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云龙宝丰盐井文化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宝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南部,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河谷地带,是一个古老的山地白族集居村。宝丰,古称雒马、雒马井,又名金泉井,是云龙八大盐井之一。历史上宝丰因盐而兴,明崇祯二年至民国十八年为云龙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丰古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文物荟萃,素有“文墨之邦”之美誉,2007年1月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12月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

保持涂料配方体系中聚氨酯丙烯酸酯(B-286c)和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1-丙酮(907)的质量比不变,逐步增加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的用量,配制出一系列紫外光固化涂料。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对固化膜拉伸性能的影响如图4~5所示。

一、宝丰盐的发现

宝丰盐的发现,有汉代说、唐代说、明代说。但广阅文献,明以前无志记可考。“汉代说”“唐代说”无据可考,不足为信,有据可考者为“明代说”。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太和寺功德碑》载:“近值前明定鼎,以武功授太和县令,因而寄籍喜洲者,布燮庆公孙,路知旻公子,云祖讳惠公也。即如前明翰林院敕授文林郎杨公士云,犹系宗人别继至,探得卤脉灵源,纠合三五大户首事开井,有功鹾政者,岁贡士万卷公也。”〔1〕302-305从碑文记载来看“杨士云”是最早发现宝丰卤脉灵源者,但笔者认为并不可靠,分析如下:杨士云生于公元1477年,卒于公元1554年,正德丁丑(公元151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2〕。按此记载,杨士云至少在明弘治后期至嘉靖间可能发现宝丰卤脉灵源。而清康熙二十八年《岁进士三仕外翰岑董公墓志》有载:“祖诏公于嘉靖年开创石缝、河边二井,寄寓雒马。”因董诏、董邦宪为堂兄弟〔1〕327-332,由此类推,杨士云、董诏、董邦宪为宝丰盐井拓荒者,时间为嘉靖年间。但宝丰《杨氏世系表》又载:“鼻祖玉芝公于明正统癸亥年进雒马井,……与董万卷共同经营河边井、石缝井。”该族系所载时间为“明正统癸亥年”,即公元1443年,如果碑载以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记,相差79年。孰是孰非?雍正《云龙州志》载:“嘉靖中,明政府把一直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迁到雒马井(今宝丰)。”〔3〕因嘉靖年间为公元1522年至公元1566年,嘉靖中大约是公元1540年左右。我们知道,宝丰盐业经济如果没有一个时间和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将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迁到雒马井的。由此可见《太和寺功德碑》所载杨士元发现宝丰卤脉灵源的记载不可靠。从时间上看发现明卤脉灵源至少在《杨氏世系表》所载“明正统癸亥年”以前。

二、宝丰盐井开发与民族迁徙

宝丰有五井,康熙《云龙州志》载:“距州署半里……原产五井,一名金泉,一名河边,一名石缝,一名民居,一名雒马。其三井因地震卤洩,久已淹没,课皆并于二井,附井居民四百余户。”〔4〕从现存墓志和族谱记载可知,宝丰五井的开发多为来自洱海周围的董、杨、赵、尹、王、段等白族大姓。

(一)董氏

据《太和寺功德碑》载,董惠六世孙董万卷和董氏同宗同姓的董诗、董诏、董诰先后到宝丰开井,董氏家族因盐而富甲一方,董万卷之孙董邦宪生平好善,长大成人后出巨资投入公益事业,造漾濞云龙桥(今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建永平玉皇阁(今存)、修建宝丰太和寺、创建报安别院,名扬大理〔5〕

《王氏家谱》载:“始祖王景隆,原籍南京应天府,……至明正德,……遂入籍大理喜洲”,至始迁祖“王经,于明嘉靖……至五云雒马井功成入籍……”〔7〕由此可知,宝丰王氏明嘉靖间由喜洲迁雒马井落籍。

(二)尹氏

盐业兴旺,带动了村落的大发展,白族民居建筑就是其中一道靓丽风景线。据统计古镇现有居民265户,现存白族民居大体可分为:名人故居(A类)、四合五天井(B类)、三坊一照壁(C类)、其他传统民居(D类)和砖混结构民居(E类),其中A类民居1户,B类民居3户,C类民居20户,D类民居235户,E类民居6户。这些民居其年代最久远的已有近400年历史。就董泽故居来说,故居占地面积1 300平方米,总建筑顺深20米,进深65米,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一幢渐进式两层院落建筑,具有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其院落共划为五院,第一院为花园式迎宾厅,第二院为主院,属“四合一天井”式结构,是主人居住和贵宾住宿及会客用房,第三院和第四院为家里的小字辈们和做工人员居住用房,第五院为马厩和贮藏室,四周建有巷道,类似江南府第。该建筑结构科学合理,有利于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和居住人员的疏散,是云龙县民居院落中建筑规模最大的院落,现为云龙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泽先生故居仍保持原貌,其大门和院坝的建筑风格呈现出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白族建筑影响的痕迹,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1〕15-16

