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论文越来越多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4-07-04 06:06:05

发表论文越来越多的原因

在很多科研、学术机构,科研人员一年一度的考核,2~3年的岗位评聘和津贴发放,4~5年现任职称满期后的申请晋升,均根据课题、论文、著作、获奖的总得分确定。为此,努力在高层次上多拿课题、在高级别刊物上多发论文、在高规格上多获奖,成为众多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研究发现,课题、论文、著作、奖励4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科研人员能否申请到科研课题会以职称、所获奖励、所发论文和著作为参照物;而能否获取各种级别的奖励,则与科研课题、所发论文和著作息息相关。在这4个指标中,论文是一项相对容易量化和考核的指标,对能否达成课题、奖励指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以高校为例,在职称评定方面,公开发表一定数量及级别的学术论文是教师评定“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各级职称时必须满足的一项指标,而且教师在完成职称评定后,每年还需按相应职称的规定发表一定数量及级别的论文。在绩效考评方面,由于高校的资金、职称、岗位等都是稀缺资源,为使资源产出最大化,只能依据教师的业绩来分配这些资源。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从思想品德、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事实上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其中科研工作考评每年一次,由学校科研处进行,主要以论文发表数量及级别、著作出版数量及字数、科研项目(含科研课题)、获奖情况、专利申请情况等计分(大体分为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论文著作两类指标),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课题经费分配、研究团队形成、学生培养等诸多方面。大部分高校还明文规定,其研究生必须公开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从而顺利毕业和获得学位;一些优秀本科生为获评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保研资格也需要发表论文。此外,如果一所高校的教师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该校科研能力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果突出、学术水平高。因此,大部分高校对于其在职教师、在校学生的论文发表情况都持鼓励态度,还设立了具体的奖励措施。除高校外,中小学、医院、科研单位、党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顺利通过考核、评职称或升职加薪,也需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及级别的论文。如果你是在医院工作,那么对应的专业类别属于医药卫生类,对应的职称初级有药师,医师,护师,技师,中级职称有主管药师,主管技师,主管医师,主管护师。高级有主任医师,主任护师,主任技师,主任药师。其次,你要知道目前你是哪个职称,评选的条件。如果是初级的话,你需要发表的论文级别是要向中级职称进军的。超卓学术网与上百家期刊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作者与期刊社之间开启论文发表直通道,能将作者的论文直接推荐给社内编辑,实现普刊论文1~3天审稿,98%~100%录用,1~3月见刊。加急论文最快当天审稿,当月发表。超卓学术网的合作期刊涵盖教育、医药、经济、管理、法律、社科、机械、电子、建筑、计算机等不同学科,能充分满足不同作者群体的需求。能提供论文发表,修改润色,查重检测翻译等服务。是一家综合论文服务发展平台。还是以医药为例,学历资历条件(一)主任医(药、护、技)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副主任医(药、护、技)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二)副主任医(药、护、技)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主治(管)医(药、护、技)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主治(管)医(药、护、技)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含符合省卫生厅、省人事局卫人〔1992〕206号文件规定的中医药师承人员)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主管医(药、技)师资格满7年。(4)获得护理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护理工作满15年,取得主管护师资格满7年。总之,在我国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中,课题、论文、著作、奖励是代表科研成果的四大指标。在这些指标中,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除论文外,著作(专著、编著、译著或教材)、专利、电子出版物、科研鉴定成果、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设计类作品、软件等也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而科研成果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一项学术研究,唯有以论文、著作、专利等形式将科研成果输出,才能体现其研究价值。

据学术堂了解,医生发表论文,尤其是能在国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大多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许多医疗机构为了能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提倡“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发展思路,为了补齐科研的短板,就会订立诱人的激励措施,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奖励多少、国家级奖励多少,而登上了国外杂志更是水涨船高,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何乐不为? 当然,更多的医生发表论文则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求。医院里,不同级别的医生有着不同的权限,工资收入有差别,连挂号费也有三六九等,所以职称是每个医生绕不开的坎。圈子里有“手术千台不如论文一篇”的说法,足见论文的重要。要想升到高级职称,有一两篇国外杂志的论文,无疑也就增添了很重的砝码。 有的医生已经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了,却仍然热衷于发论文,考虑的就是“学术地位”了。评定职称后,医生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靠的也还是论文,论文多了,还发到了国外,那么也就更容易成为“学科带头人”,谋上一官半职,或是拿到一些 “含金量高的”科研项目,进入学术团体,成为“权威”。 说到底,医生之所以热衷发论文,就是个利益的驱使。但造成这一畸形状况的却是我们主管部门的奇葩的人才评价标准,正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推波助澜,才会出现不会看病的“论文专家”,才会出现“著作等身”却身无长技的平庸医生。

