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走在羌塘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4 14:47:25

与走在羌塘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科普专栏

气象灾害对

高原农牧业

影响知多少?

如果把青藏高原比作地球上的

巨大宝石,

那么气象及次生灾害就是

笼罩在这块宝石上,

挥之不去的阴影。

青藏高原是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

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青藏高原成为

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

这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

当地农牧业。

常见灾害有哪些?

雪灾、干旱、大风、冰雹、雷电、强降温

这些都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山洪、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

都是常见的气象次生灾害。

两者的危害性有何不同?

气象灾害的危害面积较大,

农牧业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而山地灾害活动则表现出

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和群发性,

对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影响较大。

青藏高原为何多灾害?

青藏高原海拔高,

自然条件与同纬度其他地区差别很大,

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很强,

气温较低,而且由于高原上

地形复杂多变,

导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频繁。

比如,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对流强烈,气温低,气温日变化大,

因此经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天气。

又比如,

高原上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

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很少,

因此一旦发生强降水,

诱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很大。

再比如,

高原终年在高空西风急流控制下,

常出现大风。

青藏高原灾害之“最”

这些灾害,可是有几个之“最”呢!

小本本记下来!

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雪灾

灾害

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

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

多发区

雪灾在青藏高原有两个高发中心,

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

另一个,

则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

危害

雪灾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牧区冬春季节,

给当地农牧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带来很大的威胁。

冬春季节,

青藏高原牧区经常出现

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

加之雪后强降温,

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雪灾,

其危害极其严重。

在青藏高原上,

雪灾影响面积通常

可达20~30万平方公里,

甚至更广更大。

因降雪时间长、强度大、温度低,

积雪会覆盖草场,

并且在表面结一层冰壳,

不易融化,

使得家畜无法出牧,膘情会急剧下降,

甚至大量家畜在饥寒交迫中死亡。

积雪不但覆盖了草场,也阻断了道路,

给减灾救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牲畜在严寒中无法觅食,

还要承受风雪的袭击,往往会大批死亡,

尤其是幼畜和怀孕的母畜,

有时甚至导致很多牧户在几天内所有牲畜全部死亡。

同时,大雪常常封路、封山,

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防灾抗灾等

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国发生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

大风、雷电和冰雹

多发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雷电和冰雹

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区;

其中,阿里大部、那曲大部、青海西南部

以及果洛与甘孜交界地区

均是我国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那曲中北部、阿坝西北部

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

雷暴日数最多地区;

青藏高原同时也是我国

冰雹发生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

危害

大风、雷电和冰雹灾害

主要集中发生在6~9 月,

这些灾害往往也会对当地人员和财产

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大风

大风常将刚生长的作物吹走或掩埋,

甚至使农田覆盖上

20 ~30cm 的沙土层。

对生长中后期的作物,

则会造成大片倒伏,

产生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大风及风沙对畜牧业的危害也很大,

会使牧草的生长受到影响,

降低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同时,大风还会加剧土壤蒸发,

加重干旱,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

连续的大风天气还会

导致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染上疾病。

雷暴

雷暴经常同其他破坏性天气同时发生,

虽然持续时间短,

但对农牧区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

冰雹

冰雹会使农作物受到损伤,

破坏作物正常机能或打落果实,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冰雹对牧草的危害也非常大,

严重时会影响牧草再生,

破坏牧场设施,

危及出牧群众和家畜的安全。

同时,冰雹过后,会使土壤严重板结,

造成草原植被损伤,

破坏生态平衡,诱发草原病虫害。

夏河扎油乡冰雹使农作物受损

此外,干旱和强降温也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干旱

多发时节

青藏高原降水主要来自

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5~9 月为湿季,

10 月到次年4 月为干季,

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于湿季。

因此,青藏高原经常发生大面积的干旱,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

多发区

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

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及青海、

四川与西藏交界地带是两个旱灾多发区。

这两个地区年平均干旱的频率

在50%以上,

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干旱。

危害

青藏高原上的干旱可以分为春旱和夏旱,

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对农作物及草原牧场的影响都比较大,

还经常会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

春旱

由于青藏高原上的灌溉设施

相对比较落后,

大多数地区是靠天吃饭,

一旦发生春旱,

会严重影响春播作物的

播种、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发育。

春旱还会造成牧草返青期推迟

或延缓其生长速度,

导致牲畜食物匮乏、饮水困难。

夏旱

如果雨季开始偏晚,

那么青稞、小麦在拔节之际

就得不到足够的水分,

会影响作物的早期生长,

同时,也会推迟牧草的返青,

不利于及时放牧和抓膘。

雨季中的间歇性干旱,

一般发生在盛夏时期,

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

而此时又正逢春播作物

抽穗、灌浆的需水关键时期,

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使穗、粒数减少,

同时也会使秕粒数增加,

造成严重减产。

干旱导致临潭蚕豆、土豆受灾

强降温

强降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

11 月至次年3 月,

往往在大雪以后冷空气南下时产生,

可以在24 小时内。

降温10 度以上,

此时家畜正处于半饥饿状态,

一旦遇上降温天气,

可能造成大批家畜生病或冻死,

尤其是母、幼畜死亡更为严重,

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洪涝、滑坡和泥石流

多发区

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

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

藏东南、川西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

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

三江地区、横断山脉地区

和湟水河流域;

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

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高原腹地。

尕海镇加仓村阴山牧道冲毁

山洪使拉仁关乡则岔村尼玛小桥

严重倾斜,成为危桥

危害

青藏高原上的洪涝与地质灾害

相比我国东部地区来说,

发生的频率不算很高,

但由于坡度大,地质条件不稳定,

所以一旦发生,危害巨大。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山高坡陡,

强降水形成的洪水汇流时间短,

所形成的洪水虽然短暂,

但强度很大,

经常形成山洪暴发,破坏建筑物,

淹没农田,并使人、畜伤亡。

被洪水冲垮的河堤

洪涝导致郎木寺寺院护坡坍塌

危害为什么那么大?

产业结构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青藏高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大多以牧业为主,

种植业和加工业都不发达,

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地形限制

受地形的制约,

人类密集活动区多位于

地势较为平坦、交通方便的河谷地区,

这些地区也是滑坡、泥石流

和山洪的危险区,

一旦灾害发生, 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发生在河谷中的丹巴泥石流

防灾意识薄弱

青藏高原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可以做什么?

1

开展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估,

提高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2

重大工程应注重源头避灾,

切实重视灾害勘察, 准确判识潜在风险。

3

确定合理开发度, 适度利用资源,

确保安全、持续发展。

4

建立涉灾部门协调机制,

增强民众灾害风险意识,

提高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出 品: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人类福祉的综合评估课题组)

指导老师:董孝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制 作:钟燕川(四川省气候中心)

张玉芳(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王庆莉(甘孜州气象局)

参考文献:

[1]高懋芳,邱建军.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08):101-106.

[2]崔鹏,苏凤环,邹强,陈宁生,张镱锂.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J].科学通报,2015,60(32):3067-3077.

