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法学博士要发表论文嘛知乎

发布时间:2024-07-05 07:15:52

法学博士要发表论文嘛知乎

多久这个一般没有硬性要求的,在上交之前写好就行。

作者,资默奇 1,就业机会太少了,教育部给这种现象定性,即 结构性失业 国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不需要这么多书生,需要的是蓝领工人,就是需要一大堆工人,要很多人进工厂,而不是要很多人去读书,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2,就业机会严重不平衡,只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总而言之,中国的产业太落后,产业结构不平衡。 专业的硕博无法对口就业 高等教育放水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造成廉价的高学历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浪费家庭财力,高等教育资源和青春。 白领精英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技术。 作者王子君和其他评论 存量市场,市场空间的衰减导致上行通道被压缩 即,你拿这个文凭找不回这个文凭花的钱存量市场,文凭越来越贵,赚不回钱,是个投资回报低的举动 读大学的成本很高,且很多大学专业不赚钱,因此,开始劝退。 在中国很多行业属于饱和状态,并且还在倒退。 3,作者Ace君及其评论 人口红利过剩,导致很多人处于低级阶段,只能够糊口。 老板的收入靠的是市场溢价 打工仔的收入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竞争激烈强度。 打工仔只要在打工,那么就一直处于低级地位,工资与付出无法匹配。 掌握生产资料的就是老板 不工作就没有工资无法生活的就是打工仔中国精神资本家太多,只谈感情不给钱。 当然主要是中国人口太多,还处于人口红利期 行业准入门槛是卡在权力之中 马克思,当一个人的劳动所得大于资本所得,那他就是无产者。 4,作者,果酱君 因为世界是个大传销。早投胎的封侯拜相,晚投胎的充当炮灰。 你去看法学博士的论文,你会发现,越到今天,字数越多,水平越高,难度越大。八九十年代的论文都不能看,各种抄袭国外,两千年初的论文比之前的要好一些,但水平和今天研究生论文差不多。到了2010年左右,博士论文越来越厚,难度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你可能觉得,这是进步啊,不错,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读个博士的难度,是二十年前的十倍!而博士读出来的收获呢?十分之一!最早的法学博士,全国名校随便选,因为没有啊。在后来,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学术水平,五院四系随便选,再后来,一本随便选,再后来,博士限35岁以下加两篇C,一本招博士要求海归经历。你会发现,读博士越来越不值钱,想找到个好工作越来越难。而那些最早博士毕业的人,现在早就法学泰斗了。人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写论文让学生干,打官司有学生在法院,发论文有学生管期刊,他们是天选之人,一路路灯,一边带项目一边打官司一遍给各级政府和企业做顾问,要钱有钱,有名有名。而现在的人进去,做炮灰,当打工仔。发文章靠跪,评职称靠熬,累死累活只要有一步没赶上,就再也赶不上了。可,为什么以前那么容易,现在那么难呢?因为现在的人是下线,以前的是上线。现在的越难,以前的越容易。大传销,人家是第一批,后来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就等于有了下线,下线越多,这些人赚的越多。而越晚进入的人,向上怕越难。法学学术研究就是个传销游戏,其他的也是。看到北京的房子了吗?早买的,三千一平,晚买的六万一平。房子变了吗?没有啊,不同就是当三千一平的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利益,而一旦人们看到了利益,都往这里冲,那就会形成一个传销的游戏,早进的人拥有泡沫的利益,晚去的人承担泡沫的后果。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专业都在劝退。因为所有的专业都有一个机会问题,而人们都不傻,机会早就被十年前的人站住了。这些站住资源的人不会轻易给后来者机会,而是运用各种方法将这些资源试图保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没有资源的人进入这些专业,实际上就是传销组织做下线。换句话说,做炮灰。就像成名前的郭德纲,所有人都不给他资源,难死他。这个传销游戏,不分专业,哪个专业都有这个问题。有的专业还有机会,可只要不断地有人进去,这些人就会拼了命去争这些机会。于是,后来者抓住机会就像在黑夜里徒手抓鸟一样难。换句话说,其实,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一个做郭德纲的心,付出非凡的努力,有了非凡的本事,才能抢的了机会。 只是,你这样,对于别人来说,想要机会就要更非凡的努力,有更非凡的本事。最后呢?最后你会发现,你都已经精疲力尽了,才能刚好过上一个平庸的生活。 资本的炼丹炉热浪滚滚,你我都是在这里面翻腾起伏,谁不想要机会改名命运呢? 先成为一个有技术的人,等到一个机会。 5,8,作者,韦伯 因为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永远是过剩的,无论什么学科,稀缺的只剩下资本,除了富二代,其他工作都很痛苦

