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巴基斯坦英文石油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5 11:23:48

巴基斯坦英文石油期刊投稿

巴基斯坦也主要靠进口,他本国有一些小的油田,近海也有油气田,不过自身技术不行主要和国外合作开发。

巴基斯坦独立之初国土曾经还包括今天的孟加拉国全境,首都也设在今天的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后来孟加拉国也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国家,这才形成了今天南亚三国的局面。而这三国家的独立地位,无论这三国的领导人和人民还是国际社会,都是有共识的巴基斯坦概况 来源: 新华网【字体:大 中 小】 【背景色 】国名: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国庆日:3月23日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袄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绿色象征繁荣,还代表伊斯兰教。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国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文(巴国语)写着“虔诚、统一、戒律”。国花:茉莉国家政要: 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Pervez Musharraf),2001年6月就任,2002年11月再次就任,任期5年;总理肖卡特·阿齐兹(Shaukat Aziz ),2004年8月任职。自然地理: 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 。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轻柔飘逸的“莎丽”人口: 约1. 49亿(2004年)。巴基斯坦是一个由旁遮普(占63%)、信德(占18%)、帕坦(占11%)和俾路支(占4%)等民族组成的多民族伊斯兰国家,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旧译伊斯兰巴德)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背依马尔加拉山,东临清澈的拉瓦尔湖,南面是一片葱绿的山丘,气候宜人,景色秀丽。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有人口约104万(2004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吉德拉尔一古堡行政区划:全国共分四个省,十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 巴基斯坦历史名城拉合尔简史:“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为“圣洁的土地”或 “清真之国”。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孕育着灿烂的印度河文明。闻名遐迩的青铜时代的莫亨珠达罗古城遗址可与古尼罗河文明相媲美。历史上,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是一个国家,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 印巴冲突的由来巴海军舰艇编队2003年10月在上海进行友好访问政治:巴基斯坦建国后曾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后颁布过三部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实行军法管制,部分暂停实行宪法。1985年通过了宪法第8修正案,授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任免军队首脑和法官的权力。1991年7月通过的宪法第12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和上诉法庭,以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1997年4月,谢里夫政府在议会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解散省议会和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联会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归还总理行使。随后,巴议会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执政后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宣布暂停实施宪法。2002年8月,穆颁布“法律框架令(LFO)”,宣布恢复1973年宪法和哈克时代宪法第8修正案,规定总统有权解散国民议会、任命参联会主席和三军参谋长。2003年12月,巴议会通过宪法第17修正案,规定总统经最高法院批准后有权解散议会,与总理协商后有权任免三军领导人。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上院)组成,联邦立法机构。国民议会经普选产生,参议院按每省议席均等的原则,由省议会和国民议会遴选产生。国民议会议席共342席,议员任期5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6年,每3年退职半数。以佛塔为图案的岩画巴基斯坦吉拉斯岩画(左图) 巴基斯坦的山区小镇吉拉斯素以古老岩画而闻名。从首都伊斯兰堡出发,沿着印度河驱车北行约420公里,就可以到达“吉拉斯一期”岩画遗址。在河岸两旁一块块黝黑而光滑的岩石上,当地先民通过简朴的岩画为我们遗留下了早期人类社会广阔的生活风貌。由于被刻画在巨大的岩石上,吉拉斯岩画至今仍然静静地躺在印度河岸边等待人们的观赏。它就象一座露天的博物馆,无时无刻不在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印度河文明悠久的历史。 组图:美丽的巴基斯坦2004年2月20日,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一个婚礼上,挂满装饰品和钱币的新郎在家门口接受亲友的祝福经济: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被誉为粮仓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大米、棉花还有出口。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果资源非常丰富,巴基斯坦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石油、煤、铁、铜、铝土等,还有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工业落后,最主要的工业是棉纺织业,此外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工业。