牛是辟地的功臣,也是各种怪的神兽。而在人间,牛又是皇室贵族的更高祭品,同时它也是农耕的牲畜。在十二生肖中,牛虽然位居第二,但是牛却自带王者之气。说起十二生肖,提起牛气,都是以属牛的人为先,因为他们似乎一出生就是牛人,据说牛年出生的人带有天生的霸气与侠客气息。

一、“丑”与“牛”的完美搭配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千百年来牛是人们最为亲密的伙伴之一。牛虽然力大无比,但是总给人一种忠厚老实的印象,它们对饲料的要求要低于马和羊,但却任劳任怨地进行着高产作业。

十二生肖中,牛对应的地支是“丑”,所以我们习惯称其为“丑牛”。当然这里的“丑”不是美丑的丑。在甲骨文中,丑的字形像是要抓东西的手一样,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认为,地支的丑就是手的意思,同时许慎还认为丑指的是预备之意。

丑字对应的是农历十二月,这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可以说丑时预示着春季即将到来。而预备之意如果扩展来解释,可是代指古代准备时的前期工作,而在商代时,牛又是重要的祭品,作为祭品的牛自然就与丑字有了 。

牛在古人的心里代指力大无穷之意,司马迁的《史记》就记载,商纣王力大无穷,有九牛之力,古人都知道牛的力气巨大,所以也习惯用九牛来称呼力量强大的人。

二、对牛的驯化与“崇拜”

其实从牛的分类来看,今天的黄牛、牦牛、水牛等都是经过人类驯化之后家牛的一种,而家牛的祖先是未被驯化的野牛,野牛是一种身体庞大,且反应力超群的动物。这就有点像今天地区的野牛,这种野牛生活在羌塘草原,即北无人区的高寒高海拔地区,野牛生性暴躁,且速度极快,具有非常强的攻击性。当它们看到疾驰在高原上的汽车时,经常会进行攻击性的行为。

生活在羌塘高原的野牛

所以在牛未被驯化的时代,野牛的强壮与凶猛是很多动物无可比拟的,尤其是牛的两个犄角就是它们的攻击武器。在苏美尔人的史诗《吉尔美什》中记载,牛能够制造与海啸。而《史记》当中记载,炎帝就是牛首人身的模样,说明古人对牛很早就有了崇拜。

据史料记载,商代之后,牛开始渐渐被人们所驯化,同时随着圆形轮子战车的传入,牛车就诞生了。后来牛车就成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不过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牛的驯化,可能在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就已经完成。商代之后牛车的出现,可能恰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牛的驯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唐代牛车佣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事业的开展与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牛拉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而此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倚重于对牛的使用,同时对牛的崇拜也不断加深。在上海博物馆中珍着一件重要的文物:牺尊。这是西周人喝酒的器具,这尊牺(牛)的鼻子上挂着一个铁环。这种牛戴鼻环的技术证明当时的人们对牛的驯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了。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牺尊

有句老话说的好,牵牛要牵牛鼻子,而那些不牵鼻子的牛则非常难以驾驭,更别说让它们认真耕田了。随着牛耕技术的发达,到了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生产技术,而此时牛开始被赋予新的意义。汉代之后牛开始与春天有了较多的 ,立春之时,很多地方都有“鞭春牛”的习俗,以此来表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对牛的敬重。

鞭春牛

三、辟祛灾的“开元铁牛”

牛作为春耕的主要生力军,形象也慢慢深入人心,立春代指春天的来临,意味着气象焕然一新,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牛的崇拜更是日益加重,牛渐渐被赋予了好运之意,一到春天,当时一些农村就有抢牛头的习俗,古人相信抢到牛头的话,就是一年好运的开始。

当然牛的作用可不止与好运、春耕有关,1989年的夏天,在今天山西运城的蒲城县就发现了著名的黄河铁牛,蒲城地区水流湍急,是黄河水灾频发的重要区域,水患经常会冲毁沿岸的桥梁与农田。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黄河故道旁放一只铁牛,而铁牛的作用就是祛灾消害。

这个铁牛是唐朝开元年间所立,相传当时的兵部尚书张悦上奏,认为蒲津渡的黄河桥年久失修,而蒲津关又是长安重要的军事屏障,为了永保长安到河东地区的交通不受水患的影响,于是就花大力气在这里铸造了铁牛,并亲刻“开元铁牛”四个大字。渐渐地,铁牛就被赋予了辟祛灾,保护一方平安的意义。后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兴起了在河边或江边铸牛的习俗,其目的就是希望牛可以永保一方水土不受水患的侵扰。

山西运城的蒲津渡旁的黄河铁牛

人们常说,牛年是十二生肖中最顺的年份,在很多地方依然还流行着“牛马年好耕田”的说法,它预示着丰收的年景与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所以2022 年的牛年我们期待着霉运走开,好运连连。

文史君说

在千百年的生肖演化过程中,牛一直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伙伴。牛虽然被赋予力大无比之意,但其性格却是忠厚老实,并且总是任劳任怨干着各种农活。人们对于牛的驯化起源于,到了商周之际牛已经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后来随着牛的广泛运用,人们开始赋予牛精神的崇拜,牛渐渐成为好运与避灾的代名词,而在牛年出生的人,似乎也自带这种牛气与好运。

参考文献

中国地理编辑部:《中华遗产》(生肖专刊下),2022 年第1期。

中国地理编辑部:《中国地理》(春节增刊),2010年特刊。

杨宽:《中术史概论》,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大学出版社,2022 年10月。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海出版社,2001年11月。

郑振满:《与秩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 :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 作品,未经 !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 络搜索,如有 烦请 ,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 ,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我们的!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以上就是与牛年最旺的生肖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的分享。看完什么年哪个生肖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羌塘草原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这里有多样的地貌戈壁、草原、湖泊、山川和美丽迷人的景色。

2,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 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3,藏北高原大草原

藏北高原大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高原,在那曲境内主要指羌塘大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4,鲁朗五寨景区

鲁朗五寨景区位于鲁朗林海内,是国家规划中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生态明珠。景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5,邦杰塘草原

邦杰塘草原是林芝第一纯牧草原风光,周围雪山连绵起伏,绿草成茵,犹如遮天的绿地毯,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白云,绿绿油油的草甸上点缀着一团团雪白的羊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邦杰塘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朗花海牧场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北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那曲高寒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羌塘草原

