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近20年中国发表sci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7:44:37

近20年中国发表sci论文

2001-2011年SCI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983,099篇(截至到2011年12月5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化学(CHEMISTRY)学科论文199,376篇(是近十年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的学科),199,376篇文献包括学术论文188,160篇、会议摘要6,099篇、会议论文4,743篇、综述3,270篇、通讯751篇、社论705篇、更正354篇、传记20篇、新闻12篇等。??199,376篇文章共发表在555种化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下表:??????表一??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排名?期刊名称?2010年?影响因子?发文量?占总文章?量的百分比(%)?1?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0.656?6028?3.023?%?2?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合金与化合物杂志》?2.138?5445?2.731?%?3?Abstracts?of?Papers?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议论文摘要》??4974?2.495?%?4?Acta?Chimica?Sinica《化学学报》?0.611?4665?2.340?%?5?Chinese?Chemical?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0.775?4148?2.080?%?6?Chinese?Journal?of?Analytical?Chemistry《分析化学》?0.798?4069?2.041?%?7?Applied?Surface?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1.795?3878?1.945?%?8?Chinese?Journal?of?Inorganic?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0.670?3696?1.854?%?9?Acta?Physico?Chimica?Sinica《物理化学学报》?0.734?3648?1.830?%?10?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物理化学杂志,C辑》?4.524?3429?1.720?%?11?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中国化学》?0.773?3253?1.632?%??注:排名3的Abstracts?of?Papers?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议论文摘要》为专门刊登会议摘要的期刊????????附件: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100位的期刊??排名?期刊名称?发文量?占总文章?量的百分比(%)?1.??????????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Chinese?6028??3.023?%?2.??????

中文sci期刊如下:化学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岩石学报、植物分类学报、物理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分析化学、地球物理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无机材料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化学进展、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新型碳材料、金属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全称是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院(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

sci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世界非常重要的大型数据库,并且已经列入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一。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检索工具书,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被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整体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依然是一个缓慢的上升趋势。想查找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大家直接进入知网就可以查询到。先点击期刊导航,然后点击数据库刊源导航,再点击SCI科学引文索引。所有被收录的中国期刊就能在这里查到了。

SNC中国大学近20年发表论文

2001-2011年SCI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983,099篇(截至到2011年12月5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化学(CHEMISTRY)学科论文199,376篇(是近十年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的学科),199,376篇文献包括学术论文188,160篇、会议摘要6,099篇、会议论文4,743篇、综述3,270篇、通讯751篇、社论705篇、更正354篇、传记20篇、新闻12篇等。??199,376篇文章共发表在555种化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下表:??????表一??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排名?期刊名称?2010年?影响因子?发文量?占总文章?量的百分比(%)?1?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0.656?6028?3.023?%?2?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合金与化合物杂志》?2.138?5445?2.731?%?3?Abstracts?of?Papers?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议论文摘要》??4974?2.495?%?4?Acta?Chimica?Sinica《化学学报》?0.611?4665?2.340?%?5?Chinese?Chemical?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0.775?4148?2.080?%?6?Chinese?Journal?of?Analytical?Chemistry《分析化学》?0.798?4069?2.041?%?7?Applied?Surface?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1.795?3878?1.945?%?8?Chinese?Journal?of?Inorganic?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0.670?3696?1.854?%?9?Acta?Physico?Chimica?Sinica《物理化学学报》?0.734?3648?1.830?%?10?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物理化学杂志,C辑》?4.524?3429?1.720?%?11?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中国化学》?0.773?3253?1.632?%??注:排名3的Abstracts?of?Papers?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议论文摘要》为专门刊登会议摘要的期刊????????附件: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100位的期刊??排名?期刊名称?发文量?占总文章?量的百分比(%)?1.??????????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Chinese?6028??3.023?%?2.??????

