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硬笔书法教育论文题目集

发布时间:2024-07-08 08:44:09

硬笔书法教育论文题目集

书法专业 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帮助,来做的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硬笔书法论文:

硬笔书法论文内容:论书法的力在速度中的问题

下面我们谈谈“速度”问题。书法当中的运笔,讲“迟”和“疾”,迟是慢,疾是快,快慢是速度问题。从起笔到收笔,假如说速度始终一样,则是均匀的,但在我们书写实践中,运笔往往有迟有疾,有时由疾转迟,有时又由迟转疾,这是一种“变速度”。运笔要求有变速,因为变速最能够体现用笔的技巧,最能塑造笔画之力的不同形态美。

运笔“迟”和“疾”,可用带有形容性质的两个字来说明,一是雕塑的“塑”,一是绘画的“画”,是书法中的“塑”与“画”。写字,运笔慢的时候,是为笔画“塑造”艺术形态,运笔快的时候,则是在为笔画“画”形,它同样是为笔画“绘画”艺术形态。但是,“塑”是“精雕”,“画”是“写意”。在“塑”这个笔画形象的时候,就像雕塑运刀不忽细节;在“画”这个笔画形象的时候,就像写意画在快中抓住神态。如果在运笔中能兼用“塑”和“画”,则两全其美了。笔法的“活法”是无穷的,活法才能表现笔画之力的多变的形态。“塑”的形态重,“画”的形态劲。—我非常反对拿起笔来随便画,随便画,与我们所说的“画”有本质的不同。它潦草随便,没有艺术的严肃性。书法艺术有它的尊严性,我们要维护书道尊严。“塑”和“画”要体现力的形态美,所以它在速度中必须遵循美的要求,认真做到“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行”和“止”中包含速度。因此掌握好速度,才能达到得当的要求。

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在一画之中,还有一个“段”的问题。在运笔过程中,有匀速段,也有变速段。写一横画,如果把它看做一段,从起笔到收笔,运笔的速度是均匀的,即是匀速段;如果把这一横画看做三段,即起段、中段和收段,这就要求写到一定距离,速度要有变化,即是变速段。一画之中有变速段,笔画就不会死。清代包世臣在《历下笔谭》中注意到笔画中的“截”。“截”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段”。包氏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态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他认为古人写一笔画,中截表现为雄厚态肆,我们后人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因为运笔到中段时,笔力不够,会出现“蜂腰”现象。包世臣只注意到笔画中截,而没有重视笔画整体,笔力要贯彻笔画起收的整体中,才能达到包世臣所强调的笔画中截要“实”的实。运笔到了变速段,往往一不注意就突然轻细飘浮,呈现不实。所以用“突然”一词,是要说明变速的过程不是突变,而是渐变,只有渐变,笔力才不中断,才能贯彻笔画的始终。所以书评家强调要笔笔送到。起段、中段和收段速度多是不匀的,是一种“加速度”。书写的加速度是连续的,它表现的形态,轻重粗细不太悬殊,因此,才取得了“实”的效果。包氏认为“实”是他的发现和发明,他说“古今书诀,俱未及此”。他以“圆满遒丽”为“实”的内容,其实“实”是力足的表现。

变速在字的点画中都有,不仅是横画,如一撇的下笔,速度一般较慢,到中段,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出锋时,速度比中段又快一些(整个笔画的运笔速度是逐渐加快的。有人不注意,在撇画的起段到中段几乎是同速,而在出锋时,却突然冒出一个细尖,像黄蜂圆满的屁股后刺出一根针—“蜂针”,这在书法中与“蜂腰”一样是犯忌讳的。

作用力在书法中是力的主要来源。书法中的作用力概括有两种:一是向外的冲力,一是向内的潜力。谈到冲力与潜力,就要先讨论书法中的“内撅”和“外拓”这两个术语概念。对于这两个术语,理解不同,争论很多。潜力和冲力,即和这两个术语有关。

唐孙过庭《书谱》说:“或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差桥,外耀锋芒。”孙在此段话中提出“内涵”跟“外耀”两个词。相传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她又把“力”和“筋”、“骨”联系在一起,以“筋骨”使“力”形象化。“筋骨”在人的体内,指的是向内的力。相对而言,孙氏说的“锋芒”就是指向外的力了。孙氏已经明白地用了“内”与“外”,因此,我把“内涵”、“外耀”都归到“力”的表现方面来。

北宋《宣和书谱》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外露筋骨。”他的“内含”和“外露”说法,讲的也是力。宋米莆认为“右军中含,大令外拓”,这个“中含”即孙过庭所说的“内涵”;“外拓”比孙氏的“外曜”更明白地指出是属于力的表现。书法理论传下来的“内擫”和“外拓”,见于元朝袁裒《总论书家》。袁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但一直到现在,这两个术语,还各有各的解释。袁氏是在讲右军和大令的用笔方法时,才提出“内擫”和“外拓”的说法。当然“内擫”和“外拓”都是讲的笔法。“擫”和“拓”从字义讲也都是讲力的,字形也都从手旁。

我不能同意“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的说法。我也不同意把“内擫”和“外拓”理解为书法之性情和意境。更不同意内撤的结果是圆笔,外拓的结果是方笔。“内涵”与“外曜”,“内含”与“外露”,“中含”与“外拓”,“内擫’与“外拓”,这些都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只是用词不同,意义却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用笔的方法,通过这种不同的方法表达出力的美。

