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的表现方式及载体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和思想家关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关于文化的能动性或反作用的认识。其基本立场是唯物史观,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文化的力量具有二重性,既体现为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主要通过社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通过交往活动、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动以及网络信息的传递活动,发挥其能动作用。

文化力量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及载体

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文化力量要通过经济因素加以传递。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文化力量的发展程度,而文化又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历史观的论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因素不但决定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而且还引领文化力量不断前行。如果革命的物质因素没有充分具备,革命的观念无论多么先进,对于社会发展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们的精神活动,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从以上《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因素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文化生活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所从事的满足精神需求的实践活动。社会形态的发展更替将人向不同的依赖阶段推进,从人的依赖阶段到物的依赖阶段最终达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状态。这样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同时体现了文化力量、文化作用逐步增强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力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现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文化的能动反作用力越强。这其中体现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历史上,一切政治、宗教、哲学领域的斗争,实际都是社会各阶级斗争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都是由他们的经济状况、生产的性质以及交换的方式所决定。人类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人类活动方式,文化生产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准确地反应社会关系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情况。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发展,文化力量则具有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逐渐内化为现实行为,从而为物质生产行为提供发展环境和精神力量。

在贫困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还应建立高效的衔接机制,有效实现贫困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内容与就业创业需求之间的对接。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多种扶持政策相衔接。要推动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和其他专家开展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服务,对接创业扶持项目,提升职业农民就业创业、发家致富的能力,切实将贫困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精准扶贫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贫困人口尽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体系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进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化产品能够从正面积极引导并满足社会主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具备良好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的生产者能够确保物质生产活动的顺利展开,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食粮。理论形态的科学文化是发展人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实践形态的科学文化则帮助我们改变世界和生活。纵观这些文化力量的具体实现形态,其中最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它能够从根本上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文化活动则会影响社会主体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第二,文化因素直接作用于各种生产劳动工具,体现出人本位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文化观念的渗透大大拓展了人为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为新科技的产生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因素的拓展和运用,体现了知识体系、科学技术、人类感悟的融合和相互转化。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符合实际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形式出现,一些应运而生的高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科学技术作为文化力量的载体,促进了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在诸多领域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将文化传统纳入制度体系和法律系统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具体来说,政治理论的形成,道德规范的界定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共同促成的价值观,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总之,通过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彰显出文化自身的价值。

本文采用的扎根理论以及网络文本分析法,主要依据笔者自己的分析,网络文本分析的内容是根据网上的游客短评与游客游记进行处理的,这类评论尽管数量比较多、获取容易,但也存在一些讨论主题模糊不清、短评内容不符合研究主题以及旅游者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根据分析内容得出的营销策略选择,只是对神农谷国际森林公园发展的一种建议。也会有其他很多营销策略选择,本文没有进行更多的探究,可能会存在不足。

文化力量不仅受经济生活影响,同时也受到政治活动的引领。政治因素直接决定着文化动力的性质和方向,文化因素借此反作用于政治生活,进而促进社会革新。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现存的生产方式下,大部分人必将成为纯粹的劳动工具。一切上层建筑的发展成果都凌驾于劳动工具之上。被统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占有优势地位,因此难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并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只能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和领导。

