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气象局本科没发表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0:03:43

气象局本科没发表过论文

气象局是事业单位,国家垂直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有部分公务员指标,一般是从事行政管理、人事、财务之类的,其它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走技术职称路线。即: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在进气象局要求本科毕业,气象相关专业,有4级证书或学位证。本科毕业试用期都是1年,一年后转正拿助工职称,工作满5年够条件评工程师(中级职称),工作10年可评副高。评技术职称一是工作年限到了,还要有气象方面的学术论文,主持课题等等,副高要求要有核心期刊。现在是定岗定编,各级职称都有指标,如果人满为患,拿上职称也聘用不了,工资不兑现。气象工程师都是从事气象工作的才评。

不知道你是什么学历,帮你查了一下,(其中包含要求硕士毕业、党员、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可再次提问,说明详细些,我再帮你查)全国总工会组织部机关干部处工资保险福利工作岗位承办机关工作人员核定工资、调整工资和津贴的具体工作;负责直属单位工资计划、年报及有关统计的初审和汇总,并承办机关工资统计;负责机关工作人员、临时用工人员保险福利工作;参与机关在职及离退休人员优抚工作。002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文字写作能力对社会在职人员,要求有从事人事管理的工作经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01004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藏族优先,较强文字写作能力。甘肃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人事教育处人事劳资管理主任科员及以下人力资源管理及劳动工资管理320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或地学类硕士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新疆区气象局新疆区气象局人事教育处综合管理综合管理001004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气象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在职人员要求有从事气象工作的经历山西省气象局忻州市气象局人事教育科人事管理从事人事管理工作005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大气科学或计算机应用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局人事处劳资管理劳动工资、保险福利等001002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或气象及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不限无限制文字综合能力强,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广东省气象局广州市气象局人事教育处人事教育处人事管理干部调配、考核录用等人事管理008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或大气科学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其他有学历、学位,有较高的文字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取得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20分及以上,计算机2级四川省气象局绵阳市气象局办公室人事管理负责全市气象部门人事管理及市局文秘工作441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中文、人力资源管理、大气科学类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四川省气象局攀枝花市气象局办公室人事管理负责劳动工资、保险福利、人事、文书、档案工作447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大气科学类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其他四川省气象局凉山州气象局人事教育科劳资管理负责劳动工资、保险福利、人事档案工作453002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大气科学类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河北银监局局机关人事处劳资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和绩效工资考核等工作033004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英语六级山西银监局局机关人事处劳资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人事统计、劳动工资管理等工作033002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吉林银监局辖内银监分局人事科人事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030004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共党员无限制吉林银监局局机关人事处人事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033005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湖北银监局辖内银监分局人事科劳资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人力资源报表、拟定有关规章等工作030006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无限制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广西银监局辖内银监分局人事科综合工作主任科员以下从事综合、组织、教育培训工作030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金融本科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无限制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监管局人事教育处副主任科员人事、教育培训006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政工硕士及以上中共党员其他要求2007年应届毕业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人事教育处科员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732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其他国家英语六级以上,综合文字能力强要求2007年应届毕业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人事劳动教育处人事劳动工资与离退职工管理负责人力资源调配、劳动工资管理、工人培训、人员统计、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006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共党员无限制具有相应的学历及学位。单位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国家统计局人事司机关处、系统处科员、副主任科员各1名从事机关或系统机构编制、录用调配、考核任免、工资福利、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013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或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本科达到英语四级合格或430分以上,硕士达到英语六级合格或430分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基层工作经历者优先;占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不属于公务员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办事处人事保卫处科员人事、劳资管理017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2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或外企相关基层工作经历国家物资储备局浙江办事处人保处党建、人事管理工作科员负责机关党建、人事工作018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社会学或政教专业本科中共党员二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检查队科员出入境边防检查等工作261002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3新闻、中文、法律、人力资源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无限制相当于英语四级以上水平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边检站科员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检查、监护等工作263002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64中文、文秘、新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政治思想教育、机要、档案管理、法律、刑事侦查、监狱学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无限制相当于英语四级以上水平计划招收10名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北京海关机场海关文秘业务分析、公文写作、信息编辑、政策法规研究、宣传教育。001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8中文、法律、新闻学、政治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其他限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获得英语四级证或成绩450分以上;担任过校、院级学生干部者优先;获得省级文艺、体育奖的优先。服从关区二次分配,住宿自理。