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鸟类学家吴磊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00:50:14

鸟类学家吴磊博士论文发表

我们人类有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自知之明,我们能感知存在,我们有想法,也有感觉到其他人的感受。我们会制造工具,会使用术。

有创造力,会抽象思维。我们有语言,可以用它表达复杂的想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很聪明的证据。当然,除了人类之外,其他一些动物其实也很聪明,下面世界之最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十大高智商的动物吧!

10、猪很聪明,也很爱干净

猪总是一身污泥,似乎不太讲卫生,但一些专家指出,它们可能是已知圈养动物中最聪明同时也最爱干净的,甚至超过猫和狗。

不幸的是,由于没有汗腺,猪才会在泥浆中打滚以便让身体保持凉爽。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试验找到了猪也很聪明的证据。试验中,猪要接受研究人员训练,用嘴巴移动屏幕上的指针,并用指针找到它们第一次看到的涂鸦。结果显示,它们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居然与黑猩猩差不多,聪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9、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与狗主人一样,一些猫主人也训练他们的宝贝坐下、翻身和钻铁圈。

采用带有奖励性的正强化训练,猫也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这些本领。虽然训练猫的难度要高于狗,但这并不意味着猫就比狗笨。

猫专家说,猫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动物,它们喜欢独处,受生存需要驱动。

这允许它们适应大量不同的圈养环境,时间至少为9500年,就连它们的羽冠也是如此。

8、狗的理解方式与人类似

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总是坚决服从主人的命令,但这就能说明它们很聪明吗?

狗能够学会坐下、躺下和取物等本领,但它们能理解主人的真正意图吗?研究人员称,狗至少能够通过非语言线索找到食物。科学家认为,它们的理解方式可能与人类理解他人想法的方式类似。在试验中,狗能够正确区分同类照片和风景照片,也就是说,它们有能力形成“狗”的概念。

7、松鼠也是术高手

松鼠会耍阴谋诡计吗?可能会。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松鼠会精心制作带有欺性的储藏室,让可能的小偷找不到自己的食物。

试验过程中,在看到有人偷它们的花生后,松鼠的这种人伎俩便会更多出现。研究人员称,他们找到了证明松鼠能够理解同伴意图的证据,虽然这只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而不是先天性行为。

其它研究显示,松鼠能够在脑中绘制一幅三维地图,进而回忆起坚果的储藏地点。

在所有松鼠中,加利福尼亚的松鼠可能是最聪明的,它们会用响尾蛇的气味掩盖自己的气味,并以此防身。

6、大脑袋的头足类

章鱼、鱿鱼和乌贼聪明吗?这是个引起科学兴趣的问题,但这些头足类动物确实是海洋中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

头足类动物的脑环绕着食道,却具有一些人脑特征,像有折皱的脑叶和处理视觉以及触觉信息的独特区域等。

5、心灵手巧的乌鸦

乌鸦是一种“心灵手巧”的动物,它们可以把小树枝、羽毛和其他碎片用做工具,诱捕位于很难达到的地方的猎物。

一只名叫贝蒂的乌鸦会把一根直铁丝弯成钩子,然后用它取回管子里的食物。这些鸟生下来就有制造工具的天赋,只要需通过观察长辈才能熟练掌握它们的技能,而这正是智商高的证据。

研究显示,大乌鸦(raven)能熟练利用社交影响得到更多保护和食物。

4、拥有自我意识的大象

它们头脑的绝对尺寸显示,大象一定明白事理。研究人员发现,大象会安慰家庭成员,在需要时及时帮助其他动物物种,在水中嬉戏,通过震动双脚同对方进行交流。

科学家说,他们的最大收获是一头名为“幸福”的亚洲雌象在镜子里认出了自己。这种复杂行为只有人、类人猿和海豚才有。

3、有创造力的海豚

澳大利亚海豚在海底寻找食物时,用海绵保护鼻子。

科学家说,这只是海豚聪明的一个例证。它们发出可能呼叫海豚名字的哨声和卡嗒声,这些声音或许就是它们用于交流的特有语言。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著名实验发现,海豚一旦领悟到做新颖动作就能得到鱼的奖赏时,就会更多地发挥创造力。

