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资源环境问题与我国生态安全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环境不会或者很少被破坏以及威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就会造成人们的生存空间与资源遭受极大的损失,甚至造成政权的垮台、经济的崩溃、人员的死亡以及社会文明的毁灭等。所以,为了保证社会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为了实现这目标,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积极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为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书面表达,就是将我们的所思所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这无论对于高考来说,还是未来走向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 资源环境问题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性问题

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在挣脱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缰绳,而生态安全却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甚至随时存在着崩溃的可能。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安全是维持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保生态安全,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生态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与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1 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难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原始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以自然为中心,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正在这个社会文明发展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以一种红狭隘的单向形式存在的,人类与自然界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利用的方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改造的方式实现,因此,这一阶段中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期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类已经能够从对自然的依附转变为摆脱自然的束缚,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而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逐渐变得更加深入与广泛,并且能够与自然环境进行对抗,逐渐形成相互敬重,并形成了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关系。总体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一般情况下没有超过自然环境的容量,而环境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工业文明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后兴起的,并且带来了科学技术方面巨大的进步。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快速发展,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业革命中,人类开始不断探索海洋、太空、地表以及地壳内部,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与改造,并且试图征服自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由最初的简单利用变成试图征服,想要主宰并统治大自然,造成生态安全正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由于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人类对于工业文明为生态安全造成的影响不会无动于衷。工业革命最早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也最早体会到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后果。如果不能及时停止采用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预计的毁灭性的破坏,这种毁灭性的破坏一旦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在人类意识到这种生态危机后,就开始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各国家都开始执行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作用十分有限。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环境问题形式仍然非常严峻。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因工业文明引发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完全治理好被破坏的环境,需要人类共努力,经过长期的治理与维护,才能有效的缓解资源环境问题。

首先,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单单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技能,更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全方面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较好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衡量其是否成才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如果不重视全方位职业素养锤炼,只具备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素养,势必导致“营养不良”,不是企业所需的全能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空间狭小。

2.2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项多元化的时代性课题

由于我国的资源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再加上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存在奢侈的浪费行为,造成社会发展不断受到资源的制约,粮食、能源以及水资源等关键资源频繁的呈现严重的问题,生态安全的维持难度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与此同时,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使水资源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呈现出严重短缺的状态,并且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采集利用过度,形成的地下漏斗,进而导致地下水的水位不断向低,地面也发生沉降现象,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土地与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二者的高效结合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我国的土地资源长期处于人多地少的状态,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缺乏优质的耕地,并且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的土地被严重破坏,正在不断的退化,这些都是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能源是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能源的安全性是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稳定性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后,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即使取得了这样客观的成绩,但我国在能源的消费与生产方面仍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战略性位置,认清当前面临的能源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资源发展方向。

2.3 党和政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需要做好大量的相关工作,但是,在这个短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过程中,生态问题是在不同的进展阶段出现的。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起步的,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态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型、压缩性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与自身相关的的用水质量、空气质量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也正在不断提高。在一些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更多新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的累积,使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正在面临着多样化的矛盾,生态安全问题也成为目前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矛盾中,主要以理想与现实背离、政策与执行脱钩、局部与全局扯皮、利益与生态两难等为主。例如,生态安全问题通常还会影响到多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恶性竞争,最终,生态治理主体理性的微观选择导致了非理性的宏观后果。

3 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不过,孔子强调“吾从其风谏乎”,实表明推崇“风谏”之意。故约成篇于春秋末的《曲礼》中的“不显谏”之礼,很可能为距孔子不远的后儒,依孔子之言所定。但这应该只是一种礼说,而非行于世的礼制。至于约成篇于战国末的《檀弓》,其中所记则可能缘于春秋至战国间,大量直谏正君之失、救国于危亡的实例所形成的直谏思想,此可征于《国语》《战国策》等史籍,但仍当是一种礼说。

3.1 关键资源的缺乏与枯竭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资源环境问题,但如今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目前已经呈现出频繁发生的状态,这种现象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样是一项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避免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首先,资源环境问题是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前提,第一,必须保证生态系统能古为经济活动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第二,自然环境能够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所有废物进行净化与吸收。这两个无限的前提使经济活动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能源缺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这种脱离生态环境保护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无法维持更长的时间。其次,资源环境问题中蕴含着一定的政治隐患。能否保证生态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人们的幸福感大幅度降低,并且可能出现严重的不满情绪。因此,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样是一种政治问题。再次,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社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后,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温饱作为奋斗目标转变为如今的重视环保,有以前的最求生存转变为如今的追求生态,希望自己能够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并且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喝到没有污染的水,吃到安全可靠的食品。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民心所向,党和政府也应以此为工作目标。一旦生态安全方面出现危机状况,不断会破坏我国正在进行的民生工程建设,而且会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无法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即便是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无法得到社会与民众的广泛认同,并且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最后,资源环境问题逐渐造成文化存在深层次的隐患。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危机。人员自然的关系是存在统一性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如果人类过度追求物质方面的需求,就一定会造成生态危机,这种观念与传统观念中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产生严重的分歧,不但会造成生态危机的不断加重,而且会产生更深层次的文化隐患,其最突出的表现为个人主义价值观、物质主义发展观以及消费主义生活观等。

