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内容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5 17:36:57

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内容的论文题目

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既是少先队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素质和中华民族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否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施艺术教育,对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班活动、挖掘资源、创新形式、多元评价、德美结合等方式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一、走班活动,体验美 在少先队艺术活动课辅导中,实行“走班活动”。所谓“走班”是指活动教室和辅导员固定,改革固定中队授课制的限制,打破队员年龄界限和原有中队次序,少先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艺术活动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不同层次的活动室,其活动内容和要求不同。每周开设两节连上的课,让队员们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队员们通过走班活动,可以体验到多种多样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动作,美的思维。“走班”满足了队员的兴趣爱好,给了队员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队员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资源,发现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构建少先队艺术教育活动课的教材体系。一方面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保持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相对稳定性,开设管弦乐、舞蹈、书画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创编富有少先队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加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体现少先队艺术活动教材内容的特性。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计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队员在活动课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歌舞特色等资料,从中了解、发现各个民族的美的风景、美的服饰、美的文化、美的食物、美的故事、美的人……再由队员们自己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唱一唱民族歌、跳一跳民族舞、讲一讲民族故事、做一做民族饰品、秀一秀民族服装等等。我们的艺术活动课程就应该引导队员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学会表现美。 三、创新活动,创造美 少先队艺术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一些开发特色活动,如:举办“五彩童心,放飞梦想”艺术节、“想唱就唱,唱响校园”超级童声歌唱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艺术活动成果汇报、队员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组建红领巾社团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队员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让队员在艺术审美中体验着无限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四、多元评价,追求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制定少先队艺术活动评价机制。首先,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行的少先队艺术活动不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队员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活动的客观效果,辅导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评价目的上,主要突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展演或书画展示、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队员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一个少先队活动,活动的评价就必须有少先队特色,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要落实在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范畴。活动评价要与奖章激励相结合,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可以颁授“雏鹰奖章”,或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红领巾艺术小明星”和“红领巾艺术进步星”,专门制作精美的“红领巾艺术成绩报告单”和“红领巾风云榜”,激发队员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少先队员追求美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这样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部分少先队员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美的方向,从而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五、德美结合,提升美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我们除了要通过活动课来陶冶队员的情操,发展队员的特长,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队员的道德文化修养,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艺术节,队员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去年六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四百多名队员演了武术操,场面恢弘、热烈,表达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少先队员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可以在表演课上组织队员观看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队员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队员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队员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在美术活动课中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美与丑的大讨论,使队员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队员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武进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让他们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少先队员们的审美意识。 我相信,在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只要围绕“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努力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资源,精心研究、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必能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先队员生活品位,塑造少先队员健全人格,促使少先队员懂美、爱美并能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体验中,把审美情趣延伸至内在的道德审美,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

下面是一篇少先队工作总结。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着写一下吧。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雏鹰行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文明行动,加大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拓宽了队员的活动领域,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积极、开拓、自立、创新的作用,开创了小学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 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我校少先队组织将始终不渝地抓好辅导员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落实辅导员的有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组织学习研究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少先队工作水平。 2. 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抓好“规范化队室”的创建工作。继续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了“快乐队生活”、“语文知识百花园”、“英语天地”、“健康快车”和“环保与我”等五个栏目,有队员们自己投稿、采编,每天中午11:20-11:50播出,中间加插各班每天的好人好事。广播站为培养队员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创设浓厚的英语氛围。重点抓好学生会、纪律监督委员会、绿色卫士巡逻队、《育苗报》的小记者的培训工作,申报《少先队小干部》小记者站、完善社区少先队组织――雏鹰假日小队,充分发挥大队委、学生会、值勤队、绿色护卫队、鼓号队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抓好大、中队队角建设,学习园地的内容要求丰富多彩,每个队员至少参加出好一期园地,继续进行中队优秀园地的评比工作。 抓好少先队的标志、用品管理和使用,使其发挥作用。