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基层公务员职业压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9:19:19

基层公务员职业压力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状况随之日趋严峻。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其个人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者,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社会中承担着责任主体角色,政府积极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面临的压力,积极改善基层公务员工作存在压力的现状,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基层公务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人员滋生负面情绪。基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复杂繁重,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有包乡、跑屯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认真对待,加班熬夜是常事,这令他们身心俱疲,很多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才三十出头就白了头发。而岗位与岗位的区别,待遇与市级公务员的区别也是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认知偏差。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众多,在市民眼中,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体面的,很多人将公务员列为择偶首选。稳定、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诸多优点让人们掀起了“公务员热”。但是人们只关注公务员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公务员压力的消除对策(一)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片面认知影响,基层公务员会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落差感,因为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心认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基层工作,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基层工作,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承担基层的工作责任,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基层公务员的负面情绪,让基层公务员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烦琐枯燥的基层工作。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_位上发挥最大效用。不要因为低工资产生消极情绪,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晋升。三是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堵不如疏,长时间对工作压力的放任不管,注定会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如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定期看心理医生等等,都是比较有用的释放压力的举措。3.平衡工作与家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处理,尽量保证不把工作带回家完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家人进行关心和问候。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感情的和谐。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把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家人,让家人理解和包容自己,多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家人进行弥补。(二)组织层面1.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培养机制。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快促进基层公务员职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完善,促使选拔任用尽量做到向基层倾斜,畅通大连市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将公开选拔制度透明化、阳光化,对长期扎根于大连市群众基层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增设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开设各项学习补贴扶持,促进大连市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针对性培训,加强工作技巧传授,适当根据基层公务员的需要进行培训。2.健全福利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职责。克服原有“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明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引入目标导向或者绩效导向,构建新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多头领导。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资水平,让工资与政绩挂钩儿,提供发展空间,让其更有干劲儿。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家庭状况,及时给有需要的同志提供帮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互联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组织内部团队的合作能力,做好岗位轮换。注重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全方面发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克服两种主义,构建新型人事关系。基层公务员处于层级制的底层,面对的上级领导较多,其工作任务也会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求领导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组织成员的合作。其次,要加快“简政放权”,增加基层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赋予职位相应的工作权利。加快转变组织内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引导组织内部建设,拓宽沟通渠道,促进上下级之间双向良性沟通。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后,建立组织内部的数据库,克服重复工作。减少会议,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组织任务叠加带来的累赘。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公务人员予以肯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尽吹牛逼,有那么大压力吗,都是上传下,执行的都是村民组长,他们压力大是看到在打老虎拍苍蝇心虚,不知什么时候拍到自己。

