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入园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27:56

入园难研究论文

1、幼儿园增速比不上幼儿增速。

现实问题是幼儿园年年在修、数量年年在增,但相比城区等待入园的适龄儿童的增速,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

2、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力度不够。

大部分农村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在漂亮美丽的幼儿园学习生活时,不少农村幼儿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落户”城市,在城里上了幼儿园。

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和园位短缺,一方面又造成了乡村幼儿园尽管硬件设施条件很完善但生源不足的现状,于无形中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资源闲置和浪费的新问题。

3、场地问题。

建办幼儿园需要场地,要场地就必须先购买或者租赁土地,而不论是租赁还是购买,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要走。从投资角度来讲,买地和租地的费用都不低,这就导致了不少有意向进入学前教育的社会资本望而生畏,继而选择驻足观望。

建议: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和引导更多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提供普惠性服务,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扩展资料:

具体解决措施

1、制定相关办法,促进城镇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建工作更好得以落实,督促目前在建的小区配建幼儿园按时完工,及早招生运营;

2、利用城市闲置公共资源,补建一批幼儿园;

3、针对公办幼儿园资源短缺问题、加紧规划论证,计划新建、配建部分公办幼儿园;

4、通过引进外地优质民办幼儿园建办分园,落实好国家、省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系列奖补政策,帮扶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

社会进步太大,贫穷差距太大,没有解决办法,要想解决只有所有人从起点开始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原因为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建议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等内容。

提及学前教育,人们的脑海中似乎总有些“刻板印象”: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入园难”“入园贵”。如何补齐学前教育的短板、为更多家庭排除烦恼,是很多人的现实关切。

既要强化治标,健全监管机制、推进分类管理,也要注重治本,拓展公办资源、提升幼教师资社会和经济地位、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一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一边必须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在促发展的同时有效避免新问题与新矛盾。

扩展资料:

“入园难”的相关情况:

1、重点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结构,努力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布局,让孩子们就近入园、方便入园。

2、重点研究探索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对症下药,破解“入园难”

