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学术英语research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5:58:27

学术英语research论文

research和article含义不同。经查阅,research是评论文章。而article是学术论文。researcharticle泛指学术论文,不是期刊。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学术论文 [词典] a thesis; a dissertation; a research paper; a scientific paper; [例句]她写了几篇关于木星和土星的重要学术论文。She wrote important studies of the planets Jupiter and saturn.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 教育 、军事、经济、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文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理论学派所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多维的角度去进行主客观的文学批评,正是因为文学批评有着其自身科学性、审美性、公信力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包容多种批评学派的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批评。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文学教育理论课程,而在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充分了解了整部英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其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关注英美文学,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以文学批评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在学习作品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使学生通过对原著的充分解读,仔细品味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写作的手法,培养学生踏实阅读的学风,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兰色姆()、威姆塞特()等为代表,形成了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从作者的原始写作动机与作者的阅读感受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文学批评都是“错误的谬论”,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将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了根本的转移,即转移到了文学作品对阅读者心理影响方面上,脱离了被批评对象的本身,从而沦为了单一的印象论。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认为单纯依靠阅读者的感觉,会使阅读者产生相对的“阅读错觉”——即带入阅读者已有的自我认知来干扰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文学批评。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以尊重和细读原著为基础,对原著进行客观、公正的、不带有固有主观意识的文学批评,形成踏实阅读的风气。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批评理论,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原著,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课上探讨,这样才能赋予学生机会去利用新批评理论认识英美文学、了解英美文学、发现英美文学的精髓所在,主动地去学习英美文学。

2.英美文学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在整个英美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缺少批评的新声音和新形式的产生于与发展,斯坦利.费希(StanleyFish)就对新批评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单纯的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是对整个阅读过程的误解。“读者反应批评”强调原著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读者在阅读原著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能够从中得到的感受为重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读者为重,从读者的角度来诠释“文学批评”的过程。作品需要“留白”,这些留白的地方正是读者阅读完作品之后进行的“自我想象”,是对作品新的解读和延展,得到一种“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但是这种理论由于强调的是读者的作用,而每位读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便对同一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和看法。这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所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文学批评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几乎是文学研究的 同义词 ,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这一整个过程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行为,更是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尤其是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充分运用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感受,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得到了相关作品的反馈。

2.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审美性。

不论是以新批评理论为基础,还是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基础,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具有审美性。这里的审美性指的是它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关注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性和美学性,批评者需要按照美的规律,从文学作品的美学方向出发对原著进行审美性分析,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到作品,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3.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

任何形式的文学批评都不应该脱离科学发展的实际,正确的文学批评在批评者进行美学、艺术学批评的同时也要利用理性的 逻辑思维 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批评。批评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创造性,用科学的研究 方法 、研究思维、研究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并且能够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查阅大量丰富的文学资料来对原著进行周密的、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不可参杂大量的个人主观思想、狭隘偏见,以对原著进行科学的文学批评。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理论学派所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多维的角度去进行主客观的文学批评,正是因为文学批评有着其自身科学性、审美性、公信力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包容多种批评学派的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批评。文学又有着其特殊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客观事物,不能用一般规律去对它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文学批评的存在,才能够在不同读者角度,不同理论支持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了解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 总结 归纳英美文学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刘仪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3025

