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国际幼儿园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7:46:10

发表国际幼儿园的论文

现实中不是你选择期刊,而是期刊选择你。期刊数量与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数量决定了作者的被动地位。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不要挑三拣四,有个正规期刊能录用你的论文就是一种幸运。

我推荐一本,《都市人·现代育儿》幼教荟,季刊,专门发表幼师论文,如有相关需要,可以私聊。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幼儿园幼儿论文发表

幼儿园来时评职称论文一定要发表在正规有效的刊物上,能够体现期刊的有效主要是对于国内、国际刊号上、邮发刊号上,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数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可以看出期刊是否是有效以及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程度的主要方面,以下就是幼儿园教师职称论文收录较好的刊物,希望对幼教人员有所帮助。幼儿教育杂志征收幼师职称论文《幼儿教育》杂志:国内统一刊号:33-1042/G4,国际标准刊号:1004-4604。杂志是普及幼教科学理论,总结幼教先进经验,宣传幼儿教育方面的优秀典型。当前杂志主要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都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当代学前教育杂志征收幼儿教学职称论文《当代学前教育》是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学前教育类专业刊物,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一份幼教杂志。杂志的国内统一刊号:42-1767/G4,国际标准刊号:1005-8958。《当代学前教育》当前所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理论前沿、园所建设、教育实践、教师随笔、活动设计、家长天地、健康成长、幼教大观、资源共享、名师名园。杂志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 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学前课程研究杂志征收幼儿教学职称论文《学前课程研究》杂志的国际刊号为1673-9531,国内刊号为34-1031/G4,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月刊),2007年3月正式创刊,反映学前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重点和热点问题,反映国内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和信息;来稿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行动导向意义;力求主题明确,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证周密,文字精练。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审中论文的研究撰写不仅是教师人员评审的依据,同时论文的撰写研究也是幼教人员在教学事业中新教学理念和管理应用上的主要方面,因此幼教的管理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学人员的不断研究发展。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我推荐一本,《都市人·现代育儿》幼教荟,季刊,专门发表幼师论文,如有相关需要,可以私聊。

关注幼儿园幼儿的发表论文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知识管理对于幼儿园 教育 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它的实质是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有关幼儿园 育儿知识 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幼儿园教育中的知识管理

【摘 要】知识管理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它的实质是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目前我国幼儿园知识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认识不清、系统不够完整、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幼儿园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认识、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完善知识管理机制、建设学习型组织等。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实施 幼儿园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能够让 经验 和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分享、转化及创新,从而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及减少犯同样的错误机会,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成果。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管理和应用幼儿园中的有形与无形的知识资产,并配合幼儿园的行政领导,促使教师与行政人员的知识分享、转化和创新,进而提高教学与行政的效能,来确保幼儿教育的进步,达到幼儿园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幼儿园知识管理的现状

知识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知识比较密集的高校和大企业,开展的较早,也较为成熟,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园只是听说过知识管理的概念,没有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工作;如果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幼儿园知识管理还存在以下困境与问题:

(一)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到位,存在困惑

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效果不显现、全园职工都参与的工作。实施知识管理,管理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管理、统筹、协调能力,更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幼儿园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含义不是非常了解,对它在整个学校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理解不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都不够。

(二)有零散的知识管理实践,不成系统

在幼儿园管理中,有一些自发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活动,有时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进行,有时为了写 总结 ,活动常常是单个独立的,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比如很多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特色推介等活动,活动较多地追求形式而很少考虑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其实这些零散的活动都是知识管理实践,只是没有被幼儿园意识到,所以没有系统的开展知识管理活动。

(三)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不够

在过去旧的知识观的支配下,人们已习惯了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而知识管理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作用。如何深入挖掘潜藏在个人和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如何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等,幼儿园在这方面并不擅长。比如传统幼儿园管理中的观摩和讨论,教师往往学到的是皮毛性的东西――外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支配外显行为的内隐知识缺乏深入的探讨,达不到知识共享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投入不够

由于经费、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设施显得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只有当网络畅通了,教师的共享时间才能有所保障,共享的内容才能及时,共享的资源才能更新、丰富,让每位教师树立“人人是知识管理的参与者、管理者”的思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五)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幼儿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非专业教师开始进入幼教队伍当中,而原来的教师队伍也是来源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不利因素,对知识管理部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快速有力地推进新教师队伍的发展。而知识管理小组的队伍本身,也来自于不同层面上的教师,在工作能力和职责上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才能逐步形成一支思路清晰、有责任性的队伍。

