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浙江大学论文范文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8 21:45:45

浙江大学论文范文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1 发表浙大核心期刊的难度比较大。2 因为浙大核心期刊是指浙江大学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发表在这些期刊上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审稿严格,竞争激烈,需要经过多轮修改和审核才能发表。3 为了提高发表难度,研究生们需要在学术研究方面下大功夫,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要加强与导师和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浙大核心期刊发表难度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一是浙大核心期刊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它们的发表标准要求较高,需要文章满足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二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稿过程非常严格,也需要符合严格的审稿要求;三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较长,在审稿过程中也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四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核流程非常繁琐,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流程要求,并且审核人员也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质量对文章进行详细的审核把关。

浙江大学学报期刊

校报只是学术性的,本校宣传物而已!

不好发。《浙江大学学报》本学报是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浙江大学学报》还是比较难发表的,因为这本期刊级别很高,而且也是一本双月刊。

《浙江大学学报》是一个统称,具体细分为7个独立期刊。各个期刊信息如下:

1、《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ISSN:ISSN 1673-565X

期刊等级:SCI

备注:其中文名称《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

2、《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ISSN:1673-1581

期刊等级:SCI

备注:其中文名称《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

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ISSN:1008-942X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4、《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ISSN:1008-9497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5、《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1008-973X

期刊等级:EI

6、《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ISSN:1008-9209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ISSN: 1008-9292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

因此,若是笼统看,是可以说浙大学报是核心期刊的。

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zjut100期刊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 《环境化学》编辑委员会 主 编: 江桂斌 主 任: 王国仪 《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蓉编著,1993《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1997年3月第一版,2004年2月第九次印刷

浙江工业大学既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主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1953年7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据根据政务院“必须对中等技术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和发展”的指示精神,发文将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并选址杭州市建校,校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校园占地235亩,设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机械装备等3个专业。三校合并后,有学生835名,19个班级(其中6个在温州)。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温州分校。

1953年9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14日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校庆纪念日。

1954年暑假撤销温州分校,迁回杭州。

1958年,列为省管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6月,学校归属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校名改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当年招收专科生。

1960年2月,浙江省委决定在衢州城郊以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为基础,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并入,建立浙江化工学院,校址选在衢州城南石室公社(今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下。

1960年2月22日破土动工,开始了第二个校园的建设。

1962年8月,校名改为浙江化工学院,同时撤消杭州分部,中专恢复杭州化工学校建制,改由浙江省化工厅领导。

1963年7月,浙江化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又同归化工部领导。化学工业部决定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与杭州化工学校共同使用文一路校舍,并负责领导杭州化工学校。

1965年11月,两校再次归浙江省管理,浙江化工学院又迁回衢州原址办学。杭州化工学校仍留在杭州,由省化工厅领导。

1966-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其中1966-1970中断招生四年。

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杭州化工学校,将学校(包括147名教职工及有关校产)并入浙江化工学院,人员与物资于当年11月起分批迁往衢州。

1978年5月12日,浙江省委下文创办浙江工学院,校址选在西湖区(现为下城区)上塘公社潮王、东新大,规划用地430亩,按3000名学生规模设计。同年7月29日,组建“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4月4日破土动工。

1979年,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宁波市一所工科大专学校)创建;成立第二年,浙江省轻工业厅与宁波市政府协商,决定办一所以培养纺织工业技术人才为主的省属中专,在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址迁到江北区姚江边上。

1980年,浙江化工学院作为建校基础并入浙江工学院。

1980年8月4日,浙江工学院临时党委成立,确定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

1985年,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创办。

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与祖籍嘉兴的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洽谈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事。

1993年12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学校下设工商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3个学院;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1999年7月,省政府发文,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定名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学校决定在之江校区创办民办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001年3月,浙江省政府下发专题会议纪要,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10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6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3月 ,浙江工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7月,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31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77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另有独立学院1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11个省一流学科(A类)和7个省一流学科(B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艺术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参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

学校先后有4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已达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其中印刷型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印刷型期刊合订本万册,电子型期刊合订本万册,硕、博士论文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被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2013—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浙江大学权威论文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是一个统称,具体细分为7个独立期刊。各个期刊信息如下:

1、《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ISSN:ISSN 1673-565X

期刊等级:SCI

备注:其中文名称《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

2、《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ISSN:1673-1581

期刊等级:SCI

备注:其中文名称《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

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ISSN:1008-942X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4、《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ISSN:1008-9497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5、《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1008-973X

