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南京大学李勇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1 18:32:47

南京大学李勇博士论文发表

博士可以发表论文的级别都有哪些?博士一般都拥有非常高的学识,对所研究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所发表论文的级别一般都是国内外影响力非常高的期刊。具体有哪几类,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一、国内期刊国内期刊中权重比较高的就是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一般包括: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简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简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二、国际期刊1、SCI(别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EI(工程索引)期刊,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3、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是SCI的姊妹篇。4、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属于国际级出版物;一篇ISTP检索论文,约等于中国国内的核心期刊3-5篇。

1、阎达五

阎达五教授(1929年12月-2003年11月)生于山西祁县,1949年3月肄业于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一直在该校工作,曾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

著作:《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会计》、《会计管理结构》等。

2、娄尔行

娄尔行生于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绍兴。193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毕业,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BA)。 学成回国后,他立志报效祖国。

著作:《基础会计》、《审计学概论》等。

3、葛家树

葛家树,男,1921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现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政协顾问,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财经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

著作:《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学基础》等。

4、杨纪琬

杨纪琬教授,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著名会计理论家、教育家,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著作:《会计理论探索丛书》、《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等。

5、杨汝梅

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众先,河北人,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

著作:《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等。

黄厦千任职时间(1944-1948)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1939年黄厦千自美返国,受娉来中大执教,先后讲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高空探测、航空气象等课程。涂长望任职时间(1949-1950)气象学家。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在重庆参与发起成立“九三学社”。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委气象局局长、中央气象局局长。朱炳海任职时间(1950-1958)教授,出生于1908年2月,1927-1931就读于于中央大学地学系,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5年,1936年受娉中央大学地理系,解放后,南京大学建立,担任气象系主任。主要著作:《天气谚语》、《气象学词典》等。徐尔灏任职时间(1958-1970)1948年自英返国,受聘来中大气象学系任副教授,先后开设动力气象学、气象统计等课。黄士松任职时间(1977-1983)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期师从涂长望,曾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纬大气环流及东亚季风环流、灾害性天气气候成因。陆渝蓉任职时间(1983-1984)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南大校友总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减灾和防灾、大气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主要著作有:《地球水环境学》、《气候学》。伍荣生任职时间(1984-1993)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195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倪允琪任职时间(1993-1997)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973“暴雨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和天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是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蒋维楣任职时间(1997-1998,副主任,主持工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污染模拟与大气环境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空气污染预测与防治基础》、《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边界层气象学基础》。谈哲敏任职时间(1998-2006)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尺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杨修群任职时间(2006—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 王家梅 1955-1958白 玲 1958-1961张淑珍1961-1964姚鹤年 1964-1973谢家极 1973-1983李可位 1983-1991严伯平 1991-1993王晓如 1993-2011潘益农 2011-

最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颖教授论文造假及学术不端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不是个例,是教育界普遍现象的一个代表。人们都在问:科研和学术界到底怎么了?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学术造假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没人揭露;有毒食品人人喊打却无法禁止;西安李甜“董事长”横空出世。种种社会乱象成了一团乱麻,人们批判不时出现的丑恶现象,指责他人的种种恶行,但谁又能说自己是完全清白的?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哪去了?痛定思痛,普遍认为学术造假的根源在于人才评价机制过于偏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致使那些急于出人头地的人不顾道义廉耻,铤而走险。其实这“四唯”还算是公正一些的硬指标,是消除不了的,即便消除了,可能更大的危机又要出现。

文 | 杨吉德

如果某一个社会层面出了问题,可以从机制上解决;要是所有层面上都出现了问题,就不是从机制上能解决的了,就需要从思想体系上找原因了。

思想体系的根源在于传统思想,因为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作用于社会,形成长期的积淀。传统思想和现实相抵触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出现无序或颠倒。从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至今,传统思想的核心依然是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到底有什么关系和作用?我们以往所有的分析都过于肤浅和片面,能够揭示其本原的只有老子。细读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的一段话,才能抽丝剥茧似的厘清社会乱象下面掩盖的实质,才能找到社会乱象的根源所在。

原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问:“‘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便崇尚以德治国。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为什么崇尚德就意味着失去了道?”