文化力量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及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表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是在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文化生产方式的作用范围和程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小农经济催生的是小国寡民的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引领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邓小平理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文化、如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赋予我们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崇高理想。我们如果不了解物质生产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就不可能理解与其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观的特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他们的价值追求是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国家制度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共同决定。可见,文化要发挥动力功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决定和推动作用。尽管文化生产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经济发展而产生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也可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利益集团都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文化理论,但不同阶级的文化力量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政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在政治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制定规范的资产阶级,按照相同的方向和统一标准进行社会文化实践,毫不理会每个个体对社会实践的差异性要求。只要是不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思想或行为,资产阶级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干预和控制,施行处罚甚至强行禁止。相比之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权实现自我扬弃,从真正意义上解放了人类。按照马克思论述,一个民族只有摆脱了自己的肉体需要,不再是自己肉体的奴隶,才会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这种条件只有在能够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当中才有可能具备。先进阶级掌握政权能够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从而促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类型生成,政治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首先,政治活动借助文化进行传递。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经常利用文化渗透的方式悄悄展开,引发政治革命。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并存着不同的文化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代表统治阶级的文化理论和被统治阶级那些虽然不占社会主流,但仍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化理论以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代表创新发展生产力的文化理论。政治上的变化,往往是文化思想演进的结果,文化会影响政治变化的内容和形式。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通过公众舆论阐释社会发展中的不合理因素,证明现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通过启发引导社会主体价值观念为政治改革奠定基础。每个统治阶级都试图将自己的精神信仰标榜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试图从思想观念上占领主导地位。可见,只有首先占领文化舆论的阵地,才能为政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革命胜利后的先进阶级与没落阶级之间的文化斗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矛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产阶级要想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摆脱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和控制。可见两个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极强震撼力和渗透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把人类带进了一个以网络媒介为信息主要传递方式的时代。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网络信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不再依赖于近距离的口语交流和远程的书信语言,实现了跨时空的共时性交流。这种网络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推进了文化的大众化。网络媒体拓宽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延展了人类的文化界面。这种依靠网络技术文化的力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力量,改变人们的的社会关系、有效抵制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控制,促使人们日益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最后,文化能够为政治稳定提供力量。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取得进步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政治稳定有利于文化力量发挥作用。同样任何一种政治格局的稳定都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和维护。思想和文化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手段,是塑造全面发展人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文化动力观的重要实践形式。教育可以统一思想、发展技能,保障现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对工人阶级进行宣传教导,试图使无产阶级屈从于资产阶级统治。当无产阶级不再完全信任这一资产阶级的文化理论,资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也会被削弱,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进而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表明:“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信息传递方式是否先进,人们进行历史积淀挖掘和推动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生产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成果的交流,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文化交流和互动,人们开始审视自身文化成果,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其他民族文化之长,补自己民族文化之不足,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尤其会促进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先进的生产工具、管理、科学和技术都可以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进而促进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人们共享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节省资源、解放劳动力、避免重复工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总之,社会交往活动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中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

文化力量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及载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互通有无为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积聚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

“我是秀姐哩。”秀姐的手很温暖很柔和,如一枚圆润的玉器,秀姐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直到我又昏昏沉沉地睡去。

赵仙童笑笑说,没那么严重,我会心疼你的,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九点二十整,零点我宣布实验开始,你现在想对我干什么都还可以,零点就没你的选择自由了,一切听我安排,绝不允许你干涉我的任何事。

首先,文化动力在社会交往的细节中展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精神产品和文化因素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交往过程。文化动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我们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力量传递介质就是语言和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传递相似的信息和情感,语言和文字也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应社会发展主体的需求而逐步形成和发展。人类语言是一种因自身需要、也为别人存在而产生的现实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字的形成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程,而印刷术的出现及发展,推动文字发展进入全新时代,同时也带领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各种不同的语言不断融合,使人类的社会交往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推动精神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遵守契约。绿色矿山建设、边开发边治理,矿山防尘防治等是纳入采矿权出让合同的重要内容,做不好不仅违反相关规定,也违背了契约精神,是不诚信的表现。管理部门要纳入信用系统进行信用管理,严重者可部门联合惩戒。

其次,社会交往是文化力量实现动态延续的重要因素。文化产品的作用要经过传播、交流、消化吸收得以实现。通过社会交往互动,文化产品会逐渐增加和丰富,并在推广和延续中对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进步,离不开前人文化成就的积淀,这种文化和教育基础通过地区或代际之间的社会交往进行动态的延续和传递。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世代相传中得以延续。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昨天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将遗留给今天,今天的社会生产方式将成为明天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基础。总之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均离不开前人积淀的发展结果,并通过直接或间接交流不断丰富和延续。

