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scdma基站无线勘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22:26:03

scdma基站无线勘测毕业论文

关于TD-SCDMA基站相关的详细资料 单片机系统的低功耗设计策略 作 者:清华大学 陈萌萌 邵贝贝 摘要: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设计需要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在设计之初,各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降低系统功耗的措施有时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负效应”。因此,降低系统整体功耗,需要仔细分析和计算。本文从硬件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设计时所需考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低功耗设计 硬件设计 应用软件设计 低功耗模式 在嵌入式应用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对于需要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系统尤其明显。降低系统功耗,延长电池的寿命,就是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对于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应用,系统功耗的最小化需要从软、硬件设计两方面入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嵌入式应用使用了实时操作系统,如何在操作系统层面上降低系统功耗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硬件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讨论。 1 硬件设计 选用具有低功耗特性的单片机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功耗。可以从供电电压、单片机内部结构设计、系统时钟设计和低功耗模式等几方面考察一款单片机的低功耗特性。 选用尽量简单的CPU内核 在选择CPU内核时切忌一味追求性能。8位机够用,就没有必要选用16位机,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够用就好”。现在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但性能的提升往往带来功耗的增加。一个复杂的CPU集成度高、功能强,但片内晶体管多,总漏电流大,即使进入STOP状态,漏电流也变得不可忽视;而简单的CPU内核不仅功耗低,成本也低。 选择低电压供电的系统 降低单片机的供电电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功耗。当前,单片机从与TTL兼容的5 V供电降低到 V、3 V、2 V乃至 V供电。供电电压降下来,要归功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从原来的3 μm工艺到现在的、、 μm工艺, CMOS电路的门限电平阈值不断降低。低电压供电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工作电流,但是由于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管子的漏电流有增大的趋势,这也是对降低功耗不利的一个方面。 目前,单片机系统的电源电压仍以5 V为主,而过去5年中,3 V供电的单片机系统数量增加了1倍,2 V供电的系统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低电压供电的单片机数量可能会超过5 V电压供电的单片机。如此看来,供电电压降低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选择带有低功耗模式的系统 低功耗模式指的是系统的等待和停止模式。处于这类模式下的单片机功耗将大大小于运行模式下的功耗。过去传统的单片机,在运行模式下有wait和stop两条指令,可以使单片机进入等待或停止状态,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等待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系统时钟并不停止,单片机的外围I/O模块也不停止工作;系统功耗一般降低有限,相当于工作模式的50%~70%。 停止模式下,系统时钟也将停止,由外部事件中断重新启动时钟系统时钟,进而唤醒CPU继续工作,CPU消耗电流可降到μA级。在停止模式下,CPU本身实际上已经不消耗什么电流,要想进一步减小系统功耗,就要尽量将单片机的各个I/O模块关掉。随着I/O模块的逐个关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小,进入停止模式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进入深度停止模式无异于关机,这时的单片机耗电可以小于20 nA。其中特别要提示的是,片内RAM停止供电后,RAM中存储的数据会丢失,也就是说,唤醒CPU后要重新对系统作初始化。因此在让系统进入深度停止状态前,要将重要系统参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如EEPROM中。深度停止模式关掉了所有的I/O,可能的唤醒方式也很有限,一般只能是复位或IRQ中断等。 保留的I/O模块越多,系统允许的唤醒中断源也就越多。单片机的功耗将根据保留唤醒方式的不同,降至1μA至几十μA之间。例如,用户可以保留外部键盘中断,保留异步串行口(SCI)接收数据中断等来唤醒CPU。保留的唤醒方式越多,系统耗电也就会多一些。其他可能的唤醒方式还有实时钟唤醒、看门狗唤醒等。停机状态较浅的情况下,外部晶振电路还是工作的。 图1以Freescale的HCS08单片机为例,给出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功耗。HCS08是8位单片机,有多个系列,各系列I/O模块数目有所不同,但低功耗模式下的电流消耗大致相同。 图1HCS08单片机各模式下的耗电 以R系列单片机为例:在室温(25℃)下,不包括I/O口的负载,以2 V供电,将可编程锁相环时钟设为16 MHz(总线时钟8 MHz),典型电流值为 mA,当温度升高到85℃时,供电电流也升高到 mA;而采用3 V供电,这一组数据升高至 mA和 mA。用2 V供电,直接使用外部晶振2 MHz(总线时钟1 MHz)时,典型运行电流降至450 μA。在等待状态下,因时钟并没有停止,耗电情况和时钟频率有很大关系,节省的功耗有限;而进入轻度停止(stop3),以外部中断唤醒,电流消耗在0. 5 μA左右。在中度停止态(stop2),功耗可进一步降低。使用内部1 kHz的时钟,保持1个运行的时钟,周期性唤醒CPU,所增加的电流约为 μA。在深度停止态(stop1),RAM的数据也不再保留,只能通过外部复位重启系统,此时的电流消耗可降到20 nA。以上数据都是在室温下测量所得。当环境温度升高到85℃时,电流消耗可能增加3~5倍。 选择合适的时钟方案 时钟的选择对于系统功耗相当敏感,设计者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系统总线频率应当尽量低。单片机内部的总电流消耗可分为两部分——运行电流和漏电流。理想的CMOS开关电路,在保持输出状态不变时,是不消耗功率的。例如,典型的CMOS反相器电路,如图2所示,当输入端为零时,输出端为1,P晶体管导通,N晶体管截止,没有电流流过。而实际上,由于N晶体管存在一定漏电流,且随集成度提高,管基越薄,漏电流会加大。温度升高,CMOS翻转阈电压会降低,而漏电流则随环境温度的增高变大。在单片机运行时,开关电路不断由“1”变“0”、由“0”变“1”,消耗的功率是由单片机运行引起的,我们称之为“运行电流”。如图2所示,在两只晶体管互相变换导通、截止状态时,由于两只管子的开关延迟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一瞬间会有两只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此时电源到地之间会有一个瞬间较大的电流,这是单片机运行电流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运行电流几乎是和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成正比的,因此尽量降低系统时钟的运行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 图2典型的CMOS反相器 第二是时钟方案,也就是是否使用锁相环、使用外部晶振还是内部晶振等问题。新一代的单片机,如飞思卡尔的HCS08系列单片机,片内带有内部晶振,可以直接作为时钟源。使用片内晶振的优点是可以省掉片外晶振,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缺点是片内晶振的精度不高(误差一般在25%左右,即使校准之后也可能有2%的相对误差),而且会增加系统的功耗。 现代单片机普遍采用锁相环技术,使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锁相环允许用户在片外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可以很大地减小板级噪声;而且,由于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系统时钟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整,总线频率往往能升得很高。但是,使用锁相环也会带来额外的功率消耗。 单就时钟方案来讲,使用外部晶振且不使用锁相环是功率消耗最小的一种。 2 应用软件方面的考虑 之所以使用“应用软件”的说法,是为了区分于“系统软件”或者“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对于一个低功耗系统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软件上的缺陷并不像硬件那样容易发现,同时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一个软件的低功耗特性。尽管如此,设计者仍需尽量将应用的低功耗特性反映在软件中,以避免那些“看不见”的功耗损失。 用“中断”代替“查询” 一个程序使用中断方式还是查询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低功耗特性上却相去甚远。使用中断方式,CPU可以什么都不做,甚至可以进入等待模式或停止模式;而查询方式下,CPU必须不停地访问I/O寄存器,这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功耗。 用“宏”代替“子程序” 程序员必须清楚,读RAM会比读Flash带来更大的功耗。正是因为如此,低功耗性能突出的ARM在CPU设计上仅允许一次子程序调用。因为CPU进入子程序时,会首先将当前CPU寄存器推入堆栈(RAM),在离开时又将CPU寄存器弹出堆栈,这样至少带来两次对RAM的操作。因此,程序员可以考虑用宏定义来代替子程序调用。对于程序员,调用一个子程序还是一个宏在程序写法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宏会在编译时展开,CPU只是顺序执行指令,避免了调用子程序。唯一的问题似乎是代码量的增加。目前,单片机的片内Flash越来越大,对于一些不在乎程序代码量大一些的应用,这种做法无疑会降低系统的功耗。 尽量减少CPU的运算量 减少CPU运算的工作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将一些运算的结果预先算好,放在Flash中,用查表的方法替代实时的计算,减少CPU的运算工作量,可以有效地降低CPU的功耗(很多单片机都有快速有效的查表指令和寻址方式,用以优化查表算法);不可避免的实时计算,算到精度够了就结束,避免“过度”的计算;尽量使用短的数据类型,例如,尽量使用字符型的8位数据替代16位的整型数据,尽量使用分数运算而避免浮点数运算等。 让I/O模块间歇运行 不用的I/O模块或间歇使用的I/O模块要及时关掉,以节省电能。RS232的驱动需要相当的功率,可以用单片机的一个I/O引脚来控制,在不需要通信时,将驱动关掉。不用的I/O引脚要设置成输出或设置成输入,用上拉电阻拉高。因为如果引脚没有初始化,可能会增大单片机的漏电流。特别要注意有些简单封装的单片机没有把个别I/O引脚引出来,对这些看不见的I/O引脚也不应忘记初始化。 3 结论 一个成功的低功耗设计应该是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结合。从硬件设计开始,就应该充分意识到一个低功耗应用的特性,选择一款合适的单片机,通过对其特性的了解,设计系统方案;在软件设计上,要考虑到低功耗编程的特殊性,并尽量使用单片机的低功耗模式。 限于篇幅,仅仅讨论了低功耗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更多的问题只能靠设计者去实际分析和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刘慧银,等. Motorola微控制器MC68HC08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邵贝贝. 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在线开发方法.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Donnie Garcia, Scott Pape. MC9S08GB/GT Low�Power Modes.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Rev2. 2004 4 MC9S08GB/GT Data Sheet.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 2004 5 HCS08 Family Reference Manual.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3 6 Scott Pape. HC08 to HCS08 Transition.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4 7 Bill Lucas, Scott Pape. Configuring the System and Peripheral Clocks in the MC9S08GB/GT.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3 8 Scott Pape. S08 in Low Power Devices. Freescale Technology Forum, 2005 (收稿日期:2005-09-26) 14:39作者:森 【引用:0 】【收藏】【评论:0】 LRE技术在数据通信组网中的应用 分类:技术文摘 LRE技术在数据通信组网中的应用 LRE技术简介 长距离以太网(LRE) 是Analogix自主创新的一项以太网革新技术。该技术在保证传输速率的前提下,将传统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由标准的100米提高到1000米 (10M)或者300米(100M)。ANX58xx系列芯片是Analogix推出的长距离以太网PHY或者Converter,芯片全面兼容 以太网标准,可以作为常规的10Base-T,100Base-TX和100Base-FX的以太网PHY使用;同时,芯片在完全兼容 标准自协商协议的基础上,扩充了长距离模式,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突破了1000米,传输介质可适用于5类线、3类线、市话音频电缆等。 LRE芯片与普通PHY相比,具有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等明显的优点,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重点描述LRE技术在数据通信领域的各种应用。 LRE技术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中的应用 宽带用户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太网交换设备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在“局域网”,在“城域网”领域也得到规模应用。目前以太网已经成为企事业用户的主导接入方式,全球企事业用户的8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技术。在“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中,以太网技术通常应用在居民小区、高档住宅楼和商业大厦,采用FTTx+LAN的接入方式,即将光纤建设到小区或大楼,再通过快速以太网连接到用户。用户侧的接入设备(如以太网交换机,宽窄带综合接入设备等)一般位于小区或商业大楼内,向用户提供业务接口,实现宽带的接入。 在小区内或者商业区内,如何将光纤接入点与住宅和楼宇连接起来,是网络提供商非常关注的部分,因为这个区域的网络布局,布线拓扑结构,设备选型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运行的性能和成本以及项目的布线施工等。通常这个区域在网络规划时是以接入点为中心,尽量将网络连接的距离设计到100米内,以减少网络中光纤互连的数量。重要原因是:传统的铜线以太网标准传输有一个最大距离限制100米。LRE技术可以大大延长这个距离,最大程度上取代小区或者商业区内之间互连的光纤,从而在大大降低了网络系统的投资和施工周期,为网络提供商提供性价比很高的组网方案。图1主要说明了LRE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中的应用。 据统计,95%的小区住宅楼之间或楼宇之间的网络互连距离在200米内,98%的楼道之间或楼宇单元之间的网络互连距离在100米之内。也就是说95%的小区住宅之间或楼宇之间的光纤可以由5类铜线替代。图2是某小区接入的网络拓扑图实例。图中的连线和数字表示的是小区内住宅楼之间以及楼道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距离。红线代表超过100米的5类线缆布线部分,采用4对5类双绞线,白线代表100米内的5类线缆布线部分,采用25对5类双绞线。综合节约的设备成本,布线施工成本,整个项目节省总费用的30%以上。 LRE技术在楼宇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通常在商业楼宇中,以太网接入是首选方式。对于比较高的楼宇,网络连接距离超过100米时,则必须使用Switch/Repeater等设备延长。LRE可以应用于类似布线的楼宇内,以减少多级Repeat,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故障点,降低成本,同时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图3)。 LER技术在综合接入中的应用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在软交换体系中位于接入层,其主要功能是将各种网络终端统一接入,能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功能。网络终端与IAD接口业务中,通常支持POTS,ISDN,DDN等窄带业务和ADSL, VDSL,SHDSL,以太网等宽带业务。其中宽带业务中以太网接入虽然拥有接口通用,高宽带等众多优点,但由于铜线传输距离的约束,这种方式没有像 xDSL等接入方式那样广泛地使用。LRE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延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简化网络结构,拓广IAD接入的范围。LRE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综合接入的布线,可以将PSTN等窄带业务与以太网宽带业务捆绑在一起,只通过一根5类线,完成范围在1000米范围内的语音和10M带宽的综合接入。图4 是LRE在综合接入应用网络示意图。 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分类:技术文摘 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摘 要: 以MCS-51系列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结合外围无线编码接收电路、DTMF发送接收电路、数字语音录放电路、通话电路,以及其他的外围辅助电路,构成了一款高性能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配合各种无线传感器,可实现防盗、防火等安防功能。它能智能地区分各种警情、自动数字语音电话报警,可接收远端的电话遥控指令,有大功率继电输出口。 关键词: 安防;报警器;AT89C52;电话报警 引言 现在安防报警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报警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能与标准保安探头进行无线连接,实现大范围安防监控,并可随意扩展。 ·多防区功能。能够区分各种警情,并能够用语音播出警情类别。 ·自动电话报警,向远方用户提供警情语音和现场声响,并接收用户指令进行相应操作。 ·多功能自由切换,低误报率,高可靠性。 ·使用方便,有较高的性价比。 本报警器串接在外线和用户的普通电话机中间。报警号码的输入、报警语音的录制、无线传感器的录入及其他主机参数的设定都是通过电话机完成,平时不影响电话机的工作,用户用遥控器对主机进行布防或撤防。当主机接收到来自无线探头发过来的编码信号时,主机将编码与原来存入的编码进行对照,并查询系统参数,决定是否报警和采取何种方式报警。它可以自动拨出用户设置的报警电话,通过语音告知警情,用户可监听现场声响,还可通过电话指令启动警号和其他执行机构(如防煤气泄露,可启动排风扇),并决定主机进入布防还是撤防状态。用户还可以主动从异地打电话到主机,对主机布防或撤防。 参考资料:关于TD-SCDMA基站相关的详细资料 回答者:mxy6511777 - 举人 五级 4-21 17:45在嵌入式应用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对于需要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系统尤其明显。降低系统功耗,延长电池的寿命,就是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对于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应用,系统功耗的最小化需要从软、硬件设计两方面入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嵌入式应用使用了实时操作系统,如何在操作系统层面上降低系统功耗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硬件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讨论。 1 硬件设计 选用具有低功耗特性的单片机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功耗。可以从供电电压、单片机内部结构设计、系统时钟设计和低功耗模式等几方面考察一款单片机的低功耗特性。 选用尽量简单的CPU内核 在选择CPU内核时切忌一味追求性能。8位机够用,就没有必要选用16位机,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够用就好”。现在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但性能的提升往往带来功耗的增加。一个复杂的CPU集成度高、功能强,但片内晶体管多,总漏电流大,即使进入STOP状态,漏电流也变得不可忽视;而简单的CPU内核不仅功耗低,成本也低。 选择低电压供电的系统 降低单片机的供电电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功耗。当前,单片机从与TTL兼容的5 V供电降低到 V、3 V、2 V乃至 V供电。供电电压降下来,要归功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从原来的3 μm工艺到现在的、、 μm工艺, CMOS电路的门限电平阈值不断降低。低电压供电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工作电流,但是由于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管子的漏电流有增大的趋势,这也是对降低功耗不利的一个方面。 目前,单片机系统的电源电压仍以5 V为主,而过去5年中,3 V供电的单片机系统数量增加了1倍,2 V供电的系统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低电压供电的单片机数量可能会超过5 V电压供电的单片机。如此看来,供电电压降低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选择带有低功耗模式的系统 低功耗模式指的是系统的等待和停止模式。处于这类模式下的单片机功耗将大大小于运行模式下的功耗。过去传统的单片机,在运行模式下有wait和stop两条指令,可以使单片机进入等待或停止状态,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等待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系统时钟并不停止,单片机的外围I/O模块也不停止工作;系统功耗一般降低有限,相当于工作模式的50%~70%。 停止模式下,系统时钟也将停止,由外部事件中断重新启动时钟系统时钟,进而唤醒CPU继续工作,CPU消耗电流可降到μA级。在停止模式下,CPU本身实际上已经不消耗什么电流,要想进一步减小系统功耗,就要尽量将单片机的各个I/O模块关掉。随着I/O模块的逐个关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小,进入停止模式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进入深度停止模式无异于关机,这时的单片机耗电可以小于20 nA。其中特别要提示的是,片内RAM停止供电后,RAM中存储的数据会丢失,也就是说,唤醒CPU后要重新对系统作初始化。因此在让系统进入深度停止状态前,要将重要系统参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如EEPROM中。深度停止模式关掉了所有的I/O,可能的唤醒方式也很有限,一般只能是复位或IRQ中断等。 保留的I/O模块越多,系统允许的唤醒中断源也就越多。单片机的功耗将根据保留唤醒方式的不同,降至1μA至几十μA之间。例如,用户可以保留外部键盘中断,保留异步串行口(SCI)接收数据中断等来唤醒CPU。保留的唤醒方式越多,系统耗电也就会多一些。其他可能的唤醒方式还有实时钟唤醒、看门狗唤醒等。停机状态较浅的情况下,外部晶振电路还是工作的。 图1以Freescale的HCS08单片机为例,给出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功耗。HCS08是8位单片机,有多个系列,各系列I/O模块数目有所不同,但低功耗模式下的电流消耗大致相同。 以R系列单片机为例:在室温(25℃)下,不包括I/O口的负载,以2 V供电,将可编程锁相环时钟设为16 MHz(总线时钟8 MHz),典型电流值为 mA,当温度升高到85℃时,供电电流也升高到 mA;而采用3 V供电,这一组数据升高至 mA和 mA。用2 V供电,直接使用外部晶振2 MHz(总线时钟1 MHz)时,典型运行电流降至450 μA。在等待状态下,因时钟并没有停止,耗电情况和时钟频率有很大关系,节省的功耗有限;而进入轻度停止(stop3),以外部中断唤醒,电流消耗在0. 5 μA左右。在中度停止态(stop2),功耗可进一步降低。使用内部1 kHz的时钟,保持1个运行的时钟,周期性唤醒CPU,所增加的电流约为 μA。在深度停止态(stop1),RAM的数据也不再保留,只能通过外部复位重启系统,此时的电流消耗可降到20 nA。以上数据都是在室温下测量所得。当环境温度升高到85℃时,电流消耗可能增加3~5倍。 选择合适的时钟方案 时钟的选择对于系统功耗相当敏感,设计者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系统总线频率应当尽量低。单片机内部的总电流消耗可分为两部分——运行电流和漏电流。理想的CMOS开关电路,在保持输出状态不变时,是不消耗功率的。例如,典型的CMOS反相器电路,如图2所示,当输入端为零时,输出端为1,P晶体管导通,N晶体管截止,没有电流流过。而实际上,由于N晶体管存在一定漏电流,且随集成度提高,管基越薄,漏电流会加大。温度升高,CMOS翻转阈电压会降低,而漏电流则随环境温度的增高变大。在单片机运行时,开关电路不断由“1”变“0”、由“0”变“1”,消耗的功率是由单片机运行引起的,我们称之为“运行电流”。如图2所示,在两只晶体管互相变换导通、截止状态时,由于两只管子的开关延迟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一瞬间会有两只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此时电源到地之间会有一个瞬间较大的电流,这是单片机运行电流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运行电流几乎是和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成正比的,因此尽量降低系统时钟的运行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 第二是时钟方案,也就是是否使用锁相环、使用外部晶振还是内部晶振等问题。新一代的单片机,如飞思卡尔的HCS08系列单片机,片内带有内部晶振,可以直接作为时钟源。使用片内晶振的优点是可以省掉片外晶振,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缺点是片内晶振的精度不高(误差一般在25%左右,即使校准之后也可能有2%的相对误差),而且会增加系统的功耗。 现代单片机普遍采用锁相环技术,使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锁相环允许用户在片外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可以很大地减小板级噪声;而且,由于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系统时钟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整,总线频率往往能升得很高。但是,使用锁相环也会带来额外的功率消耗。 单就时钟方案来讲,使用外部晶振且不使用锁相环是功率消耗最小的一种。 2 应用软件方面的考虑 之所以使用“应用软件”的说法,是为了区分于“系统软件”或者“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对于一个低功耗系统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软件上的缺陷并不像硬件那样容易发现,同时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一个软件的低功耗特性。尽管如此,设计者仍需尽量将应用的低功耗特性反映在软件中,以避免那些“看不见”的功耗损失。 用“中断”代替“查询” 一个程序使用中断方式还是查询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低功耗特性上却相去甚远。使用中断方式,CPU可以什么都不做,甚至可以进入等待模式或停止模式;而查询方式下,CPU必须不停地访问I/O寄存器,这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功耗。 用“宏”代替“子程序” 程序员必须清楚,读RAM会比读Flash带来更大的功耗。正是因为如此,低功耗性能突出的ARM在CPU设计上仅允许一次子程序调用。因为CPU进入子程序时,会首先将当前CPU寄存器推入堆栈(RAM),在离开时又将CPU寄存器弹出堆栈,这

