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量子信息投稿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3 16:34:05

量子信息投稿期刊

《河南化工》可以参考一下

量子通信是当下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

但由于光子的衰减,量子通信会被距离所限制, 这些光子就正如神话故事里的“牛郎”和“织女”一样,被分隔在光纤两端 。

如果说牛郎织女可以靠着“鹊桥”每隔一年相会一次。

那么在量子世界里,能让“光子牛郎”和“光子织女”相遇的“鹊桥”就是 “量子中继”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 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 利用固态量子存储器和外置纠缠光源,首次实现两个 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量子纠缠 ,并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继。

该研究成果登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新一期封面,这也是中国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领域的重大进展。

受限于光子数在光纤中的指数衰减,远程量子纠缠的传输距离被限制在百公里水平。

中科大科研团队是这么描绘远程量子纠缠传输难题:“通过光纤向距离一千公里外的地方每秒发射一百亿个光子,要花三百年才能接收到一个光子。”

距离问题,就成了当下量子网络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量子中继的思想,即将远距离传输划分为若干短距离基本链路,先在基本链路的两个临近节点间建立可预报的量子纠缠,然后通过纠缠交换技术进行级联,从而逐步扩大量子纠缠的距离。

通俗易懂来讲: 如果直接发送光子很困难,那么可以像短跑接力一样,将光子分段传输,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

这其中的技术核心是量子存储技术,作为量子中继的核心器件, 量子存储器对光子比特进行缓存,并用于储存光子纠缠态 。

而当前业内一直研究的课题,就是 提升纠缠连接效率 。

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者已在冷原子气体和单量子系统中实现量子中继的基本链路,但均基于 发射型量子存储器 构建,其纠缠光子是由存储器本身发射出来的。此前,李传锋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发射型量子存储器,要么一次只能传输1个量子,效率低;要么一次传输多个量子,但精确率低。

这种架构难以同时支持确定性光子发射和多模式复用存储,限制了纠缠分发的速率。

而此次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的 吸收型量子存储器 的量子中继架构,把量子存储器和量子光源分离开来,故能同时兼容确定性光子源和多模式复用, 是目前理论上通信速率最优的量子中继方案 。

简单来说, 存储和发射分离开来,可以保证传输时的精确度。

此前,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长期从事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研究。

早在2015年,该团队就首次利用光子的空间自由度实现复用量子存储,存储维度数达到51维,至今保持固态量子存储维度数最高水平。

此后,研究组还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存储器可以在时间和频率自由度实现任意脉冲操作,代表性的操作包括脉冲排序、分束、分频、异频光子合束和窄带滤波等。

在本次实验里,研究组研究的是 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 的固态量子存储,这种存储器利用两块1.4毫米厚的掺钕钒酸钇晶体,分别处理光的两种正交偏振态。

基于独创的“三明治”结构,每对纠缠光子中的一个光子被三明治型量子存储器所存储,然后,每对纠缠光子中的另一个光子会同时传输至中间站点,这就实现了量子中继。

《Nature》杂志审稿人对此次的研究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这是在地面上实现远距离量子网络的一项重大成就。”

总结来讲,这次研究成果就是如何让单个微弱的纠缠态光子在光纤中尽可能远的传输,传输的其实依然是量子密钥,距离真正的“量子+通讯”还有一定距离。

但这依然是中科大这些年量子通讯领域一系列进步的延续,也延续着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来看, 中国已经走在了国际量子通信领域的前列。

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光纤资源,这为其大规模实施量子通信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行业头部企业在产品上的突破和通信巨头的入局,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的推进,也为量子通信低成本产业化带来可能。

在未来, 信息安全本身是一个刚需、庞大的市场,而量子通信作为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战略产业 ,也将一直保持行业技术突破,直到我国实现“量子霸权”。

对于今后的研究方向,李传锋教授表示:下一步,研究组将继续提高量子存储器的各项指标,并采用确定性纠缠光源,从而大幅提高纠缠分发的速率,努力实现超越光纤直接传输的实用化量子中继器。

我们也期待中科大科研团队能在未来有更大的突破。

量子信息处理期刊官网投稿

利用的是墨子号,

墨子号是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至于这颗卫星为什么要取名为墨子号,潘建伟院士是这样说的,墨子最早时提出的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奠定了光通信和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他的名字命名,将会提高我们的自信。

这颗卫星首次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了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已具备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让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突破距离的限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促进广域乃至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

英国剑桥大学量子物理学教授阿德里安·肯特也曾表示过这是为使用量子技术构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网络迈出的“第一步”。

由此不难看出量子卫星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中国物理 ,物理快报 ,光子学报 量子电子学报