期刊等级:EI

6、《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ISSN:1008-9209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ISSN: 1008-9292

期刊等级:中文核心

==================

因此,若是笼统看,是可以说浙大学报是核心期刊的。

以上。

期刊简介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创刊于1956年,是浙江大学主办,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农业与生命科学类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是《浙江农业大学学报》获奖情况曾多次荣获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壹等奖和全国农口优秀期刊荣誉奖等奖项。新的浙江大学成立以后,1999年7月改版为《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在2000年首届中国期刊展中,《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以高学术质量的优势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荣获“双效期刊”称号 ;并于2002年荣获浙江省科技期刊质量评比壹等奖;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4年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评比壹等奖;2005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8年度获“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9年获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1年第二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收录情况《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现已被国内外许多重要的检索系统作为收录对象,例如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索引》(Agrindex)等。在国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并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等全文收录。并且还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报道内容: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核农学与技术、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与研究生等。出版信息:《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为双月刊,单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信息刊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主办:浙江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8-9209CN:33-1247/S邮发代号:32-4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曾用刊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百种重点期刊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 历史 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

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 科技 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刊登,这是该团队继2020年1月24日之后第二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原位催化方向的学术论文。

电镜底下现原形,

打开催化“机关”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

浙大团队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技术开展催化反应研究,在原子层面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催化过程。这个纳米催化剂长什么样呢?王勇介绍,金颗粒像一个磁体,牢固地贴在由二氧化钛制成的底座上。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时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发生面内(外延)转动(约 ),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实了界面是活性中心。二是从催化反应环境回到氧气环境时,金颗粒又神奇的转回到原来的位置。

侧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这个过程就像武侠剧中,通过旋转机关打开隐避门一般,金属颗粒通过转动合适角度后可增加界面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看清“黑匣子”的难度在哪里?袁文涛介绍,高质量样品的制备、观察角度的选择、电子束的干扰都会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正如审稿人所说:“目前已有一系列工作报道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环境下发生可逆的结构变化,但在原子层次获取他们的结构演变细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制备原子级别平整的金-氧化钛界面。”王勇说,这样才能实现金颗粒的可控转动。此外,找准观察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能够看清晶格的排布,另一方是能够更好地描述现象。“一开始我们从侧面去观察,(对非本专业人来说)旋转不是很明显,开始审稿人不太相信,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实验从顶上往下俯视,角度稍有一点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审稿人肯定说:“所有这些都是利用原位电镜完成,他们把侧视图和俯视图观察到的信息关联起来,这真了不起。”

俯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还原事实真相,四两拨千斤

浙大科研团队这次看到的催化剂转动,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正如其中一个审稿人曾提到“整个颗粒的转动是难以置信的”。

这是因为金颗粒和二氧化钛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化学键,“焊接”非常牢固(有外延关系),即便是被高能量的电子束轰击也都岿然不动。

张泽解释,一样东西的存在要保持能量的最低状态,不同的环境中,物体所需最低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低海拔地区需要100摄氏度才会沸腾的水,到了高海拔地区可能90摄氏度就沸腾了。

如何打破化合键的“定力”,让它动起来从而实现对界面的操控?

王勇说,用“蛮力”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巧劲。氧气通入后喜欢吸附在金-二氧化钛界面处,可以把金颗粒‘托起来’。”王勇说,我们和高嶷理论团队密切合作,结合一系列理论计算发现当实验中把一氧化碳通入与氧气发生催化反应,本质上是消耗了部分界面氧,“桩托”就不稳定了,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把原来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动的金颗粒转动了;当我们停止通一氧化碳时,界面氧得到补充,金颗粒又转回原位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处于同一位置,但在反应的过程中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如果没有原子尺度的原位实验观察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现象的。”张泽院士说。

前沿与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

对科学家而言发现一个现象,理解其中的规律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得到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

在实验中,浙大研究者发现当实验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不同气氛环境下金颗粒可在两个角度间可逆转动而形成两种界面结构,如果在催化性能好的那个结构时把温度降下来,比如说降到室温,就可以“锁定”这个界面结构,在低温催化反应时展现优异的催化效率。王勇说:“这一发现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别的材料、别的反应的调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利用温度和气氛调控金-二氧化钛界面结构

与此同时,金颗粒二氧化钛催化剂对于消除一氧化碳、防止中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这将为研发更廉价高效、安全稳定的催化剂打开一扇新窗户。

