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吴凡经济学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01:59:55

吴凡经济学博士论文发表

部分论文⒈Wang Yahua,Gu Alun,Policy Design for Water Rights Market in China: A Simulation Analysis Considering Transaction Cos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30th Annual APPAM Research Conference,Los Angeles,CA,Nov. 6-8,2008.⒉王亚华、吴凡、王争:《交通行业生产率变动的Bootstrap-Malmquist指数分析(1980—2005)》,《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2008年4月,第891-912页。⒊Wang Yahua,Hu Angang,Multiple Forces Driv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New Analytic Framework,China & World Economy,Vol. 15,No.3,2007,pp.103-120.⒋Wang Yahua,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in China,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in China 1⑷,2007,pp.401-417.⒌王亚华:《治水与治国——治水派学说的新经济史学演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17-129页。⒍王亚华:《关于中国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的评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第153-158页。⒎王亚华:《中国治水转型:背景、挑战与前瞻》,《水利发展研究》,2007年第9期,第4-9页。⒏王亚华、胡鞍钢、鄢一龙:《“十五”计划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第66-71页。⒐王亚华、胡鞍钢:《从五大资本比较看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第29-35页。(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⒑王亚华、胡鞍钢:《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态势:五大资本及总资本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第54-59页。⒒王亚华:《经济学视野的水权理论研究》,《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第10期,第11-15页。⒓王亚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及其应用》,《公共管理评论》,2006年,第五卷,第128-136页。⒔ 王亚华、张宁、施祖麟:《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1期,第33-37页。⒕ Wang Yahua,River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China: A Study of Water Quantity/ Quality Management Regime,IDE Spot Survey,No.28,2005,pp.23-36.⒖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国情分析框架: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第4-11页。(《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⒗王亚华:《反坝,还是建坝?——国际反坝运动反思与中国公共政策调整》,《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8期,第33-39页。⒘王亚华:《国际大坝争论的新动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5期,第15卷专刊,第5-8页。⒙王亚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第4期,第5-9页。⒚王亚华:《对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及防断流工作的评价》,《人民黄河》,2005年第4期,第1-4页。⒛Wang Yahua,Water Disput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allenges to a Centralized System,China Environment Series,Issue 6,2003,pp.94-98.21.王亚华:《中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框架、途径和机制》,《中国水利》,2003年第10期,第15-18页。22.王亚华:《完善黄河分水制度体系》,《人民黄河》,2003年第4期,第19-22页。23.胡鞍钢、王亚华:《如何看待黄河断流与流域水治理——黄河水利委员会调研报告》,《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第29-34页。24.王亚华、胡鞍钢:《黄河流域治理模式应从控制转向良治》,《人民黄河》,2002年第1期,第23-25页。25.胡和平、王亚华:《加入WTO对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中国水利》,2002年第10期,第133-136页。26.王亚华、胡鞍钢:《水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制度变迁理论对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考察》,《水利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第5-8页。27.胡鞍钢、王亚华:《转型期水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5期,第5-11页。28.胡鞍钢、王亚华:《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政策》,《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第6-13页。部分著作⒈《水权解释》,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2005年。⒉《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与胡鞍钢教授合作执笔)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2007和2008。(受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邀请连续三年撰写该系列著作部分章节)。⒋Taking Stock of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China,Science Press,2007. (with Wang Yi,Li Lifeng,Wang Xuejun and Yu Xiubo)

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发表的代表性学术专著《阴阳 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文化艺术出版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晋北庙会中的各类音乐事项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被同行专家誉为“对研究各地庙会文化和民间乐班社会功能,都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撰写出版了作为丛书之一的《民间音乐》(中国社会出版社)。在“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中编著了《侗族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译著为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歌手秘笈——演出、试音与排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吴凡博士论文发表时间