(三)王氏

2)树干涂白、根颈培土。每年11月中下旬,对已上架树体涂白(涂白剂配方:水10份+生石灰2份+食盐0.5份+石硫合剂1份+动植物油少许),主要涂抹主干和枝蔓处。然后在植株根颈部培土20~30 cm高,踩实,保护植株根颈部。

(四)赵氏

盐业兴而百业兴,宝丰盐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而且有效推动了云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宝丰山地白族特有的盐业文化。

(五)段氏入籍宝丰

随着盐业开发和贸易发展,宝丰人口迅速增长。雍正《云龙州治·户口》载:“原额户口人丁,二千三百七十丁,于康熙五十年,编审新增人十丁六丁。原额并新增,共人丁二千三百八十六丁;金泉井,距州署(宝丰街)半里,出西山下,近沘江。原产五井,一名金泉、一名河边、一名石缝、一名民居、一名雒马。其三井因地震卤泄,久已淹没,课皆并于二井,附井居民四百余户。”以平均每户四人计,有近一千六百人〔3〕,而康熙五十年云龙州人口仅“二千三百八十六丁”〔10〕。也就是说,康熙五十年宝丰人口占了云龙州人口一半多。对此,康熙年间太和人刘文炳有诗云:“榆西尽处独钟英,水抱山围似一城。万灶飞烟称乐利,五云绚彩纪文明。高低树色连天色,昼夜江声作雨声。闻道仙踪多雒马,扬鞭谁解御风行。”〔4〕“万灶飞烟”似有夸张之词,但足见康熙年间宝丰盐井规模之大,盐井灶户之多,经济繁荣景象。

随着宝丰盐业的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地位不断凸显。据雍正《云龙州志》卷二载:“正统间(公元1436-1450年),设流官史目一人,后因令署州印,理其赋役词讼。复设提举司于诺邓,专理盐课。嘉靖间,迁至雒马井。”〔3〕明政府为了加强对盐业的控制,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云龙知州钱以敬则把州治迁至雒马井(今宝丰),并以明代范总戎故署作为州署,先后设置公署仓狱、祠祀、养济院、仙宫梵宇等。雍正《云龙州志》卷四载:“州署衙门前对象岭,后倚龙山,左傍崇岗,右拖雒阜,沘水湍声,昼夜无间。缘山建立,地势前低后高,历层阶而入,中为忠爱堂,旁设架阁库,前置木坊,上书戒命。稍前为戟门,为角门,左右翼室为六房。仪门前数武,上为谯楼三。棂门左为土地祠,右为仓,仓后为狱。堂后历阶二十级,为退思堂,南北小书室二处。堂后为楼五楹,耳楼各三楹,右楼在内,左楼于退思堂之北侧入,以横为径,为大书室,室后有小沼,泉自地出,冬夏不竭。又历阶而登,为后乐轩。再登为小书室三楹,左为隙地。茅屋四楹,外设栏槛,以节劳佚。楼之右为厨房,转南凿山为马棚。厨之后为隙地,为小圃,艺时蔬数种,以佐匕箸、全无废地矣。”这就是云龙州从旧州迁入雒马井(宝丰)后的州署衙门(现在,衙门部分建筑尚存)。从此宝丰“因盐设治”,自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间,历时三百年(公元1629-1929年)成为了云龙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确立,更加快了宝丰文化的发展,使宝丰各业发展走上了历史的快车道。

三、盐井开发与宝丰各业发展

清光绪乙巳年(公元1905年)《赵学先时敏墓志铭》载:“原籍金陵大宾,自南诏时家于叶榆之喜洲,……迨有明嘉靖(1522-1566年)始祖瑞河公首事开井,遂赴居金泉焉!”〔1〕307宝丰始迁祖赵瑞河于明嘉靖间由喜洲入宝丰开发盐井,并落籍〔8〕

