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散打和自由搏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3 05:53:33

散打和自由搏击论文参考文献

自由搏击。自由搏击中的地面技技术,在实战中更容易制服对手,散打由于是有规则的竞技,限制肘膝的使用,往往最后就变成了拳击加腿技术,往往力气大选手容易占优。而自由搏击运用人身全部攻击诸元,往往凭技巧胜出,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更是司空见惯。熊劲南和张伟丽是UFC世界冠军,凭的是全面的碾压实力,而中国UFC男选手的不俗战绩,凭的就是以巧制胜,这是亚州选手竞争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战首先从自由搏击开始学习效率更高,散打适合欧美高大力量型选手学习。

自由搏击和散打主要有以下区别:

1、发源地不同

自由搏击,60年代发端于欧美,以美国为主要起源和发展中心。散手运动,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采用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上进行,故又称为"打擂台"。

2、国际地位不同

散手运动,它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可较技斗智、健体强身,是一项全民健身项目。 自由搏击兼容并蓄了东方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泰国拳,以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在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在国际武坛上战局了重要的一席。

3、运动形式不同

散打运动不同于对抗形式的体育运动,且独具武术踢、打、摔技术全面应用的特色。自由搏击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

学习搏击和散打入门

1、压腿。压腿是训练课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初学者必须先过这关,就是成名的运动员也必须天天压腿。在压腿过程中,应由轻到重,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容易把韧带拉伤,就不能进行正常训练。

2、在技术动作训练中应注意加强薄弱环节部位义练习和放松肌肉。在准备活动和练习中,特别要注意腰部力量的练习,准备活动做好后,要以较轻的重量先做上一到两组,让各个部位都得到适应,以免受伤,然后再加重练习。

3、在实战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反应练习和心理锻炼,在初次实战前, 我们要加强反应练习,反应有 一定的基础,然后再进行实战练习,在选择对手时应选一个与自已实力相当的对手,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散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由搏击

散打与搏击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规则不同。尤其是现代散打比赛中,是不可以使用肘和膝攻击对方的,而在自由搏击中是允许使用的。从技术层面上看,现今的自由搏击中也融入了巴西柔术、柔道等地面技,而散打是站立式格斗。散打是中国武术技击的提炼与精化,而自由搏击除了散打之外还融合了更多的格斗技巧与理念,例如空手道、泰拳、跆拳道等等。