无语~看草原请去内蒙古~拉萨没有大草原的说~西线更是荒凉,草都没几根~东部那些林区,也没有草原,顶多有个高山草甸~~~

与甘南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裕固族婚礼婚礼在男家举行,但在婚前头天晚上,要在女家设宴,为待嫁新娘举行佩戴“头面”仪式。头面由已婚妇女在专唱少女歌的歌手的歌声中,随着歌词的顺序缓缓戴上。 送亲队伍出发时,新娘的脸是用手巾遮盖的,她所骑的牲畜由专人牵着。中途,由新郎的父母委托的能言善辩者率领迎亲队伍,在路上铺好毛毡,摆好酒肉迎候。先给新娘的长辈敬献哈达,斟接风酒,还要简要的介绍一下男方家庭酒席准备情况;对这些,送亲人有权表示不满甚至提出尖刻的刁难条件,还可掉转马头返回女家。遇此情况,迎亲人需拉住新娘长辈的马缰,并派骑手拦住回路,同时,要献上事先准备好的瓶酒及其他礼物,好言相请,直到对方一同上路。 到新郎家时,送亲方面要派七八名骑手绕着为新娘新立的帐绕三圈。这些人在绕圈时要想方设法弄断帐房拉绳,使帐房倒,以此奚落男家;而男家为了保住帐房,其姐妹弟兄则要在帐房内使劲敲打帐壁,以使外面绕圈者因坐骑受惊而无法接近帐房拉绳。绕圈仪式完毕,男家需有人为绕圈者接马,否则算是失礼,客人又会往回走。新娘进门时,由一妇女用手牵着,新郎手持小弓箭将已弦上的三支箭同时射向新娘。据说如果射中,二人便会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在年长者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分坐在一块洁白的长条毛毡的两头,首先向佛像叩头,尔后男女互拜。此时,人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红绸腰带给新郎系上,并在其腰上插一支缠有羊毛的熟肉羊腿,裕固人称作“尧达”。接着,由专人对“尧达”的来历进行一问一答的说唱。说唱内容还包括对民族历史的追溯,对新郎新娘的祝福等。此后,还要唱古老的婚嫁歌(裕固族叫“艾登”),人们在歌声中尽情地饮酒欢乐。与此同时,新娘的舅舅和姨姨要给新郎的父母交新娘,并将新娘的性格、脾气等一一向公婆说明,并将陪嫁物品交给公婆。这一天的喜宴一直要到客人们尽兴后方能散席。 东乡族婚礼东乡族婚礼 东乡族别致有趣的婚礼,与一段动人的传说有关。相传很早以前,东乡某地出了一条巨蟒,自称“王蟒”,食人嗜血,凶残为害。有一个叫鲁退的猎人想为民除害,但却一去不返,后来得知是被巨蟒生吞了。猎入妻子决心继承夫志,斩除妖娇。她一只脚上穿上白鞋,一只脚上穿上红鞋,带着蒙汗药酒,率领众人前往除害。行前,她和大家约定,她喊“哈利啊,宏呐!”,众人就挥刀向前,如果喊“折回阿,宏呐!“众人就迅速后退。她很快到了王蟒跟前,王蟒问她:“你来干什么?”她回答:“我是来找丈夫的!”王蟒骄横地说:“你丈夫被我吃掉了,你也不要回去了,留下来做我的妻子吧!”猎入的妻子沉着地回答:“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但你必须喝下七七四十九杯酒,这才能体现你的诚意。”王蟒平时就十分贪杯, 加之为猎人妻子的姿色所迷,所以欣然答应。于是,猎人妻子斟,王蟒喝,一杯又一杯,不一会儿,王蟒就烂醉如泥,颓然倒地。猎人的妻子连忙大喊:“哈利啊,宏呐!”,埋伏于附近的众人一拥而上,乱刀砍死了巨蟒。从此,这一带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现在,东乡族结婚,当新娘被迎娶进村的时候,宾客们竞相热情祝贺,其中总会有人领头高呼:“哈利!”,众人也会齐声应和,并有节奏的击掌拍臂,领头的做骑马式,左右跳动,前后旋转,众人也跟着时进时退,边喊边舞,气氛十分热烈。 ‘哈利”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但结婚时冲着新娘高喊“哈利”,却似乎是为了纪念那位对爱情坚贞不移,又很机智勇敢的猎人的妻子。

丝绸之路,毫无疑问是历史衍变的词汇之一,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周朝和秦汉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养蚕制丝的国家。公元前139年,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张骞带领一支队伍,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国进行友好访问。在回国时,所到国的使者亦随同回访中国。各国商人也紧随其后,开始不断地奔波在他们所开辟的丝绸之路上。公元73年,为确保因战争所阻的丝绸之路能畅通无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随从人员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达了大秦(古罗马)并转道波斯湾,扩展了原有的丝绸之路。至此,一条长10,000里,穿越广阔田野、无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险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将中国的古都长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东岸国家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Richthofen)、德国人赫尔曼()始,由此人们把“丝绸之路”的概念扩大为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有“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三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若再往北走,则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实际历史上,丝绸之路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三条线路皆由众多干线与支线所组成。北路是指北纬50度横跨东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仑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这条路主要是中亚牧民西去的线路,历史上称为北路。从北纬40度向西至北纬35度偏南的这一带沙漠中,曾经有数条线路,但以北纬40度贯穿东西的最长一条线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路。人们通常所指丝绸之路从狭义上讲就是该线路,即史书记载的商队(西域以骆驼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商队)所经路线。史书上记载最多的是这条丝路。该网对其做了较详细、深入的介绍。南路基本上是指经印度、东南亚至红海、波斯湾的南海路。古代相当多的东南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几个世纪以来,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化与印度、罗马及波斯文化联系起来,将中国的丝绸、火药、造纸及印刷术这些伟大的发明传到了西方,也将佛教、景教及伊斯兰教等及相关的艺术引入中国。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随着开发大西北的步伐,丝绸之路在沉寂了数个世纪之后,又重新焕发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游者们又可以沿着这条历史之路尽情浏览绮丽的西域风光;探访引人遐思的古迹,还可以欣赏到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而这一切又会使人体会到太平洋时代来临之际正在腾飞的中国。