2、人类的近亲黑猩猩

我们人类拥有智力,黑猩猩也肯定有一定的智力,因为人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8%是相同的。

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有组织地打猎,猩猩中间也存在暴力行为等。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显示,黑猩猩不仅能感情移入,还有利他主义和自我意识。实验结果显示,黑猩猩在许多记忆测试中比人得分高。

1、最聪明的动物当然是人

科学家可能在如何最恰当、归全面地给“聪明”下定义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但一般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人是非常聪明的高级动物。但伦敦动物园举办过一个展览,将志愿者关进猴山,体验一下动物的感觉。

实验结果证明,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人比猴子聪明不了多少。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利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算,候渡百姓,安全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编辑本段]茅以升 职业生涯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晚年,编写过<<中国桥梁史>>.[编辑本段]茅以升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编辑本段]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 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 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 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 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 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小学课本都学过,乌鸦喝水的课文。所以智商高的鸟,应该是乌鸦或鸦类的鸟吧。据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这要求乌鸦要有比家犬复杂得多的脑细胞结构.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在人类以外的动物界中具有独到的使用甚至制造工具达到目的的能力,即使人类的近亲灵长类的猿猴也不过只能使用工具(借助石块砸开坚果),他们还能够根据容器的形状准确判断所需食物的位置和体积,“乌鸦喝水”的故事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

乌鸦,是雀形目鸦科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性情凶猛。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体长400~490毫米。

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有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乌鸦共36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中国有7种,大多为留鸟。

演员吴磊论文发表

可能有两个原因,第1个原因就是学分没有修够,第2个原因就是论文没有过。不过吴磊在校期间忙于校外活动,想必更大可能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修够学分。

写了,近日,我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师吴磊博士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Pan-sharpening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for multi-b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Pattern Recognition》的2021年第10期上。论文从多目标决策角度发展一个参数模型最大化融合图像性能。论文首先引进一个细节注入方式增强多光谱图像边缘和纹理,然后在细节增强的基础上,基于光谱调制思想设计了一个光谱保真融合模型,有效保护多光谱图像光谱信息,最后基于多目标决策构建算法求解融合图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的优势是:通过有效调制融合图像光谱信息减少细节注入引起的光谱失真。《Pattern Recognition》为中科院JCR计算机科学大类一区Top期刊,被认为是模式识别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期刊之一,在全球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2019年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7.196,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评语为“国际重要期刊,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

有网友发现吴磊疑似延毕。原来,在一张网友晒出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影视本科班2022届毕业照中,虽然是p图,但是大家并没有发现吴磊的身影。在该班的线上答辩视频中,也没有出现吴磊的身影。吴磊最近出演的《星汉灿烂》热度很高,想必他没有今年毕业,也是因为忙碌于演艺事业,此前就有不少明星因为忙于工作而选择延毕,不过在舆论如此敏感的现在,吴磊延毕一事还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可以看出,吴磊方还是大大方方承认了延毕的事情,延毕是向学校进行了申请的,因为延毕参加的工作也是学校同意了的,吴磊并没有涉及违反任何规定。并且他的工作行程结束以后,也将立刻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有网友推测吴磊没有能够顺利毕业。

对于吴磊延毕的消息,有网友认为很正常,当初关晓彤、刘昊然等人都是延迟毕业,他们一直都在外拍戏,没时间完成学业。这样一来,吴磊和他们一样,都要在北电多沉淀一年。

延毕分为主动或者被动两种,都是按照正规流程走,至少能够证明学生没有走后门、搞特权。延迟毕业主要是高校的学生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学业,从而推迟了毕业时间,这其实在大学里面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据统计,吴磊从2018年9月入校至今,播出和参演的电视剧高达10部,电影达5部,还不包括他所参加的综艺节目等。按一部电视剧拍摄时长约为2-3个月计算,大量的校外实践经历占据了他大部分大学时光。