所谓基层公务员,是指在县乡(镇)两级机关任职的拥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公职人员。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公务员是群众与上层政府联系的纽带,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但在现实中往往遭遇一些尴尬,如: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较重的工作任务、较低的工作报酬、较严的考核机制、有限的晋升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的压力更加凸显,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人民网2004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在所有职业的被调查者中,高达的公务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是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近日,一张“少年白头公务员”的图片传遍了网络,谁也不敢相信图片中已经满头白发的公务员实际上只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云南基层公务员。这位公务员在2011年至2014年湾碧乡村民搬迁期间,因工作太过劳累导致头发变白。中国青年报的特别节目《曹林说会》有一期节目中还提到,某地区在同一年里有9位基层公务员英年早逝,平均年龄只有40岁,最年轻的只有30岁。上海市首条24小时危机干预心灵热线开通前三个月,拨打量排前三名的竟然分别是白领、无业游民以及基层公务员。这些事例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当下基层公务员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实,基层公务员除面临压力外,资源的短缺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事实上,基层公务员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考量,同时也是高度实际的事项。与较高层次的部门相比,基层部门所配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存在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的状况。基层公务员除解决群众各不相同的问题和困难外,每日还会有固定的常规工作和例行检查,而基层公务员花在这些常规工作上的时间实际上占了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其余的特殊性工作,如贫困户走访,往往在晚上或节假日进行。尤其是自十八大以_,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基层公务员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各级政府已注意到基层公务员心态的变化,并先后出台了减负文件,例如湖北省纪委针对以往年终绩效考评程序繁琐、内容繁杂、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自2017年起取消原有的对市州纪委工作绩效年终考评活动,转为日常工作记录在台账上,年底进行汇总;对全县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全面清理,共撤销12个考核事项,合并8项督查内容为1项;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但由于减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面临因时、因地、因人、因部门不同的困境,故虽然在减负,但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基层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重压下产生的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工作态度消极等状况,一般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下。职业倦怠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随后由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着重在对医护人员的研究上,例如,Thomas,Bantz和McIntosh通过研究发现80%的美国人反映都经历过工作压力,74%的护士表明急性和慢性压力都是导致护士倦怠的重要原因。_2]Hu,Nien-Chih MD等学者通过对1 560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全职员工进行调查,再根据哥本哈根职业倦怠量表(CBI)得分,将受试者分为上,中,下三层次,结果发现:长时间的工作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50岁以下被调查者、女性以及不活跃的员工在长时间工作下职业倦怠的情况更加显著。1993年至今,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多达10 000多篇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两类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从2008年起,开始对公务员职业倦怠有所研究。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聘任制的“提议”让公务员铁饭碗的地位有些动摇,逐渐变动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工作内容、工作氛围等让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情绪日益高涨,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喷涌式增长,仅2013年以后就有130余篇,这些论文以硕士论文为主.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是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强调以薪酬为保健因素、以晋升机会为激励因素的内外结合手段来缓解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例如,胡贵仁表示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激励机制应建立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双轮驱动机制,仅关注外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缪国书、许慧慧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主要涉及的是公务员个体与工作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而工作的挑战性和竞争激励的缺乏等原因是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吕维霞、徐晓明和王超杰通过建立3个评价指标和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九个假设关系,从中得出职业控制困难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职业价值降低容易导致缺乏成就感,而职业激励不足则容易导致人格分裂的结论。尽管双因素理论确实对缓解职业倦怠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上,这种需要的转变是怎样的走向?不同层次之间的需要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些仍然有待研究。同时,现有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更多是基于某一乡镇或区县的小范围调查,未能立足于省级行政区域的大规模调研,这凸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因为基层公务员是经过层层的考核,层层的筛选才获得了成就,,他们在工作之前就已经很有压力了,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在心理上已经是十分已经备受折磨。

当工作以后,就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要与同事处理好关系,会面临很多经验丰富的公务员,要和他们处理好关系是十分的是很需要智慧的。

同时,刚刚工作,面对对工作上的事情很没有头绪,有很多的事情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又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在工作,每天都会很劳累,但是进步却很小。

基层公务员的薪酬是非常少的,但是他们生活的花销却很大。

所以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以及自己的婚姻压力,很多基层公务员只是一味的考取公务员的证件,一直没有感情生活。这些各种事情累积起来,会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动力,失去了反方向

基层公务员压力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状况随之日趋严峻。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其个人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者,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社会中承担着责任主体角色,政府积极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面临的压力,积极改善基层公务员工作存在压力的现状,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基层公务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人员滋生负面情绪。基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复杂繁重,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有包乡、跑屯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认真对待,加班熬夜是常事,这令他们身心俱疲,很多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才三十出头就白了头发。而岗位与岗位的区别,待遇与市级公务员的区别也是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认知偏差。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众多,在市民眼中,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体面的,很多人将公务员列为择偶首选。稳定、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诸多优点让人们掀起了“公务员热”。但是人们只关注公务员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公务员压力的消除对策(一)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片面认知影响,基层公务员会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落差感,因为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心认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基层工作,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基层工作,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承担基层的工作责任,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基层公务员的负面情绪,让基层公务员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烦琐枯燥的基层工作。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_位上发挥最大效用。不要因为低工资产生消极情绪,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晋升。三是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堵不如疏,长时间对工作压力的放任不管,注定会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如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定期看心理医生等等,都是比较有用的释放压力的举措。3.平衡工作与家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处理,尽量保证不把工作带回家完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家人进行关心和问候。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感情的和谐。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把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家人,让家人理解和包容自己,多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家人进行弥补。(二)组织层面1.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培养机制。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快促进基层公务员职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完善,促使选拔任用尽量做到向基层倾斜,畅通大连市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将公开选拔制度透明化、阳光化,对长期扎根于大连市群众基层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增设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开设各项学习补贴扶持,促进大连市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针对性培训,加强工作技巧传授,适当根据基层公务员的需要进行培训。2.健全福利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职责。克服原有“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明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引入目标导向或者绩效导向,构建新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多头领导。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资水平,让工资与政绩挂钩儿,提供发展空间,让其更有干劲儿。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家庭状况,及时给有需要的同志提供帮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互联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组织内部团队的合作能力,做好岗位轮换。注重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全方面发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克服两种主义,构建新型人事关系。基层公务员处于层级制的底层,面对的上级领导较多,其工作任务也会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求领导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组织成员的合作。其次,要加快“简政放权”,增加基层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赋予职位相应的工作权利。加快转变组织内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引导组织内部建设,拓宽沟通渠道,促进上下级之间双向良性沟通。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后,建立组织内部的数据库,克服重复工作。减少会议,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组织任务叠加带来的累赘。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公务人员予以肯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真是让人无语了,公务员,为大众服务,