答:“道是人们习以为常、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德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主观意识,是通过行为模范显示出来的思想品德。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道;这个方圆就是德。没有了规矩,就难以画出方圆;没有了道,就难以形成普遍践行的公德。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一旦被破坏,相应的思想意识也就随着慢慢消失了,习惯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们只好把这些思想意识化身为模范去宣扬,希望社会重新回到有序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崇尚德的原因。其实这是很难实现的。举个例子说,过去人们都诚实,言出必行,因为他们认为信用大如天,只有诚信才能立足;如果现在人们都造假,损人利己,是因为他们崇尚利益大如天,只有不择手段地造假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你让造假的变成诚实,怎么可能呢,他们的利益又怎么实现呢?所以没有道的德是虚假的,德名越大,虚假的成分就越多。必须解决了道的问题,真正的德才会出现。”

问:“‘失德而后仁’:没有了社会公德,便宣扬仁爱思想。用情感上的亲爱关系能取代社会公德吗?”

答:“社会公德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某种范式,要求人们去遵守,此容易造成虚假盛行,因为满足了上面的要求就皆大欢喜了,很容易出现假公济私和弄虚作假现象;二是由道化生为公德,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整个社会人人都自觉遵守,因为不去遵守就会侵害到别人的理念,而受到众人的谴责。而仁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德行,我亲近你,你也亲近我,容易形成狭隘的团体意识,从而失去了普世原则。推行仁爱,仁的思想越浓厚,离道的境界就越远。”

问:“‘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便提倡正义。仁和义区别在哪里呢?”

答:“仁的核心是友爱,前提是互相信任,这就要求有一个相近的评价体系。如果你对一个坏人或子表示仁爱,岂不是愚蠢的表现!当原有的社会体系受到破坏,新的社会体系还没有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处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仁没有了实质内容,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没有了仁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便希望正义出现,用正义的力量驱除邪恶。其实正义和邪恶的评判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得出不同的诠释,而弱肉强食才是乱世的永恒法则。”

问:“‘失义而后礼’:世界上没有了正义,然后人们才崇尚礼仪。礼仪可以产生和谐,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觉得礼仪就是面子工程。”

答:“有正义就有非正义,要主张正义,就要进行斗争。追求正义的精神一旦消失,大家就不会再区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行。礼仪就成了人们自保的手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阳奉阴违。在温文尔雅的背后,谁知道藏有多少私心呐。”

问:“‘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提倡礼仪,反映了忠、信观念对社会作用的浅薄,而且也是乱世的开端。我觉得道、德、仁、义、礼对社会产生的作为就像从山顶到山根,越走越向下,但也实属无奈之举。关键是人们要认识到这些不同思想范畴的利弊在哪里,不能宗教式的盲目崇拜,更不能拿来糊弄不明就里的人。”

答:“是的,人与人之间讲究礼仪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而‘礼’一旦上升到崇尚程度,说明社会没有了正义感,人们需要用‘礼’来补这个缺口,希冀用‘礼’来维系社会的稳定,集团和圈子便成了自己的护身符。之所以说其为‘乱之首’,是讲人们之间的联合和争斗不是围绕着正义和非正义,而是围绕着各自利益的得失,互相利用,共同造假。虚伪的礼仪掩盖了深层次的矛盾,导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变得越来越乱,典型案例不断出现,但谁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问:“‘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面所讲的以仁、义、礼、忠、信为标志的学说,使深刻的道变成了枝节上的华丽外表,也标志着愚钝教化的起始。如果人们崇尚仁、义、礼、忠、信,国家不就好管理了吗,为什么被称为愚钝呢?”

答:“这就是道和华的区别。道是不可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化的。常言说: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形容认死理的人。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环境,环境改变了,这个理论就可能过时了。岁月是前行的,社会是发展的,你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认过去的死理,就相当于社会发展了,人依然停留在旧的时代没改变,不是愚是什么?道就生长在人们的心里,一点也不美丽,你一旦看到它美丽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里下讲,道是人心的聚合点,是以人为本体;如果变成以理论为本体,人变成了附属,整个社会就进入到虚假、混乱的意识状态,人们的言行,只是逢场作戏而已。用适合时代的道,推行新时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种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义、礼哪一个层面上应该纠正了。”

河南大学李勇发表的论文

关爱和,男,汉,1956年9月生,河南汝南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父亲:姜树生,曾在汝师执教, 母亲:关惠然,曾是汝师附小校长. 学习简历 高中毕业后被下放农村插队劳动. 1975-1977:汝南师范政语班工农兵学员. 1978-1981: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1-1984: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师从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任职简历 1984年后留校任教。河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8年起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6年05月,任河南大学副校长。 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09月,任河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1年10月,至2009年2月任河南大学校长。 2008年7月,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至今。 社会兼职: 河南省政协常委,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及成果 在学术领域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获省优秀专家、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先后出版了10余部学术著作,主要代表著作有《“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悲壮的沉落》等。