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产品,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巴手工艺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它的骆驼皮和鹿皮制品、地毯、缟玛瑙制品等历经几千年匠人们的琢磨,已日臻完善。新闻出版: 英文报纸有《新闻报》、《黎明报》、《国民报》等;乌尔都文报纸有《战斗报》、 《时代之声》和《东方报》等。主要通讯社有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国有)、 巴基斯坦国际通讯社(私营)。广播电台有巴基斯坦广播公司,有27个电台,对外用7种语言广播。电视台有巴基斯坦电视公司,主要城市均有电视台。2003年11月4日,穆沙拉夫总统在北大发表演讲外交: 奉行独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原文:Food security refers to the availability of food and one's access to it. A household is considered food-secure when its occupants do not live in hunger or fear of sta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lobal per capita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substantially fo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1] In 2006, MSNBC reported that globall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has surpassed the number who are undernourished - the world had 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 who were overweight, and an estimated 800 million who were undernourished.[2] According to a 2004 article from the BBC, China,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s suffering from an obesity epidemic.[3] In India, the second-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30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added to the ranks of the hungry since the mid-1990s and 46% of children are underweight.[4]Worldwide around 852 million people are chronically hungry due to extreme poverty, while up to 2 billion people lack food security intermittently due to varying degrees of poverty (source: FAO, 2003). Six million children die of hunger every year - 17,000 every day.[5] As of late 2007, export restrictions and panic buying, US Dollar Depreciation,[6] increased farming for use in biofuels,[7] world oil prices at more than $100 a barrel,[8] global population growth,[9] climate change,[10]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to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11][12] and growing consumer demand in China and India[13] are claimed to have pushed up the price of grain.[14][15] However, the role of some of these factors is under debate. Some argue the role of biofuel has been overplayed[16] as grain prices have come down to the levels of 2006. Nonetheless, food riots have recently taken place in many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17][18][19]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maintain food security in a world beset by a confluence of "peak" phenomena, namely peak oil, peak water, peak phosphorus, peak grain and peak fish. More than half of the planet's population, numbering approximately 3.3 billion people, live in urban areas as of November 2007. Any disruption to farm supplies may precipitate a uniquely urban food crisis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20] The ongoing global credit crisis has affected farm credits, despite a boom in commodity prices.[21] Food security is a complex topic, stand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any disciplines.A new peer-reviewed journal of Food Security: The Scienc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Access to Food began publishing in 2009.