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毕业论文民族节日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8 01:03:30

毕业论文民族节日文化研究

研究性课题————《中国节日知多少》 目录 研究性学习方案 P3 研究性学习资料 P3~P7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 P7 倡议书 P7~P8 调查表及其结果 P8 研究成果论文 P8 活动感悟 P9~P10 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课题:《中国节日知多少》 小组成员:栾春昕、李素雅、庄倩、张睿、于程秀琳、李佳、袁得益 任务分配: 1. 活动方案:——庄倩、于程秀琳 2. 研究原因:——栾春昕 3. 研究过程记录:——张睿、李素雅 4. 研究背景:——张睿 5. 调查感悟:——袁得益 6. 倡议书:——李佳 7. 研究表格:——李佳、栾春昕 8. 研究成果论文:——庄倩 9. 资料:——庄倩 一、活动方案: 春节即将来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当然,我国还有许多不同的节日,那么其他众所周知的节日还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先询问一些长辈通常的传统节日,然后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一些关于这些节日的来历、传说,以及一些风俗习 惯等。接下来,我们制作一些调查表,调查一下现在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最后,我们发出倡议书,倡议人们多关心,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一)背景: 1节日知多少 春节即将来临,我们大家都知道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春节之外的其他节日也许我们知道的不够多,真正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了,于是,我们小组针对此事做了一份调查。 研究原因及目的: �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当然还有节日值得我们庆祝。像中国的清明节,重阳节;以及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它都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自己的源远流长的故事。出于好奇,我们对中国的各种节日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资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纪念屈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6�1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活动记录 1.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1月30日~1月31日 (1)成立研究小组 (2)确定研究内容 (3)分配研究任务并进行研究和讨论 第二阶段:2月1日~2月4日 (1)实行研究方案 (2)各自进行研究 (3)查找资料 (4)发放调查表 第三阶段:2月5日~2月6日 (1)整理资料、调查表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3)分析、探究调查结果 第四阶段:2月7日~2月9日 (1)根据分析结果,发出倡议 (2)进行总结 关于合理使用网络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各式各样的中国的节日,其多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中国人真正了解的,清楚的节日却又寥寥无几。为此,我们向全市青少年学生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 了解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准确日期。 二、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渊源以及其各种习俗。 三、 与家长、同学、朋友交流自己的收获,探讨了解中国节日。 四、 向外国友人介绍宣传中国节日,促进国际间交流。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是需要我们来宣传推崇的,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之一。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节日,不要让西方节日喧宾夺主。 调查表 1、你了解中国每个节日的准确时间吗? A 是 B 不是 2、你认为中国那个节日最重要? A 中秋节 B春节 C端午节 D其他 3、你对节日的习俗是否了解? A 是 B 否 4、对于节日,你喜欢和家人一起过还是独自一人过? A 与家人一起 B 独自一人 5、你喜欢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A 中国节日 B 西方节日 调查结果 1、你了解中国每个节日的准确时间吗? A 是 % B 不是 % 2、你认为中国那个节日最重要? A 中秋节% B春节% C端午节% D其他% 3、你对节日的习俗是否了解? A 是% B 否 % 4、对于节日,你喜欢和家人一起过还是独自一人过? A 与家人一起 % B 独自一人% 5、你喜欢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A 中国节日 % B 西方节日 % 研究成果论文 通过这次的活动,大家都学到了一些知识。就算是从小知道的节日也能再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团结融洽的大国,各民族之间的节日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次的活动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各民族节日的了解。 春节是当之无愧的“节日之最”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可大家所感兴趣的节日就不止这一个了。比如说“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等学多的节日。因为每个节日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大家也都乐于体验每一个节日所带给我们欢乐。 我们了解到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们了解到了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我们还了解到了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了有关于每个节日的诗词,像关于春节的,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端午节老舍的《七律�6�1端午》、清明节唐朝杜牧的《清明》等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总之,这次的“中国节日知多少”的活动使我们大家都重新认识,重新领悟到了中国节日的独特迷人之处,也同样被它折服。 活动感悟 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危机。庆丰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庆丰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解放,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 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军,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乐的佳节!

33333333333

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我们不能数典忘宗,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也有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李露露这样表示自己对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刘魁立则从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强调说:“为什么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呢?每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自然的视角,而这个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所有人都说话,说话的声音不同,所使用的词汇也不同。而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宋兆麟先生谈的更加细致:“第一,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说牵牛要牵牛鼻子,研究民间文化抓住节日,就可以带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民间文学、民间神话传说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二,节日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因势利导,好的保留,坏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发展。比如春节的一些礼仪形式,我就认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礼好,能够保持距离。再比如鞭炮,尽管可以营造节日气氛,但是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隐患,如果能够制造出改良的品种,只有声响和光电,没有烟尘和爆炸,不是两全其美吗?第三,节日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过节期间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楼上楼下、街坊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地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 望采纳

