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进一步指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明确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基础上,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同期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明确要求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此外,教育部于2015年7月29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 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3]

国家有关文件出台以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本科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转型工作顺利实施: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二维体系,其中一维便是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的差异性,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引导高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重庆市组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浙江省也确定了41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广东省通过“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促进本科高校转型;河南、山东等省份也划拨专门资金用于支持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放眼全国,2013年以来,各种以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为目标的跨校、跨行业组织纷纷组建,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13年建立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该联盟最初由国内35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联盟章程,定期召开会议,举办相关活动,目前成员已经超过100所,囊括了国内公立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职业教育园区等机构。

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又在于实践教学领域,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主要路径[4] 。因此,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是落实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政策的应然之举,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仿真结果可知,太阳轮1的角速度w1=24.000 0 rad/s,行星轮2的角速度w2=-8.571 4 rad/s,行星架的角速度wH=5.000 0 rad/s。且因为=-,又已知z1=20,z2=28,可证明齿轮间传动比正确。实际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同。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当前却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究其原因,高等教育的供给结构性矛盾是根本,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进一步分析就是高校产教融合不足、实践教学落后,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发挥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效应,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指南。围绕这一要求,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界发展迅速,先后出现了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人才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校企一体化合作、行业与高校对话协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在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产教融合效果,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5] 。欣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还偏低,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本身的吸引力不足,一些办学理念还比较落后,相应的体制机制尚需激活。

(一)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热情不足

当前产教融合中普遍存在“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缺乏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内在驱动力。与欧美国家的企业“自发需求型”产教融合相比,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属于“政府撮合型”,即产教融合是由政府推动的,政府在其中充当“媒婆”角色,这种由外力推动的被动式合作,导致了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实质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不足的表现。

二是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战略理念不清。由于企业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加之缺乏长远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从而使得企业难以对产教融合真正重视和认同,这就容易让企业错过那些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校企合作机会和转型机遇[6]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合作大多是借助各种诸如校友关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软资源实施的,还未能借助市场这一渠道自发构建合作关系,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还有待拓展。

三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较弱。在科技服务方面,除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较少以外,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本身办学时间较短,办学实力不强,科学技术的产出不高,这就限制了它们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也降低了产教融合对企业的吸引力。在学生培养方面,同样受办学水平的限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师资队伍不强,软硬件设备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培养的学生与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此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付出多、回报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在实习中还面临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潜在风险,这些也是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产教融合的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的机制决定了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是实践教学走向深化的制度导向。当前产教融合机制的不健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虽然国家已在税费减免、员工培训、项目研发、资金补偿等领域出台了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不仅如此,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已出台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也不强,而且实施程序较为繁琐。

学校与有关医院合作,组建由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校院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规划和协调校院合作工作,研究确立校院合作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和方向。校院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校院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院合作事宜,制定各种校院合作计划,形成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各系(部)建立专业级校院合作工作机构,专人负责各系(部)校院合作工作。

其次,现行的产教合作机制凝聚力不强,当前国内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组建了各种集团化办学组织,这些组织绝大部分是一种形式化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一旦组织内部遇到人事、资产等方面的整合问题时,就会矛盾重重,难以解决,甚至有可能解散整个组织[7] 。单个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也更多地是为了撑门面,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和检查,距离实质性的产教融合尚远。

灰分含量在1.12~1.45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1.25g/100g,后腿肉含量1.28g/100g、臀腿肉含量1.25g/100g、前腿肉含量1.23g/100g、背肌肉含量1.20g/100g、颈肩肉含量1.19g/100g。

“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化解了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益不对称难题,找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如图2所示。图2的横轴表示企业的需求和功能,纵轴表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需求和功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由利益共同点组成的利益共同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资源、科技成果孵化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分别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员工培训、企业资源、技术需求和社会责任一一对应,双方在“会-站-室”模式中实现完美契合。

(三)产教融合的人才项目较少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直接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滞后。通过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不仅能够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推动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更倾向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例如近几年实施的“长江学者计划”、“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先后吸引了一大批杰出优秀的人才回国工作,他们基本都是担任重点本科高校学科带头人或重点行业的领军人物。

