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琵琶毕业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2024-07-05 23:45:52

琵琶毕业论文目录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如何发给你?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琵琶大学毕业论文

如何发给你?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可以谈论一下琵琶对民乐的影响---民乐之王。在探讨一下为什么琵琶可以到达今天这样的地位和为此做出过贡献的著名演奏家。也可以讨论一首琵琶曲,例如十面埋伏,将他的磅礴大气,以及创作背景,运用等等方面谈及。。。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琵琶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如何发给你?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论古筝今年来的发展趋势

音乐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的身心愉悦,能缓解生活的繁重压力,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论文题目(一) 1.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音乐课程中的必要性 2. 如何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3.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5. 利用现代网络进行音乐自主学习研究 6.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7. 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8. 中职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用的技巧 9. 音乐治疗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10. 摆正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位置 11.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 12. 初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13. 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 14. 试论基础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改革 15. 谈小学音乐课程如何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7. 如何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 18.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 19. 信息化教学下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20.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及成效 21. 音乐疗法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 22.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23. 如何让微课把控住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论文题目(二) 1. 高等音乐院系音乐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融合窥探 2. MOOC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与途径分析 3.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5.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6.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7. 多媒体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解读《音乐之声》中的生态教育观 9. 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1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应用探究 11. 浅析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12.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13. 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4.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15. 高中音乐多媒体教学中的视听幸福 16. 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 17. 多媒体影响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庆阳市西峰区幼儿园为例 18.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魅力 音乐论文题目(三) 1、奥尔夫教学法在英语儿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3、浅谈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作用及使用 4、陕西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6、歌诗传统成就风雅中国 7、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9、如何找准多媒体与中职音乐教学的整合点 10、数字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11、网络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2、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1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多媒体教学在拉丁舞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探究 16、多媒体应用于琵琶教学改革的构想探讨 17、乐器类网站的功能与意义--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谈起 18、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9、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 20、团体音乐治疗对提升高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2.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5. 初级音乐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琵琶论文文献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最早对于琵琶的记载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而这只是人们对琵琶名字的由来做出的一个记录,琵琶本身到底是怎么演变而成的,或者说琵琶的前生又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洗礼才发展到现今人们使用的乐器呢?根据参考文献琵琶在古时候被分为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首先来看直项琵琶(秦琵琶)它是土生土长的由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园体、直项、四弦,根据历史上的记载传说琵琶产生于乌孙公主下嫁时,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念其途中思念之苦,令知音的工人参照了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制成了直项琵琶。可见只能说秦琵琶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乐器。而秦琵琶之后却发展为阮咸(晋朝时因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弹奏被改称为“阮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阮)。那如今的琵琶到底是由什么演变而成的呢?我们只能从曲项琵琶的历史演变或者前身中研究。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琵琶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叫“乌德”,(根据一位古代伊斯兰科学家Al-Farabi研究,乌德琴是由创世纪中的传说人物,亚当的第六代孙Lamech所创,传说中Lamech悲伤的将其儿子的尸体吊在树上,而第一个乌德琴的创造就是来自其儿子的骨骼形状。)汉朝的武将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公元前126)逐渐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使得西域诸国的多元化得以进入中原,它对我国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历来都是各个国家交流的方式,因为它不需要语言的交流就可以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所以它被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同样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使着中西方的音乐交流,因此经过长时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乌德琴经龟兹(新疆库车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传入中原成为曲项琵琶。而传入西方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传入日本演变成当今的五弦琵琶、乐琵琶、荒神琵琶、盲僧琵琶。第一个高潮时期:隋唐时期。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琵琶在唐朝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苏祗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家)、康昆仑、曹善才等。代表作品:《霓裳曲》、《六公》、《明妃曲》、《杨柳枝》从一些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出当时琵琶的发展程度如: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倒腕斜挑掣流电,春雷直戛滕秋鹘”,形象地描绘出琵琶演奏者运拨斜挑时如闪电般的快利,声振如春雷,其艺术效果令人叫绝!第二个高潮时期:明清时期。在宫廷音乐中其主要作用的琵琶开始走向民间;成为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变横式弹拨为竖式弹拨,进一步丰富了演奏手法和表现力;艺术风格出现了“文曲”、“武曲”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富有的江浙一带,优秀的琵琶名家、世家辈出,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昌盛局面。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像唐代涌现出那么多盖世绝伦的诗篇,然而琵琶艺术却扎扎实实在广大演奏者的手中传承并发扬光大。代表人物:张雄、李近楼、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等。流派:崇明派、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汪派等。代表作品:《华秋萍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谱》等。比如《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第三个高潮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康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人们也逐渐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追求。无论是从乐器的制作。人才的培养、到琵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琵琶专家、学术研究者、表演家也在不断推动着琵琶的发展与创新。代表人物:刘德海、林石城、曹安、杨大钧等。代表作品:《彝族舞曲》、《狼牙山武状元》、《春雨》、《渭水情》等。琵琶,这个富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从古至今,充分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对文化艺术的至高追求和卓越贡献,是华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也是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的宝贵文化产物之一,让我们从中继续探寻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启迪着我们探寻它海纳百川的精髓奥秘,也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去找寻事物发展的真相。