张泽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走到世界前沿,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另一条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期望我们的科学发现能助力高效稳定催化剂的研发,这样才能为国解忧,为民造福。”

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倍恩博士、浙大材料学院博士生方珂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大电镜中心王勇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嶷研究员、Wagner教授、Hansen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团队学术带头人张泽院士对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此外,杨杭生教授、博士生李小艳和欧阳参与了该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青促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浙江理工大学论文期刊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主,硕士申请提前答辩,其学位课考试平均分必须在80分以上。

申请提前答辩的条件

(一)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各环节任务,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学习成绩: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成绩平均分达85分以上,其中学位课成绩在80分以上;

(三)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符合以下条件:

1.博士研究生

发表SCI或EI期刊论文4篇。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发表SCI或EI期刊论文1篇;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发表(录用)一级及以上期刊论文1篇。

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2) 作品获省文化厅、美协等主办的美展二等奖及以上奖项1项;

(3)获得在业界有影响的全国性案例大赛奖励;

(4)出版译(专)著1本;

(5)政策建议被厅局级以上政府机关批示或采纳;(6)取得与学术型硕士生相当且能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成果。

以上成果均要求以浙江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排名第一、研究生排名第二。1项授权发明专利可折算为1篇SCI期刊论文。

扩展资料

第四条  申请程序

(一)经导师同意,研究生本人在预计答辩前3个月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

(二)学院审核申请人材料,提出是否达到提前答辩要求的意见,并报校学位办;

(三)校学位办复核,组织进行申请人学位论文双盲评审;

(四)学位论文通过盲审且平均成绩超过80分的,申请人方可提前答辩,否则不予提前答辩。

第五条  如申请人课程学习成绩略低于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不超过5分)但取得的科研成果超过第三条第(三)款要求的,可向学院学位委员会申请进行学业水平鉴定,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可按第四条规定申请提前答辩。

第六条  通过论文提前答辩的研究生,学校报上级管理部门备案后将其纳入当年度就业计划,并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进行派遣。

第七条  各学院、学科可根据自身实际,在不低于学校标准的基础上自行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校学位办备案。在职攻读学位人员申请提前答辩,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校学位办负责解释。原《浙江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浙理工研〔2013〕6号)同时废止。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修订)

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下面是我整理的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

(一)学术论文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其写作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术论文可有多种分类,按出版(发表)的形式分有:期刊论文(万字),学位论文(硕士 3~5万字,博士5~15万字),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按内容及研究性质分有:a)研究报告型,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和对策研究报告等;b)开发发明型;c)议论(论证)型;d)综述评论;e)研究简报。

上述分类在实践中不是绝对的,一篇论文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与要求

科技(学术)论文经过专家鉴定和(或)发表,便成为人类知识的载体――文献。一篇篇文献犹如点点知识的源泉,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造福于人类。作为人类知识载体,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一些要求。

1.科学性要求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真理。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技论文就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这一总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客观地揭示其内部规律。因此,论文撰写者首先应该具有科学、负责和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数据翔实,分析深刻,结论可靠。千万不能弄虚作假、主观臆造,或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偏见。

2.创新性要求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科技(学术)论文的灵魂。在科学研究的竞赛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它要求文章所揭示事物的现象、属性、特点及运动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有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对于硕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是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局部或阶段的成果,包括对已有成果新的改进等。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性指标得分比较低。研究生完成的研究大多只能是局部性的、阶段性的成果。因此,研究生必须对课题的来龙去脉有全面的了解,牢牢抓住研究中的创新点来撰写论文,不能模仿或重复已有的研究。本校学报编辑部曾通知一研究生论文退稿,作者觉得迷惑,表示“论文是模仿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写的,人家这样的文章可以发表,我的为什么就不行呢?”这也许是不注意创新性要求,重复研究的典型实例了。

3.逻辑性要求

它要求论说有据、思路严密、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推断合理、自成系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浅显地讲,学术论文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交流平台,要充分显示和科学地组织素材,通过科学的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提高到学术理论的高度。

4.其他要求

对于科技论文还要求具有重现性和有效性。所谓重现性就要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提供的方法、材料去实施同样的研究步骤,并重现论文的结果。其结果应具有理论价值和(或)实用价值。为了满足文献能提供交流和学习的要求,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并符合规范化要求。