特别是易烊千玺,这几年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先后有《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等多部电影完成拍摄并且上映,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拿了不少奖,还挤进票房破百亿男演员的行列,实力潜力十足。

于是网友对吴磊没参加拍摄毕业照诸多猜测和议论,媒体就此向吴磊工作人员求证,对方回应称吴磊在学期间申请参加校外实践等工作,学校已批准,所以今年未能毕业,将在相关实践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返回学校,按要求完成相关学业内容。

吴磊是大家从小看着长大的童星,小时候模样可爱的他,长大了也没有变残。出道多年的吴磊一直兢兢业业,并没有什么负面消息传出,获得了很多粉丝的喜爱。最后祝福吴磊,希望他早日毕业吧!

和吴磊同班的同样是以艺人的身份活跃在娱乐圈的秦牛正威这次也顺利毕业了,看来两人对于事业和学习的规划有所不同。不过对于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延毕还是会造成比较不好的后果的。对于明星们来说,选择在自己大火的时候多接演出工作,将学业放一放,这样的选择也没有错。

吴磊他在选择将重心放在校外实践工作的时候,就已经主动向学校提出了申请,获得了同意以后才一直活跃在演艺圈的。现在既然工作室已经回应了,想必吴磊忙完这段行程以后,应该就会回到学校专心学业了吧,对于现阶段的吴磊来说,演戏挣钱固然重要,回到校内学习系统知识,提升自我,也同样重要。毕竟吴磊是童星出道,作为大多数观众看着长大的演员,大部分人也都希望他能够脚踏实地地成长,只要没有使用特权就好。

没有啊,我觉得吴磊的前景非常好,有可能最近在着重的准备作品吧,不要瞎猜咯,这么优秀的三石弟弟会越来越优秀的

博士陆磊发表的医学论文

医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如下:

根据我国医疗环境和医学与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引导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迚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紧密联系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丌断改善工作方式方法,使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上学学习的意义如下:

1、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财富。学习可以让我们赚到更多的钱,因为你有了别人没有的知识。知识是可以变成财富的。不同的职业因为所需要的知识水平不同,得到的钱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你的知识会以钱的形式回报给你的。

2、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气质。我们形容某个人有气质的时候经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知识的人会自带一种文人气质,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等地方看到。所以,学习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

3、学习可以让我们思想深邃。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多思考,多动脑,不仅能让我们变得聪明,也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思想是改变世界的,同样也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思想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

4、学习可以让我们开拓眼界。学习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但确实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像宇宙一样,学了之后发现天空比我们想的要宽广太多。

5、学习可以提高个人价值。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过程。也可以提高自我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体现,就是看你能影响多少的人。你学习的知识越多,影响的人也就越多,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人人生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6、学习能让我们内心得到平静。学习读书,思考探索,都能让我闷得内心平静许多。平静下来的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大气魄。内心平静,才能在面对一切苦难时游刃有余,不卑不亢。

7、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学习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学习是和比我们有能力的人交流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它们的看法,然后在它们的指导下,改变原本看事物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从本质来看问题。