一、勤于学习,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该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报告及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贯彻袁纯清书记的讲话,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农村干部标准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同时该同志担任xxx村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驻村指导员,以农村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该同志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二、工作求真务实,实绩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该同志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并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村里的各种情况,熟悉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表现如下:1、进行村委换届。由于进行一次性直选法,与往年的选举方式有所不同,为了使村民能够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也为了使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该同志从各方面了解选举政策,为村民们耐心的讲解。经过其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使该村的选举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帮助村民联系红枣的销售。由于红枣是xxx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该同志从网上了解市场,搜集信息,联系客户,拟定相关的农业合同,帮助村民走集中销售之路,使村民的红枣远销全国各地。3、为村民排忧解难。上传民情、下宣政策、能很好的协调该村与乡里的各项工作,为村支书和村主任减轻了工作压力,受到当地领导的好评。4、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作为入村的第一项组织任务,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工作中,该同志认真做好信息员及组织员的工作,为信息的上通下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拟定学习计划,并认真撰写好简报20条,始终努力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线。三、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该同志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能够模范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榜样。该同志能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了全体工作人员。总之,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该同志始终把村中工作放在第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于律己,理论、实践素质较高,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主要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和村民沟通的方式方法还不是很得心应手。

貌似我高考时候得支气管炎,公务员考试时候大腿筋蜷,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主要是心态第一,保持放松的心态,如果着急、紧张的夜里睡不着,那必然影响你。第二,要有信心,以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第三,要有人支持你,最好是亲近的人,每每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安慰,你都会有精神支柱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鼓励自己,只要考完就能完成目标!第五,用我们老师的话说:“谁都能体谅你,就自己不能体谅自己。”时刻不放弃最后,其他人也和你一样,也许还不如你呢…… 我认为把这几点相通之后,心态问题应该没什么了,这些健康问题慢慢会好,因为还年轻!!

关于基层公务员论文范文

诚然,幸福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事实上,每年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场景,表明这一职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您好,中政教育为您解答: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网络的普遍吐槽:"生在福中不知福"、"矫情诉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情何以堪",等等.为何反差会如此强烈?诚然,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最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事实上,每年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火爆场景,表明这一职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下面是我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惠农政策失效的思考

一、惠农政策失效的表现

(一)惠农政策僵化,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惠农政策反映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意志,具有坚定的原则性。但农村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发展变化存在多样性,上级政策不可能涵盖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规定得具体详尽。因此,要灵活变通惠农政策,探索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形式。但目前惠农政策的执行却呈现出上下一般粗,硬性照搬上级政策的现象。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了规避政治风险,照本宣科传达贯彻上级政策,减少甚至从不对变通执行政策,机械主义倾向严重。过分强调原则性,会导致照抄、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一切等待上级政策,不敢试、不敢闯,造成工作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甚至工作无法开展。但在考核压力和利益关系牵动下,基层政府经常会动用行政力量完成目标任务,弄虚作假现象随之产生。

(二)政策之间界限分明,无法形成合力。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并非是单一性质,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根本原因隐藏得很深,受诸多因素限制,不同问题往往一环扣一环,连锁反应强烈。惠农政策执行单位非常广泛,关联到林业、农业、渔业、国土、气象等多个部门,它们往往各司其职。首先,由于条块分割,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 渠道 有限,没有或者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执行部门分散,协调难度大,联合执行政策成本高;其次,各职能部门受自身职能范围限制,在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下,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项目建设类政策,在项目实施之前已经以文件等书面形式规定了政策实施范围、资金使用范围。跨越政策界限一步就意味着违规违纪的危险。因此,相关涉农部门无权,也很少主动将本部门的惠农政策与其他部门整合;最后,出于部门利益和政治、经济成本考虑,部分职能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只顾及自己的工作业绩,对上级负责,而非对农民负责。

