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一年发表SCI论文100多篇

发布时间:2024-07-02 15:27:00

一年发表SCI论文100多篇

尤教授先后参加原国家教委“21世纪医药教学改革”项目、教育部全国化工高教学会“十五”教育研究课题、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二项。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等项目20多项。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5人,已培养硕士生28名(包括2名国外留学生)、博士生14名、博士后1名。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40项,授权专利12项。主编《药物化学》、《手性药物》等著作4本,参编20本。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精品课程“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优秀课程、教学成果奖多项。1994年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年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礼来亚洲杰出研究生论文导师奖”(Eli Lilly Asia Outstanding Graduate Thesis Award),2010第十一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药物化学专业奖。

第一,从履历上看,李蓬要更辉煌一些。海外经历更丰富,科研成果奖励更多,并且在清华大学管理岗位长时间历练,对于高校的发展应该更有经验。 第二,不得不说,张锁江是土生土长的河南娃,并且也是河南大学出来的,对河大的感情更深一些。

两个人都是中科院院士,都是大牛啊,高素质人才,都很厉害,只要能为河南高等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那就都很“中”。两人都是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曾获得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另外都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研究经历,都有海外留学和研究经历,都是2000年之后全职回国工作的。从年龄来看,两人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4年,都是60后,且都不满60岁,属于人生事业巅峰期,并且只相差一岁,看来年龄是选择的一大因素。从性别来看,一女一男,巾帼不让须眉。并不是只有男生才能做大学校长,女生同样可以。从出生地来看,李蓬出生于江西,而张锁江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看来选校长,不一定非要河南人。从教育经历来看,一个是北师大学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一个是河南大学学士,浙江大学博士。都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的学校都很不错。不过本科来说,北师大应该比河大更难考点。从海外经历来看,李蓬1988年就开始去美国留学,直到2003年回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再到2006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如果不算上香港的时间,在海外也生活了15年。曾在美国和新加坡都待过,可谓经历丰富。而张锁江要短一些。他1995年才进入日本,2001年回到中科院工作,在海外生活6年。留学经历对于一个人眼界的开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怕一些人留学之后不回来就不鼓励留学。毕竟,如果国内有很好的前景,很多人还是原意回来的,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忘恩负义,就把所有的留学生否定,伤了他们的心。从管理经验来看,李蓬2009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锁江2008年就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10升任所长,2017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二位都曾在中层岗位上历练多年。并且二位都兼任众多社会职务,管理经验丰富。从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来看,李蓬主要是生物学领域,当选的也是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曾担任973蛋白质计划首席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领域),还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布高影响因子论文70余篇。张锁江是化学工程领域,当选的是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虽然没有李蓬那么丰富,但是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足够分量。至于说为什么李蓬担任郑州大学校长,而张锁江却担任河南大学校长?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从履历上看,李蓬要更辉煌一些。海外经历更丰富,科研成果奖励更多,并且在清华大学管理岗位长时间历练,对于高校的发展应该更有经验。 第二,不得不说,张锁江是土生土长的河南娃,并且也是河南大学出来的,对河大的感情更深一些。让他去河大,顺其自然。如果让他去郑大,那才是让人有点费解。不管怎样,还是要为河南这次换校长的决策者点赞。因为两位校长都是院士。不管结果如何,这就是一种导向,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顶级科学家。管理方面经验如果不足,可以请常务副校长协助。但重要大学的校长,首先就得是院士。这样自己学校学生说起自己校长,那也倍有面,能吹几句。否则校长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学生也感到脸上无光。作为河南人,真心祝福这两位新任掌门人。希望他们能不负河南一亿父老乡亲,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期望,奋发有为,带领河南高等教育冲向巅峰。