说明,该人学术成果多, 从事学术工作久。相对的对评定职称有一定的帮助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作为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递的知识的基本手段。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的活动重要组成组分,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重要的途径。写作是人类表现无穷创作力的方法之一,这些作品称为文学。作品的情节可以是虚构或纪实的,可以表现为各式长短的文章、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是为满足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需要学习社会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找 [心】【裁】【代】【写】 就可以的

越来越多的人发表论文

这种事情确实非常罕见,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sci论文虽然确实很难发表,但是这对于很多学术型的人才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学术研究一直是天才的游戏,对于很多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年发表几篇甚至几十篇SCI论文,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平常人觉得很难办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导师的论文确实非常多,但是对于很多大牛来说也不算是很夸张。

其次,根据这个导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人就是特别优秀的人,不管是研究经历还是学习经历都是特别优异的,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是前几名,做研究之后更是一句绝尘。这样的人才发表60多篇论文,完全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他的论文确实比平常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优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这也算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最后,我们国家的环境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学术型研究毕业之后会进行大量的论文创作,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我们国内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的论文篇目。

总而言之,发表60多篇论文看上去很难,但是也并不是做不到,对于哪些是适合研究的人才或者智商很高的人来说,发表论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种符合常理是建立在这个人是特别优秀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60多篇论文是非常难的,甚至发表一两篇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而这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博导,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罕见。

不是都权威,如果都权威,那也就没有权威可言了。正规的期刊对于文章要求是有水平的,期刊的级别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等,对于文章的要求自然就会更严格一些。

多,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文字、材料利用保存

大学本科生发论文的不多的。各个大学情况不一样。国际期刊,一般都为EI,或SCI检索的,如果这两个都不检索的国际期刊,那就不要在该期刊上发了。

越来越多的人们发表论文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难免会引用到别人的理论成果来使自己的论文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说服力,适当的引用能让自己的论文锦上添花,在知网查重检测时,只要不是大段大段的引用,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国内的论文虽然发表了很多,但是引用率却非常的低,这里小编跟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大家都非常关心每年向全世界发布的SCI(科学引文索引)统计结果当中,我国的学术论文总数是多少,论文增长多少篇,被引用多少次。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论文总数在增长,引用率也在提高。但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会发现:国内的论文引用率仍然不够,跟我们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和科技投入不相称;投入的变化十分巨大,引用的变化确非常缓慢。

知网查重的学士论文引用率为什么这么低?

由此可见我国学术论文的质量存在着问题,具体是哪些呢?我认为我们的学术论文存在六个问题,第一、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描述。第二、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我们的学术论文一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第三、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第四、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第五、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或者是引用了别人的内容,为了降低知网查重率,随意的改动了别人的内容不标引用。第六、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虽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从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就能解决我们这六个问题中的好几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认真地引用论文,前三个问题就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也可以部分的解决了,因为作者就会明白什么叫讨论,什么叫结果,什么叫结论。

为什么我国论文的引用率低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众多的学者,而要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就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我们希望引用率能不断提高,不但要引用国外的论文,还要引用中国的论文,不但要引用自己的论文,还要引用同行的论文。

我认为学术论文引用率低有四个原因: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谦虚,同时又文人相轻,谦虚使自己原来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第二、科学历史造成了我们引用少。什么叫科学历史?因为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个外来文化,都是舶来品,因此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引证的需要,没有形成传统。第三、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通过知网查重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第四、由于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成熟,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稳定的发展科技才30年,这30年对我们来讲很宝贵。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人家已经发展了200年、300年。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了我们缺乏引用,但我们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们要跨越式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学术论文引用率,写论文的专家要多引用论文,包括自己的论文和别人的论文,还有从事科技管理的专家要鼓励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引用率,把这两项做好,相信我国学术论文的质量会逐渐提高,发展速度也会上升的。