继续抓好鼓号队的训练工作,为每周的升旗仪式及参加镇的新兵欢送工作,共青团有关会议的开幕仪式、晓风艺苑的颁奖仪式等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我校少先队把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开展论文和方案的评选活动,切实重视信息交流,努力做好《少先队员》、《少先队小干部》、《 育苗报》、《中国少年儿童》等报刊的订阅工作,拓宽队员的视野和增长见识。 二、强化队员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1、 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队员不规范言行。对新生一入学,我们就从升旗仪式的排队、行礼做起,教他们做到升旗时行队礼或注目礼等从,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求班主任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队员记清记牢,做到淳淳教导,坚持不懈;二是学校对规范队员行为采取正反两方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学生会干部每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广播及时表扬、批评,让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班级考评内容中。我们还过举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了解队员在学校时常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养成教育。 2.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利用教师节、国庆节、重阳、队庆等有利契机,通过举行队活动、出版宣传栏,国旗下的讲话,慰问孤寡老人、元旦新队员入队仪式等形式生动的活动,为三百多名新生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在队员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中队活动和邀请学校共建单位丹灶交警中队和公安分局的同志对队员作法制、安全教育的专题报告等形式,组织队员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化队员的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观念,培养安全的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使队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4.加强队员的环保意识教育。结合学校申报省绿色学校和创建国家卫生镇的活动,号召队员们积极参与活动,发挥“绿色小卫士”的作用,通过专题讲座和出版专栏,开展签名活动,美化校园的捐花活动,美化家园的社区清洁活动,美化教室的墙室布置比赛,进行“丹灶无限美”的宣传画绘画活动,参观丹灶金石开发区的华南环保生态工业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提高队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5、加强队员的卫生意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非典型肺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危险。为了让队员们了解此病毒的情况,减少对非典型肺炎的恐惧,我大队部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通过小广播、出黑板报、宣传资料的张贴 ,开展队活动等,来使队员认识病毒,了解此病毒的症状,掌握预防病毒的方法:每天都要测量自己的体温,遇到身体不舒服,不要乱服药,要找医生看病;饭前饭后都要洗手,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课室、桌椅和公共场所进行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学生的集会。在大家的支持配合下,我校没有出现非典型肺炎的病例。 三、以"雏鹰行动"为载体,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少年儿童整体素质。 1、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学校大队部号召队员们发扬勤俭节约、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到学校的扶贫基金,今年全校师生共捐款12560元,大队部利用扶贫基金为19名特困生每月发放四十元助学金,减轻他们的负担。7年来,全校师生共捐款4万元,共资助100多人次。通过该项活动培养队员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使队员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好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南海日报》曾三次从不同的侧面报道过这项活动。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大队部在队员中广泛开展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校内利用校园网资源,发动队员自己上网查资料,积极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环保征文比赛、司仪选拔大赛、阅读课外书比赛、利用废物参加创作发明大赛,参加网页设计大赛、设计电子刊物。另外,各级按照年龄特点来选择主题,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如组织学生到丹灶交通中队、西城派出所、良登花木地花场、红棉童车厂、丹灶环卫站、南海血站等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工作的感受,通过实地观察、操作,使队员们了解各个行业运转情况,提高“五自”能力,培养了队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学校还组织了“雏鹰假日小队”利用双休日进行社区清洁活动,参加文化站、文化室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如晓风艺苑的颁奖仪式,慰问老人,让队员们在社区体验教育活动中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真实感受,培养了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开展以“五自”为目标的雏鹰争章活动,根据雏鹰行动争章达标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一年级实施《自理章》、《友谊章》。二年级实施《节俭章》、《家务章》,三年级实施《礼仪章》、《爱国章》等,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等环节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一年来,共有二百多名队员获得达标章三百多枚。队员们在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 取得一点成绩。 一学期来,在全体老师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被评为佛山市绿色学校,大队部被评为市少先队先进集体,吴碧连老师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李晓敏、杜杏雪、林艺青、何艳钊、周嘉仪、欧健明等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员,梁家丽 、 徐带好、 刘碧好、吴柳彩、帅惠珍 、陈燕欢、 邓近欢 、 张彩红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陈艳华 、沈文华 、潘卓丹、方健华 、黄月仪被评为镇优秀少先队员。大队部在六一前夕进行表彰优秀家长和优秀中队、优秀家长的表彰活动。张耀康写的《如何处理队员的人际关系》获市三等奖。沈文华撰写的活动方案《让非典远离我们》活动佛山市三等奖。李晓敏、沈文华两名队员参加《育苗报》的读书征文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儿童。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的巧妙、周全。努力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它,少先队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多种教育渠道,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类型。“少先队活动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发挥少先队的优势,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二是从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少先队员健全人格。”②我们的队活动设计及大多数着眼于第一条主线,重视了思想品德范畴的教育,而忽视了第二条主线,轻视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本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条主线平衡发展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是少先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入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质量上的合格;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决不落下一个,这才是数量上的合格。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充满爱的家庭,在此相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思想淳朴、天真活泼、学习认真、进取心强。但“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主体的先天性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客体也因其家庭、个人挫折、身边人群的多样性,形成了性格的差异。”④所以,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健全的,只要极少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少年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种设计的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照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不说这仍是一种缺陷。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首先,辅导员要有面向全体少先队员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能牢记 “三个一切”,⑤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培养教育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先队员掉队。其次,辅导员要做有心人。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还要善于从精神状态甚至表情中发现每一个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坎上。”⑥这有心人有两方面的要求:一要与少先队员接近,不仅要身体接近,还要心思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一切。