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园艺学报共同一作

发布时间:2024-07-04 15:40:44

园艺学报共同一作

很好投稿的。在你熟悉的领域写你熟悉的东西即可。它们经常征稿。最好用电子邮件发稿,效率高、回复快。投稿子后,要有完备的联系方式:作者名字、署名、地址、电话、邮箱,QQ什么的都要详细,以便编辑联系你!还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是编辑鉴定作者是不是抄袭稿子的一个重要依据。发电子邮件,得注明投什么栏目,写上你名字和稿子名字。

需要,但只要在文中注[数字],在文尾参考文献栏写[数字]+引用

1 、杭青梨试管苗移栽前后叶片与根部形态结构之电镜观察。莱阳农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2、砂梨品种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3、葡萄81-8单系的倍性鉴定。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孙敏、戴洪义。4、砂梨茎尖与叶芽的离体培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5、枣疯病热处理脱毒之初步研究。落叶果树,1988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6、果树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戴洪义、孙敏。7、中国梨同物异名地方品种鉴定方法。国际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会议论文集(英文版),万国学术出版社,l989年,辛淑亮、戴洪义、王奎先。8、中香梨授粉品种选择。落叶果树,1990年第1期,戴洪义。9、葡萄染色体倍性与气孔性状的相关及其判别分析。葡萄栽培与酿酒,1990年第2期,戴洪义、孙敏、商传明。10、苹果果皮细胞膜结构分化与虎皮病的关系。果树科学,第9卷第4期,1992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1、葡萄资源的研究进展。葡萄栽培与酿酒,l992年第4期,戴洪义、于士梅、刘玉军。12、PP333对梨果实生长和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园艺学报,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3、苹果酚类物质合成的调节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61(4),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刘润进。14、接种物形式和寄生植物对丛枝菌真菌发育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1994年第1期,戴洪义、刘润进、祝军。15、低温对苹果储藏过程中H202水平的影响。果树科学,1994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6、矮樱桃的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杜,1994年11月,王然、戴洪义、周爱琴。17、柱型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18、莱阳梨花期晚霜冻害调查。烟台果树,l994年第4期,戴洪义、姜润丽。19、去病毒大樱桃砧木‘Colt’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l卷第1期,1995年,戴洪义、王然、周爱琴。20、果树综合生产一一国外果树生产新潮流。世界农业,1995年第一期,戴洪义。21、层积和预处理对Wenbo(拼音)和木瓜种子发芽到影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论文集,1995,戴洪义、Frank H. Alston。22、Research on Quince as a rootstock for pear。纪念吴耕民教授诞生100周年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4月,戴洪义、Frank H. Alston。24、柱型苹果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果树科学,第13卷第一期,1996年,戴洪义、于士梅。25、柱型苹果引种研究。果树科学,15(1),1998,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于秀敏。26、苹果梨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及其开发前景。落叶果树,1998年第三期,戴洪义、王然、王彩虹。27、柱型苹果的研究和利用现状。河北林果研究,2000,15(12),王彩虹、田义轲、戴洪义。28、苹果基因组AFLP分析的DNA模板的制备技术体系的建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2),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29、与苹果柱型基因(Co)相关的AFLP标记片断的克隆。果树科学,2001,18(4),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0、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论坛,2001(9),70-71,戴洪义。32、与苹果柱型基因(Co)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2),187-190,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3、苹果柱型基因Co的一个AFLP标记的SCAR转换。园艺学报,2002,29(2):100-104,王彩虹,戴洪义等。