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师幼互动论文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4-07-01 21:31:55

师幼互动论文的研究进展

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研究介绍如下: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作为艺术领域活动之一,是幼儿园美育的重要途经,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深刻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及师幼互动评价工具——CLASS,选取小中大各2个班的6位老师,对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评分并录像,共收集24个活动视频。

在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到该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的总体情况及不同年龄班得分的差异情况。其中,该园师幼互动的质量水平总体上为中等水平,“情感支持”领域得分最高,“活动组织”次之,“教育支持”得分最低。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在不同年龄班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同时总结出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特点具体表现:

(1)情感支持得分最高且较为稳定;师幼互动氛围活泼,互动积极性高;教师敏感性得分较低且在各年龄班存在显著差异;关注幼儿观点存在不足。

(2)活动组织得分中等且差异水平较大;活动组织中班得分最高,大班得分最低;行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教育支持得分最低;概念发展得分较低,忽视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反馈质量一般,语言示范有待优化。为进一步阐释教师与幼儿在具体活动情境中的互动表现,在反复观看视频和结合观察记录的基础上,从CLASS各领域和各维度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合观察记录、样本视频及访谈记录,从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出发,对影响Y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儿童观、工作热情、活动组织水平、美术素养及对互动的认识这几方面;幼儿方面主要有幼儿性格特点、语言表达水平、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最后,针对Y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质量现状及表现特点,结合CLASS三大领域和各维度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师幼互动论文的研究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师幼互动论文研究问题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 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扎染活动。 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在环境创设中,如何引发幼儿主动提出创设的意愿和动机。 2、研究如何在师幼互动地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积极参与性为主线,选择与安排相关合理、有趣的内容。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开题报告范文 ·英语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会计开题报告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与现有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 (2)比较法:通过比较前后测幼儿与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与之互动,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由园长挂帅、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我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展开关于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现状调查。在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论文研究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师幼互动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论文摘要: 作为幼儿园各种入际互动的核心.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分析师幼互动的现状.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刻不容缓。

论文关键词: 师幼互动;构建

1、师幼互动的现状

肯定发展,存在问题,比如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模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2、良好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主要为缺乏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关系处理不当问题

、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的关系

3、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对策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促进师幼互动

、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平等为原则、以合作为桥梁

、“教-学”模式向“我-你”模式的转变

、针对差异各个击破,妥善处理群体互动与个体互动的关系

、既要关注幼儿的'共同需要又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针对个体的差异性,科学地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

、尊重幼儿,真正将互动融入儿童的世界

、尊重幼儿人格、包容幼儿错误

、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之间的关系

4、结语

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 熠 熠 生辉!

参考文献: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