一般就是在官方网站上就能投,下面给出几个国际上比较权威的物理杂志链接

在量子力学中,量子信息(quantum information)是关于量子系统“状态”所带有的物理信息。通过量子系统的各种相干特性(如量子并行、量子纠缠和量子不可克隆等),进行计算、编码和信息传输的全新信息方式。

量子信息发表论文

从1987年起,孙昌璞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及基本问题、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理论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 对量子开系统理论等量子物理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为多年后(1996年开始)量子信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以前系列的研究工作契合了量子信息的发展, 1997年后孙昌璞在量子信息基础和物理实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孙昌璞至今已经发表SCI论文200余篇《Phys.Rev》系列文章有98篇, 其中《 Phys.Rev.Lett.》10篇)),被引用2500余次(他引1500余次, H 因子 24。他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单篇引用超过300次(SCI 引用265次),是国际上这方面最早的三篇开创性文章之一,200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史莱克(SLAC)高能物理资料中心统计的《引用最多的数学物理论文》(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排名第51,中国本土孙昌璞的文章是唯一的入选),并获得美国ISI《经典引文奖》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统计1981年以来的论文, 中国共有47篇文章获奖,物理学只有两篇)。1995年,美国《科学》专刊评价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他的研究工作。他17年前开始的量子绝热近似和诱导规范场的研究,由于磁约束冷原子实验的新进展,2005年后重新引起重视。在此方向上,孙昌璞等又提出了利用诱导规范场的斯特恩-盖拉赫效应分离手征分子的重要物理方案。英国《物理世界》头版报道并评论了这个工作。2008年,他有2个理论预言(量子相变系统的动力学敏感性和人工原子循环结构)得到实验的验证, 前者在2009年还启发了观察量子临界现象的新实验。他于2005年提出的纳米机械振子主动冷却的方案与德国小组20008年冷却LC介观电路的机制一致。孙昌璞的主要学术成果包含:1. 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并给出其低能集体激发的微观解释和利用集体准自旋波激发作为量子记忆体的理论方案;首次得到 SU(n)量子代数的玻色子表示和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的量子群构造。2、提出了量子绝热近似高阶修正方法和推广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发现了诱导规范场的可观测效应。基于量子比特绝热操纵,研究了固态量子比特的相干集成、纳米机械冷却和约瑟芬森结量子计算的问题,指出了可变耦合自旋链单粒子谱具有可公度性,从而可实现完美的量子态传输。 3. 建立了量子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和自洽的量子测量理论,通过精确可解的量子耗散模型,揭示了不可逆过程导致的波包定域化的现象;发现了处于临界点的自旋链具有量子混沌特性活动力学敏感性,与之耦合的外部系统会发生退相干增强效应。

1987年至今,分别在《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Science in China(Series G: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B》]、《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国物理C》]、《物理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量子电子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量子光学学报》、《光散射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光电子·激光》、《激光杂志》、《激光技术》、《应用光学》、《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与工程》、《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30余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20余篇。其内容涉及:激光物理学,高斯激光束光学,量子光学,量子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学、量子信息技术与量子态工程,量子信息动力学,量子通信与量子光通信,量子宇宙学,瞬态光学与光子学,以及科学哲学和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等学科领域。以上论文中的多数论文分别被世界著名科技情报检索系统SCI、EI、CA、SA、AJ、JI、UIPD、IC、INSPEC和РЖ、以及国内检索系统CSCI、CSCD、CSTPI、CSTPCD、《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和《全国报刊索引》等20余种检索刊物总计收录600篇次以上,被国内30余种专业学术书刊总计引用3000篇次以上。

电子信息期刊投稿

发表论文在我们生活中可谓尤其常见了,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它投稿的吧,而能否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上顺利发表论文投稿就显得尤其关键了,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不好投稿、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选择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上投稿的人应该并不少见了吧,它也是现在行业中比较优秀的期刊之一,而且在学术界的认可度也是极高的,这也成为了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不好投稿、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投稿吗?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国内国际统一出版刊号:51-1746/TN,国际连续性出版刊号:2095-4980。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复合影响因子0.39,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27,所以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期刊。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目前为核心刊物,因此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的投稿时难度相对大一些,但由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为半月刊发行,以此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的审稿效率还是比较快的。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1、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稿件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观点新、方法新、富于创造性和学术性、文字精练。全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综述文章除外),题目不超过20字。来稿应有题名、作者、单位、邮编、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8个)及相应的英文对照,并随稿件附寄该文章的创新性说明。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该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来进行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将优先刊登。来稿文责自负(包括政治、学术、保密等方面)。2、作者简介文稿附第一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并请给出通讯地址及电话,以方便联系。3、符号数字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脚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符号用斜体,单位用正体。公式中符号含义要加以注释。4、图表要求文稿插图请用计算机绘制清楚,图面要求整洁清晰,线条均匀,图名及图标要有自明性。5、稿件中图片尺寸为:半栏图宽不超过80mm,通栏图不超过160mm,高适图而定。6、图片请选用Word、Visio、CorelDRAW、AdobePhotoshop中的任一种软件进行制作,因本期刊为黑白期刊请尽量不要使用彩色图。7、图片中线宽为0.2mm(8磅),文字为8磅宋体字。8、若用AdobePhotoshop制图时请不要合层,以便修改,图片像素为:1016像素灰度图。文稿中的表格尽量采用三(横)线表。表名和表注也要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述重复,表内同一指标数字的有效位数应一致。图名和表名应有对应英文。9、参考文献来稿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资料,请作者务必要核实准确,并且注明出处。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10、保密事项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不刊登带有密级的稿件。请作者在投稿时出具所在单位保密委员会的保密审查证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1、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将按作者说明处理。2、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不允许一稿多投,否则由此而引起的后果由作者自己负责。3、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来稿一经采用,需缴纳一定的版面费。4、稿件刊登后即寄作者本期期刊。