民族节日调查报告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格式及样稿 1. 选题:选择与调查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 2.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调查目的调查对像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调查时间调查结果调查体会(可以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可以是找出结果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等。) 3. 调查报告样稿 下面样稿是以问卷法进行调查的样稿,由于所选的调查方式不同,会有相应的变化。但总体格式,内容不变。对宜春市基金投资的调查报告自1998年3月首只基金发行以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以来大规模发行开放式基金,将基金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03年6月30日,全国共设立了 2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包括5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总数达78只,总规模亿份,基金资产净值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54只,发行总规模817亿份,资产净值亿元;开放式基金24只,总规模亿份,资产净值亿元。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迅猛发展,对改善和调整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结构,更新和倡导不同的投资理念,实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基金业诞生后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很快便遇到了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就此,本人对基金投资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一、调查目的掌握宜春市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的了解和看法,了解宜春市基金市场存在的问题。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宜春市证券投资者(主要是基金投资者)。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金在30至45岁之间,其中以大概以40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有一定的富余资金,且具有相当的投资理财经验.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宜春市各证券营业部随机选择证券投资者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市各证券营业点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7份,回收率达87%;四、调查时间:2003年10月8日――――2003年11月10日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投资于基金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其在各基金间选择的因素以及喜欢的基金类型和持有基金分额的时期等。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14个问题。(见附一)六、调查结果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以下省略)从投资基金的历史看,有60%的投资者购买基金是在最近一年发生的,说明投资基金的在最近一年在宜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资者对基金的投资持有期限,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短期持有,对基金的长期投资还不看好。有34%的投资者购买过开放式基金。虽然受基金业整体表现的影响,大多数投资者仍没有购买开放式基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同上年年相比上涨近10%,说明开放式基金已初步走出认知度的冬天,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了解。 就投资基金的主要原因来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在文卷中占的比例较大,说明投资者投资基金还是希望经理人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能够取得较满意的回报。另外, 获得短期收益也是基金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没有买开放式基金的原因中,不了解其特点的较低,这说明基金在销售环节以及形象宣传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效果明显。调查还显示,投资者对于开放式基金手续费偏高的看法的比例较高,达五分之一之多。而随着开放式基金数量的增加以及各基金的表现,在投资者心目当中, 封闭式基金优于开放式基金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购买基金的投资目的中,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获得短期的收益,对基金的长期投资还不是很认同。2003年市场的低迷使得二级市场博取差价的风险、难度急剧加大。既然众基金的理财专家们都很难取得赢利,那么作为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只好“等待分红”,以求“保险平安”了。在一年中的期望回报中,显示投资者普遍认为对基金的盈利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基金总是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值得重视的是,近半数的投资者将管理水平有待检验作为没有购买开放式基金的最主要原因,比上年上升近15个百分点。这结果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基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让投资者满意。七、调查体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金投资者将会越来越多,因为有近60%人的是在近1年内涉足基金投资者的,这种趋势将促进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问题更应该引起投资基金公司的关注,以改变目前对其管理不完善的局面,同时也是适应这种增长趋势的须求。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下省略)附1:对宜春市基金投资的调查问卷您好!非常感请您接受本次调查.请您认真如实地填写.调查时间: 2003年12月1日~12月5日1、请问您的年龄:~25 ~30 ~40 ~50 ~60 以上2、性别: 1. 男 B.女 3、投资基金的历史: 1. 一年以下 ~2年 ~3年 年以上 4、你是否购买过基金: 1. 购买过 B.没有购买过 5、你的投资目的: 1. 确保本金的安全 B.获得短期收益 C.资产长期稳定的增值 6、您是否了解开放式基金: 1. 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7、购买的是封闭式基金还是开放式基金: 1. 封闭式基金 B.开放式基金 8、没有买开放基金的原因: 1. 没有听说过 B.购买不方便 C.手续费偏高 D.管理水平有待检验 E.封闭式基金优于开放式基金 9、影响您在各基金公司之间选择的主要原因: 1. 专业理财 B.信息优势 C.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 D.获得短期超额收益 10、您购买基金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1. 净值 B.价格 C.分红 D.基金投资组合 E.基金管理人的能力 F.基金管理公司的规范程度 G.其他 11、您喜欢投资基金的类型: 1. 平衡型基金 B.债券基金 C.指数基金 D.股票基金 12、假设您购买了开放式基金,您预计的投资年限: 1. 少于一年 年 年 年 年以上 13、您投资这笔金额期望一年内能有多少的回报: 1. 5%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14、一般您购买的基金,在涨幅达到多少时会抛出: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倍以上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笔者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 “人道亲亲”。《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 2-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3.2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 (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 (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宗白华先生在 《美学散步》里论述了各种形态的美,书中特别有一篇文章—— 《美从何处来》,在这篇文章里,宗自华先生指出美来自于心灵。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4 结语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笔者相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8,(8):34—35.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1):126—128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65