大型场馆覆盖方案大型场馆在室内覆盖建设中所占比例很大,而且往往是重大集会所在地,所以大型场馆的网络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北京奥组委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承诺举办一届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奥运会,在无线通信方面,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奥运史上技术最先进、业务最丰富、服务最周到的移动通信服务。这给我国的运营商及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而通信服务的基础是优质的网络覆盖,因此做好奥运城市,特别是体育场馆的网络覆盖工作尤为重要。一、大型场馆覆盖的关键因素大型场馆的无线传播环境和话务特点与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建筑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室内覆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独特性。大型场馆作为重大活动和赛事的举办地,场地都比较开阔,可容纳人数众多,是一般的室内建筑无法比拟的,例如奥运主会场鸟巢可容纳9万人、沈阳奥体馆可容纳6万人。在活动期间,这些场馆大部分时间容量饱和,用户密度高、话务量大,因此首先要解决网络容量问题;其次,为实现高容量,场馆内部一般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场馆内传播环境良好,一般为视距传输,各小区之间的干扰大,需要考虑如何消除干扰;此外,大型场馆的话务量会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活动期间需要满足最大话务容量,而非活动时间话务量极低,合理调度资源、节省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型场馆网络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网络容量、话务调度、网络质量及稳定性等多种因素。二、大型场馆“多通道”覆盖方案“多通道”室内覆盖方案是中兴通讯首创的新一代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它结合TD多通道的特点,借助定制的中兴通讯小型化BBU+RRU特色室内覆盖产品,将室外智能天线思想引入室内形成“多通道”隔离干扰。用特色室内“多通道”算法替代室外智能天线算法,不仅能降低室内系统的干扰,大幅提升覆盖质量,还可以实现覆盖和容量的独立规划,为网络后续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在大型场馆的网络规划中,采用“多通道”室内覆盖方案能够解决容量、网络质量及稳定性等诸多问题。诸多大型场馆网络规划案例充分证明:无论仿真结果还是测试结果该方案性能都优于传统覆盖方案。1. 恰当选择信源是精品网络的基础大型场馆需要支持几万用户的通讯需求,对于特大型场馆甚至需要支持数十万用户的通讯需求,对系统的容量要求极高。另一方面,大型场馆的场地较开阔,设备要求集中维护,提高网络维护效率。大型场馆TD-SCDMA室内覆盖的信源建议采用BBU+RRU方式,将基站的基带部分和射频部分分开,基带池(即BBU)集中放置共享基带,便于网络的集中管理,而射频部分(即RRU)可以灵活放置在室内任何地方,为场馆的各个角落提供信源,通过光纤与基带池(即BBU)连接。基站分离成BBU和RRU两个部分,在设备的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组合方式。例如,从容量出发可以选择大容量或超大容量的BBU;从功率考虑,可以根据覆盖场景选择2W或12W的RRU。该方式应用于大型场馆具有组网灵活、施工简便的优势,便于网络规划和工程施工。采用这种组网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调整网络容量,覆盖不同区域的RRU可以按需进行小区合并或分裂,只需后台对RRU归属进行相关配置,无需改造天馈就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小区规划。此外,从节省成本和快速建网的角度出发,大型场馆的TD-SCDMA分布系统建议采用与2G共天馈方式。BBU+RRU的灵活组网,最大限度避免了与2G合路建设带来的限制。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是中兴通讯承建的众多大型场馆之一,占地万m2,建筑面积万m2,长278m,宽235m,高82m,地上6层,看台分为上、下两层,奥运会净容量6万人。效果示意如图1所示。该场馆进行TD网络覆盖时,采用BBU+RRU组网方式, RRU分别与2G系统各区的室内覆盖系统合路共用天馈系统,完成看台和功能房的覆盖,共使用了8个RRU覆盖整个场馆,共享一个大容量的BBU。在这种组网方式下,通过共享能尽量减少网络设备,对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给赛会期间网络维护带来极大便利。2.合理的网络规划提升网络品质大型场馆室内无线信号传播为视距传输,能量以直达径为主。室内覆盖在缺少智能天线和良好的空间隔离时,小区间的干扰较严重,所以在满足容量的同时,将干扰降到最低是网络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大型场馆的覆盖方案中,充分利用了“多通道”算法的优势。上行方向,用户分散在多个通道隔离干扰;下行方向,每个用户的信号只在其上行归属的通道下发射,不会影响其他通道用户信号,有效降低了用户间的干扰;切换区或信号弱区可在归属通道和次强通道均进行信号收发分集。“多通道”覆盖实现了在同一小区内降低干扰的目的,配合高指向性天线可以进一步降低干扰。根据场馆的容量需求,小区划分还要考虑网络性能和频点复用。大型场馆与周围的宏覆盖之间一般采用异频组网。根据TD的网络频率原则:一般室内覆盖占用3个频点,宏覆盖占用3~6个频点。考虑到大型场馆的容量要求,推荐大型场馆覆盖使用6个频点,周围宏覆盖采用3个频点。一般室内分布系统,不同小区间可以通过建筑物本身增加隔离,小区之间可以同频组网。而大型场馆小区之间的空间隔离小,完全同频组网情况下,由于小区间的干扰严重影响网络性能,通过仿真和实测,采用频率1:1复用的组网形式,将整个场馆划分为6个小区,这种条件下,可以基本达到满码道工作,提供最大的系统容量。如果容量不需要这样大,可以减少小区数目。典型情况下,可以将看台划分为4个小区实现覆盖。沈阳奥体中心看台覆盖使用的8个RRU,可以自由组合组成8小区、4小区和2小区覆盖。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看台覆盖异频4小区组网为最佳组网方案。在实际组网中,将原来规划的8小区进行通道合并,组成异频4小区组网。即每个小区包含2个通道,利用“多通道”算法在小区内隔离干扰的同时,频点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测试结果显示:本规划案例中,容量与功率相对平衡,容量能够达到最大值,手机通话质量好,手机发射功率处于较低水平,TCP(发射载波功率)比较平稳,测试效果优良。三、 总结大型场馆由于无法使用智能天线,使得TD-SCDMA系统由码道受限变为干扰受限。因此在设备的选择和网络规划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网络容量、话务调度、网络质量及稳定性等多种因素。中兴通讯承建了2008年奥运会绝大部分奥体场馆的室内覆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场馆覆盖经验。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BBU+RRU组网方式、运用“多通道”算法,并进行合理的网络规划,能够有效解决场馆的容量和干扰问题。作者:原均和 金康虎 刘星 来源:中兴通讯技术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 SCDMA)是基 于同步码分多址技术(scDMA)的未来陆地通信系 统。TD—SCDMA工作于TDD方式,基站问同步对 于保证系统最大容量,以及提供高质量业务起到关 键作用。TD—sCDMA要求基站间同步具有高可靠 性与高稳定性,尽可能小地影响空中接口容量。基站 闻同步的实现可采用卫星定时系统(GPS, GLONASS)、主从同步系统(从Iub接口处RNC获 得定时信号)和空中同步3种方式。本文提出的空中 自动分布式同步属于第3种方式。 1 空中自动分布式同步技术的实现 如图1所示,假设区群1内分布有Ⅳ+1个基 站:BSItBS2,一,BsⅣ ,BS(N~I)。各基站时钟初始 值任意,分别为丁l(0),T (0),⋯,TⅣ+.(o)。系统开 始工作后,每一基站接收区群内其它基站所发同步 控制信号,通过加权后对 其定时信号进行修正。经 过若干次运算后,各基站 的定时时钟均达到一稳 定值。而且,基站闻定时 残留误差为零或一较小 的稳定值,从而达到基站 间同步。 2 理论分析 基站间同步系统可以用数学式表达为 了’ (n+ 1)一T. )+ £△T AT.= ∑ P,jATu/∑ P (2) j-1·,≠ ,一llJ≠ AT 一IT,(n)一 ,+to]一[ (n)一to] (3) 其中, (n)是基站i的定时时钟;N是控制基站的 数目In是迭代次数fdl 是基站 到基站 的传播延 迟;e是调整增益; 是加权因子,选择不同的加权 因子,可以得到同一算法的不同形式i 是一定时修 正常数。公式(3)表示基站J对基站i的定时修正 值,公式(2)将Ⅳ 个控制基站i的定时修正值进行 归一化加权,得到基站 的定时修正值。公式(1)表 示基站i定时由修正值控制迭代运算.最终得到一 稳定值。 将(2)式和(3)式代入(1)式,得到: ( +1)=(1一E) (n)+吾· ∑ Ti( )-I- (4) 其中 M~=2to- 等 四 P.一∑ P (6) 2.1 定时时钟 1)均匀加权 令(4)式和(5)式中P“=1,得到均匀加权情况 下基站i的定时 Ti + 1) (1一 )了’r )+ ‘ ∑ T (n)+eM, (7) M “ 一 (8) 经过数学运算后,可以得到基站i的定时为: = 专砉 卜 ( 与 其中 [丁.(1)一 (o)]+ M + 肘 · -一 [-一( ’]) ............ ........ .......... BS1,BS2,BS3,BS4之Bs4 间的定时残留误差为 零。而BS5与其它基 站非对称分布,因此, BS5 与BS1,BS2, 由2 5基站分布模型 BS3,BS4之间存在一较小定时残留误差。 空中自动分布式同步具有同步建立时间 陕、定 _ 时残酲误差小等特点,因此,可以作为解决TD— SCDMA基站问同步的可行方案

