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1.引言

公众演讲是为说服听众采取某种行动,加强、削弱或彻底改变他们对某事的态度或信仰而做的演讲。作为政治语篇的一类,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说服性和倾向性。从本质上来说,政治活动集中体现了领导者的意识形态。各个政党提出的方针、政策等,归根结底也是意识形态支配的结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意识形态正是通过政治语篇付诸话语实践,来明确地表达和传播思想观点,同时被他人接受或辩驳(吴丹苹、庞继贤,2011)。

Lakoff和Johnson(1980:3)指出:“隐喻是具有说服力的,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性的。”政治家们尤其擅长使用隐喻,使复杂的政治问题为大众了解和接受,还可以激发群众的情感等。

中国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方言和民俗不尽相同,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另一方面,不仅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存在着贫富差距,并且同一地域之间也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分析对象,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探究领导人是怎样对长征精神进行解读和建构以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

2.政治语篇分析

2.1 政治语篇

政治语篇一般是由政治人物提出的,通过语言媒介传递意识形态,是典型的交际与说服活动。陈文革(2006)认为,政治语篇应限定为那些与正式或非正式政治背景和政治从事者,特别是政客、政府、政治传媒以及在政治环境下为取得政治目标的政治支持者有关的语篇。田海龙(2002)也认为政治语篇包括演讲、标语、宣言及政治家回答记者提问等方面。据此,本文分析的语料——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典型的政治语篇。

2.2 政治语篇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语篇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如何为之服务(田海龙,2016)。从本质上讲,政治语篇分析也属于批评话语分析,它以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探究政治语篇中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学家把政治语篇作为研究政治观点的阵地,对语言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田海龙,2002)。根据van Dijk(2001)的观点,尽管政治语篇分析也是跨学科的,但是大部分政治语篇分析是由语言学家和语篇分析家完成的。Geis(1987)研究了政治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是怎样被美国媒体覆盖的。他的结论是,那些看起来很平常的政治语言能够无意识但是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3.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语言所标示的社会意义及意识形态(田海龙,2009)。目前,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有Fairclough(2001)的“语篇实践方法”、Ruth Wodak(2001)的“语篇历史方法”以及van Dijk(2001)的“社会认知方法”等。大部分批评话语分析方法都是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纪玉华、陈燕,2007)。

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被认为是第一部综合了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专著。该书认为,隐喻是具有说服力的,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判断,因而能有效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说服人们用特定的方式看待世界。批评隐喻把语言分析与认知理解和社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可以解释讲话人/作者在特定类型的语篇中选择隐喻而非其他表达方式的意识形态动机(纪玉华、陈燕,2007)。这样,利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隐藏的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能够被识别出来。Charteris-Black(2004)认为,对社会上有权力的人(比如政客、媒体等)的话语做批评性分析将会让我们看到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用词。在语料库的基础上,Charteris-Black探索了隐喻的本质以及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Charteris-Black在借鉴Fairclough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模式”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即隐喻识别(Metaphor identification)、隐喻描述(Metaphor interpretation)和隐喻阐释(Metaphor explanation)(武建国、谢洪,2004)。隐喻识别有两个阶段:a)详细阅读文本,识别具有代表性的隐喻;b)识别隐喻关键词,包括字面上的以及隐喻性的词语。隐喻描述就是要建立起隐喻和决定该隐喻的认知因素、语用因素等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隐喻阐释就是要分析这些隐喻和它们在实现社会目标中的说服性功能。

4.案例分析

2016年10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本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分析对象,运用批评隐喻方法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对这篇讲话的隐喻研究,引用了 Charteris-Black提出的“共鸣值”(token)概念。共鸣值是用于测算某类始源域在语料中使用频率高低的参数,由“隐喻关键词总数”和“隐喻出现总次数”的乘积所得。然后,再测算出每一种概念隐喻共鸣值所占总共鸣值的比例,以此来分析语料中主要的概念隐喻。

4.1 隐喻识别

隐喻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隐喻认识,这取决于人们的经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隐喻识别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为了使研究更客观,笔者仔细检查了几次。以旅行隐喻的识别为例做一个说明。为了识别代表性的隐喻,笔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仔细阅读。在选择代表性隐喻的时候,参考了Charteris-Black(2004)身份识别的原则,即语义张力在语言学、语用学或认知层面对目标域引起的转移。接下来,将隐喻性的词语分成不同种类的隐喻关键词,比如文本中的“走”“迈进”等。对这些隐喻关键词进行检查之后,利用Word的“查找”功能找出了所有关键词的数量。然后根据语境判断关键词是否具有隐喻意义。在本文中隐喻关键词以下画线的形式出现。举例:1)坚定不移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2)长征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在1)中,“走”具有隐喻含义,因为指的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像是旅行的路径;2)则不具有隐喻含义,“走”在这里只是字面含义。

对长征讲话的隐喻使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为:

 

表1 长征讲话中使用来自不同始源域的隐喻情况汇总

  