李勇是翰墨名家。

李勇,号水墨阑珊,斋号:三隐斋。1973年出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第四期篆刻创作班,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印社社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开封市鼓楼区文联副主席,鼓楼区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勇书宗金文、大篆,不断汲取魏晋之风骨,二王之雅韵。印求三晋古玺、秦汉气息,他的写意花鸟画上承陈、徐简寂冷逸或天骨开张之貌,笔墨恣肆。近师八大金农之品格,高雅脱俗,文人气息浓厚,既有吴昌硕之金石又有王雪涛之缜巧。

个人经历

2007年李勇在洛阳美术馆成功举办“莫负春光”中国画六人联展,2008年在北京荣宝斋画廊成功举办“中国画论坛”优秀画家提名展。除此之外,他的《空灵心境话留白》《寻得梅花悟到神》《泼墨写荷》《有情有格写牡丹》《人淡如菊》等书法绘画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一笔一画挥洒写意人生,一刀一刻印出人生真谛。李勇用笔用刀坚持着一个古都人一个开封人的独特生活方式,高雅而不脱俗。开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八朝古都”“菊城”“书法名城”等美誉。开封书画艺术底蕴浓厚,诞生出众多书画名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勇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论文发表

是的。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制度使用的是《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南京大学博士生在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之前,必须发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通常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生必须至少在知名的、国内外公认的期刊或出版社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并确保发表的论文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并得到导师确认。因此,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定,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必要的确保博士学位论文和答辩的前提。南京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2年,前身是江南制造局机器造修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一般来说,南京大学科研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导师审核和指导才能完成论文并发表。导师会对论文的质量和内容进行审查和指导,确保论文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建议您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按时完成论文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南昌大学李平博士论文发表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博士论文,2004; 2.《地域环境与传统民居特征的形成——兼论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民居》, 潘莹、张敏龙,载南昌大学学报,2004/3,64—67页; 3.《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研究方法》,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11—212页; 4.《简析明清时期江西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 2006/3 :179—181页; 5.《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潘莹、施瑛,载《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94—98页; 6.《江西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6 : 225—226页; 7.《江西传统聚落中的祭祀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3 : 201—203页; 8.《探析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传统民居》,潘莹、施瑛,载《福建工程学院 学报》,2004/1:94—98页; 9.《建筑历史研究的哲学反思》,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2,57—60页; 10.《“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潘莹、施瑛,载《中国民族建筑论文 集》,2004,121—125页 11.《试从迁徙与融合的动态模式解析客家民居》,发表于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2001年3月。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首《长江之歌》,时常回响在李平的耳边,数十年让他心潮澎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条气贯长虹的大河,从莽莽高原,一路向东,穿越中原大地,奔向东海大洋;汇集百川情怀,播洒世界大爱!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文明和智慧;也成就了李平,生命中唯一至圣至美的爱情!