34、A report on breeding columnar apple varieties,果树学报,2003年, (2)79-83,戴洪义、王彩虹等。35、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王爱华、戴洪义36、甜樱桃胚培养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王爱华、戴洪义、于士梅37、一个与苹果柱型基因(Co)连锁的RAPD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3, (2)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初庆刚等。39、甜樱桃品种红灯与佐藤锦的 S 基因型测定。山东农业科学 2004 第5期25-26,戴洪义、王爱华40、苹果柱型基因RAPD标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65-268,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赵静。41、辣椒体表茸毛与抗蚜虫关系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93-295,尚宏芹、刘建萍、戴洪义等42、品种权申请公告?苹果属。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2004,(3):41~46,戴洪义、祝军、王然、王彩虹、于士梅、王成荣等。43、12个苹果新品种简介。中国果树,2004,(6):7~8,祝军,戴洪义。44、菊苣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201,尚宏芹、焦红良、,戴洪义。45、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6个苹果新品种。落叶果树,2005,37(1)20-21,祝军、戴洪义。46、Mapping Co,a Gene Controlling Columnar Phenotype of Apple Tree,with Molecular Markers,Euphytica,2005,145,181~188,Yi-Ke Tian,Cai-Hong Wang,Ji-Shu Zhang,Celia James&Hong-Yi Dai(戴洪义,通讯作者)47、浓缩苹果汁非酶褐变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1):23-26.周亚平,刘洪涛,戴洪义(通讯作者)48、苹果制汁新品种鲁加4号浓缩汁储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果树学报,2006年, No.(1)65-68,周亚萍,刘洪涛,何维华,刘春辉,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49、与苹果果皮红色性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的筛选。果树学报,2006,23卷。第2期,165-168,赵静,田义柯,王彩虹,戴洪义,王 东50、西洋梨矮化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2),119-121,王彩虹,田义柯,戴洪义,代庆海,殷召学,杨晓芹51、苹果浓缩汁美拉德反应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食品科学,2007,28卷,第四期,39-43,周亚萍,王成荣,于士梅,祝军,王然,王彩虹,戴洪义*(通讯作者)52、苹果浓缩汁后混浊的研究进展。饮料工业,2007,第10卷,第7期,3-6,孙海蜂,孙家财,周亚萍,戴洪义*(通讯作者)5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苹果汁中6种酚类物质。分析化学,2007,35卷,第10期1425-1429,吕海涛,孙海峰,曲宝涵,戴洪义54、菊苣的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24卷,第1期,31-34,尚宏芹,于士梅,戴洪义*55、扎实开展整改,巩固评建成效。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1期,17-19,戴洪义56、实施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2期,1-3,戴洪义57、苹果汁色泽相关性状遗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8,25卷。第2期,157-161,何维华,周亚平,曲凌慧,刘春辉,于士梅,祝 军,戴洪义*58、苹果果肉中原花青素超声波的辅助浸提。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 27卷第1期,80-83,刘春辉,周亚萍,祝军,戴洪义*59、HPLC法测定苹果浓缩计中的多酚类物质。食品科学,2008,29卷,第4期,314-317,孙海峰,吕海涛,周莎莎,代庆海,周亚萍,戴洪义*60、矮生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茎尖离体培养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17-20,代庆海,王彩虹,梁美霞,王亮,戴洪义*61、苹果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28-33,杨晓英,丁立孝,梁美霞,戴洪义*62、苹果原汁褐变有关因素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2期,81-83,周莎莎,周亚萍,冯耀祖,戴洪义*63、梨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有机酸遗传动态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3期,231-235,王宏伟,王成荣,于淼,戴洪义 王然*64、 梨矮化基因pcDw的SSR标记定位。