楼上这两位的回答...还真是可以。"职称一路通"阁下说了跟没说一样,感觉就是来水个经验。“mbylzytsy ”阁下,你这回答是自己瞎猜的吧?要是从“开题前的调研工作”到“完成答辩”的时间都算上,那怎么也有3年了,正好是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时间。在下不才,刚刚博士毕业。我写初稿的时间大约是5周,这个时间比较普通,我的博士同学快的只用了不到1个月,慢的差不多2个月。然后导师提意见、我再修改,这个过程大约又花了5周。这个时间同样没准,快的1个月完成,慢的就没法说了。等到定稿的时候,距离我开始动笔已经有3个月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纯粹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

法学博士要发表论文吗知乎

楼上这两位的回答...还真是可以。"职称一路通"阁下说了跟没说一样,感觉就是来水个经验。“mbylzytsy ”阁下,你这回答是自己瞎猜的吧?要是从“开题前的调研工作”到“完成答辩”的时间都算上,那怎么也有3年了,正好是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时间。在下不才,刚刚博士毕业。我写初稿的时间大约是5周,这个时间比较普通,我的博士同学快的只用了不到1个月,慢的差不多2个月。然后导师提意见、我再修改,这个过程大约又花了5周。这个时间同样没准,快的1个月完成,慢的就没法说了。等到定稿的时候,距离我开始动笔已经有3个月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纯粹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学术论文对个人知识储备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发表知乎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台湾经济转型与浙江经济发展比较 摘要: 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型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新兴工业地区”行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浙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目前状况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相似 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同。1986年台湾人均GNP为3993美元,我省人均GDP2006年达到3998美元,2007年提高到4883美元。处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36.4%。也与1986年台湾城乡恩格尔系数37.6%和41.2%大体相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判断。我省目前正处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小康迈向富裕的过渡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基本相似。台湾中小企业比重占98%,我省中小企业比重占到99%。在产业结构中,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5:54.1:40.4,与1986年台湾5.6:47.1:47.3的三次产业结构相近。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我省轻、重之比为54.8:45.2。与1986年台湾的51.5:48.5基本相当。三是开放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我省出口依存度为55%,台湾1986年为50%。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省目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比重分别为26%、19.2%和6.88%。1986年台湾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比重分别为48%、11.4%、10.8%。目前我省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1.9%,台湾1986年贸易顺差为15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3%。而且,我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基本相同。一是资源要素短缺。1986年台湾资源要素制约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紧张、矿产资源贫乏,石油95%依赖进口,制造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尖锐。目前我省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缺水问题凸现。能源原材料90%以上依靠外部调入,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紧缺。二是劳动成本上升。台湾劳工工资自1980年代以来上升较快,1986年制造业雇员月平均工资比上年上升了15.8%,分别高出当年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4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劳动成本上升使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陷入劣势。近年来我省劳动工资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大幅上升,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低廉优势的逐渐丧失。三是创新能力较弱。1986年台湾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1.14%,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引进比例高达56.4%。目前我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4%,技术对外依存度为63%。四是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台湾由于连年对美贸易出超。台币升值压力骤增。1986年台币兑美元比上年升值近11%。近年来我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连续升值,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五是环境保护压力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民众环保意识增强,1986年发生了鹿港反杜邦运动和宜兰拒绝台塑集团投资建厂等事件。近几年来我省群众对环境诉求越来越高,已经先后发生了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台湾8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转型的举措和成效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台湾在1986年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相继制定出台《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科技专案计划》、《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等政策法规,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增加科技投入,建设高速电脑中心、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生物科技中心、作物种源中心等“四大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从199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台湾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85%,专门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5.4%提高到11.9%,台湾地区整体科技实力IMD世界排名为第7位。 2制定产业导向政策,推进产业加快升级。台湾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制定《策略性工业之适用范围》,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污染防治、医疗保健、特用化学品与制药、航空太空、消费性电子及高级材料等10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电、软件、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生物科技和能源节约等8大关键技术。对划入策略性工业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加速折旧、纳税限额、放宽保留盈余、关税减免以及融资安排等方式,给予租税奖励和贷款照顾,同时发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迅速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基地。1999年与1986年相比,农业就业比重由17%下降到5.4%,工业就业比重由41.6%下降到37.2%,服务业就业比重由41.4%上升到54.5%。高科技产业比1986年增长1.7倍,高科技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38.4%,微型电脑、监视器、电脑终端机等11项高科技产品的产值排名世界第一。 