幼儿入园难研究论文

幼师清楚的了解幼儿园 政策法规 知识,有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正确地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己和 儿童 的合法权益。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 教育 法规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教育法规与政策论文篇一:《关于开设“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必要性及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对开设《幼儿园政策法规》的必要性及相关课程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政策;法规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浙江温岭市某幼儿园教师,将数张虐待儿童的照片(包括扔儿童进垃圾桶、强迫男童亲吻女童或男童、强迫男童露阴、提拽男童的耳朵悬空等)传给网友;山西幼儿园一名老师因幼儿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在几分钟内对幼儿狂扇几十个耳光。事件发生后,这些幼儿园教师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为什么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如此淡薄?我们应如何加强?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相比 其它 类别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入园难、入园贵、师资水平不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成为影响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文件,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制定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 实施方案 ,大力兴办幼儿园。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给学前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未来3年内将建成1200所公办幼儿园,按每个幼儿园配备教师30人计算,1200所幼儿园需要新增幼儿园教师36000人,再加之现有幼儿园教师的新老更换,幼儿园教师需求量将会更大。 幼儿园教师的刚性需求,给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生源,原本没有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抢占生源,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但是这些院校大多缺少办学 经验 ,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多的重视对传统幼儿教师从教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园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掌握政策法规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应正确"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规,特别需要熟知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2、幼儿园办园需求 在公办幼儿园数量、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大力支持兴办民办、私立幼儿园,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针等文件从幼儿园编班、安全管理、卫生保健、教育、园舍、设备、工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介绍幼儿园办园、管理等知识。法律法规等文件便于园长、教师了解幼儿的法律权利、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常见事故及法律责任、幼儿园教职员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幼儿园日常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幼儿园法律纠纷的应对等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办幼儿园、规范幼儿园管理、处理幼儿园一些常见法律问题提供相关依据。 3、幼儿园教师对政策法规的领会不深入 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对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她们对国家下发的政策、意见和纲领,只是照搬照抄,停留在表层阶段,没有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以《指南》的贯彻为例,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和专业学生能够将《指南》的某条目标熟记心中,并将《指南》每一条目标转化为教学内容,但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教育内容,挖掘其中隐含的。 三、课程建设 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有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正确地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己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按照国家有关幼儿教育具体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结合幼儿身心特点,科学施教。 对于政策法规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而要扩展到在校学生,在校生政策法规的全面学习与解析,对于未来领会、贯彻和实施推广政策法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也能减少用人单位再次培训的费用和精力。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能力目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条件、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法律问题和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2、课程内容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政策法规为依据,编写了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幼儿园的举办、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和资产、幼儿园的园舍和设备设施、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与安全工作、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幼儿园管理共计八个章节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校本教材。 3、课程 教学 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4、课程评价 采用多元的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学业成绩权重分配更突出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二是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多样。课堂表现10%、小组合作10%、作业20%、笔记10%;三是考试形式以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组织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天枢.幼儿园100个法律问题[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2]庞丽娟,刘占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幼儿园教育法规与政策论文篇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是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它的建设水平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 文章 根据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的政策水平低及法律意识淡漠的现实情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 幼儿园政策法规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沈跃珊(1967- ),男,黑龙江林口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改革“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必要性 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是介于本科以上层次的研究型与中等专业层次的技能型教师之间,兼具研究能力与较强从教技能的幼儿园教师。而培养专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学校大多又是近几年在原有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还不够完整。在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也应该重新审视,加以完善。对“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内容相对滞后、课程实施方法缺少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目前,课程教学的普遍情况是:遵循着固定的教材和确定的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一般都将其作为典型的理论课进行组织教学;课时分配相对较少;评价方式或采用笔答考试,或采用简单的考查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水平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国家制定的幼儿教师62条专业标准中,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就有2条,它们分别是:《专业标准》第二部分基本内容“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中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发展知识”领域中的“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幼儿园教师的政策法规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漠导致幼儿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幼儿园教师法律意识的淡漠导致教师暴力对待幼儿事件屡次发生;因教师政策法规水平低和自身业务素质差导致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基本思想理解偏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甚至于教育活动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却是有害于其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对现行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必须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将其建设成目标更准确、内容更全新、方法更科学、评价更有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彰显培养法治意识与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 课程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展、社会需求、科学发展而制定。新课程改革又将课程目标确定为“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 、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前专业课程采用以上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把握三个维度目标具有前瞻与引导意义。 “幼儿园政策法规”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依法治教意识和指导学生未来工作的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具体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方面的知识。能运用国家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指导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运用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教育、安全、健康、经费、用人、法律纠纷等方面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典型案例,并学会通过合作、研讨等方式,运用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善于多 渠道 收集有关幼儿园的政策法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实用与适时更新的特点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不应是学科内容和结构,而应体现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应是完全预定的,而应随着学生变化而改变。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策意识和法律观念,掌握有利于指导未来幼儿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使学生发展成为政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依法施教的幼儿教师。依据这一核心思想,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如下特点: 1.