果树学报,2008,25(3):404-407,田义柯,王彩虹,,贾彦利,王 亮,戴洪义65、平邑甜茶与M7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2期,103-108,魏国芹,梁美霞,李鼎立,孙海峰,戴洪义*66、酚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对苹果浓缩汁后浑浊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卷,第6期,23-27,孙海蜂,孙家财,于士梅,周亚萍,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67、苹果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中国农学通报,2009,第25卷,第20期,179-186,魏国芹,李鼎立,梁美霞,戴洪义*68、柱型与普通型苹果叶片结构与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园艺学报,2009,36(10),1504-1510,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69、??离体培养繁殖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0,1:5-9,魏国芹,戴洪义,孙玉刚,梁美霞,安淼70、鲜食制汁兼用型苹果优系选育初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3期,197-202,邵秀红,梁美霞,冯耀祖,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第2期,3-572、.组培和大田条件下苹果叶片结构和表皮特征的比较. 果树学报, 2009,26(06):781-785,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73、苹果组培苗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分化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35(05):470-4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4、抗生素对菊苣子叶离体分化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2):371-374. 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5、. 菊苣子叶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北方园艺 2009,03:72-74,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6、葛红娟.苹果叶片解剖结构和表皮特征的生态适应性.园艺学报(增刊),2009,36(36):18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7、农杆菌介导柱型苹果“鲁加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6):1130-1136,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8、玻璃化与正常苹果试管苗的叶片和茎的显微结构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9、优势醋酸菌株QA-9号选育及其初步鉴定。中国酿造,2010,,张赞,梁美霞,席超,阎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80.、壳聚糖澄清苹果酒的工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第36卷第4期,126-129席超,张赞,闫振华,魏国芹,戴洪义*(通讯作者)81、苹果浓缩汁中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第31卷第6期,139-141闫振华,徐坤,张赞,席超,戴洪义*(通讯作者)82、普通型与矮生型梨叶片显微结构比较。西北植物学报,2010,30(8):1584-1588,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3、苹果品种华翠果实制汁性评价。中国果树,2010(5):18-20,康国栋,张玉刚,田义,刘艳艳,丛培华,戴洪义(第二单位,戴洪义为第二通讯作者)84、柱型苹果和矮生型梨组培苗叶片表皮结构研究. 果树学报, 2010, 27(01):1-7,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85、利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果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果树学报, 2010, 27(06):1-7,董月菊,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6、苹果玻璃化试管苗生理特性的研究。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22-24葛红娟,梁美霞,张玉刚,董月菊,王 英,戴洪义*(通讯作者)87、‘嘎拉’ב特拉蒙’杂交后代中柱型和普通型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比较.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35-37。张玉刚,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88、沸石负载壳聚糖对高酸苹果发酵酒的澄清工艺。食品科学,2010,31(22):164-169.席超,张赞,闫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