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发表的代表性学术专著《阴阳 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文化艺术出版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晋北庙会中的各类音乐事项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被同行专家誉为“对研究各地庙会文化和民间乐班社会功能,都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撰写出版了作为丛书之一的《民间音乐》(中国社会出版社)。在“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中编著了《侗族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译著为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歌手秘笈——演出、试音与排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筹建阶段1991年07月09日 天津市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决定兴建天津科技馆。1992年09月26日 天津科技馆奠基。1994年09月22日 天津科学技术馆竣工剪彩。1994年12月14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天津科技馆并题词。1995-19981995年01月01日天津科学技术馆正式向社会开放。1996年11月01日天津科学技术馆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01月18日“全国首届科技集邮展”。1997年03月09日举办“天津市万名青少年观测日食活动”,天津市的2万余名青少年在我馆的组织安排下观测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和海尔.波普慧星。1997年06月20日-7月10日举办“科技两代人,共同庆回归,走进科技馆,千手印长卷”活动,1997名具有中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及其子女在百米长卷上留下了印迹,反映了我市科技界人员“爱祖国,盼回归”的火热之心。1998年01月01日天津科技馆动手动脑园区开放。1998年01月18日成功安装了电子天象仪并举办了天文节目首映式,从而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座同时具备放映穹幕电影和天文节目的科技馆。1998年09月21日举办“科技与未来”漫画展,并将漫画作品集纳成册,出版了《未来不是梦》画册,此活动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联姻”,在科普百花园中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9-20002000年03月17日上午,国家科技馆副部长徐冠华在科技馆名誉馆长陈省身教授的邀请下,专程来我馆考察参观。他仔细听取了天津科技馆吴凡馆长的工作情况汇报和"二期工程设计规划"汇报,询问了天津科技馆的展区、展品现状,考察了重点展品,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听话的小球"、"可视电话"、"神秘的普氏摆"等体现各种科学原理的展品,还观看了宇宙剧场的天文节目和穹幕电影。考察结束后,徐部长对我馆在科普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对已列入天津市"十五"规划的天津科技馆"二期工程"规划给予极大关注,希望天津科技馆能够在天津市政府和陈省身教授的关怀指导下,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普场馆。他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科普工作,为我国科技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2000年03月24日至04月02日吴凡馆长随中国科技馆及大陆地区有关科技馆的领导赴台湾高雄出席"海峡两岸科技博物馆首届交流研讨会"。2000年03月29日由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率领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在市长李盛霖,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文华,市政府秘书长陈洪江等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天津科技馆参观考察。重庆市代表团成员在我馆领导的陪同和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厅里的一些重点展品,尤其是对"锥体上滚"、"造纸"和"水力发电"等展品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随后,贺国强书记还仔细询问了天津科技馆的发展建设情况和开馆五年来的运营情况。许多代表团成员对我馆丰富的展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2000年05月01日至07月02日由市文明办、市委科技工委和市科协主办、天津科技馆承办的"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展览自5月1日在科技馆临时展厅内开展,展时两个月,共128412人参观了展览。该展览在"五·一"节之际开展以来,每天都要接待2500多名由各区县系统文明办、科协组织的集体观众前来参观。市委副书记刘峰岩(7月14日观看)、刘胜玉(7月12日观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保铭(7月14日观看)先后参观了该展览,对其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展览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三个代表"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人们识别各种伪科学、充分认识封建迷信活动的严重危害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思想观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000年05月10日吴凡馆长代表我馆出席了中央电视台为"科普之光"栏目开播5周年举办的主题为"科普与新世纪"的座谈会。