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1991年2月6日,李平正在南京上军校。寒假回乡,首次登上了从上海开往武汉的客船——“江汉55号”。这是李平第一次乘坐长江内河的客船。记得当时,李平乘坐的是三等舱下铺,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和好奇。16时许,大轮停经芜湖码头。李平走出船舱,想到甲板上去看看这座古城的风貌,以及上下船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他返回船舱,正欲迈进三等舱区域的过道门坎时,里面也正好有一位姑娘要出来。李平身着笔挺的军装,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本能地后退一步,侧转身体,礼貌地做出请姑娘先行的手势。此时,姑娘也后退一步示意:“解放军同志,您请......”就是这一举动,就是这一刹那,就是这一瞬间,李平和姑娘四眼相对,微笑致意。眼前这位姑娘,面庞清秀,笑容甜美,身材高挑,干练的短发,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动感。只那么一瞥,便决定到永远!李平在心里确认: “这就是我要找的妻子。这姑娘肯定是我生命中注定的那一半,早晚她会是我的人!” 李平十分自信、果敢而异常坚定地认为。 “如果错过了你,成为彼此的过客,将是我余生最大的遗憾,作为我的妻子,非你莫属!” 李平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定下了终身。回到船仓,更让李平惊讶不已的场景,如从天而降:他和姑娘的铺位,竟然是在同一个船仓,而且是面对面的下辅。是巧合还是天意?看到桃腮粉面,笑靥如花的姑娘,李平高兴得手足无措,瞪目结舌,呆若木鸡。 不负韶华不负卿。一个青春萌动,一个少女怀春,两颗怦然心动的心,倍感惊诧,迅速拉近了各自的跑离。 同是孤旅同船渡,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相互自我介绍,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平暗自庆幸:缘份! 接着,两人象老友重蓬,他乡遇故似的,窃窃私语,侃侃而谈。从船舱到甲板,从二楼到三楼,从船尾到船头,像《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和露丝那样,伫立船头,迎风傲浪。就这样,他们谈学习、谈生活,谈成长、谈经历。谈家人,谈同学,谈军校、谈部队,谈文学、谈学术......总之,李平越擅长什么,就引导姑娘谈什么,尽可能扬长避短,以示“渊博” “我能看看这几本书吗?”许是谈累了,骏想看看书,静一静。便随手拿起李平铺位上的《指挥学报》期刊杂志。 “当然可以。” “上钩了”。李平心中暗自窃喜。因为那些书里,每一本都有李平发表的论文。 “耶,六队李平?这不是你吗?你看这篇:《圣驾被档启示录》,作者李平,真是你写的?” 姑娘惊奇地问道。 “正是鄙人的拙作,请多指教……” “哇塞,你这么厉害呀?太有才了!” 城市套路深,无处不陷阱。骏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全然不知其意。 “要征服姑娘,先让姑娘佩服你,崇拜你“。这是“李氏泡妞”的第一定律和恋爱大法。说来真是天意:次日凌晨,江面大雾,能见度不足50米。为确保航行安全,客轮在铜陵港抛锚停航了。直到下午雾散才又重新起航。 姑娘到安庆下船,本来只有10个小时的旅程。由于江面大雾,硬是让他们呆在一起,足足聊了20多个小时! 作为学习“合同战术”专业的李平,这段时间已完全足以完成”任务”了。那就是攻下此“高地”,搞掂本姑娘!临别时,自然互留了联系方式。你是我今生最浪漫的邂逅,回眸一笑百媚生;我是你今生最圆满的“艳遇”。惊鸿一瞥许终身。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便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 有缘千里来相会。因为遇见,惊艳了时光,流年芬芳。因为遇见,温暖了岁月,百花争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春回大地,生机勃发。或写信,或面见。或诗或词,花前月下,穷追猛打;适时适度,欲擒故纵。李平的“战术”运用得心应手,理论实践地作天合。姑娘来校,见了同学,大家才恍然大悟:“难怪那天在船上,一夜不见你人影,原来你小子在执行特殊任务啊?”“哈哈哈哈……” 现场一阵哄堂大笑。两年后的同一天:1993年2月6日。李平毕业后的第一个“相遇纪念日”,这姑娘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成了李平的新娘。 没有钱?就不办婚礼;没有房?就把妻的闺房当新房。这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就是来自全国著名美女城市的安庆小妹——骏。一个为爱痴狂,为李平甘愿付出一切的好姑娘。“就这样嫁给他了?是不是太便宜这小子了?” 如此简朴,引家人不快,为骏呜不平,李平沉默不语,心存愧疚,表示理解。 婚后,说起当年相识的情景,李平和小骏都暗自庆幸:谁说世上没有一见钟情?我们就是。菱湖的柳枝如帘,波光粼粼,旭日东升,春暖花开。李平荡着秋千上的骏,窃窃私语: “其实,当年,我已经买好了火车票,准备从上海出发,途经长沙返乡。只因当时正在学习《中国军事地理》这门课,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实地考察一下长江两岸军事要地的地形地貌,特别是想亲身感受一下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所描写的大雾场景。便与同学相约,退了火车票,改乘轮船,才上了江汉55号。不然,我们怎么有幸在船上相遇呢?庆幸的是天公作美,当夜果然下起了大雾,让李平亲自见识和亲身体验了草船借箭的雾境,大大加深了直观感受。收获颇丰,不虚此行。”骏回答道:“其实我也是,本来前一天就打算回家了。后来临时有事,便改乘次日的客轮,而且,没买到四等舱票,才改乘三等的。这才有机会遇见你的呀!”呵呵,真是神使鬼差,上天注定。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嘛。李平打趣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既是同船渡,又是共枕眠,是不是修炼了一千一百年,才有的今天?”30天的假期,一刻千金,转瞬便到了归期。 作别新娘,李平回到部队。有了妻的思念,对别的异性,便再无他念了!婚前,李平婉拒导师令爱,谢绝首长千金。婚后,身边美女如云,却是不屑一顾,把控有度。