3加强扶持中小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台湾制订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辅导中小企业方案”,确立个案整体辅导、提供市场咨询、协调厂商合作、帮助企业融资、加强人才培训和对外投资辅导等6项主要任务,并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以强化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分工协作网络,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至1994年中卫体系产业群已达113个,受影响的厂商有1.5万家,产值影响率为45%。同时,在财税扶持上,实施“两税合一”方案,规避重复征税,激励中小企业扩大投资,并设立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7家地方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实行优惠利率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筹资4.5亿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融资服务。 4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台湾制定了《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和《全民优惠释股方案》,采取“出售股权、标售资产、以资产作价与民间合资成立民营公司、公司合并且存续企业为民营企业以及办理现金增资等5种方式实施公有企事业民营化改革。同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鼓励岛外银行到台湾设分支机构,废止中心汇率制度,放松外汇管制,放宽银行利率,实施利率市场化,支持银行开发保证金交易、利率互换、买卖期权等金融商品。到1996年6月底为止。共有40家外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65家分行以及27家办事处。1997年有10多家民营新银行存贷款额超过1000万元新台币。1999年8月,共成立了124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400余家高科技企业,保证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强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5调整外贸 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台湾为了适应 经济国际化趋势,实行“分散市场”策略,大力实施“亚太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台商投资东南亚,协助台商拓展中东欧新兴市场,大幅调减关税,降低进口管制,鼓励加工贸易。在高雄、台中港区设置海空联运的仓储转运区,在中岛、成功、台中港和小港4地设置4个专区。调整出口加工区功能,使外贸重心逐步由美国移向亚洲。到1997年,台湾对美国市场依赖从1987年的44%下降24%,对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由8%提高至24%。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27.6%上升到52.5%。对美国和东南亚投资比重下降了25.3%和32.4%,对祖国大陆投资上升了64.6%。外贸顺差失衡得到矫正,1993年外贸顺差比1987年减少了104.95亿美元,外汇储备趋缓。汇率开始趋于稳定。 6实施环保节能措施,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台湾相继制定出台《 环境保护法基本草案》和《环境研究发展规划》等56项法规,大力实行能源多元化政策,提高使用核电比例,推动太阳能利用,推进石油进口地多元化,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实施经济鼓励。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开展能源节约技术和再生能源研发, 组织专家到企业提供节能技术的诊断服务。促进再生能源利用,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政府机关率先实施减少10%的油、电、水用量,以引导全民节约能源。1981年至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以年均0.90%的速度递减。石油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67.65%下降到1991年的53.47%。 三、借鉴台湾 经验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阶段。我们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和做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 1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台湾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1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45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7家,行业与区域创新平台26个。但在现有县级以上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领域中,研发机构规模偏小,100人以下占4/5,产业技术 应用研究比例偏低,应用研究成果应用只占51.8%。为此,我省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资源整合,推动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领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以新竹科学工业园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6家,但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弱点。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各项配套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别是环杭州湾高新区要致力于建成全省高科技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 3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把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配套体系,是台湾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我省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业辅导、技术开发、融资担保、品牌建设、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纳入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成功之处。目前我省民间资本充裕,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潜力巨大。要加快我省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扩大地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试点 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并努力构建我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浙江板块”。规范发展产权市场,扩大产权交易规模,促进产权合理流动。积极培育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 5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省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积极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化工业示范园区。 6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构筑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格局。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下,我省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 教育、环保、 文化、医疗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减少贸易摩擦。建设和完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推进保税港区、“区港联动”和保税 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我省国际资本集聚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和市场战略联盟,鼓励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 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看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的人还看: 1. 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2) 2. 核心医学学术论文 3. 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的发表方法 5. 学术论文的发表