本文整理自网络,仅供大家参考。想要进行论文检测同学,可以去Paperfree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 paperfree将近期会推出的机器降重、自动降重工具主要支持常用的检测系统,如知网检测系统,维普检测系统,paperpass检测系统,同时后续还会支持更多的检测系统,包括papertime等,是不是很期待,想使用机器降重可联系哦。

自动降重功能虽然有一定参考作用,个别地方还是需要人工修改,毕竟还是个机器,机器改重完后,需要找修改老师再顺一遍,这样才保险。

当然无论是机器智能降重,还是人工降重,都需要先检测,根据检测报告才能确定哪些地方是重复的。

1.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可能将是一句空话。2.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应聘时,发表论文的同学跟那些两手空空的同学相比,优势是不言而喻的。3.对于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利于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4.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对自己在学校里的发展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机制: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评选、党员评选、科研积极分子评选、社团活动优秀分子评选、实践活动评选等等,发表论文可以提高竞争力,大学里,靠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加分,拿奖拿到手软。5.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发表一定量学术论文是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发表论文关系到我们读大学的最终成果——学位证。

论文发表:可以加学分,加素质拓展分,消处分,加绩点,复试时候考研用,保研发文章也可以,顺便学校里还可以评学金,科研结项,以后工作拿论文评职称都可以!

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原标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高管: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运营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期刊,其中就包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安诺杰说:“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对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贡献量不足2.5%;2006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2015年,美国对SCI论文的贡献量占25%左右,中国则超过了20%。”

自然指数网站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说,在该指数中,中国长期位列高质量科研的高产出国家行列。自然指数是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数据库,依托全球68本顶级期刊,分析全球科研机构产出情况。

安诺杰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却持续增加,这反映出政府及慈善组织都日益认可科研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带来了科研资助及科研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领域”。

他说:“展望未来,鉴于创新往往依靠持续的财力支持,经济领域的变化会对创新有所影响,但人们当前对创新所持的态度也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

文章来源: 华笙医学编译

房颤论文发表越来越多

这些东西非常难,非常艰涩,刚毕业2-3年的心血管研究生也看不懂,我查阅500多篇英文资料,并花费大力气把专业医学名词翻译成老百姓能看懂的大白话,争取一文解决患者对于射频的了解,如有用处,不谢。

房颤发生的理论有很多假说,为什么叫“假说”呢?就是不确定。医生给患者说的话听起来都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医生内心是不肯定的,全世界都是这样。就像大人教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但实际上很多事大人自己拿不准怎样才是对的。

在说这些假说之前,我再强调一下对于房颤发生机理的解读:心房里的神经变成了一堆乱麻,乱放电、乱传导。

房颤的假说有三个大假说和四个小假说。

三个大假说是: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局灶激动学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学说。

四个小假说是:肺静脉的电学结构与基质、心房组织的房颤电学基质、心脏自主神经因素、房颤巢。

这些假说是过几年就有人发现一个,提出来,再过几年又有人研究一个,提出来,一个一个的当成新发现提出来的,都是只关注一点,谁提出一个假说,谁就发明一种射频方式,最后发现也不太理想,然后继续研究。大家彼此之间联系不多,这也是西医学科的特点,一个人因为心脏病住院,同时有血糖高、肚子疼、头疼、心烦,就要请内分泌科、消化科、神经科、心理科来会诊,不会诊就不会治病。

今天,我把这些假说仔细归纳成一个整体。

这就是主流的三大假说。

爱闹事儿的人都有地域特色,肺静脉是通到左心房的,静脉是血管,心房是肌肉,接茬的地方肯定是肌肉包着血管,这一点包着肺静脉的心房肌肉。这疙瘩,爱闹事儿,这个地方的肌肉和电学性质不太一样,变坏了,这就是“肺静脉的电学结构与基质(变坏假说)”;