三、幼儿园知识管理实施的 措施

(一)提高认识,正确认识知识管理

园长及行政主管人员首先应建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树立优秀幼儿园必须实施知识管理的理念,并主动做好知识管理先期准备工作,再通过会议等方式演示传达给教师及员工。园方应制订知识管理的近期、中期、远期之具体目标及实施 方法 ,并配合其目标,培养园方、老师、家长、社区的知识管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人员树立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意识。知识创新是教育制度和传播理念的更新,共享的知识让人们去借鉴他人的 文化 和知识,去学习他人的创造与发明,它给人类带来的快乐是更加自由的。认识世界和未来、知识的积累与创造,都是在知识共享的前提下完成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知识共享的意识,同时,也要重视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创新是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不能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幼儿园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二)构建知识管理实施的结构

1.在领导支持下建立知识管理实施小组。由于园长、组长等层级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幼儿园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园长及组长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长幼儿园知识管理的成功。

2.制定、修改与完善知识管理制度。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幼儿园发展需求,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管理制度,在实施落实过程中,逐步补充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使知识管理工作呈现有序化,有章可循。知识管理的相关制度透明化,让全体教师全面监督知识管理在整个幼儿园发展中的作用。

3.将知识管理程序系统化、流程化。如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归集与整理,经过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可以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需要的人。要将整个程序细化分解,责任到人,用工作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保证知识管理实施的持续性。

4.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促进知识创新和应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如知识库和在线交流软件等。运用各种方式激励教师及时应用学到的显性知识以及观察到的隐性知识,促使教师把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让创新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做好促进知识管理实施的配套设施

1.构建知识管理的幼儿园文化。由于知识管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向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则应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最佳实务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意识形态,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幼儿园文化。

2.建立学习型幼儿园。首先要建立共同的远景,幼儿园要和教师们一起制定幼儿园发展的远景,并与教师的个人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意识到,幼儿园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场所,集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使教师树立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意识,产生共同学习,追求进步的需求。其次,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要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幼儿园教育人员学习环境,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最后,树立优秀的榜样。选择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信且有良好精神品质的教师,宣传典型事例,分享学习成果,交流 学习心得 ,评比学习之星,营造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学习制造内、外动力。

3.采用激励机制。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幼儿园要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如目标导向机制、激励竞争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开发教师的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幼儿园办园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陈继敏.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6(10).

[2]岳亚平.幼儿园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幼儿团体学习为背景.教育科学,2009(7-8).

[3]杨宗仁.甘肃省民办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6(48).

[4]施宏彦.幼稚园人员知识管理知觉之研究.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6(17):231.