1、谈谈你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书法?书法是笔墨砚台,书法是纸上兵法。书法是笔下生云浪,书法是毡上跑兵马。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又与其他艺术“扯扯拉拉”。岂止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中还含有许多其他:有音乐的流韵,有舞蹈的挥洒;有文学的根系,有美学的枝桠;有雕刻的暗示,有建筑的启发……书法是哲学,是关于“度”的把握和驭驾。是好看又难认,是简单又复杂。是严谨又恣意,是幽曲又豁达。是凝重又飘逸,是通俗又典雅。是理性又感性,是稚拙又老辣……书法是宗教,书法里含有佛家和道家。佛、道同持一理,静修才能造化;只有虔诚笃信,至境才能到达。书法是十年临帖,苦练冬夏;是手生老茧,汗水滴答;是摸爬滚打,坚忍不拔;是水滴石穿,聚沙成塔。书法是宁静致远,心无旁挂。书法是醒世顿悟,慧根发达。书法能使躁动沉稳,贪欲净化。书法是豆蔻年华,妙龄十八。印章是艳艳红唇,翰墨是浓浓黑发;纤毫扭出“线条之美”,宣纸展开华贵裙纱。书法是知识的佳酿,是情感的奇葩;是结晶的智慧,是横溢的才华;是灵感的闪耀,是激情的迸发。书法是技巧,是章法,更是品格的撑举,精神的支架;书法是功底,是勤奋,更是风骨的雕塑,道德的升华;书法是天赋,是悟性,更是灵魂的勾画,气质的外化。书法是流在纸上的热血,是绽放笔底的心花。书法是中国的符号,书法是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书法是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书法是精华;书法是源远流长,书法是精深博大。书法有很深很粗的根,书法有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古色古香的历史,书法是千年不老的文化。书法是中国的金字招牌,书法是汉字的“快乐老家”。书法是华夏精神的旗帜,书法是民族意识的火把。书法是中国人的骄傲自豪,书法是文化人的意气风发。书法是“放假”,是一杯清茶,是“采菊东篱下”; 书法是享受,是一杯淡酒,是“把酒话桑麻”;书法是坐禅,是青灯古刹,是“菩提本无华”;书法是受苦,是终身攀爬,是“寒山石径斜”。书法是“我”,书法也是“他”,是自我性灵的挥洒,也是寻求知音的对话;书法是个人的造化,又是民众精神的概括。书法是下里巴人,但必须格调高雅;书法是阳春白雪,却不能曲高和寡。什么是书法?见仁见智,各有所答。君不见砚池畔,人多嘴杂,热热闹闹,真真假假,难免有叶公好龙,王婆卖瓜,分明是附庸风雅,自抬身价,到头来,终落得一只“井蛙”,几幅“涂鸦”。君不见大江东去浪淘沙,雄关漫道分高下。盛世出雄才,大漠驰骏马。

硬笔书法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

课题研究能力,可以提高,写过,给你资料

硬笔书法的兴起不过是近一百年的事情,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是硬笔书法起源的时代。 甚至可以说,以后硬笔书法的基本框架是由我们这一代来建立的。我认为硬笔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要走三个步骤:临摹,写生,创作。一、临摹                临摹的起点要高。 书法这东西,天赋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勤奋,多听多看多写多思考。 对于没有基本功的人来说,临摹一些近现代书家的字帖是很好的,比如田英章,卢中南,启功,康生。这个阶段注重的是对字形的矫正,你觉得你的字写正了,就赶紧进入下一阶段。可以把这个阶段当成一个跳板,跳到更高的平台上。 我不推荐大家过分的临摹近现代作品,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对以后自己风格的形成不利。 比如说田英章老先生的楷书,是在欧体上演化而来,少了欧体的险、瘦、绝,多了一些秀气和媚气。他把欧体核心部分换成了自己的东西,创造出了田楷。所以田楷只能算是欧体的一个分支,绝对不能与欧体相提并论。 第二个阶段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帖。自己喜欢什么就练什么。在这里我有几个推荐。楷书可以从褚遂良、文徵明入手,再深入可以学钟繇、倪瓒、王献之,最后可以玩玩《张猛龙碑》《高贞碑》等等。 行书可以直接练赵孟頫,王羲之。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钟繇、王羲之的所有传世作品并不是真迹,而是刻本或是摹本。所以我推荐几个较好的摹本。钟繇《得长风帖》《宣示表》《荐季直表》《还示帖》,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兰亭序》,《兰亭序》以神龙本为摹本最佳。神龙本兰亭序是冯承素双钩摹本,较为贴近原本。 第二阶段的临摹完成了就可以自己玩了,临什么就自己选吧。 我只是指明一个方向,一个比较好的临摹方式。有更加好的建议咱们可以交流交流。 二、写生                写生要多看多听多思考 是的,你没看错,写字也需要写生。要知道汉字是从象形字演化而来,一树一花一草皆可书写。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莫不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写生是写自己的感受,字的气质是出自创作者的内心。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祭奠牺牲在安史之乱中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开始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到后面的草书狂舞,虽跨过千年有余,却能从这篇祭文中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情的波动,“巢倾卵覆”“谁为荼毒”!字里行间藏着一把把复仇的刀,愤怒,悲痛,无力。三、创作                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前面的临摹也好,写生也罢都是为创作自己风格的字做铺垫。 字如其人,字是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的。比如我就比较严肃谨慎,不浪漫,所以书写以楷书为主。我想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字迹。(我怎么觉得在打广告)。 在创作时我给大家几个思路。 1、中西结合。硬笔和毛笔是不同概念的两样工具,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异性。这就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把中西方的不同风格,集中到硬笔字上。我们可以把传统书法的影响弱化,借此摆脱传统书法的束缚。 2、遵循传统。把硬笔字写出像毛笔字一样的立体感。3、古今结合,把传统和现代审美结合。硬笔是一个新兴工具,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自己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少问别人的看法,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写。写完再交流。 觉得一开始写得丑,千万不要放弃,硬着头皮写,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章法处理。 另:临摹,写生,创作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可 以交互进行的。临摹完创作,创作完根据自己短处临摹相应字帖。         中国和日本钢笔比较适合写汉字。         硬笔书法不仅仅局限于钢笔,一开始可以        用铅笔找找感觉。可以用的自动铅。 最后推荐两个app 《中华珍宝馆》和《书法碑帖大全》。 完结撒花噜噜噜噜噜啦。