中国武术技击大实验是中国武术历史上难忘的往事,一段不应该被湮没的历史。 从1979年国家体委启动武术技击研究开始到1989年武术散打正式成为全国的比赛项目,中国武术技击历经了漫长的十年大实验。 这十年,无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武术家、武术运动员、武术爱好者投入其中,规模之大,人数之广,世界之罕见。他们一同经历了武术技击改革的阵痛,伴随着武术技击一同成长。 这十年,人们对传统武术散手的长处和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剧烈碰撞中实现了凤凰涅磐,成长为能够实战的中国技击力量。 这十年,中国大地上有了形成惯例,常年举办的国家级、地方级的格斗擂台赛,甚至跨越国门进行国际间的格斗对抗比赛。 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之前有武术家个人独自在黑暗中的摸索,之前有民国中央国术馆系统内的探索和断断续续的有限几场搏击擂台赛,唯有它变革得如此系统如此彻底,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规模,只有它产生了自己的技击形态和系统的赛制体系,它是中国武术技击黎明时一抹最绚丽最多彩的曙光。 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看看那些人,那些实验,看看武术技击的成长。 武术传统散手能否进行实战对抗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几场武术擂台赛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武术气势如虹,高手如云,它仍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擂台赛,武术徒手格斗技术五花八门,最终以国术馆改革的徒手技术在赛场上占有较大优势。后来频繁的战事,国术馆名存实亡,武术对抗比赛再也没有机会继续进行,国术馆的格斗技术也没有广泛推广。 传统武术散手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关于它技击的传说不绝于耳,因此在1979年武术对抗再次开展时,武术技击运动进行了大量同拳种,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劈挂拳等拳种的散手比赛实验。 在1982武术对抗表演赛期间就进行了一次同类拳种和流派散手形式,形意对形意、八卦对八卦、八极对八极等的对抗公开表演赛。 运动员对抗实践的反复检验表明,如果保持武术套路各个拳种的形式、风格,就无法形成对抗性质的格斗运动。 这也是今天许多传统武术名家站出来与现代搏击选手对抗时,无论对抗结果如何,在对抗过程中除了最初的那个架子,人们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练的那门路子拳的原因。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先已经进行过大量这种形式的对抗实验,而且已经证明了无法对抗。 传统武术散手基本上是同门师兄弟之间采用同拳种进行的“喂招”和“破招”假打训练,它貌似对抗,实则是体悟和规范套路动作技术。 无数善良的人们对传统武术散手技击怀着很高希冀,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接受传武竟然真不能真打的事实。 这期间,进行最多的是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比赛实验。 这种形式的对抗格斗比赛,采用统一的竞赛规则,任何拳种流派的运动员都可以参加,任何拳种流派的技击方法都可以使用,在比赛中称重分级别,同级别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能够战胜对手就算取胜。 1979年国家体委正式下发文件,正式确定在浙江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试点散手运动, 由张文广(北京体院教授)、温敬铭(武汉体院教授)、蒋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击基础的武术家向体委有关领导直接组织汇报结果。散打试点队先后于1979年在广西南宁、1980年在山西太原、1981年辽宁沈阳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武术观摩赛中进行了散手技法的公开汇报表演,掀起了80年代武术实战对抗热潮的引爆点。 整个80年代,在体制的推动下整个中国众多体育院校及民间流派都进入了一个武术散手对抗实验的狂热时代。 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的组织者张文广教授曾于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即练过散手,因此北京体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开研究工作,从体院77级中挑选学员组织散打队,张文广亲自示范手把手指导,与学员们一起对练,进行实战对抗,同时编写整理了中国第一本散打相关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 同样出身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蒋浩泉教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蒋氏散打体系,后来出任上海武警总队“格斗新技”顾问。 1980年北京什刹海体校的两位教练,练过拳击与程派八卦掌散手的梅惠志与学习过意拳和摔跤的李宝如都有散手基础,两人看到散手实验的文件后觉得也可以在什刹海体校进行散手对抗的试点,两人想法得到了校长李宗权的肯定,梅惠志任散手教练,李宝如任摔跤教练,请王守忻任拳击教练,吴彬任武术顾问,组建了什刹海体校的第一支武术散手队。 浙江武术队教练王信得师承 “少林金刚禅自然门”,执教期间对金刚禅自然门技击术加以改造,训练出一支有少林技术特色的浙江散打队,在79年南宁武术观摩赛上进行了公开实战表演。他的散手体系快速而又勇猛刁钻的立体打法,获得众人好评。 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孙豹隐组建了第一支陕西业余散打队。孙豹隐擅长形意拳,其风格兼具山西及河北的特长和优点,发力脆狠。他以形意拳技术为基础,吸收国外搏击技巧,研究出一套有传统武术风格又较为实用的散打体系,这些技术汇总在他的著作《现代散打二十法》中。 陕西警校武术教员王景秀在散手教学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在张文广散手拳法基础上吸取泰拳、空手道等技巧,创建了一套适用于比赛及军警制敌的散打体系。 辽宁省武警总队成立散手队后,东北戳脚翻子门武术家佟庆辉出任教练,对传统戳脚散手进行试验改进,结合现代搏击技术创建了自己的技术体系,而后连续出版了一系列经典散打教材。 北京意拳(大成拳)武术家姚宗勋得知国家体委开始推行武术散手后,觉得意拳就是从实战出发的徒手搏击,于是组建了一支意拳散手队伍。姚宗勋在全面继承王芗斋的拳学基础上,引进西方拳击的体能训练和器材训练,如:“1.中长距离跑步2.快速冲刺急停练习3.提高身体保护性反射能力练习(科学的抗击打能力训练)4.眼功5.沙袋练习6.手靶练习等。”其实在1930年代王芗斋已经开始研究西洋拳击技术和训练方法,并在深县对弟子们进行集训时就进行过打沙袋和意拳的各种出拳技术训练。 人们所谈及的1986四川传统武术擂台赛就是这种形势下举办的一场公开比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散手能打的最好证明,事实是,这是一场对抗性实验,使用了一些正在实验中的散打竞赛规则,许多运动员的格斗技术还不成熟。 十年,无数场的实战实践证明了,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方式符合武术技击的基本原理,符合武术格斗的运动规律,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修改竞赛规则,武术格斗对抗项目不断完善。 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切实可行,这种格斗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散打技术,还进行了其他形式的实验。 如:武术散打进行了戴护胸、不戴拳套、不戴护头,不打头部的实验。还进行了戴分指手套、戴护胸可以攻击头部的实验。 1982年1月6日至14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历时9天的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参加会议的有夏柏华、朱瑞琪、曾庆煌、李天冀、赵秋荣等来各院校及民间的十八位武术家。 安全问题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部分,也是建国后近三十年一直不敢推行散手对抗的最大障碍。会议最终决定穿全套运动服,上身外套背心样式的轻便护甲,手戴四指并拢的分拇指薄拳套,脚穿中统轻便运动鞋,全套装备颜色分全黑和全白两种。这是最初的散打护具样式,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以后又经历多次这样的规则修改。 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是否可以打头,是否戴头罩以及如何打头。会议期间安排了两次实验,做了不打头的实战示范,结果证明,因为运动员头部不能被攻击,为了防止对方进攻其他部位,经常以头部为挡箭牌,双方很难施展攻击技法,这种规则会导致武术技击的畸形发展。 最终的意见在《1982散手竞赛规则(初稿)》是这样的:“头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轻点单击,不得重击和连击,严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击头部(后脑、咽喉为禁打部位,同时禁止采用转身鞭拳打击头部)。” 诸如此类的实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实验不是赛场实战,赛场实战是最好的实验。十年间中国武术技击擂台赛,从国家到各省、市举办过N多场次的比赛。 下面仅列举重要的国家赛事,及走出国门的赛事。 1979年5月,在南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散手和短兵进行了尝试性表演,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这三个试点单位进行了汇报表演。广东、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 1979年10月,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调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公开表演。散手试验比赛不设擂台,只在地上画一直径为六米的圆圈,出圆即为出界,相当于现在的下台。 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还进行了内部交流。 1980年10月,在昆明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拟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 1981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沈阳市举行,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首次公开进行散手对抗表演赛。 1982年1月,国家体委又调集了北京、山东、河北、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11月份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 1982年5月8日至18日,江西南昌举办了第二次关门散手表演赛赛。 1982年11月21-25日,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手及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采用了新规则,参加散手比赛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13个单位51名运动员。自此,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 1982年春节期间,香港罗汉门菁华武术会代表团由港抵达广州,与广州武术队进行了散手对抗表演。从这里开始打开了早期中国大陆散打对香港自由搏击多年的征战之门。 1983年5月,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1983年5月8-19日,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及散手、太极推手表演在南昌举行。参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武汉体院11个代表队的52名运动员。 1984年6月1-7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新疆、广东、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17个单位的12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1984年冬,广东散打队受香港功夫健身协会邀请,参加了省港澳搏击大赛,比赛在香港湾仔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香港、澳门拳手作对抗性竞赛,广东拳手作示范表演,泰国拳手也到场作对抗示范。这是我国内地地区首次将散打运动向港澳地区介绍,也是首次领略港澳地区的搏击技术。 1985年4月初,由香港铁虎会、香港柔道国术会、公民体育会、吴添国术会挑选的十名拳手武术家(包括2名泰国拳手及8名香港拳手)组成的港泰联队应邀抵达上海参加中港泰拳师擂台赛。 1985年6月11-17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同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的武术散手比赛,自此武术散手比赛成为公安武警系统每年举行一次的正式项目。 1988年9月8-13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在1983年以后逐年举行的散手对抗表演赛的基础上,首次进行设台比赛。台高60厘米,长、宽各为8米,中心有太极图,更加突出了武术的民族色彩。自此,武术散手的擂台形式比赛被确定下来。 1988年10月11-12日,中国首届国际武术节暨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深圳市举行的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了7个级别中5个级别的冠军。 十年间,举办的各种擂台赛场次之多,范围之广,都使民国时期的技击擂台赛望尘莫及,这是中国在强大,历史的进步。 从1979到1988年,十年实验。1989年武术散打被国家题为批准为全国正式的锦标赛项目,标准散打实验期的圆满结束。 中国武术十年技击实验,并没有脱离传统武术体系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武术技击理论和技术方法,始终坚持传统武术技击的内涵和特色。它不是各种格斗技术的“大杂烩”,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家集体智慧结出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编.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曾于久.武术散打训练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黎明.见知乎武术技击百年 [4]史涛.散打发展历史.见《中华武术》杂志