[5]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幼儿园育儿知识论文

幼儿园园长发表的论文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的一段话。“九思”即九项思考,前八项思考均为每项三个字,第九项为四个子,共用了二十八个字。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让我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的天空中翱翔。这“九思”,貌似平常,其实寓意深远,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深感受益匪浅。由此,我想到了从事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幼儿园园长,因为“九思”不仅对园长及园务会的为人处世有帮助,也有较高的领导管理艺术在里面,我觉得“君子有九思”对幼儿园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是大有裨益的。一、视思明。“视”,可以看作为眼光、眼力和眼界。“思”其意为考虑,“明”,清楚。“视思明”,是说遇到问题要考虑清楚,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光是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眼光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储备量和志向的大小。眼光与成功常常是因果关系,眼光长远,往往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目光短浅者,往往是鼠目寸光:在处事上,只看眼前利益,追逐蝇头小利,无长远打算;在对人上,也是“近视眼”,谁有用就巴结谁,谁无权无势,就远离谁甚至就鄙视谁,常常表现得极其势利;在对待事业发展上,不能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最终成不了什么大器。作为园长要想做到“视思明”,就得首先要具有广博知识和终生学习的本领,能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其次,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做到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善于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只有这才能做到眼观六路。二、听思聪。“视思明”是说目明,而“听思聪”讲的是耳聪。耳聪目明是21世纪职业园长必备的成功要素。刚才讲了达到目明的方法,那么幼儿园园长怎样才能达到耳聪?我想首先要学会倾听。唐太宗肯纳谏(就是肯于倾听),才有魏征敢直谏,有了纳谏和直谏,才有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和盛世唐朝。学会倾听就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既要礼贤下士又要虚心求教,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事实证明,多渠道的信息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善于倾听。要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朋友知心,就会无话不谈,谈心就是最好的沟通和交流。那样随时都可能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更直接,更具有可靠性。第三,要“听以致用”。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不论多高明,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牢记兼听则明的古训,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第四,要懂得偏听则暗的道理。“听思聪”还要体现刚正大气,切不可苟苟且且,小里小气,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可以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耳聪就是要做到耳听八方。三、色思温。色指的是脸色;温,温和可亲,面带微笑。这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面带微笑看起来是小事,也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坚持经常,做到发自内心的微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当园长做到了,通常情况下,你就会赢得周围的人对你的好感,势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推断微笑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当领导的要力争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可以增强亲和力,易于群众接触,往往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机关工作人员面带微笑服务,可以一改长期以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门难进,脸难看”的形象,就会受到群众的好评;当教师的面带微笑,就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大大改善师生关系,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当服务员的面带微笑,热情服务,就有利于招引顾客,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由此不难看出,“色思温”是职业园长必备的外在形象。四、貌思恭。貌,是外在形象;恭,谦恭,谦虚而又有礼貌。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温文尔雅,待人以礼,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外在形象。可是,经历了“文革”之后,社会礼仪与家庭礼节很大程度上都遭到破坏,整个社会乃至于家庭仿佛已无长幼之分,无礼仪可谈。在许多家庭里已不再讲“守孝悌,次见闻”,也没有了“弟于长,宜先知”的顺序;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相互尊敬与关爱,礼仪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好的东西就像背井离乡的亲人一样,久别思归啊!人们期盼着礼仪回归社会,社会需要文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试想一个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的人,哪怕在场合上只见一面,也会给人留下一个美好和难忘的印象,可见礼仪之重要。在幼儿园管理者中提倡“貌思恭”,就是要使园长做到修身养德,为人师表,举止文雅大方,场合上礼节得体,交往中礼让周到,风度翩翩,不卑不亢。园长及园务会在自己讲礼仪的同时,也要在广大教职工之间大力提倡讲文明礼貌,树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用心呵护孩子一生唯一的童年。西方把具有高雅气质的贵族男人称为绅士,西方的绅士是有阶层之分的,绅士是上流社会的标志,百姓是不能成为绅士的。这和对园长要求的“貌思恭”还不尽相同,但美好的礼仪应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力争做到气质高雅,彬彬有礼,文明大度,在场合上注重自身形象,在修养上注重个人品位提升,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师幼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五、言思忠。“忠”在这里是信的意思。“言思忠”意思是要做到言而有信。孔子一直倡导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对弟子子贡说的那段话:“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回答是:“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和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在三项中去掉一项去掉哪项?”孔子说:“先去掉军备。”子贡问:“再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信义中去一项去哪项”孔子毫不犹豫地说:“粮食!”粮食关乎人的生命,信誉关乎国家的存亡啊!