二要善于思考,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角度,从少先队员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心思,推测他们将来的行为。如果推测出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溯及根源,以帮助少先队员从根本上改正错误。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⑦第三,努力满足少先队员成长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对极少数心理有缺陷的少先队员,其矫正既要及时又要有耐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成中是可塑的。发现越早,越有利于矫正,对少年儿童的伤害也越小。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为稳定性的性格时,也就说不上有心理缺陷。但一旦形成,其矫正过程并非易事,也不会有手到病除那么见效快,其不良行为往往出现反复。我们决不能迁怒于儿童,这是性格习惯性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还要有耐心。第四,依法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巧妙、周全。有性格缺陷的人大多数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前者情感和语言动作的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易产生过急行为伤害别人。后者往往敏感、多疑、感情较脆弱、内向、刻板,易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让活动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的缺陷暴露在别人面前。最好是在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达到对性格缺陷者的矫正。第五,少先队活动设计中基本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目标的多维性是指少先队员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多中多样,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也有习惯能力方面的等等。层次性是指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不同队员所受到教育的差异。队活动主体、队活动着用的客体,全体队员、部分队员、个别队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同一个少先队活动中,设计出达到不同目标的环节,以满足队员不同的需要。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内容的论文

少先队活动特色化研究与实践         我们一致认为,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少先队工作的灵魂。而寓教于乐、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不但可以为学生展示特长、发展特长、弘扬个性、健康身心搭建广阔的舞台,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才能使少先队活动更加序列化、特色化呢?近几年,仁师附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实践: 一、在“争章达标”活动中求特色         深入开展“雏鹰争章达标” 活动,努力构建“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这是学校整个少先队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少先队活动向特色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开展“雏鹰争章达标”活动,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发现每一个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培养他们从小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身心特点,把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体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内化为全学年争创12枚奖章的活动中,一月一枚,即:一月友爱章、二月勤俭章、三月礼仪章、四月好学章、五月劳动章、六月自护章、七月家务章、八月实验章、九月自律章、十月自理章、十一月体锻章、十二月环卫章。以学期为单位,每个学生只要一学期争创到四枚及以上奖章者,就能参加“新三好学生”的评选。“新三好学生”是指,在家庭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以章定三好,在评选时如果某学生不能获得“新三好”殊荣,但只要有一个方面表现突出并坚持做到、做好了的,也可以获得“创三好”单项奖。这样,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了一分收获、一份荣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坚持把“争章创三好活动”和“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育人工程,不但坚持开好,而且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争章达标”活动始终纳入学校常规德育管理的重要位置,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少先队大队部具体指导、各班级具体操作、家庭社区反馈意见。我们设计了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五个活动环节,全校各班实行“一周一评,一月一结,期末汇总表彰”的动态过程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前一周获得了章,第二、三、四周要保持,第一学月争得了章,第二、三、四学月也要保持。对老师的要求是:利用每天夕会课小评,每周班会课小结,每月板报提醒。每月末,班主任将“争章记录家校联系卡”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家长综合评价、填写意见,然后将联系卡返回学校,最后由班主任老师根据每周记录和家长意见评选出当月获得奖章学生并在班上公示。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2010年起,我们又将“争章达标”活动与胡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四个好少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它时代的精神。 二、在“科技实践” 活动中创特色         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又一突出点是:坚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新世纪科技小能人。经过多年地努力,我们构建并初步形成了“以多渠道分享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为重心、以着力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为载体、以积极参加四川省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工作体系,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发现创新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我们坚持把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作为学生课余学习、课外阅读、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从小激发学生热爱科技的兴趣。2004年,仁师附小被四川省科技厅聘为“中国数字科技馆观测合作学校”。中国数字科技馆将大量的科技知识用生动、直观的动画、图片呈现给孩子,深受学生家长喜爱。学校首先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认识中国数字科技馆的起点。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国数字科技馆,教给孩子们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网址,找到阅读在线资源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浏览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信息技术课老师还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灵活课时向学生介绍有用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资源,并布置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在学校的“小龙人报”、小龙人电视台、校园网站上发表、交流。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求老师们为学生设计家庭作业、周末作业、寒暑假作业时要充分渗透孩子们在家上网阅读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科普知识,并将阅读心得写成读书笔记班级传阅、交流,老师收集、选择优秀的学生作文创办校园科普专刊。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上阅读课,将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作为学生阅读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从小养成热爱科技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举办一年一度学校科技节活动,让学生从小感受科技魅力、分享探究乐趣。学校已连续开展了二十二届“科技节活动”,每年的9——10月,我们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为孩子们提供展示创新的舞台。         每次活动都会有鲜明的主题。如结合“五自”、“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活动,我们开展了主题为“动手动脑长智慧,争当科技小能人”活动;结合仁寿县争创省级“卫生城市”行动,我们开展了主题为“放飞绿色希望,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结合当前自然灾害屡屡发生、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开展了主题为“珍爱地球,守护生命”的活动;结合六十周年国庆,我们开展了主题为“发明创造我能行,立志实现强国梦”的活动等等。每次科技节活动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第八届“崇尚科学,传播文明”科技节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制作出了模拟无线电、航空、航海、车模、建筑、动植物、环保时装秀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与同学、家长合作完成,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创造的智慧。