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关于中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现状的调查调查问题:1、关于“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的感受与看法?(有,很强烈;. 有,但不强烈; 从来没有; 其他)2、您是否觉得人们对外来节日的过分重视而影响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是 否)3、您是否觉得外来节日比传统节日更有趣味?(是 否)4、您是否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春节成了一种形式?(是 有一点 否)5、如果您觉得年味越来越淡,那么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工作或学习的压力、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观念上的转变) 6、您过年时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吗?(全部都做、做了一部分、都没有做)7、您知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或故事吗?(知道得比较清、知道一部分、一无所知) 8、您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吗?(知道得比较清楚、知道一部分、一无所知) 9、你喜欢过传统节日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10、你觉得传统节日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很大 一般 很小)11、你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的途径 (书籍,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 听长辈说的 上课听老师讲的或同学讨论听到的)12、你所了解的外国节日名称(几乎不了解 2---3个 5个以上)调查结果结果与分析:1.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调查显示60%的同学选择;喜欢t;,35%的同学选择“不喜欢”,另有5%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可见,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喜欢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学生的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同时许多同学反映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化,在“为什么不喜欢过传统节日”调查一项中,高达55%的同学反映节目活动单调,38%的同学选择“吃,喝为主没意思”,另有7%的同学选择“太闹了”,反映我们现在的传统节日的缺乏与时具进,缺少更多的时代气息,所以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弱. 2.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你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调查一项中,有17%对的同学选择基本不了解,而能说出5个以上的仅有13%.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你所了解的外国节日名称”一项中,仅8%的同学选择了几乎不了解,而选择5各以上的高达31%。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日渐冷落可见一般。另外在口头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的,有的同学甚至将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这些法定节日说成我国的传统节假日。 3.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的途径,虽然多样,当有效性显然不足,21%的同学选择“听前辈说的”,38% 的同学选择“上课视听老说的或同学讨论时听到的”,41%的同学选择从“网络、书籍、电视等大众媒体”获知,内容零散,分散,既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兴趣的提高。 4.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68%的同学“有必要保留传统节日”,而22%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保留”,另外的10%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反映传统节日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同,知道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你觉得传统节日的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一项调查中,选择“很小”的占15%,选择“一般”的高达68%,这充分反映了同学们的矛盾心理。 也许这次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未必准确,但应该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节日在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已经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2)反思与建议我们认为造成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冷淡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我们的文化自觉程度不高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生活中我们时常不重视,没有认真对待。过去口号不少,但实际工作仍做得不够。如2005年“中韩端午节审遗之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之所以选择韩国,据说是因为“韩国江陵端午祭从阴历四月初五开始,直到5月七日结束,活动达1个多月”。期间有许多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士民谣竟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投壶等;有丰富的庆祝活动,如烟花游戏、端午放灯;此外还有被称作“乱场的商品交易”活动持续的时间不可谓不长,项目不可谓不多,参与面不可谓不广。而相反,中国的端午节也有丰富的习俗,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却似乎只剩下“吃粽子”了,而且时间也只有1天。2. 外来文化的传入。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5%的同学喜欢洋节,只有寥寥25%的同学喜欢中国传统节日。接受调查的同学虽然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了解不多,却对近年来从西方舶来的“洋节”了解不少。不仅能说出许多洋节的名称,还能说出“洋节”所代表的意思,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酥诞生;“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等。年轻人的喜新厌旧,加上商家和煤体的炒作,“洋节”在中国学生中很受欢迎。 3.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明显不够。传统节日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流传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体验它的优美,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永强一带每年正月都有“耍龙灯”,它是否算是传统文化一部分,我们中学生认知是比较模糊的,而家长也很少明确告知,导致许多同学把它认同是迷信的一部分,同时又很少讲其中的寓意,由来,历史演变,同学们仅仅把这些当成“看热闹”。 4、洋节活动似乎更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传统节日注重吃,喝,缺乏新鲜感,对于现在衣食无忧的青少年吸引力不大。中学生正处在于一个非常活跃生理,心理变化时期,思想更倾向于玩乐,洋节恰恰正好符合我们的口味。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传统节日对中学生影响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首先,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将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去年国务院已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通过各种活动,措施,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传统节日中蕴涵许多道德因素、家庭温情,如中秋节,人称“团圆节”,春节、重阳节,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聚、尊老爱幼的美好愿望。政府还可通过努力,将节日活动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快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温州的拦街福活动,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 我们的传统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其次,学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应发挥主阵地作用。学校尽可能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知多少”、“传统在身边”、“我与传统节日”等;过节之前,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收集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过节时鼓励学生制作贺卡、小报,讲民俗故事,礼仪表演,节日饮食大比拼……让传统变得有声有色,让民俗变得可亲可近,提高学生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 另外,传媒也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同时可以请嘉宾来讲讲、请研究人员来讲讲还可以到乡村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节日知识宣传给年轻人,像温州电视台“白晓讲新闻”栏目在这一方面就值得肯定。 相信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将会大大改善,我们盼望着传统节日的复兴!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炎炎夏日,端午节又如约而至。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至秋季,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人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以多种方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候。人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火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喜悦。四时吉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而设、应季而生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里的人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气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满目葱翠,一派生机,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舟,恰是江南水乡汛期未到,而气温已高,宜于水中嬉戏的良辰吉时;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赏月,时及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清新,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可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最佳时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山青,适宜人们登高秋游、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食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际,猪羊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各种丰盛的肉食成了人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自然清香诱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秋美食。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入,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赏的传说之于寒食节,爱国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之于七夕节等。又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月初八先民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做腊八粥与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食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成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人文诉求、审美情趣、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1、精神文化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而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一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生活绚丽多彩,而且显示了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一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和回归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2、行为文化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十分丰富。就祭祀而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恩;对牛、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人类生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写照。二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倾诉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等。人们在释放内心情感、满足心理诉求、体味人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又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火、戏剧、舞蹈、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火、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高潮迭起,使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生日,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狂欢节。”此外,围绕年节文化而产生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文佳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3、物质文化层面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传统节庆用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而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小说、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春节,人们以高洁脱俗的水仙花,象征新一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的春联。清明节,人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人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菊花令人陶醉,并以其傲霜斗寒的品格抒情言志。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中国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日的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日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至时代的界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同日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人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传统节日,也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庆贺佳节之时,无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千万华人,以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生,他们落居在哪里就把“过大年”的习俗带到哪里,并在“过大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里,民族认同感自会不期而至、不约而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传统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而复始的中华节庆文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大和张扬着民族形象。