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可以给你发样板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1.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1.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将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1.积极开展理性思维。2.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3.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是:⑴提炼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理论性陈述,使假设结构化;⑷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4.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5.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2.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3.实验性课题设计。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

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研究论文

弃粗取精 去伪存真——试论硬笔书法不排斥“馆阁体”●王晋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发展无不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亦然。观中国书法史不难看出,“馆阁体”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的。上溯盛唐,太宗开“以书取仕”之先风,乃绵延千百年,科举制成了束缚书法艺术的一副精神枷锁,“馆阁体”的产生乃至泛滥也就绝非偶然了。“馆阁书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书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它压制书家的创造性.使书法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清代,“碑学”大兴,给沉寂的书法注入了无限活力,同时也使“馆阁体”遭到了灭顶之灾。“碑学”代表人物康有为曾把“帖学”批驳得体无完肤,于“馆阁体”更是彻底否定,继之各派书家多也对其不屑一顾。及至今日,在书法界一谈到“馆阁体”,绝大多数人仍是嗤之以鼻。现代硬笔书法中许多创作者也入云亦云,不假思索就把“馆阁体”说得一无是处。但我认为,如果客观、公正地加以分析,“馆阁体”对于当今硬笔书法的繁荣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实用书写 “馆阁书风”仍从容实用书写和书法艺术与生俱来地纠缠整个书法史,如何把这一对矛盾更好地统一起来,事关书法的发展。硬笔书法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得以空前繁荣,就是因为较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硬笔书法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实用性为其艺术价值的充分体现推波助澜,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当今硬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弘扬硬笔书法艺术就要大力强调艺术性,使之成为“阳春白雪”,才能显示出其所谓高雅。殊不知,一门“曲高和寡”的艺术怎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呢?由此,笔者以为硬笔书法的艺术性必基于实用性之上。而“馆阁体”正是书法实用性的典型代表,明清科举取仕,考卷的字要求写的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书写水平高者可被召入翰林院,凡重要文书,典籍必命书之。当今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文字的书写,一手清晰、整齐、美观的硬笔字于人于己都大有裨益,而模糊、潦草、怪异的字常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试想学生作业、作者投稿、机关公文等所用的文字都以“馆阁体”这一美学标准为准绳,读者会十分乐于接受的。此意不是提倡每个硬笔书写者都成为馆阁书家(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只想藉此呼吁人们在实用书写时尽量认真些,把字写得端正、清晰,使读者能一目了然,这于我们社会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硬笔书法 初学分布求平正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经坎坷,其间出现的诸多问题常使人们喜忧参半。“大赛热”、“展览热”、“出书热”、“入会热”曾一度席卷了整个硬笔书坛,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扩大硬笔书法的影响,促进硬笔书法的普及。但过多过滥也会使一些人无所适从,不能冷静下来正视自己的真实水平,不客气地讲,这是人们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的缘故。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批初涉硬笔书坛的入门者,刚刚写了几天字,就大谈创作,捧着买来的(事实上可以这样说) “获奖、入选证书”、各式各样的硬书典籍、“会员证”乃至“特邀书画师、客座教授聘书”到处眩耀,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当真就是“硬笔书法家”了,而其书写水平实为很低。 《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又云:图真不悟,习草将迷。都是强调基础学习的重要性。当前,在硬笔书法界一谈创作,必追求“新、奇、变”,而摒弃传统的创新实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谈到“馆阁体”,许多基本功平平者似也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被人说成是“媚俗”。事实上,真正的馆阁书家们都有着相当深厚的书写功底,绝非一般初学者所能企及。笔者在此要奉劝那些尚未省悟者:习字之始,必先求平正。弃其糟粕 尚有精华在其中一瓢先生在《书法》杂志九四年第五期中撰文道:“馆阁体小楷其实古人早已有之,如唐之经生书、干禄字书,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虽皆有科举习气,但并以工整见长,以法度相胜,古代统治者其所以提倡,意在示人以规矩,初学者岂能嗤之以鼻而等闲视之。馆阁小楷亦极难写,所不足者只是风格雷同,殊少意趣耳。”笔者曾认真研究过明代“台阁体”祖师沈度的作品,观其书法,点画之精到、法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沈度曾对“二王”及欧、赵诸家法帖下过苦功,只是后来被功名所累,终不能创出自己的风格。但其高超的书写技巧不能不令人叹服,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被朝廷冠以“我朝王羲之”的美名。笔者认为,对于“馆阁体”,硬书界应效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里所说的拿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馆阁体”的形式过于僵化,体势过于死板;但其法度谨严,点画精到。那我们就在习字时多领会其用笔之准确,结构之精巧,而大可不必写得干篇—律,状如算子。发展我们的硬笔书法事业,就要广泛地汲取营养,只要有可取之处,尽可大胆地“拿来”,为己所用。有鉴于此,硬笔书法就不应一味排斥“馆阁体”。毋庸讳言,有识之士如能淘尽泥沙,食之精华,必受益匪浅。原载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1997年第2期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硬笔书法论文:

