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使用准实验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4:21:52

使用准实验研究的论文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首先,假设检验中的P值并未提供有关处理诱发效应大小的直接信息。某一受试物可诱发一定量的、反应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则取决于研究的规模和数据的变异性。在规模较小的研究中,有可能错失较大、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检测终点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反,在规模较大的研究中,较小、非重要的效应则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D药与C药相比,降血压效应相差近30mmHg,但因为例数仅10例,假设检验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相反,B药与A药相比,降血压效应仅相差,但因为例数达500例,假设检验却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由此可见,统计学显著性与效应大小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愈来愈多的统计学家主张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值的95%置信区间表述处理的效应。据此,若处理反应的增加值为10个单位(95%置信区间3~17单位),则该区间包含真实差异的几率为95%。若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零,则双侧检验的P值小于。其次,假设检验无法消除实验设计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前述的分层分析等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差异,但若实验设计存在偏倚,或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或失误,假设检验方法一般也于事无补。因此,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实验设计或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GLP规范意识。其三,对统计学分析本身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所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经过充分的认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数据的录入、核对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归档,均应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综上所述,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个环节,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统计学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在这里还必须强调,除了实验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外,在实验方案的制定阶段也需要统计学人员的早期介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实验设计出现大的偏差和漏洞,有利于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址: 或一篇现成的 群体性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患者施行抢救组织管理、有效的催吐洗胃、静脉输液排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群体心理护理。结果 125例中毒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健全的急救系统、急诊护士的熟练的技术、有序分工合作和具备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豆角碱;中毒;急救;护理 进食一定数量的未完全烧煮熟透或贮藏时间过久的豆角易致豆角碱中毒。我院于2005年8月成功抢救125例中毒患者,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合理及时,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全部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系某工厂工人,共同进食人数为196人,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后发生中毒125例(占),均为急诊抢救患者。其中男47例,女78例;年龄20~52岁,平均32岁。食用四季豆量为250~480g,发病时间为进食后1~12h,平均。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腹泻次数5~22次不等,平均为次。大便为稀水样,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感。出现中度发热9例,有轻度畏寒和寒战。15例患者有头昏、眩晕、乏力、口干苦。123例神清,2例神志恍惚,均有轻到中度脱水貌,四肢冷,血压低于正常,心率快,心律不齐,出现频发早搏3例。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治疗及转归 问明病史后,125例中毒者全部实施急诊催吐,效果不佳者予以洗胃、灌肠;开放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测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地塞米松、补液等对症治疗。2例较重者转住院治疗,余123例在急诊留院观察。125例中毒患者全部痊愈。 2 抢救与护理体会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 在抢救集体中毒患者时,有秩序地组织抢救工作对抢救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当急救中心护士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确定需要集体抢救时,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医院值班领导,启动急诊科应急预备方案,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5~15min到岗。在大批患者未入院前,参与的抢救人员迅速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洗胃器械等用物,以便患者到达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从各科室抽调护士长充实护理队伍,分成接诊组、观察组、治疗实施组。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催吐、洗胃、生命指征的监护等抢救措施。 有效清除胃肠道毒物,减少毒素吸收,催吐、洗胃是抢救的关键[1] 对于轻、中度中毒患者,护理人员指导饮温开水催吐,每次300~500ml,用手指或压舌板压迫舌根刺激咽后壁催吐,反复进行,直至胃内容物吐出,并在旁说明催吐、洗胃的重要性,劝导说服病人,以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重度中毒患者给予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洗胃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以免洗胃液过热而加速毒物吸收,过冷则易产生寒战导致高热。洗胃时患者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插胃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粗暴,以免损伤食管及胃黏膜引起出血,洗胃过程中经常按摩患者胃部以促进毒物排出。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洗胃结束后,自胃管注入50%硫酸镁或20%甘露醇导泻药促使毒物排出。在洗胃过程中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血性液体洗出,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静脉输液可稀释和促进毒物排泄[2] 按病情轻重为全部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维生素C、维生素K等药物,达到稀释毒素,促进吸收的毒物排泄,以减轻中毒症状的目的。患者几乎同时到达医院,数量多、秩序一般较混乱,患者容易出现恐惧心理,争先用药,护士应冷静、果断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于口头医嘱一定要复述一遍,核实无误后再执行,用药后及时记录,做好安全用药。

一、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三、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四、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五、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英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 《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2. 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3.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 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5.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

医学实验设计论文

导语: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实验设计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医学论文题目的选择

、医学论文的命题

医学论文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作者写论文,一是传播科技经验,二是为晋升需要,因此,论文好坏与标题有很大关系。由于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编)者的眼帘,读(编)者浏览文章,多先看题目,然后才决是是否阅读(取舍)全文。所以,要求命题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

一般先定题目再写论文,但亦可先写论文再定题,也可将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根据提纲再定标题,文题贵新,切忌老生常谈。不要重用别人使用过的东西。从不看情况,大多是回顾性和前瞻性两类。回溯稿易于进入前人形成的模式。模式大致相同。大多数病例为临床分析。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其结果与以前的结果一致。这说明问题是有限的。如果能在复习中找出经验教训,澄清需要注意的问题;论证你的新思路;或者以前的一些错误,本文将有新的思路,在设备、文献、实验条件都好。可以写评语、讲座、学术论文、案例讨论等;条件恶劣的单位或新手写作,结合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先从临床报告撰写、误诊、技术改进和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尝试结合你熟悉的和你每天做什么。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在描述的症状和体征没有中心,不准确,矛盾,漏洞,但不了解进展,不熟悉的情况,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很难成功。总之,这个话题是最合适的最重要的内容,文字的最独特的组合,一个好的命题可以使阅读(主编)谁读的话题,可以知道大纲和主要特点,吸引读者(主编)产生读物理的兴趣,反复引用。

、医学论文的署名

医学论文署名要用真名(学术论文)而不用笔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以便联系和供读者咨询。本刊编排顺序为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而后是作者。集体创作应在文末署上执笔人或整理者的姓名,以明责任,便于查考。

署名不可过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参加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参加本文章撰写,对文章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辨的人。署名次序应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起主要作用的人列在前面。根据目前各省晋升掌握的情况看,署名太多也无意义,一般3-5人即可。指导者、协作者或列在姓名中,或在文末致谢中写出。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临床报道出现十余作者的情况。

署名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科学性很强的事,但由于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也同样冲击着科学技术界,作者的署名也无例外的出现了一些问题:①署名过多;②署名过乱;③带名;④挂名。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对全文负责,不能无原则的乱署名,尤其不能将与本文章无关的人员署上。决不能以署名做为替人晋升创造条件的手段。