又如第二十一届“珍爱地球,守护生命”的科技节活动中,同学们结合08年汶川大地震实际,人人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结合亲身经历,了解抗震救灾知识,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保护情况,学习有关水土、地质、环保知识,写出了发人深省的环保调查报告;规划出了家乡的城市建设、描绘出了美好的自然风光;设计出了精美的手抄报、抗震方案等等。看着自己的“作品”能派上用场,能对解决现实生活起一点点小作用,孩子们高兴极了。今年的科技节,我们侧重体现“三小”,一是“小观察”,要求学生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善于去观察、发现生活,与大自然做朋友,其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观察日记,中年级学生写观察作文,高年级学生写观察报告;二是“小制作”,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设计或制作一些科技作品;三是“小论文”,要求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学习写科技小论文,创办学校科技论文手抄报。这样,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实践技能。         第三,我们坚持以参加四川省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小培养学生科技的创新意识。自1994年开始,我校连年组织师生参加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均有获奖。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想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孩子们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能不断激发他们的自信,使创造活动在良性循环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不断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94年至今,我校已有123名同学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知识、技能等级奖;学校连年获仁寿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先进集体。自03年起,已有7个班级组织的科技主题活动分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学校也因此连年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三、在“联谊互助”活动中展特色         建立校外帮扶基地,拓展师生活动途径,我们坚持开展以“结对联谊、互帮互助”为主题的手拉手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师生互访学习交流、慈善帮扶共同发展、资源共享教育均衡三大主题。目前,仁师附小先后已与县内的六所学校(白凤希望小学、文宫中坝小学、大化小学、松林小学、高店小学、黑龙潭大坝小学)建立了帮扶、联谊关系。         09年4月21——22日我们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五、六年级全体师生,首次到我们的联谊学校高店小学、黑龙潭大坝小学开展了“在实践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的一日访问、体验活动。我们的孩子愉快的和山区的小伙伴结对子,向结对伙伴赠送了书籍,与小伙伴一起上课、交流、活动、吃集体午餐,到学校附近贫困伙伴家参观、访问、体验,感受城乡差别,还和联谊学校的伙伴们进行象棋、乒乓球、篮球友谊赛等等。这样的活动安排,一方面增进了城乡学生间的交流、交往和互助,另一方面让我们的孩子们近距离的了解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况,感受农村孩子的朴实、善良、热情,品味农村孩子苦难艰辛的成长经历,从而培养我们的孩子们“珍惜幸福、懂得感恩、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实践证明,没有活动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而没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则缺乏蓬勃生机和时代活力。开展特色化的少先队活动,我们坚持做到“在争章达标活动中求特色、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特色、在联谊实践活动中展特色”,深入挖掘教育内涵,不断拓展活动空间,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起队员主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兴趣,让队员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明理、导行、益智,并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2010年3月26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要求少先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少先队员正确的思想灌输和行为指导,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从小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随着现代媒介的传播,多元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渗入,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如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为年轻一代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信仰,是新时代少先队组织要解决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多管齐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少先队要履行好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职能,努力实现对全体少年儿童的有效覆盖和吸引凝聚。用少年儿童身边的鲜活事例、喜闻乐见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有意义、有意思的少先队活动,以现代媒介和科技手段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 (二)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做好新学期少代会的召开,完善少先队各项制度 新学期开学,根据自身情况召开学校少代会,落实少代会制度,队员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制度、表扬奖励等制度。 2.规范少先队礼仪教育 重点抓好少先队队前教育,不断温习少先队知识。另外少先队鼓号队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之一,在少先队检阅及大、中队集会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队伍,积极组织开展鼓号队训练活动。 3.加强少先队内外阵地建设 规范队室、红领巾宣传栏、广播站等传统阵地,努力探索校外阵地建设。队室要求形式上要力求庄严活泼,有立体感,适合队员的年龄特点,内容上要富于教育性和时代感。 4.发挥队报队刊的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文化产品完善少先队建设 充分发挥好队报、队刊在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中的积极作用,及时推报和上传有关信息,推进少先队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搭建少先队辅导员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少先队工作信息和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好未来网红领巾集结号“少先队活动课程网络平台”,向未来网“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网络社区上传少先队活动信息。 (三)大力推进少先队活动课建设 保证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课,活动课主题鲜明、生动活泼,有意义,深受队员的欢迎和喜爱。 1.活动课程的开展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正确认识和理解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认真落实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注重少年儿童良好思想意识的培育,不是知识传授,不同于中小学类似语数外等学科教学。 (2)在活动内容、形式要贴近少先队员特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让孩子们喜欢以至期待、向往,体现时代感、互动性,把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做得有意思。活动课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在校外开展。 2.系统科学地开展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 根据“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把少先队课程建设以“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线贯穿,做到少先活动队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 (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10月13日”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教师节”感恩活动,庆“国庆”系列活动,新生入队活动等。 2.深入开展少先队社团活动 少先队社团是由少先队成员自由参加、自主活动、满足社团成员兴趣爱好需要的专业性小群体组织。少先队社团是对学校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社团的活动和发展,能够有效的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将在开学初期深入研究开展少先队社团活动,打造学校品色,例如开展书法、合唱、手工、毽球等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

少先队活动课研究论文