硬笔书法论文内容:论书法的力在速度中的问题

下面我们谈谈“速度”问题。书法当中的运笔,讲“迟”和“疾”,迟是慢,疾是快,快慢是速度问题。从起笔到收笔,假如说速度始终一样,则是均匀的,但在我们书写实践中,运笔往往有迟有疾,有时由疾转迟,有时又由迟转疾,这是一种“变速度”。运笔要求有变速,因为变速最能够体现用笔的技巧,最能塑造笔画之力的不同形态美。

运笔“迟”和“疾”,可用带有形容性质的两个字来说明,一是雕塑的“塑”,一是绘画的“画”,是书法中的“塑”与“画”。写字,运笔慢的时候,是为笔画“塑造”艺术形态,运笔快的时候,则是在为笔画“画”形,它同样是为笔画“绘画”艺术形态。但是,“塑”是“精雕”,“画”是“写意”。在“塑”这个笔画形象的时候,就像雕塑运刀不忽细节;在“画”这个笔画形象的时候,就像写意画在快中抓住神态。如果在运笔中能兼用“塑”和“画”,则两全其美了。笔法的“活法”是无穷的,活法才能表现笔画之力的多变的形态。“塑”的形态重,“画”的形态劲。—我非常反对拿起笔来随便画,随便画,与我们所说的“画”有本质的不同。它潦草随便,没有艺术的严肃性。书法艺术有它的尊严性,我们要维护书道尊严。“塑”和“画”要体现力的形态美,所以它在速度中必须遵循美的要求,认真做到“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行”和“止”中包含速度。因此掌握好速度,才能达到得当的要求。

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在一画之中,还有一个“段”的问题。在运笔过程中,有匀速段,也有变速段。写一横画,如果把它看做一段,从起笔到收笔,运笔的速度是均匀的,即是匀速段;如果把这一横画看做三段,即起段、中段和收段,这就要求写到一定距离,速度要有变化,即是变速段。一画之中有变速段,笔画就不会死。清代包世臣在《历下笔谭》中注意到笔画中的“截”。“截”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段”。包氏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态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他认为古人写一笔画,中截表现为雄厚态肆,我们后人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因为运笔到中段时,笔力不够,会出现“蜂腰”现象。包世臣只注意到笔画中截,而没有重视笔画整体,笔力要贯彻笔画起收的整体中,才能达到包世臣所强调的笔画中截要“实”的实。运笔到了变速段,往往一不注意就突然轻细飘浮,呈现不实。所以用“突然”一词,是要说明变速的过程不是突变,而是渐变,只有渐变,笔力才不中断,才能贯彻笔画的始终。所以书评家强调要笔笔送到。起段、中段和收段速度多是不匀的,是一种“加速度”。书写的加速度是连续的,它表现的形态,轻重粗细不太悬殊,因此,才取得了“实”的效果。包氏认为“实”是他的发现和发明,他说“古今书诀,俱未及此”。他以“圆满遒丽”为“实”的内容,其实“实”是力足的表现。

变速在字的点画中都有,不仅是横画,如一撇的下笔,速度一般较慢,到中段,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出锋时,速度比中段又快一些(整个笔画的运笔速度是逐渐加快的。有人不注意,在撇画的起段到中段几乎是同速,而在出锋时,却突然冒出一个细尖,像黄蜂圆满的屁股后刺出一根针—“蜂针”,这在书法中与“蜂腰”一样是犯忌讳的。

作用力在书法中是力的主要来源。书法中的作用力概括有两种:一是向外的冲力,一是向内的潜力。谈到冲力与潜力,就要先讨论书法中的“内撅”和“外拓”这两个术语概念。对于这两个术语,理解不同,争论很多。潜力和冲力,即和这两个术语有关。

唐孙过庭《书谱》说:“或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差桥,外耀锋芒。”孙在此段话中提出“内涵”跟“外耀”两个词。相传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她又把“力”和“筋”、“骨”联系在一起,以“筋骨”使“力”形象化。“筋骨”在人的体内,指的是向内的力。相对而言,孙氏说的“锋芒”就是指向外的力了。孙氏已经明白地用了“内”与“外”,因此,我把“内涵”、“外耀”都归到“力”的表现方面来。

北宋《宣和书谱》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外露筋骨。”他的“内含”和“外露”说法,讲的也是力。宋米莆认为“右军中含,大令外拓”,这个“中含”即孙过庭所说的“内涵”;“外拓”比孙氏的“外曜”更明白地指出是属于力的表现。书法理论传下来的“内擫”和“外拓”,见于元朝袁裒《总论书家》。袁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但一直到现在,这两个术语,还各有各的解释。袁氏是在讲右军和大令的用笔方法时,才提出“内擫”和“外拓”的说法。当然“内擫”和“外拓”都是讲的笔法。“擫”和“拓”从字义讲也都是讲力的,字形也都从手旁。