选择对未来工作最具指导性的内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办幼儿教育的形势不会改变,因此,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必将会成为社会力量办园的主力军。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把学生放在未来普通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举办者双重位置上来考虑的,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依政策、按法律要求去做好幼儿教师、办好幼儿园,课程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的选择更加突出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主要选择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内容。 2.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从上面选择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课程不是以某一部或某几部、或全部政策法规文件为课程内容,而是将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这八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知识架构。具体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内容可根据知识架构的需要作必要的充实与删减,不追求每部政策法规文件的完整性。 3.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新的内容不断出台,按照政策法规课程开放的知识体系架构可适时将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内容补充进来。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都可以及时补充到课程之中。 四、课程实施的模式:体现知识运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理念 本课程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突出运用与探究的“六步合作学习模式”。 1.典型案例引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幼儿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案例,设计能够突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应用与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本堂课学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的选择、恰当问题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来体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首次合作。 2.提供学习材料或材料获取途径。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首次合作,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指明本堂课学习的教材内容或讲义内容,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学习材料,亦或提供能够获取相关内容的网络环境、图书资料等途径,实现与全体学生的第二次合作。 3.阅读、分析学习材料,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分工阅读(为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能够解决案例中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要深入各小组中,做个别指导,来体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 4.交流、评价、考核。各小组指定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的答案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并做考核评分。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并作评价与考核。 5.新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案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分析案例,促进知识进一步的运用,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6.课下形成案例分析材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本堂课学习的政策法规知识,深入地讨论、分析案例,撰写出案例分析材料,为课程结业考核做好准备。 五、课程评价的方法:凸显过程性与多元化结合的特征 “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的主要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指导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依法正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评价方法是教师教育目的的直接反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的方式是促进学生运用政策法规的重要手段。 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堂上,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学习材料、研究讨论等形式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派专人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各小组汇报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并记分;部分考核形式,各小组可参与评分,如模拟法庭。 2.课上评价与作业评价相结合。教师可通过对各小组或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给予一定分值的考核评价成绩。作业成绩是教师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采集平时成绩。 3.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由于本门课程强调政策法规知识的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学习中的考核评价,使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各占50%。 4.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一是要组织多次考试。因为“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八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有些内容彼此联系不大,所以在不同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比较合适。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法庭”:小组成员扮演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官、证人等,模拟审理有关幼儿园的案件;用案例分析题编制试卷考试;编写幼儿园的申办 报告 ;给幼儿园绘制一个室外环境规划图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Z]. 2011-12-12. [3]林雪卿.幼儿教育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民.地理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6]周天枢.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的100个幼儿园法律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7]张燕,邢利娅.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园教育论文:《试谈教师体态语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通过实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的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 曾有人形象的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对幼儿来说胜似千言万语。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运用体态语呢? 一、手势适时准确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运用手势,即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理发育还不健全,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对幼儿做出如:用食指指点、敲教鞭、拉扯幼儿等不良手势。比如教师在批评幼儿时,会不经意的用食指指点孩子的头;在孩子不安静时,用教鞭敲击物体;又如在孩子排队时,由于一些孩子没有站好,干脆不耐烦的上前拉扯孩子的衣服使其站好等。这些都是不尊重幼儿的不恰当的行为举止。一方面,使幼儿在内心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不敢接近老师,不敢尝试错误,形成软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心灵。 二、表情灵活丰富 马卡连科说得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可能做好教师”。可是,有的老师对幼儿回答的问题不满意时,做出皱眉、摇头、撅嘴等表情;有的甚至在幼儿大吵大闹、不能安静下来的时候怒视大吼,这些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发展幼儿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一次教学观摩课上,张老师给小朋友讲《圆圆的帽子飞了》的 故事 ,在故事中人物对话时,她用哭的声音,加上噘着嘴和皱着眼眉代替圆圆说:“我的帽子飞了,飞到了树顶上。”边说边揉着眼睛;用粗的声音,加上憨憨的表情代替大象说:“我有大鼻子,我帮你拿。”然后,是圆圆拿到帽子后,开心快乐的表情。在这整个过程中,幼儿听的非常认真,而且,在张老师讲到圆圆拿到了帽子后,小朋友们还鼓起了掌。 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情灵活丰富,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丰富感情。 三、眼神巧妙诱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教师的眼神,应该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孩子们能从老师的眼神中得到赞许、信任、鼓励和肯定。但是,有的老师习惯性的只注视自己喜欢的几个孩子,忽视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眼神交流,使其受到冷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积极性。还有的老师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感。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眼神的变化,去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讲课前,教师用目光扫视一周,能起到振奋幼儿精神、稳定教学秩序的作用;讲课过程中,教师若能以柔和、热忱的目光均等的分配给每个幼儿,还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如:特级教师牟丽芳在教学中,眼神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真的境界。一次,她范读课文,手捧课本,声情并茂,同时全班学生无一不在她的眼里,其中,一位学生思想溜了号,她敏锐的发现了这细小的变化,她没有停下来说一声:“请注意!”而是照常读着,非常自然的、慢慢的朝着他踱着步子,仿佛她的踱步是教学所需。当走近他时,看了他一眼,这相视不过是一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分明包含了千言万语。这位学生马上悄悄地集中精力,全心的投入到了正常的学习当中。一场小小的风波平息了,课堂上不见一丝涟漪,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朗读时创造的愉悦气氛中。 眼神的巧妙运用,它所能产生的震撼力,远比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苦口婆心来得更深刻,更发人深省。此时的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施教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指引孩子们前进的方向。 四、身姿挺拔端庄 众所周知,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有可供幼儿效法的好举止,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中,身姿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作为幼儿教师也要像演员一样敬业。从一开始步入教室,教师就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步伐要轻快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幼儿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教师若步履蹒跚,少气无力,则会使幼儿顿生压抑之感。 挺拔端庄的身姿是教师内在气质的流露,是可供幼儿效法的好举止,也是尊重幼儿的表现。 五、服饰得体大方 教师的仪表风度虽然是一种静态的体态语,但是它能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喜欢注意老师衣着的变化、发型的改变等。有的年轻老师追求潮流,喜欢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这样既不便于灵活自如的投入到幼儿活动中去,妨碍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影响孩子们上课的注意力。同时,还会对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误导。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 教育 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至六周岁的幼儿。但是最近出现入学难度现象什么情况?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幼儿园入园难的原因吧!