2、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鲁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012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会成为一个只拥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学导入作为一种新的导入模式,可以拓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符合《要求》中集多种教学模式的需要.另外,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数理化和生物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 文化 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英美文学导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学知识和西方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文化素养.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都学习过英美文学,其中一些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英美文学.教师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学知识,有能力在导入中融入该方面的知识.所以,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能力几方面来看,英美文学导入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受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感、疲惫感和焦虑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文学导入“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感,以利于语言习得”[2].英美文学导入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负面影响,对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即使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学生也会对这一学科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这一学科的乐趣.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学习英语 ,到大学一年级基本学习了十年英语,多数学生已经对英语产生厌倦感.所以,让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接触得较少或只接触一些浅显的内容,在导入中加入英美文学内容会使学生们觉得很新颖,从而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toFacewithGuns”中有一个 句子 :Turingthosepa-gesandstudyingtheirphotographsislikeflowingonthesadcurrentthat,likeBlake’sThames,seemsto“markineveryface,marksofweakness,marksofwoe[3]”.这句话实际上引用了美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著作《伦敦》中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特点对《伦敦》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课文中句子的准确理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中,SectionA部分的 文章 标题是“AsHisNameIs,SoIsHe!”,有的教师会根据文章标题从人名的角度进行导入,但如果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这个标题实际上出自《圣经》箴言第七章,原句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教师可以从《圣经》这个角度进行导入,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圣经》,但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圣经》中伊甸园、诺亚方舟、出埃及记等著名的 故事 .另外,《圣经》不仅是__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许多英美文学中的著名作品都与《圣经》有关.综合考察这些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对圣经 典故 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就圣经典故的类型而言,就有语典、人典、事典、意象、结构模式、观念等诸多种类[4].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许多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对白、典故和意象都源自《圣经》.通过从《圣经》角度进行导入,学生们可以了解《圣经》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增加对英美文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出现了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弥尔顿和美国作家大卫•梭罗,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导入,用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教师也可从课文中出现的单词进行导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出现了colony这个单词,学生们看注释都知道它是“殖民地”的意思,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欧洲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先后建立十三块殖民地,美国文学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就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历史学家巴斯认为,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6].清教徒提倡的谦卑、诚实、勤奋、节俭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乐观精神也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并塑造了美国人民的性格,美国人的勤奋、节俭和乐观与清教主义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美国作家在创作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文风简朴,语言清新、直接.所以,通过对清教主义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美国人的性格,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会成为一个只拥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精神方面的修养.《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LightenYourLoadandSaveYourLife”中出现了本•富兰克林,教师可以把富兰克林作为导入的对象.富兰克林不仅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富兰克林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需要培养的美德,包括节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贞洁和谦虚等.这十三条美德对当今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富兰克林为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以十三条美德要求自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些美德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英美文学导入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了解得相对匮乏,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导入方法也比较单一.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美文学知识进行导入,既可以解决课堂导入的单一问题,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了解西方文化并提高其人文素质,这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发展需要,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英美电影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周震,丁文英外语电化教学2002-02-2026

2、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吕洪灵;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0126

英文学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

2. 编辑视野下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论文

3. 学术论文英文题名和英文摘要的写作

4. 关于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思考论文

5. 研究生中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构建论文

英国毕业论文research

英国毕业论文主要包括Title (标题)、Abstract and keywords (摘要、关键字)、Introduction (引言)、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Methods/Model (研究方法/模型)、Results (结果)、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讨论与总结)、Reference (参考文献)这几部分。

英国院校的毕业论文中都被要求写Methodology,很多同学都对Methodology表示一脸懵,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Methodology就是你写这篇毕业论文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步骤。 Methodology通常分两步走。 第一步解释你的研究途径,就是你需要解释做什么研究,在哪里做研究,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你需要确定用何种研究方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等。 第二步阐述你的研究设计,在这里你需要详细解释到你的数据来源,以及会得出一个大概什么样的数据分析预测等等。听起来是不是还有些懵,具体该怎么做呢,好,话不多说,直接上结构。 引言 在methodology的引言部分,需要提纲携领的概括一下在这一部分要涉及到什么内容,比如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样本选择以及道德考虑和研究局限性等。 介绍研究设计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要解释是采取了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定性or定量),这种方法的优点,对你论文的适用性是什么以及它的局限性。 介绍研究途径 研究途径通常分为三种:positivism,interpretivism,post positivism。 一般情况下, Positivism 一般用于自然科学例如商科等毕业论文写作。需要用到定量分析。 Interpretivism 一般用于人文社科等文科类科学,需要用到定性析。 而 post positivism 适用于objective world by subjective experience。这种情况下会同时运用到定量与定性分析。这里同样要介绍采用了何种研究途径,为什么要用它,以及优缺点。 介绍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 在这一部分你要详细解释你的数据来源。 具体来说,定量分析需要进行数据收集,收集过程分为一手数据(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如公司年报,股票证券的历史数据等等)。 而定性分析则通过interview来实现。这一部分同样要解释选择这种数据收集方法的原因,优点以及局限性。 介绍研究实验或访谈的样本和参与者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由于无法将某一群体的全部纳入为研究对象,因此便需要抽样。 在这一部分,需要介绍采取了何种样本抽样的策略是随机抽样还是非随机抽样。 此外,还要介绍访谈或实验研究中的参与人或研究对象。要详细说明为什么要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时间、地点、名称。 研究的时间和流程 研究的时间和流程也是Methodology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需要说明你进行研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你进行研究的流程步骤。 . The researcher contacted the respondents by email and asked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after explaining the nature 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数据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步骤之后,紧接着就是详细分析你搜集来的数据资料。 如果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有用到一些辅助软件的话也可以适当说明。 伦理考量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需要提及 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说明你是如何获得对受访者的访问权限, 受访者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通常放在附录中,这一部分内容大概算是英国论文特色吧。 . all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ir written acceptance regard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research, through a signed Consent and Briefing Letter. 研究局限性 局限性是在国外写论文的永恒内容,所谓critical thinking的集中体现。 这一部分也是methodology的最后内容也是精华所在。 在这里同学们要详细的介绍一下在进行本研究时遇到的若干问题和挑战。 例如,样本的规模相对较小对研究的可靠性产生了挑战;再比如,仅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所产生的问题等等。 以上便是写methodology的全部逻辑结构,希望这样总结下来,对同学们在写方法论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的Methodology部分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步骤等内容。下面是Methodology部分应该包括的内容和写作要点:

research期刊

fundmentalresearch期刊Q2区。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显示,所有的期刊主要按影响因子高低被分为四个区,分别是Q1区,Q2区,Q3区,Q4区,各占百分之二十五。即Q1区是影响因子最靠前百分之二十五的期刊,Q4区是最靠后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期刊。Q1区的期刊质量最高,Q4区期刊质量最低。

research和article含义不同。经查阅,research是评论文章。而article是学术论文。researcharticle泛指学术论文,不是期刊。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researcharticle是论文吗缩写是d研究性论文,也称论著(research article)或原著(original article), 是科技期刊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重要的一次性文献。研究性论文是 对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材料进行科学地归纳、分析和推理,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创新性发现或论点的文献。一篇高水平的研究性论文 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论文不仅要如 实反映研究的过程,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结 果,还要进行逻辑严密的推理,得到严谨的有说服力的结论

英语学术论文与汉语学术论文

中文和英文论文哪个比较容易发表?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们来说,肯定是中文的论文比较容易发表了,国内大部分作者也都是选择中文论文发表,但随着我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发表英文论文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些科研工作者和高学历人才基本都需要发表英文论文,发表英文论文对于广大普通作者来说难度比较大,主要还是卡在了英文写作上,很多作者英语基础薄弱,当面临发表英文论文的要求时这就比较麻烦了。 英文论文,特别是实验类论文,对论文的格式框架有很明确的要求,一般包括Introduction、Material and method、Result、Discussion和Conclusion一样都不能少。中文和英文论文主要区别是文章的质量上,以SCI为例,SCI英文文章一般质量较高,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大部分中文文章就是没啥创新性,英文文章写什么,中文文章就跟着写什么,内容一般也不够严谨,创新度也不够,学术价值可能也谈不上,但并不是全部中文论文都是这样,一些核心期刊论文还是非常高水平的,可以代表国内学术最高水平。 英语论文的写作,主要用于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际上共享科研成果,英语论文也是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应该说英语论文的写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作者个人来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如果作者能发表一篇高水准的英语论文,对晋升和个人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以上就是关于中文和英文论文的简单对比,对于广大普通作者来说,发表英文论文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如果作者自身能力水平差距较大,那么作者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作者已经开始了有与论文发表征程遇到了一些疑问和困难,可以寻求专业出版机构的帮助与指导。

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的区别在于格式不同。

英语论文就是要有一个特别鲜明的观点,然后也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之后也要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论证,和中国的论文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需要经历的步骤也是完全一样的。

英语论文比较严谨,格式跟中文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文体有些变化,要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大部分只有英语专业的人才会写英语论文,所以别人没有这个困扰。需要英语和汉语结合,要注意英文书写技巧的把握,同时要注意语法的结合,还要注意论文的整体结构,还有每个英文字母的书写,英语论文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多。