1、《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分析》(博士论文),中信出版社。2、《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译文),中信出版社。3、《非博弈均衡、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经济研究》,第8期。4、《金融腐败的微观经济效应:一般均衡与金融业不良资产问题》,《金融研究》,第2期。5、《金融创新、风险分担与监管:中国转轨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管理》,《金融研究》,第6期。6、《汇率体制改革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应》,《南方金融》,第8期。7、《金融生态与信贷关系》,《南方金融》,第7期。8、《改革优先还是稳定优先:金融公共政策抉择》,《南方金融》,第6期。9、《非对称货币政策假说:中国货币理论面临的革命》,《南方金融》,第5期。10、《“汉米尔顿-杰弗逊争论”与当前的货币政策规则》,《南方金融》,第4期。11、《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南方金融》,第3期。12、《从金融支持到市场化资源配置》,《南方金融》,第2期。13、《花钱买机制的制度经济学思考》,《南方金融》,第1期。14、《国有银行改革共性与个性:一行一策式改革的可行性研究》,《武汉金融》,第5期。 1、《中央-地方-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研究》,第10期。2、《微观决策与经济体制:房地产泡沫下的居民-金融部门破产》,《金融研究》,第9期。3、《从总量调控到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在探索中创新》,《南方金融》,第4期。4、《制度变迁、宏观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选择的逻辑》,《南方金融》,第5期。5、《蒙代尔三角:一个假设还是真实的威胁》,《南方金融》,第6期。6、《银行业垄断与竞争的价值判断》,《南方金融》,第7期。7、《多元博弈与国有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南方金融》,第8期。8、《利率调控、资金脱媒与货币政策目标》,《南方金融》,第9期。9、《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泡沫》,《南方金融》,第12期。 1、《改革进程中的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经济研究》,第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第10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2、《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金融腐败的宏观经济成本》,《经济研究》,第11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第6期。3、《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金融研究》,第7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0期)。4、《中国金融腐败指数:方法论与设计》,《金融研究》,第8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1期)。5、《治理结构、预期收入与体制转轨:金融反腐败机制设计的微观与宏观战略》,《金融研究》,第9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2期)。6、《中国金融腐败:从定性到定量》,《比较》,2003年第8辑。7、《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清泷信宏的学术思想评述》,《比较》,第6辑。8、《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及发展前景》,《国有资产管理》,第3期。 1、《论合作金融的混合治理结构》,《金融研究》,第7期。2、《中国金融转轨中的宏观货币控制》,《经济学动态》,第7期。3、《积极应对入世挑战 审慎改革外汇体制》,《求是杂志内部文稿》,第3期。4、《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Benoît Tremblay和Daniel Côté),译文,《金融研究》,第1期。 1、《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2002-2003年度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二等奖)。3、《市场结构和价格管制: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评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2002-2003年度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三等奖)。4、《货币政策机制选择及其宏观经济后果》,《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5、《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东亚视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11月(同时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6、《恶性竞争中的数量和定价行为: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7、《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世界银行政策报告,译文,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8、《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余永定英文论文),译文,《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9、《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金融参考》,2001年第1期。10、《2000年世界经济金融回顾》、《2001年世界经济金融展望》,《金融时报》2001年1月2-3日。此外,在《财经》、《光明日报》、《证券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期刊发表100余篇文章。