博士论文正常需要一至两年的写作时间,这还不包括开题前的调研工作的准备用时。

作者,资默奇 1,就业机会太少了,教育部给这种现象定性,即 结构性失业 国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不需要这么多书生,需要的是蓝领工人,就是需要一大堆工人,要很多人进工厂,而不是要很多人去读书,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2,就业机会严重不平衡,只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总而言之,中国的产业太落后,产业结构不平衡。 专业的硕博无法对口就业 高等教育放水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造成廉价的高学历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浪费家庭财力,高等教育资源和青春。 白领精英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技术。 作者王子君和其他评论 存量市场,市场空间的衰减导致上行通道被压缩 即,你拿这个文凭找不回这个文凭花的钱存量市场,文凭越来越贵,赚不回钱,是个投资回报低的举动 读大学的成本很高,且很多大学专业不赚钱,因此,开始劝退。 在中国很多行业属于饱和状态,并且还在倒退。 3,作者Ace君及其评论 人口红利过剩,导致很多人处于低级阶段,只能够糊口。 老板的收入靠的是市场溢价 打工仔的收入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竞争激烈强度。 打工仔只要在打工,那么就一直处于低级地位,工资与付出无法匹配。 掌握生产资料的就是老板 不工作就没有工资无法生活的就是打工仔中国精神资本家太多,只谈感情不给钱。 当然主要是中国人口太多,还处于人口红利期 行业准入门槛是卡在权力之中 马克思,当一个人的劳动所得大于资本所得,那他就是无产者。 4,作者,果酱君 因为世界是个大传销。早投胎的封侯拜相,晚投胎的充当炮灰。 你去看法学博士的论文,你会发现,越到今天,字数越多,水平越高,难度越大。八九十年代的论文都不能看,各种抄袭国外,两千年初的论文比之前的要好一些,但水平和今天研究生论文差不多。到了2010年左右,博士论文越来越厚,难度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你可能觉得,这是进步啊,不错,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读个博士的难度,是二十年前的十倍!而博士读出来的收获呢?十分之一!最早的法学博士,全国名校随便选,因为没有啊。在后来,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学术水平,五院四系随便选,再后来,一本随便选,再后来,博士限35岁以下加两篇C,一本招博士要求海归经历。你会发现,读博士越来越不值钱,想找到个好工作越来越难。而那些最早博士毕业的人,现在早就法学泰斗了。人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写论文让学生干,打官司有学生在法院,发论文有学生管期刊,他们是天选之人,一路路灯,一边带项目一边打官司一遍给各级政府和企业做顾问,要钱有钱,有名有名。而现在的人进去,做炮灰,当打工仔。发文章靠跪,评职称靠熬,累死累活只要有一步没赶上,就再也赶不上了。可,为什么以前那么容易,现在那么难呢?因为现在的人是下线,以前的是上线。现在的越难,以前的越容易。大传销,人家是第一批,后来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就等于有了下线,下线越多,这些人赚的越多。而越晚进入的人,向上怕越难。法学学术研究就是个传销游戏,其他的也是。看到北京的房子了吗?早买的,三千一平,晚买的六万一平。房子变了吗?没有啊,不同就是当三千一平的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利益,而一旦人们看到了利益,都往这里冲,那就会形成一个传销的游戏,早进的人拥有泡沫的利益,晚去的人承担泡沫的后果。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专业都在劝退。因为所有的专业都有一个机会问题,而人们都不傻,机会早就被十年前的人站住了。这些站住资源的人不会轻易给后来者机会,而是运用各种方法将这些资源试图保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没有资源的人进入这些专业,实际上就是传销组织做下线。换句话说,做炮灰。就像成名前的郭德纲,所有人都不给他资源,难死他。这个传销游戏,不分专业,哪个专业都有这个问题。有的专业还有机会,可只要不断地有人进去,这些人就会拼了命去争这些机会。于是,后来者抓住机会就像在黑夜里徒手抓鸟一样难。换句话说,其实,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一个做郭德纲的心,付出非凡的努力,有了非凡的本事,才能抢的了机会。 只是,你这样,对于别人来说,想要机会就要更非凡的努力,有更非凡的本事。最后呢?最后你会发现,你都已经精疲力尽了,才能刚好过上一个平庸的生活。 资本的炼丹炉热浪滚滚,你我都是在这里面翻腾起伏,谁不想要机会改名命运呢? 先成为一个有技术的人,等到一个机会。 5,8,作者,韦伯 因为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永远是过剩的,无论什么学科,稀缺的只剩下资本,除了富二代,其他工作都很痛苦