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族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提 纲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关系(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二)正确区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二、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创新文化(三)培养敬业乐群精神(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五)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努力打造百年企业文化三、怎样发挥企业团队精神(一)团队精神概述(二)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原则(三)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如何发挥团队精神浅析企业文化建设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有无自己特有的先进文化,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特别是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对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精神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推动力,它反映和代表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精神,凝心聚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沉淀、提炼形成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软约束,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迈进文化管理阶段的时代。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促使企业和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谋求企业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还是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渠道,展示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改善,尤其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有无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更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关系(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既有互相渗透影响的相同部分,也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二)正确区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第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1 、工作目标相同。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2 、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3 、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 、工作内容相似。一是在经营行为方向,建立和坚持行为准则、企业道德,维护企业信誉,树立良好形象,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同。二是在价值观方面,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三是在企业精神方面,强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第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1 . 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培养企业精神、确定企业目标、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路线政策、形势任务教育等方面的教育。2 、主导力量不同。企业文化的优劣及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建水平。(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第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第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 、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2 、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总之,只要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更新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二、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我国企业管理学方面的大家余世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公有的价值观,是一种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共有的认识,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合力之纽带,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国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将会制约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迅速,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地改进。(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要注重企业文化形式建设,更要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民营企业多注重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形式是重要的,其内涵需要通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其形式如果没有体现内涵就会显得很空洞,没有实际意义。企业文化“有形”的一面很容易做到,而“无形”的一面则较为困难,且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厂房的面貌,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加强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设计效果更佳的企业形象等来完善“有形”企业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则要求企业关注需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并根据员工的职业取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帮助他们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二)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定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因为新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经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三)培养敬业乐群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着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敬业与乐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业,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减少内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创业环境。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企业才会打造出自己的精品。当然也有必要引入“刚柔相济”、“严爱相融”的管理理念。首先,建立刚性的管理制度。因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决定了人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难以办好的。其次,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一个企业只有刚性理性的制度,缺乏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应当融入“爱”的管理理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就是对企业员工关心爱护,为员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员工发展空间的创造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等。企业通过爱与和谐的氛围,将员工凝聚起来,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就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塑造杰出的企业家精神,借鉴国外的成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民营企业塑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推动者和模范实践者,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关键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位的文化,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就需要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决策水平、技术业务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尤其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努力打造百年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就企业的发展趋势来讲,企业文化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有学习规划和目标。通过内培和外训,将员工教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带头人的企业家更要对新的企业文化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去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这种新型文化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给员工带来利益,把这种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学习文化根植于每个员工心中,努力打造百年企业文化。总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增强对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促进这项工作,将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怎样发挥企业团队精神(一)团队精神概述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所有好的员工都心悦 诚服接受的行事准则——一种“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自豪的想法。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等几个方面。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1.团队:所谓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组织形态。2.团队精神:作为组织灵魂的团队精神,一般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团队所有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了团队成员对本团队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也蕴含着对本团队的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与希望,折射出一个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格,成为凝聚团队成员的无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具体来说,团队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团队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2)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3)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人们在一起工作,因为某种目标的被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团队组织,社会中常见的团队组织有篮球队、足球队、医疗队、企业团队、交响乐队等,企业团队是各种社会团队中的一种。有的团队组织松散,效率不高;有的团队紧密团结,卓有效率,配合协调一致。有效率的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作用:1.团队可以形成合力,产生团队组织大于个体简单相加的力量,可有效地达到目标。由于团队组织的合力可以产生大于个体简单相加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力量,可以使用较少的人力达到较高的绩效,因此企业中许多工作都采用团队组织来完成。例如企业要达到开拓市场、改善产品品质、优化客户服务,缩短产品开发流程等目标时,采用团队组织可以有效地达到目标。2.团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团队组织的成员各自优势不同,知识、能力也不同,可以形成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互相启发的整体优势,产生能力得到强化的结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因而也加强。团队成员在团队组织中也有机会提高能力,发挥潜力,成长成材,在完成挑战性的工作中使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3.团队可改善员工与企业关系,可培养员工的合作与协作能力。团队可改善员工与企业关系,由原先“支薪型”员企关系变为“共同型”员企关系,员工不再以只干一份工,只出一份力,只拿一份薪水为唯一目的,员工的精神状态由“离散型”转变为“聚集型”,同时培养了员工的合作与协作能力。现代化的生产更强调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在团队组织中就可以培养成员的合作与协作能力。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为共同达到目标的理想所激励。缺乏合作与协作意愿的队员将不受团队的欢迎,大家不愿与他共事。(二)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原则从上述来总结,企业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塑造和培养团队精神,可以有效防止军心涣散,克服产生离心力和出现一盘散沙的状况。理想的团队组织是有效率的,能不断产生创新的、具有良好合作与协作能力的组织。良好的协作不仅要求有制度上的协作,而且也要求有理念上的协作,即要求员工要用团队精神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塑造团队精神必须强调协作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1. 塑造团队精神,要强调协作原则。2. 塑造团队精神,要坚持优势互补原则。3. 塑造团队精神,要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4. 塑造团队精神,要重视发挥团队个人能力与依靠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原则。(三)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如何发挥团队精神从整体上说,发挥企业的团队精神必须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 “一手抓硬管理,一手抓软管理,软硬兼施”。硬管理主要包括:确立企业目标,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等内容。软管理指:企业如何通过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氛围;如何选拔人、充分地尊重人、培养人、爱护人,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引导员工参与管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塑造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等。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团队精神的发挥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而配套的措施,而且各方面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从而使企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一个企业要吸引人,要使被吸引的人乐于热情而积极地工作,就要使这些人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即形成团队精神。它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经营目标是对员工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确立目标的关键是一定要明确而合理。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奋斗方向,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鼓舞人们团结奋进的斗志。目标不能空洞,要导向明确、科学,要深入到每个员工的脑海中,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通过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的整体。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的作同时,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参考文献】[1]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王成荣.企业文化大视野[M].人民出版社,.[3]李宗红,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屈燕妮.论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5]胡新贵,王德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境及其救治[J].经济师,.[6]《企业文化与CI策划》 张德、吴剑平 2008. 5[7]《企业文化生存指南》 埃德加 H.沙因(美)2004。5