例如:(1)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一、A市概况简介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2 ) 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一、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二、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5、传输线路的设计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2、数据采集与分析3、拨打测试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3 ) 2004-2006年A 市本地传输网规划设计第一部分 A 市概况第二部分 A 市本地电话网及长途电话网现状 现有网络结构 各局容量、局间电路容量、话务量、传输方式 A 市中继传输现状 市区中继传输现状 各县中继传输现状第三部分 2004•2006年A 市本地传输网规划设计 传输网规划原则 传输业务量预测(l)电话业务量预测(2)IP业务量预测(3)数据业务量预测(4)信令业务量预测 A 市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设计(1) 传输段业务量计算(2) 传输设备容量的计算(3) 传输设备选型及功能描述(4) 各段通路组织及时隙的安排 各县传输网规划 方案论证评估3.计算机类型题目选题要求与注意事项四、参考实例(1) 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系统运行与调试。•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2)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功能需求•对通信量的分析•网络系统拓扑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IP地址规划•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例如: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2 ) A 市 X 局OA网的设计与应用一、A 市 X 局 行政结构及功能需求分析1. A 市 X 局 概况及下属各分支机构分布状况2.办公、业务功能需求分析二、系统设计原则和实现目标1.网络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建设目标2.网络性能分析三、系统硬件环境的总体设计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局中心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b. 分支机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c.网络信息流量及各级交换机端口数和端口速率的计算2.传输方式的设计划分及子网配置4.路由规划和IP地址分配5.网络设备的选型四、系统软件环境的总体设计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组织结构2.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3.访问权限的设置4.网络安全五、论文总结七、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八、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几点说明1、聘请指导教师在相关教学站的协助下聘请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可以有多个指导教师,或一个指导教师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2、撰写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规定时间内,交教学总站或校外学习中心审核盖章后寄往北邮网院待审批。如果任务书合格,即可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届时将在网上公布任务书的审批情况,如果不合格,应按照任务书审批要求进行修改,在指定时间内重复完成上述工作。如果任务书在规定时间内未能通过,将只能推迟半年随下届应届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不能出现同一名学生多个题目任务书的情况,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将视为取消本次毕业设计处理。3、毕业设计报告不能擅自更改论文题目,即论文题目与任务书的题目保持一致。如果确需更改题目,应提前申请,经教学总站或校外学习中心批准后方能发给网院教学部重新履行任务书的审批。对于有条件通过的任务书的学生,应注意教师加批的意见,并在论文中加以体现,以保证按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不能抄袭他人文章或论文,一经查出,视为抄袭处理。不能抄袭巳有的工程设计报告之类的现成文件,这样做的结果是设计内容看起来很多、很全面,但没有本人的具体设计内容,这样的论文答辩是不能通过的。关于毕业答辩一、 论文答辩的程序及准备要求论文答辩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希望各位同学认真对待、作好准备、园满地完成这最后一个环节。 1.答辩程序:①个人讲述报告主要内容及本人所做工作,重点是本人所作主要设计内容、设计思路及得到的主要结果。占时10∽15分钟;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可以不必讲述。这一环节是培养和锻练做为一个技术人员如何进行技术交流,如何表述自己的技术观点。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讲述问题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语言表述简练。 ②由答辩老师提出问题,答辩人回答,在答辩过程中还可能追加问题,回答问题占时20分钟。提出问题的主要范围是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的问题以及论文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的问题。这一环节考核的是对所设计的内容掌握的深度及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这就要设计者对所设计的内容掌握到较深入的程度,不能只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概念或者从其他资料上抄来的内容,这样就很难回答好问题。这就要求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要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某些数据和公式的引用一定要有依据,并能说明其概念。再如一些软件和程序的设计一定要能讲清楚设计思路和流程,并能解释某一段程序的含义及作用。2.准备要求: ①准备好个人讲述提纲,并作一定的试讲以便掌握好时间,给你的15分钟时间不能超过,也希望能充分利用,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②事先准备好挂图、表格或计算机演示条件3. 答辩时只准参阅本人所作论文及准备的讲述提纲,不能参阅其他书籍和文件。4. 答辩时要听清所提问的题目,要对题目理解后再回答。如果暂不能理解或不太清楚题意可请老师再讲述题意或给予提示,不能题意没清楚问题就回答。5. 答辩时不要紧张,要能冷静思考。二、 评分标准• 报告成绩: 50分• 个人讲述: 10分• 回答问题: 40分• 以上三项总合100分;59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 •取得学位的要求标准是:良好成绩以上 .参考选题毕业设计参考选题-------通信类及计算机类通信类各种选题及参考内容:(1 )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一、A市概况简介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 六、 方案论证,评估(2 ) 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一、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二、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5、传输线路的设计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2、数据采集与分析3、拨打测试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3 ) A 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1、A 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2、IPAS网络特点二、A 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1、A 市自然概况介绍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6、寻呼区的划分(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7、网关及CSC的规划(1)网关到CSC侧 2M 链路设计(2)CSC到CS线路设计四、基站同步规划(4 )A 市 GSM无线网络优化一、GSM网络概述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网络结构 网元配置 现网突出问题表现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3. 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接通率掉话率话务量长途来话接通率拥塞率 其它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网络优化建设六、优化后总结及建议( 5 ) A 市lP城域网建设及规划一、IP网络的发展现状二、A 市概况介绍l、各县网络结构及设备容量情况2、IP业务预测及建设必要性三、A 市IP城域网结构设计及设备配置1、网络结构及拓扑结构设计2、骨干层网络设计3、汇集层网络设计4、网络接入层的设计5、传输方式设计6、设备的选型四、接入方式设计1、ADSL方式接入2、FTTX+LAN方式接入3、光纤接入方式4、DDN 方式接入五、IP地址规划1、IP地址的分配2、子网划分六、IP城域网业务开展及实现(6 ) 2004-2006年A 市本地传输网规划设计第一部分 A 市概况第二部分 A 市本地电话网及长途电话网现状 现有网络结构 各局容量、局间电路容量、话务量、传输方式 A 市中继传输现状 市区中继传输现状 各县中继传输现状第三部分 2004•2006年A 市本地传输网规划设计 传输网规划原则 传输业务量预测(l)电话业务量预测(2)IP业务量预测(3)数据业务量预测(4)信令业务量预测 A 市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设计(1) 传输段业务量计算(2) 传输设备容量的计算(3) 传输设备选型及功能描述(4) 各段通路组织及时隙的安排 各县传输网规划 方案论证评估(7 ) X 地区GSM系统网络优化设计第一章:X 地区网络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介绍第二节:网络结构第三节:网络参数第二章:全网存在问题及分析第一节:接通率和掉话率及通话质量情况第二节:影响接通率和掉话率及通话质量的原因第三节:网络健康检查及存在问题分析第四节:故障分析及处理第三章:网络优化前数据提取第一节:原始数据提取及分析第二节:路测数据及情况分析第四章:优化网络结构及其参数修改第一节:数据修改情况第二节:优化后网络情况第五章:优化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8 ) A 市无线(IPAS)系统及网络优化一、A 市无线(IPAS)系统介绍1、A 市本地网及IPAS系统网络结构图2、本地网及IPAS系统容量介绍3、基站数量及可容纳的最大用户数4、编码方式5、多址接入方式6、无线频率的使用介绍二、A 市IPAS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2、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3、盲区测试与分析4、全网同步数据采集与分析三、A 市IPAS系统优化网络结构和参数设计1、寻呼区优化设计2、站点的优化设计3、参数的调整四、优化后运行结果1、接通率情况2、掉话率情况3、覆盖情况五、结论(9 ) 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网络的设计与实现一、现行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网络结构概述。1、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网络结构的说明。2、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网络结构图。二、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的功能要求及系统的设备。1、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的功能。2、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的系统结构。三、A 市监控中心系统结构及设备功能的设计1、监控中心的系统结构设计。2、监控中心的设备。3、监控中心的功能设计。4、监控中心的信号传输方式及速率。四、A 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各站点的系统结构及设备功能的设计。1、各监控站的系统结构设计。2、各监控站的设备。3、各监控站的功能设计。4、各监控站的信号传输方式及速率。五、A 市市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功能实施过程举例。(10 ) A 市 X 局OA网的设计与应用一、A 市 X 局 行政结构及功能需求分析1. A 市 X 局 概况及下属各分支机构分布状况2.办公、业务功能需求分析二、系统设计原则和实现目标1.网络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建设目标2.网络性能分析三、系统硬件环境的总体设计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局中心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b. 分支机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2.传输方式的设计划分及子网配置4.路由规划和IP地址分配5.网络设备的选塑四、系统软件环境的总体设计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组织结构2.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3.访问权限的设置4.网络安全

