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余中成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6:29:38

余中成发表的学术论文

目前主要在职教授和研究员有:程 新 教授,男,1963年1月生,博士,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大学毕业生。先后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10余篇。现主持国家级、省级基金和攻关课题8项,获省级科技成果等各种教学、科研奖4项。耿浩然 教授,男,1954年4 月生,博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1部。主持国家、省、市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4人。李国忠 教授,男,1956年3月生,硕士,山东千名知名技术专家,济南市科技拔尖人才。硕士生导师,学校特聘关键岗位教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3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10余项,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李仕群 教授,女,1946年2月生,硕士生导师,曾两次赴美学习和工作。为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专业讲授专业基础课8门。主要研究高性能胶凝材料及其应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及EI收录8篇。获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2等奖1次,省教育厅科技成果3等奖2次,部级3等奖1次。芦令超 教授,男, 1963年5月生,硕士,院长,硕士生导师,济南市学术带头人,兼任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省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6项。范素华 教授,女,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任济南大学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陶瓷。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教育厅及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多项。在《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中国陶瓷》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CA收录7篇,参编教材1部。岳云龙 教授,男,1964年6月生,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曾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济南市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多篇被SCI、EI和CA收录。王 志 教授,男,1962年11月生,硕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副处长,学校特殊岗位重点岗教师,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复合新技术和金属陶瓷材料,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侯文萍 教授,女,1946年12月生,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自选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郑少华 教授,男,1955年1月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粉体工程,主持与参加山东省攻关项目3项并通过鉴定,先后主持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校级及企业横向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刘晓存 教授,男,1957年10月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胶凝材料、特种水泥、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等。承担过1项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6篇,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教育厅三等奖4项。陶珍东 教授,男,1957年生,山东颗粒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粉体改性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复合。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山东省科委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和横向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编的《粉体工程与设备》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1篇被EI收录。获实用发明专利1项。戴宝刚 教授,男,1944年9月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校级及横向科研课题15项,编写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等3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石材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现主持玻璃陶瓷增韧研究课题,研究用纳米晶界增韧玻璃陶瓷。李艳君 教授,女,1956年9月生。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企业委托及校级项目多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3项。张学旭 教授,男 ,1957年12月生。主要研究方向:粉体工程;近年来主要参与和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基金、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在内的共13个项目的科研工作,参与编写《粉体工程与设备》教材1部,在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ISTP收录。王复生 教授,男,1951年4月生,硕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讲授专业课程。科研方面主要进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水泥,水泥生产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一项,参加海军后勤部项目一项,另外还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和自选项目多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李学闵 研究员,男,1947年1月生,济南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多次受奖;共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5部;授予专利15项。评为山东省千名知名专家,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专利山东优秀发者,省政府给予一等功奖励。

林洪生朴炳奎花宝金可以安排

沈阳药科大学属于医学类院校.大类属于理工类院校.