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儿童。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的巧妙、周全。努力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它,少先队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多种教育渠道,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类型。“少先队活动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发挥少先队的优势,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二是从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少先队员健全人格。”②我们的队活动设计及大多数着眼于第一条主线,重视了思想品德范畴的教育,而忽视了第二条主线,轻视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本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条主线平衡发展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是少先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入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质量上的合格;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决不落下一个,这才是数量上的合格。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充满爱的家庭,在此相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思想淳朴、天真活泼、学习认真、进取心强。但“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主体的先天性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客体也因其家庭、个人挫折、身边人群的多样性,形成了性格的差异。”④所以,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健全的,只要极少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少年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种设计的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照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不说这仍是一种缺陷。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首先,辅导员要有面向全体少先队员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能牢记 “三个一切”,⑤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培养教育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先队员掉队。其次,辅导员要做有心人。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还要善于从精神状态甚至表情中发现每一个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坎上。”⑥这有心人有两方面的要求:一要与少先队员接近,不仅要身体接近,还要心思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一切。二要善于思考,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角度,从少先队员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心思,推测他们将来的行为。如果推测出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溯及根源,以帮助少先队员从根本上改正错误。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⑦第三,努力满足少先队员成长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对极少数心理有缺陷的少先队员,其矫正既要及时又要有耐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成中是可塑的。发现越早,越有利于矫正,对少年儿童的伤害也越小。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为稳定性的性格时,也就说不上有心理缺陷。但一旦形成,其矫正过程并非易事,也不会有手到病除那么见效快,其不良行为往往出现反复。我们决不能迁怒于儿童,这是性格习惯性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还要有耐心。第四,依法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巧妙、周全。有性格缺陷的人大多数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前者情感和语言动作的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易产生过急行为伤害别人。后者往往敏感、多疑、感情较脆弱、内向、刻板,易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让活动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的缺陷暴露在别人面前。最好是在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达到对性格缺陷者的矫正。第五,少先队活动设计中基本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目标的多维性是指少先队员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多中多样,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也有习惯能力方面的等等。层次性是指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不同队员所受到教育的差异。队活动主体、队活动着用的客体,全体队员、部分队员、个别队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同一个少先队活动中,设计出达到不同目标的环节,以满足队员不同的需要。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既是少先队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素质和中华民族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否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施艺术教育,对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班活动、挖掘资源、创新形式、多元评价、德美结合等方式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一、走班活动,体验美 在少先队艺术活动课辅导中,实行“走班活动”。所谓“走班”是指活动教室和辅导员固定,改革固定中队授课制的限制,打破队员年龄界限和原有中队次序,少先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艺术活动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不同层次的活动室,其活动内容和要求不同。每周开设两节连上的课,让队员们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队员们通过走班活动,可以体验到多种多样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动作,美的思维。“走班”满足了队员的兴趣爱好,给了队员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队员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资源,发现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构建少先队艺术教育活动课的教材体系。一方面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保持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相对稳定性,开设管弦乐、舞蹈、书画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创编富有少先队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加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体现少先队艺术活动教材内容的特性。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计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队员在活动课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歌舞特色等资料,从中了解、发现各个民族的美的风景、美的服饰、美的文化、美的食物、美的故事、美的人……再由队员们自己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唱一唱民族歌、跳一跳民族舞、讲一讲民族故事、做一做民族饰品、秀一秀民族服装等等。我们的艺术活动课程就应该引导队员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学会表现美。 三、创新活动,创造美 少先队艺术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一些开发特色活动,如:举办“五彩童心,放飞梦想”艺术节、“想唱就唱,唱响校园”超级童声歌唱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艺术活动成果汇报、队员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组建红领巾社团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队员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让队员在艺术审美中体验着无限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四、多元评价,追求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制定少先队艺术活动评价机制。首先,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行的少先队艺术活动不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队员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活动的客观效果,辅导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评价目的上,主要突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展演或书画展示、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队员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一个少先队活动,活动的评价就必须有少先队特色,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要落实在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范畴。