1931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下村(今属兰溪西塘下村)。父亲方自成,原为当地小学教师;母周云鹊,家庭妇女。1934年去离家二里路的通津桥村外婆家住。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1943年就学通津桥私塾。由于私塾陈先生指点有方,接受并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能阅读《唐诗》、《古文观止》等。1949年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作品在春季全院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秋,全院赴安徽皖北,参加两期土改。1953年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1954年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后随同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三个月,又深入草原藏区写生。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时年春,由指导老师叶浅予、邓白、史岩、金浪带队,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组织的文物考察队,赴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为期三个月。 7月、8月,在兰州天祝藏区深入生活,画彩墨画《拾蘑菇》。9月,回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宾虹去世,在吊唁仪式中作水墨画《黄宾虹像》。1956年,《粒粒皆辛苦》随中国画展去民主德国展出,并发表在该国美术杂志封面上。秋,去上海中国画院进修中国画,从指导老师王个簃研究吴昌硕派花卉四个月。1958年,随学生入农村现场教学,画大量速写。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作素描,试行中国画专业素描。夏,在浙江海宁海边农村现场教学,画海塘工程《驯服大海》。1960年,在浙江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速写。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63年,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此书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而大受群众欢迎。 1973 年又再版,共出版几十万册。1964年创作《说红书》。1965年,《美术》第2期发表马贡戈撰写的《〈说红书〉的艺术成就》一文,指出《说红书》一画在艺术上是新人物画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秋,因胃病加剧,去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治疗。1974年为画《艳阳天》插图,赴北京郊区密云县,搜集素材。1975年 完成《艳阳天》水墨插图三十幅。这些插图后来由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单行本。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两项提案:一是建议恢复黄宾虹纪念馆,二是建议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项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年潘天寿纪念馆筹建。1979年被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工农兵画报》出《方增先作品选》专刊。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发表论文《人物画的造型问题》,针对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物专业基础课,首次提出必须改革的专论。创作《孔乙己》插图三十幅。1981年《美术》第9期发表江丰为《方增先画集》序撰写的《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一文。1982年赴绍兴农村小镇,画《乡镇早市》。7月,浙江日报》刊登《方增先在创新的道路上》一文(来永祥撰文)。9月,香港《文汇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作品及《方增先人物新作》一文(马克撰文);《迎春花》第 1 期人物专号刊登《粒粒皆辛苦》、《孔乙己》、《艳阳天》插图、《李时珍》等作品及《为当代人传神写照》一文(马克撰文)。 10 月,《浙江画报》刊登《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郑朝撰文)。1983年,入上海中国画院。11月,安徽《画刊》刊登古装人物《深山鸟语》、《咏梅》、《步月》等。 7月,赴青海玉树州藏族草原。 9月,又赴青海藏区泽库草原。 10月,画《帐棚里的笑声》。《中国文学》第9期刊登《屈原》、《牧牛》、《海燕像》等作品及《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李瑞林撰文)。1984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帐棚里的笑声》参加全国美展,获上海地区优秀奖。同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随上海文化局文化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富山北陆书道院活动。台湾《雄狮美术》刊登作品《屈原》、《海燕》。1984 年 1985 年 7 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深玛曲大草原。1985年 任上海美术馆馆长。1986年2月,再赴甘南夏河拉不楞寺庙会。 8月,山东《艺术天地》刊登《方增先和他的水墨人物画》一文(徐虹撰文)。上海《书与画》第3期刊登《方 增先近期水墨画》一文(吴亮撰文)。1988年10月,携上海近现代中国画展赴法在马赛、里昂展出,并参观巴黎主要博物馆。1989年7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母亲》。10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美术创作的新收获》一文(邵大箴撰文),对《母亲》一画作评论。《母亲》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获银质奖、齐白石奖。1990年,香港《收藏天地》一文刊登《方增先简论》一文(徐虹撰文)。《美术》第5期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世界》一文(徐虹撰文)。 6月,《香港明报》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周天黎撰文)。以上海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携中国画、版画、摄影作品赴日本横滨办展。1991年 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该院终身董事和国际顾问。时年《母亲》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奖。《美术》第2期刊登《方增先随访录》一文(陈秋田录)。 5月,携上海中国画展赴澳门办展。 6月,赴珠海创作古装巨幅作品《古文士图》,至 12 月,画成六十幅。同年 11 月辞去上海画院副院长一职。1993年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 受聘为上海大学讲席教授。1996年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任艺委会主任。1998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1998年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表现形式。1999年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0年举办国际性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日本NHK电视台专场播放节目近一小时。进入积墨画的探索,画《大山的回忆》。2001年用积墨法画《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2002年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以“家”为主题的室内家居设计展,全国各艺术院校都参与,任展览总策划人。用积墨法画《家乡板凳龙》。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上海作品展。200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兰亭序》。2004年获文化部文学艺术成果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后赤壁赋》。2005年画《穿旧裘皮的人》。作品参加在浙江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2006年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200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方增先》画册,《方增先图文回顾录》。创作《祭天》。2009年8月,完成《晒佛节——祈福》。浙江美术馆举办“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增先人物画》。2010年举办“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于中国美术馆。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2月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与塘河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晕~我发现了,你真的是懒到一定程度了,还有这样写论文的?