我是工大的, 文科嘛肯定是农大好,工大工科占优势啊,我们的包设是全国第一的呢。。不过我不是的,我是计通的,欢迎来到计通学院123361045

一年发表100篇sci论文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一篇。现在越来越多刊物规定一个作者一年内只能发一篇论文,当然有的刊物也不是绝对的规定。好刊物一年只能发一篇。写一篇好文章至少需要一个月,修改需要2周左右,投稿到录用大概需要3~6个月,录用到刊出来又至少需要3个月。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一、 靠思路快速发表论文 思路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思路就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一定就做实验就可以发表论文,包括SCI论文,例如2010年我们课题组只用这样的手段就发表3篇SCI论文,第一篇是提出氢气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这个论文是在我们取得实验证据的前提下,先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第二篇是根据我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没有中),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全面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我们已经在人体上证明了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的现象,至于能不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我们因为获得经费资助,就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篇论文是因为一个学生在做采用乳果糖治疗结肠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效果,但没有从诱导氢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就把这个内容按照观点发表了论文。二、 靠合作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在2009年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自己发展了通过生理盐水给氢气的治疗方法,当时许多老师和朋友告诉我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慢慢做,但我觉得这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实验室或许可以,但对我们这个比较普通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因为即使我不告诉别人,其他人仍可以通过论文依靠自己解决这个技术障碍,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做,可能别人会慢一些。我认为但对全国全世界的学者封锁一个相对简单技术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相反如果我告诉别人,对大家技术公共,提出一些公平的合作条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合作愉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真诚相待的。后来的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合作单位达到50家,去年通过合作发表的论文达到15篇,将来会有更多,不仅给我们赢得国内同行的尊敬,因为合作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了国际地位,我们因此成为氢气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小组,国际同行也非常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如果刚开始不走广泛合作的路子,现在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发表10篇比较一般的研究论文,几乎不可能形成集体优势。三、 靠独有技术快速发表论文 这个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但肯定是可以的,有的实验室如果有独门技术,通过广泛合作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技术服务,对有兴趣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同样可以发表许多合作论文,我记得20年前我国内学习过的单位和10年前我在国外学习的实验室(他们提供动物MRI和MRS)就有不少老师靠这个方法发表了许多论文。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可笑花招,但即使是挂名当时也都被承认,实际是比较纯洁的一种合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论文都有许多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实际是非常不好,本质是被单位胁迫去争夺外在学术利益,是一种低俗的学术商业化行为。

论文一年发表100多篇

您要发吗?我帮您发表的。

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几篇,现在越来越多刊物规定一个作者一年内只能发一篇论文,当然有的刊物也不是绝对的规定,职称评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一年发表两篇或更多的文章,只要作者时间安排合理,最终也能按时提交职称论文。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发表100多篇sci论文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近几年来,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催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作为负责人完成或在研国家及省基金和计划项目10多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共完成科研经费7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3部,出版教材2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负责的“化工原理”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钟秦等. 化工原理(教材).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2.钟秦,俞马宏. 化工数值计算(教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钟秦.燃煤烟气脱硫硝技术及工程实例(专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钟秦等.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及工程应用(专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钟秦等. 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设计、建造及运行(专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1、NO在Cu-ZSM-5/ZrO2复合膜上的分解反应过程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城市典型地区可吸入颗粒物形成机理与监测模型,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H2S气体催化氧化及回收硫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Ce(La)-Cu-ZSM-5/CeYZrO-Al2O3催化分解NO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资源利用型湿法烟气脱硫脱硝关键化学过程研究开发,企业合作;6.烟气脱硝催化剂筛选及制备实验研究开发,企业合作。

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

近几年来,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催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作为负责人完成或在研国家及省基金和计划项目10多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共完成科研经费7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3部,出版教材2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负责的“化工原理”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钟秦等. 化工原理(教材).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2.钟秦,俞马宏. 化工数值计算(教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钟秦.燃煤烟气脱硫硝技术及工程实例(专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钟秦等.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及工程应用(专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钟秦等. 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设计、建造及运行(专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1、NO在Cu-ZSM-5/ZrO2复合膜上的分解反应过程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城市典型地区可吸入颗粒物形成机理与监测模型,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H2S气体催化氧化及回收硫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Ce(La)-Cu-ZSM-5/CeYZrO-Al2O3催化分解NO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资源利用型湿法烟气脱硫脱硝关键化学过程研究开发,企业合作;6.烟气脱硝催化剂筛选及制备实验研究开发,企业合作。