活动评价要与奖章激励相结合,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可以颁授“雏鹰奖章”,或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红领巾艺术小明星”和“红领巾艺术进步星”,专门制作精美的“红领巾艺术成绩报告单”和“红领巾风云榜”,激发队员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少先队员追求美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这样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部分少先队员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美的方向,从而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五、德美结合,提升美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我们除了要通过活动课来陶冶队员的情操,发展队员的特长,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队员的道德文化修养,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艺术节,队员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去年六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四百多名队员演了武术操,场面恢弘、热烈,表达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少先队员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可以在表演课上组织队员观看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队员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队员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队员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在美术活动课中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美与丑的大讨论,使队员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队员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武进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让他们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少先队员们的审美意识。 我相信,在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只要围绕“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努力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资源,精心研究、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必能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先队员生活品位,塑造少先队员健全人格,促使少先队员懂美、爱美并能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体验中,把审美情趣延伸至内在的道德审美,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

如何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 相关论文2012年9月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其中,小学1-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安排,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论文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既是少先队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素质和中华民族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否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施艺术教育,对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班活动、挖掘资源、创新形式、多元评价、德美结合等方式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一、走班活动,体验美 在少先队艺术活动课辅导中,实行“走班活动”。所谓“走班”是指活动教室和辅导员固定,改革固定中队授课制的限制,打破队员年龄界限和原有中队次序,少先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艺术活动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不同层次的活动室,其活动内容和要求不同。每周开设两节连上的课,让队员们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队员们通过走班活动,可以体验到多种多样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动作,美的思维。“走班”满足了队员的兴趣爱好,给了队员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队员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资源,发现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构建少先队艺术教育活动课的教材体系。一方面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保持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相对稳定性,开设管弦乐、舞蹈、书画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创编富有少先队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加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体现少先队艺术活动教材内容的特性。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计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队员在活动课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歌舞特色等资料,从中了解、发现各个民族的美的风景、美的服饰、美的文化、美的食物、美的故事、美的人……再由队员们自己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唱一唱民族歌、跳一跳民族舞、讲一讲民族故事、做一做民族饰品、秀一秀民族服装等等。我们的艺术活动课程就应该引导队员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学会表现美。 三、创新活动,创造美 少先队艺术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一些开发特色活动,如:举办“五彩童心,放飞梦想”艺术节、“想唱就唱,唱响校园”超级童声歌唱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艺术活动成果汇报、队员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组建红领巾社团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队员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让队员在艺术审美中体验着无限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四、多元评价,追求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制定少先队艺术活动评价机制。首先,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行的少先队艺术活动不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队员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活动的客观效果,辅导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评价目的上,主要突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展演或书画展示、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队员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一个少先队活动,活动的评价就必须有少先队特色,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要落实在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范畴。活动评价要与奖章激励相结合,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可以颁授“雏鹰奖章”,或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红领巾艺术小明星”和“红领巾艺术进步星”,专门制作精美的“红领巾艺术成绩报告单”和“红领巾风云榜”,激发队员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少先队员追求美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这样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部分少先队员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美的方向,从而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五、德美结合,提升美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我们除了要通过活动课来陶冶队员的情操,发展队员的特长,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队员的道德文化修养,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艺术节,队员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去年六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四百多名队员演了武术操,场面恢弘、热烈,表达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少先队员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可以在表演课上组织队员观看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队员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队员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队员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在美术活动课中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美与丑的大讨论,使队员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队员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武进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让他们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少先队员们的审美意识。 我相信,在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只要围绕“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努力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资源,精心研究、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必能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先队员生活品位,塑造少先队员健全人格,促使少先队员懂美、爱美并能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体验中,把审美情趣延伸至内在的道德审美,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