朴炳奎,男,朝鲜族。1937年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 现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广安门医院肿瘤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特邀评审员、中华肿瘤学会委员及《中华肿瘤杂志》编委、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委员等。在科研工作中,1975年~1976年在河北邯郸地区参加食管癌的普查及中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研究。1982年~1984年参加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肺癌的临床观察研究,此项课题获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奖。1981年~1985年参加“健脾益肾冲剂治疗Ⅲ期胃癌(术后)的研究”,此项课题获卫生部科技奖。1986年~1990年他主持研究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剂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并研制出专治晚期肺癌的中成药“肺瘤平膏”,已取得生产批号,由天津达仁堂药厂生产。1991年--1995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肺瘤平系列药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他参加编写了《建国四十年中医科技成就》和《中医诊疗常规》,并与他人合写《东洋医学入门》(日本版)一书和《糖尿病知识问答》一书,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肺癌391例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治肺部疾患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活血化瘀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等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关于气道疾病的中医治疗”、“癌的中西医治疗”、“中药治疗肿瘤复方制剂的临床试验”等发表在日本或韩国的学术刊物上,共30余篇。曾先后培养6名硕士,5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外籍硕士,并有一名博士和一名博士后在工作。他先后到日本、朝鲜、韩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二十多次学术访问, 并在日本、韩国有一定声望。现在担任国际东洋医学会理事、韩国庆熙大学客籍教授、景园大学韩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汉那病院顾问等,也曾是园光大学校医疗院客籍教授、日本全体医学名誉会员等。在国内主持过三次国际中医治疗肿瘤研讨会议,并为中日、中韩传统医学交流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尚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孙桂芝,女,1937年生,籍贯山东。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1964年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嗣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从事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国际癌病康复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学会北京分会委员、全国中医药中医康复学会理事等兼职。 业务专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肿瘤及癌前病变。------------------------------------------------王桂绵,女,汉族,1939年出生于天津市,职称: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乳腺癌、胃癌、肝癌,1966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在天津结核病医院工作,1968年━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县医院工作,1971年8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来院后脱产学习中医一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学习1年半,1980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唐文秀,女 汉族,1940年出生于江苏泰兴市,职称:主任医师,专业: 中医肿瘤,主治: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肿瘤 ,1961年9月至1966年7月在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0年12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工作,1981年10月晋升为主治医师,1994年11月晋升为主任医师。------------------------------------------------林洪生,女,1949年,职 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 长 :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职 务: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肿瘤)主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有较宽知识面,思路活跃,近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肾癌等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设计上和康复疗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疗效。能充分总结前辈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立方 “葶苈消水合剂”治疗恶性胸腹水,以“当归补血汤”为主方立方“生血冲剂”治疗放化疗血象下降,应用于临床且获得患者好评。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工作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由于长期从事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工作和一直在国家科研题中承担主要工作,因此在中医肿瘤科研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药抗转移研究,并确立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中药抗转移,主要手段为细胞学研究。------------------------------------------------张培彤,男,汉,出生:1963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学院 文化程度 研究生,毕业时间 1985 学位 博士,职务、职称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专业: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 主治:肺癌及消化系统肿瘤,1985-1988 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 住院医,1988-1991 中国中医院研院研究生部 攻读硕士学位,1991-1994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主治医师,1994-1997 中国中医研究院 攻读博士学位,1997-1999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2000-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张宗歧,汉,出生:1945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程度 大学,毕业时间 1976年 学位,职称 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 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张宗歧 民族:汉 籍贯 河南 出生:1945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程度 大学,毕业时间 1976年 学位,职称 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 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花宝金,男,汉族,1964年出生,职称:主任医师,学历:医学博士、博士后,1.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16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2.1999年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后,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能结合肿瘤专业,针对临床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晚期肿瘤患者恶液质、癌性疼痛、发热等,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3.在临床过程中,始终贯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如晚期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扶正中药对肿瘤患者细胞因子的调节与胃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活血化瘀法防治肿瘤转移等等,通过临床与科研的相结合,使自己的临床与科研水平同时得以提高,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临床及科研方面的优势,参加了多项临床科研工作。