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理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工业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药物管理学、制药设备机械基础、制药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医药管理部门、药监部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医院等单位的药物管理、生产管理、工艺开发等工作。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属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梯队成员21人,其中博士(含3人在读)14人,硕士5人,双聘院士1人。本学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机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为研究重点,采用了本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开展了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1)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2)新型聚氨酯材料合成与应用;(3)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别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技术研究在同行中有明显优势。学科拥有“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实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HAAK流变仪、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反应注射成型机(RIM)以及全套聚合物加工设备等仪器设备。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年龄上具有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具有高中低层次相结合的明显优势,呈现出了传、帮、带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团队成员的大部分成员几年来都是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学术工作的,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学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结合。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中石化洛阳炼油厂等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张玉清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学科带头人,“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下,学科梯队人员在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和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学科目前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篇;承担项目近30项,包括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实验师1人,讲师5人。三、学术骨干张玉清(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淑鸽(副教授), 陆 昶(副教授),刘继纯(副教授)四、博士生导师张玉清五、硕士生导师张玉清,宋文生,牛永平,彭淑鸽,陆 昶,刘继纯,李军波,周慧云化学工艺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包括分离技术和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设计,以及有机功能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和绿色新型能源开发研究等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本学科点学科方向的凝练,紧密结合区域性科技研究优势和地方经济重大建设的发展潜力,以此确立和迅速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该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科学研究设备,并拥有一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为群体的专家学术队伍,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取得一批基础应用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3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5名,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8名。留学回国人员4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12 人。化学工艺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广泛,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骨干尹卫平,刘 振,刘 普,粱 菊,刘军娜,赵 爽,马向东,李 军,郭旭明,任云利,吕本莲,段文录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以伏牛山区天然资源为依托,开展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2.化工分离和工艺优化:基于化工分离原理,开展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尤其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与质控研究,以期实现相关化工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3. 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1)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质(如秸秆等)原料为对象,研究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过程及强化途径;(2)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媒介,研究其对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外场(如微波、超声波、温度)的促进作用及机理;(3)贮氢材料开发,探讨贮氢机理及吸附解析过程控制。4.精细化学品开发:以现代实验技术和基本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5.高分子化工:以工业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种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刘 振,刘 普,梁 菊,马向东,郭旭明,李 军,王忠东六、科学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天然产物产品的质控研究; 中草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纯化与表征;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离子液体分级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新技术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研制。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6篇,其中国际会议交流3篇。作为特邀代表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报告论文1篇。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10余人次,国内院士6人次,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10人次,营造了一个紧跟世界前沿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五年来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8项,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目前已鉴定的项目中有4个已转化实施,并已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尹卫平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与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洛阳高新区梓生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期致力于我国伏牛山区的药用植物、昆虫资源的研发,相继建立了伏牛山区重要中药材标准陈列馆、国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陈列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品实验室等,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动中草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目标作出贡献。应用化学应用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本学科主要依据基本的化工原理,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寻求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本学科由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其中在化学推进剂研究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本学科点学科方向近年来以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重要体系为背景,围绕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弱相互作用与液相功能体系的宏观特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开展了热力学研究、谱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研究方向围绕我国应用研究,特色鲜明。二、学术队伍应用化学学科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4人。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三、学术骨干张军 、董铁有、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四、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主,重点开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测试和应用效能评价等。2.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水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绿色新技术与新工艺,达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之目的。3.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固体化学推进剂的原料、助剂、催化剂进行筛选与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学推进剂,并对具体的应用进行探索。 4.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高分。五、硕士生导师张军 、董铁有 、李梅 、朱书法 、宋文生、卢伟伟、王新德六、科学研究近年来应用化学学科点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包括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 目,国家军工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横向项目。获得总科研经费在数百万元。在这些项目和经费推动之下,该学科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对象,研究其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本硕士点是由我校与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其中,在中草药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合成研究,利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改造和新化合物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反应化学、有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国外留学回国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3 人。本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带头人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张军凯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有机化学:本方向主要从事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分析及全合成,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修饰、改造,进一步为新药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合成路线对其进行全合成,为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足够的化学样品。3.有机反应化学:主要利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经典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改进,以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筑带有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并进行聚合、共聚等高分子反应,制备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5.金属有机化学:立足于制备新型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并以不对称催化为手段,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出简洁、高效的合成路径。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刘普、张军凯、李军波六、科学研究洛阳市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与工程中心,洛阳市高分子纳米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要课题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表征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模拟与计算研究。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药学与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以动物及其离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教研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国外留学回国和正在留学人员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 人。三、学术骨干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四、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药理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药药理学的细胞分子基础,重点是从中药中筛选出作用靶点新颖、毒副作用低的单体或复方活性成分,探讨其化学结构与药理的关系以及在体内的代谢方式。2.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主要进行本地道地药材特别是伏牛山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检测,绘制其指纹图谱,为药品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3.昆虫源新药研发 本方向主要进行新的抗生素及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其研究对象是本地药用昆虫。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六、科学研究该学科为我校的一个骨干学科,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伏牛山药用植物保肝及新药开发研究、昆虫中新抗生素化合物和抗癌成分的研究与发现。目前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被SCI收载论文20多篇,共培养研究生7人。毕业生去向有外企、高校、研究所、出国深造、读博等。拥有的实验设备齐全,包括: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系统、CO2超临界萃取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500MHz核质联用仪(LC-NMR)、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CO2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蛋白质电泳系统、琼脂糖电泳、膜片钳系统、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装备。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