北京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3个博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和“脑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x0d\x0a\x0d\x0a【招生特点】心理学院按照心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入学后进行宽口径培养,学生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可分流到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3个专业方向。学院拓宽和加强学科基础教学、强化心理学研究方法训练、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与社会实践。\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全院有专职教师51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院中既有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张厚粲教\x0d\x0a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林崇德教授、著名认知心理学专家彭聃龄教授等老一辈著名学者,又有像舒华、董奇、申继亮等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专家。心理学院承担了\x0d\x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重点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x0d\x0a\x0d\x0a【毕业去向】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毕业生中50%以上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出国留学,其余则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综合医院、广告公司、市场研究等部门工作。\x0d\x0a\x0d\x0a北京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心理学的学府,早在1900年即开设心理学课程。1917年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开端,是由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心理学系。生理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被教育部确立为重点学科。\x0d\x0a\x0d\x0a【师资科研】该系近20年来发表SCI论文\x0d\x0a数居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之首。截至2002年,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3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该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心理学各\x0d\x0a专业理学或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设有心理学成人自学考试点,开设大专和专升本教育,还受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招收约30余名本\x0d\x0a科生,25名硕士生,15名博士生。\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其本科毕业生85%以上继续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或进入国外著名大学深造。\x0d\x0a\x0d\x0a中山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系学生接受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训练,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实际需\x0d\x0a要,特别是心理辅导与咨询、组织行为与广告消费心理、工程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统计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编程与应用等方\x0d\x0a面的训练。\x0d\x0a\x0d\x0a【招生特点】心理学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部分主干课程聘请境外教师授课,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程用英文教材或采用全英文授课;实行导师制\x0d\x0a(从第一年开始每位学生都有一名学习导师,进入三年级部分学生将有科研导师)和科研成果代学分制,以鼓励学生开展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并鼓励学生跨系选修课\x0d\x0a程。\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心理学系现有全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9名。实验室包括基础心理学实验室,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生理学实验室,心理健康实验室。系里目前拥有专业书刊万余册以及42种心理学英文杂志。拥有应用心理学硕士点以及社会学博士点。\x0d\x0a\x0d\x0a【毕业去向】本科毕业后,既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商业管理与策划以及各类学校与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心理学系2001年秋季开始招收各级学生,目前还没有毕业生。\x0d\x0a\x0d\x0a浙江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该院是国家重点学科点所在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早批准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所在单位,\x0d\x0a是我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所在单位,是心理学领域最早被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x0d\x0a心理学科还是浙江大学“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自1998年以来心理系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居全国心理系首位。\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现有教授12名,博士导师5人,副教授9名。高级职称的教师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百分之九十以上曾出国深造。青年学术骨干中有9人进入学校百名跨世纪人才行列,3人进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x0d\x0a\x0d\x0a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在航空工程心理学领域中连续20年承担国防科研项目。在人机交互领域中连续10年承担863计划项目。\x0d\x0a\x0d\x0a【毕业去向】毕业生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卫生部门、各类公司和重点中学。\x0d\x0a\x0d\x0a武汉体育学院\x0d\x0a\x0d\x0a【专业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系原名运动心理与保健康复系,始建于1989年。该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x0d\x0a\x0d\x0a【招生特点】该系对拔尖人才或学有所长的学生,有博士、教授等直接指导,有针对性地选修校内外课程、参与国家2008年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实践,以期造\x0d\x0a就体育高科技一流人才。本系还应用“双语”教学、专业外语、口语听力提高、公务员考试辅导、各专业方向技能培训等。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和主动发展的条\x0d\x0a件和环境。\x0d\x0a\x0d\x0a【师资科研】现有专职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16人;硕士和博士学历者占教师总数76%。为加强开放性办学,已聘有7名国际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领域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x0d\x0a\x0d\x0a该系拥有运动心理专业实验室和专业资料室,现有专业书籍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6种,用于心理教学、研究的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下设五个教研室和一所附属医院,并有一中心实验室。\x0d\x0a\x0d\x0a【毕业生去向】其毕业生在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和全民健身等众多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三年本系两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4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85%~96%。硕士研究生考博士研究生录取率保持在30%~60%。\x0d\x0a\x0d\x0a首都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系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两个硕士点。有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心理统计与测量,\x0d\x0a以及发展与心理咨询四个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重点建设学科,也是北京市的重点建设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始建于\x0d\x0a1983年,是我国设立学位点后首批批准的博士点之一。\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心理学系现拥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讲师两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名,在读博士两人。心理学系目前在研\x0d\x0a项目总数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二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项目29项。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9本,发表论文79\x0d\x0a篇(核心刊物以上41篇),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2篇。\x0d\x0a\x0d\x0a【毕业去向】本科毕业后,既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商业管理与策划以及各类学校与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x0d\x0a\x0d\x0a陕西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惟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现设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史硕士学位点两个,研究方向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学基本理论、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x0d\x0a\x0d\x0a【师资及科研】心理学系现有教授、副教授10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硕士学位。拥有西北地区较为齐全的心理学实验室和微机实验室,有300\x0d\x0a余台心理学实验仪器,32台微机和成套实验软件包,可供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之用。该系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特别在空间认知、人因工\x0d\x0a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风格。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x0d\x0a\x0d\x0a【毕业生去向】该系本科生就业率98.5%。\x0d\x0a\x0d\x0a南京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是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自2002年起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全面使用新课程方案。三大板块课程是心\x0d\x0a理教育与咨询课程板块、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板块、广告与营销心理课程板块。现有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x0d\x0a\x0d\x0a【师资科研】该院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助教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2名在读\x0d\x0a博士研究生,11人具有硕士学位。在“九五”规划期间,全系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20年来,全系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出版\x0d\x0a著作和教材80部。\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卫生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工作。在全校各专业中,心理学系学生就业形势较好。\x0d\x0a\x0d\x0a江西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点,“基础心理学”是江西省重点学科。该专业在本科教育上有厚基础(开\x0d\x0a设8门心理学基础课)、重应用(分别针对学生3个可能就业的方向设置了2-3门专业课程)和强实践(教学上确保1/3的时间用于实践或实验)的特点。\x0d\x0a\x0d\x0a【师资科研】现有专任教师18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35岁以下教师均获硕士以上学位。配备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拥有中、外专业图书3.1万册,中外文期刊100余种。\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可作为各类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广告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心理学应用工作。近年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7%,直升研究生比率达10%,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x0d\x0a\x0d\x0a华中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系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力资源与管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等领域取得相当突出的成就。主要培养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能够独立地开展研究和教学的心理学工作者。\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全系有教授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位,有国外访问学者或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教师9位,并且均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该系共获国家级奖\x0d\x0a励1项,省部级奖励9项。重要著作奖5项,论文奖20项;教学奖4项。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6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实验室共有固\x0d\x0a定资产80万元,其中计算机20台,设有多功能实验室(具备单向观察、音频与视频监视、多媒体演示功能)和生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50平方米。中英文图\x0d\x0a书8万余册。\x0d\x0a\x0d\x0a【毕业生去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高校、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社会服务部门和企业。\x0d\x0a\x0d\x0a华东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系拥有两个博士点(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3个硕士点(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系基础心理学学科点被批准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x0d\x0a\x0d\x0a【师资科研】目前全系教职工近40人,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8名,讲师9名;博士生导师7人。“九五”期间心理学系承担了1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与基\x0d\x0a金项目,多项横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心理学系下设四个教研室,一个基础实验室。1996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x0d\x0a养基地”,1997年起面向全国招收基地班学生\x0d\x0a\x0d\x0a【毕业去向】本科毕业生每年有30%40%考取研究生,其他毕业生有的进入高校、中学、机关及研究机构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x0d\x0a\x0d\x0a上海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应用心理学专业根据市场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除了开设心理学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设有心理辅导与咨询、人力\x0d\x0a资源管理及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各个方向都根据专业的应用特点,设置与市场要求相符合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该系现有“应用心理”专业(本科)和“发展\x0d\x0a与教育心理”硕士点,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x0d\x0a\x0d\x0a【师资科研】目前该专业有在编教师23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名。其所属的教育科学学院拥有心理学科的专业中文图书20万册,外文图书2700册,中文专业期刊24种,外文期刊20种。心理学实验室和儿童心理实验室。\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应用心理专业的毕业生一部分活跃在诸如爱立信、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大公司及各大市场调研公司的研发部,从事心理咨询、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有一部分进入各类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及咨询工作。\x0d\x0a\x0d\x0a华南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心理学专业分两个方向,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心理教育、咨询与辅导的教师;非师范类(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的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事、组织部门的管理人员或人事测评的专门人才。\x0d\x0a\x0d\x0a【师资科研】该专业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心理学)。另有一批广东省重点学科、一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重点建设资料室。\x0d\x0a\x0d\x0a【毕业去向】近几年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接近100%,主要服务于珠江三角洲的大中专院校,部分毕业生服务于公安、监狱、劳教、军队、公司企业等单位。\x0d\x0a\x0d\x0a西南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从2004年开始,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全日制本科将实施宽口径招生。具体办法如下:学制4年,按心理学一级学科招生(文理兼收);入学\x0d\x0a后,前两年统一学习心理学的基础课程和公共课,后两年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和自己爱好确定专业,以打好基础和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的需要。本科各专业学生毕业\x0d\x0a后通过考试在本院可直接攻读硕士至博士学位研究生。该院目前设有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特别要求:外语语种——英语,师范专业身高男1.60米\x0d\x0a以上、女1.50米以上。\x0d\x0a\x0d\x0a【师资科研】学院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助教5名,政工和行政、教辅人员6名。学院有较为先进的重点学科实验室、本科教学实验室,拥有10多万册中外期刊、图书和音像资料。\x0d\x0a\x0d\x0a学院目前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个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四个硕士点。\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心理学院每年大约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师专、中小学校从事教学或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师范类)历年毕业生考研率约50%,就业率达100%。应有心理学(非师范类)该专业此前无毕业生。\x0d\x0a\x0d\x0a山东师范大学\x0d\x0a\x0d\x0a【专业特色】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中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教育、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教学中,该专业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x0d\x0a\x0d\x0a【师资科研】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名。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在读博士3人。专业有山东省最大的心理学实验室。\x0d\x0a\x0d\x0a【毕业去向】已毕业的两届本科生有三分之一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大都进入大学和中学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在企事业单位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近5年发表论文20篇