[22]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ten 70% or more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rural areas. In that contex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and landless people provides a livelihood for people allow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stay in their communities. In many areas of the world, land ownership is not available, thus, people who want or need to farm to make a living have little incentive to improve the land.In the U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2,000,000 farmers, less than 1% of the population. A direc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food consumption levels and poverty. Families with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escape extreme poverty rarely suffer from chronic hunger; while poor families not only suffer the most from chronic hunger, but are also the segment of the population most at risk during food shortages and famines.Two commonly used definitions of food security come from the 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Food security exists when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have physical, social[23] and economic access to sufficient, safe and nutritious food to meet their dietary needs and food preferences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24]Food security for a household means access by all members at all times to 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healthy life. Food security includes at a minimum (1) the ready availability of nutritionally adequate and safe foods, and (2) an assured ability to acquire acceptable foods in socially acceptable ways (that is, without resorting to emergency food supplies, scavenging, stealing, or other coping strategies). (USDA)[25]The stages of food insecurity range from food secure situations to full-scale famine. "Famine and hunger are both rooted in food insecurity. Food insecurity can be categorized as either chronic or transitory. Chronic food insecurity translates into a high degree of vulnerability to famine and hunge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presupposes elimination of that vulnerability. [Chronic] hunger is not famine. It is similar to undernourishment and is related to poverty, existing mainly in poor countries."[26]粮食安全 是指它提供的食物和人的访问。 一个家庭被认为是食品安全时,其占用并不生活在 饥饿 或害怕 挨饿 。 据 世界资源研究所 ,全球 人均 生产已大幅提高,在过去几十年。食品 [ 1 ] 2006年, MSNBC的 报道,在全球范围,超重人数已超过了谁是谁是营养不良的人数-世界有超过十亿人谁是超重,估计80000.0万谁是营养不良。 [ 2 ] 根据从2004年的文章 英国广播公司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患有 肥胖症 的流行。 [ 3 ] 在印度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世界上第二大,30亿人已被添加到儿童的队伍中的饥饿自20世纪90年代和46% 体重不足 。 [ 4 ]全球拥有8.52亿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由于 极度贫困 ,而高达20亿人缺乏 粮食 安全的间歇,由于不同程度的 贫困 (来源: 粮农组织 ,2003)。 600万儿童死于饥饿,每年- 17000每一天。 [ 5 ] 截至2007年底,出口限制和抢购,美元贬值, [ 6 ] 增加农业使用 生物燃料 , [ 7 ] 世界 石油价格 超过100美元一桶, [ 8 ] 全球 人口增长 , [ 9 ] 气候变化 , [ 10 ] 损失 的农业 用地,住宅和工业发展, [ 11 ] [ 12 ] 和不断增长的需求,消费者 中国 和 印度 [ 13 ] 据称推高了物价 粮食 。 [ 14 ] [ 15 ] 然而,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一些辩论。 一些人认为生物燃料的作用已被夸大 [ 16 ] 由于粮食价格已回落到2006年的水平。 然而, 粮食骚乱 已经在世界各国最近采取的地方很多。 [ 17 ] [ 18 ] [ 19 ]它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粮食安全的现象,即“在一个繁忙的世界所困扰一合流的” 石油峰值 , 峰水 , 磷峰 , 峰粮食 和 高峰鱼 。 超过一半的 全球人口 的人,编号约3.3亿美元,居住在城市地区为2007年11月。 任何干扰农场供应可能沉淀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一个独特的城市粮食危机。 [ 20 ] 持续的全球信贷危机已影响到商品价格的农场信贷热潮,尽管。 [ 21 ]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主题,站在许多学科交叉。一个新的同行评议期刊 粮食安全: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粮食生产和获取粮食 2009年开始出版英寸 [ 22 ] 在发展中国家,往往7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土地的人之间的小农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社区的生计和他们的人民,让他们有机会出门。 在世界许多地区,土地所有权是不可用,因此,人们谁想要或需要农场谋生没有什么动力,以改善土地。在美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只有不到1%的人口。 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的食品消费水平和 贫困 。 家庭资源与金融逃避极端贫困很少遭受长期饥饿,而贫困家庭不仅遭受长期饥饿的大多数,但也人群中最危险的段的 粮食短缺 和 饥荒 。两个常用的食品安全定义来自 联合国 的 粮食和农业组织 (粮农组织)和 美国农业部的 美国农业部(USDA):• 粮食安全是指当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从物质上,社会 [ 23 ] 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 24 ]• 家庭食品安全的手段获得足够的粮食在任何时候,所有成员积极,健康的生活。 食品安全包括在最低限度(1)安全食品的准备和供应充足的营养,以及(2)保证能力获得接受的方式接受社会的食物(即清除,而不诉诸紧急粮食供应,偷窃,或其他因应策略)。 美国农业部(USDA) [ 25 ]该 阶段的食品不安全 的范围从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到大规模 饥荒 。 “饥荒和饥饿都植根于粮食不安全的饥饿。粮食不安全或可归类为慢性;暂时的。饥荒长期粮食不安全的脆弱性转化为高度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漏洞消除饥饿。[慢性]没有饥荒。它类似于营养不良和与贫困,现有的国家,主要在穷人。“ [ 26 ]发育不良和慢性营养不良 许多国家的经验,永久的粮食短缺和分配问题。 这些。导致慢性和人民的广泛人数往往饥饿之间的重要 人群 应对慢性 饥饿 和 营养不良 通过减少车身尺寸,在医学上称为为 发育迟缓 或发育不良。 这个过程开始 在子宫内 ,如果母亲是营养不良,生活继续通过约一年的三分之一。 这导致较高的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但饥荒的速度远远低于中。 一旦发生发育迟缓,改善营养摄入以后的生活中不能扭转的破坏。 发育迟缓本身被视为一种应对机制诞生,旨在使孩子到哪里调整车身尺寸与位置的热量可在成年英寸 限制三种体型方式的适应程度低能量(卡路里)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早产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在成年期。 例如一个50岁的人可能死于心脏衰竭,因为他/她的心在早期发展受到结构上的缺陷。• 发育不良的人遭受比那些谁没有经历发育不良的疾病和疾病的比率高得多。• 在幼儿期严重营养不良往往导致认知发育的缺陷。“分析...生活点到观念的误导性质的 马尔萨斯 最初使用它,因为它是今天仍被广泛使用。灾害中生存的人口不位于一个悬崖边缘的营养,超过这个谎言。与其一个维持生计水平的,有许多层次,在一个人口和粮食供应可以感觉到是平衡的,因为它们可以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然而,有些人水平将有较小的和更高的死亡率比其他正常的。“ [ 27 ]全球水危机缺水 ,这已经促使大量 粮食 进口国在许多较小的, [ 28 ] 可能很快就会做这样的相同,较大的国家 中国 和 印度 。 [ 29 ] 的 地下水位 下降是中国北方,成绩的国家(包括美国和印度)由于广泛使用强大的超采柴油和电动泵。 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包括 巴基斯坦 , 阿富汗 和 伊朗 。 这最终将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粮食收成减产。 即使再加上其超采的 含水层 ,中国正在研制一种 粮食 赤字。 [ 30 ] 在这种情况下,它几乎肯定会驱动粮食价格上涨。 预计大部分的3亿人,要添加世纪世界上中旬将经历出生已在国家 水资源短缺 。 经过 中国 和 印度 ,有一个小国与大第二层水分亏缺, 阿富汗 , 阿尔及利亚 , 埃及 , 伊朗 , 墨西哥 和 巴基斯坦 。 其中四个已进口的粮食大份额。 只有巴基斯坦仍然是自给自足。 但是,随着人口4万扩大了一年,也将可能很快转向世界市场的粮食。 [ 31 ] [ 32 ]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世界银行 已开垦 沙漠 ,转身的 伊卡 河谷 秘鲁 地区最大的供应商就进入地球的,一个是最干燥的 芦笋 在世界上。 然而,不断灌溉已引起一些地下水位,地方迅速下降高达八米,每年,世界一枯竭的含水层中的最快速度。 当地居民的水井小农户,并开始干涸的河谷和城市供水的主要威胁是下。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芦笋已为当地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但大部分的钱去购买者,主要是英国人。 最近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该行业是不可持续的,并指责对水资源贫穷国家的投资者,包括世界银行他们的决定,未能采取适当的影响的责任。 [ 33 ] 调水从源头 伊卡 河芦笋等领域,也导致了放牧生活在缺水山区的边缘地区万卡韦利卡,使土著社区。 [ 34 ]土地退化另见: 土地退化 和 荒漠化集约 农业 往往导致农业减产的恶性循环衰竭土壤生育和衰退期。 [ 35 ] 大约40%的土地是世界上农业受到严重退化。 [ 36 ] 在 非洲 ,如果土壤退化当前趋势继续下去,非洲大陆也许可以养活%的人口由2025年只有25,根据 联合国大学 的加纳的自然资源研究所在非洲。 [ 37 ]土地交易富国政府和企业购买了土地权数百万公顷的农业长期的粮食供应在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以确保其自身的长期。 在头部的 粮食和农业组织 (粮农组织), 迪乌夫 已经警告说,土地交易争议的上升可能会造成一个人形成的“新殖民主义饿”自己,与贫困为代价的国家的粮食生产在为富人。 在 韩国 企业 大宇 物流已经获得了农田件大 马达加斯加 以种植玉米和农作物 的生物燃料 。 利比亚 已获得25万公顷 乌克兰 农田, 中国 已经开始探讨在土地交易 东南亚 。 [ 38 ] 石油储量丰富 阿拉伯 投资者,包括 主权财富基金 ,现正进入 苏丹 , 埃塞俄比亚 , 乌克兰 , 哈萨克斯坦 , 巴基斯坦 , 柬埔寨 和 泰国 。 [ 39 ]一些国家正在利用其他农业收益回报为购买土地。 埃及 正在寻求土地收购 乌克兰 的天然气,以换取进入其。 卡塔尔 有计划沿租赁公顷农地40000 肯尼亚 的东海岸到种植水果蔬菜和岛屿旅游,以换取24亿英镑建立一个港口附近印度洋 拉穆 。 [ 40 ]气候变化农业另见: 气候变化和农业约2.4亿人生活在 流域 的喜马拉雅河流。 [ 41 ] 印度 , 中国 , 巴基斯坦 , 阿富汗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和 缅甸 可能面临严重的水灾之后 的干旱 在未来几十年。 [ 42 ] 在 印度 ,仅恒河为人们提供水饮用万元,为500多名养殖。 [ 43 ] [ 44 ] 岸西 北美 ,它得到了许多水从冰川的山脉,如 落基山脉 和 内华达山脉 ,也将受到影响。 [ 45 ] 冰川是不是唯一的担心,发展中国家有,海平面上升还报告了气候变化的进展,减少农业对土地使用的金额。 [ 46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一大影响将是粮食产量低,根据世界粮食贸易模式,特别是在低纬度地区开展其中大部分的世界。 从这个粮食价格将上升,随着各国努力发展粮食种植的。 由于这一点,每2-2.5%的价格上涨会增加饥饿人数的1%。 [ 47 ] 粮食产量低而仅仅是一个热带地区的农民和面临的问题在低纬度地区。 的时间和,生长季节的长度时,农民种植的作物,将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按照美国农业部,由于水分条件未知的变化和土壤温度。 [ 48 ]儿童在2008年4月29日,一个 英国儿童基金会 报告发现,世界上最贫穷和最脆弱的儿童被击中受影响最严重 的气候变化 。 报告指出,“我们的气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责任:儿童的世界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说:”获得清洁的水和食物供应将变得更加困难亚洲,特别是在非洲和。 [ 49 ]小麦杆锈病在小麦条锈病干一种 流行 的茎锈病的 小麦 种族造成的 Ug99真菌 ,目前蔓延到 非洲 和进入 亚洲 ,并造成重大关切。 一个致命的疾病可能会破坏小麦作物的大部分世界主要小麦,留下数以百万计饿死。 该真菌已蔓延,从非洲到 伊朗 ,并可能已在 巴基斯坦 。 [ 50 ] [ 51 ] [ 52 ]在 遗传多样性 的 作物野生近缘种 的小麦可以用来改善现代品种更耐生锈。 在他们的 起源中心的 野生小麦植株的筛选,抗锈病,那么他们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的野生植物和现代品种杂交,通过现代手段 植物育种 ,以转移野生植物的抗性基因从到现代品种。 [ 53 ]专政盗贼另见: 政治腐败诺贝尔奖 得主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森 曾指出:“没有这回事粮食问题作为一个非政治性的。” 虽然干旱和其他自然发生的事件可能引发饥荒状况,政府的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确定其严重程度,甚至常常不是是否会发生饥荒。 20世纪是充满有时故意- examples的安全食品的政府破坏他们自己的国家。当政府上台以武力或操纵 选举 ,而不是由选举公平,公开的方式,其支持基础的往往是狭隘的,并呼吁建立 任人唯亲 和 赞助 。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分发食品内是一个政治问题。各国政府最优先考虑在城市地区,因为这是当地最有影响力和强大的家庭和企业通常位于。政府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农民和农村一般领域英寸的较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将有效地满足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特别是大宗商品定价的农业,农村地区的歧视。政府往往人为地保持粮食价格基本在这样低的水平,自给生产不能积累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以改善他们的生产。因此,他们有效地阻止局势失控的危险。“ [ 54 ]进一步 独裁者 和 军阀 已经使用粮食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奖励他们的支持者,而拒绝食物供应的地区,反对他们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成为货币,用以购买支持和饥荒成为一个有效的武器是用来对付反对派。对政府的大力倾向与 盗贼 可以削弱粮食安全,即使是好的收成。 当政府垄断行业,农民可能会发现,他们可以自由出口经济作物的种植,但在价格处罚法唯一的政府买家,远远低于世界市场价格出售他们能够作物。 然后政府可以自由地出售他们的市场对世界作物全价,肥差。 这将创建一个虚构的“ 贫困陷阱 “的,即使是最勤奋努力和积极进取的农民可能无法逃脱。当 法治的 缺席,或 私有财产 是不存在的,农民没有什么动力来提高生产力。 如果农场变得更有效率明显比附近的农场,它可能成为政府的目标是个人和连接。 而不是被发现的风险,并可能失去他们的土地,农民可能平庸的内容与安全的感觉。正如出 威廉伯恩斯坦 在他的书中 这丰富的诞生 :“财产个人没有很容易受到饥饿,这是很容易弯曲的恐惧和饥饿的国家意志的随意。如果[农民]属性可意见受到威胁的状态,这种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用来吓唬那些宗教和政治分歧。“经济办法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改善粮食安全主张。 三种典型的方法如下。 首先是什么样的国际机构是典型的多数政府和主张。 其他两个是较常见的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西方观点西化的国家的传统思维中,是最大限度地农民的利润是农业生产最可靠的办法最大化;较高的农民的利润,更大的努力,将是即将到来,风险越大,农民是愿意走的路。放置到农民手中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可能的工具(工具是用在这里是指改进生产技术,改良种子,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准确的天气预测,等等),但它留给个别农民挑选哪些工具来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它们,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当地情况的熟悉。至于与其他企业,一个百分比的利润再投资于一般企业在增加生产的心愿,因此,增加未来的利润。 通常更高的利润转化为更高的支出作为技术设计以提高这种生产, 滴水灌溉 系统,农业教育和 温室 。 增加的利润也增加了农民的激励从事 双季 , 土壤 改良计划,扩大实用面积。食品正义抗击饥饿:行走世界运动是一项 联合国 世界粮食计划署 的倡议。另一种观点需要一个集体的方式来实现粮食安全。 它指出,在全球范围产生足够的食物养活的水平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成为饥饿和饥饿的恐惧,整个世界人口。 