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经济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2024-07-04 07:48:48

经济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所学知识、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论文合格与否,水平高低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查。因此这个环节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人的切身体会,我认为指导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否恰当,既关系到毕业论文写作能否成功,又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论文题目选得恰当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于经济管理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加深认识,揭示其规律和实质。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应抓住两个环节:1.1 要选择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和微观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找出经济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选取那些对社会经济有指导作用,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比如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国企改革,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等,若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就会有很强的实用性。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也正在于研究探讨我国的经济问题并且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以此作为选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方向。1.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指导教师要告诫学生选择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应量力而行,要清楚自已的知识结构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劣势。因而选取自己有优势的方向展开研究,以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有价值的经济管理论文。切忌让学生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问题随意加以议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才能。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和筛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搜集和筛选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不重视搜集资料和不知如何筛选资料的问题。对此指导教师应该做到:2.1 占有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寻找当前发表的一些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对一些历史发展过程及反面的资料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其所阐述问题的理解,导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材料目录,介绍与论文题目有关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反面的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2.2 围绕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中心筛选资料,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有的学生资料一多就感到无从入手,不善于取舍资料。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边搜集、边思考、边筛选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有用的资料、数据、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使搜集材料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中抓住最重要的、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资料,反复看,反复琢磨;对那些离论点稍远些的资料要简明看,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的论文就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3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撰写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不同于工科学生,他们不可能依靠实验室的实验获得精确的数据,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二手资料就能得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通过大量艰苦的社会调研活动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出高质量经济管理论文的必备条件。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做到:3.1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调研的重要性有些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进行社会调研也同样能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明白进行社会调研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这也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即高等院校的师生应该服务于社会。由于高等学校师生属于社会的高知阶层,拥有先进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年轻大学生满腔热情,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最少保守思想,一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无疑会给社会注进了一股新鲜血液。许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毕业实践证明,通过社会调研后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程度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一方面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在失败的教训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调整,这样促使大学生端正自我认识,把自我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从而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因此,社会调研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参加的一项毕业环节。3.2 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有些学生愿意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从何入手,感到有些茫然,由此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影响了社会调研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社会调研单位,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开始阶段最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进行社会调研之前先拟定一个提纲,将需要调研的内容列出,再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采取何种调研方式。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调研方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待学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同时要告诫他们注意多听、多看、多问、多想,要尊重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4 把握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四个阶段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写作提纲阶段、撰写初稿阶段和修改阶段。指导教师要抓住这几个环节,认真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论文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4.1 准备阶段要充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如何将社会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与理论资料相结合,要认真研读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章,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资料去推敲、体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主要观点。