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长江流域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1 17:33:28

长江流域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有关环境污染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八个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论文

[1]王军, 陈振楼, 王东启, 许世远, 毕春娟, 刘杰. 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量算. 地理学报, 2006, 61(7):729-740.[2]王军, 陈振楼, 许世远. 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15(5):659-664.[3]王军, 陈振楼, 王东启, 刘杰, 许世远. 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总通量量算系统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19(4):1-7.[4]许世远, 王军, 石纯, 颜建平. 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 地理学报, 2006,61(2):127-138.[5]王东启, 陈振楼, 王军, 许世远, 杨红霞, 陈华, 杨龙元, 胡玲珍. 夏季长江河口潮间带反硝化作用和N2O的排放与吸收. 地球化学, 2006, 35(3):271-279.[6]毕春娟, 陈振楼, 许世远, 王军, 刘杰, 李丽娜.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源汇通量估算. 地球化学, 2006, 35(2):187-193.[7]王东启, 陈振楼, 许世远, 胡玲珍, 王军. 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研究.中国科学(D辑), 2006,36(6):544-551.[8]杨红霞, 王东启, 陈振楼, 陈华, 王军, 许世远, 杨龙元.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4): 667-673.[9]Wang Dongqi, Chen Zhenlou, Xu Shiyuan, Hu Lingzhen, Wang Jun. Denitrification in Chongming east tidal flat Sediment, Yangtze estuary,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1090-1097.(SCI)[10]Wang Jun, Chen Zhenlou, Xu Shiyuan, Liu Jie, Wang Dongqi. The Application of Yangtze Estuary Tidal Wetlan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15(2): 155-166.[11]Chen Hua, Wang Dongqi, Chen Zhenlou, Wang Jun, Xu variation of sediments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Chongming east tidal flat during Scirpus mariqueter growing stag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15(4): 500-508.[12]王军, 陈振楼, 许世远, 侯晶. 基于COM技术的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开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41(9):197-200.[13]王军, 许世远, 陈振楼, 毕春娟. 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学报, 2004,59(6):927-937.[14]王军, 陈振楼, 许世远, 路月仙. 胶东矿集区金成矿地质异常控制. 地球学报, 2004,25(6):601-606.[15]王军, 陈振楼, 许世远, 过仲阳, 路月仙. 长江口滨岸潮滩环境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20(4):36-39.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文章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类的健康离不开水。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中国的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再加上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很多。 小时候我想,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不是一直流个不停吗?爸爸妈妈常常给我讲哪些地方最近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慢慢长大,也慢慢弄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 。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 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这一严峻形势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只有杜绝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或者减少其数量,河流湖泊中原有的污染物才会随水流走、稀释,逐渐减少。因此,防治河流湖泊污染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控制污染源。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污染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