企业文化。。。不如说一说保险行业文化道德建设吧争议很大,也有的写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障,是企业延年益寿的良方。很多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建设,但是有很多人包括企业领导都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有充分理解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目,才能真正找到建设企业文化的正确道路,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企业文化,然而,企业文化不一定是治疗企业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一定是企业延年益寿的良方。

关键词: 企业文化;文化;价值观

1 绪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文化”就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我国企业开始从计划走向市场走向竞争。1984年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关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至今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然而,在我国企业逐渐探索的这30多年中,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还并不多。

早在1994年,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的潘教授就在大学的课堂里讲过这样的话他说:“同学们,我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研究企业文化的教授时至今日我很是为中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感到悲哀,很多企业都只是停留在企业文化的皮毛,他们认为喊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企业形象就是在做企业文化了……,”。潘教授演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弊病。事实上18年过去了现在还是有很多学者在为中国的企业文化而叹息。下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一下探讨和分析。

2 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普遍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必须是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接受的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才可以形成企业文化。很多书籍和学者也介绍和提及价值观问题,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共同两个字。就是因为少了共同两个字造成了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误解。很多人把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当成了企业的文化核心。很多企业提出了这样那样的价值观其实都不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不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就很难形成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把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观混淆了就会误导企业,被误导的企业怎么可能做好企业文化呢?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这个人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企业也一样,如果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好的共同的价值观可以支撑一个企业不断的发展。

3 建立企业文化的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公司归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列,这就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目的性。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文化目的是在思想上控制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统一思想。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而企业文化是用来规范员工的思想的。很多学者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哪个更重要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制度更重要提倡什么制度文化,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更重要。事实上制度也好文化也罢都是为了约束员工的行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目的都是想让员工老老实实的为企业效力。企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文化和制度一致,实际工作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企业用制度来维护企业文化,再用文化来让员工从心里接受制度的规定。制度是让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做事,违反制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制度带有强制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定的纪律。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你自觉的遵守纪律,让你自觉地做有利于企业的事情不做危害企业的事情。制度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就像国家的法律和民族文化道德规范一样,违反法律的行为往往也是受道德谴责的行为。一些很不道德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违法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法律维护了道德,道德有的时候也可以维护法律。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也有类似的地方也是相互维护的。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统一思想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的。我们提出治理社会,首先提出要依法治国,人们要遵守法律,但是完善的法律也是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社会道德,所以既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是一样,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再完善也会有失效的时候,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企业文化约束。

4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旦形成价值观又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企业多数员工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也是需要时间的,形不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就没办法建设好。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建立企业文化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现在的企业都说自己有企业文化,严格的说都算不上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现象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个积累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

5 企业文化不是治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他的功效也是长远的,一旦形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延续作用极大。但是,企业文化不是用来应急的,也没办法拿他救急。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已经面临危险或者连年亏损的时候,不可能通过立刻建立一个企业文化来解除危机和扭亏为盈。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的文化需要不断的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作用也逐步的加大。当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之后就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会成为企业利益的强大的维护力量。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持续几千年,在民国初期还有很多人想要复辟帝制。原因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原理就是来源于社会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人们试图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来使企业基业长青,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6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有企业文化,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之所以停留在表面可能是企业领导们误读了企业文化。特别是很多学者和专家他们认为多数企业的领导都没有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也不尽然,很多企业的领导们也知道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虚的,不是实际的`。他们明知道是虚的还是要不断的提自己的企业文化。其实很多企业是做给外人看的。他们的初衷就是做做表面文章,他们的心理就是别人都有企业文化我也要有。很多企业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经营理念”这些理念不单单停留在表面文章,其实他们企业自身也有很多员工不了解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比如说你拉过来某个企业的基层普通员工问问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估计多数人回答不出来。现在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严格的说应该是正在建设中的企业文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初级阶段。