4.2 写作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阶段就是整理资料、进行论文构思的过程当材料准备较充足以后,要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加工,进行整体构思,并将这种构思的大致思路写下来,此即写提纲。毕业论文提纲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轮廓,是全文的骨架,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指导教师要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再下设几个分论点。毕业论文提纲应简洁为好,只须列出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段落的要点。4.3 撰写初稿阶段要掌握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固定的结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有其较固定的结构,大致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指导教师要让学生阐述写作这篇毕业论文的动机与意义,也可把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先提出来让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概况了解,从而调动读者阅读本文的兴趣。第二,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写作质量高低主要表现在这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中心论点,不可议论太分散,分论点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重点突出。第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科学概括,全面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三种结尾形式,即总结型、科学预见型和提出问题型。4.4 修改定稿阶段要反复推敲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字、词、句,力求精益求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初稿写成后,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许多疏漏与不严谨的地方,因此指导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反复修改,修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修正观点。力求观点论述充分,观点鲜明。没有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第二,增删材料。实际上就是检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除去重复或与论文观点联系不够紧密的材料,增加更有说服力的材料。第三,调整结构。实际上就是调整思路,包括层次和段落,检查其连贯性与紧凑性。第四,润色语言。主要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书名:《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作者:梁小民内容归类:经济管理学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专门写给现在和未来企业家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许多事情是你熟悉的,但其背后的道理也许会让你感到新鲜。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你就不用再交前人已经缴纳过的学费了。笔记整理人:彭建军一、导言1、成功的企业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途径,但他们的成功之路都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一致。不成功的企业也有不同的原因,但无一例外总是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2、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以实现资源在有限条件下的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实现资源既定时的利润最大化。3、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就是把利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出发点就是企业作出的一切生产经营决策都要从实现利润最大化出发。所谓归宿就是企业经营得好坏,利润是唯一的指标。4、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是好人。(Me:严重同意。)二、产权与制度1、以16世纪“圈地运动”(也被称为“羊吃人的时代”)为标志的产权变革成为了英国市场经济的起点。(Me:天,英国这么早就市场经济了,中国才开始20年不到……)2、产权(Property Rights)是财产权的简称。按美经济学家阿尔钦的解释:“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3、一个完整的产权应该包括四种权力:A、占有权:某人排他性的占有某种财产的权力。B、使用权:所有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财产使用方式的权力。C、转让权:又称处置权,即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产权。(产权也是一种商品。)D、受益权:所有者可以获得并占有财产使用和转让所带来的利益。也称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受益权的含义是双重的,既有权获得正确使用财产带来的利益,同时又要承担错误使用财产所引起的损失。4、以上四种权力统一在一个所有者身上,即某种财产有一个明确的所有者,就称为产权明晰。5、产权明晰为什么会带来效率?A、一是实现了使用财产的权责利一致。(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引导他把财产用于最有效的用途。)B、二是保证了财产在转让中流动到最有效地使用它的人手中。(财产是在使用和流动中增值的。)6、【名词】单人业主制企业:是由一个人所有,并由这个所有者经营的企业。(采取个人所有制的企业。)优点是产权极为明晰,效率也高,产权转让极为容易。缺点是容易受个人财力限制,企业难以做大、规模小,损失了其他的效率。这种企业形式很多。7、【名词】合伙制企业:(亦称共有制企业)是由几个人共同所有并共同经营的企业。家族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伙制企业。优点是财力相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要大。缺点是:A、产权相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来说较为不明晰。B、属于无限责任(【名词】无限责任:即共同所有的每一个所有者都要对企业承担完全责任),风险很大。C、合伙制企业,无论每个人出资多少,作为合伙人,每个人在企业内部的权力是平等的。这就会引起合伙人之间在利益和决策上的冲突。(Me:这可能就是中国很多家族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吧。案例:贵州神奇制药) 这种企业形式较少。8、【名词】股份制企业:亦称社会所有制。是市场经济企业最主要的产权方式。基本特征:它的所有者是有许多人,从而可以集无数人的财力,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把企业无限做大。股份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并不承担无限责任,而是承担有限责任(以其最初所购买的股份为限)。股份制企业无论其股东有多少,其产权是明晰的,有明确的所有者。股东所拥有的股权界定了其权责利。9、股份制如何才能实现效率?A、股权应该多元化。(股份制企业以出售股票的形式向社会筹资。股权多元化可以迫使企业经营者为吸引更多人成为股东而提高效率)B、股权应该相对集中。(如果每个股东的股权都相同,就类似于合伙制了,这时就让企业成了事实上的无主所有,就会让企业被并非所有者的经营者,所谓的“内部人”控制。而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并不一致: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资产的增值以及分红最大化,而经营者的利益是自己短期收入与权力的最大化。【名词】接管:希望控制一个企业的人可以通过在股市上购买该公司的股票而成为相对控股者)股份制企业正是在接管与反接管的斗争中提高了效率。C、股份制企业应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企业一般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企业,管理和协调比中小企业复杂得多。它要靠一个团队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所有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这种管理和协调能力。)两权分离是所有股份制企业的共同特点,也是高效率的来源之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社会分工,把所有者的金钱和经营者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0、企业要成功,就必须从人治走向法制。【名词】人治企业: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或者说一个人专断的企业。【名词】法制企业:按一套早已制定出的制度来决策和运行的企业。人治企业的反面案例:新疆德隆的“唐万兴”和长虹的“倪润峰”。企业大了,条件变了,个人受先天或者后天的制约,不适应了。中国是个长期实行人治的国家,企业家在创业期超人的能力和业绩容易使群众神话创业者,他们也会有意无意的神话自己。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在成功之后都很容易走上人治之路。11、在股份制公司中,股东是公司真正的所有着。在股东众多的情况下,难以由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的权力。由股东大会选出【名词】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权力,所以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和最高决策机构。12、董事会的组成包括【名词】内部董事和【名词】外部董事。