然而,由于没有从根源上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相关联的问题仍然侵扰着农村发展,眼前的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会在未来被侵蚀,同类问题甚至会反复出现。如此出力不讨好,好心办不了好事的现象在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一而足,政策的实施只能暂时性、浅层次地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解除难题。惠农政策不仅仅要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面临的当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考虑如何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三)惠农政策公共利益取向偏离。惠农政策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重要公共产品,农民利益是惠农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伦理诉求,为农民增加福利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惠农政策的制定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制定者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和价值取向中制定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价值冲突性决定了政策制定并非会自觉地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在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上级政府为了完成任务,会将压力分解转移给下级政府。对于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而言,自己的直接上级是最重要、往往也是最权威的利益相关者,官员提升与评优、奖励与惩罚的主动权完全集中在上级手中。在缺乏必要的伦理素质与适当的权力约束机制下,惠农政策沦为少数人谋求政治、经济资本的工具。

二、惠农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充满利益博弈。调整与确立社会经济利益结构,促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惠农政策的目的,惠农政策的实施自然有利于国家利益。但整体有益性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地区、部门。惠农政策的执行主要集中于基层政府,它们可能代表着部门、地区乃至小集团的利益。惠农政策的执行主体在面临自利价值取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时,为了尽可能地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甚至本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能会以惠农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政治、经济利益损益值作为执行参数,做出执行偏差行为,造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出现断层。当惠农政策在整体上无益于,或对本地区、本部门包括本人的政治、经济利益益处不大,无法满足其要求时,执行中就会调查研究少,科学决策少,凭 经验 和习惯决策多,或者消极怠工,执行随意性大,对上级政策的细化操作少之又少,或者勉强完成任务,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激励机制不科学。目前惠农政策的执行以党委、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为唯一组织形式,执行过程垄断现象凸出。基层公务员不辞辛劳地执行政策,不能得到现时的物质激励,也不会因为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而受到责任追究,执行有效程度如何也难有明确标准。公务员薪酬制度中级别工资所体现的工作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并不大,激励作用并不显著,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和薪酬奖励脱钩。在一线执行政策的村级干部也无可观的政治、经济可图,引发懒惰执行、敷衍执行、选择执行和附加执行行为产生。

“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在“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左右下,当执行者的目标和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率就会增高。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制约我国惠农政策执行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很多,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 方法 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并且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投资效益评估欠缺、法律监督不够健全、审计监督难以到位、财政监督方式落后、社会监督渠道较少等缺陷,导致对政策执行行为的监督缺位与乏力,不能对执行者的行为与结果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影响惠农政策效益的发挥。

三、防范惠农政策失效的机制

(一)以执行需求为导向建立组织体系,提高农业服务社会化程度。一是强化统一领导作用,实现资源整合。为了有效协调各涉农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减少政策执行的行政层级,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各涉农部门应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统一思想,积极投身到惠农政策整合工作中,以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为载体,以惠农政策整合为工具,通过对整合政策和调控资金,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生产发展布局,实现地区与地区、地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二是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供多元化服务方式。在实行惠农政策时,政府承担着多样化的职能和服务,而承担具体职能的机构未必一定是政府机构,在村一级也不一定是村委会等组织。职能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应多样化。执行机构改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单一性,“各个部门应该根据职能和任务来组织工作,其体制和内部结构必须有利于高效率地执行政策,提供服务”。在某些层级和领域,执行组织模式和机构类型要打破执行垄断,只要是有利于政策有效执行的组织形式都可以采用。

(二)建全激励机制,提高执行机构与执行者的积极性。以农民、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执行者应从农民的角度而非政府的角度来评价实施结果,并由关注实施结果、自身利益转为关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执行机构急需科学设置惠农政策执行中申请检验、审查、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时间,确定工作岗位的执行效率指标。同时,必须逐步健全考评目标和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公务员级别工资的发放相结合,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绩效考核结果为发放标准,以完成工作任务或执行项目的多少、好坏、快慢等决定公务员级别工资的高低,严格以评价结果给予执行者相应待遇。

(三)加强农民需求调查研究,发动农民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提高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民本身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偏好和政策诉求,任何局外人都不可能代替农民表述他们的利益需求。因此,惠农政策的制定最应该聆听农民的心声,把握农民对政策的需求。