容易出带头闹事儿的来自(主要来自、不是绝对不是唯一)肺静脉这里,那小股土匪和皇协军来自哪里呢?来自根据地不稳固或者压根没有根据地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心变坏、心术不正,也就是很多心房的肌肉组织变坏了,相对应的电传导性质也变坏了,这就是“心房组织的房颤电学基质(变坏假说)”;

有一些土匪窝,点火就着,给个小眼神就拿起枪来出去玩命儿,特别容易激动,特别容易颤动,这就是“房颤巢”;

心脏所有地方都受神经支配,神经四通八达。神经指挥的好,那个地方就稳定;指挥不好,就不稳定;瞎指挥,也不稳定;在容易闹事的肺静脉那儿,以及点火就着的房颤巢那儿,神经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够的,要么太弱,要么叛变了。这就是“心脏自主神经因素假说”。

提示:大家想想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认真想想,万物一理。

房颤机理介绍大致讲这么多,没法儿讲更细了,以上是我加工了的,原来是散落在成千上万篇文章中,你一句我一句,不成体系。

1991年,有个外国的外科大夫发明了迷宫手术,这是外科做的;

1994年,在上边这个外科手术的基础上,有了导管射频消融,这是内科做的,插管子、不开刀;

1998年,针对肺静脉的射频消融开始发展;

1999年,除了针对肺静脉,对整个心房进行消融;

……

这其中,百花齐放,因为消融的原理就是把正常心肌烧死、烫伤!所以,有用激光的、有用冷冻的、有用超声的、有用射频的,能量不同,反正都是烧!

……

然后,然后,一直到现在,全世界不断探索,尝试各种不同的“烧法”。

先上张射频的示意图:

大致说说这些探索:

外科迷宫的原理是:囚笼战术,用铁路和公路把土匪、皇协军分割开,分开以后就算是颤,也是小颤,不能大颤。这改变不了颤的本质,只是让若干小颤连不成大颤;

因为闹事儿的大多数在肺静脉和心房的交界处,所以肺静脉消融是沿着肺静脉烧一圈,让闹事儿的电传不过来,你这个村子不是不老实吗,围着村子整个挖一条深沟,你只能在村里闹,出不了村。医学上叫“完全电隔离”,就是彻底烧死,一点儿电也传不出来。这个问题是,烧的特别彻底有难度,烧的不彻底就漏电(白烧),烧完了还会有疤,伤疤都是缩着的,一缩就窄,所以会有肺静脉狭窄,肺静脉一狭窄当然会导致很多新的问题。总之效果也不太满意。

然后人们又发现,不光是肺静脉周围这点儿肌肉有问题,而是肺静脉前边这一片都有问题,不是一个村有问题,而是一个村最凶,周围几个村也都不太好,所以又开始把这周围的村子也都烧了。但是发现效果不好,刚做完不好,以后也不好!

效果不好,就是烧的不狠!所以在把肺静脉烧一圈的前提下,又开始在整个心房烧三条线,挖三条沟。想这样把主力部队和土匪皇协军分开,但也有问题。不加这三条线的射频,容易在射频术后出现房速(房颤是没了,但多出了房速),加了这三条线,能使房颤射频的成功率增高,使术后房速减少。但是,但是,但是这三条线要烧的很完整,一点儿好肉也别留(好肉能导电)。如果烧的不完整,就漏电,一漏电就更容易出现房速!这叫两环三线,烧两个圈,外加三条线,但每一个地方都不能漏烧,都要烧透!还是不太满意。

有日本人在两环三线基础上采取更牛的三光政策,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彻底烧一遍。现在有些医院在这么做,到底效果怎么样不太确切。

有些阵发房颤,有一小半不是肺静脉和心房接茬那个地方闹事儿引起的,是在别的地方,射频的时候就直接烧那个别的地方,当时是有效的。但有一个规律,就是哪里都有坏蛋,大土匪窝给端了,小土匪就冒头了,不摁葫芦不起瓢,一摁葫芦就起瓢,今天不起明天起,明天不起后天起。