论文介绍: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英语日益成为全球学者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语学术论文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在中西文化中,英语和汉语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惯用语。因此,赛恩斯编译提醒大家,英汉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词汇方面。国内学者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汉语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脑海中深深扎下汉语的词汇以及使用方法。英语词汇与汉语不同,英语词汇更多往往是一词多义,极少数是一词一义的。有时候,英语的词汇意义与汉语相差很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汉语按照英语一一对应,逐字进行翻译,会出现词汇累赘,使英美国家人士难以理解。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注重对称,导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在英语中,一句话中英语几乎不会重复使用名词,英语习惯的是一句话中用代词来代替重复的名词,避免出现累赘。词汇意义的不同以及词汇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英语在相互翻译转换时,出现差异。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语造句习惯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使用关联词等连接起来,以表达词义和逻辑关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形合,英语句子一般先写出主干,然后再使用关联词、介词等将修改句子主干的成分衔接上,成为完整的英语句子。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注重采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过句子中词语的词序变化、上下文及事实逻辑关系来表达清晰的写作思路。汉语的结构是通过短句来展开,通过对词语语序的调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组成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松散,这就使汉语更加注重领悟能力,而对句子的形式和逻辑关注较少。这与英语恰恰相反,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逻辑顺序,要求英语句子在主语、数量、时态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另外,在英语与汉语在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习惯使用不能够主动实施动作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句子是被动语态。在汉语句子中,习惯将事物的实施主体用在句首作为主语,多为主动语态。三、篇章方面。英语与汉语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在论文写作的篇幅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英语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语言表达直接,英语写作在布局方面,会直接先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论述中心思想,最后结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英语学术论文3000

In 2002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ree 10 X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s. The key lies in establishing the class-based teaching system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gainst the status quo of poo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open every Monda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ections. Use the latest teaching listening "to the future", "traveled the United States," "expect English," and other tapes, video tapes and newspapers, using advanced listening equipmen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listening, speaking, dialogue, performances, lectures and other lively, interesting students heard about the form of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tudents,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level of oral expression, reversing the pre-existing "dumb-style" English teaching status quo. (2) the addition of extensive reading cla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Room. Although the new textbooks to read the current increased, but far from what is needed.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ents exposure to English, optional printing a variety of genres, subjects suitable for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nt and reading test, teachers will be articles to classify each article in the post-coupled with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extension, so that extensive reading in English from th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extens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cquisition have been published in a variety of domestic suitab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English books, will be in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from the classroom extended to Yuelan Shi to further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initiative. Subscribe for students in Englis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specialty health system, at any time to give them an open reading rooms and study rooms. Teaching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students can not only consolidate the textbooks and the basics,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self-learning ability to develop intelligence, reading to be fun. (3) The creation of writing classes. Poor writing skills for stud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style English sentences in the written expression of uncommon situation, the school can fully use my existing computer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new textbooks written request, step by step training on the students writing. "English written expression and training", will be Practical, descriptive text, description text and carry out the purpose of discussion, sub-level guidance training. Writing Course opened for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not merely to prepare for the written expression, but als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 variety of English style of wri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meet the futur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mun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xperts.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lasses and increase class.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English proficiency, the free selection of the successful lessons to enhance our lessons. School teachers to take a listing. The basis of less successful lessons where students can make up for deficiencies in knowledge and a good grasp of double-base implementation, to develop their ow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and enjoy the joy of success. The basis of good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improving the high level of English classes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o promote their own standard of English to the "high, precision and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outline the task ahead of schedule to prepare for the contest. 2002年全国将实施3十X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在改革,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在于建立各课型教学体系 (1)听说课。针对学生听说能力差的现状,开设每周一节次的英语听说课。选用最新听力教材“走向未来”,“走遍美国”,“希望英语”等录音带,录像带及报纸,利用先进的听音设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说,对话,表演,演讲等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扭转以前存在的“哑巴式”英语教学的现状。 (2)增设泛读课,建立外文阅览室。现行新教材尽管阅读量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扩大学生对英语的接触范围,可选印各种体裁,题材适于学生阅读的文章。根据内容和阅读测试的要求,教师将文章进行分类,在每篇文章后配以适量的阅读理解题。为了拓宽英语课堂教学的外延,使英语泛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建立外文阅览室,购置国内现已出版发行的各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语读物,将英语泛读由教室扩展到阅览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订阅英文报刊和杂志,建立英语特长生制度,随时给他们开放阅览室和自修室。通过泛读课教学,学生不仅能巩固课本中出现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自学能力,开发智力,从阅读中得到乐趣。 (3)开设写作课。针对学生英文写作能力差,中国式英语句子在书面表达屡见不鲜的状况,可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电脑软件,根据新教材写作要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英语书面表达与训练”,将应用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论述进行有目的,分层次的指导训练。开设写作课不仅仅是单纯为高考的书面表达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学会各种英语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4)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开设英语成功课与提高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英语水平,自由挑选上成功课还是提高课。教师采取挂牌上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成功课里弥补知识的缺陷,抓好双基落实,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成绩的提高,享受成功的喜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提高班的较高水平的英语综合训练,促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向“高,精,尖”发展,提前完成大纲任务并为竞赛作好准备。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 教育 、军事、经济、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文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理论学派所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多维的角度去进行主客观的文学批评,正是因为文学批评有着其自身科学性、审美性、公信力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包容多种批评学派的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批评。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文学教育理论课程,而在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充分了解了整部英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其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关注英美文学,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以文学批评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在学习作品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使学生通过对原著的充分解读,仔细品味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写作的手法,培养学生踏实阅读的学风,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兰色姆()、威姆塞特()等为代表,形成了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从作者的原始写作动机与作者的阅读感受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文学批评都是“错误的谬论”,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将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了根本的转移,即转移到了文学作品对阅读者心理影响方面上,脱离了被批评对象的本身,从而沦为了单一的印象论。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认为单纯依靠阅读者的感觉,会使阅读者产生相对的“阅读错觉”——即带入阅读者已有的自我认知来干扰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文学批评。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以尊重和细读原著为基础,对原著进行客观、公正的、不带有固有主观意识的文学批评,形成踏实阅读的风气。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批评理论,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原著,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课上探讨,这样才能赋予学生机会去利用新批评理论认识英美文学、了解英美文学、发现英美文学的精髓所在,主动地去学习英美文学。

