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直诗歌创作中的陶诗倾向*

更新时间:2009-03-28

古直(1885—1959),字公愚,号层冰,别署遇庵、征夫、孤生,广东梅县龙文乡滂溪村人。其生平散见于诸多文史资料中,其子古成业所撰《古直年谱述要》对其生平历程记载最为详备。

古直出生于贫穷家庭,幼年生活贫困,但早慧性成,刻苦自学。16岁时,负笈到兴宁从宿儒罗翙云先生学,“颇得先生善视”,得见罗先生的藏书诸如《昭明文选》《资治通览》等,尤爱《文选》,这为他后来精研汉魏六朝文学打下了基础。20岁时,因罗先生赴京会考,不复教学,古直返梅县改从谢吉我为师。1906年,古直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就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进行民主革命活动。1907年他与钟动、李季子、曾晚归、曾伯谔等人组织“冷圃学社”,传播革命救国思想,随后发动冷圃诗友筹集资金,创办梅州学校,培育英才。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受同盟会指派,到汕头任《中华新报》编辑,在报刊上发表《告广东父老兄弟书》,鼓动反清革命。同年11月,古直与钟动等人在梅城组织起义,一举光复梅县。此后十年,古直一直从事革命宣传、政务工作,大力兴办学校。1921年,因对时局不满,在友人侯过的劝谕下,于2月赴江西庐山卜居,兴建草庐,命名“葛陶斋”,悠然有归隐之志。期间著有《汪容甫文笺》三卷、《诸葛武侯年谱》一卷、《陶靖节诗笺》四卷、《陶靖节诗笺校勘记》一卷,连同其他诗文著作,汇为《无闻集》十二卷。隐居著书,在学术上日趋成熟。大革命时期,受聘为广东大学教授。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1928年应中山大学之邀回校主持中文系,直至1938年。期间著作有《曹子建诗笺》《阮嗣宗咏怀诗笺》《层冰堂五种》。1938年广州失陷之后,古直回到故乡,复办梅南中学,担任校长,创梅南文学馆,宣传抗战,掩护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广州解放后,初受聘为省参事室参事,后改就省文史馆馆员兼省政协委员。此后,古直热情讴歌新中国的建设,著有《解放诗钞》,并准备重新整理旧著。1959年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4岁。古直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出版《转篷草》《新妙集》《层冰诗存》等诗集,《层冰碎金》《征夫杂录》《层冰文略》等诗文合集及《钟记室诗品笺》《陶靖节年谱》《陶靖节诗笺》《汉诗研究》等学术著作。

第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始终居高不下,而相对于刑事案件高发的现实,侦查人员则数量不足。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手中的案件往往都不止一个,基本上都是多个案件同时开展侦查,加之案件侦查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限内完成,这就形成了侦查决策时的时间压力。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古直历时三十多年,从陶集校勘卷第、陶诗笺注、渊明生平考证和人格个性等方面对陶渊明进行了综合研究,可谓是费尽了他毕生精力。而古直对陶渊明的心摹手追最初表现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上,时间主要集中在冷圃时期到庐山时期。

2.3.3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S6),按“2.1.1”项下的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2”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以12号色谱峰(黄芩苷)为参照峰,计算色谱图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小于0.70%,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小于1.51%,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

古直诗歌中的陶诗倾向

李季子(1883—1910),别号朝露,早年以诗才名动乡里,24岁与古直、钟动等人结冷圃诗社,被尊为社主。李氏诗学从温庭筠、李商隐入,缠绵悱恻,既而上溯陶渊明、谢灵运,清新俊逸,时有出尘之想[2]。古直获交李季子而识诗学途辙,故其诗作亦取径汉魏六朝,字里行间时见因袭化用之处。如《答柳安如问冷圃风景》:

余少好文辞,苦无师友,嗣交季子、天静、晚归诸友,切磋砥砺,始识途辙。及结冷圃而季子尤亲。……余与游处,习闻绪论,有所造述,始将斐然。[1]

从冷圃到庐山时期,古直诗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汉魏六朝风尚,对陶渊明尤其心摹手追。回顾早年学行,古直曾说:

长期以来,由于干果的生长周期长、结果晚等原因,许多群众在经济林发展上,存在重水果、轻干果的现象。种植核桃3年见果、5年才能形成经济产量,广大群众把核桃作为一个普通经济树种来对待,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产业意识,在核桃发展上随意性强,导致我县核桃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此诗写于辛亥1911年。1910年冷圃诗社社主李季子逝世,柳亚子写信垂问社况,藉以表达哀思,古直写此诗以复柳亚子。此诗对冷圃诗社周边的环境描写,近市之利,田园风光之致,回忆与李生“啸傲南窗下”之生活点滴,颇有陶诗风味。如《游西山诗》四首之二:

羁旅苦无悰,何以写我忧。晨兴理筇屐,径作华山游。轻舟泛滇池,淡沲如浮鸥。空翠满汀渚,天水同悠悠。少焉华山见,豁然开双眸。

舍舟振轻策,披萝徐攀寻。危磴互千折,一步一操心。喘息渐不属,聊且憩其阴。再接而再励,余勇犹可任。饥疲虽已极,竟陟云之岑。[4]

二诗遣词命意致力上溯魏晋朴拙声口,“写我忧”“理筇屐”“振轻策”“陟云岑”皆为此类。在句式意境方面,“晨兴理筇屐,径作华山游”对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舍舟振轻策,披萝徐攀寻”对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皆有化用变通之处。由此可见,从格律声色到神理气味,古直对汉魏六朝诗学风尚的揣摩学习是全面而深入的。当然,受眼界识力的限制,此时古直的诗作在技巧也呈现出驳杂不纯的特点,“一步一操心”与“再接而再励”等率意而为的词句,轻易地冲淡了惨淡经营之后全诗古朴雅致的诗学意趣,无疑成为全诗的败笔。

不过,他说“喜汝文无一笔平,九流触手绪纵横。剗除风雪关山句,诗格摩堂字有稜”[13],将龚自珍评骘诗文的言辞汇为一处用来作挽诗,多少有些比拟不伦的意味(岳麟书为朱少屏之妻,同为南社社员)。如此风尚正是古直倾向汉魏六朝,字斟句酌的积习。

OBB方向包围盒(最小六面体)其方向性不是平行于坐标轴,而是可以根据物体所包含的几何信息,加工处理得到围绕物体最长轴的中心指向。一般通过被测物体包含的三角形信息,计算出包围盒的中心位置和指向。设已知被测物体包含的几何信息,其基本元素为三角形,面片总数为n,其中第i个三角形的顶点为(pi,qi,ri),计算其中心位置O是

余诵其诗,读其书,尚想其德,廿年如一日。向立以来,误落尘网,腰虽未折,亦几为乡里小儿所窘矣。偶感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之言,拂衣径去,止乎匡庐,岂惟乐其山水,亦欲少近柴桑栗里以遂,景仰之,私而已。山棲二载,灌畦鬻蔬之暇,每有会意,便集陶诗数句,久之成帙,以示吾友晚归先生,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不足为外人道也。[6]

[1][3][4][7][8]古直.隅楼集[M].上海: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 1927.1.

国内景观新奇度美学研究相对较晚。刘颂等[4]在对上海市梦清园的研究中,证实了熟悉度对景观审美认知存在影响,影响可能表现为积极或消极两个极端。总的来说,一个非常熟悉的环境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1]。在对朱雀公园审美价值评估的研究基础上,王金照提出“景观的新颖度越高,一致性和易读性越低;复杂性和神秘性越高,对人的刺激越强,审美价值越高”[1]。总之,景观熟悉度对美学偏好存在影响确凿无疑,但具体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尚未明确。

东方有一士,邈然不可干。称心固为好,即日弃其官。拥褐曝前轩,闲饮自欢然。所乐非穷通,所懼非饥寒。猛志固常在,有时不肯言。哀哉亦可伤,在己何怨天。其人虽已殁,千载乃相关。[7]

多君问冷圃,贱子试言诸。近市异宴宅,面城同潘居。门前玉池水,亭亭发芙蕖。左有疏树林,右有稻蟹区。夹道长草木,萧萧悲黄芦。遥遥对兰若,钟声时有无。行行临荒原,高坟互相逾。日暮苍烟合,茫茫满平芜。李生爱此地,相与结吾庐。手艺百盆兰,复聚千卷书。啸傲南窗下,棲迟常多娱。悲来发浩歌,往往缺唾壶。方将招梅鹤,何期竟兰枯。门巷今依然,风景将无殊。感此一长叹,吾怀良难舒。[3]

2.2.2 噪音 Kahn[18]等认为,噪声主要来自谈话、监护报警、呼吸机等,这3类噪声分别占噪声总量的26%、20%和8%。噪音超过60分贝就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和昼夜睡眠节律倒转[19]。

除集陶诗这样的独特体式外,古直的其它诗作也有着浓重的陶诗印痕。数年之后,他曾有《三鸟吟答三香山人》来描述自己的出处心境:

负戴入山泽,五载匡山栖。羽毛不自惜,翻复向南飞。穷蹙伊投怀,遑云希览辉。弄吭俦侣间,吾道未云非。何意飙风起,高树纷披离。惊弓易为警,含芦思息机。孟冬廿又五,上薄云萝归。之子贻好音,缠绵以芳菲。感子三鸟吟,动我五噫词。且当观物化,尧桀非所知。[8]

该诗为酬答岭南好友廖道传问询而作,意新语工,神完气足,较早期的《游西山诗》,不论是格律声色还是神理气味,都有长足的进步。诗中诉说自身的出处游踪与襟怀抱负,情意缠绵婉转而言辞古朴醇厚,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又恰如其分地凸显了民国乱局中知识分子金刚怒目与平静淡泊错综交织的人生际遇。古直学陶,此诗当为形神兼备的翘楚之作。也正因为有如此真切的感悟,这首诗赢得了东南耆硕江淮选学大师李审言的赞叹。李氏和诗云:“相鸣成殊音,奋飞复翱翔。数里一瞬息,徘徊若迷方。眷焉缅曾邱,啸侣趋重行。冲风不周来,嘉荫如枯桑。”[9]正是对古直徘徊于出处抉择的同情与理解,言语之中同样不乏惺惺相惜的深沉感慨。通过对知识分子出处大节的思考,古直把握到了陶诗的内核,而其诗学成就,也获得了国内诗坛的认可,如陈三立评其诗为“渊旨雅音”,曾运乾论其诗“风骨高骞,格局遒上;造句愈险愈夷,炼字逾奇逾稳。”[10]不仅如此,李审言“伏诵(古直)集陶及自撰佳篇”,赞誉其“集陶则如杲堂世说之诗,自撰则有翁山沈郁之致。当今雅材,舍公奚归?”[11]将古直集陶诗作与清初李邺嗣《续世说》并论,而认为其自撰之作有屈大均沉郁之风。寥寥数语,足见李审言对古直其人其诗作之赞赏。

古直学陶与汉魏六朝派的异同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学陶,古直与近代以王闿运、章太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派却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晚清湖湘王闿运诗学汉魏,拟古风尚弥漫湖湘,在宋诗派之外卓然自立,别树一帜。此后章太炎推尊汉魏学术,余事为诗,绍述王闿运所开诗统。王闿运影响所及,在于汇聚高心夔、邓辅纶、曾广钧等湖湘诗派开展诗学创作;章太炎影响所及,则在于汇聚黄侃、刘师培、鲁迅等开展学术研究。两股力量前赴后继,在民国时期汇流成为汉魏六朝诗派的主体。总体来说,王、章二人均承认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汉魏六朝诗派则是至情至真的代表。在此基础之上,王氏注重比兴感发,强调性灵风雅,宫体诗的绮靡,山水诗的缘情为其心摹手追的典范,因此,藻饰文采为其刻意之处;章氏注重情志风骨,强调时代精神,建安诗家慷慨悲歌,骨重神寒之作为其仿效揣摩的榜样,因此,质实自然为其文辞的主要特色。从诗学与时代的关系来看,王闿运身处同治中兴的政教环境之下。湘军集团依托其文治武功,基本稳定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大局初定,百废待兴,虽然距离河清海晏尚有时日,但上下各安其位,内外相安无事。平静闲适的诗书生活成为众多士绅的自觉选择,他们也就有余暇在传统诗学内部斟酌损益,字斟句酌地揣摩诗法、技法、求得形神兼似。王闿运想从拟古的路径中伸张士人精神中诗酒风流,独立不迁的精神意趣。章太炎则身处专制与民主、激进与保守、中学与西学碰撞震荡的特殊时期,文学是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魏晋风骨所体现的正是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扶危拯溺、建功立业的淑世情怀。

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无数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佳话迭出。先秦时期的和石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醉石、北宋时期米芾、苏东坡对石头的痴爱等等趣闻轶事,无不积淀成中华石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古直在旧派诗学阵营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与清末民初的汉魏六朝诗派、诗界革命派乃至后起的南社诗派均有或深或浅的诗学渊源,在交游唱酬中既转益多师,熔铸变化,又始终传承延续着学陶的立场,援学证诗,最终成就自家面目。