《电子与信息学报》是我国电子科学高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978。六、来稿插图上的文字不宜多,并根据插图复杂程度选定适当的宽度,3.8cm,8cm或16cm的尺寸较为合适。最终的图上字号为7pt,字迹要清晰;线条粗细为0.4mm左右,线条要光滑。图注放在图外。 请一定要用“公式编辑器(MathType)”来编辑论文中的所有变量和公式,尺寸设为标准,并且遵照(1)单个字母表示变量时用斜体,多个字母表示变量时用正体;(2)如果所表示的变量是矩阵或是矢量,则用黑斜体(单个字母)或黑正体(多个字母);(3)表示矩阵转置的字母‘T’,共轭转置的字母‘H’,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以及代表量纲的字母(如dB,m,Hz等等)用正体。 公式不要以表格、图的格式插入。不要使用超级连接。核心其月 刊 带xie发 企我鸟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很多新人都觉得自己的文写得好,觉得杂志上的还不如自己的,一定能发表,是好事也是坏事。一般写手在周围人里都是写文出挑、阅读量数一数二的,但放到全国就太微不足道了。杂志文和作文不一样,也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自己想写的和自己真正写出来的往往差了很远,但作者可能却感觉不到。

根据自己写作的风格选择将要投稿的杂志,仔细阅读约稿函,列出重要几点:1.看清各个征稿栏目的内容和字数要求(字数一定要控制好,排版不下删字数真的很痛苦)。2.看清发至编辑邮箱/杂志官方邮箱是否需要添加附件。3.把结尾的QQ电话等联系方式写清楚(编辑很忙,这样方便编辑找到你)

量子通信投稿期刊

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在量子计算及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量子通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量子通信在全世界处在领跑的位置。

也许是跪久了不习惯处在领先位置;也许是人们更乐意相信阴谋论;也许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几年前国内刮有一股妖风,说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局。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局。

你可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但这不妨碍你判断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不是局。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并且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几年来,尽管有一些人扯着喉咙吆喝潘建伟搞的量子通信是局,可从未有谁公开发表论文指出其中的错误,《Science》《Nature》等学术期刊也没有撤掉潘建伟的论文。这就是学术界对其成果的肯定。

而且,近几年来,因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潘建伟本人及其团队成员获得了兰姆奖、克里夫兰奖、蔡司研究奖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评委和《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一样,都是相关领域的最杰出科学家。他们比键盘侠、网络喷子熟识量子力学,他们知道潘建伟所取得成果的价值。

反观那些咬定量子通信是局的人,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甚至连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他们攻击潘建伟的说辞也是顾头不顾腚,先前说墨子号卫星是一颗普通的激光通信卫星,是潘建伟为了蒙混过关胡乱发射的一颗卫星。可看到墨子号能够发射纠缠光子对后,便不提普通激光通信卫星的事了。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潘建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不知道在学术期刊中查看第一手资料,反而在网络上搜索被咀嚼过多少遍的谣言。还有的为了攻击潘建伟,把量子力学都给否定了。也难怪那些人会这么做,毕竟他们连一节课的《量子力学》课程都没有学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可以没学过量子力学,但你该清楚在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这个问题上,是该相信顶级学术期刊还是网络喷子。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的。潘建伟和其团队成员在量子力学领域获得了兰姆奖、克里夫兰奖、蔡司研究奖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评委都是量子力学领域最杰出科学家。

1. #量子通信 3_4 量子通信(量子秘钥分发)的原理 #量子秘钥分发 #科普 #涨知识

量子力学的发展确实伴随着大量的矛盾与争议,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开始发展后,有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洞察了量子通信的“伪科技”本质,并且还再三指责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为伪科学站台!这些诘问到底是科学的吗?

