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语文创造性思维论文国内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04:08:14

语文创造性思维论文国内外研究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与探索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智力发展和培养探索精神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思维才能更丰富、灵活和多变,这就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学生的好奇心理、情感体验、求知欲等以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情感性、知识性、应用性、文学性、审美性等,均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努力通过教学来刺激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 二、 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是师生心灵沟通,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不同,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也有的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三、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要发挥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就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参观太和县草寺烈士墓,仔细的观察其地理方位、结构特征、风格等,并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在教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则要求学生去观察我们本地的四季物候,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有关济南的地理特征时,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童年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出在母亲怀抱中温馨的感受,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内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入手,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论文关键词:

创新思维;特征;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流畅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映的速度快还是慢,这与创造性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造性,就需要以思维流畅做基础。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照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等。

(二)所谓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以从课堂反映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多种结尾,一件事情多种写法,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件事物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所谓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思维的叛逆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归宿,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观察范围,培养群体协作精神,避免一味求同,以使得思维“软化”。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发现浴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当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脑筋急转弯”是一种运用非常规思维解答问题的游戏,它故作谜团,常设“陷阱”,而使人按照常规思维思考则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一种特异的,甚至怪异的思维途径思考方能“顿悟”。而在这个过程中便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等,在“顿悟”中燃起创造性的火花。在这里强调的是,“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关键不在于学生能不能答出它所要求的答案,而是在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查找到它的答案而产生的“顿悟”,并循此探寻到它的思维走向和脉络的过程。了解这一点对于开启创造性思维极有好处。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品质。只有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4.课堂结构单一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论文发表,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 想象力 、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 思维训练 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 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 文化 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 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 经验 ,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2.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 3. 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4. 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创新的毛概论文 5. 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创造性思维的论文文献

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论文发表,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 想象力 、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 思维训练 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 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 文化 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 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 经验 ,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2.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 3. 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4. 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创新的毛概论文 5. 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入手,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论文关键词:

创新思维;特征;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流畅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映的速度快还是慢,这与创造性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造性,就需要以思维流畅做基础。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照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等。

(二)所谓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以从课堂反映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多种结尾,一件事情多种写法,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件事物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所谓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思维的叛逆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归宿,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观察范围,培养群体协作精神,避免一味求同,以使得思维“软化”。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发现浴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当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脑筋急转弯”是一种运用非常规思维解答问题的游戏,它故作谜团,常设“陷阱”,而使人按照常规思维思考则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一种特异的,甚至怪异的思维途径思考方能“顿悟”。而在这个过程中便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等,在“顿悟”中燃起创造性的火花。在这里强调的是,“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关键不在于学生能不能答出它所要求的答案,而是在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查找到它的答案而产生的“顿悟”,并循此探寻到它的思维走向和脉络的过程。了解这一点对于开启创造性思维极有好处。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品质。只有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研究论文题目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教学策略A、B、C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年、月、日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圆的面积”的教案圆柱的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新颖的数学论文题目有:

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

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

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高中新教材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6、组合数学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7、浅谈中学数学教育。

8、浅谈中学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

9、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0、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12、情境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3、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编制和一些解题方法。

14、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15、探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6、几个带参数的二阶边界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研究。

17、关于丢番图方程1+x+y=z的一类特殊情况的研究。

18、变限积分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19、有限集上函数的迭代及其应用。

20、小学课堂环境改着的行动研究。

21、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23、小学五年级儿童数学学习策略干预对改善其执行功能的研究。

24、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5、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数学策略研究。

2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2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3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课堂自制能力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发展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各学科的主要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例如,篮球教学中学生投篮方法在掌握要领后可以有多种方法投篮。

小学体育教育问题探讨的论文

摘要: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发展中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实与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有效的把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

1.课程的系统化与科学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只是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的放松、娱乐课程,教师一般不会引起重视,认为还是主要以课本的学习为主,更不要说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全面、合理的进行安排了。学生因此也得不到全面系统的课程,也就没有享受到全面、具体的素质教育。因此,要想推动小学生体育教育的推广,首先教师就应该为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科学、系统地安排小学生的体育课程。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小学生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推广,学生才能拥有系统的体育教育。

2.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的重点

由于体育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上课的地点在户外。因此,在小学体育推广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教师们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透彻的安全教育,让小学生们切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风险因素,提高自我的警觉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教育时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让学生们有效的规避危险因素,真正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刚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是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心智的不成熟使他们不可能每时每刻约束自己,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管。总而言之,推动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系统、科学、安全地落实这一政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育计划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做出全面地考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教师要吃透教材