无线基站勘测毕业论文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摘 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已被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硬切换、软切换和接力切换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并结合这三种主流的切换技术在GSM、CDMA和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做了比较,并对三种切换技术的优劣做了总结。 关键词:移动通信系统; 切换 ;硬切换 ;软切换 ;接力切换。 切换是指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时,或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其他原因致使通信质量下降时,使用中的话音信道就会自动发出一个请求转换信道的信号,通知移动通信业务交换中心,请求转换到另一个覆盖区基站的信道上去,或是转换到另一条接收质量较好的信道上,以保证移动用户能够正常通信。 一、硬切换 硬切换是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覆盖小区之间的切换。这种切换是移动终端在切换状态时,先暂时断开通话,并自动向新的频率调谐,与新的基站接上联系,建立新的信道,从而完成切换的过程。 简单来说,硬切换的特点就是“先断开、后切换”,切换的过程中约有200毫秒时间的短暂中断。因为原基站和移动到的新基站的电波频率不同,移动终端在与原基站的联系信道切断后,往往不能马上建立新基站的新信道,这时就出现一个短暂的通话中断时间。它对通话质量有影响。 硬切换一般采取辅助切换方式,即由移动台监测判决,由交换中心控制完成,在切换过程中基站和移动台均参与切换过程。其切换过程如下: 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不断地向所在小区的基站报告小区和相邻小区基站的无线电环境参数。本小区基站依据所接收的该移动用户无线电环境参数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切换。当满足切换条件时,基站便向移动台发出切换请求,同时将切换请示信道传送给MSC,MSC立即判断此新基站位置码是否属于本MSC辖区。此时有两种情况:若MSC确认新基站是属于本MSC辖区的基站,则通知VLR为其寻找一个空闲信道(最佳或次最佳替换信道),然后将所找的信道及IMSI经过本区的基站发送给移动台,移动台依据信道号的频率值将工作频率切换到新的频率点上,并进行环路核准,核准信息经MSC核准后,MSC通知基站释放原信道。若MSC发现新基站是属于非本MSC辖区的基站,MSC就将切换请求转送给新MSC,再由新MSC通知它的VLR为其寻找一个空闲信道,然后将找到的基站信道号及IMSI传送给原MSC,并经由原基站发送给移动台,然后进行移动台的核准和基站的释放过程。 二、软切换 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频率的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所谓软切换,就是在移动终端进入切换过程时,与原基站和新基站都有信道保持着联系,一直到移动终端进入新基站覆盖区并测出与新基站之间的传输质量已经达到指标要求时,才把与原基站之间的联系信道切断。 简单地说,软切换的特点是“先切换、后断开”。这种切换方式是在与新基站建立联系信道后,才断开与原基站的联系信道,因此在切换过程中没有中断的问题,对通信质量没有影响。软切换可以是同一基站控制器下的不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控制器下不同基站之间发生的切换。 软切换也是移动台辅助的切换。在进行软切换时,移动台首先搜索所有导频并测量它们的强度。移动台合并计算导频的所有多径分量(最多K个)的Ec/Io(一个比特的能量Ec与接收总频谱密度--噪声加信号--Io的比值)作为该导频的强度,K是移动台所能提供的解调单元数。当该导频强度Ec/Io大于一个特定值T_ADD时,移动台认为此导频的强度已经足够大,能够对其进行正确解调,但尚未与该导频对应的基站相联系时,它就向原基站发送一条导频强度测量消息,以通知原基站这种情况,原基站再将移动的报告送往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则让新的基站安排一个前向业务信道给移动台,并且原基站发送一条消息指示移动台开始切换。 当收到来自基站的切换指示消息后,移动台将新基站的导频纳入有效导频集,开始对新基站和原基站的前向业务信道同时进行解调。之后,移动台会向基站发送一条切换完成消息,通知基站自己已经根据命令开始对两个基站同时解调了。 接下来,随着移动台的移动,可能两个基站中某一方的导频强度已经低于某一特定值T_DROP,这时移动台启动切换去掉计时器(移动台对在有效导频集和候选导频集里的每一个导频都有一个切换去掉计时器,当与之相对应的导频强度比特定值D小时,计时器启动)。当该切换去掉计时器T期满时(在此期间,其导频强度应始终低于D),移动台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两个基站接收到导频强度测量消息后,将此信息送至MSC(移动交换中心),MSC再返回相应切换指示消息,然后基站发切换指示消息给移动台,移动台将切换去掉计时器到期的导频将其从有效导频集中去掉,此时移动台只与目前有效导频集内的导频所代表的基站保持通信,同时会发一条切换完成消息告诉基站,表示切换已经完成。 在目前商用的CDMA系统中,所用的切换技术都是软切换。由于软切换是在频率相同的基站之间进行的,因此当移动终端移动到多个基站覆盖区交界处时,移动终端将同时和多个基站保持联系,起了业务信道分集的作用,加强了抗衰落的能力,因而不可能产生“掉话”。即使当移动终端进入了切换区而一时不能得到新基站的链路时,也进入了等待切换的队列,从而减少了系统的阻塞率。因此也可以说,软切换是实现了“无缝”的切换。 三、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技术。其原理是在切换测量期间,使用上行预同步的技术,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提高切换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在切换过程中,移动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这个过程就像是田径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因而形象地称之为“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有三个基本过程,即测量过程、判决过程和执行过程。 (一)接力切换的测量过程 接力切换与硬切换的测量过程和要求是相同的,即需要终端进行信号强度、质量和符合切换条件的相邻小区的同步时间参数进行测量、计算和保存,因此接力切换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新的测量参数,不会给终端设备带来更多的负担。 移动台需要计算和保存的参数为:本小区与邻近小区引导信道的功率差△P和来自各邻近小区基站的信号与来自本小区基站信号的时延差△t。 这就是接力切换的上行预同步及保持过程。可见,上行预同步及保持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时间过程,也不需要特别的控制或信令过程,而是在测量过程中同时进行的。 测量过程中一旦发现本小区和邻小区的导频强度、信号质量等满足一定条件,则通过测量上报触发切换判决过程。移动台的测量上报可以是周期性地进行,也可以由事件触发进行测量 (二)接力切换的判决过程 接力切换的判决过程由RNC完成。RNC收到移动台的测量结果报告后,按照一定的判决准则(例如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判决准则)形成目标小区列表,然后通过接纳判决算法等流程确定要切换的目标小区,最后发出切换命令(例如物理信道重配置命令)。 接力切换的判决过程与传统的切换判决准则基本相同。判决准则可以利用现有切换技术中的各种准则,同时可以结合TD-SCDMA系统特有的智能天线定位技术对目标小区列表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切换的成功率。 (三)接力切换的执行过程 移动台要切换的目标小区确定后,RNC在发出切换命令之前,还应当对目标小区发送无线链路建立请求。当RNC收到目标小区的无线链路建立完成消息之后,将向原小区和目标小区同时发送业务数据承载,同时RNC向移动台发送切换命令。此命令应附上的在目标小区建立通信需要的各项基本数据,具体包括:小区ID;载波频率;标称每码道的发射功率及此业务所需的接收电平;接收和发射的Midamble及偏移。 移动台接收到接力切换命令后,继续在原小区的下行链路接收业务数据和信令,同时,利用事先获取的本小区和邻小区之间的功率差值△P和时间差值△t,通过开环同步和开环功率控制,在目标小区发射上行的承载业务和信令。此分别收发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将接收来自目标小区的下行数据,实现闭环功率和同步控制,中断和原小区的通信,完成切换过程。 在切换命令发出后,如RNC收到来自移动台的切换成功消息,则删除原小区的通信链路;如果RNC收到来自移动台的切换失败消息,则删除目标小区新建的通信链路。如果由于特殊原因(比如终端突然掉电或进入深衰落地区),网络端没有收到终端的任何信息,则RNC将主动回收为该终端配置的所有信道资源。 在接力切换的过程中,同频小区之间的两个小区的基站都将接收同一个终端的信号,并对其定位,将确定可能切换区域的定位结果向基站控制器报告,完成向目标基站的切换,克服了“软切换”浪费信道资源的缺点。 四、三种技术优劣比较 接力切换与硬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较为简单算法以及系统相对较轻的信令负荷等优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断开原基站和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链路时其上下行链路是分别进行的,因而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较高、切换成功率较低的缺点。 接力切换与软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切换成功率和较低的掉话率等优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不需要一个移动终端长时间与多个基站保持链路,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下行链路干扰提高等缺点。

