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复试

发布时间:2024-07-02 06:34:07

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复试

1、本科发文章第二作者基本上对考研没有用。2、考研的录取主要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和是否发表论文没有关系。3、本科发表论文对保研可能有用,因为有些本科学校在确定推免生资格的时候会有加分。当然,有论文发表可能给面试导师较好的印象从而提高面试成绩。

如果是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也应该进行适当介绍,因为也可以体现出你对论文的贡献

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和复试总分越高者,会优先被录取。SCI论文能够体现考生的科研能力或学术水平,在考研复试中有加分,可以提升考生被录取的几率。但SCI论文在考研中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没有直观上的感受。近日,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生中,出现了初试390分的落榜,初试331分被拟录取的事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逆转,原因在于一篇SCI高质量的论文。具体情况如下:首先,考研初试(初试满分500分)A考生,第一名390分,占百分比390/500=0.7800,换算一百分制0.7800×100=78.00。B考生,第二名331分,占百分比331/500=0.6620,换算一百分制0.6620×100=66.20。其次,考研复试(复试满分100分)A考生77.93分,B考生90.86分,百分制不用换算。最后,总分初试复试五五分,计算考生考研总分:A考生:78.00×0.5+77.93×0.5=77.97(分)B考生:66.20×0.5+90.86×0.5=78.53(分)北京协和医学院只招录1名研究生,B考生排名第一,被拟录取,A考生排名第二,落榜。也反应了一个事实:复试比重比初试大。B考生在复试中获得90.86分的高分,与A考生拉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B考生在IF6+的SCI期刊上发了篇SCI论文,其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在场导师们的认可。IF分值越高,代表SCI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一般来说,6+的SCI期刊,算是本专业比较优秀的期刊了。对比A考生和B考生,B考生在此次考研中,靠高质量的SCI论文实现逆转。通过以上事件,我们不仅要重视初试,要知道初试分不合格,连复试的资格都没有,也要看到高质量学术成果,比如SCI论文,在复试中的重要性。考生在兼顾初试的同时,也别忽视科研能力等,这些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逆转的“动力”!

考研复试第二作者发表论文

如果是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也应该进行适当介绍,因为也可以体现出你对论文的贡献

很有帮助,署名很重要,二作很厉害了,一般学校的研究生,有篇二作,一作是导师的话都能毕业了!这个是你很重要的筹码!

有用的,可以在复试的时候交给复试小组~但有一点,一定要感觉文章质量不错才交,要不可能适得其反,本科生大多没有发表文章,你有文章(哪怕是第二作者)是你的优势,但一定要仔细检查一下文章的质量,要不面试的老师看了你的文章之后会觉得你写的就是那种文章啊,我当年复试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学因为上交的文章不好,就被刷了,当时我们谁也不知道,后来教师节和导师喝茶聊天,导师说起面试的事情,说,那样的文章都敢发(那学生是第一作者),太让人生气了!还不如不发呢,(他的原话),但你的既然是导师是第一作者,文章应该不错的,复试时如果遇见喜欢学生发文章的导师,还是很有优势的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论文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等。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第二、三作者: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区别:

1、分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3、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通讯作者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如下: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人,有的文章署名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一般需要对人名进行标注; 2、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作者重,而比单独署名分量轻; 3、在国外,第一作者一般是学生的导师或老板,真正编写论文的人在第二作者上的位置出现。

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辅导员就第一、第二作业跟我们做过解释如下:在国外,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学生的导师、老板一类,也就是说,花钱给你做这个课题或者辅导你做课题的人(这一点我想成熟点的人都想得出原因,正如古代一个国家好与不好都会直接与帝王挂钩一样);真正写这论文的人应该会是在第二作者上出现。当然,也有些自己在网上找的一些项目,肯定写自己的。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一作者应该是给那些为课题贡献最大而不是最累的人,这里的贡献包括出资,出人,出他的思想和理论。

本科生除非是天才,一般不会有惊人的思想,这样论文就不会有太多的新意,多数情况下不会涉及专利。既然是这样,论文的目的就是学习写论文。不会影响你的研究生报考、学习。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相信“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是一位老师写的。她只要署了名,发表了,他就弱势了。你时刻可以把论文展示给别人看,别人不但看到了你论文中体现出来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了你为人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等。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第二、三作者: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区别:

1、分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3、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通讯作者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发论文第二作者

有用,sci论文可以有多名作者,比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讯作者等。不同的作者位置,分量是不同的,所起到的作用也有差异。那么,sci论文第二作者有用吗?不一定有用,且作用不如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多名作者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以及sci论文写作和发表,都有各自的贡献。署名sci论文第二作者,肯定有一定的用处,但这个用处是否满足第二作者的个人需要,还要看规定的评审要求。换句话说:对不同的人来说,sci论文第二作者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

sci论文的作者默认是按每个作者的贡献大小进行署名的,即作者署名越靠前,分量越大。sci论文第二作者,相对于第三作者、第四作者等署名靠后的作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位置,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与第二作者更好的位置也存在,即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可见,sci论文第二作者有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sci论文是评职称中非常不错的加分方法,但职称单位限定了sci作者的范围。即参评人发表了sci论文,可能会因为作者位置不符合职称要求而失去加分。一般来说,大多数职称单位认可的是sci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少数单位可能把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纳入认可范围。由此可见,sci论文第二作者评职称可能有用,但比较少见。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