纵观古往今来成败例子,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言而有信是做人做事之根本。由此可见,园长及园务会守住了信任就是守住了人品;守住了人格;守住了信用,就守住了事业。讲信用,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真正守信者不轻易许诺。是否许诺以能否践约为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应允,必定会履行诺言的。“言思忠”,则朋友如织;无信,则孤家寡人。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人之所以有人帮助,是信的力量,言而有信吧,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和修养。想要做点事,体现一点自身价值,言而无信肯定会无立锥之地的。因此,职业园长应是诚实守信的好园长。 六、事思敬。“敬”是指敬业的意思。“事思敬”是说要专心致志做所要做的事,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敬业。在我们国家,社会上的职业千百种。各行各业劳动者之间的分工都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所从事的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需要,都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只有每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整个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墨子说:“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而从事焉”,“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也说过这样的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务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事实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可以得到社会的尊敬;在比较艰苦的岗位上,可以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会得到更高的荣誉。凡大取于小,凡难出于易,凡粗成于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事思敬”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就能做出优异的成绩。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园管理者乎?园长是幼儿园发展的旗帜,一言一行都应是教师和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因此,园长及园领导要处处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工作难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事思敬”,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七、疑思问。唐朝的教育家韩愈在《师说》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来有疑惑是每个人的正常现象。有了疑惑怎么办?孔子说“不耻下问”,韩愈说一定要从师。不论孔子还是韩愈都主张求师或求助解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解疑方式也多了起来,如求助于计算机、因特网、各类电子图书、各类工具书、各类词典,也含电子词典,这些解疑的办法,孔子和韩愈恐怕就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求师往往还是我们用的最多一种方法。不管怎么说勤学好问仍然是人人必备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疑问也一定是很多的。特别在学习中,作为园长及园领导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害己害人。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多实践,求真知,不耻下问,无论教育还是教学还是后勤管理,幼儿园园长都应成为行家里手。园长有这样的虚心好学精神,教师不但不会瞧不起你,反倒会肃然起敬,因为“术业有专攻”,谁也不可能什么都会,学问学问是学与问的结果。八、忿思难。“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在这里是后患的意思。郭冬林有个喜剧小品叫《冲动是魔鬼》,小品情节表现的是妻子和邻居有了小小摩擦,犯了点口角,妻子执意让丈夫为她横刀立马,大打出手,替她出这口恶气,丈夫欲罢不能,苦不堪言,只得施了个“欲擒故纵”之计,最后教育了妻子。小品演得入情入理,把冲动的危害演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惹人发笑,叫人反思。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生情绪用事或感情用事的现象。如,1992年在武汉市就发生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中国教育报》以“一怒之下终身悔”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夏礼汉因其子夏辉逃学,在盛怒之下将其子吊梁至死。人发怒时,是感情战胜了理智,难以自控,往往虑事不周,极易出错。因此人们要加强情感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力争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常怀律己之心,常想冲动之害。要待人以宽,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多换位思考,多在和平的氛围中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盛怒之下,要多想后果,缓冲一下,平息一下情绪,可能有些尖锐的问题就会平淡化,或许内心之结会自解。另外要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法,督促自己在法律的框架里做事或解决问题。幼儿园管理者如果懂得“忿思难”,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工作策略。在工作中触及园长神经,令园长发怒的事常有,假如园长情绪用事,那么,园长就会深深陷入烦恼的泥潭,难以自拔。盛怒之下也容易造成园长决策失误和说话离谱,常冲动更会降低园长威信。九、见得思义。“得”是可得的东西。“见得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推崇“义”。例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就被历代统治者看作是“义”的化身。在《三国演义》里有赞扬他对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的“二宅分居义气高”不好色的义、也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的英雄之义,更有对其死后评价的“神威能夺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盖棺定论之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见,义比生命还重要。古有“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说法,讲的是不能忘恩负义;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是说对义应肩负的责任和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之大义;现代社会提倡感恩教育,旨在贯彻民族之大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就讲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现代“义”最佳诠释。“见得思义”里边既有感恩的思想,又有为人处事之仗义。“君子喻其义,小人喻其利”,让我们都来做仗义之君子,不做见利忘义之小人。作为一个幼儿园的领航者,要以幼儿园的发展为己任,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以幼儿园不断发展为大义,做一名让教师、孩子、家长满意的幼儿园园长。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学习“九思”,做高素质、21世纪创新型的职业园长吧!