我不能同意“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的说法。我也不同意把“内擫”和“外拓”理解为书法之性情和意境。更不同意内撤的结果是圆笔,外拓的结果是方笔。“内涵”与“外曜”,“内含”与“外露”,“中含”与“外拓”,“内擫’与“外拓”,这些都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只是用词不同,意义却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用笔的方法,通过这种不同的方法表达出力的美。

硬笔书法的时代性

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这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硬笔书法的时代性,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性亦称时代精神,即在一定历史时期,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主导风格。这种主导风格代表了当时的创作倾向和审美倾向。古往今来的书法家,都是在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中从事书法活动的,他们的书法活动必然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其书法作品也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钢笔是从外国输入的,传到中国不过百来年的历史。这百年的风风雨雨.硬笔书法也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天。当我们回眸过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对推动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书法家们也反作用于时代,影响一代书风.书法与时代,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一、依附期

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夭折,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被迫四处流浪,躲避风险,如碑学大师康有为就逃到日本,利用其书法优势,竭力宣传救国良策,试图东山再起,有的则云集到相对比较安定繁华的上海、浙江一带鬻书为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法发展。随着八国联军的人侵,资本主义列强渗透我国,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逐步动摇,外国势力趁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瓜分中国的野心,伴随着坚船利炮,一种由鹅毛或鹅毛管转化而成的蘸水笔传入我国,因为它使用便当,在一些场合中,人们便用来替代毛笔书写记事,但从书法角度看,它要与几千年历史的毛笔书法争一席之地,无疑会引起那些遗老遗少和守旧派人物的反对,它的销售和使用最初仅见于天津、上海、广州大城市及沿海口岸,满足了人们一时对异域书写工具的新奇感,而并未真正立足。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国势力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得以不断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潮流的影响教化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日渐活跃,引触了“五四”新文化的爆发,千余年的科举制度随之土崩瓦解,大大解脱了“馆阁”书风的束缚,新文艺社团和流派蜂起,一些书法家组织了各种书法艺术社团,进行学术研究.如上海成立了书画研究会。书法艺术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这使得硬笔书法艺术崭露头角,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家郁达夫、巴金、胡适、丁玲等大都提供并使用过钢笔书写手稿,鲁迅也曾在南京和日本的学校积极倡导使用钢笔写字,并身体力行,常用钢笔记事著书。但由于他们“无心成书家”,加之又对传统书写工具的依恋和钟爱,后来仍一直用毛笔,只是在久病卧床或动作不便时,才偶尔使用钢笔写字,这些钢笔字无论从笔法、字法、章法上看都完全脱胎于毛笔书法,所以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末尽管出现了硬笔书法,仍多依附于毛笔书法,书家都是毛笔书法家,他们基本上不能较好地驾驭钢笔,充分发挥钢笔线条的艺术表现力。甚至有些入还不承认钢笔写出来的是书法,他们把钢笔或其它硬质书写工具,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实用书写工具。这一时期的硬笔书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毛笔书法痕迹重;二、自然率真;三、粗糙少变化;四、基本上是手札。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1896-1931)的硬笔手迹,信手拈来随意挥洒,线条拙朴遒健,但因是自然流露,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点画、字形缺乏变化。又如鲁迅先生,他的书法上通篆隶、直攀魏晋,不仅重北碑,且不废南帖,更倾心于名碑名帖之外的民间碑刻,但他30年代在病中写给何清(董源)先生的钢笔短札,仍嫌笔势缺少照应,特别是第二行、第三行开头,点画过于零碎,除“或有”等四处字出现连带外,其余之呼应欠佳。至于其他大多数的书法家,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深入,有的凭手中的硬笔进行正义战争的宣传,积极支持革命,但字迹大多潦潦草草,不成体统。这一时期的硬笔书法,只能是毛笔书法的附庸。

二、萌芽期

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政冶报告和郭沫若的《关于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报告,着重强调了团结文艺工作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恰好这时硬笔已由蘸水笔改进为自来水笔,发生了质的变化,钢笔主要是美国派克公司生产的“派克笔”,圆珠笔主要是美国雷诺公司生产的“原子笔”,大量畅销我国,西洋硬笔与中国汉字从此结合,硬笔书法就由少数文人雅士的逸笔余兴而转变成广大群众的业余爱好,逐步演绎出中国群众性硬笔书法活动的壮阔场面,这时的硬笔书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与毛笔书法逐渐分离,开始萌芽;二、逐渐普及、实用性较强;三、开始注重技巧;四、出现了一些论著。民国时的陈公哲先生率先用钢笔创作书法艺术作品,特别是1935年出版的《一笔行书千字文》,为硬笔书法的萌芽奠定了基础,邓散木于四十年代编写的《钢笔字写法》,对钢笔书写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艺术性尝试,但技法上采用毛笔的“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藏锋技法。不仅不能满足快捷、便利的实用需要,而且强求摹仿毛笔技法.在艺术上大大削弱了硬笔书法的艺术个性,因此,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倒是早在四十年代初就积极倡导硬笔书法的黄若舟先生,于五十年代出版了关于硬笔书法的专著《书通》,从理论上对硬笔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他的《汉字书写法》在实践上通过对中国汉字结构的梳理,结合传统毛笔书法特点,找出其中一些有规律性的搭配书写原则,采用横写,加上左右字之间适当的呼应牵连,使学书者可以通过短时间练习,迅速提高书写速度、掌握字形结构,达到美观、易识的教学目的,可谓是硬笔书法真正的萌芽。但不可否认,由于黄先生没能很好地驾驭硬笔,线条柔媚,缺乏力感,字形大小、长短因受法度控制,显得拘谨不够自然洒脱,这种极端技巧性的书写方法,会使书法爱好者路越走越窄,甚至走进死胡同,因为行草书不单是“快写”,还要注意整体作品的韵律,表现现代人丰富的心理感受。应该说黄著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硬笔书法专论。值得注意的是,黄先生的字到了晚年明显“醇”、“雅”得多,越看越有魅力,非一般书家所能及。