散打与自由搏击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武术技击大实验是中国武术历史上难忘的往事,一段不应该被湮没的历史。 从1979年国家体委启动武术技击研究开始到1989年武术散打正式成为全国的比赛项目,中国武术技击历经了漫长的十年大实验。 这十年,无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武术家、武术运动员、武术爱好者投入其中,规模之大,人数之广,世界之罕见。他们一同经历了武术技击改革的阵痛,伴随着武术技击一同成长。 这十年,人们对传统武术散手的长处和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剧烈碰撞中实现了凤凰涅磐,成长为能够实战的中国技击力量。 这十年,中国大地上有了形成惯例,常年举办的国家级、地方级的格斗擂台赛,甚至跨越国门进行国际间的格斗对抗比赛。 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之前有武术家个人独自在黑暗中的摸索,之前有民国中央国术馆系统内的探索和断断续续的有限几场搏击擂台赛,唯有它变革得如此系统如此彻底,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规模,只有它产生了自己的技击形态和系统的赛制体系,它是中国武术技击黎明时一抹最绚丽最多彩的曙光。 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看看那些人,那些实验,看看武术技击的成长。 武术传统散手能否进行实战对抗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几场武术擂台赛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武术气势如虹,高手如云,它仍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擂台赛,武术徒手格斗技术五花八门,最终以国术馆改革的徒手技术在赛场上占有较大优势。后来频繁的战事,国术馆名存实亡,武术对抗比赛再也没有机会继续进行,国术馆的格斗技术也没有广泛推广。 传统武术散手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关于它技击的传说不绝于耳,因此在1979年武术对抗再次开展时,武术技击运动进行了大量同拳种,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劈挂拳等拳种的散手比赛实验。 在1982武术对抗表演赛期间就进行了一次同类拳种和流派散手形式,形意对形意、八卦对八卦、八极对八极等的对抗公开表演赛。 运动员对抗实践的反复检验表明,如果保持武术套路各个拳种的形式、风格,就无法形成对抗性质的格斗运动。 这也是今天许多传统武术名家站出来与现代搏击选手对抗时,无论对抗结果如何,在对抗过程中除了最初的那个架子,人们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练的那门路子拳的原因。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先已经进行过大量这种形式的对抗实验,而且已经证明了无法对抗。 传统武术散手基本上是同门师兄弟之间采用同拳种进行的“喂招”和“破招”假打训练,它貌似对抗,实则是体悟和规范套路动作技术。 无数善良的人们对传统武术散手技击怀着很高希冀,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接受传武竟然真不能真打的事实。 这期间,进行最多的是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比赛实验。 这种形式的对抗格斗比赛,采用统一的竞赛规则,任何拳种流派的运动员都可以参加,任何拳种流派的技击方法都可以使用,在比赛中称重分级别,同级别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能够战胜对手就算取胜。 1979年国家体委正式下发文件,正式确定在浙江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试点散手运动, 由张文广(北京体院教授)、温敬铭(武汉体院教授)、蒋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击基础的武术家向体委有关领导直接组织汇报结果。散打试点队先后于1979年在广西南宁、1980年在山西太原、1981年辽宁沈阳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武术观摩赛中进行了散手技法的公开汇报表演,掀起了80年代武术实战对抗热潮的引爆点。 整个80年代,在体制的推动下整个中国众多体育院校及民间流派都进入了一个武术散手对抗实验的狂热时代。 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的组织者张文广教授曾于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即练过散手,因此北京体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开研究工作,从体院77级中挑选学员组织散打队,张文广亲自示范手把手指导,与学员们一起对练,进行实战对抗,同时编写整理了中国第一本散打相关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 同样出身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蒋浩泉教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蒋氏散打体系,后来出任上海武警总队“格斗新技”顾问。 1980年北京什刹海体校的两位教练,练过拳击与程派八卦掌散手的梅惠志与学习过意拳和摔跤的李宝如都有散手基础,两人看到散手实验的文件后觉得也可以在什刹海体校进行散手对抗的试点,两人想法得到了校长李宗权的肯定,梅惠志任散手教练,李宝如任摔跤教练,请王守忻任拳击教练,吴彬任武术顾问,组建了什刹海体校的第一支武术散手队。 浙江武术队教练王信得师承 “少林金刚禅自然门”,执教期间对金刚禅自然门技击术加以改造,训练出一支有少林技术特色的浙江散打队,在79年南宁武术观摩赛上进行了公开实战表演。他的散手体系快速而又勇猛刁钻的立体打法,获得众人好评。 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孙豹隐组建了第一支陕西业余散打队。孙豹隐擅长形意拳,其风格兼具山西及河北的特长和优点,发力脆狠。他以形意拳技术为基础,吸收国外搏击技巧,研究出一套有传统武术风格又较为实用的散打体系,这些技术汇总在他的著作《现代散打二十法》中。 陕西警校武术教员王景秀在散手教学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在张文广散手拳法基础上吸取泰拳、空手道等技巧,创建了一套适用于比赛及军警制敌的散打体系。 辽宁省武警总队成立散手队后,东北戳脚翻子门武术家佟庆辉出任教练,对传统戳脚散手进行试验改进,结合现代搏击技术创建了自己的技术体系,而后连续出版了一系列经典散打教材。 北京意拳(大成拳)武术家姚宗勋得知国家体委开始推行武术散手后,觉得意拳就是从实战出发的徒手搏击,于是组建了一支意拳散手队伍。姚宗勋在全面继承王芗斋的拳学基础上,引进西方拳击的体能训练和器材训练,如:“1.中长距离跑步2.快速冲刺急停练习3.提高身体保护性反射能力练习(科学的抗击打能力训练)4.眼功5.沙袋练习6.手靶练习等。”其实在1930年代王芗斋已经开始研究西洋拳击技术和训练方法,并在深县对弟子们进行集训时就进行过打沙袋和意拳的各种出拳技术训练。 人们所谈及的1986四川传统武术擂台赛就是这种形势下举办的一场公开比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散手能打的最好证明,事实是,这是一场对抗性实验,使用了一些正在实验中的散打竞赛规则,许多运动员的格斗技术还不成熟。 十年,无数场的实战实践证明了,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方式符合武术技击的基本原理,符合武术格斗的运动规律,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修改竞赛规则,武术格斗对抗项目不断完善。 