参与惠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政策的内容。但目前,农民了解惠农政策的渠道比较单一,村委会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作用未能显现出来,信息自上而下传递不够顺畅,农民的需求与意愿也不能及时反馈给上级政府。现实的紧迫性要求村委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强政策信息传播,县级政府应对村委会宣传惠农政策的实际效果严格考核,将辖区内农民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程度作为考核乡镇、村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人们学习成为有能力的话语参与者要经过一个成长过程,这需要时间和充分实践的机会。”

民初烟酒政策思想(1912-1926年)

一、民初烟酒税改革的背景

民初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实业的政策法令,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民族运动,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西方税制思想为民初烟酒税改革做了思想铺垫。

为维持脆弱的政局,北洋政府基本靠借债度日。曹汝霖曾说:“其时财政困难已达极点,各省应解之款,都为督军扣留;发行国内公债,则旧公债尚未整理,续募为难。”

北洋政府年度借款额超过一亿银元的有七年,占借款总额超过5%的年份正好也是这几年,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借款的倍之多。大量的借债刺激了北洋政府对国内财政的调整,烟酒税逐渐“崭露头角”,上升为国家税,甚至在对外借款中充当抵押品。

二、民初烟酒税改革的经过

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征税情况比较混乱,北洋政府积极筹划整理烟酒税。191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设立了杂税整理处,专门从事包括烟酒税在内的各项杂税整理工作。1915年3月,公布整理烟税、酒税两项章程,章程要求各省将原有的烟酒税捐合并征收,提高税率,并统一用银元计算,但仍旧无法达到全国烟酒税法的统一;同年4月,推行烟酒公卖制度,拟将烟酒税、捐、厘等并入专卖利益中逐步解决。但原有的烟酒税、厘捐等仍然保留,继续按各省原有规定征收,出现重复课征现象。1917年,全国烟酒事务署设置烟酒税费统一征收筹备处,后因政局动荡未曾实行。

政府对烟酒税的重视,烟酒税地位随之提升,烟酒税丰厚的利润,为北洋政府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撑着北洋政府内政外交,北洋政府更以烟酒税作抵押,换取外国侵略者现银的支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利益面前明争暗斗,截留现象一直存在,中央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更是巧立新税,沉重的负担转移到广大群众身上,引发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唇枪舌战,更有实际性的“税收保卫战”。

三、民初烟酒税改革之社会动议

在烟酒税率上,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强调重征烟酒税,1915年4月26日,在给袁世凯的呈文中说:“窃查烟酒为消费品中近于奢侈品,各国皆课重税……注重公卖办法不可……各省烟酒两项并办,以节经费。”梁士诒也提出增加烟酒税率,尤于严禁奢侈之中,可增加收入之效。

在烟酒御侮上,熊希龄于1912年5月向参议院 报告 财政施政意见中认为“烟草专卖,虽有外交上之关系,然亦可逐渐设法,以为抵制之计”。熊希龄注意到烟叶税被外国侵略者把持,但考略到烟叶税的高额利润,还是尽力采取挽救 措施 ,竭力与外国人争利。民族烟草企业代表简照南主张取消外商烟厂享受的特权,给予国产卷烟以一定的优惠税制。他指出:“纸烟一业……虽由时势人情所致,实缘税率不平之一大关系也”,“查外来纸烟于进口时完纳正税一次,以后无论至何通商之埠均不重征,此舶来品之权利也。”简照南主张卷烟统税,以便取得与外商产品对抗的相同竞争权。

四、民初烟酒担保的社会抗争

1916年11月21、22日,美国芝加哥大陆产务银行借款500万美元,借期3年、并批准 借款合同 ,以政府烟酒公卖费税为担保。1919年,北洋政府拟向美国续借美金2500万元,仍以烟酒税全数作为抵押。为支付到期的还款,财政部改向美国太平洋拓业公司借款550万美元,以烟酒税为担保,条件是聘美国人兰庆为烟酒署稽核。

中国烟酒联合会1919年10月31日致电大总统及国务院相关部门云:“烟酒借款,主权丧失,授人以柄,万民嗟怨,迭次争阻。”12月13日再致电云:“烟酒借款一事,迭电呼吁……顷报载此项借款现已成立,仿盐税抵押办法,用外人为稽核,全国震恐,罔知所措。”

1920年1月6日,上海总商会致电大总统、国务院、全国烟酒事务署及参众两院,指出烟酒借款“辱国病民”,授稽核之权于外人,“垄断凭凌,势所必至”,外国烟酒将更加充斥国内市场,故敦促政府“迅予设法取消。”