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如《人体基因学》(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2004年)等。主讲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近5年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主要有:2006和2008年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荣获2008年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十佳教授”);2009年度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一级奖等。一、近5年内发表主要论文:1. Guo J, Jiang C, Wang Z, Lee HJ, Hu H, Malewicz B, Lee HJ, Lee JH, Baek NI, Jeong JH, Kim DK, Kang KS, Kim SH, Lu J. A novel class of pyranocoumarin anti-and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compounds. Mol Cancer Ther. 2007;6(3):907-17. (SCI,IF 5.003)2. Jiang C, Guo J, Wang Z, Xiao B, Lee HJ, Lee EO, Kim SH, Lu J. Decursin and decursinol angelate inhibit estrogen-stimulated and estrogen-independent growth and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cells. Breast Cancer Res. 2007;9(6):R77. (SCI,IF 5.052; Contributed equally)3. Guo J*, Xiao B, Zhang X, Jin Z, Chen J, Qin L, Mao X, Shen G, Chen H, Liu Z. Combined us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munomagnetic isolation followed by real-time RT-PCR for detection of th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s. J Mol Med. 2004;82(11):768-74. (SCI IF 4.37)4. Xiao B, Guo J*, Miao Y, Jiang Z, Huan R, Zhang Y, Li D, Zhong J. Detection of miR-106a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Clin Chim Acta. 2009;400(1-2):97-102. (SCI IF 2.96)5. Xiao B, Guo J*, Liu D, Zhang S. Aloe-emodin induces in vitro G2/M arrest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ation in human oral cancer KB cells. Oral Oncol. 2007;43(9):905-10. (SCI IF 2.928)6. Yao F, Guo JM*, Xu CF, Lou YL, Xiao BX, Zhou WH, Chen J, Hu YR, Liu Z, Hong GF. Detecting AFP mRNA in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itis. Clin Chim Acta. 2005;361(1-2):119-27. (SCI IF 2.96)7. Guo J*, Miao Y, Xiao B, Huan R, Jiang Z, Meng D, Wang Y.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 specie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versus non-tumorous tissu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24(4):652-7. (SCI IF2.275)8. Guo J*, Yao F, Lou Y, Xu C, Xiao B, Zhou W, Chen J, Hu Y, Liu Z. Detecting carcinoma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immunomagnetic beads and rt-PCR.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7;41(8):783-8. (SCI IF 2.775)9. Guo J*, Xiao B, Zhang S, Liu D, Liao Y, Sun Q.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with an increase in S ph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repression by aloe-emodin. Cancer Biol Ther. 2007;6(1):85-8. (SCI IF 2.761)10. Guo J*, Xiao B, Lou Y, Yan C, Zhan L, Wang D, Zhao W. Antitumor effect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on cultured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 Feb;21(2):443-8. (SCI IF 2.275)11. Guo J*, Xiao B, Jin Z, Qin L, Chen J, Chen H, Zhang X, Liu Z. Detection of cytokeratin 20 mRNA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by immunomagnetic bead enrichment and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 chain reactio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5;20(8):1279-84. (SCI IF 2.275)12. Guo JM*, Xiao BX, Liu DH, Grant M, Zhang S, Lai YF, Guo YB, Liu Q. Biphasic effect of daidzein on cell growth of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Food Chem Toxicol. 2004;42(10):1641-6. (SCI IF 2.321)13. Guo J*, Xiao B, Liu Q, Gong Z, Le Y. Suppression of C-myc Expression Associates with Anti-Proliferation of Aloe-Emodin on Gastric Cancer Cells. Cancer Investigation, 2008 26:4, 369 – 374 (SCI IF1.976)14. Guo JM*, Xiao BX, Liu Q, Zhang S, Liu DH, Gong ZH. Anticancer effect of aloe-emodin on cervical cancer cells involves G2/M arrest and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cta Pharmacol Sin. 2007 Dec;28(12):1991-5. (SCI IF 1.676)15. Lu J, Kim SH, Jiang C, Lee H, Guo J. Oriental herbs as a source of novel anti-androgen and prostate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gents. Acta Pharmacol Sin. 2007;28(9):1365-72. (SCI IF 1.676)16. Xiao B, Guo J*, Lou Y, Meng D, Zhao W, Zhang L, Yan C, Wang D. 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increase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cultured human oral cancer cells by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6;35(7):643-8. (SCI IF 1.487)17. Guo JM*, Xiao BX, Kang GZ, Liu DH, Chen H, Zhang S, Zhang XN. Suppress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arrest at G1 phase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HeLa cells by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6 Jan-Feb;16(1):341-6. (SCI IF 1.932)18. Malewicz B, Wang Z, Jiang C, Guo J, Cleary MP, Grande JP, Lü J. Enhancement of mammary carcinogenesis in two rodent models by silymarin dietary supplements. Carcinogenesis. 2006;27(9):1739-47. (SCI,IF 4.93)19. Jiang C, Lee HJ, Li GX, Guo J, Malewicz B, Zhao Y, Lee EO, Lee HJ, Lee JH, Kim MS, Kim SH, Lu J. Potent antiandrogen and androgen receptor activities of an Angelica gigas-containing herbal formu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decursin as a novel and active compound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Cancer Res. 2006 Jan 1;66(1):453-63. (SCI,IF 7.514)20. Guo JM*, Kang GZ, Xiao BX, Liu DH, Zhang S. Effect of daidzein on cell growth, cell cycle,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of human cervical cancer in vitro.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4;14(5):882-8. (SCI IF 1.932)二、近5年内发表主要专著:1.郭俊明主编.人体基因学.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4.三、近5年内获得主要科研奖项:1. 郭俊明、肖丙秀、刘东海、楼燕茹、赖依峰、张顺、刘琼、汪东辉、詹丽、严春红.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常见营养成分的抗癌机制.2008年度.三等奖.2. 郭俊明、肖丙秀、张新军、陈健、楼燕茹、徐长风. 浙江省科技奖.外周血中微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分析及其临床应用.2006年度.三等奖.3. 郭俊明、肖丙秀、张新军、陈健、楼燕茹、徐长风.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外周血中微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分析.2006年度.一等奖.4. 郭俊明、肖丙秀、刘东海、赖依峰、张顺、刘琼.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大豆苷原防治常见恶性肿瘤的研究.2007年度.一等奖.5. 肖丙秀 郭俊明 楼燕茹 刘东海 汪东辉 詹丽 严春红. 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实体瘤分子机制的系列研究.2008年度.三等奖.