相关范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路径。大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实力、扩大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融合主题会展与主题旅游,从而达到会展拉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 会展业 旅游业 商务和会展旅游是在国际上普遍被看好的前景广阔的旅游形态,国内外很多大中城市都专门设置了会展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会展旅游。如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会展设施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会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 会展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展旅游正是在会议、展览、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举办的前提下,延伸到旅游业的产物。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种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内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闻名的学者盖茨(GETZ)就认为,展览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是会展业(MEETING INDUSTRY)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许多学者主张将会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发达国家所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c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会展旅游的特点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一)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二)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 无论从会展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是从会展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势。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树立品牌,成为了会展旅游集约型发展趋向中关键的因素。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开展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会展业接待专业化分工的前提。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完善会展的互动互惠的发展新局面。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展旅游是中国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近3000亿美元收入中,中国却未能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管理层次上,大多数省份的会展活动(除个别会展发达的城市外)既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同旅游部门的广泛合作以及对会展旅游的综合效应认识不足;经营层次上,由于多头管理、利润导向等局限性,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现实的困难;活动内容上,参展商、与会者及观展人员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自发的小规模的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活动;旅游部门提供给参展商及观众的服务主要是交通、住宿和餐饮,文娱表演、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等服务项目明显不足;综合效益上,会展活动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综合效益不够大(尽管带动了旅游业的吃、住、行三要素),旅游业内部各行业的收益很不平衡,住宿、餐饮、交通体现明显,获利较多;游览、购物、娱乐三要素未有效开发,获利较少,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环境,中国会展旅游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迅速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合作化”。为此,我国会展界和旅游界应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发展会展旅游的实例分析 在中国,会展旅游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细分市场。对于城市来说,发展会展旅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下文就以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为例,作出分析。 (一)长沙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 从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商贸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2005年,长沙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9亿美元大关,到位外资规模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超过武汉和成都。消费市场方面,长沙通过会展的拉动以%的增速,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跻身全国十强,初步实现了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 从区域交通条件、地理区位条件来看,长沙地处中国中南腹地,承东启西,是联系沿海发达地区与广大西部地区的桥梁,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从会展场馆设施状况、旅游业接待能力来看,就2005年,全年共举行217个会展活动,其中全国性会展有20多个,会展销售收入达到50多亿元。会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拥有现代化、正规化的会展场馆四处,即湖南省展览馆、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总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万平方米,标准展位总数4961个。展馆数量和室内展厅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具备了承接2000个标准展位以内,10万专业观众以上的各类会展项目的硬件能力。三星级以上酒店或相当于三星以上酒店一百余家,日接待能力超过十五万人次。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糖酒会,全国煤炭交易会,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等等一大批会展活动。2005年,长沙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48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业新增值相当于全市GDP增加值的14%,旅游就业人数达10万人,成为长沙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从长沙的旅游资源、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来看,长沙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传承久远。长沙是风光瑰丽的山水洲城,城内岳麓山巍然屹立,湘江水奔流不息,橘子州浮碧江心,山、水、洲、城浑然一体,使长沙充满了隽永的灵气和独特的魅力。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长沙市举办的全国和国际性会展活动较多,加强了与各地、各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长沙市的会展整体形象和城市知名度。长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会展新城,被高票评选为2005年新锐会展城市,并朝着最佳会展旅游城市迈进。 (二)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的宏观指导。会展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而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政府应主要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 会展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当时的轰动效应,更应考虑到长远效应,考虑到参加者对会展活动的整体印象,对各种服务的回味和展会品牌的树立。政府在产业规划、整合行业优势、城市整体宣传方面应该担负起重要的协调与促进作用,使会展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协作,开展联合促销,将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或者将会展业纳入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促销或联合管理、联合促销,或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的会展营销与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必须与本城市及省内的主要的关联企业具有广泛联系,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重点关联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发挥起协调和沟通作用。专门负责会展节事和设施的销售。2003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属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对会展行业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作用,但是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及专业化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正如评选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中,城市会展销售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旅游局与饭店、会展设施及其他旅游设施经营者之间的协调,是否成立专门的会展局进行合作推销占30%的评分分值,这不仅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会展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统一规划场馆建设与周边饭店的建设。在会展活动顺利展开过程中,具有合理布局的饭店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交通设施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有近100家,拥有标准床位近8万个。旅馆业和餐饮业总体上能满足举办各种类型会展项目的需要。但各展馆周边宾旅馆数量偏少,布局不合理,是会展主办方考察展馆时意见最大的一个方面。如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只有五星级的高档服务酒店,中档酒店缺少,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地处城市南郊,周围很少有服务完善的酒店。湖南省展览馆、长沙市国际会展中心整体布局相对较好。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考虑会展和旅游的关联性及统一性,实现合理布局、整体规划。 2.城市的整体旅游实力。城市旅游产品多样化。会展城市起码应具有一般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在会展时间以外,城市应考虑提供可以观光的多样的旅游项目和可以使用的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会展的客人在闲暇时,同样喜欢进行其他的旅游活动,如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等。而与会代表会常常偕同家人一同前往,在逗留期间从事常见各种旅游活动。如果旅游节庆、都市观光和休闲购物等能有效地穿插在会展活动中,从而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目前,长沙市可以提供的主要旅游项目有人文景观如马王堆汉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天心阁旅游走廊、贾谊故居等及自然景观如橘子洲及其它江心洲屿、滨江城市风光。如果旅游产品本身不足,缺少吸引力,它限制了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使城市旅游整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将是旅游行业应认真思考的如何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问题。 除了会展企业继续开展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也可以成为长沙都市观光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科技是为传统的会展业和新兴的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技动态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寻找网络技术与传统会展业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结合点,更加突出服务的必要性与快捷性,变网络技术的挑战为我们市场开拓的机遇,使双方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长沙市会展办和长沙市会展协会主办的长沙会展网,其中包括长沙概况、会展业基本情况、会展资讯、会展预告、会展管理、会展服务各个栏目,其中会展服务中还具体提供会展法规、会展场馆以及餐饮、购物、饭店、娱乐场所、交通与旅游指南等详细信息。可以说,长沙会展网是一个服务项目较完善的网站,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会展、旅游双效应的宣传作用,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网站中为旅游服务的购物、娱乐场所、旅游指南中的介绍仍有需改进之处。 购物场所局限于一般的消费超市和百货大楼,而忽略了旅游定点商店,旅游纪念品上应着重介绍本地特色的产品如极具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中国红瓷器、湘绣及菊花石。而娱乐仅仅停留在歌厅文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介绍太少,范围太小。考虑到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中,网站对购、娱的因素介绍不够全面,缺少湖湘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介绍较详尽,但缺少实用线路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利用发达的影视业的媒体宣传作用,在大型会展尤其是国家级会展和国际会展期间制作相应的专题旅游宣传片,带动旅游全面开花,树立会展旅游城市形象,使会展拉动经济的即时效应与长期效应完美结合。 3.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会展旅游的深度发展客观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在会展期间旅游企业为参展人员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在丰富了会展活动之余,旅游企业也获得了客观的收入及稳定的客源。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势力得到了提升,旅游行业可以得到全面、持续地发展。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反过来会促进会展企业招徕业务,从而形成会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外围服务。因此, 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因时因事,根据展会的特征调整服务内容,针对会展的主题、营销计划、服务接待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企业所能参与的部分;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如在长沙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或展览上,长沙市各旅游饭店及各旅行社利用完善的服务网络,设立各种服务专柜或专业部门,尽量为参展商、与会者及观众提供从交通、通讯、票务到购物的全方位服务。并且,旅游企业不要仅停留在机票、订房的差价上,而是应使自己的服务融入到整个会展活动中去,甚至细微到参展商的临时需求。旅游饭店应该利用会展的有利时机为获得稳定的客源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综合效益。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会展主题提供旅游线路设计及相关服务,在会展之余为与会者提供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设计与服务,为他们介绍当地风景名胜与民俗风情等咨询与介绍。在长沙会展旅游的过程中,旅行社可以为与会者设计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时考虑到场馆分布的旅游线路,如有以湖南省展览馆为基点楚湘文化大观游线路,即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以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为基点的现代城市风光游线路即金鹰文化城、世界之窗、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并整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又兼具湖湘特色的线路,如浏阳河、浏阳烟花、大围山的名山名水风情游;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的名泉名人故里游;长沙、屈子祠、岳阳的楚湘文化游线路。 4.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的融合。会展旅游还应选择具有特色的主题,通过旅游的强大吸引力来为会展提供更多的专业观展者和潜在顾客,同样会展也可通过举办强势品牌的展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与城市旅游资源及特色相关联的主题会展将使会展和旅游凭借各自的优势互动发展。众所周知,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对其城市旅游、会展旅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1999年世界博览会提升了昆明旅游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推进了昆明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是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借鉴昆明的成功经验,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应努力从会展活动中的大型会展如金鹰电视艺术节、浏阳国际烟花节、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着手,尝试将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如金鹰电视艺术节与影视旅游产品、建立影视艺术中心、展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文化结合,浏阳国际烟花节旅游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生态旅游,在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茶文化节会展期间强调湖湘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星沙的百里茶廊、长沙的白沙古井、宁乡的旅游资源),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联姻,使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长沙周边的旅游特色整合。如长沙的烈士公园,是全国十大公园之一。烈士公园每年的游客近400万人次,每年成功举办灯展和车展,每次观展人数达三十余万人次。目前,长沙在尝试以“生态、文化、科技、现代园林”的烈士公园为阵地,斥资亿元在二年内打造“国际生态会展”,让旅游者欣赏烈士公园的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长沙国际生态会展的魅力。这样的思路将会展和旅游完全融合,从而将大大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旅游业具有聚集人气、繁荣市场、拉动消费、促进招商的强劲推动力,因而是长沙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旅游业在长沙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着力整合长沙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市场—会展旅游,构建内外对接的旅游网络,打造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和长沙特色鲜明的整体品牌,是为长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1 2.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J].旅游学刊,2002(2) 3.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4) 4.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现代企业,2000(12) 5.林越英.对中国发展会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4)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唐会昌间(841—846)温州太守韦庸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北宋时,沿塘河遍植莲藕,有“八十里荷塘”之称。宋淳熙十四年(118)温州知州沈抠修浚,傍河有堤,辟绎路称“南塘驿路”。 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公里,在吴淞高程5米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温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区小南门码头,南至瑞安市区东门白岩桥码头,途经鹿城区、瓯海区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游(丽岙镇)进入瑞安市境后,经仙岩镇的河口塘、罗风镇的塘口、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和上望,长33.35公里,俗称“七铺(古十里为一铺,下同)河路”。河床面宽30—50米,河网水面面积19.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704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48.2万亩,河水较稳定。境内干河长20.4公里,流域面积298.7平方公里,干、支河网总长455公里,水面面积4.77平方公里,蓄水量2020万立方米。[编辑本段]塘河概况 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48.2万亩农田主要灌溉和排涝河道,也是沿河100万居民生活用水和城乡工矿企业的主要水源,更是温州至瑞安内河航运的重要水道。航运能力为20—30吨左右,河道有机动客货小轮船及驳船70艘。温瑞塘河河水流向,以帆游为界,帆游以北,水北流通瓯江;帆游以南,水南流,除部分由沿海浦沥入江外,经流在九里、瑞安壕河入飞云江。1985年眩江翻水站建成,提瓯江水人温瑞塘河,水位全面提高,河水均南流瑞安。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公里,在吴淞高程5米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温瑞塘河水系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 一是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据温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温瑞塘河水质满足IV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V类及劣于V类河段占,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河床淤积严重。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河床平均淤积层达米,最深达米,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量的内源污染。 三是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河道填埋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同时,温州古城原有清晰的河网脉络已不复存在,江南水乡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四是沿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温瑞塘河沿岸有较多山体,是沿河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于塘河沿岸山体的人为破坏日益严重,特别是无序的采石,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损害了山体自然美的形象。另外,河道沿岸分布着密集的生产厂家,烟囱林立、厂房破旧、垃圾成堆、污染严重,极大地破坏了塘河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五是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温瑞塘河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在两岸留下了不少遗迹,如古塔、寺庙、祠堂、教堂和民居建筑等,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有些文物古迹被厂房侵占或被垃圾填塞。许多具有传统水乡风貌的民居建筑群正在被破坏性地改造和蚕食,原有的塘河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正在渐渐消失。