1921年9月,财政部提出第三次向美国借款,其借款金额3000万美元,限期10年,利息8厘,以烟酒税收入及陕西、福建、河南、安徽4省之货物税为抵押品。此项借款一开始就遭到北京银行公会等反对,继而4省督军、省长均要求取消以4省货物税为抵押品,此续借款方予终止。

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几年期间,中国烟草税赋体制经历过一个动荡与变革的阶段。

结束语:民国初期烟酒税改革,不仅对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今天的烟酒税改革依然有不小的参考价值。后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改革,基本沿袭了民国初期关于烟酒税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挽回烟酒税主权的斗争,也在局部小范围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大势。对于烟酒税的探讨,绝不仅仅是财政问题,也不仅仅止步于思想领域,更在于广阔的现实实践,对烟酒税的摸索,必然随不同的实践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公共政策相关论文

2. 公共政策的相关论文

3.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本

4. 公共政策的名词解释

5.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3篇

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

Literature review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Curr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Solutions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is the government's Influence and appeal,i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trust toward the government .

您好,由于篇幅限制,以下是英文文献地址:其他相关范文:政府信用危机根源剖析内容摘要: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本文从政府信用的理论、体制、能力、利益和行为方面去探寻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以期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所借鉴。关键词:政府信用 危机 根源 理论 体制作为维系社会共享价值、稳定社会期望模式的复杂机制,“信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古老议题。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就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来看,政府信用也面临着危机。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并从根源上解决政府信用危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根源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代理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代理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代理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代理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体制根源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能力根源(一)财政能力有限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四)制度能力的短缺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利益根源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行为根源(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也逐渐完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政府信用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文化传统、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和社会信用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参考文献:1.安贺新.关于我国政府信用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2.唐丽萍.关于开展诚信建设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3.陈淑贞.我国现阶段政府信用的缺失及危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吴开松.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危机[J].当代经济,2006(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等等。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第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论文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职业枯竭,整个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公务员职业倦怠不单是个人或组织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府运行效率和纳税人在享受公共服务质量上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大问题。

公务员小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了自豪感,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每天工作都认真负责,满怀信心。然而四年过去了,公务员这种职业的神秘感早已消失,自己再也不像刚来时那样为了某个任务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他觉得工作内容简单,毫无挑战,这让他觉得工作不能带来成就感。觉得与同事的关系一潭死水,晋升遥遥无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任人摆布。慢慢地,他的工作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想着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了,多一件事都不想管,对工作完全没有了热情,一上班就感到非常疲惫。

如果我们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特别是重复的工作,就容易产生小李这种现象,对工作没有热情,积极性不高,易产生疲倦感。心理学将小李的这种工作状态称为“职业倦怠”。

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状态”。

案例中的小李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情感衰竭: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

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等。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

(1)社会环境因素

职业倦怠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社会变革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是产生倦怠的原因之一。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竞争的加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现代人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00万上班族中,27%的人有较严重的情感衰竭;61%的职场人士感到工作压力较大,下班后精疲力竭。

(2)刺激的缺乏

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释放多巴胺,它能使我们产生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接受各种不问的刺激,这对维持大脑的功能和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相反,每天进行一些简单重复工作的人,外界的信息传人少,人能得到的刺激也有限,大脑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长期如此,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减少,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工作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因为我们会认为“我的这些情绪都是由工作引起的,如果能换一个工作就好了。”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1给工作赋予意义

我的工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很多人,让他们受益;

我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生活得更好;

在工作空闲之余我可以看书、进修;

????

当我们给自己的工作重新赋予意义,便可以投身于工作让自己忙起来,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的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

2寻求支持系统

拥有良好的支持系统,是我们抗击职业倦怠的有效良方。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这些支持系统使我们能快速地修复心灵。良好的支持系统具有缓冲的效果,使我们时刻感觉被关怀,有归属感,相信自己被人所爱、被人尊重,是个有价值的人。安全而紧密的支持系统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而丰富,产生深刻的幸福感。

3增加自我控制感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职业倦怠就自热而然的消失了。

我们不能选择工作的内容,但可以选择工作的方式,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选择工作的职位,但可以选择生活乐趣,在工作之余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我们不能选择工作任务,但可以挖掘工作中的资源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任务;

????