、医学论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正文的高度浓缩,是医学论文内容不加注释的评论和简短陈述。便于读(编)者了解全文的要点,便于做文摘和检索。因此,摘要应力求简明扼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如是特殊情况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可以独立使用,不过简亦不过繁,不要一般的套套空活,但也不要照搬图表、公式,不可用非沿用编写符号。有的期刊要求列出关键词,即选出3-5个代表论文主要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另起一行列于摘要后。医学论文关键词的选用应尽可能的用《医学主题词表》中的术语。讲座、综述、病案讨论、误诊教训、临床报道可以不使用。

、医学论文的正文

医学论文由前言(引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组成。各部分应妥善安排,即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互相配合,防止遗漏。正文内的小标题层次分配国内各刊使用不一,本刊要求为1,、、(1)、①,可以跳档使用。本刊正文亦主要分为前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四个层次,也即为四个段式的格式。相当一部分、医学论文都有参考文献,其附在全文结束后,顺序应以右上角码的形式标注在文内相印处(即引用文献处)。

2、医学论文的内容要求

医学写作是他个人的工作经历。如何撰写医学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态度、科学方法和严谨学风。医学论文虽然都源于临床,但决不是临床工作的平铺直叙,应是从中取其精华,内容必须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断、有观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且材料确实(经得起考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观点正确,不含水分。即应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独创性)、可读性等内容。

、实用性

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临床医学文要做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积累资料,又要指导临床实践,就得密切注视信息,才能使医学论文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临床、预防的实际,也即是对临床工作有无实际的指导作用,实际指导作用越好,实用性越强,价值越大。前人多次观察、论证的数据可直接引用,但要结合自己的观察,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从而在疾病和预防、治疗、转归上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既可普及,又利于提高,既看得懂,又用得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推广价值。

、科学性、真实性

从医学论文的命题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取材可靠、客观真实,有计划、有设计、有对照,并通过计算,对象选择、分组处理,评定应是双盲、随机、客观。这样的结果有说服力,科学性强。

科学本身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主观愿望,更不能臆想或编造。因此,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结果应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讨论的内容不夸张、不失实。即数据准确、引文准确、用词准确,内容观点正确无误。避免概念不清、论据不足、自相矛盾、层次不合理、观点不明确。不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新颖性、先进性(也称创新性)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医学论文应具有新观念、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等。这将是启发和奖励他人(读者)。因此,所需作品的学术内容与以往发表的文献不同,应当原创、发现或发明。例如,在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先进的方法、新发现、新思路;在临床研究中,更多病例,观察诊疗深度创新、效果更好、提出新思路等。这样的论著才具有印刷的价值。许多论文发表后并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是重复过去的文学或教科书的内容,缺乏新的想法或创新。

创,多指前人没做过或没发表过的,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凡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首创,即符合创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已有的,要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即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老药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医学论文必须是先进的经验或有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投寄后被采用的机会就大的多。

、可读性

言不在多,而在于精。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论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性强、术语规范、格式合适、结论可靠切题,并有一定的生动性,使读(编)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收获,且爱不释手。切不可因某种原因,文稿仓促求成,内容不多,于是表格加图,再加文字叙述,反复叠罗汉,使之看而生厌,投寄期刊后多被退稿,于人无益,于己无用,无功而返,造成无谓的劳动。

3、医学论文的格式构成

、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文书、使用方法、多例(男、女、多少)分组、诊断、依据、治疗(用药)、疗效标准、观察与随访等。解释数据源的时限、年龄、性别和职业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注意,一个对照组应该成立解释疗效或一定的方法。条件相同,本组随机分组,药物使用或检测。常见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具体细节,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一方面便于验证和跟进。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结果,才能被接受。因此,没有必要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便读者可以重复它们太简单或太详细。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讨论

结论或研究成果将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科学推断和评估确认的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科学和先进的参数。通常处理和研究机构原理表明,收益和损失特性;材料和方法;相似性和与他人的差异和优势,本文结果的优劣的分析;本文根据结果提出新的假说,一个新的视角;比较不同学术观点的评价;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它的某些方面,它不能穷尽。重要的是,讨论必须抓住本文的研究成果,突出和新的认识,他们的新发现。一些医学研究论文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照搬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从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准实验研究论文

医学实验设计论文

导语: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实验设计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医学论文题目的选择

、医学论文的命题

医学论文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作者写论文,一是传播科技经验,二是为晋升需要,因此,论文好坏与标题有很大关系。由于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编)者的眼帘,读(编)者浏览文章,多先看题目,然后才决是是否阅读(取舍)全文。所以,要求命题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

一般先定题目再写论文,但亦可先写论文再定题,也可将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根据提纲再定标题,文题贵新,切忌老生常谈。不要重用别人使用过的东西。从不看情况,大多是回顾性和前瞻性两类。回溯稿易于进入前人形成的模式。模式大致相同。大多数病例为临床分析。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其结果与以前的结果一致。这说明问题是有限的。如果能在复习中找出经验教训,澄清需要注意的问题;论证你的新思路;或者以前的一些错误,本文将有新的思路,在设备、文献、实验条件都好。可以写评语、讲座、学术论文、案例讨论等;条件恶劣的单位或新手写作,结合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先从临床报告撰写、误诊、技术改进和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尝试结合你熟悉的和你每天做什么。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在描述的症状和体征没有中心,不准确,矛盾,漏洞,但不了解进展,不熟悉的情况,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很难成功。总之,这个话题是最合适的最重要的内容,文字的最独特的组合,一个好的命题可以使阅读(主编)谁读的话题,可以知道大纲和主要特点,吸引读者(主编)产生读物理的兴趣,反复引用。

、医学论文的署名

医学论文署名要用真名(学术论文)而不用笔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以便联系和供读者咨询。本刊编排顺序为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而后是作者。集体创作应在文末署上执笔人或整理者的姓名,以明责任,便于查考。

署名不可过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参加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参加本文章撰写,对文章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辨的人。署名次序应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起主要作用的人列在前面。根据目前各省晋升掌握的情况看,署名太多也无意义,一般3-5人即可。指导者、协作者或列在姓名中,或在文末致谢中写出。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临床报道出现十余作者的情况。

署名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科学性很强的事,但由于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也同样冲击着科学技术界,作者的署名也无例外的出现了一些问题:①署名过多;②署名过乱;③带名;④挂名。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对全文负责,不能无原则的乱署名,尤其不能将与本文章无关的人员署上。决不能以署名做为替人晋升创造条件的手段。

、医学论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正文的高度浓缩,是医学论文内容不加注释的评论和简短陈述。便于读(编)者了解全文的要点,便于做文摘和检索。因此,摘要应力求简明扼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如是特殊情况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可以独立使用,不过简亦不过繁,不要一般的套套空活,但也不要照搬图表、公式,不可用非沿用编写符号。有的期刊要求列出关键词,即选出3-5个代表论文主要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另起一行列于摘要后。医学论文关键词的选用应尽可能的用《医学主题词表》中的术语。讲座、综述、病案讨论、误诊教训、临床报道可以不使用。