石家庄海关秦皇岛海关干部管理工作干部人事管理001002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共党员其他限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已取得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或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服从关区二次分配海口海关人事教育处人事管理工作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003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其他限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英语四级及以上,或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服从关区二次分配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国家税务局人事管理工作科员人事管理'003004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北京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东城区国家税务局人事管理工作科员人事管理'005004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北京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宣武区国家税务局人事管理工作科员人事管理'008004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北京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南京市国家税务局基层区局科员行政管理'101007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须服从分配江苏省国家税务局镇江市句容市国家税务局科员税收征收管理'215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福建省国家税务局福州市闽侯县国家税务局科员基层人事管理工作'203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共党员无限制英语六级、福建生源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福建省国家税务局漳州市龙海县国家税务局科员基层人事工作、基层文化建设'308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或旅游或艺术专业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福建生源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下属基层税务部门科员及以下人力资源管理'001007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2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或硕士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本科须英语四级以上,学士学位;硕士须英语六级以上。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珠海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下属基层税务部门科员及以下税收征管、综合管理'003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2财税、会计、审计、经济管理、金融、法律、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文等等大专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具有2年以上税务工作经历,社会在职人员限珠海市户口。广东省国家税务局佛山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下属基层税务部门科员及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涉外税务管理'005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2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及以上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清远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下属基层税务部门科员及以下税收政策执行、综合协调、文秘'018002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3财税、会计、审计、法律、中文、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广东省国家税务局云浮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下属基层税务部门科员及以下办公文秘'021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汉语言文学、新闻、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业务、行政管理、中英文秘书、秘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学、现代文员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人事处副主任科员以下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014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行政管理(MPA)硕士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硕士以上学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南宁市国家税务局管辖的县国税局人教股科员以下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024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柳州市国家税务局管辖的县国税局人教股科员以下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034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河池市国家税务局管辖的县国税局人教股科员以下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144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百色市国家税务局管辖的县国税局人教股科员以下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154001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青海省国家税务局西宁市国家税务局系统大通县国税局主任科员以下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工资、培训管理'001003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华北管理局华北局人事科教处人力资源管理科员任免、调配、工资、培训管理030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1.大学英语六级(或相当水平)以上2.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3.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或论文"大学英语六级要求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中南管理局人事科教处公务员管理科员干部人事及公务员管理。007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公务员管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持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有学士或以上学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425分以上为合格。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公室科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651023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5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在局本部及分支机构内统一调配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事管理主任科员以下人事工作001003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2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英语四级以上系统内统一调配。中央档案馆办公室科员办公室综合业务、人事管理001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2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共党员一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科学技术部人事司副主任科员1人事管理1002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法律硕士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合格或425分以上,掌握其他外语语种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人事处流动调配岗副主任科员参与考试录用、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等调配工作,承担人事统计和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011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计算机操作熟练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综合处副主任科员公务员管理政策研究、文秘002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法律、政治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具有较强文字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考核奖励处副主任科员公务员考核与奖励政策研究002002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法律、政治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二年具有较强文字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人事部人事教育司工资福利处科员机关人事管理003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经济、法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具有较强文字水平人事部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司事业工资处主任科员以下工资福利与离退休政策研究005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经济、法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及以上不限二年具有从事人力资源、工资、统计工作经历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政策指导处科员负责劳动工资管理。115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社会学、经济学本科及以上不限无限制英语四级以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行政体制与人事司人力资源处副主任科员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劳动工资、职称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002002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或环境专业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宏观综合和文字能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考核任免处主任科员以下干部考核任免003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中共党员无限制具有较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国家文物局人事教育司离退休干部处离退休干部服务002001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1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中文、历史本科及以上中共党员无限制从事过人事工作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的优先。