古直诗歌与南社诗歌

古直是光宣时期岭南地区较早的同盟会成员,其早年办报结社,兴学从政,诸种社会活动皆为宣扬践行民族民主革命理想而展开。当就诗学活动而言,冷圃诗社成立于1907年冬,其“冰雪万里,潜孕春阳”的寓意事实上与南社(1909年成立)“操南音,不忘本也”的用意南北呼应,异曲而同工。从1907年结社到1917年前后解散,冷圃诗家的唱酬活动持续了十年。虽然冷圃诗社不论规模还是影响,都无法与南社相提并论,但宣扬革命,声气相求却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如前已论述的《答柳安如问冷圃风景》诗,即为冷圃诗社与南社互通消息之作。南社成立之初,古直即为其社员,社号为108,是广东首批加入者之一。在《南社丛刻》中,古直也屡屡有诗作发表 [12] 。诸如《简亚子钝剑》《得亚子书却寄即用其和剑华梦作韵》《题亚子分湖旧隐图》等,更从不同侧面佐证了古直与南社诗家群体频繁而密切的诗文唱酬。

南社诗家从清末的诗界革命上溯明朝复社、几社、前后七子,所追求的是回复盛唐元气淋漓的气象与风骨,具体到柳亚子等人的诗歌创作,则对晚清龚自珍剑气箫心的精神气韵尤其心折。纵恣跌宕、名士风流为外在的生活状态,舍生取义、推动革命为内在的思想风骨,二者相互阐发,最终汇聚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南社诗学。与南社诗家的交往也使古直的诗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有意识地创作集句诗,所取法的对象则是龚自珍,如《戏赠集定庵句》《题小莲传后集定庵句》《挽岳麟书女士集定庵句》等。

隐居庐山之后,出于对千载之上陶渊明精神意趣、学问出处的惺惺相惜,古直将其诗学理想进一步集中到陶渊明的身上。匡庐时期的古直一面品读陶诗,一面寻踪辨伪,读书与游历相得益彰,先后著有《述酒诗笺》(1925年)、《陶集校勘记》(1925年春)、《陶靖节诗笺》(1926年春)、《陶靖节年谱》(1926年夏)、《陶靖节年岁考证》(附录在1928年《东林游草》后)等一系列关于陶渊明的学术研究成果[5]。得益于辞官归隐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汉魏六朝诗学风尚的长期积淀,这些著述有感而发,别具手眼,在民国学术界取得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对陶诗的理解把握也成为古直诗歌创作的中心。隐居庐山的第二年,古直撰成《新妙集》一卷,该卷全部为集陶诗成句而成,颇有借陶诗酒杯浇当下块垒之意,其序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古直与南社诸人虽然同为革命斗士,但彼此诗学走向也有着汉魏六朝与盛唐气象的细微差异。翻检《南社诗集》收录古氏诗作,五言诗所占比例最高。受此诗体制约,古直诗作也呈现出从跌宕纵横向古朴真淳逐渐转化的趋向。匡庐隐居后,古直学陶的诗学成就得到了国内诗坛的公认,这一地位的获得有同于南社诸子之处,又有高于他们之处。

古直学陶,从倾向汉魏六朝诗学从时代背景来看,与章太炎颇有相似之处,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依旧是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乱局;从拟古尊情的诗学风格来看,又与王闿运字斟句酌的态度较为一致。与此同时,古直诗学思想的内核呼应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的时代精神,与王闿运局限于传统政教文化体系颇有不同;古直在语言文字、学术文化的造诣也难望章太炎项背,故而对诗情诗思的阐发便落入士人出处境遇的困惑纠结,忽略了陶诗中昂扬刚健的风骨与情韵。

参考文献

高山仰止之情与惺惺相惜之意混融交织而成易代知己,其对陶诗的感悟也就深切缠绵。如《咏陶靖节》:

[2]谢崇德.梅州传奇[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0.184-186.

[5][9]古小彬,古向明编.国学家古直[M].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 2008.44-183.

[6]古直.新妙集[M].1923年刻本.

回库车次与出车车次数相差越多,代表车次对应的列车的日运行里程数越大。以编号为1的计划为例,出库车次为0102,回库车次为0135,即需要跑34个单趟。晚班调度只对除晚高峰之外的车次进行安排,晚高峰车次由早班调度在出车前根据车组实际状况进行安排。

[10]古直.层冰堂诗集[M].梅县梁氏鹤和楼校刊本, 1944.1.

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负责监管这笔新基金,所长理查德·霍德斯(Richard Hodes)称,研究所不仅仅想扩大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实验室,还希望从其他领域吸引像贝克这样的研究人员,带来新的观念,而且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做出回应。研究老龄化问题的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教授马特·凯伯林(Matt Kaeberlein)说:“为了争取到这笔基金,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在他们的资助申请中说到了‘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词。”

[11]李审言.李审言文集:(下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1098.

[12][13]柳亚子编.南社诗集:(第1册)[M].上海:中华书局, 1939.182-211.

 
陈如碧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