没有人应该生活不因经济困难或社会不平等足够的食物,是基本目标。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食品正义和基本人权的看法粮食安全作为。 它倡导公平分发食品,结束长期饥饿和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为一种手段, 营养不良 。 该运动的核心,食物正义是信仰,什么是缺乏的不是食物,但政治意愿,公平分配支付食物,无论收件人的能力。粮食主权第三种方法就是所谓的 粮食主权 ,虽然它正义与食物重叠在几个点,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它的意见的一种形式为跨国公司的业务实践 新殖民主义 。 它认为,跨国公司的金融资源的热带农业资源的收购,在贫穷国家,特别是。 他们也有政治影响力,转换这些资源,独家生产 经济作物 出售给 工业化国家 以外的 热带地区 ,并在此过程中挤压生产用地的更穷了。 [ 55 ] 根据这一观点 自给农民 剩下唯一的培育跨国公司的边际土地的条款是如此的生产力是不感兴趣。 同样,粮食主权认为它是真实的,社区应能够定义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和食品是基本人权。 随着几个跨国公司正在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技术,包括改良种子,化肥,农药,农作物生产已成为一个日益分析和辩论的问题。 粮食主权要求是对许多社区抗议其机构土著制度和征收到的西方技术。这些谁持有的“粮食主权”的立场主张禁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生产,从而让当地农民集中温饱型农业。 此外,他们反对允许进入发展中国家,什么是被称为“进口倾销”,以低成本从工业化国家补贴的食品。 倾销进口的粮食援助也分配方式发生像美国通过的方案“粮食换和平”的倡议。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在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举行了 罗马 在1996年,随着全球饥饿目标的承诺,反对延长的斗争。 在 粮食和农业组织 的 联合国 (粮农组织)首脑会议呼吁能力普遍响应下,营养的日益关注和关心的 农业 ,以满足未来的粮食需求。 会议产生两个重要文件,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对世界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灌溉 渠道已经打开沙漠地区干 埃及 农业。罗马宣言呼吁联合国会员国的工作,以2015年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一半的人在地球上的数年内长期。 该行动计划设定了一个目标数字 的政府 和 非政府组织 为实现粮食安全水平,在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全球性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 发生在 罗马 , 意大利 2009年,16至11月18日。 决定召开的首脑会议是由安理会 粮农组织 2009年6月,在医生的建议粮农组织总干事 雅克迪乌夫 。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首脑会议,参加在粮农组织总部举行的。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数目的定期的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一居高不下,在800多万元,而不是大幅下降。超过60%的人是世界上营养不良的生活在 亚洲 ,和四分之一在 非洲 。的比例人谁饿了,但是,)更是在非洲(33%,比亚洲(16%)。粮农组织的最新数字显示,有22个国家,其中16个在非洲,其中营养不良患病率超过35% 。“ [ 56 ]一种液体肥料撒布机,设备,用于提高 农业生产率 。通过比较的方式,在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食品生产国,美国,大约有一人出6张是“食品不安全”,其中包括17万儿童,根据 美国农业部 。 [ 57 ] 食物不安全的单位是由美国的问题在人口普查局 最新人口调查 。 这些问题问的是关于焦虑,家庭预算不足以购买儿童的家庭足够的粮食,不足和成人的数量或质量吃的食物,摄取食物的摄入量减少的情况下食物或后果减少了成人和孩子们。 [ 58 ] 一个 国家科学院 委托研究由美国农业部批评这种测量和饥饿的关系“粮食安全”,加入“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饥饿是适当规模确定为粮食安全的极端底的。 “ [ 59 ]在其“2003年国家粮食不安全状况”,粮农组织指出: [ 60 ]'在一般的国家,成功地减少饥饿的特点是更快速的 经济增长 和快速增长,特别是更多的 农业部门 。 他们还表现出较慢的 人口增长 ,层次较低的 艾滋病毒 和更高的排名在 人类发展指数 '。因此,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解决农业和人口增长是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其他组织和个人(如彼得歌手)来此相同的结论,主张改善农业和 人口控制 。 [ 61 ]美国国际开发署 [ 62 ] 提出了几个关键步骤,提高 农业生产率 是关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粮食不安全。 它们包括:• 推进 农业科技 和技术。 当前农业产量不足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 最后,农业生产率的上升推动经济增长。• 保护产权和 融资渠道 。• 加强 人力资本 ,通过 教育 和健康状况改善。• 预防和解决冲突机制,民主和管理上的问责制和透明度,在公共机构和法治的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减少对社会弱势成员。在 联合国 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安全世界的举措旨在实现粮食。 在它的国家名单的目标,第一项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是为了消除极端饥饿和贫困”,而且“农业生产力可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一个关键,如果它需要大量的时间达成。”“八项千年发展目标,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的最依赖于农业。(1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有关饥饿和贫困1915至90年的电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植物采集的野生食物,似乎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法,生活在热带的国家,这等……