博士要英文发表论文嘛知乎

你好,对呀,比如你什么毕业,你到最后都是要交这种论文答辩了呀,要不然你不可能毕业的。不会给你发证的。

不是的,这个没有这个必要的,中文版本的也是可以的,

博士论文是博士毕业的时候学校的 要求,博士论文属于学位论文

是的博士毕业一定要发表论文,而且还需要导师通过,论文其实还好,主要是导师如果有用请采纳~

法学博士要发表论文嘛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论文发表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博士期间第一次发表论文,可能会遭遇四处碰壁的经历。其实我们的很多老师,早年都有类似的经历。要知道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博士生都有发表的要求,少的2篇,多的有3-4篇的,发表的竞争压力相当大。更何况各大刊物、尤其是CLSCI刊文的主体是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留给博士生们的版面并不宽裕。有时候你可能会很不服气,我的论文写得这么好,不比已经发表出来的差,编辑怎么就不用。有的时候,幸运地过了初审,经过了几次外审和返修,最后还是没有被录用,难免心浮气躁、愤愤难平。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任何行业都有它的积淀成本问题,入行久者积淀的成本自然更丰厚。作为刚入行的年轻人,博士生的积淀成本基本为零,学术能力尚未得到认可。发表论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霍奈特所讲的“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要得到刊物和学界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后随着发表越来越多,你就会感觉越来越顺畅,这是因为你的积淀成本越来越多。所以,同一篇差不多的论文,名教授能发《法学研究》,而现在的你只能发《法治研究》,因为他站在了比你更高的起点之上。更何况现在很多刊物也有各种评价指标,其中有一项就是引用率。可以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写的和名教授写的,引用率能一样么?所以,在最初开始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毅力。认真对待每一次投稿和每一次修改,如果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被录用,那就换一个杂志再投。这个过程并非是一个纯粹浪费时间的过程,因为在上一个杂志的初审、外审和修改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问题,会进行完善再投给下一个杂志。你的论文质量会越来越高,相应地,“中标率”也会越来越大。二、要对研究和发表作整体规划研究和发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发表不纯粹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更主要是作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都应该是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为此,要尽早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主题。我们知道,写博士申请和面试时候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关于你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但我们有一些博士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很多博士写的是一个计划,博士期间由于接触到了新的材料,会更换计划,甚至到了临近动笔写博士论文又换了。其实对于真正有创新的研究来说,三四年时间并不长:如果你想要做的主题已经有比较多的资料了,那么你阅读消化这些资料就要花费不短的时间,而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新则更难;如果你要做的主题比较新,那么搜集资料本身就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你利用联培等机会去国外搜集,有的可能还需要进行调研,这都会花费不少时间。所以,时间是很宝贵的。怎么办?在攻读博士之初,就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研究计划,结合自己的前期积累、研究兴趣和对自身能力的估计确定研究主题,没有重大原因不要随意更改。研究过程中困难一定会有,任何一个主题——成熟的也好、不成熟的也好——都会在具体写作时遇到各种问题,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另外,如果你是硕士毕业生应届来读博的,那么其实从硕士期间有了读博意愿时起,就应该及早确立读博时的研究主题,最好要使得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有连续性,使得硕士和博士期间成为一个整体。说实话,能在6-7年时间里真正对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研究,且成为这一主题上的专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三、要事先了解不同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每一个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是不同的,所以“聪明的”投稿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提高成功率。王人博老师曾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对比过《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刊物的风格,比如《法学研究》会比较倾向于刊发“精耕细作”型的教义学色彩较浓的论文,《政法论坛》则会比较倾向于刊发思辨型和基础研究的论文。但这两个刊物很少刊发对于国外制度和学说纯粹介绍比较的论文,但《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中外法学》则对这类论文比较青睐。再比如说《中外法学》对比篇幅的要求会比较宽松,而像《法学》这样倾向于“短、平、快”风格和实践问题导向的刊物则一般会要求篇幅短些。另外,也要了解不同刊物的分工和栏目设置。例如,《当代法学》和《法制与社会发展》都是吉林大学办的刊物,但有分工:《法制与社会发展》是由法学理论研究中心办的,主要刊发法理学和法史学的论文(偶然也有部门法学的,特别是部门法理学的),而《当代法学》则一般不发法理学的论文。另外,《法制与社会发展》设有专门的西方法哲学栏目(这在国内期刊中十分罕见),《法律科学》设有法律文化栏目,如果博士生们做的是相关的研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投稿。要了解刊物的这些信息,渠道有三个:一个是去看刊物的网站,一个是去查看比较最近几期的刊物,另一个就是向有经验者求教。四、要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了解一个人需要过程,而与编辑的良好沟通也是很重要的。经历了最开始的困顿,如果与编辑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那么以后就会变得比较顺利。除了在投稿过程中与编辑的沟通外,适当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也是一个渠道。人民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就曾说过,他人生的第一篇《法学研究》就是因为一次会议他做了主题发言,下来后编辑直接向他约的稿。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论文是写给人看的,在公开的学术场合发表自己的论文观点,有时也有助于转化为纸质媒介。当然,这不是鼓励博士生们去“混圈子”,不作区分地到处参加各种会议不仅会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因为对不熟悉的主题发表的意见不专业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要有所选择,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主题的会议。除了编辑外,也要与自己的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写作状况。导师不仅可以给出专业的指导,而且由于拥有更大的积淀成本,可以给出针对本专业的投稿建议,甚至推荐投稿。法学论文不像自然科学的论文那样有通讯作者,有的期刊甚至不鼓励合作发表,但导师的推荐有时也很重要。不要怕麻烦导师,导师就是用来麻烦的——当然,前提是你的论文质量过关,否则会影响你导师本人的信誉度。即便无法推荐,导师的经验也毕竟比你更丰富。最后,还是要多写多投。写得多,投得多,摸清楚了路径,成功率自然就会上来。尤其是要多写,这个别人没法帮你。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规定,法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是2篇,我们有很多博士生也都仅以此为目标。但是鉴于很多博士生以后都要去高校或科研机构,而现在教职和科研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多发表肯定有竞争力。更何况有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为主的高校)直接规定了比较高的起聘条件。有一次,隔壁一家高校法学院领导来我们法学院调研,谈及他们法理学专业缺岗2名教师,但起聘条件是4篇核刊(或者3篇做博士后),问法大有没有人。但遗憾的是,下来一问,所有预计当年毕业的法理学专业博士都只有2篇。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就死亡),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乏是当下博士生涯的写照。发表不能决定一切,但却可以决定你能不能找到教职,从而还有机会去继续你作为学者的生活——除非你不想干这行了。