周杰资料:一.民主人士(1889—1964) (1889—1964)民主人士。字菊村。湖北沔阳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日与董必武相识。归国后,任武汉中学教员,汉口第十小学、蘅青中学校长,湖北省教育厅督学,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及北京参议院议员。发起出版《湖北论坛》。解放前夕,积极参加湖北和平运动。建国后任武汉市教育局局长,民主同盟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编辑本段]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江苏) 周杰,1927年生,江苏阜宁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曾任中共阜宁县区委书记,华中五分区总工会常委。建国后,任中央团校教员。后历任中央团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育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负责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1988年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江苏)、法律委员会委员。[编辑本段]三.编剧 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剧:春风杨柳 1959年、送瘟神 1959年、决裂 1975年、回头一笑 1981年、被抛弃的人 1983年[编辑本段]四.演员 个人简介 昵称:阿杰, 生日:1970年8月5日 星座:狮子座 血型:B型 身高:181公分 体重:65公斤 学历:大学 小学:铁路第五子弟小学 初中:陕棉十一厂附中 高中:西安市第三十五中学 专科/大学:上海戏剧学院 现职:国家话剧院 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 现居地:北京 通晓语言:国、英、各地方言(湖南、四川、江苏徐州、陕西、河南、山东等) 个人才艺:摄影、朗诵 演戏 喜欢的影片:《林则徐》、《勇敢的心》 最喜欢的中国演员:赵丹、潘虹 最喜欢的外国演员:李察·基尔(Richard Gere)、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演戏上影响你最深的人:赵丹 最希望演什么角色:警察或有名的人物 最希望与谁合作:只要是好的演员都喜欢 拍《还珠格格》,你最喜欢哪一位演员:李明启老师 最欣赏的民族英雄:关羽、包拯、岳飞 音乐 最喜欢的音乐类型:中国古典音乐 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二泉映月》、《梁祝》 最喜欢的音乐家: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 最喜欢的中国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最喜欢的中国歌手:齐秦、那英、常柳平、刘德华 最感动的一首情歌:《牵手》(苏芮) 书籍 喜欢看哪一种类型的书:任何类型都喜欢看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中国作品:《西游记》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外国作品:《哈姆雷特》 最喜欢的作家:贾平凹、托尔斯泰 最喜欢的漫画:蔡志忠的漫画 最喜欢的漫画作家:蔡志忠 最喜欢的漫画人物:孙悟空 最喜欢哪一本琼瑶小说:《梦的衣裳》 《深情尔康——周杰走过》(1999年)写真集 《杰骜不驯》作者 李明宇 (2004年) 《率真周杰》作者 艺奇烨 齐羽菲 (2004年 出演的电视剧1992年 《青春永恒》 1993年: 《陌生的海岸》 1995年: 《女人在家》又名《俗望防线》 1997年: 《还珠格格1》饰:福尔康(合作演员:赵薇、林心如、范冰冰、苏有朋) 1998年: 《老子、妻子和孩子》 《还珠格格2》饰:福尔康(合作演员:赵薇、林心如、范冰冰、苏有朋) 1999年: 《少年包青天1》饰:包拯(合作演员:任泉,释小龙,李冰冰,刘怡君,陈道明,何中华) 2000年: 《准点出击》饰:方杰 《桃花扇传奇》饰:侯朝宗 2001年: 《射雕英雄传》饰:杨康(合作演员:李亚鹏、周迅、蒋勤勤) 2002年: 《还珠格格3》饰:福尔康(合作演员:黄奕、刘涛、秦岚、黄晓明、马伊俐) 《蛋白质女孩》又名《说出你的爱》饰:张宝 2003年: 《透明天空》又名《透明了,哭》饰:栗莫凡《梅花档案》饰:龙飞 《非常道》饰:雷鸣 《正义令天下》饰:卓中岳 2004年: 《同盛金–关东英雄》饰:孟德龙(乔哥) 《侠影仙踪》饰:黄楚明 2005年: 《终极玄机》饰:陈明宇 2006年: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饰:武王姬发 2007年: 《夜幕下的哈尔滨》饰:玉旨一郎(合作演员:陆毅、李小冉、隋俊波) 2008年: 《江南往事》 又名《阳光普照大地》饰:邹狄克 《秘密列车》饰:龙飞 2009年 《大女当嫁》饰:彭坦 参演的电影 1992年:《阮玲玉》 1995年:《中俄列车大劫案》 1996年:《小分队》又名《截杀香阁寺》 1999年:《缘分的世纪》 又名《相约2000年》、《玫瑰楼》 2007年:《第三种温暖/3·温暖》 参演的话剧 1998年《思凡》[编辑本段]五.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男,教授,博士,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5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学校"1512"第二层次,果树生理学博士生导师。 教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厅基金、校博士基金、校博士后基金各1项。 在《J. Org. Chem》、《Analyst》、《Anal Chim Acta》、《Spectrochim. Acta A》、 《Talant》、《Anal Commun》, 《J.Chinese Chemstry》、《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期刊发表论文42篇,被SCI摘录16篇,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自然科学成果1等奖,2等奖各1项,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研究方向:配合物溶液状态;新型仿生高分子主体试剂合成及其分子识别;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合成及其结构和生化性质表征的研究,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光谱及生化性质的研究。[编辑本段]六.甘肃省中医院教授 甘肃省中医院教授,硕士导师,心内科主任,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现任甘肃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兼职内科教授,硕士导师等。同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全国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分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等。 研究领域: 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中医术语英语翻译标准化研究。[编辑本段]七.南方医院教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第一军医大学。 专业特长: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治,特别在肝脏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肝癌的手术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工作经历:1964年1月出生。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肝胆外科学组委员,广东抗癌协会理事,解放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多项学术职务。擅长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治,特别在肝脏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肝癌的手术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刀完成大量的肝脏移植手术,全面负责肝脏移植等各项工作。 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多篇。 专业特长: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治,特别在肝脏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肝癌的手术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编辑本段]八.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动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多项国家和省科研项目,在动物生长调控及分子机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SCI源和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技术专长:动物生理生化。[编辑本段]九.华南理工大学教师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吉林人。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7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4月在波兰Adam Mickiewicz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2年7月在南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在获博士学位以前主要从事图论及组合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图的染色理论和代数图论等。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海量信息存储及ad hoc网络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性能网络技术,包括IPV6,QoS等。[编辑本段]十.广东南方医院教授 男,1964年1月出生。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肝胆外科学组委员,广东抗癌协会理事,解放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多项学术职务。擅长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治,特别在肝脏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肝癌的手术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刀完成大量的肝脏移植手术,全面负责肝脏移植等各项工作。 学术论文 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多篇 。[编辑本段]十一.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1958年出生,1978年上大学,1985年元月于安徽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同年在浙江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1997年被确认为部属高校学术骨干。现兼任学院副院长,安徽省铸造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政协常委。 教学方面,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9门课程,1993年起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曾先后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和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一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 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地方重点)项目、安徽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机械部教育司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项目等近二十项科研项目。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非校内拨款项目的实际到校总经费40万元。 作为第一负责人而获得的科技奖主要有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四等奖一次;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科技进步奖一次;安徽省高校高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并获安徽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次。另外,最近又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 科研特长:偏重于应用研究,注重实用新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工业化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凸凹棒石粘土精细加工,改性与应用研究 凸凹棒石粘土是一种天然硅铝盐类无机非金属矿物。技术上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领域。该研究方向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凸凹棒石资源的稀缺性。全世界仅美国、西班牙、塞内加尔、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种矿物资源,其中我国也仅有安徽明光至江苏肝胎一个矿带,但探明储量超亿吨。我校地处安徽开展此类研发工作,条件有利,意义突出。二是凸凹棒石粘土具有吸附性、胶体性、催化性、以及隔热、吸音等多种优异的性能,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享有“千土之王”之 美誉,在其精细加工表面改性,以及实际应用等研究方面前景十分广阔。三是天然凸凹棒石晶体颗粒细小,已进入一维纳米材料范畴,因此,在凸凹棒石纳米材料的研制,改性以及应用技术方面的研发空间十分巨大。 已主持完成过安徽省“九五”科技公馆项目,“明光凸凹棒粘土精细加工与表面改性技术研究”和 机械部教育司基金项目“凸凹棒粘土有机化改性技术”以及一些横向应用开发项目,其中前者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在《矿物学报》、《硅酸盐通报》、《中国非金属矿导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该方向合作单位安徽巢车矿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凸凹棒石粘土加工企业,拥有国内领先攻击先进的生产装备,而我校资环学院、化工学院以及材料学院三个学院在该方向上形成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因此在我国是一个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2.