(一)盐业与云龙州治变迁

《酉阳世泽》载:“汝仲,字叶箎,于万历初因开井迁入云龙,世居雒马井。”〔9〕而段汝仲于明万历初从邓川迁籍云龙宝丰〔8〕

调查员委托每个自然村的村医作为协助者,在其协调下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现场问答式入户调查。承诺问卷不做单份分析。本研究共发放1100份问卷,最终保留有效问卷9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55%。无效问卷的剔除标准:被调查者配合度较差的、未完整作答的与反聩信息存在明显倾向性的。

此外,在村民采访中,还发现有从丽江迁入的栗氏,从保山迁入的李氏,从巍山迁入的查氏和字氏,从昆明迁入的艾氏等〔1〕107,只是未见其谱。

(二)盐业与云龙交通发展

宝丰盐业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云龙地区山高谷深,道路狭窄,盐业运输危险艰辛。古代宝丰的交通大部分依赖马帮,那时候的宝丰马帮云集,路途遥远且交通路况恶劣,这些马帮将宝丰盐运出去,再将粮食或其他百货运回宝丰,历经千辛万苦,饱尝人间冷暖。历史上,按照各井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就形成了各自的行销范围,被称为销岸〔11〕。宝丰盐井有自己的销岸,为了便于商贸交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主要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了开辟和整修。雍正六年陈希芳《修云龙大路碑记》载:“自州至太平哨,佩组段君任之;自太平哨以至石门,丹璧杨君任之;自石门以至关坪,王若施君任之;其自关坪以至云浪分疆,则州尉会稽章维立分任其劳,以助余之不逮。”〔3〕雍正年间陈希芳到云龙州担任州官,发现云龙州交通不便,原修道路也得不到保护,给地区人民交通运输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带头捐奉己资,邀约朋友,发动群众,对原有道路进行修缮。在修路过程中,陈希芳还亲自慰劳施工人员,此举深得民心,工程得以快速完成。其中,对盐马古道的整修过程中,沘江沿岸的路段是最艰难的。从大雒马邮亭到太平哨的路段,都是从沘江悬崖石壁上凿石筑栏构筑成路〔12〕;桥是道路的延伸,是与外界文明沟通的通道。《太和寺功德碑记》记载唐贞观时鼻祖董成曾为南诏清平官,到了元末任鹤庆路知县的董旻之子董惠,因投明有功,授太和县县令,定居喜洲。董惠六世孙董万卷和董氏同宗同姓的董诗、董诏、董诰先后到宝丰开发盐井。董氏家族因盐而富甲一方,董万卷之孙董邦宪出巨资投入公益事业,修建了漾濞江上的云龙桥、永平玉皇阁、宝丰太和寺等。从《太和寺功德碑记》得知,董万卷、董诏、董诰是明代宝丰的盐业大户,他们对宝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董氏家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交通发展,在澜沧江、沘江、漾濞江上捐资修建了很多桥梁,例如修建了漾濞云龙桥、砥柱桥、惠民桥等〔13〕。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宝丰盐业对区域交通运输的贡献和影响。

(三)盐业发展与宝丰教育

随着盐业发展,宝丰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康熙三十七年,知州顾芳宗任内,官民一起筹款捐资,重修学宫;雍正三年,知州陈希芳在宝丰创办“传心书院”;道光十五年,知州谢体仁在宝丰捐廉建“龙门书院”〔14〕。明清时期,宝丰因地制宜,人文蔚起,各种私塾、义学、书院相继创办,教师大多由一些学识渊博的社会名流担任,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办学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宝丰远在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但在盐业经济基础的推动下,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明清时期,私塾、义学、书院相继兴办,相互促进,长期共存,培养了8举人、69贡生。民国时期涌现出云南高等教育、金融、交通、航空先驱,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董泽。由此宝丰拥有“文脉之邦”的美誉。

(四)盐业与白族民居建筑发展

《杨尹三宗原委记》载:“小河箐尹,原籍南京应天府,始祖尹相……,至尹崇章始至云龙开井。”而该谱《尹氏始祖讳日功碑记》又载:“始祖日功之卜居于喜洲,安葬于弘圭……,在云龙者悉尹恒、尹相,传至崇章之苗裔。”〔6〕由此可知,宝丰小河箐尹氏明代由喜洲迁入。