水 水,你是地球的血液。 没有你,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水,你是地球的命脉, 没有你,地球上就没有人类。 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 水,水,水, 有了你,地球上才会有生命。 水,水,水, 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会有美丽的颜色。 水是无法替代的宝贝, 我们要珍惜它! 当大地没有了绿, 当河流没有了水, 当小鸟没有了家, 当花朵全都枯萎…… 我们会不会感到羞愧! 是谁的心灵麻木不仁, 是谁的手让灾难发威。 人啊人,不要为了蝇头小利, 向私欲下跪。 你看,树已被砍光, 沙尘暴让天空伤痛流泪; 你瞧,溪边泛滥的污水, 让自由的小鱼失去了生命的尊贵; 你闻,空气中弥漫着臭味, 它正在侵害着我们健康的肺…… 多少回无节制的索取, 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植被。 多少次疯狂的贪婪, 让我们的家园面临被摧毁。 朋友啊朋友,快快醒悟, 快快向大地发出最真诚的忏悔。 放下将要举起的斧头, 让大树成为遮风挡沙的堡垒; 关闭污染严重的作坊, 让春水去浇灌出饱满的麦穗; 推倒散发浊气的烟囱, 让小鸟伴着彩云唱着歌儿轻轻地飞。 我们要以爱还爱, 对大自然由衷地敬畏。 今天,我们应该从头做起, 把环保的意识刻在心扉。 用我们的行动和智慧, 让绿草如茵,让山水如画, 让蓝天更蓝,让四季妩媚; 让村庄安宁,让城市靓丽, 让生命和谐,让环境优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母亲, 对得起儿孙后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3地近40年气候

水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923 年开始在汽油中加入铅用作抗爆剂以后, 更加速了全球性铅的污染。因此可以说如今世界上已难找到土壤铅含量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片“净土”。Kabata - Pendias 和Rendias[5 ]报道在靠近公路的某一块土壤铅含量高达7000μg/ g。潘如圭等[6 ]研究了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蔬菜的污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在公路两侧200 m 范围内生长的蔬菜均受到汽车尾气中铅的污染。管建国[7 ]等研究了在金属冶炼厂周围和公路两侧200 m 范围内蔬菜的受污染情况, 发现所调查的普通叶菜的铅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彭珊珊等[8 ]对我国一些常用茶中Pb 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茶叶中的铅超过一般标准, 应引起重视。土壤中的铅大部分形成PbS , 少部分形成PbCO3 、PbSO4 和PbCrO4 等无机化合物, 或与有机物螯合。铅的无机化合物大多难以溶解, 而且因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也很弱: (1) 土壤有机质对铅的络合作用。土壤有机质的—SH , —NH2 基因能与铅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2) 土壤粘土矿物对铅的吸附作用。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位点可对铅离子进行交换性吸附。另外, 铅离子进入水合氧化物的配位壳, 直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于固体表面。由于铅在土壤中迁移能力弱, 而且溶解度低, 因而人为因素造成的铅污染大多停留在土壤表层,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含量急剧降低, 20 cm 以下趋于自然水平。进入土壤中的铅有可能被植物吸收, 或溶解到地表水中, 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进入动物和人体, 进而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和远期效应[9 ] 。Page[2 ]等研究表明, 人体血铅与土壤铅含量存在一定关系:0112 (Pb - B , μg/ 100mg) = ln (Pb - S ,μg/ g) - 4185这一关系式仅说明了某一地区的特殊情况, 并无广泛适用价值, 但它足以表明土壤铅含量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2 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由于铅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近年来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又可分为隔离包埋技术、固化稳定技术、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化学稳定技术和电动修复技术等。生物修复技术又可分为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211 隔离包埋技术(isolation and containment)该法采用物理方法将铅污染土壤与其周围环境隔离开来, 减少铅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或增加铅的土壤环境容量。具体措施为: 以钢铁、水泥、皂土或灰浆等材料, 在污染土壤四周修建隔离墙, 并防止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流到周围地区。其中以水泥最为便宜, 应用也最为普遍。为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还可以在污染土壤上覆盖一层合成膜, 或在污染土壤下面铺一层水泥和石块混合层。212 固化稳定技术(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固化稳定技术包括两个方面: 采用化学方法降低铅在土壤中的可溶性和可提取性, 同时采用物理方法将污染土壤包埋在一个坚固基质中。