、医学论文的正文

医学论文由前言(引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组成。各部分应妥善安排,即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互相配合,防止遗漏。正文内的小标题层次分配国内各刊使用不一,本刊要求为1,、、(1)、①,可以跳档使用。本刊正文亦主要分为前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四个层次,也即为四个段式的格式。相当一部分、医学论文都有参考文献,其附在全文结束后,顺序应以右上角码的形式标注在文内相印处(即引用文献处)。

2、医学论文的内容要求

医学写作是他个人的工作经历。如何撰写医学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态度、科学方法和严谨学风。医学论文虽然都源于临床,但决不是临床工作的平铺直叙,应是从中取其精华,内容必须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断、有观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且材料确实(经得起考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观点正确,不含水分。即应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独创性)、可读性等内容。

、实用性

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临床医学文要做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积累资料,又要指导临床实践,就得密切注视信息,才能使医学论文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临床、预防的实际,也即是对临床工作有无实际的指导作用,实际指导作用越好,实用性越强,价值越大。前人多次观察、论证的数据可直接引用,但要结合自己的观察,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从而在疾病和预防、治疗、转归上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既可普及,又利于提高,既看得懂,又用得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推广价值。

、科学性、真实性

从医学论文的命题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取材可靠、客观真实,有计划、有设计、有对照,并通过计算,对象选择、分组处理,评定应是双盲、随机、客观。这样的结果有说服力,科学性强。

科学本身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主观愿望,更不能臆想或编造。因此,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结果应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讨论的内容不夸张、不失实。即数据准确、引文准确、用词准确,内容观点正确无误。避免概念不清、论据不足、自相矛盾、层次不合理、观点不明确。不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新颖性、先进性(也称创新性)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医学论文应具有新观念、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等。这将是启发和奖励他人(读者)。因此,所需作品的学术内容与以往发表的文献不同,应当原创、发现或发明。例如,在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先进的方法、新发现、新思路;在临床研究中,更多病例,观察诊疗深度创新、效果更好、提出新思路等。这样的论著才具有印刷的价值。许多论文发表后并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是重复过去的文学或教科书的内容,缺乏新的想法或创新。

创,多指前人没做过或没发表过的,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凡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首创,即符合创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已有的,要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即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老药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医学论文必须是先进的经验或有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投寄后被采用的机会就大的多。

、可读性

言不在多,而在于精。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论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性强、术语规范、格式合适、结论可靠切题,并有一定的生动性,使读(编)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收获,且爱不释手。切不可因某种原因,文稿仓促求成,内容不多,于是表格加图,再加文字叙述,反复叠罗汉,使之看而生厌,投寄期刊后多被退稿,于人无益,于己无用,无功而返,造成无谓的劳动。

3、医学论文的格式构成

、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文书、使用方法、多例(男、女、多少)分组、诊断、依据、治疗(用药)、疗效标准、观察与随访等。解释数据源的时限、年龄、性别和职业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注意,一个对照组应该成立解释疗效或一定的方法。条件相同,本组随机分组,药物使用或检测。常见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具体细节,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一方面便于验证和跟进。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结果,才能被接受。因此,没有必要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便读者可以重复它们太简单或太详细。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讨论

结论或研究成果将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科学推断和评估确认的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科学和先进的参数。通常处理和研究机构原理表明,收益和损失特性;材料和方法;相似性和与他人的差异和优势,本文结果的优劣的分析;本文根据结果提出新的假说,一个新的视角;比较不同学术观点的评价;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它的某些方面,它不能穷尽。重要的是,讨论必须抓住本文的研究成果,突出和新的认识,他们的新发现。一些医学研究论文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照搬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从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首先,假设检验中的P值并未提供有关处理诱发效应大小的直接信息。某一受试物可诱发一定量的、反应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则取决于研究的规模和数据的变异性。在规模较小的研究中,有可能错失较大、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检测终点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反,在规模较大的研究中,较小、非重要的效应则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D药与C药相比,降血压效应相差近30mmHg,但因为例数仅10例,假设检验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相反,B药与A药相比,降血压效应仅相差,但因为例数达500例,假设检验却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由此可见,统计学显著性与效应大小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愈来愈多的统计学家主张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值的95%置信区间表述处理的效应。据此,若处理反应的增加值为10个单位(95%置信区间3~17单位),则该区间包含真实差异的几率为95%。若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零,则双侧检验的P值小于。其次,假设检验无法消除实验设计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前述的分层分析等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差异,但若实验设计存在偏倚,或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或失误,假设检验方法一般也于事无补。因此,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实验设计或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GLP规范意识。其三,对统计学分析本身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所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经过充分的认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数据的录入、核对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归档,均应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综上所述,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个环节,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统计学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在这里还必须强调,除了实验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外,在实验方案的制定阶段也需要统计学人员的早期介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实验设计出现大的偏差和漏洞,有利于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使用实地研究方法的论文

需要。实地调研法主要是通过调研掌握基本情况,获得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从中总结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研究对象不同,调研方法有所差异。如果是对某一个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建议选取当地自己较为熟悉的公司,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资料,如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人员规模、业务范围、财务状况等。如果没有企业的相关数据,可以选择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对象,通过东方财经网、同花顺等网站可以获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作为调研的辅助。此外,如果研究的内容无法通过现有数据说明,如营销策略、客户满意度、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等,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渠道展开实地调研。