(五)盐业与宝丰宗教繁荣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宝丰因盐业获利颇丰,吸引了大批盐商以及外来移民,从而促进了外来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较好的交融。明清至民国时期,宝丰修建了54座寺观庙宇,其中道教建筑有玄真观、玉皇阁、三清观、魁星阁、城隍庙、仓圣祠、关圣庙、三官殿、太子阁等20多座〔15〕。佛教建筑有白衣阁、三教庵、太和寺、崇山观音寺、炼登观音寺、田心观音公寺、南干母观音寺、大松坪观音寺、福隆寺、桥神路观音寺、圆通寺、接佛寺、静觉庵、佛上登观音公寺、石城观音寺、茶亭寺、小鸡足寺(又名迦叶殿寺)、庄坪观音公寺、茨冲佛行宫等20多座。还有本主庙3座,文庙1院,文昌宫和尊经阁各1座。形成了佛教、道教、儒教、三崇本主崇拜和原始宗教等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格局。由于多元宗教的繁荣,佛教、道教、儒教、三崇本主等经典也大量涌现,至今古镇一些村民还有不少收藏。据学者黄正良调查统计,目前宝丰遗存民国以前印刷的道教经有《玉皇经》《玉皇经注解》《文昌消劫经》《南斗延寿进表朝科》《王母庆诞延寿进表朝科》《收经供斋回向送圣科》等100多部。佛经有《华严法宝》《大乘经》《千佛忏》《万佛忏》《佛说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等40多部,三崇经2部,儒家经典100多部。由此可见民国以前宝丰儒、释、道三教的繁荣程度。

四、宝丰盐业的衰退

盐业与宝丰古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宝丰因盐丰而兴,也因盐衰而衰。随着社会发展,海盐大量涌入云南,而宝丰盐井制盐成本高,煮制需要大量木材,对森林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清末宝丰灶户迫不得已而停产,宝丰由此失去经济支柱,经济由盛渐衰。民国18年,政治中心也由宝丰迁到石门(今诺邓镇)。

2005年,纽约南区的联邦检察长发出传票,指称美国国会多数党领袖比尔·傅利斯特 (Bill Frist)因涉嫌股票内线交易而遭调查。傅利斯特出身心脏外科医生,洁身自好,在朝野上下一度口碑甚佳,从政后也面临着如何出污泥而不染的考验。尽管长达18个月的外查内调后来无疾而终,这一事件对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都是一记不容忽视的警钟。

宝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存较多。宝丰人多地少,物产开发有限,面对这一特殊现实,宝丰路在何方?这是摆在每一届乡党委政府目前最现实而又最严峻的问题。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宝丰盐井文化资源遗存较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在古镇盐井文化保护开发上下功夫,打造盐井文化旅游小镇,才是最佳决策。宝丰乡党委政府抓住云南构建旅游文化大省的契机,2007年以来对宝丰古镇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经过十年的努力,一个优美且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小镇已初见端倪。就目前看,古镇建设已发生较大变化,但盐井文化研究还相对滞后,还需要更多研究者深入宝丰、了解宝丰、研究宝丰,为宝丰古镇发展出谋划策。

t-SNE在低维空间中使用t分布代替高斯分布。t分布是一种长尾分布。考虑在高维空间中距离较近的两个点xi与xj。在高维空间中两点间的欧氏距离被映射为pij,为了达到pij=qij的条件,在低维空间中与会被映射的更近。同理,在高维空间中距离较远的两个点xk与xm在低维空间中就会被映射的更远。使用t分布的低维联合概率密度为qij:

[参考文献]

〔1〕黄正良,张浚,杨瑀.古镇宝丰〔M〕.昆明:云南人民出社,2008.

〔2〕大理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9〔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25.

〔3〕云龙州志(雍正本)〔M〕.影印本.

〔4〕云龙州志(康熙本)〔M〕.影印本.原书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5〕五云董氏族谱〔M〕.影印本.私人藏书.

〔6〕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M〕.影印本.私人藏书.

〔7〕王氏家谱〔M〕.影印本.私人藏书.

〔8〕何俊伟.云龙宝丰白族家谱文化解读〔M〕∕∕黄正良.古镇宝丰历史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1-5.

〔9〕酉阳世泽〔M〕.影印本.私人藏书.

〔10〕杨世钰.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41-243.

〔11〕朱霞.从口述材料看民国时期的私盐运销〔J〕.民俗研究,2006(3):112-125.

〔12〕赵敏.隐存的白金时代:洱海区域盐井文化研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62.

〔13〕黄正良.南诏清平官董成后裔对宝丰盐井的开发与贡献〔J〕.大理学院学报,2009,8(11):18-20.

〔14〕党红梅.明清时期云龙宝丰教育发展成就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9):21-22.

〔15〕黄正良.云龙山地白族古村宝丰宗教文化调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7):7-11.

张杨,黄正良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第05期
《大理大学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