因为怎么挖沟怎么烧效果都不满意,2004年一个老外想出了屠村的方法,检查哪个村子不稳定,不是围着村子挖沟了,而是整个把村子烧掉,烧成没反应,医学上叫“碎裂电位消融”,美其名曰“心房基质改良”,和人种改良一样。当然了,那个心肌肯定是烧死的,这个方法只是想着清除敌人,没想到是在自己国土上打仗,用核弹在自己的国家把汉奸炸死了,自己的城市也给炸平了,核污染很多年。重点是,效果也不行,射频一年后的成功率仅有33%。

心脏交感神经和房颤的关系非常密切全世界都是认可的(这是北京行善堂的理论基础,马宝琳就是研究这个快20年了)。所以,就有人把心房里的神经给烧死,行善堂去年碰到二位房颤的,一位是外科把神经给切了,另一位是内科给射频烧了。结果,还是颤!神经就是管放电、管传导的,因为一个传令兵当了汉奸,结果把所有传令兵都杀了,这不行。好的传令兵也不能起作用了,要维持良好秩序,还是要有大量好的传令兵。

人们也快没辙了,所以就乱拳打死老师傅。以上几种都上,多烧,彻底烧,烧完了检查,发现活的补刀……这名字叫做“递进式和个体化消融策略”,成功率高一些(都烧死了,心房整个快烧糊了,可不就不颤了吗),但房速曾多,注意,又是房速,没了房颤来了房速,其实对患者来讲房速和房颤没多大区别,并且据我们这些年研究,房速早晚都要变成房颤。因为烧的狠,所以经常把左心耳彻底烧的不过电、不动弹了(医学上叫完全电隔离),流水不腐,左心耳不动弹了就容易形成血栓。所以,现在很多医院射频完了顺手切除左心耳,而且心房里烧的稀里哗啦,敢不吃抗凝药吗?!烧坏的地方都要结疤都容易形成血栓啊。

……

全世界还有很多射频方式,反正就是以上不同的组合,有的效果不好,有的说是效果好但是不可信(不是我不信,而是西医同行专家不信)。

现在全国各个医院的射频,也是不出这个圈。

写疗效很难,说疗效首先要说明白疗效的判断标准,怎么才算有效?怎么才算有效?怎么才算有效?我查了若干资料(正规学术资料,医生看的)。结果,再次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认识: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

首先是“射频治疗房颤疗效”的评价标准

1、2016年,我查了一些文章,发现正规公立医院评价有效的标准是“射频后24小时内每次发作房颤不超过5分钟”。也就是说,射频完了,1天发作了10次房颤,每次4分58秒,这算成功!说明:我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但是今天找这篇文章死活找不到了!查了无数医学论文,就是没人提这个事儿!射频完了出现了早搏、房速、阵发室上速怎么算?没人提这事儿!

2、现在国内有些医院,射频成功标准定义为:“在未用或使用以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情况下,无房颤发作或每月发作少于一次且持续不超过1分钟”。也就是说,在没用西药的情况下,或者西药射频前就用,但不管事儿,射频完了也还在用。在这种情况下,射频完了以后不颤了,或者虽然颤,但每个月不到1次,每次不到一分钟,这算成功!射频完了出现了早搏、房速、阵发室上速怎么算?没人提这事儿!我为什么提呢?因为接触到大量患者,射频完了出现频发早搏、房速、阵发室上速等。患者肯定觉得是不成功,我也纳闷做射频的医院里把这算作什么?

3、2015年的房颤指南(什么叫指南,都有哪些指南,放到后边再讲)是这么说的:

如果有频发房早呢?没说!既然没说,射完了没有房颤、房扑、房速,但出现大量频发房早,或者出现阵发室上速,那肯定是算作成功了。

也就是如果每次持续20秒,不管你一天是发作1次还是发作100次,不算复发。那刚做完射频的头3个月怎么算呢?他们把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定义为空白期,在此期间发生的房颤、房速、房扑并不定义为复发。

大家明白了吧?射频完了前3个月不算,3个月后每次发作不到30秒也不算!

以上这算是好的,奇葩的标准更多,就说一个,国外的:

解释一下,前三个月不算,3个月后,如果有房颤,每次只要不到24小时,算成功;或者有房速但不到30秒,算成功;或者没来住院,算成功;或者没被电击(现在很少有人给房颤进行电击,有,但很少),算成功。

总之,射频的成功标准到处都不一样,想知道个明确的说法,没门儿!