完全是一付谦谦君子、仙风道骨的派头。待到妻子来队,在军官家属中鹤立鸡群,给了李平莫大的满足和自豪。见此,女兵们议论纷纷:“难怪李参谋不理我们呢,嫂子貌美如花,美若天仙,眼里哪还有我们呀?”战友们也七嘴八舌:“李高参老婆这么漂亮,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看他还怎么在部队安心发展,日后一定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呵呵,“不爱江山爱美人。”李平认了,也值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嘛!生了孩子,为人之父。李平便有了妻儿的牵挂。渐渐的,还真就变得不安心部队工作了。部队首长多次找他谈话,真诚挽留。劝李平安心部队工作,前景一片光明,晋开空间广阔。并以实际举措,多次破格提拔他的职务,但均被李平婉言谢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了留住这位“旷世奇才”,首长们又轮番“轰炸”,纷纷去做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每天饭点,就派战士去叫小骏到“常委小灶”就餐:“嫂子:首长叫你去吃饭”,“嫂子:政委叫你去吃饭”,“嫂子:参谋长叫你去吃饭……”为此,骏还荣获一项殊荣,一个独特的外号——小骏常委。首长们与骏边吃边谈,诚恳要求她支持李平在部队发展。 “李参谋是南高的高材生,国家花巨资培养他不容易啊。而且,他进步也快,恢复军衔时,他是他们那批学员中授衔最高的,前途无量!特别是他独具慧眼的战略思维和战术素养,正是部队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 尤其是他的学术研究与战争预判能力出类拔萃,别具匠心。去年,他的论文还在军区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并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他性格沉稳,胆大心细;处事果敢,思维谨密;见解独到,才华横溢,是天生的军事人才啊。希望你顾全大局,鼓励他安心部队工作。” 妻说:“谢谢首长对他的培养和器重,我本人没意见,悉听尊便,看他自已的最后决定吧。” 遗憾的是,李平最终还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的梦想和追求,忘记了初衷,离开了部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李平终究还是转业了,回到了妻子所在的城市。加入公安队伍,当了一名普通的警官。部队同事在欢送李平离队时,无不遗憾地扼腕叹息:“一颗将星就此陨落......”现在想想,其实骏的身价也不“便宜”啊。换个角度看,这是李平用“将星”换来的老婆,呵呵,便宜吗? 多少年过去,骏还经常会问起:“你为我离开部队,后不后悔?”而李平,总是不加思索地回答:“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况且,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嘛。无所谓,有你不后悔!”李平的洒脱,正应了那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他曾在诗中言道:“将相本无种,独爱桃花红。不屑庭前相,但做篱下翁。”此时,李平的脸上,总会留下一个鲜艳的唇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平和骏携手一路走来,平凡而幸福地生活,一起青春飞扬,一起持家育儿,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岁月静好。回眸那次邂逅,转身已是经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可如今,儿子都已长成1米85的大小伙子了!回首往事,李平感慨无限: “是伟大的长江,成就了我们的爱情;是“江汉55号”,给了我们相爱的缘分。”特别是,有了那次乘船偶遇后,他们曾有意识地专门去乘船,上上下下无数次,梦想再次登上“江汉55号”,重温往日的浪漫,可都未能如愿!平日里,李平也常常牵着妻的手,结伴到长江岸边散步,去外滩公园闲游。看到川流不息的滚滚长江,来来往往的客货大轮,心里依然有一种莫明的激动。两眼紧盯着江面上的船只,梦想再见看到他们的月下老人——“江汉55号”,可结果,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有时半夜听到大轮的气笛长鸣,骏常常半梦半醒、条件反射似地呓语:“江汉55号,江汉55号!”遗憾的是,此后数十年,再也没有遇见过它了。李平安慰妻子道: “江汉55号呀,也许是退役了。它载看我们走到一起后,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李平率先为妻买了小汽车,车牌尾号就是“JH055”,以示感恩和纪念,天天载着骏,平安出入,幸福前行...... 爱从长江走来,心从长江敞开。“长江之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倾国倾城。却始终践行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训;日复一日地诠释着“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的含义;相濡以沫,用一生的承诺,演绎着“风雨同行”的年年岁岁。 前世天注定,今生命相随。而平和骏,并非宿命论者。他们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时机,出现了那个最对的人。冥冥之中,似早有定数。生生死死,与长江同在。他们曾坦诚相约:从长江开始,在长江结束;百年之后,不建坟,不立碑。化作一缕青烟,骨灰洒向江心。当后人漫步江边,如看到滚滚波涛间,泛起两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平,那就是骏。他们在长江,获得永生。 “爱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盖棺定论,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为梦高飞;二、为爱飘零。”李平一副无悔今生的样子。赋诗曰: 缘从长江起,爱从长江生。 携手长江来,共饮长江水。 生在长江边,死入长江去。 生死长江恋,魂归长江里。李 国 平2014年3月29日于安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