5G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5g通信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通信技术论文篇一:《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摘要:5G无线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笔者在对5G无线通信技术系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重点针对了5G无线通信系统的大规模MIMO 技术、超密集异构 网络技术 和全双工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5G无线通信大规模MIMO 技术全双工技术超密集异构网络 引言: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移动通信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由于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使得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需求量极具增长。可以预测到,移动通信网络将在2020年增长1000倍的容量和100倍的连接数,众多的用户接入以及很低的营运成本的需求也会随之出现。因此,对5G 无线网络 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笔者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5G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5G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5G无线通信和4G相比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其覆盖性能、传输时延以及用户体验方面比4G更加良好,5G通信和4G通信之间有效的结合将贵构成一个全新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促进其进一步扩展。当前国内外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深入时期,如2013年欧盟建立的5G研研发项目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2020 information society)项目,中国和韩国共同建立的5G技术论坛以及我国的813计划研发工程的启动。 由此可以看出5G无线通信是移动互联网在外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将对移动互联网作为未来新兴业务的基础平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当前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业务大多都是通过无线传播的方式进行,而5G技术对这种传输的效率和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5G通信系统和 其它 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无缝的对接是5G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因此,在5G无线蓬勃发展的今天,其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5G通信技术系统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良好的用户体验主要是以传输时延、3D交互游戏为主要支撑来实现。 其次,5G无线通信系统以多点和多用户协作的网络组织是其与与其它通信系统相比最为明显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网络组织系统使得系统整体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次,5G无线通信系统和其它通信系统相比应用到了较多的高端频谱,但是高端频谱无线电波穿透能力有限,因此,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是系统采取的最为普遍的组成形式。 二、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大规模MIMO 技术 1技术分析 在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多天线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例如,3G系统、LTE、LTE-A、WLAN 等.频谱效率是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多而效率随之提高。MIMO信道容量的增加和收发天线的数量呈现出近似线性的关系,因此在5G无线系统内采取较多数量的天线是为了有效的提高系统容量。但是当前系统收发终端配备的收发天线数量不多,这是由于天线数量的增多使得系统的空间容量会被压缩,并且多数量天线技术复杂所造成的。 但是,大规模MIMO 技术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规模MIMO分辨率更强,能够更加深入挖掘到空间维度资源,从而使得多个用户能够在大规模MIMO的基站平台上实现同一频率资源的同时通信,因此,使得能够实现小规模数量基站的前提下高频谱的信息传输。其次,大规模 MIMO抗干扰性能强,这是由于其能够将波束进行集中。再次,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发射功率,提高发射效率。 2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我国对大规模MIMO 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信道模、信道容量以及传输技术等方面,在理论模型和实测模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公认的信道模型当前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传输方案都是采用TTD系统,用户数量少于基站数量使得导频数和用户数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关系。除此之外采用矩阵运算等非常复杂的运算技术来进行信号检测和信息编码。因此,我国要充分挖掘MIMO 技术的内在优势,结合实际来对通信信道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频谱效率、无线传输 方法 、合资源调配方法等方面应当进行更多的有效分析和研究。 (二)全双工技术 所谓全双工技术就是指信息的同时传输和同频率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由于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传输终端和接受终端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号自干扰。全双工计划苏能够充分的提高频率利用率,以实现多频率的信息的信息传输,从而改变了一般通信系统不能够实现同频率和双向传输的技术现状,因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这种技术应用在5G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实现无线频谱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当前5G无线通信系统由于接受信号的终端和发射信号的终端频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其产生自干扰的现象比较突出,是5G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全双工技术在5G无线通信系统内有效的应用使得信号自干扰的问题能够通过相互抵消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模拟端干扰抵消、对已知的干扰信号的数字端干扰抵消等各种新的干扰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极大多数信号之间的自干扰现象都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抵消。 (三)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 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不仅包括无线传输技术,而且也包括后续演化的无线接入技术,因此,5G网络系统就是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例如,5G,4G,LTE,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以及wireless fidelity等技术共同组成的通信系统,在系统内部,宏站和小站共同存在,例如,Micro,Pico,Relay以及Femot等多层覆盖的异构网络。在异构网络内部,运营商和用户共同部署基站,而用户部署的主要是一些功率较低的小站,并且节点的类型也比较多使得网络拓扑变得相当复杂。并且由于异构网络网络基站的密集程度较高,因此其网络节点和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就更为接近,使得功率的效率和频谱的效率以及网络系统容量等方面比一般通信网络系统更为优良。 虽然这种技术应用于5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节点之间比较密集使得节点之间的距离相应就比较短,这样就会造成系统内会存在同种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的同频干扰的现象以及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在共享频谱之间分层干扰的现象,这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5G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次,由于系统内存在着大量的用户部署的节点,使得拓扑以及干扰图样呈现出范围较大的动态变化。因此,要加强应对这种动态变化的相关技术的研究。 结束语 5G无线网络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现有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研发的基础之上,通过5G无线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未来极大的拓展移动通信业务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石炯.5G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06) [2]尤肖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2014(05). [3]杨绿溪.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2015(09). 5g通信技术论文篇二:《试谈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 【摘要】 第5代移动通信(5G)是面向2020年以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愿景和需求已逐步得以确立,但相关技术发展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简单介绍了5G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概述了国内外5G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发单位和组织的学术活动;重点针对5G移动通信中富有发展前景的若干项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Massive MIMO、超密集异构网络、毫米波技术、D2D通信、全双工无线传输、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自组织网络等。 【关键词】 5G 发展现状 关键技术 前言 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人与万物的交集越来越大,人们对通信技术的需求和更优性能的追求在当今变得更加迫切。无论是在移动通信起步的伊始,还是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移动通信的追求都是更快捷,更低耗,更安全。第五代移动通信为满足2020年以后的通信需求被提出,现今受到无数学人的关注。 第5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肩负着演进并创新现有移动通信的使命。它主要通过在当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演进并开发新技术加以融合从而构建长期的网络社会,是新、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方案总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一、5G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界,每一代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从最开始的愿景规划,到技术的研发,标准的制定,商业应用直至其升级换代大致周期都是十年。每一次的周期伊始,谁能抢占技术高地,更早的谋划布局,谁就能在新一轮‘通信大洗牌’中获得领先优势。我国在5G之前的全球通信竞备中一直是落后或慢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因而在新一轮5G通信的竞备中国家是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初,我国便成立了专项面对5G移动通信研究与发展的IMT-2020推进组,迅速明确了5G移动通信的愿景,技术需求,应用规划。2013年6月,国家863计划启动了5G移动通信系统先期研究一期重大项目。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伊始,我国正式启动5G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通信业同国际同步的一个重要信号。 同样2013年以来,欧盟、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也成立相关组织并启动了针对5G的相关重大的科研计划[1]:1)METIS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的一部分,项目研究组由爱立信、法国电信及欧洲部分学术机构共29个成员组成,旨在5G的愿景规划,技术研究等。2)5G PPP是由政府(欧盟)出资管理项目吸引民间企业与组织参加,其机制类似于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发展800个成员,包括ICT的各个领域。3)5G Forum是由韩国发起的5G组织,成员涵盖政府,产业,运营商和高校,主要愿景是引领和推进全球5G技术。 二、5G关键技术 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势头来看,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确立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和市场实际需求的检验。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哪种技术能更好的适应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能够在各项技术中脱颖而出,现阶段仍然不能明确的确立。但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和对未来5G移动通信的一些展望,不难从诸多技术中 总结 出几项富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性技术[1]。 Massive MIMO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其实在5G之前的通信系统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可以说它是一种作为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但因天线占据空间问题、实现复杂度大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导致现有MIMO技术应用中的收发装置所配置的天线数量偏少。但在Massive MIMO中,将会对基站配置数目相当大的天线,将把现阶段的天线数量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它所带来的巨大的容量和可靠性吸引了大量通信研究人员的眼球,彰显了该技术的优越性。 它的应用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1)较于以往的多入多出系统,Massive MIMO可以加大对空间维度资源的利用,为系统提供更多的空间自由度。2)因其系统架构的优越性,可以做到降干扰、提升功率效率等。 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因缺乏大量理论建模、实测建模方面工作的支撑,当前没有认可度较高的信道模型。2)在获取信道信息时的开销要依靠信道互易性来降低,但是当前的假定方案中使用比较多的是TDD系统,且用户均为单天线,与基站天线数量相比明显不足,当用户数量增加时则会致使导频数量线性增加,冗余数据剧增。3)当前Massive MIMO面对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导频污染。 Massive MIMO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被寄予厚望,它将是5G区别以往移动通信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 超密集异构网络 应5G网络发展朝着多元、综合、智能等方向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数据流的爆炸式增长将逐步彰显出来,减小小区半径、增加低功率节点数等举措将成为满足5G发展需求并支持愿景中提到的网络流量增长的核心技术之一。超密集组网的组建将承担5G网络数据流量提高的重任。未来无线网络中,在宏站覆盖范围内,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各种低功率的节点密度将会是现有密度5-15倍,站点间的距离将缩小到10米以内,站点与激活用户甚至能够做到一对一的服务,从而形成超密集异构网络[2]。超密集异构组网中,网络的密集化的构造拉近了节点与终端的距离,从而使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加以提升,并且可以让系统容量得到巨幅提升。 毫米波技术 在5G网络中,与即将面对的巨大的业务需求相冲突的是传统移动通信频谱资源已趋于饱和。如何将移动通信系统部署在6GHz以上的毫米波频段正成为业界广泛研究的课题。相比于传统移动通信频谱的昂贵授权费,MMW频段中包含若干免费频段,这使得其使用成本可能会降低。MMW频谱资源极为丰富可以寻找到带宽为数百兆甚至数千兆的连续频谱,连续频谱部署在降低部署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频谱的使用率[3]。 D2D通信 在未来5G网络中,无论是网络的容量还是对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上都将会得到很大空间的提升,丰富的信道模式以及出色的用户体验也将成为5G重要的研发着力点。D2D通信具有潜在的提升系统性能,增强用户体验,减轻基站压力,提高频谱利用率等前景,因而它也是未来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D2D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架构下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用户之间使用的智能终端可以在不经基站转发的情况下直接传输会话数据,且相关的控制信号仍由蜂窝网络负责。这种新型传输技术让终端可以借助D2D在网络覆盖盲区实现端到端甚至接入蜂窝网络,从而实现通信功能。 全双工无线传输 全双工无线传输是区别于以往同一时段或同一频率下只能单向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双向同时段、同频传输的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在提升频谱利用率上彰显出其优越性,它能够使频谱资源的利用趋于灵活化。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为5G系统挖掘无线频谱资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使其成为5G移动通信研究的又一个 热点 技术。 同样,在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上也有很多阻力因素:同频、同时段的传输,在接收端和发射端的直接功率差异是非常大的,会产生严重自干扰。而且全双工技术在同其他5G技术融合利用时,特别是在Massive MIMO条件下的性能差异现在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4]。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SDN技术是源于Internet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的思路是将网络控制功能从设备上剥离,统一交由中心控制器加以控制,从而实现控、转分离,使控制趋于灵活化,设备简单化。 同时在考虑网络运营商的运维实际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体系NFV,该体系利用IT技术及其平台将网元功能虚拟化,根据用户的不同业务需求在VNF(Virtual Network Feature)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功能块连接与编排。NFV的核心所在即降低网络逻辑功能块和物理硬件模块的相互依赖,提高重用,利用软件编程实现虚拟化的网络功能,并将多种网元硬件归于标准化,从而实现软件的灵活加载,大幅度降低基础设备硬件成本。 自组织网络 运营商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网络的部署和基站的维护等都需要大量人工去一线维护,这种依赖人力的方式提供的服务低效、高昂等弊端一直深受用户诟病。因此,为了解决网络部署、优化的复杂性问题,降低运维成本相对总收入的比例,便有了自组织网络的概念。 SON的应用将会为无线接入技术带来巨大的便利,如实现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自我融合配置,网络故障自我愈合,多种网络协同优化等等。但当前在技术的完备上也存在一系列挑战:不支持多网络之间的协调,邻区关系因低功率节点的随机部署和复杂化需发展新的自动邻区关系技术等。 三、小结 5G移动通信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承载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完成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的诸多憧憬上被寄予厚望。本文概述了当前5G几项富有发展前景的关键性技术,结合5G一系列的发展背景和人们多方面的通信需求,对几项关键技术的利弊加以剖析。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几年5G的支撑性技术将被确立,其关键技术的实验、标准的制定以及商业化的应用也将逐步展开。 参 考 文 献 [1]赵国峰,陈婧等.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2] Kela,P. Turkka,J. Costa,M. Borderless Mobility in 5G Outdoor Ultra-Dense Networks[J],Access, IEEE(Volume:3),,pages1462-1476. [3] JungSook Bae, Yong Seouk Choi,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mWave Based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vergence(ICT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ges847-851. [4] Wang,,,T. On the Capacity Gain from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in A Large Scale Wireless Network[J], IEEE EARLY ACCESS ARTICLES, . 5g通信技术论文篇三:《试论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1. 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三篇1000字 2. 大学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3. 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4. 浅谈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论文1000字 5.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6. 通信学术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无线勘察设计方法

本人是从事室分设计的,无线勘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内容:1、确定站点覆盖范围 2、测试现场无线环境,确定信源 3、确定覆盖方式(天线类型) 4、确定走线路由,传输接入 5、完成方案设计 6、根据施工现场完成方案变更网络优化工程师,本人未从事过,在论坛上为您找到了详细的内容: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网络进行话务数据分析、现场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如采用MRP的规划办法等),使网络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用户在使用移动电话时经常掉话是引起用户不满,乃至投诉的主要因素,也是无线网络优化的重要方面。GSM无线网络优化的目标是,首先用户能在任何地方一打电话就通,话音质量很好,并且不掉话。其次移动网应提供尽可能大的覆盖范围。然后要有好的质量。个人感觉网络优化更有技术含量些

确的工程测量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受到内外因素的作用,工程测量会出现精度不足,这会制约工程测量的发展,并直接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测量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误差分析 》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高速阶段以后现在更是越加的发展平稳,这对于国内的一些基础建设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所以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是近些年以来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所以其水利工程的质量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识,在这其中对于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下文中着重的对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测量全站仪

1前言

全站仪在水利工程的测量中被广泛的使用,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测量必须保证其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使用全站仪对其进行测量,这使得测量工作更加的便利,所以做好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的控制工作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我们通过全站仪的测量来降低测量时的精度产生误差,使用改进的 方法 ,使得测量的结果准确性可以有效的得到保证。所以在下文中我们对水利工程中所使用的全站仪的测量误差与精度进行分析。

2全站仪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我们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测量的时候,全站仪在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其使用仪器种类多类型繁杂,如经纬仪与水准仪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就现在的综合情况分析,并且结合其仪器间的精确度与实用性而言,全站仪较其他几种仪器具有较为明显的精度优势。全站仪的便携性较好,而且其准确性与全面性较优,水利工程中对于测量的要求较高,而全站仪可以对其测量精度的要求进行满足,对于水利工程测量中所使用的一些基础的测量资料,全站仪都可以通过测量获得,而且其精度控制较高。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前期的设计阶段,还有水利工程中期的施工阶段,后期的养护阶段与应用的管理时都需要对全站仪进行使用,还有一些需要提供高等级的平面布控网的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也需要对全站仪进行使用。

3误差分析

分析全站仪的轴系误差

全站仪进行测量时所产生误差的原因在于:首先对于全站仪的镜头在我们进行测量使用之前并没有对其进行安装与校正,其望远镜内的十字丝产生了中心的偏移,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全站仪的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视准轴还会受到温度大气折光的影响,以上都是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且因其定位时发生的错误,由于有错误的定位存在于竖轴的横向误差补偿、横轴的误差补偿、视准轴的误差补偿中,造成轴系误差。

分析全站仪度盘误差

度盘误差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垂直角,其因受到垂直角的影响,使得其垂直角越大那么其所产生的误差就越大。我们在对其进行观测的时候,我们观测的方向如果在盘的左边,那么视准轴就会位于标准视准轴的右侧或是左侧,这时度盘所产生的误差会因其测量值的大小而产生实际的变化。如果我们将其望远境进行转变圈的处理,那么观测方向当位于其右边时,那么视准轴就会位于其标准视轴的左侧或是其右侧,那以视准轴所产生的落差就与其两边的测量结果是相反的。以上两种情况下所产生的误差,其度盘的数值是相同的,但是其所标的符号是相反的,其数值也相同,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其度盘两则的测量数值进行取平均值的处理。我们在保证其扫描盘进行转运的过程中,其照准部的方向是相同的,这样可以对其因转动所引起的水平方向中的度盘误差产生。如果其方向是垂直的,我们就通过对其进行光电扫描度盘与垂直轴的方向进行调整来进行,使得其半测回角中的误差减少或是其误差消失,这时其度盘所产生的误差减少。全站仪的常见的测距误差主要是加、乘数误差与其周期误差。

分析全站仪测距误差

全站仪的使用原理就是利用仪器发出的载波,通过测定出载波在测线两端点间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测量距离进行确定。我们在确定测距的时候,由于精度会受到人自身视觉原因的影响,其全站仪的瞄准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使用。所以会造成一定的系统误差的产生,这就使得人的判断与其测量而出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与精度的不同。由于全站仪在使用时多是以相位式进行,所以测量时的误差与其测量所产生的距离会产生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时误差的产生会有诸多原因造成,如大气的折光、温度、湿度、气压等都会对全站仪的测量产生一定的误差,造成较大的影响。

4精度控制及注意事项

控制全站仪的轴系误差精度

水利工程中的测量数据因其会由全站仪的轴系误差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使得整个测量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我们对于全站仪所产生的误差必须加以控制。对全站仪的轴系误差的减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观测方式进行,例如用半测回角度代替全测回角度,通过对全站仪的测角精度进行考虑其变化。全站仪在出厂时,其精度会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测量使用时会对其观测的角度进行改变,这就造成了垂直轴方向与其水平轴方向产生一定的误差,或者造成扇形段弧形的轴系误差。

控制全站仪的度盘误差

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其高程测量相结合,我们通过使用三角高程的测量方法对其全站仪的误差进行精度的控制,然后通过其三角高程对其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计算,以其在地球所产生的曲率进行计算的基础,得其结果,然后根据工程中所产生的实例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其测量工作的实际。这样可以使得其进行外界作业时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控制全站仪的测距误差

这种技术是专门针对观测环境和人眼的观测能力,分辨率所造成的限制,这可以使得精度的误差的精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如果我们想在将全站仪的测距误差变小,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取其平均值将其进行结果的确定。

使用全站仪的注意事项

使用全站仪时要注意使全站仪尽量靠近两个测量点的中轴线,这是由于全站仪的安放位置会影响到高程测量的精度以及全站仪的轴系误差。由于全站仪的角度会对全站仪的度盘误差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对观测目标的垂直角大小的精确性予以保障。要将合适的测距位置选择出来,进行测距仪器的安放,将全站仪的测距误差降到最低。使用全站仪注意事项:(1)若长距离运输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仪器检查及校正,可以直接按照全站仪使用 说明书 中的校正方法进行安装校正,再进行使用;(2)我们在使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控制测量时尽量架设在两个测量点等距离中间进行,这样可以抵消部分由于轴系误差产生的影响,以保证观测目标精度减小误差;(3)在使用全站仪测量时,自由架站位置选择尽量远离变电站、高压线、及信号塔等有电磁波发射的附近,特别是在埋标选点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开这些地方,以免电磁干扰仪器载波使得测量距离产生误差较大;(4)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等控制测量时尽量选择天气条件良好,通视状况优良的天气进行,并且选择好观测时间,避开高温及两点温差较大等情况,通过干湿温度气压计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以便数据处理的时候进行改正使用;(5)一般使用全站仪时,尽量避免仪器暴晒引起仪器平整度不好,应给仪器打伞,并带上遮阳罩,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查看仪器是否平整,进行微调,如有必要从新进行定向设站,以保证其精度。

5结束语

根据我们对上面的研究我们得知,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在水利工程测量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提升其精度水平,与水利工程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测量中严格的控制其技术,对其进行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方式进行选择,必须认真切实的对水利工程测量质量进行提升,才能有效的保障水利工程测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勇,韦汉华.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9):55-56.