不分拳种、不分流派的综合格斗切实可行,这种格斗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散打技术,还进行了其他形式的实验。 如:武术散打进行了戴护胸、不戴拳套、不戴护头,不打头部的实验。还进行了戴分指手套、戴护胸可以攻击头部的实验。 1982年1月6日至14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历时9天的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参加会议的有夏柏华、朱瑞琪、曾庆煌、李天冀、赵秋荣等来各院校及民间的十八位武术家。 安全问题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部分,也是建国后近三十年一直不敢推行散手对抗的最大障碍。会议最终决定穿全套运动服,上身外套背心样式的轻便护甲,手戴四指并拢的分拇指薄拳套,脚穿中统轻便运动鞋,全套装备颜色分全黑和全白两种。这是最初的散打护具样式,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以后又经历多次这样的规则修改。 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是否可以打头,是否戴头罩以及如何打头。会议期间安排了两次实验,做了不打头的实战示范,结果证明,因为运动员头部不能被攻击,为了防止对方进攻其他部位,经常以头部为挡箭牌,双方很难施展攻击技法,这种规则会导致武术技击的畸形发展。 最终的意见在《1982散手竞赛规则(初稿)》是这样的:“头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轻点单击,不得重击和连击,严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击头部(后脑、咽喉为禁打部位,同时禁止采用转身鞭拳打击头部)。” 诸如此类的实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实验不是赛场实战,赛场实战是最好的实验。十年间中国武术技击擂台赛,从国家到各省、市举办过N多场次的比赛。 下面仅列举重要的国家赛事,及走出国门的赛事。 1979年5月,在南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散手和短兵进行了尝试性表演,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这三个试点单位进行了汇报表演。广东、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 1979年10月,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调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公开表演。散手试验比赛不设擂台,只在地上画一直径为六米的圆圈,出圆即为出界,相当于现在的下台。 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还进行了内部交流。 1980年10月,在昆明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拟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 1981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沈阳市举行,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首次公开进行散手对抗表演赛。 1982年1月,国家体委又调集了北京、山东、河北、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11月份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 1982年5月8日至18日,江西南昌举办了第二次关门散手表演赛赛。 1982年11月21-25日,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手及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采用了新规则,参加散手比赛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13个单位51名运动员。自此,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 1982年春节期间,香港罗汉门菁华武术会代表团由港抵达广州,与广州武术队进行了散手对抗表演。从这里开始打开了早期中国大陆散打对香港自由搏击多年的征战之门。 1983年5月,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1983年5月8-19日,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及散手、太极推手表演在南昌举行。参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武汉体院11个代表队的52名运动员。 1984年6月1-7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新疆、广东、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17个单位的12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1984年冬,广东散打队受香港功夫健身协会邀请,参加了省港澳搏击大赛,比赛在香港湾仔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香港、澳门拳手作对抗性竞赛,广东拳手作示范表演,泰国拳手也到场作对抗示范。这是我国内地地区首次将散打运动向港澳地区介绍,也是首次领略港澳地区的搏击技术。 1985年4月初,由香港铁虎会、香港柔道国术会、公民体育会、吴添国术会挑选的十名拳手武术家(包括2名泰国拳手及8名香港拳手)组成的港泰联队应邀抵达上海参加中港泰拳师擂台赛。 1985年6月11-17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同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的武术散手比赛,自此武术散手比赛成为公安武警系统每年举行一次的正式项目。 1988年9月8-13日,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在1983年以后逐年举行的散手对抗表演赛的基础上,首次进行设台比赛。台高60厘米,长、宽各为8米,中心有太极图,更加突出了武术的民族色彩。自此,武术散手的擂台形式比赛被确定下来。 1988年10月11-12日,中国首届国际武术节暨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深圳市举行的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了7个级别中5个级别的冠军。 十年间,举办的各种擂台赛场次之多,范围之广,都使民国时期的技击擂台赛望尘莫及,这是中国在强大,历史的进步。 从1979到1988年,十年实验。1989年武术散打被国家题为批准为全国正式的锦标赛项目,标准散打实验期的圆满结束。 中国武术十年技击实验,并没有脱离传统武术体系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武术技击理论和技术方法,始终坚持传统武术技击的内涵和特色。它不是各种格斗技术的“大杂烩”,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家集体智慧结出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编.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曾于久.武术散打训练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黎明.见知乎武术技击百年 [4]史涛.散打发展历史.见《中华武术》杂志