姚磊博士发表的论文

(文化地理、书法审美、信息地理、诗词、传统乐器等) Zhang J, Zhang J H, Xu Z X et al.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Gottesdiener H, Vilatte J C. Culture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France: University of Avignon, 2006: 919-922. 张捷,卢韶婧, 蒋志杰,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地理学报,2012,67(2): 230-238. 张捷,张宏磊, 唐文跃.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地理学报,2012,67(12): 1675-1685. 张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以江苏吴江水乡古镇古诗词文化为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28(4):1-7. 张捷,柯立, 俞锦标.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人文地理,2010(06):98-103. 张捷. 书法景观公众知觉与书法美育及文化传承.美育学刊,2011(05):60-63. 张捷. 地方文脉与书法的空间生产-南京、北京书法文脉与城市书法景观案例.陶东风, 周宪(编). 文化研究(第十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45-260. 张捷, 唐文跃, 林珲, 等. 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与变异:来自南京、北京和香港的比较案例.周建渝(编). 城市文化渝人文视野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丛刊第80号,2009.27-38. 钟士恩,甄峰,张捷(通讯作者),周其楼.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地理科学,2012,(10):1214-1219. 张敏,黄贤金,张捷,姚磊.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系谱.人文地理,2012,(3):147-151. 张捷,余颖,张静:城市非景观文化遗产的旅游可视化研究-以南京市书法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规划为例。旅游学研究(第一辑),东南大学出版社。58-63. 张捷,黄正明, 汉隶公众审美评价及其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影响/全国第二届隶书论坛文集, 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14-231, 张捷, 刻字艺术的景观属性和书法文化生存空间拓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三届刻字艺术会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37-44, 张捷.书法遗产、书法文脉、书法景观与书法旅游发展模式.人文旅游.浙大出版社。2007,第四辑:424-432. 张捷等.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2(5):1-6. 张捷.书法展厅观赏行为与作品评价的关系研究.中国书法,2007,12(总176):108-112. 张捷.书法审美偏好机制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全国7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 张捷.无声的评价.中国书协编:全国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3-17. 张捷.书法批评的客观审美维度构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4,6(6):78-82. 张捷.甲骨文与殷人景观地理研究刍议.人文地理,2004,19(1):47-51. 张捷,王小伦,黄正明:古典书论中自然意象描述的类型及其功能.中国书法,2004, 130(2):26-29.(2002年第二届天津中国书法节优秀论文).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2003,18(6):1-6. 张捷,徐银梓,周寅康:书法研究中的混沌学问题辨析.中国书法,2002, 112(8):61-63.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周寅康.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2000,20(4):368-374. 张捷等.互联网时代的地理学展望.李小建主编:区域研究新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捷, 张向华. 传统六孔洞箫高音域指法发掘与文化地位拓展[J]. 美育学刊, 2011, 2(4): 85-92. 部分发表诗文 新惠泉歌——缀泉字歌惠泉四十绝.无锡文博,2013(1):13-16.

姚磊,山东省交通医院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从事本专业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先后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三峡大学王磊博士论文发表