温瑞塘河是温州人的母亲河,它由早期的海塘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流经千年岁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瓯越儿女。 早期海塘演变成塘河 温州位于强潮海岸,自人类定居在沿海平原之日起便产生了修建海塘拦阻海潮的需要。因此,温州历史上的海塘修建活动极为频繁,虽然古方志上主要记载明清的海塘修建活动,但这并不能证明温州的海塘修建开始较晚,或者早期的海塘规模较小。宋代以前的海塘未能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在于这些海塘随着海岸线的后退,不再需要靠它们抵御潮水,逐渐演变成为仅供航行和灌溉的河流,即通常所说的“塘河”。 温州早期的海塘及由其演变而来的塘河颇多,如横河埭—沙塘、坡南塘、东塘,都是早期的海塘,后来都演变成塘河。在温州的海塘中,修建最早、长度最长的海塘,无疑要推南塘和万全塘。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至今仍是温州地区最重要的可供灌溉和通航的人工河流。 今天流经温州—瑞安两个城区之间的温瑞塘河,是一条略成南北走向的河流,宋代称为南塘。南宋初,曾在瑞安任职的袁燮,记载过乾道年间(1165—1173)的南塘状况:瑞安“邑濒海,潮坏民田,筑塘以捍之,河行其中,盖永嘉、瑞安大河之支别也”;塘河外有海涂,“有势力者,围塘外涂地为田,而穴塘引河以溉”,而“塘日穿漏,则无以障海矣”(《尚书黄公行状》)。据此可见,南塘最初是作为海塘而修建的,乾道时部分塘堤仍然具有拦阻海潮的作用;南塘内侧是河流,所谓“永嘉、瑞安大河之别支”,指此河流经永嘉(今温州市城区)和瑞安之间,北南两端分别与永嘉的瓯江和瑞安的飞云江连接。 南塘的两个组成部分 塘堤与塘河是南塘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修塘堤为了拦阻海潮,塘河则是南北向延伸的塘堤和东西向奔流的自然河流垂直相交的产物。人们出于灌溉的目的,将自然河流的水引入塘堤的内侧,海堤正好也起了拦河的作用。人们还在河水的另一侧筑上长堤,于是就形成一条可供行船、灌溉的运河。拦阻海潮的塘堤和可供灌溉、行船的塘河,共同构成南塘的两个部分。由于温瑞平原各地的成陆速度并不一致,南宋时温瑞塘河南段以东的某些地区仍然是海域,拦阻海潮仍是南塘最重要的任务,故袁燮称其为塘(南塘)而不是河(温瑞塘河)。以后,随着平原规模的扩大和大海的远去,海塘的作用消失了,两大部分只留下今日可供通航、灌溉的塘河,于是“南塘”之名隐而“温瑞塘河”之名显。 塘河两侧塘堤所用建筑材料的区别,以及塘河与自然河流大相径庭的流向,可以证明以上推测的合理。据《瑞安县地名志》,温瑞塘河东岸为叠砌陡直的石路,高2米—米,西岸则是泥埭,基本建筑材料是泥土。如果塘河只是人工开挖的运河的话,河堤的建筑材料有必要做这种区分吗?今天的塘河是历史上塘河的延续和发展,答案只能是:东侧的塘堤最初是海塘,要阻拦海潮必须用坚固的石头作建筑材料,西侧的塘堤只用来束缚塘河水,不妨用泥土建筑。就河流而言,温州的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天然河流均发源于西部山区,自西向东流经平原注入大海,河流的流向与海岸大致垂直相交;而温瑞塘河仅在温州—瑞安之间的平原上南北流淌,流向大致与各天然河流垂直相交,而与海岸线相平行。温瑞塘河这种与天然河流完全相反的流向,除了将它解释为古人修建海塘以后形成的产物,很难有其他的解释。而且,历史文献中没有开挖温瑞塘河的任何记载,温瑞塘河长近40公里,如果是为灌溉和通航特意开挖,由于工程量不少,文献中不可能不留下记载。 南宋人徐谊关于平阳县内的海塘沙塘兴修过程的一段记载,不仅为以上关于南塘由海塘和塘河两部分所构成的推测提供了佐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海塘的修建过程。南宋绍兴年间,飞云江南岸平原在地方官和乡绅的主持下,将各村落独自建的埭连接成统一的海塘沙塘,并创设陡门和其他附加设施。于是,在南岸平原,“上蓄众流,下捍潮卤,有沙塘为之城垒;潴其不足,泄其有余,有陡门为之喉襟”,形成完善的水利系统(隆庆《平阳县志·艺文》)。用以“下捍潮卤”的是海塘,用以“上蓄众流”的是塘河,而作为“潴其不足泄其有余”的“喉襟”自然是陡门。根据这条资料,我们可以想到,宋代温州沿海建设海塘时已充分考虑到拦海潮和蓄水灌溉、排泄积潦等多种功能,而这一复杂的水利系统往往是同时兴建的。虽然目前尚无法得知历史上最早的海塘,包括南塘,是否一开始兴建就考虑到以上的多种功能,但可以肯定这一传统可以上溯到宋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浙江很早就开始兴修兼具蓄淡灌溉功能的海塘,陈桥驿先生的研究表明,绍兴地区的海塘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蓄淡灌溉,而绍兴零星的海塘兴建早在东汉年间即已开始(《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1962年第3期)。 南塘初步形成于东晋 根据徐谊的记载,我们可以想到,至少在南宋以前,温州平原的海塘建设,往往经历各村落先自行筑小土堤(埭),尔后各村再连接成较大规模的海塘这样的过程。温州沿海属山地海岸,港湾众多,沿海平原早期的成陆往往首先从一个个小港湾开始,在港湾填平以后才会出现大面积的成陆区域。宋代以前,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速度相当慢,成陆区域大多在各个港湾内,各村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较小规模的海塘“埭”。当成陆过程由港湾以内演进到港湾以外,在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才需要并可能修建较大规模的海塘。 历史文献缺乏南塘始修年代的记载,即使宋代博学广闻的温州籍大儒陈傅良,也说南塘“不知起何时”(《止斋集》卷39《温州重修南塘记》)。石岗陡门是南塘中段的主要排水口,陈傅良说元丰四年(1081)已有人作《观石岗陡门》诗(《止斋集》卷39《重修石岗陡门记》),可见南塘至少在北宋中期以前已经兴建。《嘉靖瑞安县志》卷2说石岗陡门,“自建县即有”。瑞安建县于三国吴,当时称罗阳县,有理由推测在北宋以前较早的时代南塘就已形成。 温瑞塘河南连瑞(安)平(阳)塘河,两河长达百里,唐宋时因河中盛开荷花,又有“百里芳”之称。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永嘉郡(温州前身)太守,唐宋有关“百里芳”的记载往往提到王羲之。南宋《方舆胜览》卷9瑞安府(南宋后期温州改名瑞安府)“百里荷花”条引《郡志》:“自(今温州城区)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也。”唐人张又新赋诗记王羲之出游:“时新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张又新生活年代距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只有三四百年,张又新的诗可以证明《郡志》所载必有根据,据此估计南塘在东晋时已经初步形成。 (本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为温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日本大阪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照片除署名外均选自《温瑞塘河文化史料专辑》