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儿童。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的巧妙、周全。努力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它,少先队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多种教育渠道,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类型。“少先队活动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发挥少先队的优势,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二是从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少先队员健全人格。”②我们的队活动设计及大多数着眼于第一条主线,重视了思想品德范畴的教育,而忽视了第二条主线,轻视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本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条主线平衡发展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是少先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入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质量上的合格;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决不落下一个,这才是数量上的合格。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充满爱的家庭,在此相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思想淳朴、天真活泼、学习认真、进取心强。但“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主体的先天性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客体也因其家庭、个人挫折、身边人群的多样性,形成了性格的差异。”④所以,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健全的,只要极少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少年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种设计的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照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不说这仍是一种缺陷。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首先,辅导员要有面向全体少先队员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能牢记 “三个一切”,⑤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培养教育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先队员掉队。其次,辅导员要做有心人。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还要善于从精神状态甚至表情中发现每一个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坎上。”⑥这有心人有两方面的要求:一要与少先队员接近,不仅要身体接近,还要心思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一切。二要善于思考,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角度,从少先队员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心思,推测他们将来的行为。如果推测出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溯及根源,以帮助少先队员从根本上改正错误。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⑦第三,努力满足少先队员成长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对极少数心理有缺陷的少先队员,其矫正既要及时又要有耐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成中是可塑的。发现越早,越有利于矫正,对少年儿童的伤害也越小。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为稳定性的性格时,也就说不上有心理缺陷。但一旦形成,其矫正过程并非易事,也不会有手到病除那么见效快,其不良行为往往出现反复。我们决不能迁怒于儿童,这是性格习惯性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还要有耐心。第四,依法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巧妙、周全。有性格缺陷的人大多数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前者情感和语言动作的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易产生过急行为伤害别人。后者往往敏感、多疑、感情较脆弱、内向、刻板,易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让活动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的缺陷暴露在别人面前。最好是在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达到对性格缺陷者的矫正。第五,少先队活动设计中基本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目标的多维性是指少先队员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多中多样,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也有习惯能力方面的等等。层次性是指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不同队员所受到教育的差异。队活动主体、队活动着用的客体,全体队员、部分队员、个别队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同一个少先队活动中,设计出达到不同目标的环节,以满足队员不同的需要。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 相关论文2012年9月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其中,小学1-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安排,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和实施的论文

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既是少先队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素质和中华民族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否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施艺术教育,对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班活动、挖掘资源、创新形式、多元评价、德美结合等方式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一、走班活动,体验美 在少先队艺术活动课辅导中,实行“走班活动”。所谓“走班”是指活动教室和辅导员固定,改革固定中队授课制的限制,打破队员年龄界限和原有中队次序,少先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艺术活动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不同层次的活动室,其活动内容和要求不同。每周开设两节连上的课,让队员们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队员们通过走班活动,可以体验到多种多样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动作,美的思维。“走班”满足了队员的兴趣爱好,给了队员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队员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资源,发现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构建少先队艺术教育活动课的教材体系。一方面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保持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相对稳定性,开设管弦乐、舞蹈、书画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创编富有少先队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加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体现少先队艺术活动教材内容的特性。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计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队员在活动课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歌舞特色等资料,从中了解、发现各个民族的美的风景、美的服饰、美的文化、美的食物、美的故事、美的人……再由队员们自己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唱一唱民族歌、跳一跳民族舞、讲一讲民族故事、做一做民族饰品、秀一秀民族服装等等。我们的艺术活动课程就应该引导队员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学会表现美。 三、创新活动,创造美 少先队艺术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一些开发特色活动,如:举办“五彩童心,放飞梦想”艺术节、“想唱就唱,唱响校园”超级童声歌唱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艺术活动成果汇报、队员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组建红领巾社团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队员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让队员在艺术审美中体验着无限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四、多元评价,追求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制定少先队艺术活动评价机制。