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化学课堂教学中“半途效应”的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化学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门新增课程,也是对学生学业分流影响较为重要的一门课。如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其中,有效克服课堂教学中出现“半途效应”的负面影响,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半途效应”(Halfway effect)其实是行为科学中一个概念,也有称之为“贝尔纳效应”[1],是指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即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行为中止的频率较高,该活跃区域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2]: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本设计方案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身份识别系统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技术,立足于传统互联网行业的现状,解决了中心化管理的麻烦,以及用户信息容易被篡改、被黑客盗用,中心服务器被攻击等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痛点的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半途效应”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局限于前两年学习成效的思维定势而不思进取,难以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经常在听课的半途中会表现出打盹、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下降等现象。为此,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实施中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恰当调整课堂重点难点的教学时间,注意拓展和改善学生实验和巧用多媒体实施教学等不失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帮助学生规划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如果把初中三年看成是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时一般无人迟疑和犹豫,冲刺时多数人也会不考虑结果而坚持跑到终点,但最艰难、最考验人心智的就是目前的中程阶段。学生进入初中三年级,初中学习历程已经过半,原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已有了一些定势,包括学生在班级中特色和角色也基本成型,好多学生没有了刚开始时的斗志,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出现对新课程的畏难心理,学习目标难以确定或定位不明,出现“半途效应”。

这节课的大教学目标是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这个大目标是放在最后完成的,也就是最后一个总结归纳的环节。教师将大目标分解成三个小目标:确定反应原理(做一做)、选择制取装置(比一比)、制取二氧化碳(试一试)。学生体验到达成一个个小目标的喜悦,在不断成功中达成最终目标。

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重、难点内容适当前移。有不少教师都是沿用先复习、再提问、引入新课的常规顺序,使得这部分占据了太多时间,当进入到整节课的重、难点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到达稳定及下降阶段,会影响教学效果。仍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为例,按传统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师往往是先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从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验证和验满这几个方面来引出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然后才进入这节课的重、难点,即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的选择这两方面。由于前面复习氧气的制取消耗的时间过长,到了后面的重点本应是学生的思维活跃区,但学生此时的注意力下降,学习欲望也明显减弱了。所以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般思路教学,而应做灵活的调整:简单的引入新课之后,将“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环节省略掉,直接进入“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部分内容,然后再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这样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前25分钟就基本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呈现出来,这样微调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

对于计划停电、欠费停电这两类停电事件,可以直接根据拓扑来判断停电范围,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故障研判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客户报修、线路跳闸、配变停电这3类停电事件,设计了基于多源信息关联的停电故障研判搜索方法。

光电发射光谱分析仪中硅有两个分析通道,两条分析谱线,分别是Si251.6 nm、Si212.4 nm。样品在分析时,每个样品分析两次,观察平均值和极差R。把两条硅分析谱线都保留,可以对两条谱线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选优。由于样品表面各个点的硅密度分布不尽相同,每次分析两条硅谱线结果稍微有一些差别,根据极差R大小,标样验证的平均值与标样值接近与否,决定选用哪一条分析谱线的结果。如果只用一条硅分析谱线,则会导致分析误差加大。

黄名选 男,1966年出生于广西乐业县,工学硕士,现为广西财经学院计算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信息检索、机器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获2011年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被期刊EI 收录4篇,ISTP 收录1 篇,授权的发明专利9 件.

成锐说,铆工又称为冷作钣金工,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的一种制作工艺。在这些工序中,铆工是金属构件施工中的指挥者,要对放样、号料、下料、成型、制作、校正、安装等工艺非常了解。

 

表1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引入环节一:做一做(反应原理的确定)教师活动大家都来放松一下,做个深呼吸。让学生写出所有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让学生分析出哪个反应更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环节二:比一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请到讲台上来通过点击鼠标设计出与桌面上不一样的装置。环节三:试一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提问:如何检验或者验满?学生活动吸气、呼气。举例说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分组实验:(1)碳酸钠+稀盐酸(2)石灰石+稀盐酸(3)石灰石+稀硫酸学生根据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持续性选择出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从而确定出反应原理。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仪器,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实验结束后,请每个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一说设计的依据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小组发言人汇报所设计的装置,到讲台上来介绍设计依据和使用方法。学生踊跃上台补充并讲解。回答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学生从刚才设计的装置中任选两套分别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验满。实验过程中比较两套装置各自的优点,实验后进行汇报。环节四:说一说(归纳总结)提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实验步骤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对此,作为初中化学课的教师,首先应该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划分,让学生清晰了解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规划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人教版初三化学一共有十二个单元,第一学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期中目标(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和期末目标(第六单元至第九单元);第二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新课目标(第十单元至第十二单元)、中考一轮复习目标、中考二轮复习目标。学生对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了充分的了解,就会努力去按照顺序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对自己进行阶段性反思。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堂课45分钟,开始阶段学生的思维注意力会逐步增强,在前10分钟思维注意力达到最高值,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思维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这个稳定期维持在15分钟左右,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4]