巴基斯坦发表论文

巴基斯坦的医学论文可靠性取决于论文的出处和内容。巴基斯坦有许多优秀的医学研究机构,其论文的可靠性非常高。例如,巴基斯坦的著名研究机构“拉合尔研究所”(Lahore Institute of Research)的论文被全球认可。此外,巴基斯坦的许多大学也拥有优秀的医学研究机构,其论文也受到全球认可。因此,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医学论文可靠性是可以信赖的。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巴基斯坦论文发表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式的蓝图。下面由我给你做出详细的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病毒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Wave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资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of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式的程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宕机的程式,但是这个程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二: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体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体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体,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碟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 *** ,VDV***。各类扫毒、防毒与防毒软体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三个年轻的程式设计师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所谓“病毒”的第一个雏形。 20世纪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在其出版的<>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式,并第一次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1983年11月,在国际电脑保安学术研讨会上,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将病毒程式在vax/750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就这样出生在实验室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有两个编软体为生的兄弟,他们为了打击那些盗版软体的使用者,设计出了一个名为“巴基斯坦智囊”的病毒,该病毒只传染软盘引导。这就是最早在世界上流行的一个真正的病毒。

世界第一个病毒传播介绍:

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病毒,1982年,elk cloner病毒出现在苹果电脑中,这个由rich skrenta编写的恶作剧程式,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电脑病毒。当elk cloner发作时,电脑萤幕上会现出一段韵文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它会占领你所有的磁碟***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潜入你的晶片*** yes it's cloner! ***是的,它就是克隆病毒!***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它会像胶水一样粘着你*** it will modify ram too***也会修改你的记忆体*** send in the cloner! ***传播这个克隆病毒!*** ”人还:

巴基斯坦研究生发表论文

巴基斯坦的医学论文可靠性取决于论文的出处和内容。巴基斯坦有许多优秀的医学研究机构,其论文的可靠性非常高。例如,巴基斯坦的著名研究机构“拉合尔研究所”(Lahore Institute of Research)的论文被全球认可。此外,巴基斯坦的许多大学也拥有优秀的医学研究机构,其论文也受到全球认可。因此,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医学论文可靠性是可以信赖的。