7 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但是我们也不必要望而却步,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有捷径的。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现有的文化里面,现有的民族文化和现实中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可以被企业加以利用改变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小的企业或者是只有少数几个员工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完全可以借鉴家文化来管理自己的企业。这种家文化在我国古代商铺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很多店铺里的伙计都是非常忠心的,有的伙计世代效忠于一个东家,有的伙计在东家破产的时候还是跟随在东家身边,甚至于东家没有能力给他开工钱了他还是帮着东家做事。这就是家文化和感恩思想的巨大力量。

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集体荣誉感入手,可以向员工灌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来建设企业文化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种文化,他也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人们往往害怕被扣上损害了集体利益和损害了集体荣誉的帽子。如果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和自己的利益、荣誉结合在一起了,他就更不会轻易去诋毁自己的企业了。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8 总结

建立持续稳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企业不多,建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建设企业文化。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积极的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仔细研究一下百年老店和持续经营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的百年老店的文化是以家规、祖训的形式延续下来的,有的是以行规、店柜的形式存在。

企业文化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市场营销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关系著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氛围和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企业文化,随企业在市场经济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渗透著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的精神和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守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必定是具有先进性和导向性,是企业存在和执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实行企业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启用生产力,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优势,成为企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无形力量。

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竞争,除了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硬指标外,还必须靠文化素质的软指标,也就是说市场竞争的背后是文化含量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文化通过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一种强大的规范力,成为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继而形成强大推动力,促进职工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

2 企业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

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系统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全体职工的建设。职工是决策的参与者,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用者。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时刻把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潜力,促进企业目标高效完成。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促使团队的每个人员改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在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间酿造一种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队意识。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大家想企业前途之所想,急企业命运之所急,自觉关心企业,承担企业责任和目标,潜意识地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强调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交流和沟通,激发职工培养执著的事业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把个人的理想与企业的发展联络在一起,奋发进取,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让每位职工体现出个人的社会价值。

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就是要帮助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开展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技术和职业纪律教育,要把企业精神贯穿于各项教育之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约束作用。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常常不得不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来保证生产施工的正常执行,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即使是千万条规章制度,也不能包罗职工的一切行为。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所形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制约职工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中的不足。

塑形作用。企业文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既能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又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要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要靠施工工程质量和优质服务来实现,更需要这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总结自我,提炼成一种特色文化,通过不断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对外它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企业由于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不同,其对环境作出反应和处理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因此,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保持自身的个性化建设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领导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企业领导队伍,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一样需要领导者为其定位。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有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担当着创造者、倡导者、组织者、示范者的角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航员。作为企业领导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系统性。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精心组织,超前思维,加强日常工作中的企业文化的引导、沟通和交流,靠自己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知识专长、经营能力、优良作风、领导艺术,努力用科学理论将企业文化建设从高层向基层推进,最终使企业文化成为全体职工自觉行动的行为准则。

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要靠不断丰富发展的。企业追求卓越,做大做强做优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决定了企业文化必须创新,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这种现实要求决定了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文化创新要求。可以说,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对推动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企业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并倡导、管理著企业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领导的观念创新带动着企业文化的更新。作为企业领导一是要善于重新审视企业的现有文化,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不断的探讨。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永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三是要立足问题的发现,完成和建立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富有科技含量的企业文化。

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全员参与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企业领导要不断加强对职工的文化建设意识的影响,要让职工认同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加强对职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引导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鼓励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注重发挥职工学习标兵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职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调动和激发全体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

综上所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找到促使自己不断发展的途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相依相存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建立、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又完善、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也体现出企业文化追求的企业、职工、社会共同发展的完美境界。

>>>下页带来更多的

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端午节 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习俗众多的一个节日,而每一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尽相同,那么你身边的端午节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 作文 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1

端午节到了。爸爸出差还没有回来。妈妈说:“咱去姥姥家吧,姥姥家人多而且很热闹。”我听了以后就别提多开心了,太好了!去姥姥家喽!

到了姥姥家门口,抬头就看见门上插了一株草,叶子的形状有点像菊花叶,颜色发白。我很好奇,凑上去闻一闻,嗯!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我说:“姥姥,你们家门上插的是什么草呀?”姥姥说:“这个呀,是艾草,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上插上艾叶还有大蒜什么的,象征着驱蚊驱虫的。”

一进门满屋弥漫着清香的粽子味道。我跑到厨房一看,啊!一大锅煮好的粽子,静静的躺在那里,好像就等我品尝呢!

我看这一锅粽子有点与众不同,便问:“姥姥,你家的粽子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样啊?”

姥姥说:“当然了,这是你舅妈自己包的,超市里买的可无法相比!你舅妈昨天包的一下午,我又煮了半晚上,熟了以后就闷在锅里,现在温温得吃正好呢!就等妮妮宝贝儿来吃呢!”说着,姥姥从锅里拿了一个剥开递给我,粽子很软,糯米、蜜枣、花生融为一体,白白的糯米已被蜜枣染成了糖色。我迫不及待的就是一大口。蜜枣的甜,花生的香,糯米的粘软,在我的嘴里直打架,仿佛是在说:“是我的味道好,是我的味道好。”

我满嘴粽子含混不清的问:“姥姥,为什么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呀?”

姥爷赶紧说:“过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因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而感到绝望,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了汨罗江。人们热爱这位诗人,怕河里的鱼虾吃屈原的遗体,就煮米饭撒在江水里,赶快划着舟打捞屈原的遗体。因此,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所以就有了端午节。”原来如此。

我在姥姥家玩得好开心呀!和侯腾哥哥打 羽毛球 ,和舅妈斗嘴,在姥姥床上撒娇,听姥爷讲 故事 。不知不觉已经晚上9点半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姥姥的家。临上车的时候,姥姥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到家给我来个电话啊!”

