CNC Grinding Machine Tool for the Radom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 259-260 (2004), pp677-681,第一作者。3.Determination of the Grinding Area and Allowance in the Radome Grinding,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 259-260 (2004), pp174-179 ,第一作者。4.A practical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pointing accuracy of the antenna-radome system,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 257-258 (2004), pp183-188,第一作者。5.Modeling and Analyzing on Nonuniformity of Material Removal i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of Silicon Wafer,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 471-472 (ISSN: 0255-5476), pp26—31,第二作者。6.Halftoning colour volume datasets based on subdivision 《Computer-Aided Design》,36 (2004),pp. 1371–1377,第二作者。7.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indirect shape from shad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 in 2004, Aug. 19-21,2004,第二作者。8.理想材料零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字制造科学》,2003,No.1(1-4), pp295-301,第一作者。9.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硅片平坦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机械工程学报》,Vol.39, No.10, Oct.,2003,pp100-105,第一作者。10.均匀B样条曲面在导引雷达天线罩精密加工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Vol.15, No.7, 2003, 7,第一作者。11.反求工程中基于图象灰度信息的三维曲面重构,《机械工程学报》,Vol.39, No.1, Jan.,2003,pp47-50,第一作者。12.The cutting performance in multipass abrasive waterjet machining of industrial ceram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Vol.133,No.3(2003) pp371-377,第二作者。13.A level set method for structural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2 (2003)227 –246;第三作者。14.导弹天线罩专用修磨机床控制系统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Vol.42, No.5, Sept.2002, pp560-563,第一作者。15.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stable non-linear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Vol.3 No.3-4,pp589-593, Sep. 2002,第二作者。16.Optimization of Cutting Conditions in Single Pass Turning Operations Using A Deterministic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Vol.42, No.9, July 2002. pp 1023-1033,第二作者。17.A framework for ideal functional material components modeling, The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CFDM ’2002), 10-12, June, 2002, Dalian, China,第一作者。18、An illumination model for fast measurement of free-form surface, The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CFDM ’2002), 10-12, June, 2002, Dalian, China,第一作者。19.一种适合于自由曲面快速测量的光照模型,《机械工程学报》,Vol.38增刊, 12,2001,pp7-11,第一作者。20.A Predictive Depth of Penetration Model for Abrasive Waterjet Cutting of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Vol.121,No.2-3, Feb. 28, 2002, pp390-394;第二作者。21.理想材料零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中的数据格式及切片算法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Vol.14, No.5, 2002, 5;第一作者。22.A Novel Method Solving Numerical Instabilities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Vol.15, No.1, June,2002;第一作者。23.理想材料零件的CAD模型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No.1;第二作者。24、An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boresight error of radome,CI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adar Proceedings,Oct 15-18 2001 2001 Sponsored by: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IE) p 1132-1135;第二作者。25.面向导弹天线罩精密加工的三维曲面重构,《机械工程学报》,Vol.37, No.9, 2001,9,pp92-95;第一作者。26.超磁滞伸缩执行器在机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中国机械工程》,Vol. 12, No.6, Jun., 2001, pp724-727;第一作者。27.离散天线罩曲面电性能分析的方法及数值实现,《弹道学报》,Vol.13, No.2, June 2001, pp45-49;第二作者。28.理想材料零件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及内涵,《机械工程学报》,Vol.37, No.5, 2001,5;第一作者29.摇摆式凸轮轴CNC磨削的几何插补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Vol.37, No.2, 2001,2;第二作者。30.天线罩几何参数测量控制系统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Vol.40, No.5, Sep. 2000, p 573-576;第一作者31.电解珩磨加工电流控制技术及金属全除规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Vol.40, S.1, Dec. 2000, p S71-S73 ;第一作者。32.ELID镜面磨削中砂轮生成氧化膜特性及其作用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Vol.36, No.5, 2000,5,pp89-92;第二作者。33.天线罩几何参数测量仪研究,《机械工程学报》,Vol.36, No.3, 2000, 3. pp41-46;第一作者。34.面向快速制造的特种加工技术,《中国机械工程》,Vol. 11, No.1-2, Feb., 2000, pp206-210;第一作者。