消失模铸造技术 消失模铸造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刚兴起的新型铸造工艺技术,属先进制造技术领域。该技术将实型铸造技术真空负压铸造技术、转移涂料科技等三大铸造新技术集于一身,从而字工艺条件上可实现清洁化生产,在铸件大小、复杂程度、合金种类、以及生产批量等适应性上又可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消失模铸造技术被称为20世纪末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铸造新技术,也是21世纪铸造工艺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曾先后承担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消失模涂料的研制与应用”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箱体类铸铁件真空--EPC法铸造关键技术及工业化研究”。前者已通过技术鉴定并获省级科技成果和实际生成应用。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在《铸造》、《铸造技术》、《铸造工程.造型材料》《铸造工程与铸造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专业期刊上发表。[编辑本段]十二.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 1967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和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兼任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医创中医药科研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及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于1996 年5 月加入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曾任上海上实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并曾参与上实控股筹备上市、历次注资等工作;曾任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现申银万国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编辑本段]十三.清华大学教授 教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首届数学试点班,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提前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图像识别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995年至1997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后至今一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作。2003年提升为教授,2004年提升为博士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助理。并作为清华大学与IBM中国研究院联合成立的现代服务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现代服务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IEEE高级会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编委 《自动化学报》编委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中国科学》等重要刊物审稿人 ICCV 2003、2005 Programming Committee Member “全国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秘书长 “2006年亚太地区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研讨会”执行主席 清华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科研领域 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 多媒体信息处理 服务科学 科研奖励 2005年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5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研究生“良师益友”(公共课教师部分,全校10名) 2004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 2004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全校12名) 1998年 获得教育部颁发的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应用类)一等奖 1995年 获得华中理工大学颁发的 华中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共10多项,总经费超过500万元。 “音乐自动分析与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复杂背景下的行人检测方法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基于视频分析的水路航运信息分析系统”,交通部科研项目 “信息服务学科建设和相关技术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视觉监控应用研究”,企业合作项目 “单目镜头下行人检测方法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指纹自动识别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新一代指纹识别方法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老年指纹识别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视频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企业合作项目 “基于生物统计学的人身鉴定方法”,清华大学重点攻关项目 “基于模拟画像原理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论著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包括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等本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2的8篇),SCI索引18篇、SCI他引53次。在国际CVPR大会上发表6篇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近期代表性论著: [1] Z. Fan, J. Zhou and Y. Wu, “Multibody Grouping by Inference of Multiple Subspaces from High-Dimensional Data Using Oriented-Frames”,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8(1):.91-105, 2006. [2] D. Wan and J. Zhou,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Using Model-based Density Map”,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5(6): 1690-1696, 2006. [3] J. Gu , J. Zhou, and Chunyu Yang,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by Combining Global Structure and Local Cues”,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5(7): 1952-1964, 2006. [4] J. Zhou, D. Gao, and D. Zhang, “Robust Moving Vehicle Detection for Automatic Traffic Monitoring”, 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56(1), Jan, 2007. [5] C. Yang, and J. Zho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bining multiple enrolled samples for fingerprint verific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39(11): 2115-2130, 2006. [6] J. Zhou, and J. Gu, “A Model-based Metho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Fingerprints Orientation Field”,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3(6): 821-835, 2004. [7] J. Zhou and J. Gu, “Modeling Orientation Field of Fingerprints with Rational Complex Functions”, Pattern Recognition, 37(2): 389-391, 2004. [8] J. Gu, J. Zhou, and D. Zhang, “A combination Model for orientation Field of fingerprints”, Pattern Recognition, 37(3): 543-553, 2004. [9] J. Zhou, L. Xin, and D. Zhang, “Scale-orientation histogram for texture image retrieval”, Pattern Recognition, 36(4): 1061-1063, 2003. [10] D. Zhang, H. Peng, J. Zhou, and S. K. Pal, “A Novel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Neural and Dual Eigenspaces Methods”, IEEE Trans. On SMC, Part A, 32(6), 2002. [11] J. Zhou, X. Lu, D. Zhang and C. Wu, “Orientation analysis for rotated human face detection”,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20(4): 257-264, 2002. [12] Z. Fan, J. Zhou and Y. Wu, “Multibody Motion Segmentation Based on Simulated Anneal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1: 776-781, 2004. [13] Z. Fan, J. Zhou and Y. Wu, “Inference of Multiple Subspaces from High -Dimensional Data and Application to Multibody Group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2: 661-666, 2004. [14] Y. Zhang, and J. Zhou, “Audio Segmentation Based On Multi-Scale Audio Class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SP, Canada, 4: 349-352, 2004. [15] J. Gu and J. Zhou, “A Novel Model for Orientation Field of Fingertip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2: 493-498, 2003. [16] C. Wu, J. Zhou, Z. Bian and G. Rong, “Detecting Creases in the Fingerprint”,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2: 505-510, 2003. [17] J. Zhou, and D. Zhang, “Face Recognition by Combining Several Algorithms”,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2002), Canada, 3: 497-500, 2002. [18] J. Zhou, etal, “Automatic Cartridge Identification for Firearm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1: pp749-754, 2001. [19] X. Lv, J. Zhou, and C. Zhang.“A Novel Algorithm for Rotated Human Face Detectio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USA, 1: 760-765, 2000. [20] D. Gao, J. Zhou, and L. Xin, “A novel algorithm of Adaptive background estimation”,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2: 395-398, 2001. 发明专利: “用于音乐试听的流行歌曲关键段提取方法”,专利号:200410009537.0 发明人:周杰,张一彬,冯上平等,公告日:2005.03.23 “基于断纹检测的指纹识别方法”,专利号:200410062256.1 发明人:周杰,吴南南,杨春宇,公告日:2005.03.02 “指纹多特征识别方法”,专利号:200410009328.6 发明人:周杰,顾金伟,万定锐,公告日:2005.03.16 “多注册指纹融合方法”,专利号:200410068976.9 发明人:周杰,杨春宇,公告日:2005.03.02 “基于密度图模型的指纹识别方法”,专利号:200410068977.3 发明人:周杰,万定锐,公告日:2005.03.16[编辑本段]十四.辽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1961年生人,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2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2001年被选拔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同时列入国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范围。 研究专长和领域:欧美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学报编辑研究。 讲授课程:外国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名著欣赏等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也不咋地,就是以前的医专合并的,而且恩施地方很偏远。湖北的二本医学院也就湖北医药学院和湖北科技学院还可以,都是办了几十年本科医学专业的学校,过来人留。