Wheeler 报道[10 ]将水泥、炉渣和石灰混合物加入污染土壤中, 搅拌均匀凝固之后, 形成一个大石块, 将污染土壤包埋在其中。也有人采用电导产热原理给土壤加热升温, 当土壤冷却后, 土壤凝固成玻璃样块状结构, 称之为玻璃化。该方法包括三个具体步骤: (1) 在土壤两端插上电极电流通过土壤形成环路, 土壤温度上升并熔化。(2) 在自然冷却过程中, 土壤凝固形成玻璃样土块。(3) 在土块上覆盖一层干净土壤。这一技术已经实际应用于铅污染土壤的修复。·13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 年 GUANGDONG WEILIANG YUANSU KEXUE 第8 卷第9 期©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在一定温度下, 金属就会熔解或升华为气态。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技术利用这一原理,将铅等重金属从污染土壤中“蒸发”出来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蒸发”出来的金属可以再回收或固定, 同时富含金属的剩余炉渣也可用于进一步提炼[11 ] 。铅污染土壤在高温熔化之前要进行预处理, 以促进铅的熔解。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具有较高回收效率的严重污染土壤(5 %~20 %) 。214 化学稳定技术(chemical stabilization)化学稳定技术就是应用化学反应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氧化或还原, 从而达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11 ] 。对于铅污染土壤, 可用还原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或硫酸亚铁) 将铅离子还原, 以减少土壤中铅的可提取量。这一技术也可作为其他修复技术(如固化稳定技术) 的前处理步骤。但必须注意的是, 还原剂的施用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初步研究表明, 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7 可降低铅在土壤中的溶解度, 减少植物对铅的吸收[13 ] 。研究表明, 施用羟基磷灰石[14 ] 、水合氧化锰[15 ] 、磷灰岩[16 ,17 ]也可促进铅的沉淀, 减少土壤中的可溶态和可提取态铅。Vidac 和Pohland[18 ]已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地下水的修复。215 电动修复技术(electrokinetice technology)在污染土壤两端插上电极, 接通电源后, 土壤中的带电粒子向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 最终积聚或沉淀在电极上, 以达到清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目的。在欧洲, 这一技术不仅应用于铅污染土壤[19 ] , 同时也应用于铜、锌、铬、镍和镉等污染土壤的修复。216 微生物修复技术(microremediation)微生物修复主要是借助微生物的生化反应来清除或稳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生物还原沉淀、生物甲基化和生物吸附三种。生物还原沉淀是应用硫酸还原菌(SRB) 将硫酸根还原为HS - 再与铅生成不溶性的Pb2S。生物甲基化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甲基化,甲基化的金属更容易蒸发, 可做为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的预处理。生物吸附是利用细菌细胞和藻类来吸附地下水或其他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Leusch 等[20 ]报道一种海藻( S . f luitans )对铅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369 mg/ g。Rahmani 等[21 ]研究了浮萍(Lemna minor) 对污染水体中铅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浮萍在亚致死水平下也能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铅。217 植物提取修复技术(phytoextration)植物提取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超积累植物, 将土壤中各种过量元素或化合物大量转移到植株体内特别是地上部分, 从而修复污染土壤[22 ] 。超积累植物相当于一个太阳能驱动泵将土壤中的过量元素不断泵到植株体内[23 ] 。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两种, Salt 等[24 ]把利用超积累植物来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称之为持续植物提取(continuous phytoextraction) ; 而把利用螯合剂来促进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称之为诱导植物提取(inducced phytoextraction) 。21711 持续植物提取(continuous phytoextraction)运用持续植物提取技术来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关键是植物超积累铅的能力。一般认为, 只有铅积累量达到1000μg/ g (干重) 才能称为铅超积累植物[25 ] 。已见报道的铅超积累植物有Brassica .nigua [26 ] , Brassica . pekinensis [27 ] , Brassica . juncea [27 ]和T. rotungifolium [28 ] 。其中T. rotungi2folium 的铅积累量最大, 可达到8200μg/ g (干重) [28 ] 。目前对于植物吸收、运输和积累铅以及耐铅胁迫的机制研究甚少。Liu 等[29 ]研究发现印度芥菜( Brassica juncea) 可在根部积累大量的铅但只有极少部分运输到地上部。