2.英美文学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在整个英美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缺少批评的新声音和新形式的产生于与发展,斯坦利.费希(StanleyFish)就对新批评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单纯的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是对整个阅读过程的误解。“读者反应批评”强调原著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读者在阅读原著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能够从中得到的感受为重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读者为重,从读者的角度来诠释“文学批评”的过程。作品需要“留白”,这些留白的地方正是读者阅读完作品之后进行的“自我想象”,是对作品新的解读和延展,得到一种“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但是这种理论由于强调的是读者的作用,而每位读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便对同一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和看法。这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所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文学批评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几乎是文学研究的 同义词 ,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这一整个过程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行为,更是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尤其是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充分运用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感受,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得到了相关作品的反馈。

2.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审美性。

不论是以新批评理论为基础,还是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基础,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具有审美性。这里的审美性指的是它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关注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性和美学性,批评者需要按照美的规律,从文学作品的美学方向出发对原著进行审美性分析,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到作品,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3.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

任何形式的文学批评都不应该脱离科学发展的实际,正确的文学批评在批评者进行美学、艺术学批评的同时也要利用理性的 逻辑思维 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批评。批评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创造性,用科学的研究 方法 、研究思维、研究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并且能够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查阅大量丰富的文学资料来对原著进行周密的、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不可参杂大量的个人主观思想、狭隘偏见,以对原著进行科学的文学批评。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理论学派所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多维的角度去进行主客观的文学批评,正是因为文学批评有着其自身科学性、审美性、公信力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包容多种批评学派的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批评。文学又有着其特殊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客观事物,不能用一般规律去对它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文学批评的存在,才能够在不同读者角度,不同理论支持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了解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 总结 归纳英美文学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刘仪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3025