[2]冯强国.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J].北京农业,2015(24):133-134.

[3]潘永明.论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J].广东科技,2014(Z1):89-90.

[4]胡跃进.全站仪的误差分析及精度控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5(02):57-58.

《 建筑工程测量问题及对策 》

测量的过程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为了确保建筑的施工达到预定设计的目标,通常在实践中,我们会对具体的施工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既是一种检查也是一种核对。当建设项目完成以后还仍需进行测绘,以便为之后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数据。测量工作可以说连接建筑工程图纸和实际施工的桥梁同时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之后建筑工程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许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就不用检测了,因为整个建筑工程都已经完成了。其实即使投产,也应该适时检测,这种检测更像是一种监测行为,这保证建筑过程的安全可靠,这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工作当中。测量的有效性和效率都从很大程度上对测量的结果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规划好测量工作。当前在测量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够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1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且人员缺乏

现在测量工作存在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前的从业人员素养不高,并且测量人员比较少。这从根本上造成了测量工作的一些问题。实践中有很多的建筑工程都出于成本及其其他方面的考虑,任用一些其他岗位的没有丝毫 经验 的来进行测量。由于这些人员本身不专业并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那么测量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当前测量人员非常紧缺,专业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测量准确的难度。

测量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

现在很多的建筑公司没有具备相应的测量设备,大部分通过临时租赁来应付了事。而有的企业测量设备没有及时更新,非常的陈旧,这都对测量的准确性造成了隐患。如果不具备相应设备的企业设备有一些不足,那么就得寻找更加精密的设备,这影响了测量的进度。而设备陈旧的企业呢,由于没有及时的与时俱进,测量的速度和精确性都很值得商榷。因而我们应该从设备上解决这一问题,以免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影响。

测量仪器操作与保养不当

测量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设备的是高精密仪器并且操作人都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具备操作知识操作失误,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失误,测量出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有的精密仪器在使用完后要进行规范的保养和存放,否则会影响测量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操作人员并未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导致精密度受到影响。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必须注重保养事宜,确保测量数据的精确。

测量的质量控制被忽视

现阶段,大部分的工程竣工验收时都并未着重的对测量质量进行检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忽略了这一点。这导致了建设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也不太重视,从而当前的测量标准都经不起检验,大部分都没有达到测量标准和要求,严重的阻碍了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进步。

2建筑工程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强化对建筑施工测量工作的认识

测量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客观性的工作,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它也带有主观性。测量的方法和测量工具的选择这都是主观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人们落后的主观思想阻碍了测量工作的进行。因而为了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了,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力求科学,正确的认识。我们要让相关工作者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根本上转变其思想,扭转当前测量的窘境。

加大测量仪器的资金投入及加强对仪器的保养

现阶段,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它也给测量工作带来了福音。技术的提高,对测量工作的精确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像前文所述,很多公司处于成本的考虑设备仪器陈旧,因而公司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对测量设备仪器的投入。以适应仪器设备快速发展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准确性的要求。当然增加仪器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现有仪器的保养。例如在我们日常测量工作中为避免重测现象的发生就应该定期的对仪器进行校正。这看似比较麻烦,但是保证了测量的准确,并且避免了返工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取出仪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轻拿轻放的原则。仪器取出来我们安装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如果是安装在三脚架上面的仪器为避免摔坏应该拧紧螺丝。使用仪器应坚持平稳的原则,禁止对仪器进行粗暴对待,尤其是带有阻尼功能的仪器。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与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建筑工程的增多,对于测量专业人员的素养和数量需求也日益扩张。另外,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设备和技术不断引进,这对我们测量人员的素养的要求更高,因而当前我们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这种培养和培训从企业方面来说应该提高企业对测量工作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当然对于测量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学的认识进行心得交流,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加强对测量人员培训的投入,只有国家支持,企业和个人的响应,才能形成一个测量专业素养全面提高的局面。

3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毋庸置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当前的测量方式和测量技术因为测量工作对建筑的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因此,我们应认识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够寻求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推进整个测量工作的发展。

《 公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探析 》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公里,为武汉市的第八座长江大桥,全长公里,其中正桥全长公里,桥面宽38米。正桥布置双向8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60公里/小时。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为我国首座三塔四跨地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具有强烈的几何非线性,对风速、温度和制造误差等都非常敏感,应于猫道、主缆和加劲梁的施工前分别进行全桥贯通测量;同时,为控制主缆和索股线性,还必须监测跨径和索塔的变化。所以,为保证桥梁的高程与跨距一致,测量基准统一,桥梁工程对测量测绘技术要求很高,传统的测量测绘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而现代化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弥补了不足,为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的建设与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1规划设计阶段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利用VRS系统绘制高精度的地形图

利用VRS系统,也就是虚幻参考站系统,只要完成采集碎部点的属性和坐标,就可绘出地形图。这样,一台GNSS接收机便可完成几台GNSS接收机的工作,不仅降低了测量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与常规的测图方法相比,VRS系统的可靠性、定位精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桥梁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桥梁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桥梁勘测设计工作的一种创新:利用GPS技术获得无人机对公路桥梁航拍的航带内控制点三维坐标的空间信息,借助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完成地形图的绘制;用遥感技术收集桥梁沿线的水文地质等各种信息,并将之绘制到遥感图上,便可以快速地得到勘测结果,并且耗费低,节约了勘测成本;在CIS(地理信息系统)中传入遥感信息、地形等野外采集信息,桥梁工程的前期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等工作便可得以进行,而诸如立项、评估、决策以及桥梁的工程勘测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也有了有力的信息保障。

2施工阶段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施工控制网的测量

桥梁平面控制网通常分两级布设,桥的轴线主要被首级控制网控制。根据公路桥梁所处的地形条件以及桥梁所跨越的河宽,首级GPS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按照一级GPS控制网的技术指标进行。公路桥梁的首级控制网一般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再经过相应的处理获得平面定位成果,具有精度高,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由于在公路桥梁的勘察阶段,设计单位的控制点达不到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放样的点的密度要求,加上不可避免的一些点位损坏等因素,需加密控制测量网。利用VRS动态测量可以在桥梁工程加密控制测量网中获得测点的三维坐标,这一方法已被中小型公路桥梁广泛应用在对施工平面控制网的测量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桥台、桥墩的施工测量

准确地测设公路桥梁桥台、桥墩的中心位置及它的纵横轴线是桥梁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采用直接丈量法,电磁波测距法或交会法。除测设纵横轴线,还要进行桥梁桥台、桥墩的定位,桥台、桥墩中心位置线的放样,大梁架设位置的放样,支座垫石的放样等工作。

架设的施工测量

主缆架设前要进行全桥贯通测量,以确定高程和各跨径都符合设计要求。全站仪坐标法可用来直接测量平面,全站仪三角高程法可用来测量高程,并配合水准仪钢尺复核。而近年新兴的机器人(锁定)功能被越来越到的用来控制公路桥梁架设的安装,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施工测量中的新兴技术

随着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更先进,更便捷的技术手段被运用于公路桥梁的施工测量中。VRS系统可对点线面及坡度线进行高效的精度放样,同时与全站仪相配合,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超站仪可以在需要处通过PTK技术建立控制,而且用超站仪测量和放样可以减少全站仪的安置,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提高了精度。由于超站仪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作业,省时,省力,又高效,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施工测量的整个领域。

3运营阶段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系统在公路桥梁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质量监督部门为了加强对桥梁的质量管理,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桥梁的轴线、高程、柱位、支座偏位等进行检测,在传统方法中,监督部门常用全站仪等仪器进行测量,这种方式受控制点的因素影响很大。而随着GPS技术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VR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的测量中。现在的VRS系统可在一个施工标段内设立一个固定的点,以此点作基准点,此标段内的所有公路桥梁结构都可通过移动站进行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检测的精度。

桥梁工程的变形监测

由于桥梁工程的特殊性,在它的变形监测方面需要研究开发桥梁动态和静态的变形监测,对测量测绘的自动化技术及 措施 要求更高。VRS系统于传统的水准测量相比,不仅速度更快,周期更短,精度也更加均匀。VRS系统与数字水准测量结合使用,便可减少公路桥梁变形监测费用的三分之一,缩减时间的三分之一。而测量机器人在固定的测站上安装全自动化的站仪,与自动检测软件相配合,便可全自动地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实施工作,不仅可采集、处理与输出变形点的三维数据,还可进行远程的在线监控管理,使公路桥梁工程的检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完全自动化的最新最高境界。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激光测距原理来获取所需目标数据,可以将被扫描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整体结构准确地描述出来,并生成三维数据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公路桥梁,对桥梁运营管理中的变形作用进行更好地检测。

4结束语

测量测绘工作贯穿整个公路桥梁的工程,在桥梁建设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测量与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运用,桥梁工程的作业方法和测量手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PTK系统、VRS系统以及全自动机器人功能等这些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公路桥梁工程测量发展的主流方向,它们为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促使传统的公路桥梁工程测量迈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社会化,进入测量测绘信息化的新时代。

有关工程测量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 2016年工程造价毕业论文范文

3.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5.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6. 关于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7.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总结部分范文如下:

范文一:

从一开始的选择论文主题,就经历了一番坎坷,原计划的打算写一些关于互联网广告方面的,但是发现和部分同学的选题有所冲突,在和论文指导老师的沟通之后,将选题定在了手机广告这一方向。因为手机广告在近几年的确是越来越普及,越重要。

可是之前对手机广告的了解不多,这就需要我去认真仔细的去翻阅资料,面对着那一大堆关于手机广告和无线广告方面的资料,有时候真是有一种想放弃的感觉,可是作为在大学里所面临的最后一道考验,我不想就这么逃避。

范文二:

经过本次毕业设计,我完成了教学楼工程初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任务、建筑规划方案和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在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和国家有关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楼的建筑与结构初步设计,获得了该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的建筑CAD设计图纸与技术指标。

范文三: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本次毕业设计的预期仿真效果基本实现了。另外,在撰写论文的过程 中,我的专业综合能力明显比以前增强了许多。在撰写论文遇到阻碍时,先自己努力使用各种方式来查阅资料,实在搞不明白,我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总体上,我觉得自己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没有那种敷衍的心理,既然做一件事情了,那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基于蓝牙的无线鼠标毕业论文

蓝牙鼠标时无线鼠标的一种 需要电脑有蓝牙硬件设备 当然还有相应的驱动软件现在的蓝牙可以像U盘那样外插了现在 所以即使没有蓝牙也没关系 可以买一个 也不是很贵

随着无线鼠标通讯技术的逐渐完善,无线鼠标逐渐代替有线鼠标,成为我们日常办公和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从最初的机械滚轮鼠标到光电鼠标再到激光鼠标、现在主流的无线鼠标,鼠标也跟随着科技进步的脚步。无线鼠标基于内部的无线接收器完成工作。下小编来介绍一下无线鼠标接收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鼠标接收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鼠标接收器采用了蓝牙等技术进行信号传输,通过数字无线电频率技术,实现足够带宽的短距离通讯。这种通讯技术广泛应用在无线鼠标和键盘等外围设备中。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

无线鼠标接收器主要进行数据信号接收和解码、传输工作。无线鼠标的构造和工作部分与传统鼠标相同,主要变动部分在于无线发射器将鼠标的X轴或Y轴移动记录下来,让鼠标按键进行的抬起等信息操作变为无线信号发送出去,然后鼠标的无线接收器在接收信号后进行内部解码处理,再将得到的解码信息发送给电脑主机,然后驱动程序会告知电脑系统鼠标操作行为,计算机就会完成鼠标移动位置、操作指令。

无线鼠标接收器具有USB或PS2的接口,可以直接从计算机接口进行充电,不需要另加电池。无线鼠标接收器具有双或多个波段,当计算机使用多个无线设备时,无线鼠标接收器可以通过波段来识别、管理。通常无线键盘的工作频率和占用通道为1,无线鼠标工作频率和占用通道为2。在计算机工作时,无线鼠标和无线键盘或多个鼠标的接收器之间不会出现干扰,也不会影响无线电话。

无线鼠标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无线射频遥控,并且其耗电量较低,可以实现触发工作模式,一般情况下多进行待机、休眠。无线鼠标接收端内置接收器,而相应的发射器设定在电脑主机的设备接口上,既保持了产品外观的整洁美观度,又实现了较高的工作效率。

总之,无线鼠标的技术变革可以为大家带来更流畅的使用体验。目前,根据无线鼠标的用途和频段不同,无线鼠标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蓝牙、Wi-Fi、Infrared、ZigBee等无线技术标准。主流的无线鼠标主要有27Mhz、和蓝牙技术三种。