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根部细胞内存在高浓度磷酸盐或碳酸盐,在细胞内近中性pH 条件下, 铅主要以磷酸盐或碳酸盐形式沉淀在根细胞壁或细胞内; 另一方面·14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 年 GUANGDONG WEILIANG YUANSU KEXUE 第8 卷第9 期©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铅从根部向中柱迁移的过程还会受到内皮层凯氏带的阻拦。Wozny 等[30 ]认为铅进入中柱后随蒸腾流被动运输到地上部分。运输过程中铅可能会与中柱内的阳离子交换位点结合, 从而被固定在茎部中柱内。研究表明, 铅可与多种小分子有机物螯合[31~33 ] 。推测铅也有可能与各种小分子有机酸、植物螯合肽结合, 减少与阳离子交换位点结合的机会, 从而增加进入了叶部的数量。作者在对浙江西部的某一铅锌矿土壤进行调查时, 发现一种可高浓度积累铅和锌的植物, 据初步调查结果, 其地上部分锌和铅的最高积累量分别达到了5000μg/ g 和1182μg/ g。对于这种植物超积累锌和铅的生理生化机制, 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21712 诱导植物提取(inducced phytoextraction)对于在土壤中极难移动的铅元素, 施用螯合剂可促进植物对其的吸收。施用螯合剂诱导植物超富集作用被称为螯合诱导修复技术。Romheld 和Marschner[34 ]认为螯合物与金属结合后, 金属螯合物可以从内皮层裂口处进入根内, 然后被迅速地转移到茎叶。在用14C - EDTA - Pb 作标记的试验中, Blaylock 等[35 ]发现, 在含这种标记物的介质中生长的植物地上部能快速积累铅, 表明铅与螯合物结合有利于植物对铅的吸收。Salt 等[36 ]认为金属与螯合物结合后阻止了金属的沉淀和吸附, 从而提高了金属的可提取性。螯合诱导修复技术既可选用一般植物也可选用超积累植物。在土壤铅浓度为2500μg/ g 的污染土壤上种植玉米和豌豆, 加入EDTA 后, 植物地上部铅的浓度从500μg/ g 提高到10000μg/ g ; 而且EDTA 还能极大的提高铅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运输能力,每千克土中加入110 g EDTA , 24 h 后, 玉米木质部中铅的浓度是对照的100 倍, 从根系到地上部的运输转化量是对照的120 倍[37 ] 。不同螯合剂促进植物对铅吸收的效应与螯合剂促进铅从土壤解吸的效应相一致: EDTA > HEDTA >DTPA > EGTA > EDDHA。螯合诱导技术对超积累植物吸收金属的强化效应也很明显。印度芥菜是一种可富集多种金属的植物。Blaylock 等[35 ]研究了柠檬酸、苹果酸、乙酸、EDTA、EGTA、CDTA 对印度芥菜( Brassica juncea) 吸收Cd 和Pb 的效应,发现土壤酸化与施加螯合物相结合可显著增加铅的吸收效率。Vassil 等[38 ]报道用铅和EDTA 共同处理印度芥菜, 其地上部分含量高达55 mmol/ kg (干重) , 相当于培养液铅浓度的75 倍。对印度芥菜茎部提取液的直接测定证明, 茎部的大部分铅是与EDTA 结合的形式运输的。由于螯合剂的价格一般较贵, Blaylock 等[35 ]指出螯合剂( EDTA 和乙酸) 将使每吨铅污染土壤修复成本增加715 美元。此外螯合剂在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同时, 也增加了重金属离子的移动性。因而对于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的环境风险应加以系统评价。由于已发现的铅超积累植物种类极少, 而且植物生长慢、生物量小, 因而螯合诱导修复技术比持续提取技术更引人注目。但不论哪种植物修复技术都具有其它物理化学方法所没有的优点:(1) 成本低。据估计, 如果某种植物的茎部铅积累量达到1 % , 且每年产量40 t/ hm2 , 那么通过10 年种植将土壤铅含量从114 %下降为014 %所需费用是245000 美元, 而用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则需要1600000 美元。(2) 植物利用太阳能, 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易为公众所接受。(3) 将富铅植物残体用于植物炼矿, 可产生经济效益。相比之下, 虽然植物修复技术所需时间较长, 而且植物的生长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但这些缺点都不成为重要问题。可以预言, 植物修复将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环境良好和经济有效的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参考文献:[3 ] 陈怀满等. 土壤- 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4 ] Nriagu J O , Acyna J M.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worldwide contamination of air , water and soil by trace metal[J ] . Nature , 1988 , 333 : 134~139.[5 ] Kabata - Rendias A , Rendias H. Trace elements in the soil and plant [M] . Florida CRC Press , 1994.[6 ] 潘如圭, 宋佩扬. 汽车尾气中铅对蔬菜污染的研究[J ] . 江苏环境科技, 1998 , 11 (3) : 9~11 , 28.[7 ] 管建国, 潘如圭. 蔬菜铅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 ] . 南京农专学报, 1998 , 14 (3) : 22~27.[8 ] 彭珊珊, 石燕. 茶叶中的铅[J ]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8 , 5 (6) : 32~33.[9 ] 沙拉麦提, 沙达提. 儿童的铅接触及危害[J ] . 新疆环境保护, 1996 , 18 (1) : 36~38.[10 ] Wheeler P. Leach repellent [J ] Ground Engng , 1995 , 28 : 20~22.