3.2 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绿色发展是指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否保证生态安全,享受绿色生活,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邻避效应”以及整体抗议的情况频繁出现,不但使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有所提高,而且反应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节能环保的发展策略,彻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替代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正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一旦生态安全遭到破坏,就会影响人们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大局观、长远观以及整体观,坚决执行节能环保的相关政策,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促进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富足。

3.3 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造成生态恶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以往对资源环境的认识中,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并且以资源的丰富引以为傲,在社会发展中心新十足。但是,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显现。我们在不断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和国家不断提出与做好环境保护,促进适合会和谐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明确社会发展方向与策略,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4 改善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了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良好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才能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保证生态安全,防止生态安全问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安全角度,彻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发展立体交叉的“生态安全网”。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在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治理,确保生态安全。

4.1 彻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系统中的所有环节均存在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这个有机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理,其中包括对水资源的治理、对林业资源的治理、对土地资源的治理等相关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例如,在对水资源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包括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的降水减少,以及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能够容纳水资源的天然容器不断减少,导致无法大量的保存降水,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森里、湿地以及湖泊等都是水资源的天然容器,具有蓄洪防涝、涵养水量、对空气与水资源进行净化的功能。如果山林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树木被大量砍伐,同时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肥沃的土壤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如果这些资源被长期的破坏,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就必须加大力度改善涵养水源,逐步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工程性的治理措施,对水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治理。在整体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建设空间不断增加,绿色空间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循环能力与自我净化能力大幅度下降,人们生活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就会不断恶化,居住环境也就会随之变差。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动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就会不断被破坏,随着破坏程度的逐渐加深,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将会变得更加脆弱,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生态安全。

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对其产生充分而准确的了解,为了治理好资源环境问题,维持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安全问题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明确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结对对策。

4.2 对生态安全的保障思路进行和合理的规划

首先,在进行生态安全保护的过程中结合对国际资源的应用。就目前的资源状态来看,仅凭我国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需要积极的应用国际资源。但是,在应用国际资源时,可能会被制约,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一些基础性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只有真正的强国具备独立解决自身生态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存在这方面的软肋。其次,将能源发展的趋势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目前的能源发展趋势是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加大力度发展太阳能、核能、天然气以及风能等能源,提高这些能源所占的比例。与此同时,还要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有效的改进,尤其是对煤炭进行清洁利用。最后,坚持具有中国的色的生态治理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方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我们需要自己占据主动地位,积极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接受新的思想与理念,采取新的方法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相关制度与体制上的优势,尽量减少污染治理过程需要消耗的时间,用最小的生态代价保证社会能够健康发展,实现双赢。

4.3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生态安全保护制度

为了实现生态安全,我们必须从转变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做起,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而想要顺利的完成这些改变,必须有严格的机制作为保证。在我国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与体制不完善、法制欠缺以及制度不健全有关。因此,只有制定并执行严格制度,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生态安全保护的有效性。在这些机制中包括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治理在制度以及生态修复制度等。对于生态安全而言,我们需要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切实做好生态安全保护工作。在政府监管制度方面,需要解决的是社会中的宏观性问题,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下实现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目的。具体的制度包括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这一制度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充分行使国家权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通过对这一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还包括与以上在制度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工作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或损害的行为,必须追究相关责任,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市场主体交易的形式方面,需要坚决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利用经济方式来促进生态治理是一种合理的方式,我们可以对自然资源以及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行改革,通过价格来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需求关系以及生态环害成本与修复效益。坚决执行资源使用则付费与生态破坏者付费的原则。同时执行受益者进行补偿的原则,对主要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促进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环保市场,建立并执行排污权、水权交易、碳排放权等相关制度,实行吸引社会资本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4.4 为生态安全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生态安全不仅需要全面的规划,而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单纯的依靠行政措施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并且可能出现权力寻租的弊端。生态安全的建设是我们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生态安全建设:首先,对相关信息采取公开的策略。将环境的质量与管理现状等信息公开,发挥公众对生态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其次,拓宽参与渠道。公众在参与生态安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多方的利益,需要各方进行利益的表达与维护。再次,构建生态文化。文化是人们精神食粮,而生态文化则是进行生态安全建设的主要动力。生态文化的构建能够是社会与公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安全建设变成自觉的行为。

文献[2]中的数值计算结果是利用ANSYS的板单元SHELL63建模得到的,加载条件一样,即忽略自重,在简支直线箱梁跨中正对腹板的上翼缘板处作用对称集中荷载,总量为P=0.272 2 kN,为了验证本模型的正确性,对比二者结果如表1。

参考文献:

[1]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2] 邓丽君,李平.中国城市快速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与调控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3] 赵丽霞,谭超.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4).

[4] 赵国锋,段禄峰.绿色理念下生态文明发展的多维思考——以陕西省为例[J].学术论坛,2016(9).

[5] 赵军,胡秀芳.区域生态安全与构筑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体系的策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2).

[6] 欧阳志云,徐卫华,肖燚,郑华,张路.新世纪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新态势与对策[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6).

[7] 席皛,李悦.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的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4(1).

[8] 张铁亮,李玉浸,刘凤枝,周其文,郑向群,王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0(9).

[9] 陈劭锋,刘扬,李颖明.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态势及其演变阶段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4(3).

[10] 汪慧玲,朱震.我国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6).

 
张驰枫
《绿色环保建材》 2018年第06期
《绿色环保建材》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