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量子通信的原理还要问么,不就是量子纠缠么,传说中的量子通信就是将纠缠中的两个量子分开,即使相隔在宇宙的两端,当A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B粒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个通讯速度超越光速,距离再遥远也是即时通信!

听起来完美的量子通信确实应该如此,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做到在观察处在量子叠加态的不触发坍缩,所以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完美的通信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不是人类的技术不够,而是量子世界的客观坍缩理论所决定的!

客观坍缩理论

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允许粒子自然地处于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当然它也允许宏观物体处在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但在大自然中从来都没有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因为宏观物体永远都会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因此将微观物质的尺寸加大时,它的位置和动量将会被同时确定!

但在微观状态下,这个处于量子叠加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但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的波函数坍缩假说,在观察动作之后,叠加态会坍缩为可观察量的几个本征态之中的一个本征态,而坍缩至任何一个本征态的概率遵循玻恩定则!

所以很抱歉,根据哥本哈根诠释,这种直接利用纠缠态的量子通信是不存在的。

EPR佯谬

量子通信的最早起源是来自爱因斯坦向波尔反驳量子论不完备的EPR佯谬,爱因斯坦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的光箱实验被波尔击败,此后他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花了数年时间,整出了一个《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

这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一个不稳定的大粒子衰变为两个小粒子,假设这两种粒子有可能的量子自旋,粒子A为左旋,为了保持守恒,那么另一个小粒子B必定是右旋!然后将两个粒子分开很远,比如几万光年,但我们在观察之前,并不知道哪个是左旋,哪个是右旋!

但当我们观察粒子A时,那么它的波函数瞬间坍缩,随机选择了一种状态,比如说是右旋,那么B粒子必定会变成左旋,那么请问它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呢?既然没有超光速通信,因此认为在分开的一瞬间,粒子A和B的左右旋就被确定了!

阿斯派克特实验

但量子论并不是这样解释,而是认为无论相隔多远,在观测之前,它们仍然处在量子叠加态,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光速通讯,叠加态的观测时坍缩,一个随机选择左旋,一个右旋以保持守恒!

这就是后来用他们名字首字母命名的ERP佯谬!

这个EPR佯谬提出后,由于设备局限,所以爱因斯坦尽管处在下风,但他并不认输,真正的试验要到1980年代的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试验才被证明是哥本哈根诠释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此时爱因斯坦只输了5个标准方差!

后来关于EPR佯谬试验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到1998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的实验时,爱因斯坦输得就有点惨了:30个标准方差!

现在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量子通信?

准确的说,现在的量子通信并不是量子纠缠通信,而是量子加密通信,要了解量子加密通信的话,必须要来了解下BB84协议!

这个协议是查尔斯·贝内特和吉勒·布拉萨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量子密码分发协议,后来以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年份,作为了这个经典协议的名字,任意两组共轭状态都可以用此协议,它利用的是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详细描述有些不容易理解,请看下图:

BB84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窃听,那么窃听者为了光子的偏振态,那么必须做测量,那么会导致秘钥的误码率增加,双方可以约定误码率超过多少时该组秘钥就被废弃!

这种量子通信的方式有一个缺点,必须用一个量子秘钥发送通道和传统数据传输通道,两者必须配合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当前研究的也是如何更高效以及更远距离和更少的误码率发送与接收秘钥,但数据仍将通过Internet网来完成!

当然通信除了速率外最终要的指标就是不可破译,传统的秘钥中总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不能做到100%保密,但量子秘钥不一样,可以发现秘钥被窥视,因此这种秘钥分发的安全性超出想象!

为什么有人再三指责量子通信?

除了网上那些有的没有的指责各种量子通信周边工程配套诈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如何制造出取得单光子的光源,2016年1月14日潘建伟、陆朝阳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On-Demand Single Photon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Near-Unity Indistinguishability from a Resonantly Driven Quantum Dot in a Micropillar》的论文,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截图如下:

当然种花家也看不懂这种论文,不过随后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Physics)网站以“全能的单光子源”为题刊发了介绍文章,《自然》(Nature)期刊也以“可实用化的单光子源”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作了深入报道,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和美国光学学会的《光学与光子学新闻》(Optics & Photonics News)也做了长篇报道。

潘建伟(右)、陆朝阳

有一点是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到今年为止已经接近5年,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同行评议时效性很强,很快就会有各大科学团体跟进,当然《物理评论快报》的审核也不是吃素的,这种经过将近5年时间考验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推销交通方面作品的老兄可以随便推翻的。

其实还有很多站不住脚的观点,但人家很有耐心,堆砌各种文字,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不过种花家实在不想一一辩驳,最后送句古诗词给这位老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大家在这里呱噪时,人家早已发表多篇SCI论文了,假如真有料,不妨也发表几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