没那回事,只要导师肯收就行,我那些硕士同学没几个发过论文的

博士毕业的话一定是要发表论文的,因为他们有一个毕业论文,这是他们毕业必须要打分的东西,所以的话一定要发表论文的。且这个是他能够毕业的东西之一。

你也一定要发表论文,这是对博士生的要求,博士发表论文的事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写

文学考博要发表论文嘛知乎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本科可以直接考博士。但前提条件是本科毕业6年及以上专业工作经验,有进修过硕士课程的证明,及发表相当于硕士水平的期刊(一般要求是北大核心两篇以上)论文,报考时还要加考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

1.基本概念?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掌握一个科研领域?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开创新理论?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成果的关系?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2。问自己几个问题?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想做科研工作吗?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你想进高校工作吗?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你有足够的能力吗?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智力:显然?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3。警告(博士不是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找工作更容易:搞笑!?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4。还有几个好消息?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故转贴了一篇自认为不错的文章。希望对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同学一点启示。下面是转贴的内容。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首先,谈谈为什么要读博?1、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 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请你谨慎考虑。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 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其次,既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 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环节。等你博 士毕业之后,不继续自己的科研,可是又已经付出那么多青春、热情和心血,放弃是否舍得?如果继续从事科研,就要考虑自己是否热爱这种寂寞的无人喝彩的工 作,并且身边都是精英,你能否承受那种压力?要知道,真正的名专家名学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要默默无闻、平平淡淡过一生的。你也 可以有更好的未来,但 那意味着加倍的付出和努力。2、如果已经想好了,比如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大 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仅仅是体验一下这种生活,或者证明一下自己,或者临时没有更好的出路,想过渡一下,或者干脆就是喜欢从事科研,那么,无论任何理由,只 要是坚定的,能说服自己的,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祝贺你,你就可以尝试。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读博士可能需要什么?1、高智商就不要说了,还要有高的情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高处能胜寒,或者寂寞的时候依然美丽着。但凡读到博士的人,总是一些人群中的佼佼者。要么是绝顶聪明,要么是极端有毅力,要么就是非常灵活,总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在读博期间的感受 之一就是,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 共同进步的群体。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第一要素。但是不要以为光有高智商就有好的生活。高 情商也很重要,比如你要经常想一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过和适合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怎样让自己在纷繁的乱世中保持一份清醒,远离物质诱惑?你怎样让自己保 持快乐?因为,的确是有一些人没想好就进来了,所以学得很累,日子过得很牵强,时不时可能还觉得"活着没劲"。如果这样的话,倒不如及早融入社会洪流更让 你能安静下来。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是最好的,如果压根做不到出世,就绝对入世一些,让自己实际"生活"起来,也就运转自如了。因为如果没有高情商,那么读博不但可能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且会带来很多负累。因为你可能会跟社会上的人比物质,跟潜心做学问的人比成果,跟那些 滋润的"小家庭"比幸福等等。那就比较麻烦,因为老天爷毕竟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给一个人。你得到了一些,就要坦然面对3年或者4年的清苦生活。2、读博需要有点毅力,沉得住气,至少一段时间内是这样。读博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只是想混混,也不是那么好混的。现在的毕业论文盲审制度,还是能卡住不少没下功夫或者功夫下得不到,或者下了功夫但没下到当处 的人的。而且,平时博士还有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档次的要求,动不动就是国家核心期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 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平时上课、读 书的要求就不要说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或者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为了自己至少像个博士,理工科的人要无数次地做实验,甚至通宵达旦,而文科 的学生则要天天泡在书堆里,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来,看小说的时间是没有的。大家都比较训练有素,就是自己浪费了时间会自责。所以为了逃避自责的痛苦和外 在的压力,大家一般还是要选择一点点的去面对和积累。没有点做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却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 知道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 人折磨坏的。结果是,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自然减肥"。一个抱着侥幸心理,本来以为混混就可以过关的同学,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逻辑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接下来看一下读博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1、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说这个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 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 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 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 ,等等。2、读博可能会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个通才教育,只会将人的研究领域和学习领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读博可能多多少少还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就是你在长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经多多少少对这些研究产生兴趣。明知继续研究可能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却 着实可惜,那时该怎么办?其实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最后选择的未必是最初想选择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学,本来想进新闻媒体,或者出版单位,或者机关 等等,机会并不是没有,但是真正抉择的时候,却又割舍不下对专业培养起来的感情,最终继续选了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也有的虽然进了新闻出版,却做的并不开 心,有点后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学术的时候不觉得热爱,反倒是真正离开了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喜欢学术的。这是一种悖论。会带来很多困惑和尴尬,这些问题的 解决需要智慧、对自己的了解,还需要决断能力。一旦上了这贼船就必须面对,由不得你了。说了这些,有人可能退缩了,觉得后脊梁骨嗖嗖发凉。其实,运用最简单的逻辑想想,如果真的读博就像地狱,哪还有现在的趋之若骛呢?不否认有一些头脑发昏,没想明白就混进来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虑好了并认可这种方式的。权且说其一二:?1、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 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 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 富、一种收获。有一个同事,我在博客中提到过的,海归,放弃了原来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 到国外读博士,最后回到高校。就是因为她觉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变得没有时间思考,人像机器。所以为了进高校,她选择了读博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了10几年。 她说,人是要有点追求的。斯夫!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 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2、读博可以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并与最聪明的人相处。想不提高都难!?