三、适当调整课堂重点、难点的教学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早地给学生呈现最终的学习目标,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学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达成最终目标,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随之降低。

这与行为学家提出的“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不谋而合,对于教学过程中防止半途效应的出现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规定学时一节课,这一节课的大目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完全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更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去实现,最终让大目标水到渠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如表1)。

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业情况,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办法,如“3:5:2”的分类对策法,即对原来学习主动性高或学习方法得当的30%部分的所谓“尖子生”,要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优点和优势;对学习成绩正常在中等上下的50%部分的学生,应激发他们重新定位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新课一开始就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每一个学习环节,一有难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增强这部分学生向前靠拢的勇气和信心;对以往学习成绩不好的20%部分的学生,除了在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之外,还需要在学习原动力方面对症下药,如通过介绍化学课是与未来社会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科来提振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励这一部分学生:现在努力还不迟,能通过终点的才是勇士,也许这辈子你能攀援的最高峰就是这次了,为什么不挑战下自己和改变下自己呢?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任何人都打不倒你!其次,要求学生找一个能鼓励自己的学伴,两个人相互监督,当你把目标或任务与人分享时,就多了一个督促你完成的动力,当一方想懒惰时,同伴可以提醒。由此,让这部分学生收起怀疑和懈怠,努力改变自己,并适时给予激励。

1952年一位名叫费罗伦丝的女士顺利完成了横渡卡塔林纳海峡的壮举,对于她的成功,她是这么说的:我采取了全新的策略,把整个过程分为八个小阶段,设置标志物,每到一个标志物,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已经完成了多少,我还剩下多远就要完成了,因为这次横渡海峡,每时每刻都有一个阶段性目标,这样既减少了压力,又增加了成就感[3]

四、注意拓展和改进学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一共给出八个学生实验,教师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教师还可以设法去挖掘教材中没有的学生实验,给学生创设参与动手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会提高实验能力,提增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经常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自学,有些教师则简单地照本宣科,因此学生整堂课都会在枯燥无味中度过,学生便很快进入学习效果的中止期,达不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讲到“认识营养物质的性质”时,笔者尝试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环节:蛋白质受热会发生化学变化,失去生理功能,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生土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生土豆、熟土豆、过氧化氢溶液。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生土豆和熟土豆,加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结论:酶是一种催化剂,经过高温会失去生理活性。笔者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组织过这个实验环节,所需实验器材不多,花时也有限,但由于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有的甚至会提出一些相关联的问题,如土豆中还会有哪些营养物质,去皮的生土豆表面为什么会变色等。通过拓展实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五、巧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化学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让信息为教与学服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仍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为例,笔者曾经利用蛋糕的制作过程来引入这节课,制作编辑了一段2~3分钟的短视频,配上柔和的音乐,并加以简单的讲解,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蛋糕的制作原料需要:白砂糖、牛奶、油、面粉、鸡蛋、猕猴桃。播放后请学生将蛋糕制作过程中的原料进行分类,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快就可以分出四大类营养物质,即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从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调动,也更加期待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多媒体特有的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多彩的画面与生动的展示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生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与原子”时,由于分子和原子是肉眼无法看到的但却又真实存在的微观粒子,学生会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微粒制作成立体的模型,并且配以动画效果模仿分子是如何分裂成原子、原子又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这样,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完整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效克服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半途效应”,还可以有一些配套的举措,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有趣的气氛中学习;多从学生的角度反思和改进学习设计,尽量让教学内容简单化;教师注意提高个人修养,学生有“信其师,亲其道”的体验;巧用“对手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雪涛.贝尔纳效应:用持之以恒的小步子征服大目标[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11(4)

[2] 裴秀芳.巧订计划身体力行[J].山西教育初中版,2005(1)

[3] 刘锐坦.搭建目标的阶梯[J].销售与市场,2009(103)

[4] 申作春.把握用时策略,注重讲练结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6)

 
罗媛媛
《化学教与学》 2018年第05期
《化学教与学》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