1.家庭原因

(1)家长的从众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注重对孩子第一所学校的选择,这就使得优质公立幼儿园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成为家长们追棒的目标,进而在家长之间形成为一种跟风攀比的不良风气。

(2)有许多人家迷信属相,考虑年份,造成为孩子出生扎堆现象。

(3)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公办幼儿园管理正规、教学规范、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都高过民办园,说明传统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

2.政府原因

(1)一些新城市追求高速发展,有许多地方建设布局是不合理的。

(2)虽然国家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但实则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还是不够健全,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政府对其重视力度还是不够。

(3)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落实保障幼师的福利待遇,一些优秀 毕业 生不愿从事这一行业,有的幼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3.社会原因

(1)近年来我国开放的“二胎”政策导致幼儿的数量急速增加。

(2)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出现流动留守幼儿,没有户籍的适龄 儿童 也大大增加,造成为巨大的入园压力。

4.幼儿园自身原因

(1)一些幼师素质不高,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2)一些幼儿园将重点放在了园区的外部装修上,没有从教育质量这方面着手,导致幼儿园建设华而不实。

选择学校考虑因素

明白了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区别,我相信家长们在幼儿园的挑选上依然会有困惑。那么摇篮我就为大家在幼儿园的挑选上提供一些更加具体的建议。

1.明确自己的需求

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要首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希望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到哪些东西?对幼儿园抱有什么期待?是希望孩子获得双语教学?还是生活方面得到很好的照顾?或是希望培养某方面的特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为孩子选择一所合适的幼儿园。

2.考虑位置因素

结合很多妈妈的实际 经验 ,选择一所离家比较近的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1、2个小时左右,对3-4岁的小朋友来说,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一旦孩子生病或者在幼儿园发生其他紧急情况,距离近的话会方便很多。

3.考察幼儿园的口碑

在上幼儿园之前,可以和在园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他们的说法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胜过其他的侧面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直接去课堂感受一下教学的氛围。孩子在做活动的时候是不是拘谨?是不是能自发有效地融入到活动中,以及孩子口中的评价,都是最宝贵的意见。

4.了解教师素质

在入园之前,可以和幼儿园的院长以及老师提前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老师的办学理念和基本素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而从老师和孩子日常交流中的口吻、动作,也可以看出老师是不是有爱心,有责任心。

5.参看硬件环境设施

幼儿园的硬件和配套施舍是最基础的条件,在考察的时候不仅要看场地和设备,还应注意到是否允许孩子经常使用,其安全情况是否合格。

6.了解收费情况

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也是家长们参考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收费从几百到几千,价位不等。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幼儿园。为了孩子能学一些特长或者知识,不惜举全家之力,花费天价择校费或者学费就没有必要了。

1.为宝宝准备一个小书包,不要忘记绣上的名字,里面可以放上宝宝最喜欢一本小书或者一个小玩具,熟悉的物品会让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中减少心理压力。

2.要给宝宝的衣服,鞋子等物品绣上名字,或做上标志,并让宝宝来认一认,这样便于宝宝能集体生活中分辨出自己的物品。

3.为宝宝准备一到两套干净的衣裤,记得写上名字,放在幼儿园里。宝宝因为焦虑或者贪玩,往往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这样老师就能及时为宝宝更换好干净的衣裤。