琵琶曲春蚕毕业论文

巴金先生走了,渐行渐远,遁入空无,但他生前近千万字的巨量文学遗产,是我们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世代莘莘学子永远奉读的经典。让我们回顾先生的作品在历代中小学课本中的珍存,以此作为对先生的缅怀和祭奠。先生作品进入课本,据查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共有十多篇,许多都是经典课文。《鸟的天堂》,见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名义上写“鸟”,其实写树,写那棵神奇的大树,创造一种幽静的、神秘的氛围,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文在后来的人教版小学课本中一直沿用,目前印行于各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即有此文。《繁星》,见吴拯寰编、瞿世镇校《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选自散文集《海行》(1932年)。1927年1月,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到法国巴黎。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看海观天,遐想联翩,写成39篇散文辑成《海行》(又名《海行杂记》。作者写自己乘船漂行海上的片段思情,由天上繁星串连起“从前在家乡”“在南京时”和“如今在海上”三个场景,表达了在静寂中“真忘掉了一切”、回归自然的心境,也隐隐透出国怀乡的孤心和忧情。解放后的小学课本继续沿用此文。《海上的日出》,出处同上。有一段时间又名为“海上日出”。如果说《繁星》表达的是“寂静”,这篇表达便是“跃动”和“辉煌”,我们从一些写景之语(如“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慢慢冲破重围,而出现于天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激情的外溢,那时他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这是历代相传的名篇,每一代人都耳熟能详。这一篇“日出”将永远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朋友》,见叶绍钧(圣陶)、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第二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作者以感恩的心情讲述自己在艰难困苦的时刻,总有各种朋友来关心、帮助,给了他生活和写作的强大精神力量,文章最后表示:“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些温暖。”这里表达似乎是作者一生的奋斗信念。此文不见其他课本选用。《植物园》,见宋文翰编、朱文叔校《新编初中国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37年版。写作者偕友到越南西贡游览的情景。内容无新意,技法也寻常,有点像青年习作,但语言是自然的、明净的,青年习作难以企及,尽管它的语言在整体上显得“水”了一些。解放后此文不再选入课本。《一点感想》,见汪馥泉编《战时初中文国文》,救亡出版部1938年版。文章写于抗战初期,当时国家危亡,生灵涂炭,作者借一个16岁的孩子从北平写来的关心、惦念的书信,表达个人的“一点感想”,同时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振奋精神的呼声。针对那些“以青年领袖民众领袖自居的人们不是惶惶然逃入安全地带,就是垂头丧气,让汉奸论调征服了他们,连一些大报也渐渐改变了态度”,作者呼吁“生活在患难中的中国的青年是不应该徒然悲观的”,要坚持“对于最后胜利的信念”。抗战起始作者即作如是语,可谓先知之声。此文的“时效性”很强,入驻课本时间不长。《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亦即《繁星》,因文中有“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一语,换了个富有诗意和情味的题目。见《标准文选》第一册,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威司利》,见赵景深编《高中混合国文》第二册,上海北新书局(年版不详)。威司利是两岁大的小男孩,他随父母乘船到新加坡,作者选取了他的几件小事,写出了一些童趣。只是缺乏思想内容,叙事也有点拖沓。只在课本入选一次,不再出现。《牢狱生活》,选自克鲁泡特金回忆录《狱中与逃狱》(1927年),巴金译,见叶圣陶、郭绍虞、周予同、覃必陶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四册,开明书店1947年版。克鲁泡特金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也是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家,放弃贵族的优裕生活,走上革命道路,曾受监禁和流亡之苦。本文就是写他当年被沙皇政府囚禁的生活。巴金对克鲁泡特金怀有敬仰之情,他的笔名与克鲁泡特金有关,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他说:“我当时(指早年)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本文仅见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开明读本。《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见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1952年春,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巴金随文艺团体到朝鲜前线参观访问、体验生活,写了一些散文,收在他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本文是其中的一篇。作为课文,它仅用于此,不再出现。《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灯》,见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后来在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都继续选用。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年代,巴金在西南一带颠沛辗转,精神疲惫,同时又感受到全民族空前的抗战士气,希望之光在他的心头未曾熄灭,他写暗夜的“灯”,其实隐含深刻的思想感情。巴金在“文革”后曾回忆这篇文章,关于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关于写作意旨:“‘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后来新版高中课本为了革新面目,不再选用此文。《门槛》,屠格涅夫撰,巴金译,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实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作者写自己的一个梦,梦见一座大楼,大楼一道窄门敞开,门槛高高的,里面阴森黑暗,一位俄罗斯姑娘不顾劝阻,一定进入门槛。这道门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位俄罗斯姑娘也暗喻19世纪在俄罗斯进行进步活动乃至暗杀活动的女革命家。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可惜后来落选了。《鸣凤之死》,见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课文较长,七千多字,节选自巴金长篇小说《家》第26章,标题是教材编写者加的。这段故事讲述的是封建大家庭(高家)的17岁丫头鸣凤与高家三少爷高觉慧相爱,却被卖给冯老太爷为妾,最后走投无路而以身殉爱。故事塑造了鸣凤的美丽形象,也控诉了封建家庭吃人的本性。鸣凤是巴金自己最钟爱的小说人物之一。这篇课文将长久地存留于这册课本中。《小狗包弟》,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巴金散文随笔集《随想录》中的名篇,讲述的是作者一家人在“文革”时受尽凌辱,自身难保,不得不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供解剖实验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也对自己的灵魂作了解剖,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在自己心中留下永难平复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选用此文还有一小插曲,本来正选课文是《怀念萧珊》,它比《小狗包弟》更直接地反映“文革”的祸害,更痛彻地表达作者的悲愤,某个领导觉得“太直露了”,就改选“温和”一点的《小狗包弟》。此文初次进入人教版高中课本,预计将长久地存留。以上是解放前后巴金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正选课文,另外还有一些巴金的作品,它们或是与课文配读的课外阅读文章,或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经典作品。仅本人搜罗的有:《爱尔克的灯光》,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读本》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读本》第三册。与课内的《灯》配读。《鸣凤之死》,见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此课本沿用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的版本。《家》,见1956年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的“第一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父与子》,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亦见上面《大纲》的“第三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总而言之,巴金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在现当代作家中算是比较多的。为什么课本编者偏爱巴金作品?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光辉、犀利的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真诚的自省精神和忏悔精神,包含着积极健康、革新进步、善良公正的主题,这些精神、思想、品格与昔日的所谓思想道德、今日所谓人文精神是相通相融的,符合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的需要。正如鲁迅所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的作品不见些微的消沉、晦涩或狎昵的情绪情调,如果这样的情绪情调一旦表现于文章中,就有可能成为课本编者忌讳选用的理由。再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他的文学语言是自然的、纯正的,而又有丰厚意味的,所有字句都在把读者的注意引向事物本有的情状,引向感受他的心灵的强烈震动,不见任何造作、夸饰,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但又隐隐觉出叙事的精彩、抒情的热烈或深沉。人或谓他的文学语言的风格属于“自然流”。因此,他的作品与中小学语文课本所要求的表现方法和言语方式、言语风格很相近,自然为课本编者所器重。