三、发展期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浩劫般的“大革命”宣告结束,文艺界重新活跃起来。硬笔书法经过一些人的刻苦探索,逐步复苏,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追求不同,硬笔书法发展成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类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随着高考的恢复,为了适应千千万万人的“应试”需要,迫切需要一本能迅速掌握书写技巧的基础型的硬笔字帖。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无疑敲开了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的大门,庞著以实用为根本,美观、通俗为支点,创造出秀美、工稳、整齐的字体,既符合经过“文革”磨炼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实用的目的,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成为民众易为接受的通俗书风。作品中“露锋”起、收笔法,为硬笔书法技法的普及、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由于庞先生对毛笔书法艺术深入不够,其书也缺乏足够的艺术内涵,过多的瘦硬、规整与平正,流露出“匠气”。除比较适合于初学者外,其它如单调的笔画,整齐的排列.一般大小的字形等,很难把书者的情感有机地融人作品中、通过线条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类以人为中心,既重视传统技法,更探求意境的高远。沈鸿根先生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他的硬笔书法,于晋唐楷书、二王行草.用功最勤,将晋唐严谨的法度、清新雅臻的韵味融入简洁、明快、细劲、爽利的钢笔字之中,不断探索和锤炼,因而楷书多蕴魏晋法度,雄劲厚重;行草书重气势,线条刚健,劲挺恢宏,特别是作品布白匠心独具,形成了自家风格。因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但他的作品豪放有余而缺少一点含蓄,行草虽似大洋狂澜滔滔不绝,但狂放中显霸气.探索性作品可能由于过于反叛而显浮躁,耐不住推敲。

四、壮大期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观念爆炸,硬笔书法也在爆炸中开了花,呈现出一派大好景象。主要标志是:从事硬笔书法的人数众多,各级协会林立,活动频繁,流派纷呈,报刊杂志、字帖大量涌现,各种笔型层出不穷。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硬笔书坛,正逐渐壮大。有的通过硬笔书法进行交流活动的同时,也想获得一份精神上的享受。他们往往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对结果看得较淡,所以艺术深度不够。另一些人则把名利看得过重,以加入权威性协会或参展、获奖为最终目的,一旦如愿便不思进取。只有少数人凭着虔诚的心,把硬笔书法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经过他们的执着追求,成为真正的硬笔书法家。这样的书家本身即是有较高水平的毛笔书法家,他们通过硬笔工具表现能力、性格及其技法的研究与运用,成功地将毛笔书法的功力和创作方法嫁接到硬笔书法的创作中来,在创作形式、方法及表现上显得内涵丰富,艺术情趣浓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艺术品味较高。如浙江的王正良、王冬龄,北京的田英章,山西的武垒,黑龙江的何昌贵,江西的邱振中,广州的曹宝麟等。这幅王冬龄的行草书,用未经任何加工过的普通钢笔所书,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豪放不羁、大气淋漓、极具动感,作品因字塑形,行气通畅,节奏感强烈,音乐感丰富.似一首优美的曲子。不难看出,王先生在用钢笔创作时,心中感觉到的仍是他的毛笔。仍然是他所熟悉的带有自己强烈个性的线条。还有一批硬笔书法家,他们从毛笔书法中汲取创作技巧,弥补硬笔书法在发展期内艺术表现方面的不足与贫乏,努力摆脱实用,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如浙江谢非墨、许晓俊.新疆的赵彦良等。有“获奖专业户”之称的谢非墨,主张用笔为上,对笔性理解相当深刻。他使用依金笔和美工笔进行创造,能恰当地利用笔的弹性把书写力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而不至于让书写出来的线条单薄而失去丰富的美感,犹如使用毛笔时不用尽毫去书写,随着笔画轻重起伏变化,字迹墨色也存在相应的浓淡、轻重等层次变化。同时又善于把碑刻上的异体字或同字异写法引入,增添了作品的观赏层次。章法上则采用纵有列、横无行的形式,不失潇洒灵动、古雅清新,令人回味无穷。除以上两种类型的硬笔家,再就是对现代艺术各门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探涉的开拓者,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接触交流的思想都是超前的,作品从形式构成深层意识都有了前瞻性,如辽宁的董文,江西的谭振飞等。谭振飞93年在江西《硬笔书法通讯》上发表的一幅题为《雨中楼群》的作品,就是借鉴和吸收了现代先锋艺术如现代绘画、现代建筑、音乐等。作者首先从现代拼贴画中吸取创作灵感,分别在两页纸上写下了邱振中的那富有激情的诗句:“你拍打,疯狂地拍打……风暴!风暴!风暴!风暴!”,然后一正一反拼贴起来,构成一幅作品,作品左右两边有大片的不同层次的空白,笔画都在拼贴线的两旁运动,极具探索精神。