全国政协主席朱光亚、中央学校副校长龚育之以及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有关科普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吴凡馆长《科技馆在新世纪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媒体发表。2000年05月12日由天津市科协和天津科技馆共同主办的"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报告会在国际科技咨询大厦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主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母国光、原市科协主席吴咏诗及本市200余名科协系统和科技界的干部群众到会聆听了报告。会前,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盛霖和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刘胜玉分别到住处亲切会见了何祚庥院士。2000年05月30日下午 我馆接待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进阶中国事务研习课程班的香港高级公务员代表团,馆内丰富的展品及热情周到的报务赢得了贵宾们的一致好评,并留下了"科技名馆兴国利民"的题词。2000年06月01日根据市政府李盛霖市长指示,我馆于今天免费接待13岁以下少年儿童。创科技馆日接待参观人数之最。天津电视台、中国技术市场报给予报道。2000年06月05日-07日吴凡馆长代表我馆出席了"上海科技城运营国际专家咨询研讨会",法国、日本、上海、天津等国家和城市的1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接见了与会代表。吴馆长所做的《天津科技馆的财务运作情况浅析》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同时上海等地博物馆在设计规划、运营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值得我馆借鉴和学习。2000年07月13日我馆举办"甄健民科技活动室开放剪彩仪式",我市老科技工作者甄健民同志向该室无偿捐赠了上百件科技文物。老同志黄炎智,市关工委副主任何国模出席并讲话。此后,甄老专门做了 "机械式闹表的结构及拆装知识"的免费科普讲座。讲座结合实物,介绍机械式闹表的构造、组成、拆装知识,使青少年及成人对闹表的机械原理有所了解,受到欢迎。2000年07月16日至20日华北地区科技馆协会四届一次理事及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内蒙、河北及中科馆和辽宁、吉林、沈阳、大连等地科技馆等15个单位的47位代表出席会议。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柴中达出席会议闭幕式并讲话。我馆作为协会秘书长单位,承担了组织联络、会议议程、文字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受到与会单位的好评。我馆为此次大会撰写的《科技馆在新世纪科普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科技馆新展项开发程序》、《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讲解人才》、《科技馆的发展需要网络建设》、《试论科技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等5篇论文获得了与会代表的称赞。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天津科技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科普为宗旨,搞好自身建设并求得发展,为各省市科技馆带了一个好头,起到了行业示范作用。2000年0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辑、制作,市科委、市教委、团市委、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主办、科技馆承办的"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百年科技发展"大型展览在我馆临时展厅开展。该展览以二十世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为线索,从诺贝尔其人其事、颁奖盛况到物理、化学、生命、自然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科学奥秘所取得巨大成就,分六大部分讲述了科技发展的历程。展出的首日,就有近千名观众参观,他们中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和解放军战士等,许多远在塘沽、大港的群众特地赶来参观展览。下午,副市长梁肃在市教委副主任王泓、团市委副书记李虹、市科委副主任赵海山、市科协副主席宣栋生等主办单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展览。本次展览解说词由部分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撰写,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市1万多名观众参观了该展览。2000年11月05日-09日吴凡馆长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并发表了论文。国家科技部领导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时称中国科技馆和天津科技馆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普场馆"。2000年11月17日-25日由市天文学会主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学院、商院和科技馆联合举办了"天津市首届大学生天文节"活动。2000年12月28日该馆举办"天津科技名人园新增科学家仪式"。新增的5名科学家都是我市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蔬菜育种专家候锋、中医和针灸专家石学敏、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工结构专家曹楚生、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化学工程和工业结晶专家王静康(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其兴,市政协副主席周绍熹,中科院院士张春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委、市科协的领导以及院士所在单位代表和青少年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截止目前"天津科技名人园"宣传的科技名人已达到34位。