职业前景应该不错,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待遇差别会有,如果是事业编制的话,转为正式编后,工资会按照有关规定增加,可以根据上班的年限进行职称评定,提高工资待遇,如果是公务员的话,走提拔路线咯。想转回家乡的话,关键是接收单位要不要和所在单位放不放,如果有关系的话就无所谓,如果靠个人努力,还是挺不容易的,只能好事多磨了。

【 #事业单位# 导语】2022年辽宁省气象部门应届毕业生补充招录公告【25人】已发布,网络报名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9时至2022年7月18日17时, 现将招聘公告原文发布如下: 根据《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气发〔2015〕53号)和《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毕业生招录工作方案》,现就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补充招录应届毕业生工作公告如下: 一、招录人员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气象事业,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具备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二)年龄一般为35周岁以下(1986年7月及以后出生)。 (三)2021年、2022年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 (四)符合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度补充招录应届毕业生岗位明细表(附件1)设定的专业、学历和学位要求,其中,海外留学生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 二、招录方式 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毕业生招录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博士研究生、报考气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毕业生和报考县(市、区)气象局直属单位的气象类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生采取直接面试(免笔试)的方式进行。符合录用条件的毕业生,通过面试专家组考核并经面试专家组组长同意,可择优确定为拟录用人选。 报考非直接面试岗位的毕业生采取先笔试后面试的方式进行招录,根据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择优确定为拟录用人选。 三、招录程序 (一)报名 1.报名时间:2022年7月15日9时至2022年7月18日17时。 2.报名方式。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应聘毕业生以电子邮件方式将《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度应聘毕业生报名表》(附件2)、《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度应聘毕业生基本信息表》(附件3)、《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补充招录应届毕业生报名汇总表》(附件4)、成绩登记表(加盖学校公章版)、毕业证和学位证扫描件发送至邮箱,邮件标题为“5位岗位编号+考生姓名”。涉及报考生源地岗位符合笔试加分政策的毕业生还应提交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扫描件。每名考生限报一个岗位。 (二)资格审查 辽宁省气象局将根据招录岗位设定的职位条件对应聘毕业生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应聘毕业生提交材料的信息必须真实、有效,提供虚假、无效证件或不如实填写有关信息的,一经发现查实,取消考试、录用资格。 对气象类岗位或艰苦边远地区难以形成竞争的岗位,依据《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可按实际人数进行考试。对于其他岗位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低于招聘岗位人数3倍的,辽宁省气象局负责核减或取消招聘岗位,并通知应聘人员改报其他符合条件的岗位。 (三)笔试 1.笔试人选。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非直接面试岗位的毕业生。 2.笔试内容。依据辽宁省事业单位录用考试大纲确定,主要测试岗位所需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试内容为行政能力测试和公共基础知识,其中行政能力测试占70%,公共基础知识占30%。 3.笔试时间和地点。具体笔试时间和地点将在辽宁省气象局发布。 4.参加笔试的应聘毕业生须通过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 5.分数线确定和成绩查询。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由辽宁省气象局在笔试结束后确定。笔试成绩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点对点发送给考生本人。 (四)面试 1.面试人选。对于招录非气象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和市气象局直属单位招录气象类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岗位,根据每个岗位1:3的比例,从通过笔试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的面试人选。最后1名笔试成绩如出现并列者,则均确定为面试人选。对气象类岗位或艰苦边远地区难以形成竞争的岗位,如岗位计划招录人数与报考人数比例低于1:3,根据实际报考人数和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确定面试人选。通过资格审查的博士研究生、气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报考县(市、区)气象局直属单位的气象类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生直接确定为面试人选。 2.面试时间地点。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将在辽宁省气象局发布。 3.面试资格复审。应聘毕业生须于面试当天(具体时间安排以面试公告为准)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就业协议及毕业证、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报名表(1式2份)、基本信息表(1式5份)、本人成绩登记表(1式5份)、获奖证书、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到面试地点进行面试资格复审。涉及报考生源地岗位符合笔试加分政策的毕业生还应提交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通过复审的毕业生方可参加面试,经复审不符合面试条件的毕业生将被取消面试资格。应聘毕业生提交的材料和信息必须真实、有效,提供虚假、无效证件或不如实填写有关信息的,一经发现查实,取消考试、录用资格。 (五)确定拟录用人选 博士研究生、报考气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毕业生和报考县(市、区)气象局直属单位的气象类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生,通过面试专家组考核并经面试专家组组长同意,可择优确定为拟录用人选。报考非直接面试岗位的毕业生,根据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择优确定为拟录用人选,综合成绩并列者,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拟录用人选。 确定为拟录用人选的毕业生面试成绩应达到最低分数线。 (六)递补调剂 毕业生通过笔试后主动放弃参加面试的,对于同岗位笔试成绩合格的毕业生,按笔试成绩依次递补参加面试。对非气象类岗位和非艰苦边远地区岗位,如递补后招录计划与面试人选比例低于1:3,组织对符合岗位条件、笔试成绩合格、未进入面试的人员进行调剂,进入调剂岗位面试的人员不再参与原报考岗位的递补。 面试后拟录用人选放弃录用的,对于同岗位面试成绩合格的毕业生,按照综合成绩依次递补。对于空缺的岗位,按照“大气科学专业优先、专业相同相近优先、考试成绩优先”的原则,向毕业生报考的同层级岗位或下一层级岗位进行调剂。 (七)体检 根据《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新录用应届毕业生需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办理录用手续,体检费用由毕业生自理。 (八)考察 省气象局人事处负责对拟录用人选进行考察,重点考察拟录用人选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研究论文、社会实践等情况。 (九)公示录用 拟录用人选确定后在辽宁省气象局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的,确定为拟录用人选,对于公示期间有问题反映的人员,由省气象局人事处组织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反映问题不影响录用的,确定为拟录用人选,影响录用的,取消录用资格。 四、其他事项 (一)鼓励毕业生回生源地工作,艰苦边远地区(附件2)生源毕业生报考生源地县(市、区)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的,笔试成绩增加30分,非艰苦边远地区生源毕业生报考生源地县(市、区)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的,笔试成绩增加20分,毕业生报考生源地所在市气象部门其他岗位的,笔试成绩增加10分,对于上述享受加分政策的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二)享受加30分政策的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为5年,享受加20分政策的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为4年,享受加10分政策的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为3年。除上述情况以外的省、市、县级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录用的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为2年。 (三)考试前,我单位将随时更新、发布考试有关安排及疫情防控要求等,请考生密切关注辽宁省气象局官方网站,以免遗漏相关信息。 五、联系方式及监督电话 (一)联系电话: (二)邮箱:,传真电话: (三)辽宁省气象局招录工作监督电话: 附件1: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补充招录应届毕业生岗位明细表 附件2: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度应聘毕业生报名表. 附件3: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度应聘毕业生基本信息表 附件4:辽宁省气象部门2022年补充招录应届毕业生报名汇总表 附件5:艰苦边远地区名单 附件6:气象部门人员招录专业目录(2021年版) 辽宁省气象局 2022年7月6日