为了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社会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迈进,不仅需要在日常沟通中形成社会心理,同时也需要个人意识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中,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文化的具体形式,并通过习惯及技巧等方式将文化形式向下传递,逐渐内化为行动的指南,进而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形式即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同时,社会交往活动影响和制约文化因素的内容和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细节和领域都存在差异。单调的和狭隘的生活不会产生丰富的社会互动,必然导致文化理论的单调乏味,进而影响人们认识的丰富与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形式,拓展了文化因素的内容和形式。如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为思想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文化产品更新的速度取决于社会交往。在全球一体化的交往互动中,人们逐渐规避相似的创造发明,集中精力进行创新实践,避免了重复工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正是秋高气爽,她站在太阳下,穿一身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歌声像我从未听过的百灵鸟。我被她感染了,不由自主,也跟着哼唱起来:“你是我的小苹果,小呀小苹果……”

作为一个社会人,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沟通和交往。人类提高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都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完成,日常交往中蕴含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力量。人们在交往中实现文化的延续,丰富和拓展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水平,发挥自己全部潜力。在应用文化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新成果。新的文化成果一经产生,就会通过社会交往间接作用于人,通过提高人的能力和觉悟,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力量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表现及载体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程都是通过社会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成果:“观念不能实现任何东西。只有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生生人,才能将观念变成现实”。文化力量不会在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一方面,文化力量的生成需要依靠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也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精神产品。“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不管是物质力量的创造还是精神力量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主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决定力量,蕴含社会变革的潜动力。“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各种创造活动为文化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文化力量的作用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历史重要的一部分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物质及精神需求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就是文化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并肯定文化力量,才能将其内化为人类行动的方向和指南。因为人才是物质财富和文化力量的创造主体,文化力量依赖于人并最终为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文化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即文化力量的表达离不开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同时,离开文化力量的社会实践也将失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可见,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力量被发现和创造的载体,它是文化力量实现的途径。

“人应该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科技发明创造、文化教育发展等文化力量的具体践行都是以改变现状为目的的人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因素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种反映有可能是符合现实的正确映射,也可能是歪曲的错误结论。而检测结果的最终因素就是社会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动态检验,才能发挥文化力量作用,只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是不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只有通过人的感官和大脑处理,思想文化力量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现实,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物质创造产生作用。实践过程中,人类将内化于心的思想文化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关联在一起,并最终促成客观世界的变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矫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其更加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国家层次来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因素自身的价值,必须要紧扣当前形势,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实践的发展。一般规律表现为:如果实际发展情况和预期的结果基本相同,即可证明之前的思想意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如果情形恰好相反,则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并最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实践的迭代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不断交融、发展和完善,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指导新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成果。总之,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是文化大繁荣的基本途径。

文化力量在网络信息传递活动中的表现及载体

其次,政治结构的形成和作用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力量。任何一种政治结构的形成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力量提供理论依据。服务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都对各自政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影响之后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积极发现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并最终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持社会正常的秩序。另一方面,文化如果不能满足对政治繁荣发展的要求,它就会影响甚至阻碍现有政治结构正常发展,甚至引发政治革命。可见,文化对政治结构的形成乃至运行都具有操控力量。

网络媒体的出现有利于文化与政治的协同发展。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宣传政治信息、政治制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政治格局和政治状态、进而参与政治活动,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力求美美与共的大同理想成为现实,现实社会的平等友爱趋向于我们的共同理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普及,被统治阶级可以学习更多有利于争取自身权利的文化成果,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马克思的表述:在无产阶级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政治运动和精神运动乃至文化进步是一致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走向是一致的。精神的力量是动力之后的动力。先进文化通过网络同人们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教化人和感染人,水到渠成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组织是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需要。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在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与落实总会计师制度,优化岗位设置,加强队伍建设。

[   ]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云付平.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文化力量论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

[5]段迎晖.论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2-46.

[6]万光侠.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生产[J].青海社会科学,2001(1).

 
王凤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