化工学报共同一作

负责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环境氡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首次建立了开发现有物化探资料进行环境氡浓度水平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与者,进行了《氡及其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方法研究》、《寻找可浸砂岩铀矿物化勘查技术发展现状与评估》、《自然条件下大地——大气氡交换理论模型研究》、《地面氡法异常反演理论与方法》等共20余项国家级项目的科研攻关,其中《尤尔多斯盆地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获国家优秀成果奖,《326离子喷涂式大气微氡测量仪及方法研究》2003年获得新技术应用专利。 (1)土壤天然热释光等物化探方法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中应用与研究核工业总公司项目2001-2002项目负责(2)复杂地形条件下航空γ能谱资料解释方法研究国士资源部2001-2002项目负责(3)地气等新方法在铀矿找矿中应用研究核工业地质局项目2000-2001项目负责(4)深穿透物化探方法在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研究国防科工委项目2000-2001项目负责(5)铀资源的井下快速勘查与测井评价技术,科技部863项目(2007AA06Z111)2002-2005,项目负责(6)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及异常解释研究核工业总公司项目2003-2005项目负责(7)寻找可地浸砂岩铀矿物化探勘查技术发展现状与评估核工业总公司项目2002-2005项目负责(8)矿产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核方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2006项目负责(9)空气中氡的运移能力研究与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75022)~2008,项目负责(10)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国防基础科研(A4320060145)~2008,项目负责(11)铀矿资源勘查三维电阻率采集系统与成像新技术,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8-2010,项目负责(12)铀资源的井下快速勘查与测井评价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2012年,项目负责(13)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环境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2-2015刘庆成主持 先后在《世界核地质科学》、《地球物理学报》、《地学前沿》、《辐射防护通讯》等国际、国内近20家专业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1、刘庆成,吴信民,刘玉娟,杨亚新,张叶. 北京市城区的氡地质潜势规律研究,核技术,32⑴,2009:、刘庆成,夏菲,花明,徐乐昌,吴冬. 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工程现状与后评估思路探讨,辐射防护通讯,28⑴,2008:、Lixia Zou,Qin Zhong,Qingcheng Li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us Nano-Tungsten Trioxide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fter Doping Rare Earth,Journal of Rare Earths,24⑴,2006:、吴和喜,刘庆成,杨波,刘玉娟. SNIP法在天然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中的应用.核技术,33⑺,2010:、袁新宇,刘庆成,吴和喜,刘良军,刘义保. 区域壤氡析出率快速预测方法,中国辐射卫生,19⑴,2010:、杜艳军,刘庆成,覃国秀. 某铀矿山环境空气中氡污染现状调查,世界核地质科学,26⑴,2009:、吴信民,刘庆成,杨亚新,郑勇明,张宝松. 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天然放射性测定及环境影响评价,核技术,28⑿,2005:、钟念兵,刘庆成等.三维电阻率法的电极通信设计,铀矿地质,27⑴,2011:56-609、A study on the method of terrain correction for airborne gamma-ray spectrometry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Liu, QC(2)2004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ISI:00022059000002410、Soil thermoluminescence at Xi-wang Deposit, Xiazhuang uranium ore field, ChinaLiu, QC(4)2004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ISI:00022559890001911、A new radon monitor with a positively charged aluminum diskLiu, QC(2)2005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ISI:00023501490001712、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us nano-tungsten trioxide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fter doping rare earthLiu, QC(3)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6ISI:00023643410001213、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天然放射性测定及环境影响评价刘庆成(2)2005核技术ISI:0603964282814、326型离子喷涂式大气氡测量仪刘庆成(2)2005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ISI:0512900829915、TiO_2纳米线阵列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甲醛动力学刘庆成(3)2006化工学报ISI:06、我国航空γ能谱测量概述刘庆成(3)2007铀矿冶(核心)17、航空γ能谱测量三维地形改正方法初探刘庆成(2)2007铀矿冶(核心)18、钻进过程的Ra-Rn平衡位移效应刘庆成(2)2006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心)19、微孔纳米三氧化钨的制备、表征及掺稀土后光催化活性研究刘庆成(3)2005中国稀土学报(核心)20、水热-微波干燥合成高结晶纳米棒WO_3及其光催化活性刘庆成(3)2005化工进展(核心)21、综合物探方法寻找深部隐伏铀矿床的研究刘庆成(2)2004矿物学报(核心)22、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应用研究刘庆成(3)2008地质与勘探(核心)23、热处理对钨酸产物结构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刘庆成(3)2005材料热处理学报(核心) 参与国防科工委“十五”计划教材《核科学概论》的主编和国家《地球科学大辞典》的编修,与人合作编著出版了《核资源与环境研究成就与展望》、《探测地球的奥秘——地球物理学》、《空间r场的弹性变化及应用》等专业书籍。⑴、刘庆成、贾宝山、万骏编著,核科学概论(国防科工委规划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⑵、卢存恒、刘庆成、韩长青著,空间γ场的弹性变化及应用,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 ⑴、刘庆成、邓居智、方根显、龚育龄、杨亚新、汤洪志,物化探方法在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一。⑵杨亚新、李树敏、刘庆成、吴信民、夏中雷,326测氡仪器与测氡方法研究,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三。⑶刘庆成,地浸砂岩铀矿物化探找矿方法应用研究,地质局铀矿地质成果二等奖,核工业地质局,⑷杨亚新、刘庆成、吴信民、邓居智,核技术方法在下庄地区铀矿找矿中应用 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⑸刘庆成、邓居智、张志勇、杨亚新、刘艳阳,氡及其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方法研究,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教育厅,(6)“核技术勘查”获省优质课程称号,2006,江西省教育厅(7)“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方法研究”获优秀国防科技报告奖,(8)“广东翁源县岩庄地区铀资源潜力评价报告”获优秀铀矿地质报告三等奖,