中国气象局论文发表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一、内容概述

本成果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开展9年来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隐式统计预报法、显式统计预报法和动力预报法等3种方法,系统开展了两代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预警技术方法(隐式统计预报法和显式统计预报法)研究与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分区研究了不同地层、构造、气候等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开创了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先河,为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借鉴,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1.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原理

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隐式统计预报、显式统计预报和动力预报等三分法,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地质灾害隐式统计和显式统计预警两类系统。

(1)隐式统计预报法

隐式统计预报法把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隐含在降雨参数中,在某地区的预警判据中仅仅考虑临界降雨参数建立模型。隐式统计法可称为第一代预报方法,比较适用于地质环境模式比较单一的小区域。第一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采用该方法设计实现,在2003~2007年应用。

(2)显式统计预报法

显式统计预报法是一种考虑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叠加建立预警判据模型的方法,它是由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空间预测转化过来的,该方法可以充分反映预警地区地质环境要素的变化,并随着调查研究精度的提高相应地提高地质灾害的空间预警精度。显式统计法可称为第二代预报方法,比较适用于地质环境模式比较复杂的大区域。该方法基于地质环境空间分析,通过网格剖分计算单元的地质灾害“潜势度”、合并单元分析结果后区划实现的,克服了仅仅依据单一临界雨量指标的限制,在临界诱发因素的表达、预警指标的选定与量化分级等方面可进一步升级。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采用该方法设计实现,并在2008年以后应用。