内部董事由股东大会选出,并由相对控股的大股东担任,外部董事中最重要的要属【名词】独立董事。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代表大股东的利益,但中小股东无法进入董事会,独立董事就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和意见,从所有股东的利益出发参与公司的决策。13、独立董事要保持独立,在决策中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就必须做到:A、不拥有本公司股份,不是本公司股东。B、与本公司董事会内部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亲属关系。C、与本公司没有业务关系,既不是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也不是竞争对手。14、独立董事的权责利统一体现在A、独立董事有投票权,人数应该占董事会人数的1/3以上,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行使自己的权力B、要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以及个人的声誉责任。C、为履行职务,独立董事要保证在公司的一定工作时间,且所兼任的独立董事要有限制(中国规定不超过5家,美国则是3家),尤其不能在竞争对手的公司中兼任独立董事。D、领取较高的薪酬。(Me:中国的大多数独立董事都只是“花瓶”,有利但是无权责。且许多“专家”、“学者”由于声誉都兼任多家企业的独立董事,真的有本事吗?真的有那么多的精力吗?我严重怀疑。)15、什么是组织架构?【名词】组织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组成的一个实体。【名词】组织架构是该实体机构的设置与部门的划分,是一个组织活动的基本框架。典型的组织架构有:直线职能制(又称U型结构,Unitary Stracture),事业部制(又称M型结构,Maltidivisional Stracture)。16、什么是企业文化?【名词】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17、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但是企业的价值观一定是一元化的。只有一元化的价值观才能使企业有明确的方向,员工有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的作用有,首先是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知道每个员工的行为,其次是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气氛,激励、凝聚员工,提高效率。18、如何创建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呢?A、需要明确企业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B、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C、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是企业家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的结果。19、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这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词】经济人假说。作为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员工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是要让员工劳有所获。这就需要有一种制度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让员工为个人利益而努力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这种制度就是【名词】激励制度。20、在现代的股份制企业中,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并不直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他们可以把企业委托给别人经营管理,称为【名词】委托人(Principal)。以总经理(或总裁)为代表的管理团队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来自董事会的授权,或者说他们代表所有者进行经营管理,称为【名词】代理人(Agent)。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Principal - agent relationship)。21、作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他们的利益是不同的。委托人希望企业资产增值,企业资产是企业股票数量与股票价格的乘积,在股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资产价值就取决于股票的价格。因此,委托人最关心的是股票的价格上升,而股票的价格上升又取决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而作为经营者的代理人,企业资产增值与他们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与权力的最大化。这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通常,委托人和代理人用合约来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制约双方的行为。22、在现实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名词】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即有可能以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来侵害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Me:这让我想起了《魔鬼经济学》中的一个案例:房地产中介人心中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呵呵,这本书非常有趣,有机会也写一下读书笔记给大家。经济人在各种经济行为的表现体现了很多经济学的原理,学习它并研究它是最让我对经济学着迷的原因!扯远了,打住!)23、在合约不完全时(信息不对称时),代理人可以在遵守合约的情况下,侵犯委托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名词】机会主义行为。(Me:打断一下,你能自己列举一些你自己知道的机会主义行为吗?学经济学可要多思考才行哦~)24、对付机会主义行为的消极方法就是监督。当然,必要的监督是需要的,但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制度。最有效的方法是换一种思路,让代理人自己主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名词】激励。25、激励机制的作用A、可以消除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B、可以鼓励代理人为委托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更为主动地勤奋工作。激励机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完全一致,其结果必然是双赢的。(Me:怎么一致呢?上文不是提到过不一致吗?在看下文时开动脑筋想想,如果你是委托人,你会怎么做呢?呵呵,有趣吧~)27、在市场经济的股市上,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其长期盈利的能力。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是其业绩的一个客观衡量标准。而公司的业绩取决于以CEO为代表的高管人员的努力。因此,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将代理人的收入与公司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就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整理利益协调一致,从而激励这些高管人员为提高公司长期盈利能力而努力,自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28、任何一种好的激励机制都应该是收益和风险对称的。29、实行股票期权时,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A、股市必须是完善的,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公司的业绩,股票价格随公司业绩变动而变动。(Me:谈到中国的股市,一字言之曰:乱!中国的股市现在完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股市,股票价格根本不能反映公司的业绩。中国股市上发生的各种庄家通吃、皮包公司、借壳上市、“专家股评”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极具“中国特色”。股票市场本是一种投资行为,来到中国则彻底变质了,变成了一种圈钱工具,坦白点就是钱工具,而且的都是抱着发财梦的、用血汗钱炒股的中小股民、股市上的各种尔虞我诈、狼心狗肺都上演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本来好好的一个股票市场,现在被整得乌烟瘴气。中国的无限增值业务本来也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结果也被各种黑心的SP以及“垄断”的移动、联通搞得如过街老鼠……扯远了,Sorry。)B、公司的业绩与以CEO为代表的高管人员的努力密切相关,只有这样,股票期权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Me:这也就是近来很多跨国大企业CEO只拿一元年薪的本质吧。)30、【名词】员工持股:业称员工配股计划,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其目的就是让员工在观念上改变身份,并通过股份分红或股票增值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31、员工持股的两种常见方法。一是员工通过购买的形式持股(有一定的优惠)。而是企业赠股。赠股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向谁增股,二是用什么方式增股。增股的对象是不可替代的员工。增股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到位,使之能在长期中起到激励作用。32、清朝道光年间,晋商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以身股制为形式的分享制。【名词】分享制是指全体员工分享企业红利。