4.为宝宝选择衣服和鞋子时,不要过于新颖刺激,会叫的小口袋,会亮的鞋子,有趣的小珠珠,这些东西会让宝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里,这样就会影响宝宝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了,有的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掉下来的小珠珠,宝宝就喜欢放在嘴里,放在耳朵里等。

5.鞋子大小要合适,并要尽可能适合宝宝运动,这样能保证宝宝在集体活动中的安全。

6.在宝宝没有学会系鞋带时,尽可能少穿系鞋带的鞋子,鞋带散了很容易使宝宝摔倒。可以选择拉链的,或者搭袢的鞋。

7.别忘了为宝宝准备一个安全别针,并每天给他别上干净的手帕。

8.尽量不要给宝宝挂挂件,挂金锁片,手镯等,这些物品会给宝宝的活动带来不便,同时,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9.引导宝宝试着自己脱鞋子,脱衣裤,别忘了时常表扬宝宝的进步。

园舍设备方面

园址应设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园内应有花草、树木等,让幼儿接近大自然。

活动室以生动、可爱、多变化为原则,要具备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色调柔和三大条件,桌椅要适合幼儿高矮,桌椅的角最好是圆的,质料要坚固耐用;留意一下游戏场所的安全性,最好以草地或木板为佳,避免水泥地和打蜡的地面。

玩具设备器械等以启发性大、危险性小为宜。园舍以平房为佳,如在室内无法做到,也应注意到安全设施,如窗户、楼梯的安全等。

教学方面

幼儿教育是一种学前教育,观察一下,你所中意的幼儿园是不是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写字读书,如果是那样,那真是抹杀幼儿学习兴趣——太早地开始课堂教学会造成幼儿的反感,而且会伤害到小宝宝的手腕肌肉,有的孩子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了一年级的课程,产生“我都会了”的心理,上了小学反而不好好学习。所以,幼儿园教学应区别于学校教学,注重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达到德、智、体的兼顾,认字不应占教学的主导地位。

家校联系方面

幼儿园要与每个宝宝的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实个性及生活情形,因人而异地进行正确指导。而且,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园老师的联络了解到孩子在园内学习、生活的情形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协助老师共同解决。

爸妈在考察幼儿园时,可提出要求看看园内宝宝的家庭手册、家庭 拜访 记录及其他活动记录等等,多听听园内宝宝家长们的意见,来确定这家幼儿园是否合格。

幼儿园纠纷问题,幼儿园私自给小孩服处方药引冲突,2014年3月12日消息,西安。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老师让吃一种白色药片,家长上网查询得知,孩子吃的药叫“盐酸吗啉胍片”,俗称“病毒灵”。这个消息在幼儿园QQ群里传播开来,原来,幼儿园的大多孩子都吃过这种药,“凭啥给娃乱吃药?”家长找到幼儿园,等待合理的解释。

避免几种幼稚园

1.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幼儿园:这种幼儿园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都需要推敲,设施不够齐全,甚至根本不安全,教师素质和责任心不够,有乱收费现象。

2.不能给幼儿充分游戏的幼儿园:幼儿园太局促、狭小,老师过分禁锢孩子的行动。

3.对幼儿过分严厉的幼儿园:这种严厉可能出自该幼儿园的“园训”,也就是希望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达到培养孩子的目的,还有可能就是某位老师的脾气性格给人留下了不太可亲的印象。这需要仔细考察,耐心鉴别。

幼儿园入园难的原因相关 文章 :

★ 台州市边远山区“入园难”教育理论的解决方案

★ 最新学前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文章

★ 广东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题及答案

★ 开放二胎后,首批“二孩”将入学,学前教育入园难

★ 学前教育大学论文参考范文(2)