(3)动力预报法

动力预报法是一种考虑地质体在降雨过程中在地-气耦合作用下研究对象自身动力变化过程而建立预警判据方程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解析方法。动力方法的预报结果是确定性的,可称为第三代预报方法,因需精密仪器检测,目前该方法只适用于单体试验区域或特别重要的局部区域。该方法主要依据降雨前、降雨中和降雨后降水入渗在斜坡体内的转化机制,具体描述整个过程中斜坡体内地下水动力作用变化与斜坡体稳定状态变化的对应关系。成果第一完成人在四川雅安创建了第一个试验区。

2.第一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预警区划:根据中国地貌格局、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降雨诱发型崩滑流地质灾害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以全国性分水岭、气候带、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一级分区;以区域分水岭、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年均降雨量分布等,进行二级分区。将全国划分为7个预警大区、74个预警区。

临界降雨判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研究,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界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利用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等过程降雨量,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作为临界降雨判据。

预警专用符号:设计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专用“符号”。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图片时,同时配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动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社会影响力和全民防灾意识。

预警软件系统:2003~2006年,模型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C语言开发了预警预报软件。2007年,模型仍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ArcGIS开发了第二套预警预报软件。

3.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预警模型建立过程:①地质灾害预警分区,将全国分为7个预警大区,分区建立预警模型;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图层编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基础信息、地质灾害历史发生实况等,共编制预警信息图层30个,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主体图层的精度从第一代的1∶600万提升到1∶100万;③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④统计预警模型建立。

(1)显式统计预警模型方法

根据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理论,显式统计预警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质环境因素、降雨因素,即不同于临界降雨模板法,预警模型中既要考虑降雨因素的作用,还需要特别包含地质环境因素的指标。地质环境因素复杂多样,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降雨因素选取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选取“地质灾害潜势度”(G)作为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的综合指标;当日雨量(Rd)、前期雨量(Rp)作为降雨诱发因素的指标;以G、Rd、Rp 作为输入量,以历史地质灾害点的实际发生情况作为输出量,开展统计分析,建立显式统计的预警模型,通用函数如下:

T=G+Rd+Rp

式中:T为预警指数,据此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G为地质灾害潜势度,是地质环境条件的量化指标;Rd为日雨量,是地质灾害发生当日的雨量,预警分析时为预报雨量;Rp为前期累计雨量,是地质灾害发生前的累计雨量。

(2)预警专用符号

设计了第二代预警动画符号,在中央电视台(CCTV-1)发布预警产品图片时,同时配发预警符号动画和播音员播音的形式,第二代预警符号的逼真性和美观效果有显著提高。

(3)预警软件系统

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架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系统和Map-GIS平台,具有方便的图层管理、预警计算、自动成区等功能,能够实现日常预警预报自动服务工作,集成了两代模型方法、地质环境背景、降雨数据等实时查询、便利的交互操作。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2003~2011年,第一代和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应用了9年,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639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发布1133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152次。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还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警预报服务。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发与服务9年来,明显提高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其是通过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共同配合应用,对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促进社会稳定,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比较广泛的认可。此项工作也得到了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以及孙文盛部长、徐绍史部长等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典型实例检验:

2007年8月19日,国家气象中心降雨预报结果显示:在浙江南部、福建全境、广东东北部有暴雨(50mm);其中,浙江南部局部、福建大部、广东东北局部有大暴雨(100mm),福建东部沿海局部有特大暴雨(250mm)。在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潜势度”、气象预报雨量、气象前期实况雨量后,采用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软件Prediction,自动生成了预警结果。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反馈,本次预警时段全国共有较重大的地质灾害点105处,其中福建80处、浙江10处、云南5处、湖南10处。其中,90处灾害点在5级预警区范围内,3处灾害点落在4级预警区范围内,6处灾害点在3级预警区范围内,另有6处灾害点落在预警区范围之外。