(1)、《高句丽研究文集》(合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2)、《好太王碑新考》(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3)、《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4)、《高句丽史籍会要》(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5)、《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文献叙录》(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6)、《高句丽历史与文化》(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7)、《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8)、《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文献目录》(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9)、《高句丽瓦当研究》(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中国高句丽史》(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3)、《高句丽史论稿》(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4)、《高句丽考古研究》(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5)、《高句丽史简编》(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6)、《桓州集》(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7)、《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8)、《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19)、《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20)、《桓州续集》(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论稿》,《通化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2)、《高句丽疆域调查与研究现状》,《黑土地的古代文明》,远方出版社,2000年1月。(3)、《高句丽历史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价值》,《通化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2000年12月。(5)、《高句丽起源和建国问题探索》,《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2000年12月。(6)、《冉牟墓志与中原高句丽碑》,韩国《高句丽研究》,2000年第10期。(7)、《中原高句丽碑考释》,《通化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8)、《高句丽釉陶器的类型与分期》,《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9)、《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国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作会议,2001年第6期。(10)、《王少箴好太王碑拓本及其年代》,《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2001年第10期。(11)、《好太王碑拓本收藏著录及其年代》,《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2)、《好太王碑文烟户、奴客诸词语补释》, ;《通化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访高句丽霸王朝山城》,《学问》,2002年第2期。(14)、《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15)、《近年来好太王碑研究现状》,《东北工程通讯》,2003年第2期。(16)、《高句丽文化研究与长白山区旅游资源开发》,《通化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17)、《<;中国高句丽史>;写作缘起》,《学问》,2003年第7期。(18)、《高句丽迁都国内城相关问题》,《东北史地》,2004年第1期。(19)、《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的考古学证明》,《东北史地》,2004年第2期。(20)、《高句丽建国时间考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21)、《两汉时期高句丽的封国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22)、《高句丽历史的三大谜团》,《北京科技报》,2004年7月7日(23)、《高句丽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东北史地》,2004年第7期。(24)、《高句丽省称句丽考》,《高句丽渤海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4年第8期(25)、《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26)、《高句丽神话解析》,《吉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27)、《好太王碑一千五百九十年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28)、《晋封高句丽官印考略》,《东北史地》,2005年第3期。(29)、《高句丽泉氏墓地调查及其价值》,《东北史地》,2005年第4期。(30)、《方起东先生对高句丽考古研究的贡献》,《东北史地》,2005年第5期。(31)、《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32)、《中国高句丽古墓壁画的研究历程》,《高句丽史新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3)、《潘祖荫藏好太王碑早期拓本刍议》, ;《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34)、《集安新出土文字瓦当释读》,《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35)、《跋高句丽金铜佛造像》, ;《东北史地》,2006年第6期。(36)、《高句丽古墓壁画发现调查与发掘》, ;《辽东史地》,2007年第1期。(37)、《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化师院学报》,2007年第3期。(38)、《高句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成与影响》,《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39)、《集安出土卷云纹瓦当研究》, ;《东北史地》,2007年第4期。(40)、《高句丽古墓壁画的文化渊源》,《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41)、《高句丽将军坟的陪葬墓》,《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42)、《李云从与好太王碑捶拓》,《东北史地》,2008年第4期。(43)、《好太王碑释文补字略说》, ;《通化师院学报》,2008年第9期。(44)、《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著作综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45)、《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成果统计与说明》,《东北史地》,2009年第2期。(46)、高句丽殉葬习俗初探,《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47)、《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的新成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48)、《东北亚视角下的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韩国《东亚文化》,2010年6月18日。(49)、《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权的区别

发表权是著作权的一部分。

相互包含:知识产权>著作权>发表权知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则包括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就包括署名权、发表权等

1、篇幅不同

论文通常比较短,是一篇文章,常见的是2000-5000字;论著是一本著作,字数十几万。

2、发表的方式不同

论文发表主要刊登在期刊上,论著需要通过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需要书号。

3、重复率要求不同

论文查重严格,发表的论文重复率要求在10-30%之间,论著看重的是作者创造性的付出,作者的观点、逻辑、理论等,大多不会查重,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文字成果的。

4、评职称获得的评分方式不同

论文需要看所发表的期刊等级,一般要求是第一作者或者独立撰写。论著需要看出版社等级、书籍质量及作者位置。独立撰写的论文给分不如独立撰写的论著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1、所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这些论文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者在学术刊物予以发表,也有一些形成项目文件作为项目申报或者答辩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论文有时候完全是纯理论的东西,如一些数学公式、算法推理等等,同时,对于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无太多限制。论文带给作者的很多时候只是荣誉以及著作权。

专利明显不同,专利可保护的内容有限制,象数学公式、科学发现、外科手术方法、克隆技术等可以用论文形式发表的,都不能用专利来保护。这些在专利法中被归结为智力活动或者治疗方法,不属于专利法保护范畴。

申请专利的重点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在于知识传播和分享。

2、撰写方式不同

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部分为背景技术介绍,要求申请人对背景技术及其不足之处进行描述和总结。论文或者项目的第一步部分和发明专利申请书很类似,也是介绍前人的研究工作及不足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论文必须引用和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而专利申请则可以不列参考文献。

专利申请书的第二部分为技术方案。这部分和论文的方法比较类似,但不同之处居多。这部分内容中,要求申请人用文字和公式阐述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用图表。即使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图表更容易说明问题,发明人也必须把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

尤其是涉及到复杂装置的技术方案,用文字表述需要特殊技巧。论文的方法部分则没有多少限制,论文撰写人可以选择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明白的论文撰写方式,可以有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表,甚至可以直接插入实验器材照片,而这些在专利申请文本中是不允许的。

3、审查不同

从审查角度,专利由专利审查人审查,重点判断发明的技术方案和现有文献有无重复之处,专利检索新颖性是是否能获得授权的重要一环,专利审查员往往会从专利库、论文库以及国际专利库、论文库中进行国际性检索。

而科研论文由同行审稿,重点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准确。由于专利审查员一般不是同行,发明的技术效果无法通过专利审查保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