1.主持国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及教材开发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项目)2.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计划JS042A重点项目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3.负责国家96-750重大项目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4.负责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核心子课题化学学科教学心理研究与应用代表性论文:[1]. 秦林, 王磊与孔德靖,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物质的分离”主题探究教学模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化学教育, 2014(03): 第13-17+11页.[2]. 黄鸣春,王磊等, 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的 “元素周期律.表”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1): 第12-18页.[3]. 徐敏,王磊, 有效碰撞理论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教育, 2013(01): 第6-10页.[4]. 姜言霞等, 基于模型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发展的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3): 第20-26页.[5]. 胡久华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4): 第44-49页.[6]. 宋万琚与王磊, 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测量工具的开发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0): 第88-91页.[7]. 王磊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教学研究——基于化学反应认识模型建构. 化学教育, 2012. 33(11): 第12-20页.[8]. 刘东方与王磊,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44-49页.[9]. 魏锐, 黄燕宁与王磊, 例谈体现科学概念本质的教学设计.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64-68页.[10]. 齐红涛, 赵河林与王磊,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10-15页.[11]. 支瑶等, “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28-35页.[12]. 姜言霞, 王磊与支瑶,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9): 第106-112页.[13]. 王磊, 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 2011(12): 第40-40页.[14]. 王磊与刘东方, 中考化学试卷探究题的评价内容与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基于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11(3): 第76-80页.[15]. 王磊,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 2011(7): 第62-69页.[16]. 潘程等, 对“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培养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教育, 2010. 31(12): 第30-33页.[17]. 陈颖等, 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醇类”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0. 31(9): 第24-29页.[18]. 王磊与宋万琚, 营造平等空间,扩大课程参与——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网络教研模式及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 2010(7): 第24-26页.[19]. 支瑶, 王磊与张绪姝, 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0. 31(6): 第29-34页.[20]. 魏锐与王磊, 徐光宪院士教育思想访谈录.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1-6页.[21].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20-24页.[22].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 化学教育, 2010. 31(4): 第15-21页.[23]. 王磊, 黄琼与刘东方, 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概念原理知识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 2010(3): 第75-80页.[24]. 胡久华与王磊, 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3): 第46-50页.[25]. 胡久华, 王磊与潘瑞静,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化学教育, 2010. 31(3): 第22-28页.[26]. 胡久华与王磊, 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及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10(2): 第26-29页.[27]. 王磊, 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 化学教育, 2010(1): 第2-2页.[28]. 王磊, 支瑶与徐敏, 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研究——“高端备课”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之一. 化学教育, 2010(1): 第3-7页.[29]. 胡久华, 王磊与王秀忠, 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化学教育, 2009. 30(9): 第17-19页.[30]. 王磊, 支瑶与孙红保,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评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09(9): 第65-69页.[31]. 王磊与潘程,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化学教育, 2009. 30(4): 第39-42页.[32]. 胡久华与王磊,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探讨——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教育科学研究, 2009(1): 第53-56页.[33]. 王磊与黄燕宁, 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03): 第9-11页.[34]. 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五年回眸——基于实验区教师感受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 2008(12): 第24-28页.[35]. 魏锐与王磊, 掌上移动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10): 第166-169页.[36]. 张莉娜与王磊, 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 化学教育, 2008. 29(8): 第13-16页.[37]. 陈颖, 王磊与宋万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具备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探析——基于高考选拔和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角度. 化学教育, 2008. 29(7): 第18-21页.[38]. 王磊, 张毅强与乔敏,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6): 第7-12页.[39]. 宋万琚, 王磊与孔令鹏, 教师对“化学反应限度”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及其对教学处理的影响. 化学教育, 2008. 29(4): 第9-12页.[40]. 陈颖与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访谈录——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宗和教授. 化学教育, 2008. 29(3): 第13-15页.[41]. 王磊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16-19页.[42]. 魏锐等, Fe^3+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69-70页.[43]. 王磊与李世媛,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配备标准.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23(12): 第53-55页.[44]. 王磊, 对化学教科书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研——评《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 化学教育, 2007. 28(11): 第50-50页.[45]. 王磊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化学教育, 2006. 27(8): 第13-15页.[46]. 魏锐等, 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 化学教育, 2006. 27(7): 第50-51页.[47]. 胡久华, 王磊与刘宇红,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化学教育, 2005. 26(9): 第24-27页.[48]. 王磊与陈光巨,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特点介绍. 化学教育, 2005(S1): 第-页.[49]. 胡久华与王磊, 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05(4): 第35-37页.[50]. 王磊,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情况简介. 化学教育, 2005. 26(3): 第13-17页.[51]. 王磊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 化学教育, 2004. 25(11): 第14-18页.[52]. 王磊等, 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 化学教育, 2004. 25(9): 第9-12页.[53]. 刘强, 王磊与张小平, 适合学生探究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5): 第54-54页.[54]. 刘强等, 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12): 第47-49页.[55]. 刘强与王磊,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化学教育, 2003. 24(9): 第37-38页.[56]. 王磊与毕华林,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 化学教育, 2003. 24(1): 第9-13页.[57]. 刘强与王磊,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化学教学, 2003(11): 第28-31页.[58]. 王磊, 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化学教育, 2002. 23(9): 第9-13页.[59]. 王磊与黄燕宁, 针对高中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02. 23(5): 第12-14页.[60]. 王磊与岳波, “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 学科教育, 2002(5): 第39-43页.[61]. 王磊与胡久华, 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第40-46页.[62]. 王磊与卢永虹, 基于科学探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学CAI的新探索. 化学教育, 2001. 22(5): 第17-19页.[63]. 胡久华与王磊, 化学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及其思考——基于学生对活动课的期待与评价. 化学教育, 2001. 22(3): 第10-13页.[64]. 王磊, 白贵明与等, 关于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心向的探查研究及其对改革的启示. 学科教育, 2001(5): 第5-10页.[65]. 王磊,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学科教育, 2001(4): 第3-6页.[66]. 王磊与苏伶俐,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讨: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第37-42页.[67]. 王磊与刘小英, 化学教学论课程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改革实践. 化学教育, 2000(10): 第12-15页.