三、推广转化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已有多篇研究论文在核心、EI等期刊发表,多次进行学术大会交流,专著《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已出版,且依据显式统计预警模型研发的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软件系统和发布系统取得了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自2003年起至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中,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合作示范的带动下,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自2003年6月至2010年,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等方式,全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356起,避免人员伤亡29.18万人,避免财产损失37.7亿元。鉴于这8年取得的防灾减灾成效显著且得到社会认可,2010年10月14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

因此,随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需求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必将持续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并在地质灾害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刘艳辉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气象局论文发表的多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战略研究成果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提出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战略思想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了“大气象”的宏伟格局。 新年伊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这是对战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对中国气象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这些基于发展的宏伟战略带动和引领,使“十五”气象事业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晰。当前,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跟随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的进行曲,战略的提升指挥出愈加激越和跳动的和声。 “十五”创辉煌 在“十五”气象事业的辉煌乐章里,我们可以找出无数跳跃的音符,沿着它们澎湃的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鼓舞雀跃的内驱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领悟着气象事业交响的宏大主题。 主题词一: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气象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我国科学家担任了国际一些重要气象学术组织的委员和国际刊物的编委。叶笃正先生荣获2003年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WMO青年科学家奖自1993年以来曾六度授予我国青年科学家。这些都表明了国际国内对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围绕我国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数值预报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东亚气候变动理论和预测、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地气碳氮交换、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和预报、中层大气探测理论和技术、天气过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气象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近400项。我国气象科技论文的数量大幅攀升。 ——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已拥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体系。“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系统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514个自动气象站和风云一号D、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并投入业务运行,引进了21.5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各级政府对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和科学计划。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国内各相关部门的专家广泛参与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和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国际双边和多边气象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表明了中国气象国际地位与科技影响力日益提高。 主题词二: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气象局是“十五”期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部门之一,所属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顺利完成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变等改革任务,2004年10月,首家通过了由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国家级业务在探测、信息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科研等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建成了国家和省(区、市)两级气象科研机构体系,加强了区域气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资料和数据的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了研究与业务的结合,使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后,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专业从原来的74个凝练到51个,专业学科研究布局更趋合理,突出了国家目标,适应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实现了气象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逐渐显现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3号文件,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的需要;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加业务科技含量、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中国气象局确定了近期改革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8个业务体系,进而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新一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面展开。 主题词三:创新 创新是腾飞的羽翼。“十五”期间,气象科技创新亮点频现,异彩纷呈。 ——研发了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组建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通过联合攻关,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预报模式、区域中尺度预报模式、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以及面向超级城市群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示范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开发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产品,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集中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科技的发展水平,解决了静止气象卫星定位这个世界难题,实现了气象卫星天地系统的一体化和“大运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科学数据率先实现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站在国家的高度,率先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为打破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分布式的数据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包括国家级的主平台和6个省的分平台,为4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7项“863”计划项目、37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8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成立了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布设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体系建设。由该中心研制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入选“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气候预测成果写进IPCC评估报告。经过十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化运行。该系统由海洋资料同化系统、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组成,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实以及所持的观点已提供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并得到了承认与采纳。 我们能够听到这首激昂的进行曲里,“创新”始终是嘹亮的最强音。 “创新”无止境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为我们奏响“加速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气象强国”的序曲。创新无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个时段和概念,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舞台上。 我们能够感到肩上的任务和心中的远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实现全球和区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实现气象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系统集成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回顾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十几亿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气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气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这次科技大会后,一幅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的画卷随之展开。气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动起来,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往开来,奋力开拓,为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竭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2022年评工程师需要2篇论文,论文的周期较长,一般在3-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所以评职称前一定要提前把论文安排了,切不可到评审开始后再准备论文,那就只能等下一年了。中级一般情况下需要2篇,一篇发表好一点的期刊,一篇发表一般的期刊就可以了;高工职称需要3篇职称论文,一般都发表好一点的期刊,高工职称评审竞争比较激烈。论文需要在维普、龙源,期刊网、知网、万方、超星等任一数据库检索到。期刊必须要有双刊号(ISSN/CN)。另外论文的版面必须是2021年12月31日前的版面。