当时的身股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股份,而是一种分红权。也就是说人在身股在,人离开身股自动取消。晋商为何能成功呢?首先,票号吸引了山西最优秀的人才,社会上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从商高”的氛围。其次,严格的管理得以实施。最后,身股制极大的激励了员工。(Me:关于晋商的一些故事、资料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原来我们的祖先就是经商的高手啊,呵呵)33、关于效率工资。【名词】效率工资是指高于市场工资的工资称为效率工资。意思是这种高工资能带来更高的效率。为什么呢?首先,这种工资能吸引到最好的工人。(Me: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精英都跑到外企去了的原因吧,好多国企还在梦想让员工自己讲奉献精神,自动提高效率等等,可能吗?可行吗?……)其次,在这种工资水平时,工人自动消除了怠工,工作勤奋。最后,工人的流动性大大减少。(Me:案例:20世纪初美国的福特公司异军突起,就是从效率工资开始)34、理解效率工资需要注意:A、效率工资针对的是普通工人。B、效率工资是相对而言的。C、效率工资不仅是指概念上的工资水平,而且包括其他福利以及工作条件。35、美国行为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做过一个分钱实验。(Me: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关注公正。只有保证一定程度的公正,才有效率可言。结论是,在设计一种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关注公正,没有公正的激励机制使没有效率的。36、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一种激励机制的好与不好,不取决于在其他国家或企业是否成功,在理论上是否完善,而取决于它在自己的企业中有效还是无效。37、设计激励机制时应注意:A、要注意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B、要注意不同地区与企业的差别。C、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38、【名词】股票期权(Stock Option)是公司董事会(委托人)给予某些高层管理人员(代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协议价格购买一定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能给代理人带来多少利润、多少收入完全取决于签约时的协议价格和兑现股票期权时股市上的股票价格之间的差额。

管理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方法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方法。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方法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罢工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

名:褚天舒 班级:国贸101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可以根据需要啊,看你具体有多少本书啊?看你要写两万字,大概一本书要找至少500多字了,估计你得找差不多20本书左右吧!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方法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方法。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方法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罢工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

一、组织工作及其任务         组织是通过分工协作来发挥群体力量,从而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就必然要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合理地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模式,并使得组织的分工协作体系能够始终适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组织保证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能够得以实现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组织管理的任务: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协调一致地工作。         (二)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1、设计包括组织内部分工和相互关系的组织模式。2、通过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才能获得专业化的优越性。3、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活动,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通过组织设计,实现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         通过人员配备,实现组织成员专业化优越性。         通过权力配置,实现组织运转协调。         简而言之,组织设计的内容,就是岗位工作内容的确定、部门组织、等级链(报告关系确定)的确定。         二、组织结构设计理论         (一)古典组织理论,即官僚组织模式,以工作为中心,依靠权力来维系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         (二)行为组织理论,即参与式组织模式,认为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应注重组织中人际关系,给予组织成员较多的行动自由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三)系统组织理论,也称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论是参与式还是权力式组织模式都不一定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最佳模式,组织是一个系统,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进行系统设计。         三、组织结构设计过程         (一)岗位设计,目的是实现工作的专门化         一是列出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         二是将这些活动划分成最小的有机相连的部分         三是按一定的原则将这些工作组合成一个或若干个成员能执行完成的一组有限的工作         岗位设计的一般原则有:职责的专门化、职责的扩大化、职责的丰富化         (二)编制确定:估算完成每一个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        (三)部门化:为了便于管理,将岗位按一定的逻辑合并成一些组织单元         常见的部门化方法: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区部门化,顾客部门化,综合部门化         组织结构设计通过部门职能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形式来体现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权力配置情况。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发展状况,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稳定性,业务特点,组织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        (二)按岗定人还是因人设岗?         根据需要, 一个是怎么样利用人的专业,一个是怎么样为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而设计组织。          五、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职能制:         (二)事业部制:事业部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组织单元,相当于一个子公司。         (三)矩阵制项目组:未完成特定任务把不同背景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公关,任务完成组织随即解散。         (四)委员会          各种结构形式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结合实际的运用          直线部门:对组织目标实现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          六、人和结构          组织等于人和组织结构的总和。          人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人来弥补。相比较而言人的重要性,要大于组织。          七、人员配备的目的和原则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一)满足组织需要:1.使组织系统得以运转,组织中每个岗位都配备有符合岗位素质要求的人;2.为留住人才去创造条件。通过轮岗、转岗或岗位的重新设计,为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3.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考虑到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满足组织成员的发展需要:1.使每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得到公正评价和运用,工作要求与能力相符合,工作目标具有挑战性,工作内容符合兴趣爱好。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仅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组织成员得以不断晋升发展的基础。         人员配备要让组织与人员相匹配,使得人的才能得到运用,人的能力和价值可以提升。为了使得人和事达到最佳组合: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确定人员需要的种类和数量,以组织设计中岗位类型和岗位编制数为依据。         