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授课还是体育教育,教材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材料。要想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有全面地认识,备课—授课—答疑,这一过程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越是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整体框架、对课本钻研的越深,思路就越明确、越清晰,在授课表达时就愈加地流利、轻松,真正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内在才能对学生传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学生也轻松,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地也就愈加地顺利。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框架,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继而才能给学生讲出来,并且还能讲得好。

4.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许多的传统技术越来越向互联网的大环境靠拢。这就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素质教育是不是也可以与这一领域寻求合作。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课本的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原本枯燥的授课生动的展现出来。体育课这种户外课程与天气的影响因素联系密切。若天气质量不佳,可选择一些多媒体材料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了传统的雨天上只能自习的状况。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像广播体操这种学习项目。刚接触时,由于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因素,许多的动作往往一晃而过。老师在学习之后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会对原本的技术动作产生一定的误差,前排与后排的同学观察的不同,都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往往不能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继而与标准的技术动作产生更大的悬殊。但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教学视频放映出来,逐步的讲解,教师在一旁进行每一步的分解动作示范,抓住每个动作的重点、难点,这样对于小学生自身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就能有效的规避,生动的视频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继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体育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接触到各个层面的体育知识,而不是单单从体育教师的个人经历中获取,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

5.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体育教育这种户外的教学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课堂内的授课,一支粉笔、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就能满足上课的需求。但是体育教育对于器材的要求就要严格一些,因为体育课程需要每位同学参与进来,需要大量的体育设备资源。城市的素质教育推行的相对广泛,体育课程的教育中可以保证基础设施资源量的需求,对于一些的体育项目可以很好开展教学项目。但对于目前中国的最大的教育改革还是要以农村的教育改革为重点,农村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限制,资源的局限性、教学活动的单一性等诸多因素军师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性的瓶颈。更不要说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教育模式。但这一问题是不能规避的`,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地域性,寻求有效的农村体育教育方法。不同于城市体育的教学模式,农村体育教学可以从小的器材入手,如:毽子、跳绳。一些有特色的地区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学习剪纸、制作竹篮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探索发现更多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6.选择体育游戏应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设计好了一堂课的内容,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却有一些学生表现的不积极。经过交流孩子后,发现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这节课。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够广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发现,有时我们精心设计了一节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会有一些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学生们说自己其实是喜欢体育课的,但是由于课本的教学内容过于的枯燥,使得他们慢慢地丧失了兴趣。这就应当引起教师们的反思,不能只是为了教学任务而上课,更应该以多种形式全面地展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加入游戏的元素就是很好的选择。比赛中通过积分、奖励等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赛制规则,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争性,在游戏中将教书育人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7.让学生形成体育的基本素养

课堂知识的传授是教育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而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增强学生们的生理健康水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才能保证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体育教育就是要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培养他们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促进他们身体全面健康发展。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最广泛、最受欢迎的就是球类运动,同时也是学校最容易满足的体育器材。它能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球类竞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竞技水平,在比赛中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并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8.结合大型比赛和体育名人效应引发学生体育兴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人们在上网、看电视的同时,生活乐趣也增加了许多。当今社会,大量的国内国际比赛、铺天盖地的体育讯息无形中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学生们从这些讯息中也就开始慢慢地接触、了解这些比赛,逐渐地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最广泛的要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大众运动。学生们在对某些体育明星了解了之后,这些体育名人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话题。体育教师可以借用互联网这一平台的优势,在体育课程上安排这些项目或者组织比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实时的指导,如:比赛的规则,竞技的技巧,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战术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体育教师在休息之余还可向同学们讲述一些体育明星的故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体育明星们艰苦奋斗历程,有助于让学生们能从体育课上学到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德,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黄乃青.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迁移教学.南宁教育,2008(1).

[2]尹冲淋.谈体育活动中的两极分化现象.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3]霍小梅.要重视小学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J].体育科技,1987(05):17-18.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入手,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论文关键词:

创新思维;特征;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流畅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映的速度快还是慢,这与创造性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造性,就需要以思维流畅做基础。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照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等。

(二)所谓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以从课堂反映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多种结尾,一件事情多种写法,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件事物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所谓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思维的叛逆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归宿,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观察范围,培养群体协作精神,避免一味求同,以使得思维“软化”。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发现浴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当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脑筋急转弯”是一种运用非常规思维解答问题的游戏,它故作谜团,常设“陷阱”,而使人按照常规思维思考则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一种特异的,甚至怪异的思维途径思考方能“顿悟”。而在这个过程中便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等,在“顿悟”中燃起创造性的火花。在这里强调的是,“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关键不在于学生能不能答出它所要求的答案,而是在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查找到它的答案而产生的“顿悟”,并循此探寻到它的思维走向和脉络的过程。了解这一点对于开启创造性思维极有好处。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品质。只有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