2、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鲁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012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会成为一个只拥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学导入作为一种新的导入模式,可以拓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符合《要求》中集多种教学模式的需要.另外,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数理化和生物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 文化 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英美文学导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学知识和西方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文化素养.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都学习过英美文学,其中一些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英美文学.教师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学知识,有能力在导入中融入该方面的知识.所以,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能力几方面来看,英美文学导入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受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感、疲惫感和焦虑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文学导入“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感,以利于语言习得”[2].英美文学导入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负面影响,对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即使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学生也会对这一学科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这一学科的乐趣.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学习英语 ,到大学一年级基本学习了十年英语,多数学生已经对英语产生厌倦感.所以,让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接触得较少或只接触一些浅显的内容,在导入中加入英美文学内容会使学生们觉得很新颖,从而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toFacewithGuns”中有一个 句子 :Turingthosepa-gesandstudyingtheirphotographsislikeflowingonthesadcurrentthat,likeBlake’sThames,seemsto“markineveryface,marksofweakness,marksofwoe[3]”.这句话实际上引用了美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著作《伦敦》中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特点对《伦敦》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课文中句子的准确理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中,SectionA部分的 文章 标题是“AsHisNameIs,SoIsHe!”,有的教师会根据文章标题从人名的角度进行导入,但如果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这个标题实际上出自《圣经》箴言第七章,原句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教师可以从《圣经》这个角度进行导入,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圣经》,但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圣经》中伊甸园、诺亚方舟、出埃及记等著名的 故事 .另外,《圣经》不仅是__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许多英美文学中的著名作品都与《圣经》有关.综合考察这些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对圣经 典故 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就圣经典故的类型而言,就有语典、人典、事典、意象、结构模式、观念等诸多种类[4].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许多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对白、典故和意象都源自《圣经》.通过从《圣经》角度进行导入,学生们可以了解《圣经》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增加对英美文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出现了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弥尔顿和美国作家大卫•梭罗,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导入,用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教师也可从课文中出现的单词进行导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出现了colony这个单词,学生们看注释都知道它是“殖民地”的意思,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欧洲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先后建立十三块殖民地,美国文学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就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历史学家巴斯认为,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6].清教徒提倡的谦卑、诚实、勤奋、节俭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乐观精神也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并塑造了美国人民的性格,美国人的勤奋、节俭和乐观与清教主义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美国作家在创作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文风简朴,语言清新、直接.所以,通过对清教主义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美国人的性格,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会成为一个只拥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精神方面的修养.《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LightenYourLoadandSaveYourLife”中出现了本•富兰克林,教师可以把富兰克林作为导入的对象.富兰克林不仅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富兰克林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需要培养的美德,包括节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贞洁和谦虚等.这十三条美德对当今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富兰克林为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以十三条美德要求自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些美德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英美文学导入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了解得相对匮乏,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导入方法也比较单一.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美文学知识进行导入,既可以解决课堂导入的单一问题,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了解西方文化并提高其人文素质,这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发展需要,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英美电影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周震,丁文英外语电化教学2002-02-2026

2、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吕洪灵;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0126