最后毕业证书为联合培养学校,由旁遮普大学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

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项目研究生由旁遮普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两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共同培养。基本学制4年,采用1+3模式。第1年在旁遮普大学修完规定课程学分,第2、3、4年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完成其余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等环节。

联合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按照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的博士学位申请基本要求所发表的论文。博士研究生完成所学课程,满足旁遮普大学以及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相关学习要求,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旁遮普大学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旁遮普大学举行。

扩展资料:

联合培养的相关要求规定:

1、第2、第3、第4学年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习,学习期间每生每学年向学校交纳培训费25000元人民币,住宿费按照中国高校普通博士研究生相关收费政策规定收取。

2、学生自理出国签证及有关费用。中巴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组统一委托第三方协助办理学生出国签证手续,预交3500元人民币(根据当年市场价格多退少补)。

参考资料来源:东北大学-关于申请旁遮普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9年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项目的通知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论文发表

巴基斯坦眼中的中国是世界强国,位居世界前列。

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国家一如既往对巴基斯坦提供各种帮助,以前我们国家不够富强,可对于自己的朋友从来都没有私心。哪怕自己挨饿也不让兄弟吃苦,正是这种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巴基斯坦人。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早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我们和巴基斯坦各领域的合作也彰显出了这一点,所以巴基斯坦对中国的认可是打心底里的。巴基斯坦经济落后,其国内好多建基工程都是由中国援建,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非常密切。巴基斯坦不止一次表示,要把中国当成学习目标。

中巴经济走廊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力变的越发强大之际,越来越多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并加入“一带一路”框架内。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所以两国加强合作也是十分正常且有必要的。

多年以前,中国就与伊朗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巴经济走廊也应运而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巴基斯坦的经济水平已经提高了不少。要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巴基斯坦影响最深的项目,那必然是瓜达尔港的建设。据悉,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的一个重要货运港口,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十分重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基斯坦

中国人民勤劳谦逊,包容并善待不同文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一个具备全球视野和思维的中国,正在用一种不同于西方强权的、智慧且和平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很有说服力的明证。 中国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和积极推动者,但“一带一路”合作的受益者绝不仅是中国,它带来的是共赢和多赢。中国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7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共建“一带一路”坚定了国际 社会 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机遇是多方面的。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带动下,巴基斯坦与中国在经贸、 科技 、教育、人文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两国在民生和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日渐深化,从走廊建设中直接或间接受益的民众越来越多,民众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支持更加坚定。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对于巴基斯坦国家发展意义重大。中巴经济走廊在过去几年间大幅改善了巴基斯坦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加速了巴基斯坦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巴基斯坦的商业和贸易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巴经济走廊的宝贵价值凸显。走廊项目的平稳运营,保障了巴经济 社会 的正常有序运转,走廊建设为巴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 巴中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始终是巴基斯坦值得信赖的真朋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巴基斯坦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同时,通过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巴基斯坦提升了国家建设和治理水平。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凝聚起全 社会 对于国家发展的共同信念,人民团结一致为国家建设作贡献,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我怀着对“中国成功秘诀”的好奇,读过许多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著作。2008年以来,我多次率团赴华考察,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和扶贫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从城市到农村,中国的经济 社会 发展与时俱进。过去几十年,中国政府在扶贫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巴基斯坦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中国的扶贫经验。 共建“一带一路”让巴基斯坦看到了实现经济腾飞的希望,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并将持续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未来几年,巴基斯坦的铁路大动脉一号干线将迎来升级改造,瓜达尔港这颗明珠将冉冉升起,走廊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区域联通水平,从而促进巴基斯坦经济繁荣以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 (作者为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中央新闻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7日 03 版)

第一是率先促进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努力。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中国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就从两方面使得中国对全球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旦中国经济复苏,2010年—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9%,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会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火车头。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由于保持高增长,总体经济实力显著上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成为应对和处理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稳定器”。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1年-2008年期间,中国在20国集团国家中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经济波动系数最低。在2009年只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小。第三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理性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负责任地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稳定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大国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较快复苏,同时理性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了全球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第四是带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2009年新增投资的14.6%用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2.7%;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7.7%上升至2008年的8.9%,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四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