1、来稿应具科学性、创新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以内,提要100-200字为宜。关键词3-5个。2、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

[1]. Sun, M.; Sheng, .; Zhang, L.; Liu, .; Xia, .; Mu, .; Wang, .; Yu, .; Qi, R.; Yu, Tao.; Yang, M. An MEC-MFC-coupled system for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cetat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 8095-8100. IF=[2]. Sun, M.; Zhang, L.; Sheng, .; Liu, .; Xia, .; Mu, .; Wang, .; Yu, .. Theexternal electric field manipulates anode biofilm catalytic activity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S410. IF=[3]. Sun, M.; Mu, .; Chen, .; Sheng, .; Liu .; Chen, .; Zhao, Y.; Wang, .; Yu,.; Wei, L.; Ma, F. Microbe-assisted sulfide oxidation in the anode of a microbial fue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3, 3372-3377.[4]. Sun, M.; Sheng, .; Mu, .; Liu, .; Chen, ; Yu, . Manipulating the hydrogenproduction from acetate in an MEC-MFC-coupled system.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1, 338-343. IF=[5]. Sun, M.; Mu, .; Sheng, .; Liu, .; Zhang, L.; Xia, .; Wang, .; Tong, .; Yu,.. Effects of a transient external voltage application on the bioanod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fuel cells. Electrochimica Acta. 2010, 55, 3048-3054. IF=[6]. Sun, M.; Mu, .; Sheng, .; Shen, N.; Zhang, L.; Tong, .; Wang, .; Yu, .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propionate in a biocatalyzed system with in situ utiliz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0, 64, 378-382. IF=[7]. Sun, M.; Tong, .; Sheng, .; Chen, .; Zhang, F.; Mu, .; Wang, .; Zeng, .; Liu, .; Yu, .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sulfide oxidation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0, 26, 470-476. IF=[8]. Sun, M.; Zhang, F.; Tong, .; Sheng, .; Chen, Y. Z.; Zhao, Y.; Chen, .; Zhou, .; Liu, G.; Tian, .; Yu, . A gold-sputtered carbon paper as an anode for improv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 inoculated with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0, 26, 338-343.[9]. Yuan, .; Sun, M.; Sheng, .; Li, Y.; Li, .; Yao, .; Yu, . Identification of keyconstitu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xcreted by Bacillus megaterium TF10 for their flocculation capac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 1152-1157. (共同第一作者)[10]. Yao, .; Sun, M.; Wang, .; Deng, . Degra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with hydrogenperoxide catalyzed by enzymes from Serratia marcescens AB90027. Water Research. 2006, 40, 3091-3098. IF=[11]. Ni, .; Fang, F.; Xie, .; Sun, M.; Sheng, .; Li, .; Yu, . Characterization of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produced by mixed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sludge with gel-permeating chromatography,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 and kinetic modeling. Water Research, 2009, 43, 1350-1358.[12]. Liu, .; Sheng, .; Sun, M.; Zang, .; Li, .; Tong, .; Dong, F.; Lam, .; Yu, . Enhanced reductive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through cathode modification with redox mediators. 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1, 89, 201-208.[13]. Li, .; Sheng, .; Liu, .; Cai, .; Sun, M.; Xiao, X.; Wang, .; Tong, .; Dong, F.; Yu, . Impact of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on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of Shewanella-inoculated microbial fuel cell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1, 26, 3987-3992.[14]. Chen, .; Zhao, Y.; Qiu, .; Chun, J.; Lu, R.; Sun, M.; Liu, .; Sheng, .; Yu, .; Chen, J.; Li, .; Liu, G.; Tian, .; Xiong, Y. An innovative miniature microbial fuel cell fabricated using photolithograph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1, 26, 2841-2846.[15]. Wang, .; Wang, .; Ren, .; Ye, .; Li, .; Yuan, .; Sun, M.; Sheng, .; Yu, .; Wang, . pH dependence of structur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microbial EP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 737-744.[16]. 孙敏, 姚日生*, 尤亚华, 邓胜松, 高文霞. 粘质沙雷氏菌酶促过氧化氢降解对氨基苯酚的研究. 环境化学.2006, 25 (2), 141-144.[17]. 孙敏, 姚日生*, 高文霞. 异丁香酚的生物转化及香兰素的合成. 生物加工过程. 2006, 4 (2), 33-36.[18]. 孙敏, 姚日生*, 黄辉, 何红波, 王春玲. 粘质沙雷氏菌催化H2O2降解对苯二酚的研究.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集2005, 886.[19]. 姚日生*, 孙敏, 王磊, 邓胜松. 羟基和氨基苯类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与代谢. 化工学报. 2006, 57 (2), 367-370.[20]. 邓胜松, 孙敏, 陈季敏, 姚日生*, 王磊. 粘质沙雷氏菌酶促催化H2O2 降解对苯二酚的产酶条件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9 (6), 683-686.