英文学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

2. 编辑视野下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论文

3. 学术论文英文题名和英文摘要的写作

4. 关于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思考论文

5. 研究生中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构建论文

Language and ThoughtLanguage and Thoughtby Dan Slobi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No one would disagree with the claim that language and thought interact in many significant ways. There is great disagreement, however, about the proposition that each specific language has its own influence on the thought and action of its speakers. On the one hand, anyone who has learned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s struck by the many ways in which languag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we expect human beings everywhere to have similar ways of experiencing the world.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can lead one to pay attention to 'universals'--the ways in which all languages are similar, and to 'particulars' --the ways in which each individual language, or type of language, is special, even unique. Linguist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interested in universals have formulated theorie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human language and human language behavior in general terms as species-specific capacities of human beings. However, the idea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influence thinking in different ways has been present in many cultures and has given rise to many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Because it is so difficult to pin down effect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on a particular thought pattern, this issue remains unresolved. It comes in and out of fashion and often evokes considerable energy in efforts to support or refute it. Relativity and Determinism There are two problems to confront in this arena: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linguistic determinism. Relativity is easy to demonstrate. In order to speak any language,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s that are grammatically marked in that language. For example, in English it is necessary to mark the verb to indicate the time of occurrence of an event you are speaking about: It's raining; It rained; and so forth. In Turkish,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simply say, 'It rained last night'. This language, like many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has more than one past tense, depending on one's source of knowledge of the event. In Turkish, there are two past tenses--one to report direct experience and the other to report events that you know about only by inference or hearsay. Thus, if you were out in the rain last night, you will say, 'It rained last night' using the past-tense form that indicates that you were a witness to the rain; but if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see the wet street and garden, you are obliged to use the other past-tense form--the one that indicates that you were not a witness to the rain itself. Differences of this sort have fascinated lingu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for centuries. They have reported hundreds of facts about 'exotic' languages, such as verbs that are marked or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 an object that is being handled (Navajo) or for the relative ages of speaker and hearer (Korean). Such facts are grist for the mill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indeed, they can be found quite readily in 'nonexotic' languages as well. To cite a fact about English that is well known to linguists: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say Richard Nixon has worked in Washington, but it is perfectly OK to say Gerald Ford has worked in Washington. Why? English restricts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has worked') to assertions about people who are alive. Exotic! Proponents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argue that such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influence the ways people think--perhaps the ways in which whole cultures are organized. Among the strongest statements of this position are those by Benjamin Lee Whorf and his teacher, Edward Sapi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entury--hence the label,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for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determinism. Whorf proposed: 'We cut nature up, organize it into concepts, and ascribe significances as we do, largely because we are parties to an agreement to organize it in this way--an agreement that holds throughout our speech community and is codified in the patterns of our language' (Whorf, 1940; in Carroll, 1956, pp. 213-4). And, in the words of Sapir: 'Human beings...are very much at the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ir society.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the "real world" is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ly built up on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 group' (Sapir, 1929; in Manlbaum, 1958, p. 162). Investigating Language and Thought How can such bold claims be substantiated beyond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languages themselves? If one takes the hypothesis seriously,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show that Turks are more sensitive to evidence than are Americans, but that Americans are more aware of death than Turks. Clearly, the hypothesis cannot be supported on so grand a level. Rather,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s and cognitive anthropologists have sought to find small differences, on controlled tasks, between speakers of various languages. Maybe Navajos are somewhat more sensitive to shapes of objects, for example. The results have been mixed. In most cases, human thought and action are overdetermined by an array of causes, so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may not play a central causal role. Linguistic determinism can best be demonstrated in situations in which language is the principal means of drawing people's attention to a particular aspect of experience. For example, if you regularly speak a language in which you must pick a form of second-person address (you) that marks your social relationship to your interlocutor--such as Spanish tu ('you' for friends and family and for those socially subordinate) vs. usted ('you' for those socially above in status or for those with whom you have no close connection) or French tu versus vous--you must categorize every person you talk to in terms of the relevant social dimensions. (As a thought experiment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think of the categorizat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would have to be made if Spanish became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Going beyond thought experiments, some of the most convincing research demonstrating some degree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is being conduct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tephen C. Levinson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 in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Levinson and his collaborators distinguish between languages that describe spatial relations in terms of the body (like English 'right/left', 'front/back') and those that orient to fixed points in the environment (like 'north/south/east/west' in some aboriginal Australian languages). In a language of the second type one would refer, for example, to 'your north shoulder' or 'the bottle at the west end of the table'; in narrating a past event, one would have to remember how the actions related to the compass points. Thus, in order to speak this type of language, you always have to know where you are with respect to the compass points, whether you are speaking or not. And Levinson's group have shown, in extensive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 studies, that this is, in fact, the case. Much more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but it is not likely tha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will be supported in the strong form quoted above. For one, language is only one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For another, i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were really tru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ranslation would be far harder than they are. However, because language is so pervasive--and because we must always make cognitive decisions while speaking--weaker versions of the hypothesis will continue to attract scientific attention. (For a lively debate on many of these issues, with much new evidence from several fields, read Gumperz and Levinson 1996.) Suggested Readings Gumperz, J. J., and Levinson, S. C. 1996.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cy, John A. 1992. 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ought: A reformulation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pir, E. 1929. "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 Language 5. 207-14. Reprinted in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d. by D. G. Mandelbaum, 160-6.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horf, B. L. 1940.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Technology Review 42: 227-31, 247-8. Reprint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ed. by J. B. Carroll, 207-19. Cambridge, MA: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New York: Wiley. 19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