吴凡博士论文发表时间表

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发表的代表性学术专著《阴阳 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文化艺术出版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晋北庙会中的各类音乐事项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被同行专家誉为“对研究各地庙会文化和民间乐班社会功能,都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撰写出版了作为丛书之一的《民间音乐》(中国社会出版社)。在“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中编著了《侗族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译著为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歌手秘笈——演出、试音与排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郎莹,汪明,春、夏季土壤水分对连翘光合作用的影响,生态学报,DOI:10.5846/stxb201306101612(2013)Xiao-Bing Hu, Ming Wang, Mark Leeson, Ripple-Spreading Network Model Optimization by Genetic Algorithm,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1-16 (2013)Tao Ye and Ming Wang, Exploring Risk Attitude by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Approach and Its Implication to Disaster Insurance Practice in Chin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Vol. 16, Issue 7, pp 861-878 (2013)Y. LANG, M. WANG, G.C. ZHANG, and Q.K. ZHAO,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light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in leaves of three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 Photosynthetica, Vol. 51, Issue 3, pp 370-378 (2013)Wentao Yang, Ming Wang, and Peijun Shi, Using MODIS NDVI Time Series to Identify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andslides in Vegetated Region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Vol 10(4), (2013)Xiao-Bing Hu, Ming Wang, Ezequiel Di Paolo, Calculating Complete and Exact Pareto Front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 New Deterministic Approach for Discrete Probl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Part B: Cybernetics, Vol. 43, No. 3, (2013)Xiao-Bing Hu, Ming Wang, Mark S. Leeson, Qiong Sun and Ezequiel Di Paolo, A Ripple-Spreading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k Best Solutions to the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Problem, 2013 IEEE Symposium Serie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3 in proceeding)Xiao-Bing Hu, Ming Wang, Mark S. Leeson, Qiong Sun and Ezequiel Di Paolo, A Ripple-Spreading Algorithm for Route Optimization, 2013 IEEE Symposium Serie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3 in proceeding)Ming Wang, Chuan Liao, Saini Yang, Weiting Zhao, Min Liu, Peijun Shi. 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 Risk awareness, insurance accepta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Risk Analysis, Vol. 32 Issue 10. (2012).Q. Ye, M. Wang and J. Han, Integrated RiskGovernance in the Yungui Plateau, China: The 2008 Ice-Snow Storm Disaster, Journal of Alpine Research, Special issue “Mountain, marginality and disaster” (2012)Wentao Yang, Ming Wang, Peijun Shi, Lili Lu, Diagnosis of vegetation recovery using MODIS NDVI time series, 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4th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vol. 14, pp.141-146 (2012)X.B. Hu, M. Wang, M.S. Leeson, E.L. Hines, A Ripple-Spreading Algorithm for the k Shortest Paths Problem, Intelligent Systems (GCIS), Third Global Congress on, Page 202-208, DOI: 10.1109/GCIS.2012.96 (2012)J.Q. Liao, X.B. Hu, M. Wang, M.S. Leeson, E.L. Hines, E.D. Paolo, A riiple-spreading network model for the study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BMEI),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ge 1004-1010, DOI: 10.1109/BMEI.2012.6513120 (2012)杨文涛,汪明,史培军,利用NDVI时间序列识别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遥感信息,第27卷 第6期(2012)吴凡,汪明,刘宁,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灾害模型的探讨,灾害学,第27卷第2期(2012)吴凡,汪明,刘宁,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建筑物易损性与损失组合的探讨,灾害学,第27卷第3期(2012)沐连顺,张鹏,杨赛霓,汪明,金赟赟,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与综合模式,中国电力,第45卷第5期(2012)X.B. Hu, M. Wang, M.S. Leeson, E.L. Hines, and E. Di Paolo, A Deterministic Ripple-Spreading Model for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83, 046123 (2011)Wang Ming, Shi Peijun, Ye Tao, Liu Min, Zhou Meiqin, Agriculture insurance in china: history,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Int. J. Disaster Risk Sci., 2 (2): 10–22. (2011)沐连顺,张鹏,杨赛霓,汪明,陈一铭,国外企业风险管理进展及其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启示,电网技术,第35卷增刊2 (2011)刘敏,汪明,森林火灾灾情快速预判模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21卷第5期杨文涛,汪明,史培军,两类地震风险评估模型的对比与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7卷第5期Xiao-Bing Hu; Leeson, M.S.; Hines, E.L.; Ming Wang; Di Paolo, E.; , A review on ripple-spreading genetic algorithms for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Cognitive Informatics (ICCI), 2010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441-448, 7-9 July 2010M. Wang, P.C. Chang, and J.G. Quintiere, “Scaled Compartment Fires for Structural Fire Testing,” Journal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Vol. 18, August 2008J. Perricon, M. Wang, J. Quintiere, “Scale Modeling of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Insulated Structural Frames Exposed to Fire,” Fire Technology, Volume 44, Number 2 / June, 2008M. Wang, P.C. Chang, J.G. Quintiere and A. Marshall, “Scale modeling of the 96th floor of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1,” ASC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Volume 21, Issue 6, pp. 414-421, 2006Y. Wang, L. Parada, M. Wang, A. Singhal, “An Enhanced Two-Zone Fire Model for Risk Analysis,” Interflam, Interscience Communication, London, UK, September 2007J. Perricon, J. Quintiere, M. Wang, “Scale Modeling of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Insulated Structural Frames Exposed to Fire” Interflam, Interscience Communication, London, UK, September 2007M. Wang, P.C. Chang, J.G. Quintiere, and A. Marshall, “Investigation of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1 Collapse based on 1/20-scale Model,”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ire Safety in Tall Buildings, Santander, Spain, 2006M. Wang, P.C. Chang and J.G. Quintiere, “Scale Modeling of Insulated Steel Frame Structural Testing in Fire,”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tructures in Fire, Aveiro, Portugal, 2006P. C. Chang and M. Wang, “Carbon Geopolymer Sensor,”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aipei, Taiwan, October, 2006P. C. Chang, M. Wang, and Ron Eguchi, “Smart Sensing of Bridge Deformation,”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SHMII-2’2005), November 2005, Shenzhen, ChinaM. Wang, P. C. Chang &. R. Newcomb, “Power scavenging from highway bridge vibration,”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SHMII-1’2003), November 13-15, 2003, Tokyo, Japan