自由搏击和散打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区别如下:

1、自由搏击就是规则开放,除了正常的眼、裆、后脑,不能击打,其它都可以。散打只能用拳、腿、摔,相对来说自由搏击更有攻击性。

2、自由搏击,又称国际自由搏击,它不拘泥于任何流派格斗,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武术项目。

3、自由搏击是60年代发端于欧美,以美国为主要起源和发展中心,在西方文化环境影响下,在全球文化、经济等大范围交流碰撞和开放融合的历史背景中,逐渐孕育并发展壮大起来;

而散打运动,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古代称之为相搏、手搏、白打、拍张,手战,相手等,由于采用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上进行,故又称为"打擂台"。

扩展资料:

一、自由搏击

自由搏击,即踢拳,是站立式格斗,指一方倒地便不允许另一方击打,同时不能使用反关节技、肘、膝等,对摔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禁止。自由搏击又称国际自由搏击,欧美全接触自由空手道等。

自由搏击它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临场自由发挥,风格开放,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

“告诉我基本原理,我将得出适合我自身的独特的技法。”这就是自由搏击拳学理念的最佳概括表达。在此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取长补短,自由搏击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论和技战术体系以及竞赛规则办法。其实“自由搏击”可以用拳法和腿法等技法。

二、散打

散打(sǎn dǎ),又称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格斗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古传散手(杀伤性强)、现代散打(限制较多)。 古传散手作为散打的最早发展要能对抗单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斗,用头、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击。

主要的技法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还有肘膝等技法,在格斗中讲究出其不意,不讲究花法只讲究打赢实用。 现代散打就是常见的以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组成的以踢、打、摔结合的攻防技术。 散打没有套路,只有单招和组合,见招拆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自由搏击

百度百科散打

自由搏击和散打主要有以下区别:

1、发源地不同

自由搏击,60年代发端于欧美,以美国为主要起源和发展中心。散手运动,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采用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上进行,故又称为"打擂台"。

2、国际地位不同

散打运动,它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可较技斗智、健体强身,是一项全民健身项目。 自由搏击兼容并蓄了东方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泰国拳,以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在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在国际武坛上战局了重要的一席。

3、运动形式不同

散打运动不同于对抗形式的体育运动,且独具武术踢、打、摔技术全面应用的特色。自由搏击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

扩展资料:

散打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打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

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者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人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打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代的散打运动形式来看,散打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技法。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散打(体育格斗运动)