刘 能,1995a:“法兰克福学派”,pp. 48—74载侯均生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刘 能,1995b:“社会学中的辩证方法”,pp. 75—96载侯均生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刘 能,1997b:“苏联解体后图瓦共和国内的民族关系”(译文)。Pp. 454—486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刘 能,1998:“关于研究方法:读《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有感”,pp. 535-557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刘 能,2000:“乡镇行政体制的一次解剖”,pp. 72—116 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刘世定、邱泽奇、刘能,2000a:“浙江省玉环县陈屿镇调查”,—534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刘世定、邱泽奇、刘能,2000b:“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调查”,—654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Liu, Neng,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Lydia Mutch, 2002. China’s Gener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Life.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 Neng, 2002a.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Knowledge-Worker Pioneers of China’s Changing Workplace.” Pp. 123-139 in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Ma Rong eds. China Five-Year Forecast: 2002.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China.刘 能,2002c:“広がるジエネレーション·ギヤツプ”。《人民中国》,2002年第12期:页19—25。刘世定、刘能,2002:“户籍—身份制、贫民区与社会安全:一个理论准备”,pp. 264—283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Liu, Neng. 2003a. “Beijing Rising: The Future of Urban Movements in China”.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XXV, No. 2.刘 能,2003b。“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29-37。刘 能,2003c:“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30—38;第12期:32—40。刘 能,2004a:“等级制和社会网络:中国社会空间场域的权力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25—31。刘 能,2004c:“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68—78。Liu, Neng. 2004d. “Modernization,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Origins and Socio-Cultural Root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y, April 23-24, 2004, Beijing, China.刘 能,2004e:“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56—81。刘能,2005a:“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3—67刘能,2005b:“人口学分布和社会福利水平:中国15—24岁青少年的社会发展概况”。《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13—23。刘能,2005c:“实地研究的方法论策略:以农村消费实践的研究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2—66。李卫平、刘能、阮云洲,2005a:“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治理结构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3—10。李卫平、阮云洲、刘能,2005b:“F医院治理结构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3—8。阮云洲、刘能、李卫平,2005:“关于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员工问卷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7期:17—21。我国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研究总报告(第一作者:李卫平,与周海沙合作) 论文 《中国医院管理》2005年第8期一家公立医院的治理变革及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第35—40页浙江邵逸夫医院公益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探索(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3期第30—36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治理结构分析(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3—10页数字技术在中国西部希望小学:朗讯四川省希望网校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咨询报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5年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3—67页人口学分布、社会福利水平分析:中国15—24岁青少年的社会发展概况 论文 《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第3—23页Socio-Economic Transition,Conflict, And Government In China 论文 Pp. 119-154 in Zhang Yunlin, ed.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Beijing: Current Affairs Press. May, 2005.实地研究的方法论策略:以农村消费实践的研究为例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2—66页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制度评估和制度创新 咨询报告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4年8月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对中国乡村社区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36-164页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咨询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12月当代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5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GE教育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农村社区的艾滋病感染与社会歧视”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和社会控制:核心概念界定、外来流动人口分类和理论关注点的明确”研究或咨询报告 2007/06/18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规划课题2007中期检查报告 刘能“全球化と网民が中国を变える?” 论文 2007/06/15 日本岩波书店《世界》杂志2007年第7期 刘能“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结构概念” 译文 2007/06/15 《社会理论》第三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能“丰裕但可能并不幸福的一代” 论文 2007/05/15 《数字商业时代》专访 刘能“当代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 论文 2006/10/30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刘能《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2006/07/18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刘能

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要】:

硕士毕业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重要表现,考察其论文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重要的帮助,本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xx年和20xx年硕士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意识逐渐增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同时存在述而不用、理解不准确、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因此,应注重从增强研究生方法自觉、严格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不断提升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水平。

【关键词】:

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

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研究使用动机的论文信度检验

呵呵,如果你是大本毕业,那做咨询师所需要的知识,你学起来肯定没问题。关键不是你掌握的知识,而是你的人格、心理、动机是否适合做咨询师。这是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