与此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项目显得少之又少,层次也偏低,已有的政策大多是针对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订单”培养等微观方面,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相适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引进合作的项目较少。

此外,在政府配套服务方面,也重点面向高端人才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如近几年各地纷纷兴建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高科技孵化基地等平台,而专门面向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配套保障建设明显较弱。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会-站-室”模式

如图1所示,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成立的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使得产教融合有了宏观层面上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整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搭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驻外工作站则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不仅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员工培训需求以及技术服务需求,及时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跟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以便对教学计划等做出调整,而且有利于减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负担,降低信息交流成本。项目工作室则能够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技术需求,迅速落实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长效机制。

4.形成了校企之间的利益结合点

“站”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在某个实践教学基地集中的城市或工业园区建立的工作站点,不仅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也是落实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合作协议的具体行动。

“室”既可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驻外工作站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而在具体企业建立的项目工作室,也可以是合作企业为了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而借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软硬件资源,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立的项目或产品研究室。通过建立工作室,可以较好地捆绑校企双方的利益,形成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会-站-室”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开舱高度的增加,子弹散布范围增大,但范围增大量不断减小。实际上开舱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子弹散布范围不再增大;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开舱高度,子弹散布范围最大。

  

图1 产教融合“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型图

(一)“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

3.拓宽了学生就业和创业渠道

基于校企之间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创新的理念出发,统筹考虑校企高层互动、项目合作以及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因素,构建有利于产教融合的“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

“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等广泛地凝聚在一起,通过工作站及时地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室的技术研发,为他们日后的科技创业开辟了道路。此外,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产品生产的流程,为日后创业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实习企业经营的产品为主,开展互联网创业。

“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协调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彼此资源共享、人才共培、项目共研、利益共创,尤其是解决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期与社会脱节的难题,为用人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拓展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渠道和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8] 。此外,项目工作室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供了平台,让教师的科研成果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革新,不仅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孵化开辟了新渠道,增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1.构建了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2.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会”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行业等组成的“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通过组建这一机构,搭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和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渠道和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校企之间整合资源,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学。

一是政府督导,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为确保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时间节点内按时完工,达到基本入住条件,确保搬迁对象按时搬迁入住,由纪检、财政、扶贫等单位为成员的县联席办通过下发县长督办令、分级约谈等方式,层层明确责任。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前提下,督促施工单位采取增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务人员、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加班加点等有效措施,全面加快项目工程建设;加强对进度缓慢施工单位的督导,对施工进度要求每日一报,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与此同时,按照一边建设一边搬迁的原则及时组织对象搬迁入住,竣工一个安置点,入住一个安置点。

最后,统一的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评价体系急需建立。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行业职业准入标准,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尚未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一职业资格在市场上出现了多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证书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缴费发证,这严重损坏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也干扰了企业对人才的甄别和选用。除此以外,校企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渠道尚未建立,常态化校企合作的长效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

洋桔梗易感染土生病害,可采用噁霉灵+福美双熏蒸消毒法对土壤进行处理,具体方法为:先进行旋耕整地,将70%噁霉灵、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按30 kg·hm-2、100 kg·hm-2混合拌匀,然后盖上塑料薄膜进行熏闷,7 d后揭膜待药味散尽即可。另深翻暴晒、放水泡地等方法也简便可行。

  

图2 “会-站-室”模式校企共同利益模型图

(二)“会-站-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

1.平台搭建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搭建了人才培养部门与用人单位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了资源共享、项目载体和人才主导的产教融合格局,推动了行企校之间的联动开放办学,为校企双方构建起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企业适时发布科技成果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公布最新科技成果,架构了双方的供需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活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若与任务有关,则指定任务特征(如起始和完工时间、任务的执行人、任务的工装设备等),寻找MVIM中符合指定特征的所有任务节点;若与任务无关,则获取当前发动机的所有任务节点。

2.人才培养

“会-站-室”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功能是由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驻外工作站发挥的。人才培养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从学生层面来看,驻外工作站通过收集企业单位的用工信息,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最新技术进展,关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和趋势,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部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部门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等途径,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9] 。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方面,教师通过带队实习和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可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做到与时俱进,并可提高科研的针对性。教师本身的科研成果还可借助这一平台直接面向企业需求,解决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问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而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通过驻外工作站,可联合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这无论对于学生层面的人才培养还是教师层面的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校企协同