吴凡博士论文发表时间是

筹建阶段1991年07月09日 天津市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决定兴建天津科技馆。1992年09月26日 天津科技馆奠基。1994年09月22日 天津科学技术馆竣工剪彩。1994年12月14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天津科技馆并题词。1995-19981995年01月01日天津科学技术馆正式向社会开放。1996年11月01日天津科学技术馆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01月18日“全国首届科技集邮展”。1997年03月09日举办“天津市万名青少年观测日食活动”,天津市的2万余名青少年在我馆的组织安排下观测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和海尔.波普慧星。1997年06月20日-7月10日举办“科技两代人,共同庆回归,走进科技馆,千手印长卷”活动,1997名具有中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及其子女在百米长卷上留下了印迹,反映了我市科技界人员“爱祖国,盼回归”的火热之心。1998年01月01日天津科技馆动手动脑园区开放。1998年01月18日成功安装了电子天象仪并举办了天文节目首映式,从而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座同时具备放映穹幕电影和天文节目的科技馆。1998年09月21日举办“科技与未来”漫画展,并将漫画作品集纳成册,出版了《未来不是梦》画册,此活动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联姻”,在科普百花园中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9-20002000年03月17日上午,国家科技馆副部长徐冠华在科技馆名誉馆长陈省身教授的邀请下,专程来我馆考察参观。他仔细听取了天津科技馆吴凡馆长的工作情况汇报和"二期工程设计规划"汇报,询问了天津科技馆的展区、展品现状,考察了重点展品,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听话的小球"、"可视电话"、"神秘的普氏摆"等体现各种科学原理的展品,还观看了宇宙剧场的天文节目和穹幕电影。考察结束后,徐部长对我馆在科普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对已列入天津市"十五"规划的天津科技馆"二期工程"规划给予极大关注,希望天津科技馆能够在天津市政府和陈省身教授的关怀指导下,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普场馆。他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科普工作,为我国科技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2000年03月24日至04月02日吴凡馆长随中国科技馆及大陆地区有关科技馆的领导赴台湾高雄出席"海峡两岸科技博物馆首届交流研讨会"。2000年03月29日由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率领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在市长李盛霖,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文华,市政府秘书长陈洪江等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天津科技馆参观考察。重庆市代表团成员在我馆领导的陪同和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厅里的一些重点展品,尤其是对"锥体上滚"、"造纸"和"水力发电"等展品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随后,贺国强书记还仔细询问了天津科技馆的发展建设情况和开馆五年来的运营情况。许多代表团成员对我馆丰富的展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2000年05月01日至07月02日由市文明办、市委科技工委和市科协主办、天津科技馆承办的"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展览自5月1日在科技馆临时展厅内开展,展时两个月,共128412人参观了展览。该展览在"五·一"节之际开展以来,每天都要接待2500多名由各区县系统文明办、科协组织的集体观众前来参观。市委副书记刘峰岩(7月14日观看)、刘胜玉(7月12日观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保铭(7月14日观看)先后参观了该展览,对其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展览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三个代表"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人们识别各种伪科学、充分认识封建迷信活动的严重危害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思想观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000年05月10日吴凡馆长代表我馆出席了中央电视台为"科普之光"栏目开播5周年举办的主题为"科普与新世纪"的座谈会。全国政协主席朱光亚、中央学校副校长龚育之以及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有关科普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吴凡馆长《科技馆在新世纪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媒体发表。2000年05月12日由天津市科协和天津科技馆共同主办的"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报告会在国际科技咨询大厦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主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母国光、原市科协主席吴咏诗及本市200余名科协系统和科技界的干部群众到会聆听了报告。