ei期刊能有共同一作么

一般可以署名共同一作或者共同通讯作者,第二作者署名两个人的很少见,除了一作,后面署名的二三作者区别不大。投核心期刊的话,除非二作的贡献能够和第一作者并列,特注明一二作贡献一样,也可以提升二作的地位。如果是投普刊,建议就直接标注二三作了,不用纠结共同二作的问题。

可以,这种就是并列第一作者。

一般在公开发表论文、论著中标注,需要说明“并列第一作者”与第一作者“同等贡献”、“相同贡献”等字眼,再详细些需要说明各自负责哪些章节、哪一部分的写作。在评分、评职称时是没有区别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列第度一作者有一条规则,即“并列第一作者只认第一名序”。意思就是指在论文作者署名回的时候,虽然两个人是并列第一作者,但有些地方只采纳排在首位的名字。

扩展资料: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国外导师还是比较看重第一贡献者(一般论文谁写的谁放第一)。

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是可以的。EI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文献,包括期刊以及会议文献,另外也收录一些科技报告、专著等。EI收录包括三种类型:被EI核心收录、非核心收录(Pageone收录)、会议论文。从2009年起已经没有核心检索和非核心检索的区别,全是核心检索。但是还分为期刊检索和会议检索。也就是源刊JA类型,会议CA类型。在职称评审和校科技部每年奖励中,只认可被EI核心收录的文章(EI光盘版)。EIVillage是一个数据库平台,包含两个数据库(EI和Inspec),所以首先把Inspec前面的勾去掉。区分JA类型和CA类型的方法。若判断为Documenttype:Conferencearticle(CA),则为会议论文。若判断为Documenttype:Journalarticle(JA),则为期刊论文。EI期刊源刊基本是JA类型。评职称时档次高于EI会议类型。

中文ei期刊不能让本科生当一作。一般情况下,国内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都会要求第一作者的单位和学历甚至是职称。而且一般要求是副教授或者博士以上的。而本科生在大多数期刊也就是核心期刊,ei以上级别的期刊都不能是本科生当第一作者。

共同第一作者毕业论文

论文两人同为一作,即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报考博士,有已经发表的论文,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而对论文的要求,会因报考的学校而异。若有明确规定,不认可共同一作,则两人同为一作是有影响的。而没有这方面规定,则论文两人同为一作,就会被认可,只是相对于独立第一作者而言,认可度更低一些。

算三作,即使在别的领域,第一名第二名并列了,后面也是第三名开始。

第一作者(First author)。

显而易见,第一作者是被认为论文所述工作的主要完成人,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能见度极高。