(三)学术论文的评价(审)指标

论文必须经过专家评审,因此了解论文的评价指标对于构思和撰写论文具有指导意义。

1.学术期刊对论文的评价指标

不同期刊在审稿中采用的评价指标略有不同,但主要精神还是基本相同。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审稿采用的评价指标有:选题意义(每一指标均设置 a优、b良、c及、d较差4个等级);创新性;先进性;正确性;可读性。一般来说,审稿中论文的每项评价指标的评级都不能低于c级,否则审稿难以通过。

2.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

其评议指标设置为一级指标有5项:选题与综述(25%)、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0%)、研究与设计能力(10%)、创新性(35%)、写作能力(10%)。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评价体系略有不同,期刊论文侧重评价研究结果,学位论文不仅重视结果,也考察研究过程和作者的知识、能力。然而,都较注重对创新性的要求。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要领

(一)关于选题

选题的重要性是不待说明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大多由导师选定,但也有学生自己选定的。具体的选题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在此只能强调一些原则性的问题:a)选题最好选择自己的强项或熟悉的领域;b)就研究生的情况,硕士论文的选题宜小,不宜大,这有利于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c)研究涉及面不宜太宽,以避免需应付错综复杂方方面面的问题而顾此失彼,例如尽量不要选择类似“战略研究”、“对策研究”这样的综合性很强的课题;d)选题不要太生僻,以致于鲜有参考文献作参考,而造成一开始无从下手的局面。e)除了选题意义,研究生的课题最好选择新的视角、应用新方法来研究,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学术论文的`选题与研究的课题不一定一致,在此可能有3种情况:1)重合,论文选题与课题基本一致;2)收缩,论文选题只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一般是选取最具发表价值的那部分;3)变通,有的研究课题(如某些应用研究)不宜直接作为论文的选题,需要作些变通。

学位论文改写成学术期刊投稿论文其议题可以不同,后者由于篇幅的限制议题范围可以收缩,精选有创新内容的素材。

(二)撰写前的准备

学术(学位)论文的写作标志着研究生学习阶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由广泛、分散地摄取知识转变为集中、专一地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钻研;由单向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以应用知识为主;由接受已有知识转变为独立地开展创新性思维和工作,开发新的知识信息。因此,必须在心理上、知识和能力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1.思想准备

撰写论文也强调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理念,这是笔者受理编辑上百件研究生论文后得出的结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论文撰写都是非常艰辛、细致的工作,都不能太浮 躁 ,不能太急功近利(为了文凭),富有科学精神、刻苦钻研和创新意识,有“极端认真、极端负责任”以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2.调研准备

牛顿把他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明做好前期调研、文献利用及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要广泛、系统地进行文献检索,把能够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尽量收集全(对我校艺术类学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并加以阅读、分析、疏理和利用,做到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了如指掌。阅读一般从专著开始,然后是综述类文章,最后是原始论文。

科技类学术论文应尽量引用国际上权威专业期刊的论文,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研究和论文起点高,一开始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涉及该研究的前沿领域,避免重复研究。需要强调的是,文献调研和利用不能局限于导师提供的资料和手头的一些中文书刊,不仅开题前必须系统检索、系统收集,整个研究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跟踪、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吸收知识的过程。若需要深入社会作实地、实物考察的也不能轻易放弃。有些研究生论文的素材老是离不开学校的圈子,离不开书本,从而影响论文质量。

3.构思与提纲

构思酝酿论文需要较长的过程,它贯穿整个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首先根据选题来确定研究的预期的目标,将课题解剖和分析,然后构思(或实验设计)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来得到相关的论据或预期的研究结果,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归纳得到的结果,以致得出相应的结论。有不少研究生论文都在这一环节上 “翻船”。例如,研制得出了实验室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性能测试,然而没有设置参照样(对比样)的性能测试(或没有参照样的引用数据),从而难以比较和证明新研制试样的优越性,前功尽弃;探讨了某一事物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或数学模型,但文章最后没有对模型加以验证,专家审稿未被通过。 因此构思要尽可能地系统性,严密性。有时要考虑论文的要求来设计科学研究,有时根据科研的情况的变化调整论文构思,当科研基本完成时,论文构思也基本形成。

写提纲前,应了解一下该学科、该种论文类型通常的论文格式,它可能已原则规定最高一级的论文提纲。根据论文的中心议题,疏理一下论文的素材,根据素材的逻辑关系,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列出提纲。要注意提纲的系统性,同一级的提纲应具有并列逻辑关系,上一级提纲与它所有的下一级提纲应具有属与分的逻辑关系。