与我的大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与行走滇藏高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那一年,牛哥带着俩闺女行走雪域高原,前前后后走了三条进出西藏的公路——青藏线、川藏线和滇藏线。如果说,要对她们进行一番比较,并且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的话,我想应该这样表述: 川藏线是景观大道,奇幻瑰丽! 滇藏线是 历史 神道,沉淀厚重! 青藏线则天上公路,辽阔苍茫! 但是,无论她们中的任何一条,都是那个远去了的激情燃烧时代的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这种认识,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7月26日,我们离开西宁往拉萨进发,前方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国道214滇藏线,一条是国道109青藏线,二者在倒淌河分道扬镳。前者往南行进,经玛多、玉树、类乌齐、巴青、丁青进藏,走的是一千多年前年的唐蕃古道;后者则继续往西然后往南,取道青海湖、格尔木,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等诸多的高山隘口,经安多、那曲、当雄到拉萨,这是一条仅仅修通了60年的年青公路! 经过一番权衡,我们最终选择了青藏公路,全长2100公里,海拔平均4500米以上,从7月26日至28日前后走了3天,期间我被如期而至的高原反应折磨了整整两天,那种感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心情黯淡意兴索然……事后,我也曾想,选择青藏线进藏,对于从来没有上过青藏高原的我们,也许是个重大失误,毕竟海拔太高了,高原也太过辽阔,一上去就下不来,面对随之而来的持续不断的高反,只有逆来顺受,咬紧牙关往前冲,早日下高原,早日到拉萨! 不过,开弓哪有回头箭?人生,同样如此,所谓选择就是无可选择;所谓命运就是无法逃脱的注定。既成事实,就不再考虑是非成败! 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重新打量这条让我悔不当初却又魂牵梦萦的天上公路,依然是心潮澎湃,万千感慨滚滚来...... 这是一条充满了激情和梦幻的传奇之路。一路上,江山如画,大气磅礴,扑面而来,任你如何挡也挡她不住,青海湖的万顷碧波,柴达木的荒凉凄绝,纳木错的温润如玉,昆仑山的壮观巍峨,天空之镜的晶莹剔透,可可西里的苍茫辽阔,蓝天白云是苍天的赏赐,暴风骤雨是大地的洗礼...... 这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修行之路。你一路攀爬,一路艰辛,从2000多米开始,海拔不断跃升,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最终达到5231米,这里是唐古拉山口——世界最高的公路隘口,正值七八月份的人间酷暑时节,这里却是冰天雪地、风雪交加,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从来没有停歇! 此时此刻,回想一路走来的千辛万苦,你何以回报? 唯有抱头痛哭,此生何求? 唯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是一条创造了奇迹和神话的功勋公路,缔造她的是彭大将军麾下的西北野战军工兵部队和慕生忠将军,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技术,逢山开路逢河架桥,短短7个月就切开了25座雪山,把公路一直修到了拉萨...... 这是只有那个时代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光荣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的中国军队! 是啊,望望头上天外天,看看脚下一马平川,行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把你们赞叹!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1956-1978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专门起草报告,正式向云南省委请示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机构,经云南省委批准,1956年8月8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时任云南省边委书记的孙雨亭兼任所长,时任省边委第三副书记、省委秘书长的侯方岳任常务副所长。研究人员有范义田、张凤歧、李文初、杨毓骧、杨毓才、王均、黄超凤、傅素裴、徐志远、高滋生等。1958年省委任命云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贾敦芳为所长,侯方岳为副所长。196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合并。“文革”时中辍。 在中央访问团访问云南及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之后,收集了一些材料,但以往调查面有限,侧重点不同,可资利用的资料有限。党和政府急需较为详细的民族调查资料,以进一步研究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问题,为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依据。于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任务与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最初规定为,在4-7年内基本弄清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情况,并尽可能地搜集社会历史发展的资料和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对各民族各方面情况作系统的研究。按计划,在1956年起的七年内,有计划地派遣调查组,完成全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调查;1958年完成各少数民族概况的编写;在此基础上,编纂各民族的民族志,到1962年完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部工作。云南调查组分为六个调查分组:西双版纳傣族组、德宏傣族组、耿马傣族组、景颇族组(附阿昌族)、佤族组(附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组,同时派出七个小组赴各地搜集资料。然后再组织力量开展对白族、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调查工作。自1956——1958年,调查组编写了许多调查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到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六个佤族村寨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独龙族的调查材料被认为“对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怒族、傈僳等民族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原始社会如何过渡到阶级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壮、苗、布依、傣等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各自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特点。结合田野调查,为更好地保存各少数民族社会改革前的资料,开始组织拍摄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等内容的科学纪录影片。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搜集到被视为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方面最主要、最典型的一些材料,为以后一个时期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58年8月,第二阶段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开始。在第二阶段的调查中,要求调查提纲与简史、简志的编写大纲基本统一。由于任务较紧,将更深入、全面的调查放在一边,而把力量集中在编写“民族问题三种丛书”上。“民族问题三种丛书”积累了大量资料,成为以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1960年冬以后,尽管还有一些补充调查,但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的主要注意力已经转向“民族问题三种丛书”,同时,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的来临,经费上也出现了困难,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从总体上来说,即1964年基本告一段落。回顾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应当肯定调查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参与人数之多,调查地区之广,撰写资料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这次调查和文献研究,编辑出版了包括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三套丛书,形成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状况。 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结束后,一些学者转入书斋中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进行一些个人的零星田野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的《彝族简史》编写组,于1960年写出《彝族简史》初稿,1961年5月,《彝族简史》初稿送交四川成都讨论会讨论。1963年马曜、缪莺和的《从西双版纳看西周》分三期在《学术研究》上发表,比较深入地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进行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中发现的有些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一些民族学家注意的焦点。宋恩常等人在云南宁蒗县调查时发现的母系制材料(宋恩常:《纳西族的母系家庭》,载《民族团结》1962年8期)披露后,受到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1962年冬至1963年春,严汝娴、刘尧汉、詹承绪、宋兆麟、王承权、周裕栋到泸沽湖周边永宁盆地的母系制遗迹进行了考察,并为找到了论证典型的母系氏族的生产生活和婚姻形态的新例证而感到欣慰。在缩短战线和精简队伍的情况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继续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的补充调查,到1966年夏,才被迫停止。1973年秋,受中共云南省委的委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马曜、汪宁生、王宏道、王叔武、易问耕、夏光甫、江应梁、尤中、邹启宇等人开始编写一部云南民族历史,即《云南各族古代史略》,1975年古代史部分交稿写成,分送省委领导及有关单位领导审阅。《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于1977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零星的调查也时而进行,如1976年夏,中央民族学院的张公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邵望平、云南的汪宁生等同赴西双版纳对傣族的历法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素以对云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见长的宋恩常“文革”前就做了许多调查,“文革”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看书,“文革”结束后整理并出版了许多以前的调查报告。 (1979-1984年)1978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关于恢复重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指示,开始筹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79年1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恢复。