有博士点的地方,大都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各种资源也很多。读博士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就接近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些大家,聆听他们在学术、做 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诲。这将是受益终生的。这种视界的打开和融合对一个人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学者的点拨,可能会使人少走很多弯路,并在一 些领域迅速接近国内或国外同行。某种意义上,这有"鲤鱼跳龙门"之效。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用原来硕导的话说:"就像从省 队进了国家队"。各种讲座、交流以及图书等等资源,使人进步飞快。再说周围的同学,都是 来自各地的人中龙凤。依我的经验,每个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质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的,比如那种悟性、那种天资、那种刻苦、那种执着、那种毅力, 等等。所以,与这样的一群聪明人交往,无论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难容忍的缺点,但也总是有一些优点是值得学习的,在这样的一种碰撞和交流中,无论是对学术 的,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让人获益匪浅。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难!?3、读博可以积累一些资源。博 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 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学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无论对搞研究,还是作为了解风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颇有助益的。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广泛的 学术联系。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 瞬间拥有别人奋斗10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用原来同事的话 说,读博就是赚钱。或者,读博还极有可能在毕业后进入一个博士成群的工作团体。这样,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状态。与智 者的交流毕竟是令人愉快的。对此我受益良多。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老教授曾经说过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发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象在机关等单位工作,在年轻的时候多是为别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凉。而现在看来,读博直接地与以后是否有机会搞科研密切相关。4、读博可以愉悦身心,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因为博士不象本 科生那样有天天上不完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约束,有各种检查和评比,所以基本上属于比较天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优美 的环境和小资的气氛,博士生里面,大家基本上要么是有收入的,要么是可以自己赚些外快的,思想相对比较成熟了,各方面处于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带,并可以暂时 脱离家庭的束缚,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个性的事情,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放松、调整和休憩,而对于从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也 从别人那里直接间接得到一些启迪。我的博士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有一帮朋友,大家经常轮流坐庄,出去吃饭、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园里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学校的食堂里进行"学术午餐" 和"学术晚餐",关于学术的、人生的、社会的,无所不谈。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同学和朋友都颇为留恋那段时光。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学术论文对个人知识储备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发表知乎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台湾经济转型与浙江经济发展比较 摘要: 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型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新兴工业地区”行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浙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目前状况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相似 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同。1986年台湾人均GNP为3993美元,我省人均GDP2006年达到3998美元,2007年提高到4883美元。处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36.4%。也与1986年台湾城乡恩格尔系数37.6%和41.2%大体相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判断。我省目前正处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小康迈向富裕的过渡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基本相似。台湾中小企业比重占98%,我省中小企业比重占到99%。在产业结构中,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5:54.1:40.4,与1986年台湾5.6:47.1:47.3的三次产业结构相近。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我省轻、重之比为54.8:45.2。与1986年台湾的51.5:48.5基本相当。三是开放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我省出口依存度为55%,台湾1986年为50%。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省目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比重分别为26%、19.2%和6.88%。1986年台湾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比重分别为48%、11.4%、10.8%。目前我省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1.9%,台湾1986年贸易顺差为15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3%。而且,我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基本相同。一是资源要素短缺。1986年台湾资源要素制约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紧张、矿产资源贫乏,石油95%依赖进口,制造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尖锐。目前我省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缺水问题凸现。能源原材料90%以上依靠外部调入,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紧缺。二是劳动成本上升。台湾劳工工资自1980年代以来上升较快,1986年制造业雇员月平均工资比上年上升了15.8%,分别高出当年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4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劳动成本上升使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陷入劣势。近年来我省劳动工资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大幅上升,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低廉优势的逐渐丧失。三是创新能力较弱。1986年台湾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1.14%,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引进比例高达56.4%。目前我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4%,技术对外依存度为63%。四是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台湾由于连年对美贸易出超。台币升值压力骤增。1986年台币兑美元比上年升值近11%。近年来我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连续升值,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五是环境保护压力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民众环保意识增强,1986年发生了鹿港反杜邦运动和宜兰拒绝台塑集团投资建厂等事件。近几年来我省群众对环境诉求越来越高,已经先后发生了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台湾8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转型的举措和成效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台湾在1986年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相继制定出台《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科技专案计划》、《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等政策法规,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增加科技投入,建设高速电脑中心、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生物科技中心、作物种源中心等“四大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从199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台湾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85%,专门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5.4%提高到11.9%,台湾地区整体科技实力IMD世界排名为第7位。 