对测评信度发生作用的因素.无非来自测评的主体和课题。来自主体的就是施测人员本身,这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客体的因素既包括被测人员,也包括使用的测量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信度和效度的影响1、调查者自身的问题 :调查者的理论水平、调查经验、研究态度、工作作风、思维定势、 调查方法与技巧等。2、被调查者的问题 :被调查者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动机、态度、情绪、注意力、持 久力、配合程度、从众心理等各种影响。 3、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中表述问题的语言不清晰,令被调查者感到模棱两可;调 查问题提得笼统,答案设计没有遵循互斥性原则;调查内容不能准确反映调 查目的;等等。 4、样本选取不当:抽取的样本未能遵守随机原则,样本缺乏代表性,或研究总体的异 质性较高,而样本量较小等,都势必影响到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5、环境及其他因素 :调查时是否有他人在场、是否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环境是 否安静嘈杂、资料编码、登录、汇总、计算机输入时的环境状况,都有可能影响到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包括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对该领域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并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中小学教育过程中。 一、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体察与评价(,1892)。Harter和Connell(1978,1984)等人把自我概念划分为能力知觉(PerceivedCompetence)和控制知觉(Per-ceivedControl)。能力知觉即对能力的知觉情况,控制知觉包括可知觉的控制知觉(KnownControl)和不可知控制(UnknownControl),可知觉的控制是个体对成就情况作内在和外在的归因(如能力、努力、难度、运气等),不可知控制即对个体自己的成就情况的原因不清楚(Harter Connell,1984;Connell,1985;Harter,1990)。哈特等人认为控制知觉是影响个体学业成绩、能力知觉以及动机定向(MotivationalOrientation)的关键的认知判断因素(Harter, Connell,1984),并把动机定向划分为内在动机定向和外在动机定向(intrinsic extrinsicmotiva-tionalorientation),提出了学业成绩、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中小学生的发展差异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Harter Connell,1984,Harter,1992),模型见图1和图2。 图1Harter的总体径模型 图2以“控制知觉”为中心的路径模型 本研究是在哈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Harter等人建立的路径模型(pathmodel)。考虑到Atkinson(1976,Chandler,1981)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影响其成就状况)和Weiner(1986)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就状况的归因影响其将来的成就状况),建立如下假设模型(见图3)。 图3假设模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针对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对哈特等人的研究作了验证性研究和比较研究,并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差异作初步的探讨。 其中,X1为不可知控制;X2为内控-依赖他人;X3为成就状况;X4为能力评价;X5为能力情感;X6为内在主导动机定向。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量表为Harter1992编制的动机定向量表和能力-情感量表、Har-ter1982编制的能力评价量表和Connell1980编制的控制知觉量表,并重新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筛选出合适的项目,修订后量表的分半信度及用斯-布公式的校正值见表1。 实验被试为北师大实验小学五年级三个班(有效被试100人)和北大附中初中二年级三个班(有效被试129人)。实验结果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表1量表校正前后的一致性系数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假设模型(见图3),建立如下回归方程组,并分别对总体被试和中、小学生被试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缺失值用样本的平均数代替,自变量的移入概率PIN=,求得各个方程的标准回归系数(即Beta系数)即为模型的路径系数。具体分析如下: (一)总体路径模型的建立、分析与讨论 首先对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总体路径模型(见图4)。 图4总体路径模型 从总体模型上分析,本研究与哈特等人的总体模型有如下一致与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不可知控制对内控依赖他人、能力评价对能力-情感、能力情感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与哈特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Harter,1984;1992)。 2.不同之处: (1)在本研究中,不可知控制对成就状况的影响以及成就情况对能力评价的影响不显著,在哈特等人的研究中,这两条路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Hater,1984);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文化背景和当前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的差异所致; (2)不可知控制对能力评价以及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是本研究总体模型所特有的,在哈特的总体模型中,不可知控制对能力评价和动机定向均无直接影响。这从另一侧面反应了认知判断过程对能力评价以及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在哈特的中学生路径模型中,这两条路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Harter, Connell,1984); (3)能力评价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以及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是本研究所特有的,在哈特的总体模型中则没有发现能力评价对动机定向以及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这与阿特金森和詹姆斯的研究是一致的,即能力知觉强激发内在动机定向,而能力知觉差激发外在动机定向(James,189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在中等动机水平以下,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即内在动机定向),则越容易有成就(Atkinson,1976)。 (二)中小学生路径模型的建立、分析与讨论 根据假设模型,分别以中、小学生被试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两个路径模型(见图5)。 图5中小学生路径模型 图5中的小学生路径模型与哈特等人的研究比较,有如下一致与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本研究中,不可知控制对内控依赖他人、能力评价对能力-情感和动机定向、内控-依赖他人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与哈特等人的研究相一致(Harter,1984;1992)。 2.不同之处: (1)在本研究中,不可知控制对成就状况的影响以及成就情况对能力评价的影响不显著; (2)能力-情感对动机定向无直接影响; (3)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是本研究所特有的,在哈特的总体模型中则没有发现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和詹姆斯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Atkinson,1976;James,1892)。 图5中的中学生路径模型与哈特等人模型的比较,有如下相同与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不可知控制对内控依赖他人和能力评价、能力评价对能力-情感和动机定向、能力-情感对动机定向的直接影响与哈特等人的研究相一致(Harter, Con-nell,1984;Harter,1992); 2.不同之处: (1)在本研究中,不可知控制对成就状况的影响以及成就情况对能力评价的影响不显著; (2)内控-依赖他人对成就状况和动机定向的影响是本研究所特有的。内控-依赖他人对成就状况的影响为负性,即内控的学生成就状况不好,而依赖他人的学生成就状况则好;内控-依赖他人对动机定向的影响是正性的,内控的学生成就情况往往是在内在动机的支配下获得的,而依赖他人的学生的成就状况往往是在外在动机的支配下获得的,这一结论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 (3)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是本研究所特有的,在哈特的总体模型中则没有发现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 (三)中小学生路径模型的发展差异 从图5的两个模型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路径模型在路径数目和路径系数的强度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不可知控制(X1)对能力评价(X4)和动机定向(X6)的影响是中学生所独有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中、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缺乏学习经验,认知水平也没有发展成熟,而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认知水平也趋于成熟,具备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会表现出这种差异,哈特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Harter, Connell,1984); 2.内控-依赖他人(X2)对成就状况(X3)的影响是中学生所独有的。而且在中学阶段,内控-依赖他人对成就状况的影响是负性的,即内控的学生的成就状况不如依赖他人的学生的成就状况好。这种负性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当前学生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即中学生的成就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至于主动性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能力-情感(X5)对动机定向(X6)的影响是中学生路径模型所独有的,并间接影响学生的成就状况。这说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要比小学生较为复杂,这与哈特的研究也是一致的(Harter, Connell,1984); 4.在路径模型的强度上,中学生路径模型中不可知控制对内控-依赖他人和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影响要比小学生路径模型中的影响强(小学生路径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分别为P21=,P36=;中学生路径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分别为P21=,P36=),这说明不可知控制对内控-依赖他人的影响以及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一方面部分地验证了哈特等人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发现了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业成就、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上与国外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四、结论 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发现不可知控制对可知觉控制和能力评价以及动机定向的影响均为负向的,能力评价对情感变化和动机定向、情感变化对动机定向的影响均为正向的,这与哈特等人的研究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知控制对成就状况、成就状况对能力评价均无显著的影响,这与哈特等人的研究是不一致的; 2.