指南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著名专家一起研究,很多很多,研究完了意见一致,写成文件,反正就是武林高手们先论剑再定江湖规矩。

比如:

2012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布其《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4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和心律学会,发布了《2014 年心房颤动患者诊疗指南》;

然后,还是2014年,加拿大公布了《心房颤动的指南修正版》,用来修正既往的指南!

中国也有自己的指南,日本也有指南,我们国内大多数是听美国的。

很多很多大专家定的规矩叫《指南》。如果专家数量不太多,叫指南不太够格,没关系,就叫《专家共识》。和指南意义一样,就是力度差点儿,射频啊,药物啊,能不能进医保啊,都和这个有关系。国家的钱不能乱花,大专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国家就给报销,这里面会有好多联想啊。

这些指南很有意思,有时候欧洲的和美国的完全相反,不是全反啊,是某一个观点上完全相反。所以,有句话叫做“跟着指南找不到北”。

凑合着说完疗效的判断标准,该说疗效了。

经历了标准的折磨还不算完,下面继续。看疗效之前再次声明,你就别管它这个疗效是怎么算的了,咱就看数,我先列举一些,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知道点儿了不?……

至于国内,2016年,我个人比较认可的专家说他那里成功率是52.1%,67%。

总之,射频的疗效每家说的都不一样,想知道个明确的说法,还是,没门儿!

这都是去年以及去年以前……

今年我写这篇文章,仔细花大力气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内射频成功率突飞猛进,很多医院说成功率90%多,都是公立三甲著名医院(我这里还有照片,就不上了),针对患者的直接公开宣传。当然,还是属于科普性质,我查的专业文献里没有这么高的。

在看疗效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儿,患者做完射频回家,有的是定期回医院检查;有的是医生打电话问;有的是联系不上了;有的房颤自己不知道;患者总不能天天背着Holter,有的患者射频之前就没症状,射频以后也没症状,你不知道他到底颤没颤,这都是研究中不可避免的。

我先上一个学术文献里的公开结果,然后再写一下我们自己发现的一些情况。

副作用基本上分成穿刺造成的(把导管扎进血管叫穿刺),导管捅的,和放电烧的这三种情况。

血管穿刺的副作用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感染;气胸(把肺扎破了);血栓形成、栓塞等;

导管捅的劲儿大了造成的有:主动脉瓣返流、心肌穿孔(心房肌肉实际挺薄、劲儿大了捅漏了)、心包填塞等;

射频放电造成的:房室传导阻滞(把正常通道给误伤了,只能装起搏器了)、心肌梗塞等。

有一个24个国家521家医院,一共16309例的统计表明:

说明一下:

说一下我自己发现的情况,有些患者射频完了以后全身没劲儿,有一个射频完了以后就没劲,到现在7年了,全身没劲儿,和做了大手术一样。人们都知道开刀手术伤元气,并不知道导管射频还能伤元气,现在明确了。还有一个刚做完没事,从3个月后越来越没劲儿,持续1年多了。

人一碰到高兴事马上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碰到难题马上无精打采、心慌胸闷,碰到操心事儿就感到心气不足、有心无力。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心脏肯定能分泌一些正能量的什么东西,射频把心脏里面烧的半死,他就不能分泌了,就会有问题。这种分泌的东西西医已经发现了一些,比如一种叫心房利尿肽的东西,不但发现了,还人工合成了药,就治疗心衰,用心脏自己分泌的东西来治疗心衰。什么意思?心脏里自身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

还有一些射频完了难受的。怎么难受的都有,比如心前区刺痛的,胸闷的,气短的等等。其实最多的除了房颤复发以外,更多的是频发早搏、房速,也有一些出来了阵发室上速。

射频治疗房颤的争论、和未来

争论我不参与,我只做争论的搬运工,把公开发表的医学专业论文上的争论写几句。

一个是全世界临床研究的结果和真事儿不太一样,真事儿比研究的差一些,这个真事儿在医学术语上叫“真实世界研究”,这种真事儿研究可能会成为以后医学研究的主流(目前医生晋升要求的论文是叫“循证医学研究”)。