(三)写作方法与技巧

1.内容素材如何组织

在文章的内容安排上主要以下有3种方法。a)递进式,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采用步步深入、层层展开、循序论述,如某文章为某事物建立数学模型,内容安排:引言—理论依据-各因素分析-初拟模型-各因子、系数取值-验证和修正模型—结论。其中后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b)并列式,把论题分解成几个从属的、并列的子论点,分别论述,最后综合出相应的结论。c) 复合式,将递进式和并列式根据需要复合应用,实践中用得较多,如材纺、化学化工等实验研究报告大多采用这种安排。

许多学科的实验研究报告(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有例外),除引言及综述部分外,一般研究会涉及n个子实验,需介绍n组子实验方法与条件,n组子实验数据和结果,n项分析和结论,其素材是一个平面结构,而论文的叙述是线性的。实际撰写时,往往先将素材切成3块:第一块逐一介绍n组实验方法与条件(包括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第二块逐一显示实验数据、图片等,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图片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各组相关结果或结论,然后综合与分析各组实验的结果,得出并讨论总的结论;第三块显示结论作为结语(见图1)。

2.论文取材

论文取材其实是有讲究的,研究生论文中问题还真不少。

1)不要模拟教科书的模式写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用较大篇幅交代基本概念,复述基本理论和专业人员已知的内容等,都是不可取的。写论文的目的是与同行交流,“说服”审稿专家认可你的研究成果,就要让他们看新的、有吸引力的东西。要扭住文章的创新点,正确、明了、简洁而滴水不漏地表述、论证自己的成果。

2)论文既要顾及系统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处理好重点(深入论述)与非重点(概括简述)的关系。例如论题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必须涉及到,但不是本文的创新点,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原则性地描述一下,例如“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已作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本文不再赘述。”然后引出参考文献即可。

3)在许多情况下,显示的数据并非原始数据而是经过组织和处理加工的、计算只列出关键公式与步骤,运算过程、一般的实验过程往往被省略,以尽可能地节省篇幅。

学位论文的取材与期刊论文有所不同。学位论文篇幅长,可以叙述得宽泛些、详细些。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可以介绍得全面、详细些;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及过程(以表明研究工作量),如较详细的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工作,计算过程、调查研究工作等;研究得到的数据、图片等也可显示得较为充分、原始。撰写期刊论文往往只能精选素材的精华部分,紧紧围绕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这一部分来组织素材。

3.如何强化论述

论文以“论”为主,在“论”这方面,不少理工类、艺术类研究生尚不擅长是很正常的。首先需要了解那些内容必须展开“论”,深入地“论”,什么时候避开或简化“论”。为便于理解举一例:某文章对高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时,对几点建议每一点都是平均用力,没有强调重点,而且每一点都只顾提出建议而缺乏分析探讨:要怎么怎么做,应该如何如何做。读者看不出哪些建议是作者自己的主张,是作者新提出的,哪些是复述前人的主张,提出建议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就像一篇工作报告,不像论文。因此,所谓“论”,作者不仅仅要表明自己的主张,报告自己的研究结果,还必须对作者自己提(得)出的新的观点、主张、新的结果和结论作深刻的解释、论证;复述前人的可以简化和(或)引出相关参考文献。

刚才谈到的是论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论”。不同学科(问题)或不同类型论文的“论”法是不同的。论述要有系统性,对于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 (或)对策,首先必须对该领域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探讨,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主张。就自己提出的主张应作深刻的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好处,与以往的做法有哪些改进;在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可从现有理论的高度来论证其合理性,从实践的角度列举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实例来论证其可行性或有效性等等,总的目的是努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主张。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类论文的“论”思路相仿,但论述方法不同。在说明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的基础上,讨论研究 (实验或调研)方法,对实验(调查)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分析与综合,得出相应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对于得出的结论与已有成果相比有何新的进展,都属于“论”的范畴。但是,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以为“论”可以到此结束,对研究得出的结果结论要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讨论,并将此提升到一般的、规律性的认识,反过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论”到此可以完美谢幕。