中国20年论文发表数量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分析MedPeer国内先进的医学科研服务人工智能平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以解决未知的问题,科研论文作为传播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记录科研成果和提供学术交流的任务。论文在国际发表,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近20年里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期刊论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科研管理政策下,我国学者往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到国际期刊上,使得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的国际论文由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7年的361220篇,翻了近28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的国际论文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却一直遭到质疑——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研究显示大量引用是来自我国同行的“自引”,而这种来自本国同行的引用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对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了解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及自引情况,获得真实的国际影响力。1. 研究综述1.1 引用与科研影响力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Merton的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理论——科学是一个有着规范、价值和奖励的社会制度,科学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获得同行的认可。基于这一理论,论文和著作成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其数量也成为国外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与此同时,科学社会学理论认为,引用是施引文章对被引文章的一种标记,里面承载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评价和认识,是一种对于科研成果表示感谢的认可,所以引文也成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Merton的规范主义理论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奠定了科研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但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Piaget为首的建构主义者却对科学知识的构建与价值提出了不同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社会环境的体验而与自然环境无关。建构主义者强烈质疑“引用等同认可”的观点,认为引用是一种说服的工具——为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在自己文章中引用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以显示其权威性。两种不同理论的存在引发了大量关于引文本质的实证研究,而两种理论都在某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或部分证实,所以很难说规范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哪个更好,哪个能更准确地解读引文的本质。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关于引文本质的理论,但规范主义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科研评价实践中——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被认为代表其学术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传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的科研评价仅局限于对发表文章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计算,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科研成果及其影响力。Cronin说,早在2005年就提出需要将博客、网上点评、文章下载量和致谢都包括在科研评价中;Sugimoto等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表现;Desrochers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曝光度与著作权、引用和致谢一样都代表学术影响力;Priem等人于2010年提出Altmetrics这一概念,认为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收藏、分享、提及等行为所反映的影响都应该算是科研成果的另外一种影响力——社会影响力。1.2 科学国际化法国著名生物学家Pasteur在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也算是科学国际化的最早倡导者,他的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学者普遍接受,并深深植入西方的科研评价理论之中——科学研究不分国界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然而,这一理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建立在国际学术出版资源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英语成为国际期刊垄断语言的背景下,并不能普遍适用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国际影响力,不得不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发达国家的英语期刊上。在发表过程中,他们除了遇到潜在的语言或意识形态上的歧视,还要无偿甚至付费(开放获取期刊的版面费)将知识产权转让于人;而他们的国内同行为了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不得不向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商支付昂贵的订阅费用。科学研究为发达国家创造和传播了知识,但很多时候是以发展中国家科研成果的流失为代价的。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其他传统学术交流语言(比如法语、德语) 的文章越来越少,英语逐渐占据国际学术交流语言中的垄断地位,在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中英语论文的比例由二战前的60%增加到目前的95%。英语对于学术交流语言的垄断导致对其他语种论文的歧视,非英语期刊很难被Web of Science收录,而非英语文章较少被国际同行引用。英语对学术交流的垄断也表现在选题上,许多研究某一国家、地区的本土化选题很难在英语国际期刊上发表。在追求科研国际化的趋势下,许多学者为了发表英语文章,不得不选择一些迎合国际化的题目,这使得许多本土化的研究受到挤压,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在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翻了28倍的这25年里,国内论文数量仅仅增加了不到5倍,并且在2011年后出现下滑。为了满足科研考核的要求,我国学者更愿意选择国际化的选题以投稿Webof Sci-ence收录的国际期刊,而不选择只能在国内发表的本土化的选题。即使是既适合国际又适合国内发表的选题,大部分人更愿意发表到国外,从而造成国内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进而影响国内学者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1.3 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科研评价理论中,引文代表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认可与致谢,所以文章的被引数量往往被用来评价其代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我国国际论文被引次数的增长也被认为是目前科研评价体系所取得的成就之一。然而,这一统计并没有排除我国同行的“自引”——文章被本国同行引用在科研评价上并不能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以往的研究发现,因为语言和研究内容接近,在引用文献时学者们更愿意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这也导致部分国家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较高。这种自引现象在我国学者中尤其明显。唐莉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者的本国自引率高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这一结果也被后来的研究一一证实。早在1999年,Bookstein和Yitzhaki发现,本国自引率会影响对不同国家科研评价的结果;Ladle等人则提出,需要在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中排除自引;Bakare和Lewison更是提出,一个新的指标"Country Over Citation Ratio"(国家引用率) 来描述不同国家的自引率。也有相关研究探讨我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问题。Shu和Lariviere发现,我国有些国际论文被国内同行大量引用,从而形成一种国际影响力巨大的错觉;Shehatta和Al-Rubaish也发现,中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在衡量中国论文国际影响力时据此予以调整。然而,在我国的各项科技统计中还没有对本国自引和他引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尚不知道在排除本国自引之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这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在排除我国同行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及其所代表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在过去30年里,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排除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究竟如何?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是否因学科而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科研成果的传播不局限于期刊论文的形式,诸如图书馆借阅次数、网络浏览和下载次数等都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在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中仍然倾向于使用引文和引用次数来分别代表科研成果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每一次引用都可以视作引用人对被引文献的一种认可和致谢。3. 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取1990至2015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及其引文数据,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国家层次的自引情况,最终计算出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首先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提取1990至2015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文件类型=ar- ticle),总数为23382313篇;同时提取这些论文从发表当年到发表后3年的所有引文数据(比如2015年发表的文章在2015至2018年间的 用数据) ,因为相对较长的调查期(3年)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引用情况。所有提取的文章(包括引文)根据第一作者的国家确定文章的来源国家,无论文章有多少个合作者,合作者来自多少个国家,一篇文章只 有一个来源国家,以避免国际合作文章的来源国被重复计算。如果引用文章和被引文章的来源国相同,即可认定是国家层次的自引。与此同时,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将所有Web of Science论文分入14个一级学科(见表1),以分析不同学科自引率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 允许将同一期刊分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中,一个期刊只能被分到一个学科中,这样也避免了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科中被重复计算的可能。为回答前文的三个问题,我们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指标。首先,通过论文的引用文章来源中本国文章的比例计算出历年各国(包括中国)在国家层次上的文章自引率,以回答第一个问题。 