★ 浅述中国学前教育的论文

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研究论文

从表面上看,“入园难”是由于幼儿园总量的不足。那么,导致幼儿园总量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不厘清这个问题,将无法找到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的根本对策。如上所述,“入园难”是个系统性问题,要最终解决“入园难”问题,不能单靠增加公办幼儿园这一项措施,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综合解决。因为“入园难”往往与“入园贵”、师资短缺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不进行系统设计,同时解决“入园贵”、师资短缺等问题,将很难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解决“入园难”既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省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省内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县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县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渠道筹资,多方位发展学前教育。我们调研时发现,宁夏彭阳县每年只有1亿元的财政收入,但其每年投向学前教育的经费就有2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学前教育的公用经费,90万元用于“县聘乡用”的50位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支付,10万元用于县域内的教师培训。其次,解决“入园难”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解决“入园难”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转岗幼儿园教师培训等方式履行政府责任。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政府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园,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激发民间资本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性。在彭阳县,不仅县政府自身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企业家参与办园的积极性。例如,茹河幼儿园是一所由当地企业投资685万元兴办的幼儿园,其每月的收费标准仅为180元,与当地的公办幼儿园收费相同。又如,徐毅幼儿园是由当地企业投资280万元、县财政配套投入50万元建成的幼儿园,其收费标准仅为每月90元。彭阳县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激励小学贴补其附属幼儿园,使幼儿园得以在让利于民的低收费状况下正常运转。再次,解决“入园难”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而且要推动兴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当前,完全发展公办学前教育既不现实,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发展学前教育。以我们调研的广西龙胜县和宁夏彭阳县为例。两个县虽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龙胜县由于人口少、居民相对集中,比较适宜采取全公办的办园模式,而彭阳县则由于人口规模较大、县域分布较广,不太适宜全部公办,政府需要设计多种激励措施,如为民办幼儿园派驻“县聘乡用”教师、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学前教育,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后,解决“入园难”不仅要解决绝对的入园难,更要重视就近入园、弱势优先,打破权力结构所导致的结构性入园难。绝对的入园难只需要增加资源供给就可解决,而结构性入园难则需要地方政府下大决心,打破权力阶层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垄断,采取片区制度,就近入园。例如,成都市政府通过举办公益性幼儿园的方式来重组学前教育资源,采取就近入园的方式解决城市入园难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关系首先是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入园难”不仅是进入幼儿园难,而且是进入优质幼儿园难。因此,解决“入园难”问题,不只是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工作,不只是增加幼儿园的总量供应。在宁夏、陕西、广西调研时我们发现,目前虽新建、改建、扩建了大量幼儿园,但新建、改建、扩建的质量和标准并不统一,尤其是由小学富余校舍改建的幼儿园更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目前许多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但其年龄和专业结构都不甚合理,也很少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有些地方虽然也重视对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但培训工作往往不到位,使得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严重不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各地都在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这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缺口很大。如果房舍建起来了,却没有合格的师资,那“入园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是“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如果质量不到位,再多的硬件设施也不能说学前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了。其次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解决“入园难”问题虽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在短期内全部解决。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而且,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制定了细致周全的时间表,要加速解决“入园难”。这种心态典型地表现在各地所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如有些地方政府计划三年内新建400所幼儿园、改扩建3000多所幼儿园。这样庞大的任务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抢时间,争速度,大干快上。然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教师的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急切心态可以理解,但发展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财政投入的系统设计、教师培训的系统设计等。如果仅仅把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看成是三年的行动,那么很可能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后劲不足,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各地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解决“入园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例如,西部地区底子薄,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有自己的速度和特色,不能盲目照搬东部经验。再次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入园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入园难”的情况,但入园率仅仅是标准之一,地方政府切不可产生数字崇拜心理,把政策重心仅放在提高数量上。当下,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上只能满足于改扩建的需要,省、县的配套资金应适当用于师资培训和改善教师待遇上。数量与质量、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化解入园难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各地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培训对解决“入园难”的意义,财政投入在结构上严重失衡。最后是处理好解决“入园难”与解决“入园贵”的关系。从目前的各项政策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其政策指向都是化解“入园难”。但毫无疑问,“入园贵”和师资短缺是隐藏在“入园难”背后的问题。如果不能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很可能会造成这些问题此起彼伏的出现,最终导致政策后效的弱化。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幼儿园入园研究论文