回家的路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面前闪耀。透过车窗我看到街道两旁,到处是人流涌动,卖小吃的,卖瓜果的,真热闹!我在想,今天过得真开心,同时也让我懂得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插艾叶,赛龙舟,包粽子,真有趣!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象征。

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这样一个 典故 ——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 传统 文化 新风尚。可别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要准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准备粽馅,主要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环绕着肉香,直钻你心里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快划船,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看着比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察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

端午节,真有趣。充满了民族特色,弥漫着浓郁的水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们缅怀先烈忠贞爱国,代代相传、继承发扬,祝福祖国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节的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

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

先说赛龙舟。一条条长得首尾不相望的五颜六色的船只在河上蓄势待发。龙舟上的职位分为鼓手和浆手,鼓手打鼓,打出气势的同时指挥浆手划船;浆手根据鼓手打鼓的节奏整齐地划船。在龙舟比赛上,一条条龙舟争相向前激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争第一死不休。

五月五日,还被古人称为恶月恶日。阳气旺盛,易使五毒出现。五毒就是蛇、蜘蛛、蜈蚣、蛤蟆、壁虎。为了防止毒物进入家里,人们要把一种刺激性强的物质雄黄,撒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同时,喝一点(仅仅一点,喝多了就“没”了哈。)下肚。还要制作一些艾草包,可驱蚊虫。

要说人们最爱吃的食物,那必定是粽子了。一个小粽子,可藏着大学问。浙江嘉兴就是因为粽子而出名的,它出产肉粽、糖粽、蜜枣粽、咸蛋黄粽、黑米粽、白米粽嘿嘿!怕了吧!别急,还有它的包装也各式各样,如正三角形、尖三角形、四方形、圆柱形,甚至你还可以往竹简里装粽子。总之,万物皆可“粽”。一个粽子,先装半个漏斗形粽叶包装,铺上糯米,然后放肉、咸蛋黄等,接着用糯米封顶,最后用另外半个漏斗形粽叶包装封顶,并五花大绑。吃的时候,糯米的甜香、肉的肥美、咸蛋黄的咸中带甜,甜中带香,无不刺激你的味蕾!这小小的粽叶,还包着爱国情怀,还包着对投江自尽的屈原的哀念。屈原是一位楚国人,他对自己的国家十分忠诚。他主张力抗外敌,却被贵族所害,被流放。最终跳江自尽,当地老百姓把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后不去吃屈原的身体;大夫则往江里倒雄黄,药晕鱼虾。

端午节不仅是传统节日,还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传统、过去的节日,更是面向未来的节日。让我们随着端午节,重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意识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每当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挂艾草,吃粽子。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黎明犹如一只巨大的手,徐徐拉开了夜幕,又一个绚丽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人间。我和妈妈早早地起了床,拿出昨天买的艾草,准备将它挂在门前。只见妈妈拿来一筒透明胶,把艾草缠绕在门前的把手上。我见了十分好奇,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在门前挂艾草?”妈妈听了后,便和蔼可亲地对我进行了一番讲解,说是:“在门前挂艾草是为了驱邪,能让平安永远在我家。”我听了,感到很意外,每想到一株小小的艾草,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端午节不仅要在门前挂艾草,还要在屋里的各个角落喷雄酒。这是为了让家里的虫子少一点儿。妈妈喝了一口酒,便立马满脸通红,如同秋天里田野上的红高粱一般。我见妈妈这般摸样,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吃粽子。当然,在这之前,肯定是要先包粽子的喽!只见妈妈取来三片芭蕉叶,用灵巧的双手在里面放上了糯米和各种不同的馅,如肉馅、枣、红豆……最后用双手娴熟地包成一个圆锥体,用线加以固定,多绕几圈,以免散掉。瞧!包好的粽子多像一个个调皮的胖娃娃呀!看得我心里直痒痒,手也控制不住地拿起几片叶子,凭着记忆也开始胡乱地包了起来。不料却弄巧成拙,把好好的一个粽子弄得是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最后只好尴尬地洗了手,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妈妈包粽子。

终于,在经过漫长的一个小时之后,粽子全部包好,通通被放进了高压锅里,蒸了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粽子也差不多可以出锅了,但必须再放上个两三个小时,使其入味。望着眼前这盘色香味俱全、香气四溢的粽子,我的嘴开始止不住地流起了口水,双眼始终盯着眼前的这盘美味的佳肴。

端午节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的习俗。这种习俗,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发展的,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5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当然是我的故乡——湖北,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湖北武汉人特别重视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武汉人这么看重这个节日?爱国诗人屈原在家乡听到秦军进兵楚国的消息,悲愤交加,投江自尽,为国捐躯。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人民永远记得他。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会把粽子扔到汨罗江里喂鱼。他们不希望屈原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因此,有一个定制粽子。