然后,在排除自引的数据后,重新计算历年各国(包括中国)的文章国际引用率(国际引用次数/ 发表文章总数)和国际引用比(被国际引用文章数/发表文章总数),以回答第二个问题。最后,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文章的数据,按学科分别计算出各国(包括中国)在各个学科的引用率并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回答第三个问题。4. 研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都成倍增长,被Webof Science收录的研究论文(article)数量由1990年的6044篇增长到2015年的288856 篇;而论文在发表后3年(含发表当年)被引用次数也相应地从7809次增加到2329399次,两个数据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也由1990年的44.2%增加到2015年的65.1%,而在同期内全球包括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十的论文发表大国)的自引率均有下降——全球自引率由1990年的50.0%下降到2015年的38.4%,原来自引率最高的美国在同期由63.3%下降至44.4%,而其他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引率均已下降到40%以下。目前我国是论文自引的第一大国,自引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自引率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见图1)。如图2所示 ,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2013年超过全球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由1990年的1.292增加到2015年的9.056,不仅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8.296),而且仅次于美、英、德三国,排名世界第四。如图3所示,在被引用文章比例上,我国国际论文也由1990年的44.1%增长至2015年的87.9%,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6.0%),而且与西方主要国家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在排除了自引之后大幅下降,我国论文的国际引用率虽然在过去30年里不断增长,但在2015年仍然只有3.161,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114),而且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28 位。而在论文国际引用比上,我国在2015年的论文国际引用比只有66.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3.8%),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36位。如果我们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的文章及其在随后3年里的被引情况,可以得到各个学科内全球和我国的自引率及其对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划定的14个一级学科中,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其中12个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只在临床医学 (45.4%) 和物理(41.1%)两个学科中自引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5.7%和43.7%)。如果不考虑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一半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剩下一半学科中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如果将本国的引用排除在外,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在除临床医学(2.810比2.803)和物理(0.480比0.415)外的其他12个学科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有9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自引被排除后,只有艺术(20.3%比19.5%)、临床医学(70.1%比67.3%)、物理 (21.4%比20.5%)、健康卫生(72.3%比 66.7%)和社会科学(62.2%比61.1%)五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后,我们对2015年的所有论文进行引用来源追踪(见图4),发现最喜欢引用本国文献的不是我国学者而是美国学者。在所有对2015年论文的引用论文中,美国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57.5%是本国同行的文章,而中国学者引用本国文献的比例为 50.7%,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均低于40%。不同的是:因为有大量其他国家的引用,2015年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只有44.4%;相比之下我国2015年国际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自引率高达6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仍然较弱。5.研究探讨以往对我国论文自引率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喜欢自引是因为对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更了解、更容易获取,而外国学者的文献由于高额的期刊订阅费用而难以获取,这使得我国学者更多地引用本国文献。也有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国际论文自引率随着可引用文章数量的增加而增长属于自然现象。但是,本研究对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的原因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5.1 国际论文占有率在20世纪,美国一直是全球自引率最高的国家——这与其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不无关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某些学科甚至一半以上的论文都是来自美国,考虑到美国学者的研究在大多数学科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所以美国学者许多时候“不得不”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如图5所示 ,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与其论文数量在全球的占有比例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24——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基本上就是随着其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下降而下降。我们也在英国和我国的国际论文中发现了这种相关性——英国自引率也是随着其国际论文占有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670;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则是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为0.8341。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际论文自引率和占有率的相关性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国际论文的高自引率。通过比较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差异:当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为60%时,其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大概为36%;而当其论文自引率为50%时,其论文数量的全球占比大概为24%;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只有1.6%时,其自引率就已经超过50%了;而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刚过12%时,自引率就已经达到60%。当然,从这一角度来讲,自引率和国际论文占有率的相关性只能解释我国在过去30年间自引率的增长,但无法解释在同样占有率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远高于其他国家。5.2 文献的可获取度在科学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的时代,无人可以阅读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而文献的接近性和可获取性将直接影响施引者的引用行为。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与获取国外文献的难度相关——这里的难度既包括由于高额版权费用而放弃订阅,也包括由于语言原因放弃阅读。二战之后,通过购买和兼并,商业出版社不断增加其在学术期刊市场的份额,国际学术出版市场由一个竞争的时代进入寡头垄断时代。垄断的结果就是国际期刊订阅费用水涨船高,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得不取消部分期刊订阅,许多国内学者经常为了免费下载一篇同行的论文而在网上寻求帮助。虽然现在获取国际文献已比二三十年前容易许多,但还是无法像获取国内文献那样便捷,这也导致国内学者较少引用国外文献,转而更多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章。然而,从施引文章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文献的引用其实并不少。在2015年所发表的文章中,我国国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50.7%是本国文献,相比之下美国学者的论文中有57.5%的参考文献来自美国文献。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并不是因为我国学者只引用本国文献,而是因为我国国际论文较少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引用。5.3 目标置换效应与学科差异科学研究是为了创造并传播知识,但在科研政策的强大导向作用下这一目的出现了“目标置换效应”(GoalDisplacement Effect)。许多国际论文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无法获得其他国家学者的认可与致谢。这一点从论文引用比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排除自引以后,美国仍然有3/4以上的论文被引用,而我国国际论文只有2/3获得来自国外同行的引用。我国论文自引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国外学者的引用太少,换句话说,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确实不足。另外,科研国际化的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在研究主题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医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学者,所研究的都是类似或相关的主题,在这些学科领域我国国际论文收到的国际引用也较多;而在研究主题非常本土化的人文社科领域,本土化的研究论文很难被国际期刊录用,即使录用后也只有有着相同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本国同行会去引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超过70%,而临床医学、物理的自引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 研究总结通过分析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内同行的自引而被高估,其真实国际影响力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具体的研究发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过去 30 年里不断增长,目前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排除自引的影响后,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学科而异,在排除自引后我国国际论文仅在临床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领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我国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科研评价导向鼓励甚至要求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却没有考虑学科差异,在评估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时没有考虑自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论文由于研究主题的原因很难获得国际同行的引用。这种学科差异应该在制定科研评价政策时予以考虑,同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不需要强调国际化,而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更多地满足国内的需求。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近年中国论文发表