2制定产业导向政策,推进产业加快升级。台湾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制定《策略性工业之适用范围》,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污染防治、医疗保健、特用化学品与制药、航空太空、消费性电子及高级材料等10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电、软件、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生物科技和能源节约等8大关键技术。对划入策略性工业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加速折旧、纳税限额、放宽保留盈余、关税减免以及融资安排等方式,给予租税奖励和贷款照顾,同时发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迅速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基地。1999年与1986年相比,农业就业比重由17%下降到5.4%,工业就业比重由41.6%下降到37.2%,服务业就业比重由41.4%上升到54.5%。高科技产业比1986年增长1.7倍,高科技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38.4%,微型电脑、监视器、电脑终端机等11项高科技产品的产值排名世界第一。 3加强扶持中小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台湾制订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辅导中小企业方案”,确立个案整体辅导、提供市场咨询、协调厂商合作、帮助企业融资、加强人才培训和对外投资辅导等6项主要任务,并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以强化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分工协作网络,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至1994年中卫体系产业群已达113个,受影响的厂商有1.5万家,产值影响率为45%。同时,在财税扶持上,实施“两税合一”方案,规避重复征税,激励中小企业扩大投资,并设立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7家地方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实行优惠利率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筹资4.5亿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融资服务。 4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台湾制定了《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和《全民优惠释股方案》,采取“出售股权、标售资产、以资产作价与民间合资成立民营公司、公司合并且存续企业为民营企业以及办理现金增资等5种方式实施公有企事业民营化改革。同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鼓励岛外银行到台湾设分支机构,废止中心汇率制度,放松外汇管制,放宽银行利率,实施利率市场化,支持银行开发保证金交易、利率互换、买卖期权等金融商品。到1996年6月底为止。共有40家外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65家分行以及27家办事处。1997年有10多家民营新银行存贷款额超过1000万元新台币。1999年8月,共成立了124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400余家高科技企业,保证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强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5调整外贸 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台湾为了适应 经济国际化趋势,实行“分散市场”策略,大力实施“亚太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台商投资东南亚,协助台商拓展中东欧新兴市场,大幅调减关税,降低进口管制,鼓励加工贸易。在高雄、台中港区设置海空联运的仓储转运区,在中岛、成功、台中港和小港4地设置4个专区。调整出口加工区功能,使外贸重心逐步由美国移向亚洲。到1997年,台湾对美国市场依赖从1987年的44%下降24%,对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由8%提高至24%。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27.6%上升到52.5%。对美国和东南亚投资比重下降了25.3%和32.4%,对祖国大陆投资上升了64.6%。外贸顺差失衡得到矫正,1993年外贸顺差比1987年减少了104.95亿美元,外汇储备趋缓。汇率开始趋于稳定。 6实施环保节能措施,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台湾相继制定出台《 环境保护法基本草案》和《环境研究发展规划》等56项法规,大力实行能源多元化政策,提高使用核电比例,推动太阳能利用,推进石油进口地多元化,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实施经济鼓励。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开展能源节约技术和再生能源研发, 组织专家到企业提供节能技术的诊断服务。促进再生能源利用,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政府机关率先实施减少10%的油、电、水用量,以引导全民节约能源。1981年至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以年均0.90%的速度递减。石油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67.65%下降到1991年的53.47%。 三、借鉴台湾 经验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阶段。我们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和做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 1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台湾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1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45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7家,行业与区域创新平台26个。但在现有县级以上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领域中,研发机构规模偏小,100人以下占4/5,产业技术 应用研究比例偏低,应用研究成果应用只占51.8%。为此,我省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资源整合,推动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领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以新竹科学工业园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6家,但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弱点。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各项配套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别是环杭州湾高新区要致力于建成全省高科技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 3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把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配套体系,是台湾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我省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业辅导、技术开发、融资担保、品牌建设、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纳入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成功之处。目前我省民间资本充裕,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潜力巨大。要加快我省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扩大地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试点 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并努力构建我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浙江板块”。规范发展产权市场,扩大产权交易规模,促进产权合理流动。积极培育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 5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省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积极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化工业示范园区。 6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构筑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格局。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下,我省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 教育、环保、 文化、医疗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减少贸易摩擦。建设和完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推进保税港区、“区港联动”和保税 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我省国际资本集聚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和市场战略联盟,鼓励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 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看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的人还看: 1. 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2) 2. 核心医学学术论文 3. 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的发表方法 5. 学术论文的发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