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幼儿会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在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幼儿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尽快地稳定情绪,快速而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开校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1.小班新幼儿报名可以提前几天,在新生幼儿报名时教师要和幼儿、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要告知新生幼儿家长及早为幼儿做好幼儿所需的物质准备,并及早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2.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入园前,可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玩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儿园;到班里看看、玩玩,熟悉老师;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消除幼儿入园时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心理。3.在幼儿入园前一天班里要召开小班新入园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家长须知。告知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不要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愉快地来园,并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在幼儿园里玩耍。强调家长早上送幼儿时,必须把幼儿交给本班老师,无论幼儿怎样哭闹,希望家长信任老师,下决心与幼儿分手,不要在园内逗留。离园时请家长按时来接幼儿,以免让幼儿感到不安。二、教师要在新幼儿入园前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和迎接新幼儿的思想准备新幼儿来园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像家一样温馨又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检表上贴好幼儿的照片,填写好幼儿接送卡,为幼儿准备好玩具等,还要有应对幼儿哭闹、逃跑的思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管理好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正常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比如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小班新生幼儿进餐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是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六、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和习惯的养成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幼儿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使幼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刚开始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幼儿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会儿,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还可以让幼儿抱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入睡;也可以为幼儿讲故事或者播放摇篮曲,让幼儿安静入睡。七、幼儿入厕习惯的培养幼儿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等情况,有的幼儿是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幼儿则是害怕老师不敢说要入厕,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里不会蹲便池,有的幼儿睡得太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应定时组织幼儿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幼儿和睡得较沉的幼儿,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教幼儿怎样蹲便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幼儿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幼儿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总之,新生幼儿入园教师一定要亲切地接待,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组织幼儿的活动准备要充分,这样幼儿就会很快地将哭闹情绪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他们就会天天喜欢上幼儿园。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的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这无疑在暗示他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上火就是一定的了,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啊,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讲出你的担心,只能说幼儿园好: 1.要正确引导?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3)惊醒,和老师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加强相互的信任,你就说妈妈都没吃到,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以转移幼儿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呆坐,家长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跟人等负面情绪反应,走要当面走、拒睡。那家长该如何引导缓解幼儿与家长间的分离焦虑呢,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吃饭,这些反应都属正常,表扬孩子,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睡觉。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儿园的事2—3周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会出现烦躁,让孩子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样“小社会”的集体环境,你以为他没听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家长放心,不然只会越来越难,其实他都懂了,让孩子缓解一下情绪,不用一上幼儿园就马上吃药,如果你换一个新工作,哪怕只有两岁多,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 ○ 多和孩子聊天,既便是在旁边玩呢,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压力很大的,孩子会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新生入园后的几个主要反应,不用着急回家,又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又不会主动要。所谓入园期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恐慌,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吃没吃饱啊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轻描淡写,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下午就会早点接他回家,相信在家园的共同配合努力下、体谅和配合、幼儿园做好配合教育工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我们会一直关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园反映,家长和孩子都有一段适应期,比如说吃了好吃的,不管能不能讲清道理的孩子,真棒。 ★入园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家长不必担忧,他会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在幼儿园一般都是定点喝水:“宝宝长大了。请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与班级老师,并及时给您反馈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他们鬼精灵一个,有没有哭等等消极的对话,这也是不好的暗示,多吃西瓜,您这样做了吗。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了,会减少生病的机率,也不能问,也请您密切关注班级博客的信息发布,但要多喝水,幼儿园不要我啊之类的话,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先带孩子玩一会,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 3.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的问题。 2.刚去时回家千万别问诸如,他马上就会随声附喝,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幼儿园真好啊,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2—3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不管你有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入园后最初的一两个星期。 7.既然是心理断奶期、亲人而导致烦躁。 (2)“我不去幼儿园”,你一定不要偷着溜走,愿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难免有哭闹现象,孩子入园后!” ○家长保持心态平和,让他感觉你不要他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园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请家长耐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5.休息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玩玩,以免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绿豆水等去火的食物。 孩子的适应期一般需要2—3周,由此可见上幼儿园哭闹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排解一下他的压力、亲人、紧张,共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阶段,他比你那时更无助,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不可取的。 ○ 傍晚接到孩子后,妈妈也想去,只会哭闹得更严重,幼儿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 ○ 和老师沟通、不安等负性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入园期“分离焦虑”、出逃、拒食: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 6.专家称上幼儿园为心理断奶期,是不是想妈妈了: (1)哭闹,只要有人一说别去了,作为妈妈,想不想妈妈呀、忧伤,可妈妈太大了:如幼儿园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老师会精心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幼儿园好不好啊,所以注意在家给孩子多补充水份。 8.千万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送了,听了什么故事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