2016年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整理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Top50 :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难免会引用到别人的理论成果来使自己的论文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说服力,适当的引用能让自己的论文锦上添花,在知网查重检测时,只要不是大段大段的引用,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国内的论文虽然发表了很多,但是引用率却非常的低,这里小编跟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大家都非常关心每年向全世界发布的SCI(科学引文索引)统计结果当中,我国的学术论文总数是多少,论文增长多少篇,被引用多少次。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论文总数在增长,引用率也在提高。但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会发现:国内的论文引用率仍然不够,跟我们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和科技投入不相称;投入的变化十分巨大,引用的变化确非常缓慢。

知网查重的学士论文引用率为什么这么低?

由此可见我国学术论文的质量存在着问题,具体是哪些呢?我认为我们的学术论文存在六个问题,第一、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描述。第二、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我们的学术论文一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第三、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第四、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第五、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或者是引用了别人的内容,为了降低知网查重率,随意的改动了别人的内容不标引用。第六、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虽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从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就能解决我们这六个问题中的好几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认真地引用论文,前三个问题就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也可以部分的解决了,因为作者就会明白什么叫讨论,什么叫结果,什么叫结论。

为什么我国论文的引用率低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众多的学者,而要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就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我们希望引用率能不断提高,不但要引用国外的论文,还要引用中国的论文,不但要引用自己的论文,还要引用同行的论文。

我认为学术论文引用率低有四个原因: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谦虚,同时又文人相轻,谦虚使自己原来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第二、科学历史造成了我们引用少。什么叫科学历史?因为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个外来文化,都是舶来品,因此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引证的需要,没有形成传统。第三、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通过知网查重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第四、由于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成熟,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稳定的发展科技才30年,这30年对我们来讲很宝贵。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人家已经发展了200年、300年。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了我们缺乏引用,但我们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们要跨越式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学术论文引用率,写论文的专家要多引用论文,包括自己的论文和别人的论文,还有从事科技管理的专家要鼓励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引用率,把这两项做好,相信我国学术论文的质量会逐渐提高,发展速度也会上升的。

本文整理自网络,仅供大家参考。想要进行论文检测同学,可以去Paperfree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 paperfree将近期会推出的机器降重、自动降重工具主要支持常用的检测系统,如知网检测系统,维普检测系统,paperpass检测系统,同时后续还会支持更多的检测系统,包括papertime等,是不是很期待,想使用机器降重可联系哦。

自动降重功能虽然有一定参考作用,个别地方还是需要人工修改,毕竟还是个机器,机器改重完后,需要找修改老师再顺一遍,这样才保险。

当然无论是机器智能降重,还是人工降重,都需要先检测,根据检测报告才能确定哪些地方是重复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