4.现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中国中医研究院创新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公益项目。5.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5项。6.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4部。 ------------------------------------------------宋 莉,女,出生:1947年,毕业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医内科、肿瘤科,主治: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临床27年来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肿瘤的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肺癌、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曾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手术、放疗、化疗的治愈率,在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延长寿命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六五”、“七五”、“八五”中医肿瘤攻关项目的临床实验研究。对肺癌、胃癌的中医药研究成果曾获得卫生部二等奖。作为访问学者曾先后赴印尼、马来西亚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博得好评。作为临床医师,多年来完成大量教学任务。自从组建并担任社区医疗科主任以来,曾参加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首期“全科医师培训班”,获得全科医师资格。------------------------------------------------陈长怀,男,1945年 出生,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病专业,主治:胃癌、肝癌、肠癌,从事中西医肿瘤专业二十余年,参加过三项全国中医肿瘤攻关课题研究工作,担任科内肝症研究小组组长,初步研究肝康冲剂的临床研究工作,先后在全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癌症等杂志上发表8篇文章。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了“历代中医肿瘤案论先择”。------------------------------------------------董海涛,男,1962年出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主治: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职称:副主任医师,个人简历:1979—1984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1984—今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1991、2—8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进修、1997、5—11 北京市急救中心放射科进修、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张培宇,男,副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宣武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其间在其导师著名肿瘤专家朴炳奎、林洪生教授的指导下在头颈部肿瘤、淋巴瘤、乳腺癌、呼吸系统肿瘤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疗效。父张代钊也为我国著名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故其在学术上也部分得益于其父的言传身教。曾参与了两项国家级、一项局级和一项研究院级科研课题。并作为一项二期临床药物和一项三期临床药物观察的负责人,圆满完成任务。发表论文8篇(其中4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参与著书5本。精通英语,多次参与国际中医肿瘤学术活动。在掌握最新西医肿瘤医疗技术、信息和向世界传播祖国医学精华等中西医结合领域多有优势。------------------------------------------------贺用和,男,已婚,1964-10-23出生 湖南省常德市人,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单位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线阁5号 邮政编码:100053,电话号码:00-86-10-88001013(医生办公室) 传真号码:00-86-10-88001340,电子信箱: ,自大学毕业以来,坚持从事一线肿瘤临床工作,熟练掌握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熟练应用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癌痛治疗、支持对症治疗。动手能力强,掌握肿瘤的影象学诊断(X片、B超、CT、ECT、MRI、DSA等)及部分内窥镜检查技术如支气管镜检查。能熟练进行多种恶性肿瘤的诊疗技术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B超或CT引导下心包穿刺、肺穿刺、肝穿刺;B超、CT引导下肝内肿瘤穿刺并无水酒精注射术;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突出中医特色,擅长运用中医药知识对各种良恶性肿瘤进行辨证施治,对肿瘤的理法方药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正结合中医历代古籍理论,探讨恶性肿瘤和肿瘤转移的机制,写出了《恶性肿瘤络病论》、《内风概论》、《恶性肿瘤转移的中西医研究概况》、《论“风”与恶性肿瘤转移》等文章,以期在中医理论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为癌症的治疗和控制肿瘤转移找到新的治则和方药。在中药防治癌前病变、抗转移、防复发、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以及严重肿瘤并发症和肿瘤急症的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丰富经验。93年至今主持开展了本院恶性肿瘤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即肿瘤介入治疗,病种涉及肝、胆囊、胰腺、肺、胃、脾、肾、卵巢、膀胱、大肠、乳腺、骨等器官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除常规化疗栓塞术外,还在国内外较早开展了抗癌中药制剂的动脉灌注即中药介入治疗,以及中医药防治介入治疗严重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还开展了DSA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支架植入术、大血管栓塞止血术等。重视癌症患者的饮食、心理调摄以及运动康复指导。2001-2004年连续荣获医院组织评选的年度优秀医生称号。------------------------------------------------杨宗艳,女,汉族,1964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主治:消化系统肿瘤、胃肠肝胆胰腺癌症及骨、脑转移癌,主要参与二项“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益气养阴治疗肺癌—肺瘤平膏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扶正防癌口服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养胃抗瘤冲剂对胃癌带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肺瘤平合并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二项研究院课题“益血灵防治化疗产生骨髓抑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六篇,主编《淋巴瘤》、副主编《新编药茶千方治百病》,参与编写《临床肿瘤综合治疗大全》。在临床上,一直热衷于癌症转移方面的探讨和总结,先后总结和发表了肺癌胸膜转移、心包转移、肾上腺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文章,部分资料和数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虚心向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等前辈学习,运用中医健脾益肾、养阴清肺、活血化瘀等扶正祛邪法,配合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术后及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方面颇得好评。------------------------------------------------侯 炜,男,民族:汉,籍贯:甘肃,出生:1964年,职称: 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主治:肿瘤放射治疗,擅长于头颈部肿瘤、肺癌、食道癌、直肠癌及骨转移脑转移瘤。学习工作简历:1982-1988 北京中医药大学,1991、8 在河北秦皇岛市参加全国肿瘤化疗学习班,1992、10 在协和医科大学参加消化道内窥镜诊断和治疗学习班,1997、11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加全军肿瘤放射治疗学习班,1998、1-1998、7在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学习肿瘤放射治疗,2001、9 在上海市参加全国消化道肿瘤治疗进展学习班,1999、4-至今 担任肿瘤科副主任。