百度百科-自由搏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散手运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手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选手要想在其中获得比赛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别是与运动员技术与战术以及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就技术而言,它可分为单个技术与组合技术两大类型。组合技术又可分为上肢组合与下肢组合,但相对散手运动特点而论,上、下肢组合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只有上下肢动作组合技术才是散手运动的主要动作技术。再就现时散手规则的得分及实战打法而论,能熟悉掌握上下配合,"指上打下,指下打上"的实战技术,也就是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技术领域。古时谚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也说明,如全面运用身体各部位参与实战、充分发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能力,战胜对手。 至此,本文试图观察对几种常用组合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对其使用次数、有效次数、成功率及有效比例进行统计、分析与探讨,从而为散手运动的比赛与训练提供一下参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第8届全运会散手预赛中水平较高的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15名队员在比赛中运用拳腿组合进行调研(见表)。 (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2分析与讨论 (1)前侧踹跟后手直拳。使用的次数是64次,有效次数达到51次,成功率占79%。前侧踹腿跟后手直拳这个拳腿组合动作主要体现力量大、速度快,适应于进攻,两个单个动作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攻其对手胸及头部,具有"指下打上"的攻法,对运动员自身来讲运用此动作后自身重心不变,还可随机反应再出各种动作与防守。此动作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一般适应于身材高的运动员运用。表1 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拳腿组合运用情况统计表动作名称 使用次数 有效次数 成功率(%) 使用比例(%)前侧踹后直拳 64 51 79 22后边腿加后摆腿 60 48 80 20前小边腿后直拳加后大边腿 45 25 55 16后边腿后摆拳加后侧踹 30 18 60 11前手格挡后直拳加后边腿 54 43 79 18前正蹬后直拳加前小边腿 35 18 51 13 (2)后边腿加后摆拳。使用次数是60次,有效次数达到48次,成功率80%。此动作的单个动作运动路线是弧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力量大,一般作用于防守反击,击其对手头部及胸腰部位,具有"指上打下"的打法。此打法是成功率最高的,但其缺点是当出此动作后,运动员自身重心大幅度移动,不能作到及时防守及再进攻。一般适合在双方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时使用。 (3)前小边腿后手直拳加后边腿。使用次数是45次,有效率25次,成功率占55%。此动作运用时要求速度一定要特别快,适用于进攻,攻击对手的上中下三大部位。具体进攻路线为先弧线再直线再后弧线,其特点是快速进攻,攻其不备。适用于动作敏捷,速度快的运动员运用。 (4)后小边腿跟后摆拳加后转身侧踹。动作的运用次数为30次,有效次数达到18次,成功率为60%。该动作的特点是在双方拼打时有意拉开距离之用,并乘机得分。进攻路线是弧线,弧线再直线。选手当击打完后需迅速撤离身体重心。此动作适应于灵活性的运动员运用。 (5)前手格挡,后手直拳加后边腿。此组合动作的运用次数为54次,有效率为43次,成功率达到77%。该动作一般运用于防守反击,进攻路线先直后弧线。因为动作的惯性大,相对之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与对手紧逼时使用最为理想。一般就力量大、猛的具有进攻性强烈的运动员使用,较为合适。 (6)前腿正蹬跟后手直拳加前小边腿。动作的运用次数是35次,有效率为18次,成功率达到51%。该动作适用于进攻得分,进攻路线为直线、直线及弧线。属于轻巧打法。运动员完成该运动时,还可保持重心不变,随时都可防守反击及出击。 3总结与建议 (1)前侧踹后直拳,其表现速度快、力量大,运动员可运用自身的协调性尽量发挥潜在 力量,在比赛中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杀伤力大,随时都能给对方一个很强的威摄力,所以我建议在以后散手的训练及比赛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2)后小边腿后摆拳加转身后侧踹,表现动作的灵活性与运动员自身心理良好的素质。该动作属于轻巧灵活类型。进攻完后及时拉开距离出侧踹得分,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而自己又能明显得分。该动作技术性强烈,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髓,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3)对于其它组合动作,作为全面技术的基础,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加强训练,为以后的散手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打散分级机论文参考文献

少打机,多读书,除了死啃别无他法。或者找人指导

打散分级机是九十年代初开发问世的新型料饼打散分选设备,集料饼打散与颗粒分级于一体,与挤压机配套使用,可以消除挤压粉碎机边缘漏料和开停机过程中及正常工作时未被充分挤压的大颗粒对后续球磨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以获得大幅度增产节能的效果。

进入80年代中期后,挤压机因其高效、节能、低耗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挤压机的推广应用,虽然挤压过的物料中有70%小于2mm颗粒,并且有约占总量25%~30%小于的成品,但是仍有约占总量10%~15%大于5mm的大颗粒,并且随着挤压机使用周期的加长侧挡板磨损后而未能及时更换,大颗粒的比例将加大,因此,挤压过物料的颗粒分布很宽,使得后续球磨的配球较难适应上述物料,影响系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完善挤压粉磨系统,使得进入后续粉磨系统的物料颗粒小而均齐,成为各国挤压粉磨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外各大水泥装备公司相继开发出多种设备和新工艺来达到上述目的。为此,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开发设计了SF系统打散分级机,该机自1994年12月在山东水泥厂安装调试以来已连续运行一年多时间。工作机理及结构简介打散分级机是一种集物料打散与分级于一体的新型设备,挤压过的物料进入打散分级机后首先对其进行充分打散,打散是利用离心冲击破碎的原理,物料在接触到高速旋转的打散盘后被加速,加速过的物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打散盘冲击在反击板上而被粉碎。

你好 专业代做毕业论文 看名字+

机械毕业论文格式范例 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详细请参考: 我是中国机械加工网( )站长,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自由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我觉得迪西欧论文工作室还行的,,你看看撒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海南出版社.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如:

关于搏击类的论文题目

拳击作为现代国际上一个有代表性的搏击项目,确实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那凌厉快捷的出拳,灵活迅速的移步,都显示出很高的实战价值。那么,拳击和武术在散打格斗中孰优孰劣,哪个更厉害一点呢?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既然要运用比较科学来研究拳击和武术,那就首先要找出二者的可比性。考察武术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武术中的形意拳同拳击具有较多的可比因素。将形意拳的打法与拳击的打法进行一番类比,很容易发现二者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形意拳虽然是讲究"七拳十四处"打法,但最常用的无疑是拳法,极少用腿,其中崩、钻、炮三拳(当然包括变化了的贯耳捶和栽捶)在技击搏斗中应用最广,作用最大。《岳氏意拳》谱说得好:"崩钻炮拳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习者若至神通处,武艺之中状元郎"。而拳击的基本拳法则是刺拳、直拳、勾拳、抄拳,根本不准用腿。形意拳讲究快攻直取,贴近钻打,以我为主,敢冲硬打;拳击的风格也是以我为主,快打猛攻。防守固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但进攻在任何时侯都处于主导地位。可见,形意拳同拳击的搏击风格和特点何其相似乃尔。如果我们对形意拳和拳击的搏击动作再作一些技术分析,就更能找出二者在攻防技术上基本一致的方面。比如拳击的刺拳在英文中叫Jad。Jad的本义是猛戳、猛击、猛刺。通常用左手作刺拳(左撇子则用右手),出拳轻快灵活,目标是对方脸部,意在刺探对方虚实,扰乱其思路,破坏其防守姿势,以便为重拳进攻创造条件。形意拳中的刺面掌(系由崩拳演化而来),则是用左掌刺击对方面门,也是作为佯攻手段,为骤发炮拳、钻拳或其它重手法提供战机。同时,刺面掌也含有自身猛戳、猛击、猛刺之意。若遇对方反应迟缓或防守不及,刺面掌就充分行使直接进攻的技能。其战术意图与刺拳完全相同。再说拳击的直拳和形意拳的炮拳。直拳(有的译名为横拳)的英文写法是Right Cross(右直拳),Cross的本义是十字、交叉。右直拳是以左拳为架击姿势,右拳(后手)的出拳动作运动轨迹虽呈直线,但拳击出后拳头一般要内转45~90度。炮拳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左拳以顾法为主,多呈现一种搠架的姿态,而右拳(后手)击出本身呈直线,但总是借助腰轴左转,所以拳头本身虽然无须内转45~90,但实际击中目标时,右拳显然是往左(即内)移动的。其具体移动角度大体在30~~600之间。这样来看,直拳和炮拳的实际用法也颇为接近。另外象摆拳和贯耳捶,临战应用更是难分彼此。摆拳在拳击中是一种从侧面袭击对方的有力拳法。如此左摆拳击打对方,则拳由左侧面击打对方头部腮面,而身体却向相反方向(向右)移动,手臂弯曲大于90度,但并不是完全伸直左臂(任何时候手臂弯曲度都要小于180。)而是略微屈臂加长击打距离,借身体腰部转动的暴发力量发拳,贯耳捶是形意拳中崩拳的实际应用法之一。崩拳取侧面上打时,使用的就是贯耳捶。贯耳捶无疑是从侧面攻击对方,往往产生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冲击力量,是形意拳中狠招重手之二。其击打对方时,身体也是向着击出之拳相反的方向拧闪,手臂弯曲度在90~180度之间,其拳式和摆拳基本相同。最后我们来看看拳击的勾拳和形意拳的钻拳。勾拳是拳击常用的拳法,大都在接近对手时采用,是一种近距离的攻击拳法。勾拳分上勾和侧勾左右四种。侧勾拳手臂小于90度,肘部抬起与拳平,拳心向下,目标为对方腮面。上勾拳手臂夹角同样小于90度,发拳的拳心向自己,主要打击对方胃部或下颚。钻拳在临中直拳的前手架挡),如用拳上击对方进攻拳之手腕。再次,拳击任何时候不能双拳齐出,而形意拳则有时双拳齐出,连防带打。如炮拳的用法,对方一个右摆拳打来,则迅速发右炮拳连防带打,左拳格栏右摆拳,右拳冲击对方心窝。另外,拳击发出一拳无论击中与否,总是收回后再发第二拳。形意拳发出一拳如果没有击中(或虽然击中但未能重创对方),则拳不回收,随机变势,连连进攻,直到取得显著效果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手肘连环,或肘顶拳劈(迎面捶),或拳冲肘翻(攻心肘)。最后,应当指出的一点是,拳击发拳急若暴风骤雨,若计算单拳速度,很可能快于形意拳的出拳速度,这是拳击的优势。但是拳击总是打出拳收回后再发(包括组合拳也是如此),而形意拳则可借用精妙的组合动作,缩短自己与对方的距离,用距离近来弥补发拳相对稍慢的不足,从而在整个出拳时间上接近拳击,甚至有可能比拳击更短。比如说,一位拳击手左刺拳速度为秒击出一拳,而形意拳冲拳速度为秒击出一拳,拳击快于形意拳。但形意拳家并不去同拳击手互相发拳,以争高下,而是在对方左刺拳发出后,用左砸拳砸击对方小臂,然后几乎是同步般(由于是两个动作,完全没有时间差是不可能的,但因为速度极快,这个时间差极小)反弹起拳背削击对方面部或颈部,同时右炮拳冲击对方心窝。当左砸拳反弹时,对方右拳可能发出,此时左臂刚好成为架拦拳击手右拳的屏障。分析这组动作,不难看出形意拳是在拳击手打出两个动作的时间里,差不多完成了三个动作。除去其它一些因素,形意拳第三个动作和拳击手再发第三拳(比如再发一次左刺拳),谁先能够击中对方,答案应该是明摆着的。因为,形意拳的实际发拳速度已不再是O.25秒,极有可能少于秒。经过上述比较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拳击和形意拳都是注重实用的搏击项目,二者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拳击有拳击的特点、风格和优势,形意拳有形意拳的特点、风格和优势,没有必要也很难说清楚那一个更厉害一些。问题在于,看谁真正掌握了自己所选中东西的真谛。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在精神教育、文化包装和专门的健身训练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推广中应加大力度,重视精神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采用合理的宣传包装手段,从而使武术散打运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人们终身的体育健身项目,为我国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关键词: 武术散打运动 精神教育可持续发展 包装 宣传武术散打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伟大结晶,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斗智斗勇,战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如今,散打运动赛事频繁,正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散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颇受观众的青睐。因此,推广武术散打运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武术散打运动的健身功能更是武术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在推广武术散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这给散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在有的地区散打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武术散打练习者获取散打信息的途径电视大部分的练习者是通过电视了解散打这项运动的,因此加强通过电视媒体推广散打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现在电视是一般家庭的娱乐消遣方式,是大部分人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之一,因此现在的电视节目日趋增多。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节目的质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频道。所以现在很多散打信息都通过电视进行播放,例如CCTV-5和各省市体育频道经常对散打赛事进行报道,特别是“散打王”的报道频率甚高。网络网络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已经普及全球,特别是在大学里,各个学院和宿舍都装有宽带,这使大学生有了比电视更加快捷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奥运会、世界杯等都已经在网络上直播。现在有很多网民都是从网络上获得散打的信息。报纸不少人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信息。许多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就是看报纸,报纸是很多没时间看电视和上网的人得知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国内报纸对散打的报道并不多,连锦标赛有时都没有具体报道,仅仅是一笔带过。朋友许多人在闲暇的时候总会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最近发生的大事,其中常常包括体育活动。通过朋友这个渠道,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散打。2.目前在散打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精神教育练武之人历来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但真正做到注重武德修养的只是那些对武术了解深刻、投身武术教育传播的前辈。