2.招聘和甄选:选配合适人员,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以作出合适的选择。         3.人员培训和考核:使人员适合岗位发展的需要。         4.因事择人,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5.因才器使,客观公正原则。根据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分配不同的工作。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就业竞争上岗和培训机会。         6.合理匹配、动态平衡原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么? 从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强了解,逐步走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无完人,合作双赢的前提是相互欣赏。人员配备的目的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人员配备既要保证组织运转需要,又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要学会从疑人敢用,用人要疑,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从求全责备走向相互欣赏、用人之长。         八、如何找到合适相应岗位的人员         机会稍纵即逝,资金和技术可以及时到位,只有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岗位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基于内外部人力资源的可得性。要在平时重视人员的储备。尊重人才,要从上到下落实到位,融入文化。         找到岗位人员的方法:        1.设计合理岗位         2.寻找合适途径         3.提供内部竞聘机会         4.提前着手培养         5.以优秀吸引优秀         九、如何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一)认识:要打破误区,组织结构是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组织结构随时应该有计划的进行调整,根据需要进行。         (二)方法:组织结构调整应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增加预增部门,运行稳定后猥琐预减部门,设置退养部门,有蓄水池有退养池,新人做新事老人做老事,善待老人。         (三)原则:调整就是再设计,要以变化的眼光对待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要随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要以目标为中心、职责分明、以人为本、经济高效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设计要了解组织、组织设计过程、组织设计影响因素等。构建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结构体系是贯彻落实计划工作的基础。组织工作的重点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组织关系的明确与协调。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上人大经济论坛或者考研论坛一般都有分享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含义一、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①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⑤“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2)原材料供应基地;(3)人力资源;(4)资金资源;(5)市场;(6)技术;(7)政治经济形势;(8)政府;(9)社会文化。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 没有主管领导( executive) 、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例如在一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结合我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篇章中详细论述。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manager 或supervisor),如图1—1 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五)管理者的角色。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5 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3)培训下级;(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 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二节管理的性质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我们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同时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态度和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及其他一切情况相适应的。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06简答)(科学性即规律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诀窍”。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如前所述,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第三节管理与环境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组织的环境影响都是相对间接的,但是管理者在执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一) 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二) 政治和法律环境(三) 社会文化环境(四) 科技环境(五) 全球化环境二.具体环境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因素。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环境因素。(一) 顾客(二) 供应商(三) 竞争者(四) 其他因素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四种状况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和学习方法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近代。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一、管理学的特点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一般性。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二)多科性,或综合性。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性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三)历史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四)实用性,或实践性。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有这样三个侧重点:(一)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1.生产力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问题。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3.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三)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主要有:1.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2.执行这些职能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3.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4.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5.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本书的研究内容以第(三)点为主,但从总体上看,也顾及第(一)点和第(二)点。三、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一)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国外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19 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水平则更加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但是往往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技术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由于协作不好,组织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工作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大量资财浪费,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 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管理知识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主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