首先,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行的少先队艺术活动不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队员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活动的客观效果,辅导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评价目的上,主要突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展演或书画展示、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队员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一个少先队活动,活动的评价就必须有少先队特色,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要落实在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范畴。活动评价要与奖章激励相结合,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可以颁授“雏鹰奖章”,或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红领巾艺术小明星”和“红领巾艺术进步星”,专门制作精美的“红领巾艺术成绩报告单”和“红领巾风云榜”,激发队员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少先队员追求美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这样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部分少先队员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美的方向,从而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五、德美结合,提升美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我们除了要通过活动课来陶冶队员的情操,发展队员的特长,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队员的道德文化修养,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艺术节,队员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去年六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四百多名队员演了武术操,场面恢弘、热烈,表达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少先队员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可以在表演课上组织队员观看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队员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队员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队员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在美术活动课中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美与丑的大讨论,使队员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队员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武进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让他们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少先队员们的审美意识。 我相信,在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只要围绕“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努力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资源,精心研究、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必能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先队员生活品位,塑造少先队员健全人格,促使少先队员懂美、爱美并能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体验中,把审美情趣延伸至内在的道德审美,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儿童。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的巧妙、周全。努力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它,少先队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多种教育渠道,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类型。“少先队活动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发挥少先队的优势,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二是从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少先队员健全人格。”②我们的队活动设计及大多数着眼于第一条主线,重视了思想品德范畴的教育,而忽视了第二条主线,轻视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本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条主线平衡发展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是少先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入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质量上的合格;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决不落下一个,这才是数量上的合格。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充满爱的家庭,在此相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思想淳朴、天真活泼、学习认真、进取心强。但“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主体的先天性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客体也因其家庭、个人挫折、身边人群的多样性,形成了性格的差异。”④所以,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健全的,只要极少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少年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种设计的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照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不说这仍是一种缺陷。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首先,辅导员要有面向全体少先队员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能牢记 “三个一切”,⑤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培养教育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先队员掉队。其次,辅导员要做有心人。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还要善于从精神状态甚至表情中发现每一个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坎上。”⑥这有心人有两方面的要求:一要与少先队员接近,不仅要身体接近,还要心思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一切。二要善于思考,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角度,从少先队员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心思,推测他们将来的行为。如果推测出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溯及根源,以帮助少先队员从根本上改正错误。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⑦第三,努力满足少先队员成长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对极少数心理有缺陷的少先队员,其矫正既要及时又要有耐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成中是可塑的。发现越早,越有利于矫正,对少年儿童的伤害也越小。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为稳定性的性格时,也就说不上有心理缺陷。但一旦形成,其矫正过程并非易事,也不会有手到病除那么见效快,其不良行为往往出现反复。我们决不能迁怒于儿童,这是性格习惯性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还要有耐心。第四,依法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巧妙、周全。有性格缺陷的人大多数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前者情感和语言动作的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易产生过急行为伤害别人。后者往往敏感、多疑、感情较脆弱、内向、刻板,易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让活动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的缺陷暴露在别人面前。最好是在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达到对性格缺陷者的矫正。第五,少先队活动设计中基本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目标的多维性是指少先队员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多中多样,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也有习惯能力方面的等等。层次性是指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不同队员所受到教育的差异。队活动主体、队活动着用的客体,全体队员、部分队员、个别队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同一个少先队活动中,设计出达到不同目标的环节,以满足队员不同的需要。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