校企之间通过有效沟通,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协同推进。校企协同的重要落脚点和载体是项目工作室,双方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按照供需状况,建立长期的项目研究室或短期的项目工作室,合作开展技术难题公关。通过项目工作室,不仅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组建实用型的科研团队,而且能够促进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这些又会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广大学生,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3.2.2 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单位内部之间加强联系,避免重复工作或者没有一个部门完成该项工作的现象,高效利用信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完美配合。

众所周知,公式是物理的灵魂。在物理学描述世界的过程中,公式是不可或缺的语言。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公式也是我们理解定理、规律的最佳路径。在学习中,对一个物理意义的阐述几乎都是围绕相关的公式而进行的。

四、产教融合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营造优良的社会氛围

理念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促进产教融合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理念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观念。从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广大企业行业到承担人才培养核心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要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意识到产教融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社会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弘扬实干作风,突出实践的地位,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倡导应用技术教育、崇尚技术立身、尊重技能型人才的优良社会氛围。

(二)多措并举,构建共赢的制度体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企业是产品生产的基地,二者截然不同,只有构建能让校企双方实现共赢的制度体系,才能深化产教融合,进而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10] 。一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体系,将产教融合纳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这一决策机构,出台一系列合作章程、办事流程和微观合作行为管理办法,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激励性;三是完善产教融合的宏观治理架构,构建全产业链式的合作机制。在治理体系中,应囊括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培训机构等,尤其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促使其加强监管和引导,落实有关促进产教融合的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最终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和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多方共赢的制度体系。

(三)创新机制,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首先,要在国家法律层面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教学的法律属性,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其次,各级政府要明确规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规范政府的发改委、教育厅、人保厅、财政厅、税务局等部门在支持和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领域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设备投入,财税部门予以支持,对于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优异且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政府应在财税、融资、保险、土地、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倾斜。最后,要出台规范的国家职业准入门槛,统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员工收入紧密挂钩。另外还要适当扩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权,以及对于应用技术型教师的人事管理权和职称评聘权。

1959年,沃尔沃工程师尼尔斯·博林发明了在之后50年拯救至少一百万人生命的三点式安全带。1964年,沃尔沃发明了兼顾安全与人体工程学的座椅。1967年,沃尔沃推出了第一款背向式儿童安全座椅。在杨学武眼中,沃尔沃一直是个专注于品质与安全的汽车品牌。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安全性都是沃尔沃品牌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正如本次为期三天的经典车巡游活动,尽管车型各异,但在安全、环保、品质方面,它们都是各个时期沃尔沃特色最卓越的表现。

(四)积极主动,激发办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在产教融合中把握主动权,求新求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积极吸收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对于社会需求少、就业困难的专业,要主动申请撤销或变更。对于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急需的人才,要主动对接,加大培养力度。就教师个体而言,要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和运营状况,将吸收的行业最新动态带入课堂教学。在科研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明确的实践指向,科研绝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而要对接企业需求,主动通过诸如“项目工作室”等形式,与企业协同创新。

五、结语

强国必先强人才,人才培养根本在教育。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2016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11] 。可见,产教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大量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在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机构,担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使命,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定位上准确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为指导,把握“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快速推进、新业态不断涌现等经济社会中的重大变革趋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 95号)[EB/OL] .(2017-12-19)[2018-09-2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010-07-29)[2018-09-22]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 6号)[EB/OL] .(2015-07-29)[2018-09-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4] 宗诚.正和博弈:现代职业教育利益主体格局的诉求[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68-71.

[5]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6] 张冬梅,罗诗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2014(35):46-49.

[7] 李惠峰,文云.高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90-93.

[8] 陈洪,陈明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策略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56-158.

[9] 朱厚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57-61.

[10] 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5(5):53-55.

[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 9号)[EB/OL] .(2016-03-21)[2018-09-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3/29/content_5059248.htm.

 
刘尧飞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