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在学业成绩、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判断过程(即不可知控制)和能力情感的发展差异上,即中学生与小学生比较,中学生更多地采用认知判断进行成就归因和能力评价,并影响到学生的动机定向,而小学生认知判断只影响到成就归因,对其他方面均未发现影响;情感变化在中学阶段要比小学阶段更为复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机定向,而小学生则没有这种影响; 3.在本研究的路径模型中,不可知控制对成就状况、成就状况对能力评价均未发现显著影响,这可能是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差异所致;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影响以及中学生模型中可知觉控制对中学生成就状况的负性影响是本研究所特有的,这从一方验证了动机定向对成就状况的直接影响的理论构想,同时也反应了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不利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压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外在学习动因达到平衡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说 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本《标准》是在各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郭念锋、张建新、姜长青。参加审定的主要人员有:陈蕾、李克、许又新、张伯源、刘福源、胡顺之、李鸣杲、皇甫恩、黄铎香、马建青、何缨 、陈学儒、马欣良,在此一并致谢。 五、本《标准》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自2001年8月3日起试行。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1. 职业概况 职业名称 心理咨询师。 职业定义 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职业环境 室内、常温。 职业能力特征 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思维判断能力:非常重要 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重要 自我心理平衡能力:重要 交往控制能力:重要 计算能力:一般 基本文化程度 中专毕业(含同等学历)。 培训要求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心理咨询员不少于720标准学时,心理咨询师不少于520标准学时,高级心理咨询师不少于320标准学时。 培训教师 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 培训场地及设备 教学条件完善的标准教室,心理咨询示教设备。 鉴定要求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申报条件 ——心理咨询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2)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5年并能出具可靠证明者。 ——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毕(结)业证书者;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大专毕业;或其它专业本科毕业,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3)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中级职称,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高级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本科学历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在国家核心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两篇以上者; (2)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硕士学位,见习本职业工作半年以上,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在国家核心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者; (3)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博士学位,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毕(结)业证书者;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副高职称以上,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鉴定方式 本职业各级别的鉴定都包括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和实际能力考核两项内容。 (1)理论知识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提取,按标准答案评分。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2)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实际能力考核,采用专家组面试评定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心理评估,案例分析,咨询方案制定和交谈技巧。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实际能力考核,采用专家组综合评审方式进行,考生应提前三个月上报个人业绩资料(著作、论文、专利和研究成果证书)和单位出具的推荐意见。 (3)单项成绩合格者,成绩保留2年。 (4)已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正高职称,正在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可不参加理论知识综合考试,由单位推荐并直接向专家组提交个人业绩资料申报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由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审。 考评人员和考生比例 (1)理论考试:20名考生配1名考评人员。 (2)实际能力考核:1名考生配3名考评人员。 鉴定时间 理论考试120分钟,实际能力考核60分钟。 鉴定场所设备 标准教室。 2. 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 职业守则 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职业道德 (1)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5)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6)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①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时的限度; ②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③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④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基础知识 普通心理学 (1) 普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普通心理学简史; (2)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心理活动的意识性特征——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人格。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简史; (2)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认知与归因,社会动机,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与家庭。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发展心理学简史; (2)基本理论; (3)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4)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异常的评定标准; (3)常见心理障碍; (4)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测验学 (1)心理测验学简史,心理测验的概念与分类,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 (2)智力测验; (3)人格测验; (4)心理评定量表。 咨询心理学 (1)咨询心理学的工作对象、任务与方法; (2)咨询心理学的工作范围;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4)心理咨询的分类。 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 (1)劳动法基本知识; (2)民法通则中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关的法律条文(如隐私权、人身权等等); (3)现行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条文; (4)治安条列中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条文;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条文。 3.工作要求 本标准对各级别的工作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内容。 心理咨询员 一、心理诊断 (一)初诊接待 1.能按心理咨询原则完成对求助者的初次接待工作 相关知识: (1)咨询员的仪态和礼貌语言知识 (2)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知识 (3)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方式知识 (4)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 2.能进行摄入性谈话 相关知识: (1)心理学的谈话法知识 (2)摄入性谈话的技巧 3.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相关知识: (1)主意心理测验的性质和使用范围 (2)心理测验的针对性原则 4.能进行初诊资料的整理 相关知识: (1)咨询材料的整理格式 (2)初诊中应收集的资料内容 (二)初步诊断 1.能依据初诊资料,做出精神病和非精神病的判断 相关知识: (1)变态心理学知识 (2)发展心理学关于不同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知识 (3)普通心理学关于注意品质和情绪的一般知识 (4)精神病与非精神病判断原则 2.能依据所获资料和心理评估结果判断 相关知识: (1)判断心理测验结果的知识 (2)心理健康水平的判断指标 3.能向上级咨询师提出诊断报告 相关知识: (1)心理——行为障碍不同程度的划分标准 (2)心理——行为障碍系统分类诊断 二、心理咨询 (一)咨询方案的制定 1.能把握心理咨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关知识:各类症状相关性的知识 2.能进行咨询失误的处理 相关知识:处理咨询失误的知识 (二)咨询工作的实施(个体咨询) 1.能运用谈话法,做心理疏导 相关知识:治疗性谈话法知识 2.能进行咨询效果的初步评定 相关知识:咨询效果评估标准的知识 3.能协助上级咨询师整理咨询案例 相关知识:心理咨询文档工作的知识 (三)心理咨询的实施(团体咨询或小组咨询) 1.能在指导下见习团体咨询 相关知识:团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2.能实施团体咨询 相关知识:团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3.能进行见习咨询效果鉴别 相关知识:团体咨询效果鉴别的知识 三、心理测验 (一)智力测验 1.能进行韦氏测验 2.能进行瑞文测验 3.能进行比奈西蒙测验 (二)人格测验 1.能进行MMPI-2测验 2.能进行16PF测验 3.能进行EPQ测验 4.能进行CPAI测验 5.能进行UPI测验 (三)心理评定量表 1.能进行SCL-90测验 2.能进行SAS测验 3.能进行SDS测验 (四)群体心理测验的实施 能在指导下见习团体心理测验 相关知识:群体心理测验的基础知识 四、其它 工作内容:心理咨询的其他辅助工作 技能要求:能协助上级咨询师进行文档处理工作 相关知识:文档工作的基础知识 心理咨询师 一、心理诊断 (一)初诊接待 1.审查心理咨询员提交的各类报告 (1)申请心理测验的报告格式的知识 (2)诊断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方面的知识 2.