医学女博士名叫王磊,1982年出生于安徽,从小品学兼优。提起王磊小时候,母亲陈顺英的眼中总是洋溢着骄傲的光芒,她说,“王磊从小就很优秀,在学习上很少让她操心,获得过很多奖项,自己都记不清了。”王磊的身上有一股韧劲,越是困难的事情,她越想去挑战。我们都知道,学医很苦,但王磊不怕,她凭着自己的韧劲,考进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是全国知名的医学院,坊间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说,这个南湘雅便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能够考进这样的大学,王磊的优秀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读期间,王磊连续三年获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全额奖学金,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王磊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进入南昌大学二附院,成为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工作中,她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步入婚姻的殿堂。↓2012年,她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一年,她30岁。事业、爱情、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她都顺利地握在了手中,可谓万事胜意、诸事圆满。然而,所有的美好,在她30岁的这一年,戛然而止......01Why me?“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Why me?"坐在轮椅上的王磊,在回想自己的诸多美好和残酷的现实时,不甘心地问出了这句话:“Why me?”——为什么是我?!我闭上眼睛,尝试站在王磊的角度想了一下:呼~太疼了!难以承受!我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人生。30岁,是在事业上可以学以致用、大展身手的年纪;30岁,是孩子需要母亲,可以开始享受美好亲子时光的年纪;30岁,是有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父母的年纪;30岁,是人生最美好阶段的开始......然而,人生的美好画卷刚刚给王磊展露一角,就残忍地合上了!命运,给王磊掀开了她完全意想不到的一页......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工作的繁忙,令本来怀有身孕的王磊不堪一击,12年12月的一天,经过了一个昼夜的连班,王磊如常下班回到家中。在跟妈妈聊天时,她越发感到不适,跟妈妈说,自己在单位又吐了,这次的呕吐状态也跟孕吐不一样,不一会儿,她开始又流眼泪又流鼻涕,像清水一样,她靠在妈妈身上,一下就晕过去了。王磊父母慌了,赶紧把王磊送去医院急救。经过诊断,王磊是脑干出血,且因为她已有身孕,情况十分危急。虽然经过抢救,她依然陷入了昏迷状态,当晚,她被送进二附院综合ICU重症监护病房。据王磊自己叙述,她醒过来是一周以后,但是自己能够认识自己,很清醒的时候,已经是半年之后了......她说,自己的人生,如果用语文来讲的话,就像是过山车一样。是啊,真的很像过山车。从人生的巅峰到低谷,不给人半点反应的时间,等你醒过来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已尘埃落定。“肯定很难过啊~”王磊静静地说。02抉择:我没有放弃孩子,你却抛弃了我们“夫妻本为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即使在最危重的时刻,王磊和她父母都没有放弃腹中的孩子。为了保住胎儿,治疗过程中很多药物都不能使用,只能保守治疗。妈妈说,王磊在恢复过程中,因为小孩在不断长大,然后又持续中枢性高热,经常发热到40度,不得不睡冰床降温。由于她无法自主吞咽,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他们只能从鼻子里将食物一点一点打进去,每两个小时就要打一次。2013年4月,王磊的儿子出生了,6.9斤,身体健康。他们给孩子起名“思源”,寓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希望孩子饮水思源,记得母亲的这份爱。

1. 冯作化,张桂梅,王磊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万,抗原肽及相关因子防止白血病复发的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2001.1-2002.12,已结题 。2. 王磊,张昌菊,石新兰等。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青年项目,3万,肿瘤细胞反杀伤T细胞的机制研究及其解除策略,2005-01-01-2007-12-31,已结题。3. 王磊,张昌菊,韩莉等。三峡大学科学基金KJB0402,4万,肿瘤特异性FasˉCTLs的诱导及其治疗作用,2004-01-01 -2006-12-31 ,已结题。4. 王磊,张昌菊,任东明等。三峡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06067,以课程为平台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2006-09-01 -2007-12-01 ,已结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