[11 ] USEPA. Engineering Buttetin : Technology Alternative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Arsenic ,Cadmium , Mercury and Lead [M] . U S Envi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Emergency and RemedialResponse , Cincinnati . OH. 1996.[12 ] Evando C R , Dzombak D A. Remediation of metals - comtaminated soils and groundwater . Technology Evalua2tion Report , TE97 - 01 [ R ] . Pittsburgh P A. Ground - water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Analysis Center ,1997.[13 ] Hooda P S , Alloway B J . The effect of liming on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wheat , carrots and spinach grownon previously sludge - applied soils [J ] . J Agric Sci , 1996 , 127 : 289~294.[14 ] Ma L Q.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ctiveness and stability of aqueous lead immobolization by hydroxyapatite [J ] .J Environ Gual , 1996 , 25 (6) : 1420~1429.

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Pollution Sources and causesAir pollution comes from both natural and man made sources. Though globally man made pollutants from combustion, construction, mining, agriculture and warfare ar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he air pollution vehicle emissions are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China, United States, Russia, Mexico, and Japan are the world leaders in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Principal stationary pollution sources include chemical plant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oil refineries, petrochemical plants, nuclear waste disposal activity, incinerators, large livestock farms (dairy cows, pigs, poultry, etc.), PVC factories, metals production factories, plastics factories, and other heavy industry. Agricultural air pollution comes from contemporary practices which include clear felling and burning of natural vegetation as well as spraying of pesticides and herbicidesAbout 400 million metric tons of hazardous wastes are generated each year.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produces about 250 million metric tons. Americans constitute less than 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but produce roughly 25% of the world’s CO2, and generate approximately 30% of world’s waste. In 2007, China has overtaken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biggest producer of CO2污染源和原因空气污染来自于自然和人为来源。虽然从全球人造燃烧,建筑,采矿,农业和战争污染物空气污染日益方程显着。机动车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和日本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排放的领导人。固定污染源主要包括化学工厂,燃煤电厂,炼油厂,石化厂,核废物处置活动,焚烧炉,大牲畜养殖场(奶牛,猪,家禽等),聚氯乙烯厂,金属生产厂,塑料工厂等重工业。空气污染来自农业,其中包括明确的砍伐和自然植被燃烧以及喷洒农药和除草剂的当代实践约400万公吨的危险废物每年产生。仅美国生产约250万公吨。美国人占不到5%的世界人口,但产生大约25世界的二氧化碳%,并产生约30世界的浪费%。 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国美国

英文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有:1、中国环境保护网英文版的建设.安彤,20012001年全国环境信息与应用交流大会。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完善途径.权斌,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3、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朱教君.闫巧玲.宋立宁.周华,2008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