始源域 隐喻关键词总数 隐喻出现总次数 共鸣值 占共鸣值的百分比旅行隐喻 42 163 6846 47.65%战争隐喻 20 114 2280 15.87%建筑隐喻 21 88 1848 12.86%有机体隐喻 15 81 1215 8.46%圆圈隐喻 11 42 462 3.22%植物隐喻 13 29 377 2.62%机器隐喻 11 31 341 2.37%

 

续表

  

始源域 隐喻关键词总数 隐喻出现总次数 共鸣值 占共鸣值的百分比宗教隐喻 8 36 288 2.00%游戏隐喻 12 22 264 1.84%家庭隐喻 5 49 245 1.71%其他隐喻 15 25 201 1.40%总数 173 680 14367 100.00%

从表1可以看出,文本主要的隐喻有: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有机体隐喻、圆圈隐喻、植物隐喻、机器隐喻、宗教隐喻、游戏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等。它们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7.65%、15.87%、12.86%、8.46%、3.22%、2.62%、2.37%、2.00%、1.84%、1.71%、1.40%。旅行隐喻约占总数的一半,是使用最多的隐喻。

4.2 隐喻描述

旅行,需要大家集体的智慧,相互辅助,才能走得更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

旅行隐喻占隐喻总数的47.65%,是运用最多的隐喻。Lakoff(1989:10)把旅行隐喻总结为“带有目的性的行为是沿着道路走向目的地的旅程(Life is a journey)”。旅行隐喻常常被用来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如爱情、生活或者国家的发展等(胡家英、李海艳,2013)。旅行隐喻在长征讲话中比喻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如下:1)旅行者是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动力是长征精神。3)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4)路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目的地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困难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

例 1 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旅途中会有很多重要的拐点,帮助旅行者从一个目的地走向下一个目的地。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看作是旅行,旅行者就是所有中华儿女,长征是一个重要拐点——长征保存了中国的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使用旅行隐喻,充分肯定了红军长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唤起人们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回忆,激发起人们勇敢向前、敢于担当、继续为中华民族发展奋斗的动力。

例 2 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完成旅行,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摸索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使用旅行隐喻,借长征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道路。

例 3 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建筑隐喻也是文本中主要的隐喻之一。Charteris-Black(2004)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总结出在文学中许多隐喻已经被识别,比如:Argument is a building,Theories are buildings,Society is a building,Creation is building 以及 Relations are buildings。现今的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本将国家的发展比喻为建筑。“任何有价值的活动都是建造。”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如下:1)建造师:中国共产党。2)建筑工人:中国人民。3)建造的进展:取得的成就。4)建造的困难:新的挑战。

例 4 伟大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了下一段的旅程,即新的长征路,这一新旅程的内容是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战争,首要的问题是要知道敌人是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将国家的发展比喻为战争。例6是人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国家体制机制政策上的一些障碍,例7是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这些都是国家内部的问题。例8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要面对的敌人,就是安全问题。在旅行隐喻中,也谈到了思想上的难题,说明了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平台采用可配置设计原则,将所有参数存放于多个配置文件中,便于对平台各模块的动态调整,也方便日常维护和后期升级。同时采用可视化、分布式设计保证平台管理和日常使用的高效、安全、可靠、稳定。

只有看到一定的风景才能有继续旅行的动力。同样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看到一些已经取得的成就才能鼓舞人民继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这些成就能鼓舞人民继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既提到已取得的成就,又强调了面对困难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可以极大鼓舞人民继续奋斗。

例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

拆下网关电脑,打开电脑外壳重新接通电源试车,在试车过程中,发现电脑盒内的电源集成块温度特别高,并且随着着车时间的延长,温度不断升高,直到最后发展到烫手的程度,由此我们怀疑是此电脑损坏引起的故障。

4.2.1 旅行隐喻

由图11得出:荷载-位移图与单向拉伸钢筋类似,单向拉伸先屈服后强化,最后在最薄弱处拉断,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几乎与单向拉伸钢筋的承载力等同。钢筋最大直径所得的最大承载力值约为钢筋最小直径所得的最大承载力值的2.5倍。随着钢筋直径的提高,试件的最大承载力值也随之增大,表明钢筋直径对试件承载力有显著影响。

4.2.2 战争隐喻

2017年,广西新增城镇绿色建筑竣工面积约1760.012万平方米,竣工房建工程面积5497.54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32.015%,较2016年绿色建筑面积比重15.49%同比增长了16.525%。2018上半年,全区城镇竣工民用建筑面积约2652.24万平方米,折合节能量46.89万吨标准煤;城镇新增报建绿色建筑面积约1720.8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7个。

战争隐喻出现的频率为15.87%,仅次于旅行隐喻。国内学者通过自建语料库或分析报纸新闻语料的方法,发现战争隐喻在汉语中无所不在,遍布在政治、经济、体育、商业和爱情等众多领域(袁影,2004)。在和平年代,战争词语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现代社会的认识(贾玉娟,2015)。在战争中,人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挑战和威胁。为了克服这一切困难,人们必须要有领导以及战争策略。政治家常常利用战争隐喻激励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完成政治目标,要勇于做出牺牲。中国的发展可比喻为战争,因而可利用对战争的理解推理国家的发展。战争至少需要以下几种成分:1)战争的敌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2)战争计划:国家的发展策略。3)士兵的士气: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信心。4)战争的目的:取得国家的发展。