会前,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盛霖和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刘胜玉分别到住处亲切会见了何祚庥院士。2000年05月30日下午 我馆接待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进阶中国事务研习课程班的香港高级公务员代表团,馆内丰富的展品及热情周到的报务赢得了贵宾们的一致好评,并留下了"科技名馆兴国利民"的题词。2000年06月01日根据市政府李盛霖市长指示,我馆于今天免费接待13岁以下少年儿童。创科技馆日接待参观人数之最。天津电视台、中国技术市场报给予报道。2000年06月05日-07日吴凡馆长代表我馆出席了"上海科技城运营国际专家咨询研讨会",法国、日本、上海、天津等国家和城市的1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接见了与会代表。吴馆长所做的《天津科技馆的财务运作情况浅析》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同时上海等地博物馆在设计规划、运营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值得我馆借鉴和学习。2000年07月13日我馆举办"甄健民科技活动室开放剪彩仪式",我市老科技工作者甄健民同志向该室无偿捐赠了上百件科技文物。老同志黄炎智,市关工委副主任何国模出席并讲话。此后,甄老专门做了 "机械式闹表的结构及拆装知识"的免费科普讲座。讲座结合实物,介绍机械式闹表的构造、组成、拆装知识,使青少年及成人对闹表的机械原理有所了解,受到欢迎。2000年07月16日至20日华北地区科技馆协会四届一次理事及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内蒙、河北及中科馆和辽宁、吉林、沈阳、大连等地科技馆等15个单位的47位代表出席会议。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柴中达出席会议闭幕式并讲话。我馆作为协会秘书长单位,承担了组织联络、会议议程、文字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受到与会单位的好评。我馆为此次大会撰写的《科技馆在新世纪科普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科技馆新展项开发程序》、《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讲解人才》、《科技馆的发展需要网络建设》、《试论科技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等5篇论文获得了与会代表的称赞。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天津科技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科普为宗旨,搞好自身建设并求得发展,为各省市科技馆带了一个好头,起到了行业示范作用。2000年0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辑、制作,市科委、市教委、团市委、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主办、科技馆承办的"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百年科技发展"大型展览在我馆临时展厅开展。该展览以二十世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为线索,从诺贝尔其人其事、颁奖盛况到物理、化学、生命、自然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科学奥秘所取得巨大成就,分六大部分讲述了科技发展的历程。展出的首日,就有近千名观众参观,他们中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和解放军战士等,许多远在塘沽、大港的群众特地赶来参观展览。下午,副市长梁肃在市教委副主任王泓、团市委副书记李虹、市科委副主任赵海山、市科协副主席宣栋生等主办单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展览。本次展览解说词由部分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撰写,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市1万多名观众参观了该展览。2000年11月05日-09日吴凡馆长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并发表了论文。国家科技部领导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时称中国科技馆和天津科技馆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普场馆"。2000年11月17日-25日由市天文学会主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学院、商院和科技馆联合举办了"天津市首届大学生天文节"活动。2000年12月28日该馆举办"天津科技名人园新增科学家仪式"。新增的5名科学家都是我市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蔬菜育种专家候锋、中医和针灸专家石学敏、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工结构专家曹楚生、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化学工程和工业结晶专家王静康(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其兴,市政协副主席周绍熹,中科院院士张春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委、市科协的领导以及院士所在单位代表和青少年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截止目前"天津科技名人园"宣传的科技名人已达到34位。