能使用谈话法外的方法,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心理 相关知识: (1)神经症专用测验知识 (2)精神病专用测验知识 3.能鉴别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相关知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二)初步诊断 1.能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定性 相关知识:精神病学基本知识 3.经过综合分析给出初步诊断 相关知识: (1)心理诊断学、精神病诊断和临床心理鉴别诊断的知识 (2)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鉴别的知识 (三)确定诊断与鉴别诊断(除外重型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并转诊) 1.能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给出诊断 相关知识:中国和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知识 2.一般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做出鉴别诊断 相关知识: (1)症状的外在表现、内在体验和动机之间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心理学知识 (2)心理紊乱的系统分类诊断的知识 (四)病因诊断 1.能寻求引发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相关知识: (1)躯体疾病的心理特点的知识 (2)身心反应的知识 2.能寻求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相关知识: (1)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关系知识 (2)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知识 (3)个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知识 3.能寻求引发心理障碍的认知因素 相关知识: (1)判断不良认知倾向的知识 (2)判断不良人格倾向的知识 二、心理咨询 (一)咨询方案的制定 1.能确定心理咨询切入点和切入方式 相关知识: (1)临床心理学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 (2)各种不同心理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 2.能进行咨询阶段的划分 相关知识: (1)不同心理问题改善过程的知识 (2)判断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知识 3.能确定咨询效果指标并进行效果评估 相关知识:效果评估的基本知识 (二)咨询工作的实施(个体咨询) 1.自然导入引导性心理咨询 相关知识:谈话法自然导入的知识 2.控制咨询方向,占据主动地位 相关知识: (1)临床心理学有关谈话法的知识 (2)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的知识 3.能启发、引导来访者独立思考独立 相关知识:社会心理学人际互动的知识 4.能捕捉来访者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激励主动性 相关知识:动机激励的相关知识 5.能正确指导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相关知识:心理卫生学知识 6.能对心理咨询进行阶段性总结 相关知识:临床心理学效果评定的知识 7.能提出进一步咨询的问题,布置“作业” 相关知识: (1)临床心理学关于咨询反馈信息的知 (2)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和自我管理的心理学知识 8.能确定下一阶段咨询的方向 相关知识: (1)咨询关系影响咨询成败的知识 (2)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应用知识 9.能进行咨询过程结束后的效果评定 相关知识: (1)咨询关系与疗效 (2)被社会接纳程度与效果的关系 (3)自我接纳程度与效果的关系 10.能根据效果指标进行咨询失败的处理 相关知识: (1)咨询效果鉴别的基本知识 (2)心理咨询相关法律的知识 11.能确定远期咨询的效果 相关知识: (1)社会心理学关于随访调查的知识 (2)心理学关于自身比较行为测验的知识 (三)心理咨询的实施(团体咨询或小组咨询) 1.能进行团体咨询的设计 相关知识: (1)心理问题归类的知识 (2)个体心理问题归纳原则与步骤的知识 (3)团体心理咨询的知识 2.能进行团体咨询实施 相关知识: (1)社会心理学人际互动和人际沟通的一般知识 (2)社会心理学从众与引导知识 (3)归因与决策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4)小团体文化作风的形成与功能知识 (5)咨询师在团体咨询中角色与作用的知识 (6)团体咨询与个别指导的知识 3.能进行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效果评估的心理学知识 三、心理测验 (一)量表的分数与转换 1.能编制量表 相关知识:测验的常模及分数转换知识 2.能进行测验分数的转换 相关知识:测验的常模及分数转换知识 3.能把握建立常模的过程 相关知识:测验的常模及分数转换知识 (二)测验的信度、效度与项目分析 1.能进行信度分析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的技术分析知识 2.能进行效度分析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的技术分析知识 3.能进行项目分析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的技术分析知识 (三)测验结果的解释 1.能根据智力测验的一般原则进行解释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结果的基本分析方法 2.能根据人格测验的一般原则进行解释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结果的基本分析方法 3.能根据心理评定量表的一般原则进行解释 相关知识:心理测验结果的基本分析方法 (四)群体心理测验的实施 能进行团体心理测验 相关知识:团体心理测评的知识 四、其 他 工作内容:指导心理咨询员工作 技能要求:能示范心理咨询过程 相关知识:国内外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 高级心理咨询师 一、心理诊断 (一)初诊接 1.能向下级心理咨询师示范初诊接待的全过程 相关知识:临床心理学全部诊断程序和理论依据的知识 2.能够向下级咨询师示范并讲解如何形成初步诊断、如何考虑下一步处理意见 相关知识:临床心理学全部诊断程序和理论依据的知识 (二)会诊 1.能主持会诊 相关知识: (1)会诊的各项原则、会诊方式的知识 (2)区分不同变态人格的知识 2.能参与会诊 相关知识: (1)心身疾病的知识,躯体疾病的知识 (2)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疾病的知识 (三)病因诊断 1.能挖掘并向下级心理咨询师解释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相关知识: (1)人类社会属性的理论知识 (2)生活方式影响心理与行为的知识 2.能挖掘并向下级心理咨询师说明引发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 相关知识:认知对情绪和行为调节作用的知识 3.能挖掘并向下级心理咨询师讲解引发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相关知识: (1)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知识 (2)生物周期节律性的生物学知识 (四)疑难案例分析 技能要求:能进行剖析案例并讲解 相关知识:人类的生物、社会、心理属性之间辨证关系的知识 二、心理咨询 (一)咨询方案的制定与修正下级心理咨询师的方案 技能要求:能审定下级心理咨询师对疑难案例的咨询方案 相关知识: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 (二)咨询工作的实施(个体咨询) 1.能正确使用权威效应实施各类催眠术 相关知识: (1)暗示理论 (2)清醒状态下暗示作用的理论知识 (3)心理咨询以及催眠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知识 2.能对下级心理咨询师的阶段性咨询效果进行评价 相关知识:疗效鉴别的理论知识 3.能对心理咨询师最终咨询效果进行评定 相关知识:疗效鉴别的理论知识 (三)咨询的实施(团体咨询或小组咨询) 1.能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的指导 相关知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知识 2.能评估咨询效果 相关知识:团体咨询效果评定的理论知识 三、心理咨询 (一)翻译国外测验工具 1.能翻译项目 相关知识:相关专业外语知识 2.能翻译国外编制的量表 相关知识:相关专业外语知识 3.能翻译国外制定的常模 相关知识:相关专业外语知识 (二)编制心理测验 1.能建立项目库 相关知识:心理统计学知识 2.能进行项目选择 相关知识:心理统计学知识 3.能掌握量表分数标准分 相关知识:心理统计学知识 4.能建立常模 相关知识:心理统计学知识 5.能编手册 相关知识:心理统计学知识 (三)群体心理测验与特殊问卷的实施 1.能参与修正和编制团体问卷和量表 相关知识: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特殊群体划分的理论知识 2.能实施群体特殊问卷 相关知识: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特殊群体划分的理论知识 三、其他 (一)业务督导 1.能制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计划 相关知识: (1)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 (2)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 (3)心理问题分类和心理疾病诊断的知识 (4)临床心理学国际、国内最新发展动态知识 2.能指导心理咨询师的理论学习和审核下级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案 3.能组织心理咨询师进行个案分析、专题讲习班和点评难点 4.能参与心理咨询师业务考评和年检 (二)工作实践督导 1.能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业务能力进行检查、指导 相关知识: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互关系的知识 (2)各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法的知识 (3)咨询效果的鉴别知识 (4)国际、国内最新咨询手段与心理治疗方法的知识 2.能对心理咨询师的业务能力定期评估并指出努力方向。 3.能指导下级咨询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下级心理咨询师个人心理健康的督导 1.能评估下级心理咨询师个人心理素质,指出薄弱点。 相关知识: (1)督导的职责与责任界限的知识。 (2)本职业活动对从业者个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知识。 2.能指导下级心理咨询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协助排除因职业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 3.能指导下级心理咨询师,提高个人心理平衡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首先第一步必须得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学时后,获得国家级CETTIC证书; 心理咨询培训使用教材及课程内容 使用教材:采用由劳动部统一组织专家编写的,专门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全国统一教材??《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远程培训内容: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等;操作技能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心理咨询技能 第二步,在获得国家岗位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后,您可以向培训机构提出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报考申请; 第三步,凭着艰辛卓绝的努力,顺利通过全国鉴定考试,您将获得全国通用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助人助己的从业之路。 第四步,目前一些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在学员参加完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后,就与学员‘一刀两断’了;一部分拿到职业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也以为从此自己的从业之路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和不断接受督导,才能不断成长的,培训机构和学员们都需要加强和提高“除了接受国家职业认证培训外,还必须不断提供和接受见习实习、继续教育、督导、执业支持服务”的意识