建议去公众号上找园长管理类、幼儿园运营类的文章3500字不义务劳动

幼儿园发表的论文

幼儿 教育 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现阶段,探求教育公平的触角开始延伸至幼儿教育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论文发表篇1 浅谈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的相互融合 摘要:幼儿在接受教育的群体中身份较为特殊,由于其年龄小且各个层面的发育都不成熟,因此, 文化 知识的硬性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相比之下,幼儿成长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依赖于其本身的生活,所以幼儿工作者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将幼儿教育与生活进行相互融合。本文基于此,将通过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来简要论述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融合 幼儿作为接受教育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生活 经验 ,且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也十分有限。在实际的幼儿教育过程中,多数幼儿园或是托儿所为了让家长满意并看到直接的教育成果,以一些小学知识为核心教育部分来向幼儿灌输。虽然短期看来幼儿确实学到了很多具体的知识,但是从孩子发展的长期角度而言,幼儿时期并不适合接受具体的文化知识,而应该让教育与其实际生活相结合,教会他们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学会感知世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一、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重要性 教育本身就人们长期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幼儿时期可与人类原始时期相对应,成长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生活的启蒙作用。首先,幼儿本身就不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幼儿阶段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了解世界、了解生活,所以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以服务生活为主。其次,教育与生活是相互促进的,从生命出生到生命终止这一时间段内,人们无时无刻不再接受教育,感受生活,对于幼儿同样也不例外。最后,幼儿时期对事物经验的学习主要通过感知和模仿,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习具体的、抽象的文化知识,而是通过感知周围的事物、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此外,幼儿的可塑性相比青少年和成人来说都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就更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幼儿教育与其生活进行融合,才能为幼儿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促进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融合的具体途径 1.实现教学主题的多样化。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尤其注重教学主题的选择来实现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幼儿阶段的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包括以下三类:劳动主题、游戏主题和家庭主题。就劳动主题而言,这是幼儿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层面,劳动是每个人类必需的生存之道,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基。尽管在幼儿阶段,我们不强求孩子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劳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但是孩子在成长阶段需要树立这种劳动意识,以便于在其成长至青少年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能投身其中。就游戏主题而言,这也是幼儿教育中最常见且最受孩子欢迎的主题。游戏主题活动开展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层面,首先,幼儿教育的游戏基本都带有一定的益智性质,幼儿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潜能并促进大脑的发育。其次,幼儿教育的游戏大多都是集体游戏,在大家共同玩耍的过程中,幼儿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和同伴进行相互交流,如何和老师进行沟通,并学会了如何遵守规则。就家庭主题而言,这个过程主要是帮助幼儿梳理家庭关系,并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对于父母的依赖是一种源于血缘的亲情,同时也帮助孩子学会“爱人”和“被爱”,并懂得一些基本的伦理常识。 2.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要想促进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贴近生活。例如,在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浪费饭菜。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可能选择直接进行说教,虽然当时孩子可能会硬着头皮把饭菜吃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因此,最为适当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懂得粮食得来的不易和粮食的实际效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大家介绍粮食的 种植 和制作过程或者让班级里爱吃饭、身体强壮的同学作为表率,来让孩子了解到自己浪费粮食不仅仅是忽视了他人辛勤的劳动,更是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3.实现教学沟通的家园化。 在幼儿教育阶段,与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不是教师,不是同学,而是父母。幼儿时期孩子没有独立意识,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依赖父母去完成,且自己基本的情感也通过父母去表达。显而易见,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因此,要实现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到与幼儿父母进行沟通的重要性,来不断实现教学沟通的家园化。例如,孩子在班上的表现突然与往常相异,整天都闷闷不乐。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和父母反映情况,与父母进行沟通,那么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就很容易获得解答,教师就能在幼儿教育中尽力去弥补孩子的失落。比如孩子因为家里宠物丢了很伤心,那么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这个孩子和大家袒露一下自己的心情,并鼓励全班同学在课余的时候帮他找到宠物。这样一来,孩子的心情得到释放,心中对于宠物的找寻又重新树立起了希望,并且还能让他体会到同伴的力量和班集体带来的温暖。总而言之,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工作者要始终把幼儿的教育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切不可急功近利地只顾培养幼儿的文化知识素养,而忽视了其基于生活的人生观架构。幼儿工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为幼儿教育保驾护航,注重其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意识和行为,将幼儿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才能更为理想地实现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秦若于.体验生活——现代幼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杨双叶.浅谈 安全教育 与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的融合实践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15). 幼儿教育论文发表篇2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资源 一个人品质的高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大都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的,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时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变革迅速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可利用的丰富资源,对幼儿进行寓教于乐的感性教育,引导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农村幼儿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充分挖掘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培养幼儿的美术表现力 儿童 在幼年时期有很多广泛的 兴趣 爱好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美工活动是受到很多儿童欢迎的一项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采用多种不同的天马行空的方式,来表现他们想要表达的效果。