以上争论全是公开发表的,只是大多数在医学专业媒体上的,普通老百姓看不到,我也要上专业网站注册花钱下载,还有很多是英文的。

整个这篇文章所写的所有内容都有出处,来自于全世界的研究,不是我瞎写的,只是我把他写的通俗了。包括我研究的用生物针影响心脏交感神经来治疗房颤,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我一个人研究的,这个治疗是我研究的(全国蝎子粑粑独一份啊),但心脏交感神经和房颤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全世界研究了很多。

不知道。

期待……

马宝琳答。

什么是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而居第二位,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的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持续三周以上为持续性房颤。未收录医院心血管外科马旭东

引起房产的原因很多,临床上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是引起房颤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还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甲亢心等等,治疗方面应该治疗引起房颤的原发病为主,对于房颤患者应积极控制心室率,过快的房颤心室率极易发生心衰,是危险的。要引起重视,以免加重病情。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你也可以采取电转复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平时要注意戒烟,限制饮酒,效果不错的。

得了房颤不要恐慌,但房颤不是不治之症,在中国得了房颤人群有1000多W,其中70%都是5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还是比较大,积极治疗,做好预后管理就能控制。

阵发性房颤不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吃药治疗比较稳妥,一定不要一味的追求手术射频消融治疗。我接触的有些患者,去医院看房颤,给了结果说不用手术,患者却认为医生不好好看,必须手术,这些都是没必要的,手术都是药物治疗不好才会选择。药物一般吃法华林来控制房颤 ,手术一般就是射频消融,还有电转复。具体看医生治疗方案。

房颤病因比较复杂,老年、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特发性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不用纠结因为什么得了房颤。另外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提主得的阵发性房颤不是最严重的类型,所以放宽心,积极面对即可,不要太过纠结。

有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不要去莆田系私立医院,最后病没看成钱花不少。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去中国治疗房颤两个顶尖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整体水平不相伯仲,但尤以安贞马长生团队最为出彩,如遇房颤地方看病不佳可以到北京去看看,北京看病整体价格其实是比地方低。

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做预后管理。吃药一定要谨遵医嘱,定期做好监测,如果有严重趋势一定要看医生,因为房颤严重后除了昏厥外还会引发卒中(缺血性)风险,房颤比正常人卒中风险增加了500%,这个是房颤要命的地方,所以一定要重视,积极应对,日常可以搞个心电检查设备,价格都差不多分短期心电设备(动态心电监测仪) 和长期心电设备(动态心电记录仪),

短期心电监测有 掌上心电 、华米心电手环等这些,这些优势方便快捷小几百块就能买到,1分钟给结果,价格低廉。但是只能监测1分钟心电,只能在自己感觉房颤时候测下是不是房颤,不过华米手环是手环形态不错。

长期心电监测有 好朋友心电、康乃心心电、博迪加心电衣等。这几款产品都能长程监测,戴上24小时会给出24小时心电记录,可以看到一天房颤次数知道自己房颤天数,都可以监测早搏、房颤等20多种心率不齐,缺点就是 价格可能1000多2000,稍贵点但,好朋友跟康乃心都是身上绑导线,不是很舒服而且行动不是很方便,晚上睡觉线容易扯断,必须得静止,很不方便。博迪加心电衣穿着比较舒服,衣服比较薄,体感舒服,去哪都能穿方便,晚上睡觉不耽误事,有个病友在安贞免费搞了件衣服,我也试穿了下确实比之前好朋友康乃心的舒适度好,记录房颤发生的次数也很准确,APP上能看结果。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要心态乐观,不要过分忧虑,我们把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就能战胜房颤,祝愿提主早日痊愈!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发表论文

没办法 这个是你毕业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坎

我觉得这种现象不好,不利于高校发展,有些不作为的情况,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创造和想法。

不是都权威,如果都权威,那也就没有权威可言了。正规的期刊对于文章要求是有水平的,期刊的级别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等,对于文章的要求自然就会更严格一些。

正规刊物收录的论文,普刊的话只要复制率低于30%都没有问题,只是核心期刊对论文的内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普刊要求不高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