无线鼠标连接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蓝牙、一种是、一种是。最后一种已经淘汰,部分老产品还在用,有效距离在3米以内。我们来看看蓝牙,其实蓝牙就是无线技术的一种。因为蓝牙的无线频率就在范围之内,其特殊性在于蓝牙可以同时连接10个以上的设备,而无线适配器需要一一对码。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适配器的兼容性正在不断增加,现在雷柏和罗技都可以做到同时连接5款同品牌设备。简单的说蓝牙适配器是普通无线适配器的一个特殊分支。

这款蓝牙鼠标的体积和重量对于一款面向移动办公应用的设备显得非常重要。鼠标采用左右手对称式设计,不论是右手玩家还是左手用户均可很好的把握住。外形非常小巧可爱,比较适合移动办公用户和女性用户。在色彩方面,这款鼠标还有粉红,天蓝,绿色,黑色等潮流颜色可供选择。鼠标采用两节AAA电池供电,,电池仓的开启十分方便。另外其独特的节电设计,可以让用户使用这款鼠标长达六个月之久。另外这款鼠标采用蓝牙传输,有效距离能够达到10米,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这款蓝牙无线光电鼠标基于先进的蓝牙无线技术设计,具有高频渗透性,低干涉性与全向型信号传输的特性可以提供您一个最方便灵活的工作环境。具有800-dpi分辨率与光学定位的感应器,应用可靠的国际通用频率,它可以提供高达10~20米的无线连接距离且没有方向性限制,甚至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使用效果。电源方面由于内置了充电电池,而且当鼠标闲置超过30秒,会自动进入低电耗休眠状态(Stand By mode)这样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无线鼠标耗电大,电池使用时间不长的问题。而且还可以用附送的USB充电线随时充电。通过使用,感觉在性能方面这款鼠标最大特点就是定位非常精准,并且鼠标指针移动很平滑,没有跳跃感达到了它所标称的性能指标。最后,作为一款使用最新蓝牙技术的鼠标,有着高兼容性高稳定性充分发挥了蓝牙无线技术所独有的技术优势。而其小巧时尚的外形特别适合白领阶层的用户,亦适用于移动办公的SOHO一族。随着蓝牙设备的成本的不断下降,吸引了那些想体验蓝牙无线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感觉的用户。

无损检测射线检测论文

徐光井,1961年9月生,浙江省乐清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教授。担任研究生课程《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导教师、本科生课程《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03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德育骨干教师先后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江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优秀党员。1998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省教改课题5项。专业介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与控制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材料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实验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塑性成型原理、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毕业生应系统地掌握塑性成型及模具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工艺过程经济分析及新工艺新技术开发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设备设计、管理研究等工作。飞行器制造工程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机械制造、塑性成形、计算机和数控编程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程序语言、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飞机构造、飞机零件加工与成形工艺、飞机装配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等。毕业生应掌握飞行器制造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机械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工艺与工装设计、设备设计与改造、数控编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成型工业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开发及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改性、塑料成型工艺、复合材料与工艺等。毕业生应掌握系统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基础,熟悉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改性、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有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工艺知识及模具设计的能力。毕业生可到与化学化工、新材料制品等相关企业及管理部门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检测及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焊接技术与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焊接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气体保护焊等,并设置机器测绘、机原机零课程设计、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及金工实习、焊接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毕业后能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力电器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也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以及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专业培养具备机电产品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和数控加工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程序语言、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数控系统设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工艺装备设计等。毕业生应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主要从事机电领域内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控加工设备的设计改造与编程、自动控制、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维修、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金属材料工程本专业培养掌握材料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各种材料的结构、组成、物理化学本质、材料表面性能,具有金属材料设计、选用、材料耐腐蚀性分析、表面处理工艺及设备选择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技术、金属腐蚀学、电镀工艺及涂装工艺、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等。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工艺过程经济分析及新工艺开发能力。主要从事金属材料与防腐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工作。土木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基本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力学、结构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初步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毕业生应掌握土木工程规划与造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实验等基本技术。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桥梁、道路等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应用化学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试验技能、良好的科学素质,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现代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试验,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精细化工工艺学、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等。毕业生应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实验技能、近代化学实验技术及一定的工程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测控技术与仪器本专业培养掌握有关无损检测技术,能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江西省重点学科,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声学检测、表面检测、射线检测等。毕业生应掌握信息量的测试、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实验技能及无损检测技术和工业生产、科研过程中有关信息的测量控制技术。主要从事无损检测技术(工艺与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在电子技术、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领域受到专门化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传感器、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光纤通讯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等。毕业生应掌握电子学、光学、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光电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光纤通信设备、光电产品的检测与工艺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子工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制造、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软件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和通讯原理等。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信息获取及处理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具有工业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初步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计算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系统分析与控制、通信原理概论等。毕业生应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该方法,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研制与开发能力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能力。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教学以及其它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的工作。通信工程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制造、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系统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技术等。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具有各类通讯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能力。网络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在计算机网络通信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体系结构、高级网络技术、数字通信原理、网络信息安全等,并设置了C/C++程序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Web编程设计、网络集成技术实验、科研实践、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生应具备通讯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学和网络管理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计算机、电信、媒体、金融、保险、政府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自动化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管理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能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等。毕业生应掌握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网络等基本理论,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主要从事现代化生产的控制和管理、电力电子技术、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及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开发、设计、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本专业培养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了解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流程,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函电、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毕业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思想和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基本能力,能在相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工商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有鲜明的工程技术背景和一定的工业生产知识,能在各类工业企业从事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毕业生应掌握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原理、方法和过程;熟悉中国工业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较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适应工作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有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开拓精神及全局观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事各类工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经济学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有较宽的知识面及一定的工科背景,并具有向经济管理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资本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毕业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能、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市场营销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管理知识,较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和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营销管理与策划方法,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广告策划与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营销案例分析、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毕业生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市场营销惯例,熟练应用市场营销、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等知识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主要从事各类工商企业市场营销的策划和管理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与存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毕业生应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较扎实的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能力。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新闻学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栏目策划与主持、广告创意与设计等。毕业生应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编辑、摄影摄像等业务能力和一定的新闻煤介管理能力。毕业后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及宣传、出版、教育、文化管理部门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及其它管理工作。英语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及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会话、经贸英语应用文、翻译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函电、计算机文化基础、国际营销学、商务交际英语、秘书学、二外(德、法、日)等。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及相关人文、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及较强的文秘工作与公自动化操作能力;主要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在涉外机构及科研部门、旅游、文化部门从事口、笔译工作或教学等工作。