提交时间: 6月6日-6月30日的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8:00——11:30,14:00——17:00。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注:博士后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中国学位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的名称,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

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吴凡博士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SCI、EI等与北核南核周期相仿。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问题一: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怎么样发表比较快? 你要自己向杂志社投稿,需要等待的时间就比较长,而且如果不通过审核,你的论文就会石沉大海。这样容易耽误事,找个论文网帮你发表,我以前找学位论文网给发表了两篇论文,两个月就出刊了。 问题二:发表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发表一篇省级的论文最快要一个月左右 因为以前我和我们同事发的挺多的,一般周期我还比较了解 网上有很多说一周即收到书,那种就不要相信了,最快也要一个月的 别太着急,容易上当 我们以前单位都是在信远论文网发表的,书也收到了 发表论文这种事不能太着急,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正规的期刊发表吧 问题三:发表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学报的级别不同,时间不同, 文章的质量不同,时间也不需要同, 用钱多少,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特殊关系,文章质量也不错, 最快需要2―3个月, 一般的需要半年左右! 一级学报最少需要1年左右! 问题四:一般职称论文要多长时间可以发表? 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特别快的一个月左右甚至半个月, 一部分可以办理特别加急发表 ),杂志有个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很紧张,所以,如果用,应尽早预订,不宜临时抱佛脚,以免被动。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陆续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稿子都大量积压,版面都比较紧张,有的杂志可以安排的论文又很有限,因此应当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误事。 问题五: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多久才在知网检测的到 一般1-3个月,期刊一般比较快,如果是学报,就有点慢。再一个,核心刊物会更慢一点。 问题六: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一般多长时间能出稿? 一般快的话1-2个月,慢的话3-4个月,这要看你怎么发表了,现在发表的话,不过两个方法。 问题七:核心论文一般要多久才能发表到期刊? 10分 如果你的讠仑文内容和质量符合杂志的要求,一般从投稿到发表需要一年时间吧,通过中介可能会快些,不过费用相对较高,具体可参考本人网攒。 问题八: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要怎样发表比较快?有什么好的网站能进 论 文投稿 到 发 表 一 般通 过 审核 就 是 两 三 天 问题九:发表的论文投稿后一般等多长时间呢? 你好!论文投出去后,第一步初审,初审合格后进行第二步外审,外审得三个月左右,所以到收录至少8个月左右。祝你投稿成功!!

这个主要看所选的目标期刊了,都是不一样的,半年一年的都有,主要是审稿周期的长短的问题,如何判断审稿周期。

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发表条件:

发表职称论文,所要求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刊物必须是正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必须同时具备国际刊号(ISSN号)和国内统一刊号,即CN刊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05年,很少有职称评审单位对参评人员的期刊做真伪鉴定。

但随着近几年的非法出版,私印克隆刊等情况的不断曝光,全国各地的职称评审单位明显加大了对学术期刊的检查力度。一大批没有CN刊号的假刊被查,也有很多非法印刷克隆刊的团伙被抓。有效检查刊物的合法性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职称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