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民委领导,云南民族学院主管,由副院长董子健担任所长,王叔武、汪宁生、魏德明任副所长。当时研究人员主要有宋恩常、王宏道、张凤歧、易问耕、王均、许鸿宝等人。1980年至1984年,又调入蔡家麒、高立士、杨德鋆、朱德普、傅于尧、杨均、刀世勋、王敬骝、刘光智、李和林、李子泉、和志祥、赵嘉文、王筑生、雷宏安、田敬国、邹世恒等人,并吸收从大专院校毕业的部分年轻人来所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划归云南民族学院单独领导,设有民族学、民族史、语言、艺术、教育、考古、宗教、经济八个研究室。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继承了50年代以来的工作基础,继续保持以云南各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中国民族学会于1980年10月成立,马曜教授担任副会长。此后在昆明、西宁、南宁、北京、四川乐山、吉林延吉、云南景洪等地分别召开了学术讨论会,黄惠焜也担任过副会长。本所汪宁生、宋恩常、蔡家麒、和少英等均是会员。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在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建立,主要人员有宋恩常、董绍禹和雷宏安,由宋恩常兼任站长。主要开展云南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宗教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不定期以简报形式向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汇报有关科研情况。198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撤销,与本所宗教研究室合并。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谢剑博士访问云南,在我所王均的陪同下访问调查了昆明东郊的彝族撒梅人,事后,谢剑博士写成《昆明东部的撒梅人》一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2年5月至9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结合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规划”的任务,派出由蔡家麒、杨毓骧、赵嘉文、和志祥组成的调查组,前往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聚居地区,杨毓骧、和志祥又沿怒江上行,历经艰苦险危,到达西藏的察瓦龙、松岭和察隅等地,对独龙族、藏族、珞巴族和僜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习俗、宗教、语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本所1979年恢复之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性调查,调查之后,由蔡家麒、杨毓骧分别整理出《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考察报告》、《滇藏高原考察报告》等。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恢复后,为集中反映本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扩大本所的社会影响,创办编辑了以下几种刊物:《民族学报》于1981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而创办,并于1981、1982、1983年以年刊形式出版公开发行了三期。该刊发表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及本所部分专家的学术论文,《民族学报》的出版发行,在国内民族学界影响巨大,赠与国外同行也引起广泛关注。《民族学报》与中国社科院的《民族研究》属当时国内最早的民族学研究期刊。《民族调查研究》和《民族研究译丛》、《民族考古译丛》均为本所内部刊物。《民族考古译丛》1981—1983年共编了3期;《民族研究译丛》从1981年—1989年共编辑11期。《民族调查研究》从1983年下半年编辑第一期起,直至1998年被迫停刊,共编辑出版了49期,刊发了所内外大批的民族类研究文章,在社会上具有较好的影响。 (1985-1995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云南省民族研究所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等辞书的撰写和编写。参加了《中国各民族原始资料集成》等项目、著作的撰写。开展了以下重要的集体性学术调查活动。 1979年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规划会议,并成立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民族问题三套丛书”的修订出版工作停顿下来,原来参加调查和编写的人员,有的遭迫害,有的已经改行,资料书刊大多散失,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拟继续编辑、修订、出版《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编辑、修订、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办公室即云南省编辑组设于民族研究所,由宋恩常、朱德普、高立士等人具体负责参与有关工作。从1980——1989年,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简史》以及2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语言简志丛书,出版了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出版了涉及25个少数民族和有关尚未认定族别的族群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数十部。还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等资料文集。198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对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标志着此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由中国民族学会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民族学讲习班于1985年4月至6月在本所举行。这是继1983年在武汉举办首次全国民族学讲习班后再次举办,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22种民族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这次讲习班。担任这次讲习班教学任务的有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秋浦以及林耀华、金天明、陈永龄、吴从众、李一夫、黄淑娉、何耀华、杜玉亭、李昆声、尤中、马曜、王叔武、宋恩常、黄惠焜、王敬骝、杨德鋆、蔡家麒、王筑生等专家教授。开设了《民族学》、《世界民族学概论》、《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学概论》、《民族理论问题研究》、《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艺术》、《云南各族古代文化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等共27门专题课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还以办讲习班形式,开展民族学人才的培训工作。1984年11月至12月,举办了“云南省第一期民族调查研究讲习班”,招收的学员都是云南省各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开设了民族学概论和侧重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 、《典靖市民族志》的调研撰写1988年—199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为完成曲靖地、市民族志的撰写组成两个调查组,傅于尧、鲁刚、雷宏安、刘刚、马世雯等人完成《曲靖市民族志》,傅于尧、雷宏安、蔡家麒、高立士、金少萍、张桥贵、白兴发、朱德普等人完成《曲靖地区民族志》。《曲靖地区民族志》于1996年7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4年,日本女学者横山广子到云南调查,由王均陪同,访问了昆明郊区彝族、路南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和大理的白族。1985年3月2日—9月,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山本英治(社会学)、福田一郎(民族植物学)、森山昭郎(政治学)、马场优子(文化人类学)组成的学术访问团应邀访问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此次学术交流中,中日双方作了如下报告:王叔武《云南少数民族概况》、王筑生《少数民族经济》、田敬国《少数民族与云南的植物》、宋恩常《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蔡家麒《中国民族学的动向》、杨德鋆《少数民族的艺术》,福田一郎《尼泊尔的植物与民族》、山本英治《社会结构研究的方法——着重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例》、森山昭郎《日本的中国研究动向》、马场优子《阿伊努族的生活与问题》等报告。根据中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于1985年3月8日在昆明签订的《关于学术交流的协议》,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副所长王敬骝、助教刘刚以及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黄惠焜等一行4人,应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校长隅谷三喜男先生和该校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教授的邀请,于1986年1月15日至27日去日本进行学术访问。王叔武所长等去到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参观访问了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学、北方语言研究所、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京历史博物馆、藤井斋成会有邻馆、NHK(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台)东京总部和京都放送局、大阪放送局,会见了日本社会学关系者、日中留学协会有关人员,与有关单位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此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国外交往不断。1990—1991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接待了来访的美、日、德、泰等国和台湾及其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十余批,先后举办了两次国际交流学术报告会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即1991年初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petermetoaif 教授主讲《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变化和成就》,1991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Freddamon教授主讲《区域模式的研究和库拉交易圈》,1990年7月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福田一郎、毛里和子教授举行中日合作考察“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学术座谈会。1992年,本所王均、刘光智等参加云南民族学院学术代表团访问了日本。 民族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在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族经济学、影视民族学、民族学系现代化、民族教育学、民族宗教、民族语言、跨境民族研究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些新学科的开辟崛起,很好地推动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本所成为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