气象局论文发表要求

我现在在郑州飞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组稿编辑,主要负责论文发表图书出版专利申请,合作的出版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东北师大出版社 天津科技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有需要可以私聊我

(1)内容主题与所要投的期刊收稿方向相符,需积极向上、注重逻辑性(2)不同期刊对文章的字符数要求不同,投稿时注意按期刊要求字符数调整(3)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的重复比要求控制在30%内,个别会要求20%或15%等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之一,各行各业想要晋升职称,就必须发表相应要求的职称论文,职称论文不过关,通过评审就无望,所以职称论文是很关键的评审材料,也正是由于职称论文的重要性,使得每年都有不少职场人士因为职称论文发表问题犯愁,职称论文写作与发表并没有那么难,尤其一般级别的职称评审,职称论文只需要大家发挥正常的写作水平就可以,申报人员主要把握了职称论文发表格式、写作技巧、发表流程等方面的内容,顺利发表一般不是问题.发表职称论文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一、发表文章质量要求发表论文的质量自然是提升论文收录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对于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于论文的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之前收到一篇文章,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编辑实在是看不懂,只能联系作者退稿修改,退稿再修改再审稿,浪费时间,严重的话永远拒收稿子.二、论文格式规范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符合自己单位要求发表论文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好,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单位职称等级对于论文格式结构的种种要求,如:字数、论文篇数,对第一作者是否要求、期刊要求(核心?普刊?),有的单位甚至对文章格式都有严格规定(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图表等方面的事项).三、论文发表时间一般的学术刊物,从编辑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不少作者认为期刊不是都是月刊、半月刊、旬刊,我这个月投稿,不是就安排下个月就出刊了,其实不然,很多期刊都是被提前会安排好版面,有些期刊版面都安排到下一年了,所以为评职称,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选择合法刊物发表论文不是随便找个期刊就可以的,期刊必须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对于有疑问的期刊,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里,确认一下是否是合法期刊.

①、看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大家无论选择哪本期刊,都要首先确认自己要投稿的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建议大家亲自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查看一下,你所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被收录了!②、看期刊级别是否合适:对评职称的人来说,期刊级别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刊级别的高低限制着你评职称的等级,如果评初、中级职称,省级期刊就可以;如果是评高级职称,则必须是国家级期刊!在期刊级别这点上,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单位的要求,有些单位会要求核心级的期刊,那么大家在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时就要注意了!③、看期刊收稿方向是否符合: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侧重点,选择一本符合你论文发表方向的期刊,能够确保文章快速通过审核,也更能证明你论文的学术价值④、看刊期是否来得及:评职称也好,大学生发表论文也好,都是有时间要求的,所以大家必须看下你所选择的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能够及时见刊!

中国气象局论文发表网

meiren530,你好!据我了解,我国的气象事业应该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一般不应收费(个人观点),但目前我国的国情是:国家对气象事业投入不足,各地气象部门利用收费弥补经费缺口,所以可以理解。如果按照我们这里的收费标准,应该在3600~10800之间。不知道要这些资料做什么用。如果是搞科学研究、科技攻关、项目论证、环评等,建议你把这部分资金做到预算中。如果没有经费来源,建议你好好做做气象局的工作,说明你使用资料的目的(非商业用途),或许可以降低收费标准。如果你想通过上述资料分析当地气候特点,建议你直接上当地气象局询问近十年的气候情况(气候分析),一份气候分析的收费远比上述原始资料收费少得多。如果你是到那里投资,你可以让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可以减、免收费。如果是想写论文,最好与你的导师联系让他帮你协调。你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在网上一般是查不到的。即使查到了,也需谨慎使用(非官方发布的数据,可信度低,不受法律保护)。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启发。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中国气象局的网站是 

气象要素的资料是要钱的,你找当地气象局联系。 他能免费提供的只是一些处理后的统计资料。 原始观测的气象要素肯定是要收费的。 我在气象局工作知道的。 因为气象资料的观测是花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要使用,都要交钱,也就是向国家交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