钢结构无损检测 摘要:通过对应用于建筑钢结构行业中的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简述,归纳了被检对象所适用的不同无 损检测方法。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学习、应用无损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无损检测 1 前言 建筑钢结构由于其强度高、工业化程度高以及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自上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近年来得 到了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等领域。由于一些重点工程,建筑钢结构发生了严重的质量事故, 如郑州中原博览中心网架曾发生了崩塌事故,所以建筑钢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筑钢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源于设计,其自身质量则源于原材料、加工制作和现场安装等因素。评价建 筑钢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般有三种方式:⑴模拟实验;⑵破坏性实验;⑶无损检测。模拟实验是按一 定比例模拟建筑钢结构的规格、材质、结构形式等,模拟在其运行环境中的工作状态,测试、评价建筑钢 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模拟实验能对建筑钢结构的整体性能作出定量评价,但其成本高,周期长,工艺 复杂。破坏性实验是采用破坏的方式对抽样试件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观察。破坏性实验具有检测结果精 确、直观、误差和争议性比较小等优点,但破坏性实验只适用于抽样,而不能对全部工件进行实验,所以 不能得出全面、综合的结论。无损检测则能对原材料和工件进行 100%检测,且经济成本相对较低。 上世纪 50 年代初,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前苏联进入我国。作为工艺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手段,如今在 核电、航空、航天、船舶、电力、建筑钢结构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无损检测技术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以不损伤被检对象 的结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为前提,应用物理原理和化学现象,借助先进的设备器材,对各种原材料,零部 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的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致密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某些物 理性能。无损检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无损探伤(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简称 NDI)、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简称 NDT)、无损评价(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简称 NDE)、无损 探伤的含义是探测和发现缺陷。无损检测不仅仅要探测和发现缺陷,而且要发现缺陷的大小、位置、当量、 性质和状态。无损评价的含义则更广泛、更深刻, 它不仅要求发现缺陷,探测被检对象的结构、性质、状 态,还要求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综合的信息,从而评价被检对象的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应用于钢结 构行业中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有磁粉检测(Magnetic Testing 简称 MT)、渗透检测(Penetrate Testing, 简称 PT)、涡流检测(Eddy current Testing 简称 ET)、声发射检测(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简称 AET)、超声波检测(Ultrasonic Testing,简称 UT)、射线检测(Radiography Testing,简称 RT)。在 建筑钢结构行业中,按检测缺陷产生的时机,无损检测方法可以按下图分类。 2 检测方法的简述 磁粉检测(MT) 原理 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后,产生在被检对象上的磁力线均匀分布。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 的磁力线发生了局部畸变而产生了漏磁场,漏磁场吸附施加在被检对象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可 见的磁痕,从而达到检测缺陷的目的。 适用范围 可以对铁磁性原材料,如钢板、钢管、铸钢件等进行检测,也可以对铁磁性结构件进行检测。 局限性 仅适用铁磁性材料及其合金的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检测,对检测人员的视力、工作场所、被检对象的规格、 形状等有一定的要求。 优点 经济、方便、效率高、灵敏度高、检测结果直观。 渗透检测(PT) 原理 在被检对象表面施加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渗透液在毛细血管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 后,渗透液可以渗透到表面开口的缺陷中去。经过去除被检对象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干燥后,再在被检对 象表面施加吸附介质(显象剂)。同样在毛细血管的作用下,显象剂吸附缺陷中的渗透液,使渗透液回渗 到显象剂中,在一定的光照下,缺陷中的渗透液被显示。从而达到检测缺陷的目的。 适用范围 适用于非多孔状固体表面开口缺陷。 局限性 仅适用于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而且对被检对象的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涂料、铁锈、氧化皮会覆盖表面 缺陷而造成漏检。对检测人员的视力有一定要求,成本相对较高。 优点 设备轻便、操作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结果直观、准确。 涡流检测(ET) 原理 金属材料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了涡流,根据涡流的分布和大小可以检测出铁磁性材料和非铁磁性材料 的缺陷。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导电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检测。 局限性 不适用不导电材料检测,对形状复杂的试件很难应用,比较适合钢管、钢板等形状规则的轧制型材的检测, 而且设备较贵;无法判定缺陷的性质。 优点 检测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声发射检测(AET) 原理 材料或结构件受到内力或外力的作用产生形变或断裂时, 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现象称为声发射, 也称为应力波发射。声发射检测是通过受力时材料内部释放的应力波判断被检对象内部结构损伤程度的一 种新兴动态无损检测技术。 适用对象 适用于被检对象的动态监测,如对大型桥梁、核电设备的实时动态监测。 局限性 无法监测静态缺陷、干扰检测的因素较多;设备复杂、价格较贵、检测技术不太成熟。 优点 可以远距离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缺陷的扩展情况,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提供依据。 超声波检测(UT) 原理 超声波是指频率大于 20 千兆赫兹的机械波。根据波动传播时介质的振动方向相对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可 将波动分为纵波、横波、表面波和板波等。用于钢结构检测的主要是纵波和横波。 超声波探伤仪激励探头产生的超声波在被检对象的介质中按一定速度传播,当遇到异面介质(如气孔、夹 渣)时,一部分超声波反射回来,经仪器处理后,放大进入示波屏,显示缺陷的回波。 适用对象 适用于各类焊逢、板材、管材、棒材、锻件、铸件以及复合材料的检测,特别适合厚度较大的工件。 局限性 检测结果可追溯性较差;定性困难,定量不精确,人为因素较多;对被检工件的材质规格,几何形状有一 定要求。 优点 检测成本低、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仪器小、操作方便;能对缺陷进行精确定位;对面积型缺陷的检 出率较高(如裂纹、未熔合等) 射线检测(RT) 原理 射线是一种波长短、频率高的电磁波。 射线检测,常规使用×射线机或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放射源产生射线,射线穿过被检对象,经过吸收和衰减, 由于被检试件中存在厚度差的原因,不同强度的射线到达记录介质(如射线胶片),射线胶片的不同部位 吸收了数量不等的光子,经过暗室处理后,底片上便出现了不同黑度的缺陷影象,从而判定缺陷的大小和 性质。 适用范围 适用较薄而不是较厚(如果工件的厚度超过 80mm 就要使用特殊设备进行检测,如加速器)的工件的内部体 积型缺陷的检测。 局限性 检测成本高、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不适用角焊逢、板材、管材、棒材、锻件的检测;对面状的缺陷检出 率较低;对缺陷的高度和缺陷在被检对象中的深度较难确定;影响人体健康。 优点 检测结果直观、定性定量准确;检测结果有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可追溯性较强。 3 小结 综上所述,每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各不相同,且适用的检测对象也不一样。在建筑钢结构的行业 中应根据结构的整体性能,检测成本及被检对象的规格、材质、缺陷的性质、缺陷产生的位置等诸多因素 合理选择无损检测方法。一般地,选择无损检测方法及合格等级,是设计人员依据相关规范而确定的。有 的工程,业主也有无损检测方法及合格等级的要求,这就需要供需双方相互协商了。 钢结构在加工制作及安装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见表 1 被检对象 原材料检验 板材 锻件及棒材 管材 螺栓 焊接检验 坡口部位 清根部位 对接焊逢 角焊逢和 T 型焊逢 UT 检测方法 UT、MT(PT) UT(RT)、MT(PT) UT、MT(PT) UT、PT(MT) PT(MT) RT(UT)、MT(PT) UT(RT)、PT(MT) 被检对象所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见表 2 内部缺陷 表面缺陷和近表面 检测方法 UT ● ○ ● ● MT ● ● ● ● PT ● ○ ○ ● ET △ △ ● × AET △ △ △ △ 发生中缺陷检 测 检测方法 RT 被检对象 试 件 分 类 锻件 铸件 压延件(管、板、型材) 焊逢 × ● × ● 分层 疏松 气孔 内部 缩孔 缺陷 未焊透 未熔合 缺陷 分类 夹渣 裂纹 白点 表面裂纹 表面 缺陷 表面气孔 折叠 断口白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很适用;○适用;△有附加条件适用;×不适用;—不相关 参 1. 考 文 献 强天鹏 射线检测 [M]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2. 3. 4. 5. 周在杞等 张俊哲等 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M] 科学出版社 王小雷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相关知识 [M] 李家伟等 无损检测 冉启芳 2001 1993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无损检测方法的分类及其特征的介绍 [J] 无损检测 1999 2 钢网架结构超声波检测及其质量的分 [J] 无损检测 2001 6 磁粉检测(MT) 磁粉检测(MT) 原理 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后,产生在被检对象上的磁力线均匀分布。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 的磁力线发生了局部畸变而产生了漏磁场,漏磁场吸附施加在被检对象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可 见的磁痕,从而达到检测缺陷的目的。 磁粉探伤的原理及概述 磁粉探伤的原理 磁粉探伤又称 MT 或者 MPT(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适用于钢铁等磁性材料的表面附近进行探伤 的检测方法。利用铁受磁石吸引的原理进行检查。在进行磁粉探伤检测时,使被测物收到磁力的作用,将 磁粉(磁性微型粉末)散布在其表面。然后,缺陷的部分表面所泄漏出来泄露磁力会将磁粉吸住,形成指 示图案。指示图案比实际缺陷要大数十倍,因此很容易便能找出缺陷。 磁粉探伤方法 磁粉探伤检测的顺序分为前期处理、磁化、磁粉使用、观察,以及后期处理。 前期处理→磁化→磁粉使用→观察→后期处理 以下分别说明各个步骤的概要。 (1)前期处理 探探伤面如果有油脂、涂料、锈、或其他异物附着的情况下,不仅会妨碍磁粉吸附在伤痕上,而且还会出 现磁粉吸附在伤痕之外的部分形成疑私图像的情况。因此在磁化之前,要采用物理或者化学处理,进行去 除污垢异物的步骤。 (2)磁化 将检测物适当磁化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采用与伤痕方向与磁力线方向垂直的磁化方式。另外为了适当磁 化,根据检测物的形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日本工业规格(JIS G 0565-1992)中规定了以下 7 种磁化方法。 ①轴通电法……在检测物轴方向直接通过电流。 ②直角通电法……在检测物垂直于轴的方向直接通过电流。 ③Prod 法……在检测物局部安置 2 个电极(称为 Prod)通过电流。 ④电流贯通法……在检测物的孔穴中穿过的导电体中通过电流。 ⑤线圈法……在检测物中放入线圈,在线圈中通过电流。 ⑥极间法……把检测物或者要检测的部位放入电磁石或永磁石的磁极间。 ⑦磁力线贯通法……对通过检测物的孔穴的强磁性物体施加交流磁力线,使感应电流通过检测物。 (3)磁粉使用磁粉探伤的原理 ① 磁粉的种类 为了让磁粉吸附在伤痕部的磁极间形成检出图像,使用的磁粉必须容易被伤痕部的微弱磁场磁化,吸附在 磁极上,也就是说需要优秀的吸附性能。另外,要求形成的磁粉图像必须有很高的识别性。 一般,磁粉探伤中使用的磁粉有在可见光下使用的白色、黑色、红色等不同磁粉,以及利用荧光发光的荧 光磁粉。另外,根据磁粉使用的场合,有粉状的干性磁粉以及在水或油中分散使用的湿性磁粉。 ② 磁粉的使用时间 磁粉使用时间分为一边通过磁化电流一边使用磁粉的连续法,以及在切断磁化电流的状态即利用检测物的 残留磁力的残留法两种。 (4)观察 为了便于观察附着在伤痕部位的磁粉图像,必须创造容易观察的环境。普通磁粉需要在尽可能明亮的环境 下观察,荧光磁粉则要使用紫外线照射灯将周围尽量变暗才容易观察。 (5)后期处理 磁粉探伤结束,检测物有可能仍作为产品或是需要送往下一个加工步骤接受机械加工等。这时就需要进行 退磁、去除磁粉、防锈处理等后期处理。 适用范围 可以对铁磁性原材料,如钢板、钢管、铸钢件等进行检测,也可以对铁磁性结构件进行检测。 局限性 仅适用铁磁性材料及其合金的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检测,对检测人员的视力、工作场所、被检对象的规格、 形状等有一定的要求。 优点 经济、方便、效率高、灵敏度高、检测结果直观。 生产厂家: 生产厂家:济宁联永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仪器设备名称: 仪器设备名称:CDX-Ⅲ该机型磁粉探伤仪 Ⅲ 仪器概况:CDX-Ⅲ该机型磁粉探伤仪是具有多种磁化方式的磁粉探 伤仪设备。仪器采用可控硅作无触点开关,噪音小、寿命长、操作简 单、方便、适应性强、工作稳定。是最近推出新产品,它除具有便携 式机种的一切优点,还具有移动机种的某些长处,扩展了用途,简化 了操作,还具有退磁功能。 该设备有四种探头: 1、旋转探头: 型)能对各种焊缝、各种几何形状的曲面、平面、 (E 管道、锅炉、球罐等压力容器进行一次性全方位显示缺陷和伤痕。 2、电磁轭探头: 型)它配有活关节,可以对平面、曲面工件进行 (D 探伤。 3、马蹄探头: 型)它可以对各种角焊缝,大型工件的内外角进行 (A 局部探伤。 4、磁环: 型)它能满足所有能放入工件的周向裂纹的探伤,用它 (O 来检测工件的疲劳痕(疲劳裂痕均垂于轴向)及为方便,用它还可以 对工件进行远离法退磁。 总之,该仪器是多种探伤仪的给合体,功能与适用范围广,尤其应用 于不允许通电起弧破表面零件的探伤。 无损检测概论及新技术应用 无损检测概论及新技术应用 概论 摘要: 摘要:综述了无损检测的定义、方法、特点、要求等基本知识,以及无损检测在 现今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其中包括混凝土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涡流无损检测技 术、渗透探伤技术。 关键词: 关键词:无损检测;混凝土缺陷;涡流检测;渗透探伤。 引言: 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产品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性、使用的可靠性提出 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所以其应用日益广泛。无损检测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重要性已得到公认。 1、 无损检测概论 、 无损检测 检测概论 无损检测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 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 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所处技术状态(如合格与否、剩余寿 命等)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照相检验(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 液体渗透检测(PT) 四种。 其他无损检测方法: 涡流检测(ET)、 声发射检测 (AT) 、 (TIR) 泄漏试验 、 (LT) 交流场测量技术 、 (ACFMT) 漏磁检验 、 (MFL)、 热像/红外 远场测试检测方法(RFT)等。 基于以上方法,无损检测具有一下应用特点: 1>不损坏试件材质、结构 无损检测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不损坏试件材质、 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 所以实施无损检测后,产品的检查率可以达到 100%。但是,并不是所有需要测 试的项目和指标都能进行无损检测,无损检测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某些试验 只能采用破坏性试验, 因此, 在目前无损检测还不能代替破坏性检测。 也就是说, 对一个工件、材料、机器设备的评价,必须把无损检测的结果与破坏性试验的结 果互相对比和配合,才能作出准确的评定。 2>正确选用实施无损检测的时机 在无损检测时, 必须根据无损检测的目的,正确选择无损检测的时机,从而顺利 地完成检测预定目的,正确评价产品质量。 3>正确选用最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 由于各种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为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应根据设备 材质、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可能产生的缺陷种类、 形状、部位和取向,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 4>综合应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 任何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 尽可能多用几种检测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以保障承压设备安全运行。此外在无 损检测的应用中,还应充分认识到,检测的目的不是片面追求过高要求的“高质 量”,而是应在充分保证安全性和合适风险率的前提下,着重考虑其经济性。只 有这样,无损检测在承压设备的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1] 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最终对于无损检测的要求是:不仅要发现缺陷,探测试 件的结构、状态、性质,还要获取更全面、准确和综合的信息,辅以成象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等,与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等学科综合 应用,以期对试件和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2、 无损检测在各领域的应用 、 无损检测基于以上优点,在现今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为实际生产工作减 少了废料成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中超声波检测技术、涡流检测、渗透探伤 技术、霍尔效应无损探伤技术应用极为出色。 混凝土超声无损检测 混凝土是我国建筑结构工程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 的安全。多年来,结构混凝土质量的传统检测方法是以按规定的取样方法,制作 立方体试件,在规定的温度环境下,养护 28d 时按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试件抗压 强度来评定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用试件实验测得的混凝土性能指标,往往是 与结构物中的混凝土性能有一定差别。因此,直接在结构物上检测混凝土质量的 现场检测技术,已成为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谓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就是要在不破坏结构构件的情况下,利用测 试仪器获取有关混凝土质量等受力功能的物理量。 因该物理量与混凝土质量之间 有较好的相互关系,可采用获取的物理量去推定混凝土质量。[2] 混凝土超声检测是用超声波探头中的压电陶瓷或其他类型的压电晶体加载某 频率的交流电压后激发出固定频率的弹性波, 在材料或结构内部传播后再由超声 波换能器接收,通过对采集的超声波信号的声速、振幅、频率以及波形等声学参 数进行分析,以此推断混凝土结构的力学特性、内部结构及其组成情况。超声波 检测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测厚、探伤、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测定以及混凝土力学强 度评定等方面. [3] 涡流无损检测 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将通有交流电的线圈置于待测的金属板上或套在待测 的金属管外。这时线圈内及其附近将产生交变磁场,使试件中产生呈旋涡状的感 应交变电流,称为涡流。涡流的分布和大小,除与线圈的形状和尺寸、交流电流 的大小和频率等有关外,还取决于试件的电导率、磁导率、形状和尺寸、与线圈 的距离以及表面有无裂纹缺陷等。因而,在保持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用 一探测线圈测量涡流所引起的磁场变化,可推知试件中涡流的大小和相位变化, 进而获得有关电导率、缺陷、材质状况和其他物理量(如形状、尺寸等)的变化或 缺陷存在等信息。但由于涡流是交变电流,具有集肤效应,所检测到的信息仅能 反映试件表面或近表面处的情况。[4] 应用:按试件的形状和检测目的的不同,可采用不同形式的线圈,通常有穿过 式、探头式和插入式线圈 3 种。穿过式线圈用来检测管材、棒材和线材,它的内 径略大于被检物件, 使用时使被检物体以一定的速度在线圈内通过, 可发现裂纹、 夹杂、凹坑等缺陷。探头式线圈适用于对试件进行局部探测。应用时线圈置于金 属板、管或其他零件上,可检查飞机起落撑杆内筒上和涡轮发动机叶片上的疲劳 裂纹等。插入式线圈也称内部探头,放在管子或零件的孔内用来作内壁检测,可 用于检查各种管道内壁的腐蚀程度等。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探头式和插入式线 圈大多装有磁芯。涡流法主要用于生产线上的金属管、棒、线的快速检测以及大 批量零件如轴承钢球、汽门等的探伤(这时除涡流仪器外尚须配备自动装卸和传 送的机械装置) 、材质分选和硬度测量,也可用来测量镀层和涂膜的厚度。[5] 优缺点:涡流检测时线圈不需与被测物直接接触,可进行高速检测,易于实现 自动化,但不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零件,而且只能检测导电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检测结果也易于受到材料本身及其他因素的干扰。 渗透探伤技术 液体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零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 剂后,在毛细管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渗透液可以渗透进表面开口缺陷中;经 去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后,再在零件表面施涂显像剂,同样,在毛细管的作 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保留的渗透液,渗透液回渗到显像剂中,在一定的光 源下 (紫外线光或白光) 缺陷处的渗透液痕迹被现实, 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 , ( , 从而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6] 渗透检测适用于具有非吸收的光洁表面的金属、非金属,特别是无法采用磁 性检测的材料,例如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铜合金、奥氏体钢等的制品,可 检验锻件、铸件、焊缝、陶瓷、玻璃、塑料以及机械零件等的表面开口型缺陷。 渗透检测的优点是灵敏度较高(已能达到检测开口宽度达 的裂缝) ,检测 成本低,使用设备与材料简单,操作轻便简易,显示结果直观并可进一步作直观 验证(例如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 ,其结果也容易判断和解释,检测效率较 高。缺点是受试件表面状态影响很大并只能适用于检查表面开口型缺陷,如果缺 陷中填塞有较多杂质时将影响其检出的灵敏度。[7] 3、 结语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红外、微波、液晶等技术都被应用于无损 检测领域,而传统的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也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应用 方法,如射线照相就可细分为 X 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高能 X 射线、射线 实时照相、层析照相……等多种方法。 无损检测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经历了从无损探伤,到无 损检测,再到无损评价,并且向自动无损评价、定量无损评价发展。相信在不远 的将来, 新生的纳米材料、 微机电器件等行业的无损检测技术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1】李喜孟.无损检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 【2】父新漩. 混凝土无损检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 【 3】 冯子蒙.超声波无损检测于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煤矿机 】 械.2009(9) 【4】唐继强.无损检测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 【5】李丽茹.表面检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 【6】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 【7】胡学知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