4.如何表述本研究的先进性、创新性

学术论文不能像商业广告那样直接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或具有哪些创新,恰如其分地论证和表述其先进性、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认准创新的亮点是什么,围绕创新亮点从论文的引言、研究结果及讨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三部曲)进行论证和表述。引言部分,在对该领域目前最前沿研究情况的简要综述的基础上(引出国内外参考文献),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表明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期望得到新的结果。暗示没有重复前人的研究,或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而展开新的研究,有所不同和改进,或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从表述形式上看,以国际前沿研究为起点,您的研究可能达到国际先进,瞄准国内的可能达到国内先进,为以后的创新论述作铺垫。正文部分,围绕创新点,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研究结果或论据的显示,重点论证如何达到预期的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并与已有成果相比较展现优势。对于其中的创新点要进行必要的理论解说和讨论。第三部分“结论”简要总结和点明文章新得出的结论,即创新点。

结论中表述创新性的语句可以是:“首次进行×××研究并得到×××预期的结果”;“首次证明了×××”;“成功地将×××并得到实验(践)验证;” “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更×××”;“本文得到的结果(结论)据文献检索尚未见文献报道”,等等。当然,说这些话是要有依据的。

“三部曲”中,第二部分正文是关键,但笔者提倡“三部曲”前后呼应共同来表述论文的创新性。为数不少的研究生论文由于忽略第一、第三部分的铺垫和点睛作用,使得其创新性的判断变得模糊。

在此列举一则文章审稿失败的实例,以供借鉴。一篇题为“基于批量定制的产品网上销售接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专家审稿意见如下:无论是系统设计或程序开发都是应用研究。该文对网上接单系统进行了设计、编排与开发,但既无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的现状作对比,也缺少系统实际应用的实例加以论证,其可行性和价值无法判断,发表意义不大。

(四)语言文字的表达

研究生论文的文字表达情况总体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各学科都有自己专业术语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初学者只有多阅读一些专业文献,多查阅工具书,勤学好问来弥补该方面不足。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建议同学们在文章的勤修改上狠下工夫,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下设16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59个。院系名单如下:理学院 School of Sciences材料与纺织学院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Textiles服装学院 School of FashionDesign & Engineering信息学院 Faculty of Informatics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Faculty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 Automation建筑工程学院 School of Civil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经济管理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艺术与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法政学院 School of Law andPolitics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tudies文化传播学院 School of CultureCommunication马克思主义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Art启新学院 Qixin School成人教育学院 College of ContinuingEducation计算机技术教研部 Instructional Divisionfor Computer Technology体育教研部独立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6个独立设置的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并可授予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硕士领域)、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应用心理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拥有1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1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浙江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类别学科名称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经济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企业管理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设计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应用数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植物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材料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生态学 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统计学 应用心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艺术学理论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机械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现代纺织装备技术、生态染整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AATCC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丝纤维材料和加工技术研究实验室、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基因治疗研究中心、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丝绸创新平台等 ● 学术期刊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创立于2011年,是一个集期刊编辑、管理、经营、出版和期刊研究于一体的校直属单位。拥有《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现代纺织技术》《丝绸》3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并承担《中国丝绸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ISSN 1673-3851,CN 33-1338/TS。该刊曾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纺织类),并首批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样本期刊。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纺织文摘等收录,并作为长期文献源。 《现代纺织技术》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ISSN 1009-265X,CN 33-1249/TS。该刊是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源期刊。 《丝绸》创刊于1956年,月刊,ISSN 1001-7003,CN 33-1122/TS。该刊是丝绸行业内 发行量大且最具权威性的科技期刊,2011年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国家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丝绸年鉴》ISSN 1671-2099,CN 11-4700/Z。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支持、中国丝绸协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联办,《中国丝绸年鉴》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行业性、资料性实用工具书刊,同时具有国家茧丝绸行业公报和茧丝绸行业编年史的性质。 ●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底,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已拥有各类藏书33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80余万册、44万种;订阅纸质报刊2352种,其中中文期刊1839种,外文期刊364种,报纸149种;非纸质图书资料共计150余万册;电子数据库67种,其中中文数据库28种,外文数据库39种。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iFinder、Springer、Elsevier、IEL、Ei、Wiley等主要数据库均已配备,另有共建共享数据库50余个。

提前答辩办理办法: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导师组和所在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连同三份“匿名评审学位论文”(参照学位论文抽查办法)提交研究生处。学位论文的送审:研究生处选聘三位专家对论文进行匿名评审,所有评阅结果达到良好(85分)及以上,可举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程序同正常答辩。四、毕业研究生正常的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为第三学年结束前的三个月。在此之前进行答辩的均为提前答辩。五、考取春季入学博士生者,上述第一条第3款可不作要求。六、本规定不适用专业学位研究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