比如,当某篇论文被引用,该文的第一作者在所有的科技刊物中被忽略过去,因为参考文献规则可以规定非第一作者全都被“et al.”缩写掉。这时候,第一作者就像电影或者电视剧里不会早早去领盒饭的主角一个待遇。

按惯例,理工科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撰写论文的那个人,而撰写论文的那个人应该具备撰写论文内容的资格,也就是说第一作者亲自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验,采集数据、动手做实验和分析结果,ta应该是该课题的主要完成者。

没有做过某项科研项目,在没有经过完成人、同意的情况下,却拿着别人的工作撰写论文的行为也算是剽窃行为的一种。

总结: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通常是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也是写出第一轮草稿的那个人。完成科研项目而愿意让别人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通常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在自然界,几乎找不到一个自己怀孕了N个月,却让别人下蛋的老母鸡。由完成论文主要工作的人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并作为第一作者是合理的。

当然需要了。涉及职称评定的时候,“共一”的作用就削弱了。毕竟高级职称科研成果的“纯度”,也是重要衡量指标。在评审规则中,有些顶尖高校人事处给出的明确要求是,第一作者只认可1个人,不能两个人同时享受第一作者的加分,这意味着“共一”是无效的。说了这么多,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共同第一作者、又怎么避免在“共一”上栽跟头呢?从捍卫自身劳动成果的角度来看,署名要慎重,一作绝不可轻易让人,如果是多人合作完成,又确定自己是最高贡献度,共同一作也要争取前置位,切勿随意作资源置换。从维护他人劳动成果的角度来看,如果合作伙伴确实对文章有直接贡献,必要的共同第一作者务必要如实填写。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汇评会后,一位评审专家就特别指出:共同第一作者不做标注、或擅自调换顺序的,无论内容多高级,直接“斩立决”。这是学术诚信的重要体现,关乎底线和伦理,因此在署名时,要做到真实客观、反复核对,把有直接贡献的研究人员都列在其中,这是学术界的“潜规则”。而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想打擦边球、蹭个成果,那么“潜规则”很有可能会让你无处藏身、自毁未来。

sci论文投稿设置共同一作

首先,sci几区按jcr划分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其次,sci几区按中科院划分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几区不管是jcr分区还是中科院分区,都是把收录在sci中的期刊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了四个分区,且划分标准都与影响因子有关。但采用影响因子的基数以及期刊数量占比是不同的。jcr分区是上一年影响因子,把sci期刊平均分配,中科院分区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把sci期刊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呈现金字塔形状。sci几区中,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投稿一区的sci论文,含金量最高,难度也最大。好的文章,可以挑战高分区,而相对一般的文章,考虑低分区,即作者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另外,sci期刊录用文章起点是很高的,若连四区的sci都不达标,那说明文章还达不到发表sci的标准。作者要不提高写作文章的质量,要不找更低级别的期刊投稿发表。

sci期刊是分区的,总共划分了四个区,分别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但划分分区的方法,分为了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具体怎么划分的,会在本文详细介绍。首先,sci几区按jcr划分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其次,sci几区按中科院划分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几区不管是jcr分区还是中科院分区,都是把收录在sci中的期刊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了四个分区,且划分标准都与影响因子有关。但采用影响因子的基数以及期刊数量占比是不同的。jcr分区是上一年影响因子,把sci期刊平均分配,中科院分区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把sci期刊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呈现金字塔形状。sci几区中,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投稿一区的sci论文,含金量最高,难度也最大。好的文章,可以挑战高分区,而相对一般的文章,考虑低分区,即作者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另外,sci期刊录用文章起点是很高的,若连四区的sci都不达标,那说明文章还达不到发表sci的标准。作者要不提高写作文章的质量,要不找更低级别的期刊投稿发表。

不可以。sci期刊是分区的,总共划分了四个区,分别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

正常情况都不可以的,如果是可以的,他们那边都会有一些差距的,所以你也不用担心那个时间的长短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