在美术课上,教师通常要为课堂的进行提前准备一些美术材料、美术用具,非常的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在农村幼儿园,就不必为此而烦恼了,因为你会发现丰富的农村资源为我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工材料。 例如,春天的田野里开满了鲜花,长满了野草,大树也在枝繁叶茂的茁壮生长着,鸟儿叽叽喳喳的落在枝杈上唱着歌,泉水叮叮咚咚的在欢快流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幼儿园附近的田野中,收集采摘鲜花、野草、泥土和树叶等等,可以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自然中进行收集和采摘。然后,回学校之后对植物进行擦洗和修剪,对泥土进行封装和保存。这样一来,幼儿们通过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实践活动会感到受益匪浅,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了儿童的审美情趣,丰富情感并且能够陶冶情操。 二、充分挖掘利用种植园地,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 相比较于城市里的幼儿园,农村的幼儿园占地面积较大,场地显得更加宽阔,拥有更多的空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空地让孩子们自己去种植一些花草或者树木,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关爱和照顾植物的爱心与耐心,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种植活动与体验劳动的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适合播种的季节,举办一个有意义的种瓜点豆的亲身实践活动。先让孩子们种下黄瓜、丝瓜或者苦瓜之类瓜果的种子,按时施肥,浇适量的水,再教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点豆的基本技巧,例如教给他们如何轻松的使用铲子,点豆之前要先挖好一个坑,每个坑放几粒种子更容易存活等等。 最后,让孩子们自己经历种植瓜果的过程,体验劳动与种植的乐趣。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带领孩子们来到之前播种的地方进行采摘啦。孩子们亲手把自己种植的瓜果采摘回来,回到家后让妈妈做成美味菜肴,品尝劳动后的成果,充分享受劳动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使孩子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与兴趣,更加热爱劳动,勤奋勇敢。农村地区具有特有的丰富资源,在农村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节省时间减少精力获得资源,同时也能减少资源上的投资。 三、充分挖掘利用周边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随着工矿产业的发展,排放的有害气体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大,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也愈发严重,大大降低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在儿童幼年时期就多对他们灌输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起环保意识,让儿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夏天的田地里,经常会有麦草燃烧过的痕迹,对空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给孩子们开一次主题班会,或者开展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让他们明白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先给他们讲解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农民不应该在田地里大面积的燃烧麦草,并且回家主动告诉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要在田地里燃烧麦草,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幼儿学习的课本教材中,有一篇《清清小河水》的课文,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次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想要更好的发挥此次教育活动的作用,因此幼儿被我们带到了农村幼儿园附近的一条小河边。那条小河的污染特别严重,在河的中心以及周边漂浮着许多垃圾和树叶,阵阵令人恶心的臭味不时的散发出来。孩子们靠近小河的时候就开始发出不满的声音,都嫌弃这条又脏又臭的小河。这时候教师让孩子对看到的景象进行观察和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经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知道了造成小河污染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经常随意在小河里丢弃垃圾,工厂大面积的排放废水等等。回到幼儿园之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象,把这条被污染的小河用图画展现出来,然后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画出的河水都是污浊不堪的,黑漆漆的一片,每个孩子都表现的十分积极。最后我又 总结 了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防范 措施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幼儿天生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具有无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经常想去探索一些新奇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幼儿的这些天性上的特点,组织一些亲近大自然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这是一笔大自然赠予的财富,我们要学会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农村,随处可见一户户人家的门前房后有小菜园,种植着许多常见的瓜果蔬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种植蔬菜的小苗,拿小铲子锄土,给蔬菜小苗浇水施肥。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养一些花花草草,或者河里的小鱼小虾等小动物,多多进行一些接近大自然的观察体验活动。 孩子们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活动,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些自然知识,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还有更多来自实践的乐趣。在农村进行的各种自然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仅培养了幼儿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意志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对细微生命的呵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着我们的开发和利用,这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要以开阔的眼界和广博的胸怀去面对大自然,探索其中的奥妙。农村恰恰有我们所需的这种自然资源,大大节约了教师寻找资源的时间和耗费的经历,减少投资。搞好幼儿时期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农村的幼儿教育教学资源,让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终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玉峰,高美婵.挖掘农村乡土资源优化幼儿素质教育[J].今日科苑,2007,(10):153-154. [2]杜启明,江芳.西部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4):71-75. [3]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 传统文化 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97-101. [4]王小兰.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户外活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58-159. [5]何银花.以本土资源为载体,优化农村幼儿教育活动[J].学周刊,2016,(36):110-1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幼儿教育小文章分享 4. 关于幼儿教育的小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