首先,语言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是在教学中让幼儿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打破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模式,让幼儿在留白艺术中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其次语言中的留白艺术,给幼儿留下了更多的疑问,让幼儿带着这些疑问,去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再次,在语言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中,鼓励幼儿通过自身阅读,讲述故事环节;在教学前期,鼓励幼儿提前学习,这些方式都蕴藏着极大的教育价值。

例12 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

例 7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

例 8 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完成旅行,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也需要不断前进的动力,因为旅途中会有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新长征路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以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话中提到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面对这些困难可能产生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等问题,“长征精神”就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80年前,中国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所以长征精神也一定是新时代下鼓舞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例 9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

4.2.3 建筑隐喻

例 10 我们要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4.3.3 田间管理。①前期管理。栽苗后3d,查苗补苗;遇旱天,浇水促苗。封垄前锄地灭草。②中期管理。及时排涝防旱,拔除杂草,避免损伤茎叶。提秧控旺防止秧蔓垄底结地瓜。③后期管理。注意防旱排涝,保护茎叶。

战争,要有领导者也要有士兵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群众,以此调动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战略在战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乎成败。在这里,指明了战争策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现代化建设也在加快进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的大力推广,桥梁施工难度不断加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是需重点把控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铁路桥梁高墩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

不要你举双手,举一只手就有了个八成。我放心了。牛皮糖还想说什么,那个记者要走,过来打招呼。村长见状就匆匆离开了。

例11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物质基础。

例 6 坚决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例13 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也具有专业性特征,语文科目也是如此。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针对不同质素的学生群体应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但受到思维上的局限。[1]当前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不断改革,使得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迎合当前的国家企业要求和职教形势。现如今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妨碍其履行教育职责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三点。

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筑隐喻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11说明只有地基牢固,房子才能稳固,不易倒塌。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所以经济的发展要摆在重要位置。例12说明国家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军队建设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例13将中国的发展比喻成建筑,中国共产党是各项建设的建造师,中国人民是建设者。建造的进展是已经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困难就是新的挑战,如提到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

4.3 隐喻阐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国家。首先,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经历为隐喻的选择提供了素材。另外,隐喻的选择和语境有关。从人们较为熟悉的事件入手,有助于阐释主题和激发情感,引导大众取向。

这次大会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本意是长途旅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利用旅行隐喻,首先唤起人们对长征的前辈和先烈们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借长征历史事件,用新长征路代指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有效将人们团结起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斗。

战争隐喻暗示了政治家对某一特定社会事件本质与难度的评估,旨在激励人民为完成政治目标要积极参与并做出牺牲(胡家英、李海艳,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利用战争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同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敌人。长征是很艰难的,但是红军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最后取得了胜利;利用战争隐喻可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

建筑隐喻的选择和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中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这些方面要协调发展。利用建筑隐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建设。国家建设的前提是国家的安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军队的建设。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概括到了。

5.结论

本文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的讲话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主要运用了旅行隐喻、战争隐喻以及建筑隐喻等。隐喻具有以下强大功能:1)信息功能。三种主要隐喻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任重而道远。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发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曙光。2)情感功能。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唤起人们的情感,这些隐喻可以唤起新时期的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激情,激发人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的斗志。3)引导大众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劝导作用。借助隐喻,领导人将他们的观念传导给听众,鼓舞其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样的调解策略出发点大约是为了调解不同文化态度导致的冲突。但是,这种过于随意的改述,一方面是不为法庭所接受的,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目前的许多法庭口译员职业守则中关于准确性的规定:不允许添加、漏译、解释、改述、猜测。要保持语言的自然以及语域、语体、语气,并如实翻译模棱两可的或错误的话语。

参考文献:

Lakoff, G.&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rteris-Black, J.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 and Power.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2001.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Wetherell,M., Taylor, S.& Yate, S.(eds.).2001.Discourse as Data.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Lakoff, G.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 (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Turner, 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odak, R.2001.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In Wodak, R.& Meyer, M.(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Sage.

Van Dijk, T.A.2001.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In R.Wodak & M.Meyer(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Sage.

陈文革,2006,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88-91页。

胡家英、李海艳,2013,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以奥巴马校园演讲为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43-48页。

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42-48页。

贾玉娟,2015,战争隐喻广泛性之理据分析,《学术界》,第12期,148-153,327页。

田海龙,2002,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第1期,23-29页。

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田海龙,2016,批评话语分析精髓之再认识——从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起,《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1-9页。

吴丹苹、庞继贤,2011,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38-42页。

武建国、谢洪,2004,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现代外语》,第4期,432-435页。

袁影,2004,论战争隐喻的普遍性及文化渊源,《外语研究》,第4期,36-39页。

 
曹春燕
《话语研究论丛》 2018年第01期
《话语研究论丛》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