余聪中山大学发表的论文

选谁都好,别选郑吴志!

我选了付春光

2013年付春光的学生,87分,排名10/129,可见当年即使排名高,分数也不算高,为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留下经验了

我上的是李文珍老师的课,个人觉得讲得不错,不会古板,符合我口味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刘峰,男,汉族,1978年4月生,群众,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长期从事高速实时信息处理、卫星导航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科技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承担863重点课题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基带信号处理芯片流片的研制,实现了重大突破。他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2009年响应学校号召,参与创办学科性公司——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2012年公司收入达到7400万元,被评为2012年度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多项发明专利1。

刘峰,字刘柱,号笔耕,吉祥居士! 汉族,1978年2月生,河北保定市雄县人,即驰名中外的‘雄安新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持之以恒自学探索并刻苦钻研绘画技法,后师从山水画家张石溪先生。并结识了传统技法大师杨炳钧,章华等老师的指点。绘画创作源于大自然,将现代山水融入作品中。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中悉心研习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并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特有风格。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雄安文艺发展中心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兼雄安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翰林书画院雄州分院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文化部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山水画家

李东英(1920.12.14-),北京市人。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1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李东英主持研究成功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并长期从事中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1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Google 总他引次数超过400)。近期代表作(SCI索引):[1] H.Zhu, M. Hou, C. Wang, and M.C. Zhou, “An Efficient Outpatient SchedulingApproach”,IEEE Transactions on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9, no. 4, Oct. 2012, pp. 701-709(ImpactFactor (IF): 1.39). [2] L.Ferrari, and H., Zhu, “Autonomous Role Discovery for Collaborating Agents”,Softwa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F: 1.0, Top10 i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42, no. 6, June2012, pp. 707-731.[3] H. Zhu, M.C. Zhou, and R. Alknis, “Group Role Assignment viaa Kuhn-Munkres Algorithm-based Solution”,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 42, no. 2,2012, pp. 739-750.[4] H. Zhu, and M.C. Zhou, “Efficient Role Transfer Based onKuhn–Munkres Algorithm”,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 42, no.2, 2012, pp.491 – 496. [5] M. Hou, H. Zhu, M.Zhou, and G. R. Arrabito, “Optimizing Operator-Agent Interaction in IntelligentAdaptive Interface Design: A Conceptual Framework”,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andReviews(IF: 2.0), vol. 41, no. 2, pp.161-178, March 2011.[6] L. Liu, H. Zhu, and Z. Huang, “Analysis of MinimalPrivacy Disclosure in Web Services Collaboration with Role Mechanism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F: 1.85), vol. 38, no. 4,pp. 4540-4549, April 2011.[7] L. Liu, H. Zhu, Z.Huang, and D. Xie, “Minimal Privacy Authorization in Web ServicesCollaboration”,Computer Standards &Interfaces (IF: 1.37), vol. 33, no. 3, pp. 332-343,March 2011.[8] H.Zhu, and M. Zhou, “M–M Role-Transfer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 vol. 39, no. 2, pp. 448-459, 2009.[9] H.Zhu, and M. Zhou, “Rol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 Survey,”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IF: 2.0),vol. 38, no. 3, pp. 377-396, 2008.[10] H. Zhu, and M. Zhou, “Role TransferProblems and their Algorithms,”IEEE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38, no. 6, pp. 1442-1450, 2008.[11] W. Shang, H. Huang, and H. Zhu, “A Novel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Text Categorization,”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F:1.85),vol. 33, no. 1, pp. 1-5, 2007.[12] H. Zhu, and M. Zhou, “Role-BasedCollaboration and its Kernel Mechanisms,”IEEETrans. on SMC, 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IF: 2.0), vol. 36, no. 4,pp. 578-589, 2006.[13] H. Zhu, and M. Zhou, “Supporting SoftwareDevelopment with Roles,”IEEE Trans. onSMC,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 vol. 36, no. 6, pp. 1110-1123,2006.[14] H. Zhu, “The Role Mechanism in Collaborative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Research (IF: 1.46),vol. 44, no. 1, pp. 181-193, 2006.

1、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江西省交通科技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3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进水平,10多项成果在国内交通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3、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7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32项。4、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5、出版《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理论及应用》、《计算机基础教程》等著作和教材7部,其中《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根据数据调查发现陈润生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6月生于天津市,籍贯天津,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润生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做报告。陈院士这一堂课每一届只有一千个名额,但每次都会爆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表示,课后得到陈院士的签名,也是对自己以后科研事业的一种激励。许多人通过院士的数量来判断大学院系能力,院士多的大学被认为更强大,更有影响力。 学院院士数量非常有限:全国有数千所大学,平均每所大学只有不到一名院士。 大部分的学者都集中在最有名望的著名大学里。例如,清华大学有5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北京大学则更多,两个机构都有大约120名院士。要是全职院士,双聘的一年到头都可能来不了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 8:30开始的课,6点半已经占不到座 ,可以想到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周玉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获市政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市政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市政工程学科部责任教授、学科部主任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给水排水》编委。从事水环境工程、城市节水技术、城市给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城市防灾减灾与科学化管理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ISTP、CA收录3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市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指导在校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9名。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九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它省部级项目多项、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EI、SCI、ISTP 30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教材和翻译科技著作1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国家首届国内最有影响100篇学术论文获得者。周玉文教授领导的给排水系统研究室是美国INTERGRAPH公司合作实验室,美国BENTLEY、丹麦DHI、英国WALLINGFORD、意大利DFS、中国中地等知名公司合作伙伴,已经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挪威、丹麦、西班牙、匈牙利、加拿大、波兰、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教授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已经基本建成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平台。

丰富的科研成果,多年的教育经验。2017年7月至今贺祖斌任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广西社科联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委员。科研成就:1、研制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管理系统(JXPG)”等软件通过省级鉴定并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改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20多项。学术理念:和而不同,中庸为道。2、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教学。出版论著《高等教育生态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中国大学这五年》《现代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等16部,在国内首次提出并论证“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等理论。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3、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