武术的精神博大精深,刚入门的年轻人对武术道德礼仪认识不足,道德传播只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我们所见到的武德体现远远落后于跆拳道的礼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散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使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对散打项目的性质、方法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地说,散打有以下几种发展可能:一是恢复和保持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改变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拳击加抱腿摔”的形象;二是延续目前的状态;三是继续向泰拳等其他项目靠拢,成为国际搏击的一员。我们的意见是,“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民族特点为代价。只有使散打赛场真正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精髓的舞台,让人们看到各种精妙的拳法、腿法、摔法,散打才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讲究包装文化包装最直接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训练馆的氛围,就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训练房是临时租用的,在开散打课时才会在墙上临时挂上俱乐部的标志,给人很不严肃的感觉;第二,训练服装。很多训练馆的训练服装不统一。训练者有的穿长裤,有的穿短裤,且颜色很杂。个别学员文明礼仪意识较差,在训练中身体出汗了就会脱掉外衣,随处乱扔,一堂训练课下来,训练场地极其杂乱。有的学员极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赤裸上身进行训练,毫不顾忌对女性与儿童学员的影响,造成很坏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竞争讲究的是包装,同样的物品,包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价格高低和利润多少。武术散打内容丰富,练习者需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想使人一看就拿欢上它,首先就要从服装上去改变它。以韩国的跆拳道为例,据考证最早是由中国的武术发展过去的,而其却在四五十年间就风靡世界,拥有众多爱好者,不能不说有它的独到之处。就其服装而言,统一的白色道服,等级鲜明的道带,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跆拳道练习者。道服对练习者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容易激发练习的兴趣。所以,中国武术散打应该也有自己的服装,服装既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让大众接受,穿着方便、便于训练,同时又要有一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武术练习者的效果。这样就能体现出现代散打的预期效果,使武术内外合一。注重宣传自身的包装无疑是重要的,但在宣传上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武术不是奥运项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往往只是片言只语。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散打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我们说散打是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性的意识标准,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师重形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内涵。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的认识本来就很不全面,因此,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和掌握只能停滞在形式上。因此中国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有细致的说明。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通之处,研究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相通之处,在宣传时,努力地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武术在外国人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结论及建议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散打。研究出一套适合于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加强散打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并针对散打俱乐部制定一系列与竞技散打不同的段位或等级制度。加强对武术散打的宣传,要有细致的解释说明,将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形象。散打运动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而简单易学,有很好的健体与防身功能,且能提高练习者的精神气质,很有推广意义。参考文献:[1]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王震.试论武术与当代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3,(8).[4]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吉洪林.加快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J].搏击武术科学,2005,(8).

五步拳,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们了解五步拳的动作名称和动作路线。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动作的练习中,掌握动作要领,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性素质,增强下肢力量。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让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喜欢上武术。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武术套路动作,但对其有一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更加喜欢上武术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的运作项目。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五步拳动作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套路动作的劲力把握和动作连接的流畅程度。

百度知道武术优质课题目有哪些感人肺腑11超过22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关注成为第7位粉丝武术学术讲座题目1、传统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研究2、江苏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员培养体系的swot分析3、对中国武术网站问题的研究4、2008~2012年我国传统武术科研状况分析5、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受众行为研究6、以“健身”为主题的太极拳文化之研究7、回眸与反思:武术格斗现代化8、基于CNKI的国内武术运动项目体能类研究论文的项群统计分析9、冰岛武术开展现状调查研究10、近十年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参会学术论文统计分析11、冰岛武术队发展现状的研究12、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13、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14、常德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15、民办武术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6、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研究的比较性评价17、当代武术运动传承方式的比较研究18、对散打专项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研究19、传统武术传承研究评述20、论武术学术研究的“高原现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