好写。根据查询论文要求显示,论文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因此春蚕好写论文。春蚕是一种生物,是春季饲养的蚕。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

表示我也在弹这个曲子…

大学语文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25.《故都的秋》 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8.《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 《诗经》 30.《国殇》 屈原 31.*《陌上桑》 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 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5.《山居秋暝》 王维 36.*《行路难》(其一) 李白 37.*《蜀相》 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9.《杜陵叟》 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 郭沫若 44.《再别康桥》 徐志摩 45.*《北方》 艾青 46.《门槛》 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3.《长亭送别》 王实甫 54.*《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 曹雪芹 56.*《风波》 鲁迅 57.*《断魂枪》 老舍 58.*《米龙老爹》 莫泊桑 59.《苦恼》 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 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论气节》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有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 掌握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心灵的灰烬》 作者傅雷,现代著名翻译家。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理解“心灵的灰烬”的含义。 理解本文反映的作者人生态度。 理解文中太阳、雨水、古战场等比喻对强化本文哲理的作用。 14.《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5.《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 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6.《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昵,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0.*《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掌握全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 (1)留都 (2)桃叶渡 (3)雨花台 (4)《鸣凤》 (5)椒山先生 (6)河套 (7)严嵩 (8)顾秉谦 (9)昆山 (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