用实验法的体育研究论文

对学习排球技,战术的心得,体会目前,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重视,排球在体育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许多学校,排球已成为体育课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广大学生都比较喜欢该项运动,许多学校体育课中都把排球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也把排球作为学校业余训练的主要项目。各省、市、自治区教委也陆续修订了体育竞赛制度,排球被列为竞赛项目之一,定期举办中学生排球赛。除了加强开展一般的排球活动外,有选择地在条件较好、排球活动开展的较好的学校重点建立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所有的这些,都为排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契机。这学期,我们也重点学习了排球的双手垫球,对此,也有了略微的体会。垫球是排球运动的基本动作之一,是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关键性技术,也是排球运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没有垫球就没有进攻和防守,它是组织进攻的基础,接好发球,有利于打好接发球进攻战术,否则就会陷入被动和失分,接好扣球,有利于防守反击的组织。因此,垫球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技术,是稳定队员情绪,鼓舞队员士气的重要手段。正面双手垫球是排球教学基础中的基础。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提高其灵敏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在竞技比赛中也能以它为基础,提高一传到位率,从而为各种进攻战术的组织起保障作用,甚至可以直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战术。因此,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既是排球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术,也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中学排球运动水平较低的现状又决定了正面双手垫球成为他们最常用的技术。因而,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基本技术和要领对提高排球教学和实战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排球,我们需注意:1.使练习者明确垫球一瞬间时身体,双臂双手腕的动作正确做法,了解手臂垫球的正确部位。2.明确垫球动作,掌握正确的垫球手臂部位,培养球感。3.养成垫球后必须放开手的正确动作的确的习惯。4.让练习者上下肢配合用力击球,培养掌握其垫轻重不一的球的能力。5.培养双脚移动能力,避免双脚一直站立不动进行垫球的错误动作。6.使练习者掌握左右移动垫球时,身体要保持含胸提肩收腹屈膝下蹲的正确姿势和双手臂和臂面垫球时调整角度的动作。7.培养练习者快速反应能力和进行低姿位的下蹲脚跟提起离地的身体动作来垫球。8.培养判断能力,及时快速移动能力,双人配合协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出现屈肘,抬、掀臂和用腕垫球等动作。正面双手垫球要求两臂夹紧,前臂肌肉适度紧张,用两臂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的部位所形成的平面垫球。这个部位较大,较平,肌肉敏感,控制球比较有利。但多数同学由于初学垫球,常出现用腕部垫球和抬、掀臂、屈肘等动作,导致垫球不稳,难以控制球路。两前臂间隙过大,全身动作不够协调。正确垫球要求两臂夹紧,提肩含胸,挺肘压腕,前臂肌肉适度紧张,使两前臂尽量靠拢,成为整体,形成有力的控制面,并靠下肢蹬身发力接球。 初学阶段对于能否较快地正确掌握垫球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供以下的方法来多做练习:意念练习法,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反复进行思维想象,借以引起神经、肌肉系统和运动器官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效果。③其具体方法是:学习时,教师首先将排球技术动作介绍并演示一遍,使学生对将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在脑海里留下直观的技术动作的形象印迹。在教正面双手垫球时,先做徒手的动作示范,但并不讲解,请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仔细观察。之后再请学生谈对动作要点的理解,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大部分学生对动作要领有所领悟后,再让学生观看1~2次的教师徒手示范,然后要求所有的学生闭上双眼,静下心来想动作要领,大约1分钟左右。休息半分钟,然后让学生再闭上双眼,边想边做徒手的模仿练习,大体做对动作即可。时间1~2分钟。此时教师应进行辅导、纠正动作。请模仿的相对较好的学生出来示范,并交流心得。在学生明确了练习要求和方法后,进行分组练习。此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只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直接练习的教学方法,它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先对动作的概念等有了具体的认识后才让其模仿。由于身体是靠大脑控制的,脑子中先有了对动作的直观认识后,再做动作就标准多了;而且,可以让做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资源共享,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明显提高了,进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另外,运用意念训练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动作,并在适当时候用语言提示进行辅导,并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个别纠正。而且每次课都要把意念训练和身体训练相结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手段。臂下夹球练习法:方法是:练习者作好垫球动作之后,同伴将一排球置于其臂下,然后做正面双手垫球的相关徒手练习动作。可以结合垫固定球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垫球部位和击球点,并体会肢蹬伸发力的感觉;还可以结合一些小竞赛来提高学生做此练习的积极性。臂下夹球练习法适合在学生初步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时运用,可以有效的固定练习者的垫球动作,避免抬、掀臂、屈肘和两臂间隙过大等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出现。因为做臂下夹球练习时,手臂必须紧张才能夹住球并做其他动作。如果两臂间隙过大,很容易就变成是两臂抱球而不是臂下夹球。而且在夹球做其他动作时,由于身体起伏的变化,学生为避免球下滑,前臂必须适度紧张并向靠近身体一侧用力,因为仅靠上臂的长度和力量是不可能把一个标准排球夹住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下肢蹬伸发力和全身协调用力的顺序,从而提高正面双手垫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相信,在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认真学习下,我们一定可以学好排球。

对不起哎。我现在是初中生。

高校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 为了提高高校篮球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改革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反馈教学法,通过实验前测、中测和后测的途径,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测评成绩和成绩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元反馈教学法;篮球技术教学;教学质量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指依托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结合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的教学方法[1],其主旨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的多元性、互动性,摆脱传统的注入型教学,在师生合作的氛围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合理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为目标,突出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及时性,使教师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一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篮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在篮球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提倡现代体育教学的多元性,要求学生在技能学习中,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广西财经学院2016级公体篮球选项课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其中2016级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每班25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阅读专著书籍及检索期刊,收集“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验法。实验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分别进行32学时的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组教学由研究者担任,对照组教学由教研室选派一名多方面与研究者相当的教师担任。两组的教学均保证在教学人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上的一致性。整个教学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和后测的实验设计。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基础运动水平和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实验中对两个班进行篮球技术水平测试,实验后进行篮球技能考试。两个班的所有考核内容均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同时进行。数理统计法。对前测、中测和后测收集的数据,采用建库并作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和干扰,把学生的身体基本情况指标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指标作为前测指标,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属于实验的前馈信息[2]。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和篮球运动能力有关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至少从身体形态角度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方面不会给本实验造成干扰,实验内部的效度较高。实验中测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期,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中发现,实验组的四个技术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好于对照组,且它们在五组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鉴于此结果可以解释为:实验组学生随着多元反馈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深入,他们更容易获得来自于自身、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课堂中也更容易形成频繁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教师能根据评价结果,有目的性的做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了解自身技术动作的完成信息,促进阶段目标的达成。同样,在每个技术环节或单元结束时,教师亦可根据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的继续进行反复巩固、反复反馈,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整个技术环节。实验后测结果分析。本次实验通过32学时的教学实践,作最终的篮球技术测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的4个单项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单项成绩平均高出分,且呈现出显著性意义(P<)。由此可见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掌握技术动作的达标水平及动作规范程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虽然实验结束后,不同组别的学生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测评成绩变化的影响,这里整合实验中期、后期的两次测评结果,作两类成绩的对比差值,得出:实验组的实验后期平均成绩,比其实验中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同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实验组高出对照组,实验组成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造成以上结果的整体分析:(1)从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上来解释。在多元反馈教学法作用于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3种反馈渠道:第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第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第三,学生的自我反馈[3]。这3种反馈渠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和交流,又能保证教师对绝大多数学生实施的帮助,这种帮助体现在教师重点的直接指导,体现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体现在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多元反馈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或同伴的帮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再加上教师的评价与鼓励,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创造出更为融洽的教学氛围。(2)从“多元反馈教学法”更易于遵循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阶段[4],这是一种依靠不断练习而获得的一种运动能力。在整个技术形成的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动作技能反馈,能帮助学生在做动作时获得必要的信息情报,通过比较标准动作,即可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或一直在没有信息反馈的状态下学习,学生极易产生懈怠心理,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自始自终地贯穿动作反馈信息、能知道自身动作的缺点或阶段成绩,那么将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3结论与建议

结论。“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作用于对照组,实验组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多元反馈教学法”可以通过3个反馈渠道和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能够创造出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实现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及时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能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实验证明,此教法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推广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运军.控制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管理[J].现代交际,2017(13):138.

[2]单曙光.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张全宁,赵新民.“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篮球教学实验研究[J].运动,2011(24):80-82.

[4]余世皓.武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