买些鲜竹叶,糯米,加些红豆沙,大枣,烧鸡,蛋黄,绿豆等。,你就可以开始做了。通常全家人都会像过年一样围坐在一起打包。先把竹叶包成三角形,有点像漏斗,再往漏斗里放一把糯米,然后塞一个红色的蜜枣。最后用藤条把三角形牢牢绕几圈,就完事了。别看这个粽子。步骤不多。真的很难做到。新手扎不牢,不然“漏斗”会漏米,要下大力气让包装好看。把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很快你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竹叶拌米饭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奶奶召集大家围坐在餐桌旁,然后解开粽子的藤条,剥下叶子,闪闪发光的“红白宝石”在灯光下晶莹剔透。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满满的甜香。我自己做的,但是味道不一样。感觉比我外面卖的香。

“来吧!加油!”“嘿哟!哎!”这不是龙舟赛吗?每年武汉的端午节,社团都会组织一些壮汉来比赛划龙舟。就我记忆所及,黎明时分石桥人头攒动,邻居们早早等着给赛龙舟队员加油,哪怕站上几个小时,也从来不会太累。看,龙舟正经过。第一艘龙舟飞快地划向我们,都是皮肤黝黑的大个子,动作整齐划一。平静的水面瞬间被他们的桨溅到,每个队员都大汗淋漓,和身上的河水混在一起,分不清是水还是汗。我对他们的划船技术感到惊讶,没有时间欢呼。龙舟瞬间经过石桥,向远处跑去...

当然,武汉端午节的习俗可以不止于此:有的人会把大蒜和鸡蛋一起煮,当早餐吃;有的人会给孩子一个香囊,据说有辟邪的意思;有些人挂钱包,系吉祥的五色丝线...这样的习俗数不胜数。

粽子叶的香味飘荡在我的鼻子里,赛龙舟的叫声萦绕在我的耳边,五彩的丝线点缀着我多彩的生活。武汉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会代代相传。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6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 童谣 ,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等。但是,要说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端午节这个名字呢!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别称。

要说能代表端午节的,当然无过于吃粽子了。端午节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买,在端午节,几乎没人不吃粽子。当然了,作为吃货,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节,我们家还举行吃粽子比赛!买上两袋粽子,下令开吃,我们就一起狼吞虎咽,但是最后获胜的往往不是我。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国利民的建议,但是那昏庸的皇帝并没有采纳,他很愤,就投河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为了能给屈原贡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进水池里。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粽子都被鱼吃掉了。人们很生气。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水池,鱼一看到糯米粽子,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人们因为舍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着小船,来打捞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当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了踪影。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庆祝。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吴国、越国等等都最先采纳。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也曾经主持过友谊赛呢!一直到现在,台湾也仍旧在保持着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的端午节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艾叶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门前都会有许多艾叶放在门口,有些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做荷包哩!将一块布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里面塞满艾叶,小朋友们最喜欢佩戴了!据说,佩戴荷包还可以僻邪驱瘴呢!。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里,还有驱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节的习俗可真多呀!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篇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最具特色的要数端午节。浓浓的粽香,欢乐的加油声从龙舟上飘来。这就是家乡的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最令人兴奋的是包粽子。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们全家都来包粽子,可热闹了!第一个出场的,便是我们家的主力骨——妈妈。只见她手拿三片粽叶,把它转成一个圆锥形,再拿一个勺子添上生米,嘿!还别说,可真有种端午节的气氛呢!妈妈熟练地把粽叶多余的部分折起来,再缠上粽线,瞧!一个小小的“特种兵”,多么可爱!我们也迫不及待的模仿着妈妈的样子,包了几个粽子。当妈妈看到我们给她包的“惊喜”时,简直笑到直捂着肚子,可不是嘛!这哪里是粽子啊!有的像个方盒子,有的像个“金字塔”,有的像小鸡蛋------最好笑的是弟弟包了一个“粽子”,足足用了六片粽叶呢!里面只有一小勺米,外面包满了粽叶,并用线密密麻麻的缠满了,虽然看起来不大不小,刚刚好,可里面却只有一小口粽子,真是名副其实的“外强中干”呀!

当妈妈在蒸粽子时,我和弟弟等着吃粽子,而爸爸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粽子的来历。原来在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叫屈原,他是楚王的重臣。当时楚国和秦国的关系并不和谐,不久,秦国攻占了楚国的一座城池,又派使臣去楚王议和,屈原看出了秦王的阴谋,告诉楚王真相,但楚王非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后来楚王因为不听,却死在了秦国。屈原知道楚国将要灭亡时,万念俱灰,跳入了汨罗江。人们知道后,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还有的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使屈原的尸体免遭动物的伤害。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称之为“端午节”。其实,端午节就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我们刚听完这个故事,忽听外面不停的“加油”声,原来是龙门村,魏高村在举行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只见龙舟上坐满了人,大家头戴官帽,身穿运动装,手持木浆,兴奋无比。只听一阵鼓鸣,几条龙舟齐头并进,加油声此起彼伏,个个眼睛瞪得溜圆,鼓起腮帮,使劲地划。村民端着早已准备好的粽子,迎接胜利的一方。其实,赛龙舟也是一种纪念屈原的方式。

家乡的端午节多么有趣啊!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武穴尝尝这美味的粽子,观赏赛龙舟吧!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600字【7篇】相关 文章 :

★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5篇

★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5篇精选

★ 我的端午节作文600字左右7篇

★ 端午节的习俗初一作文600字5篇精选

★ 六年级学生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精选5篇

★ 家乡的风俗作文端午节600字

★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作文600字

★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600字10篇

★ 端午节传统习俗作文600字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