五、展望

对未来的硬笔书法,我们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可以想象: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WTO的加入,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高考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的日益成熟,各种先进仿真术的出现,以及种种思潮的介入,人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将会不断更新,与我们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硬笔书法必将在文化中重新崛起。它将被赋予新的内涵,由表现传统文人式的学识修养转向表现现代人复杂深刻的生活体验。古典式创作与鉴赏能力的漫长培养过程会遭到节奏极快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但纯粹传统风格的硬笔书法作品仍会继续存在。不过,它所具有的是一种古典艺术式样的“文物”性质,而更多的是动用各种书写工具和书法技巧,通过空间和时间的陈述,拓展人们对硬笔书法艺术在时间长度和空间跨度的视野,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为人们提供一类特殊视觉艺术的抽象作品。我们期待的硬笔书法正是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视觉艺术。

第一部分 硬笔书法概述一、 为什么要学习硬笔书法首先,练习要对汉字有个基本概念。我们使用的文字叫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字。怎么样认识汉字呢?简单地说就是由笔画和偏旁部首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文字,这是我们学习硬笔书法必须了解的。其次,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文字,因为它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上学就开始学习汉字。而且在小学阶段,学习读写汉字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要把汉字写得准确、美观,才便于互相交流。有的同学可能认为现在电脑、手机很普级用起来很方便,字写好写不好没啥关系,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电脑和手机是不能全部代替书写和记录的,二、 学习楷书的意义 我们学习写字,要对国国文字和几种书体有所了解。从文字创造定型,执照演变的顺序有甲骨文,金文、篆、行书、草书、隶书、楷书几种。楷书最后形成是在唐代,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与唐代基本没啥变化,而且在广泛地使用,我们学习的课本、阅读的图书、报刊杂志基本上都是楷书。为什么叫楷书呢,有书中楷模的意思,作为交流的一种标准字体。它有什么特点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通常称为方块字。便于书写和识读,实用价值最高,被作为初学入门最理想的一种字体,也为今后学习行书打下基础。三、 学习硬笔楷书主要学什么? 首先,要了解什么样叫硬笔?它是以软笔(毛笔)相对应的,是以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笔头弹性小,比较硬的笔通称硬笔。 同学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天天教大家,也天天写,还用到这里来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到这里来学习非常必要,因为这个培训班是一次集中的、专业的强化训练,是对你写定产生强烈影响的培训。当学习结束的时候,你们会感到这次学习将使你受益终生。 一是要学习正确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规则。前面说到,汉字由笔画和偏旁部首按一定规则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要详细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比如横、竖、撇、捺怎么样写,偏旁部首的名称怎么叫,如何写准确,笔顺的原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字的结构怎么安排才合理美观。概括地说,学习楷书就是学好笔画(偏旁)、笔顺、结构。 二是掌握书写技巧。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光知道怎么写了,不等于会写了,会写了不等于写好了,这里面是有技巧的,不训练是很难掌握的。这些技巧的掌握要靠老师的指导,教给你窍门,同时要靠同学们刻苦的练习,不断纠正不规范的习惯,使你的书写走入正确轨道。 三是要有正确的握笔方法,坐姿和运笔技巧。1、握笔的方法是握笔在笔尖往上3厘米左右的地方,笔尖与纸形成45度夹角,如图。2、坐的姿式,要头正,身直,两肘平曲,两脚自然张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胸离桌边一拳宽。3、运笔技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手掌、腕关节的下沿作为支点,固定在纸上,以此为中心,用腕关节的左右摆动作横向运动,以指关节的上下摆动,做上下方运动。这样才能保证你书写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这一点须细心体会和实践。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认真读帖。对你要写的字帖和范字,要认真地看,把他的形态,结构弄清楚以后记在心里。比如上下左右,长短偏正,搭配呼应等等。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要做到心里有数。2、要循序渐进。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要在短期内把字练好。要知道,写好字不是一日之功,像俗话说的,不能设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一样,是需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明显的提高。不能以为参加了这个培训班,鞋子的问题都解决了。学习班结业了,就写出一手好字来。这里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这个培训班就是教您怎么才能写好字,加深对汉字的了解,掌握书写技巧,就是交给你方法。交给你一把通向硬笔书法大门的钥匙。3、定时定量,持之以恒。老师告诉你怎样写?你也明白了,但你的笔不听使唤,想写好不一定写好。这是什么问题呢?中国有句老话叫,熟能生巧。在大量的训练中才能做到手笔相应。这个量的掌握就是每天都要谢一定量的字。如果字写得少,技巧掌握不牢,一次写太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据实践,每天写2页16开的方格,时间大约30分钟,如果坚持经常,就会有成效了。这里有个道理,多练就是养成了书写习惯。这种习惯是机械运动,不需要思考的。因为人体的肌肉是有记忆的,不是一边写,一边思考,而是下笔一写就准,真正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了。

教育文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 读书心得 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下面是我整理的 教育 类书籍读书笔记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读书笔记相关内容推荐↓↓↓

红岩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关于《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10篇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红星照耀中国寒假读书笔记600字5篇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 教学 方法 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 措施 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 文章 。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2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3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 日记 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 故事 ,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克尔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经典的书籍。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4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 家庭教育 ,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 儿童 ”、“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5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 文化 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 经验 ,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 思维方式 ,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篇相关文章:

★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5篇

★ 教育学书籍读书心得5篇

★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 关于教师读书笔记5篇

★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5篇600字

★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篇

★ 教师教学读书笔记范文5篇

★ 关于小学教师读书笔记5篇

★ 关于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5篇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第一次听课后,梁校长给了我一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和提供的实际案例,确实让我有所感悟。

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亲历和体验。老师讲出来的概念大多会成为学生的短暂记忆或学生做题时硬记的方法,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不断积累、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才会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巩固,在巩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知识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同步发展。

很多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我们一看就懂的知识、方法通过教学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导学生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要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观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像课件中提出的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总结的。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跟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知道出错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环节、内容、重难点等等。

现在,对数学教学还处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数学教学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这个暑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翻开《致青年教师》的目录,一个个亲切熟悉的文章题目浮现在眼前,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智者交谈,让我心灵不断受到感染,让我思想不断得到启发,《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作者用这六个方面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认识到了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因此,我们应该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爱自己的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吴非老师的故事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教师需要用爱来教育学生。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吴老师请学生到办公室通常会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而且表达了他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爱来对待身边的人,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用爱去呵护、教育学生。

让我们带着执着与热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无需华丽的语言,在低调中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无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过程中享受着快乐的缤纷生活。愿我们能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作为一名刚入职半年的新教师,《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机缘巧合选择了这本书,也听过很多人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一直到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本书里面蕴含着作者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他这些经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里面有他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有课堂上的,也有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通过大量事例解决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也帮助了初入岗位的年轻教师,弥补了经验匮乏的新教师对于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师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动脑子想想如何解决这样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困难。

感谢这本书,通过对它的阅读,我相信在下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会游刃有余,成为一名不断成长的教师。与此同时,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将这本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个人的实际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

为什么我的班级成绩这么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究竟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学生?我究竟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这些问题,在我成为教师这两年常常困扰着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时而能将我浮躁的心情抚平,吴老师的谆谆话语,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虽未能完全解惑,却也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

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首先,我应当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态。学生是作为人生存于世上,他们有情感,他们有生活,他们不是制造成绩的机器。

在追逐成绩的道路上,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并不完满,他们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没有朋友玩伴……尤其,我还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我想,偶尔闲暇时,和学生们聊聊生活,将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正如书中所述的那个涉及“离婚”的案例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我想,这是教育的基点。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情感。我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们不成熟。读着这本书,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可笑,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学生们快点长大,让我“省心”一些,却从未发现吴老师笔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他们愿意表达,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有时没心没肺,有时也脆弱胆怯,他们不是大人,但也有尊严。我该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他们是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揠苗助长”从来不可取。我是引导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式。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总有其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是个体不是整体。面对整个班级上课的我,常常会忽略这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来,看每个学生课堂的表情,听他们的讨论与回答,课下询问他们的听课感受,此外,训练自己的语言,让我的每一句话精练且通俗易懂,这应当都是我需要学习做到的。

“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如是说。我想,我应当慢下来,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走进他们,用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慢”中,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放假期间,学校安排阅读和谈论经历,粗略浏览推荐书目,集中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与平时的教育相比,学校感受到了,产生了共鸣。这些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第一,做一个有进取心的老师

大海的浩瀚来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事业心的老师,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历史上第一次,教育为未知的未来服务。师生之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第一次,老师因为经验丰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画面,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它。这个时候老师一桶水(《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不够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新花样和新想法,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心里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习是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师的必由之路: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心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从错误中学习,从合作中学习,从探究中学习。

第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有一个就是包容。《中国教师缺什么》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在有收获之前,是容忍种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拥有浩瀚;天空宽容云,云过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遗憾,才有未来。宽容就是认识到孩子的差异和未完成的状态。教育要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的快乐;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就是科学的对待教育过程。就像陶行知老师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里有牛顿,你冷笑里有爱迪生。”

这样对待工作,这样对待生活。活着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失望。同事相处,朋友见面,难免会有一些误会。但是,如果你能以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假期里安安静静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师,尤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愿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之前没有深刻理解过,最近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只看到名师的荣耀,知道名师那么有名,却很少关注他们是怎么成为名师的。他们很少关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图。现在对名师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点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师如此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这么说是因为爱永远是大师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线,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启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卷的文章《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给出了一个实例。师傅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体。当初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每天用雪擦身体,但他从来没有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过。对于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让同学教育孩子做别人有意识能做的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自我约束和勇气。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的情况下遵循正确的规则。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大量运用教育智慧,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信任,让孩子从心底里教育自己,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学生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学生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辑第一篇《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举了一个例子,大师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刚开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气,但他从不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坦白,说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对于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请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觉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从而战胜自己。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拿出勇气。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遵遁正确的法则去行事。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学生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校园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说:“不能欺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学生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学生们的爱,对学生们心灵的关注,对学生们的尊重。他让学生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学生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学生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学生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学生,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园,校园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学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学生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学生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学生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学生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我觉得,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学生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学生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学生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教学论文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保留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幸福是什么?很难有准确地定义。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自己来衡量的。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十年前,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体验我的老师那种幸福。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努力去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要有表率作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识,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以德修身﹑率先垂范。做一名无愧于“春蚕”、“蜡烛”美喻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美丽的青春和腾飞的事业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