职业倦怠发生在我们身上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事业,不断调整事业风帆的方向,重新朝着目标前进。

时下,职业倦怠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的一个社会性话题。有媒体甚至宣称,职业倦怠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扰着中国社会。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站20012年12月6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约有70%的被调查者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职业倦怠指标中占有一项,处于轻微工作倦怠;有的受访者在两项指标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中度工作倦怠;13%的受访者在三项指标上均出现工作倦怠,处于高度工作倦怠。其中政府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企业职员等患有职业倦怠的现象尤为严重。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心理咨询业目前并不发达,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也较少。最近拿到这本《职业倦怠自治手册》,似乎还算是一本可读的书。

从书中看,作者是花了一定的功夫的。他搜寻了大量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还进行了许多实际的采访。应该说,具体而实际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问题,强调了职业倦怠症状的普遍性和危害,还追根溯源地谈到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作为全书的重点,作者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提出了一套详细地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案,在全书的最后四个章节当中,作者先后列出了克服职业倦怠的7种理念性的方法、5个调整心态的步骤以及8项实战技巧,除此之外,作者还在全书的最后向主管们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下属克服职业倦怠的具体建议。作者还别出心裁地为读者设计了一张“职业倦怠问卷”,在开始阅读之前,读者可以花上几分钟时间,根据问卷进行简单的自测,从而在阅读之前对号入座。

记得国外曾经有职业专家做过统计,说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间至少有一半是用在工作上的,而且即便是从追寻生命效用的角度来说,工作也不应当仅仅被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既然如此,当我们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时候,翻翻“自助手册”这类书,还是必要的。(文/孙亚)

上班族最佳的发财法则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想自己创业做老板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众多上班族。所碰到的问题:时间紧、资金有限、经验缺乏、患得患失,是几乎所有想自主创业的上班族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建议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措施一:对于不想冒任何风险而又想尝一尝创业滋味的上班族来说,不妨先尝试一下兼职。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上班族做兼职是一种常见现象。兼职职位有高有低,需要根据各人的能力、机遇而定。不过,不管任何兼职,都可以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积累一定量的资金,又不占用上班时间,不用放弃目前的工作,正好能够弥补想创业的上班族的短板,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上班族在选择兼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特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兼职是为了缩短自主创业的距离,缩短从打工者到老板的距离,如果陷入到为兼职而兼职,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而忘记了对自己能力的锻炼和资源的积累,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措施二:充分利用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源和建立的人脉关系。这是上班族的一个特点,也

是上班族的一个优势,学会充分利用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源和建立的人脉关系进行创业,可以大大减少创业风险。《科学投资》采访过一位朋友,原来在北京一家大的电脑图像制作公司工作,在工作中与很多小的电脑图像公司、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建立了关系,积累了人脉。时机成熟后,这位朋友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自己成立了一个电脑图像工作室。因为相当于原来工作的延续,无缝衔接,这位朋友几乎没有冒任何风险,便踏上了成功之路。现在这位朋友的工作室生意很红火。但是在这方面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个人生意与单位生意搞混淆,将工作秩序搞颠倒,甚至只要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就归自己,而无利可图或者亏本的生意就归单位,这样做不仅要冒道德上的风险,而且很有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要区分清楚主业、副业,不能因为自己的创业活动影响单位的工作。

措施三:选择合适的合伙人进行创业。有些上班族没有时间自己进行创业,但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或者拥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和业务渠道,这时候就可以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进行创业。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创业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责、权、利一定要分清楚,最好形成书面文字,有双方签字,有见证人,以免到时候空口无凭。更不能等到赚钱了再说。我们看到无数合作创业的伙伴,在公司没有赢利之前,双方都能够和谐相处、和和气气,一旦公司赚了钱,矛盾便开始出现,有时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是大多数合伙企业,开始热热闹闹,中间打打闹闹,最后一败涂地的原因。

所谓基层公务员,是指在县乡(镇)两级机关任职的拥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公职人员。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公务员是群众与上层政府联系的纽带,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但在现实中往往遭遇一些尴尬,如: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较重的工作任务、较低的工作报酬、较严的考核机制、有限的晋升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的压力更加凸显,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人民网2004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在所有职业的被调查者中,高达的公务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是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近日,一张“少年白头公务员”的图片传遍了网络,谁也不敢相信图片中已经满头白发的公务员实际上只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云南基层公务员。这位公务员在2011年至2014年湾碧乡村民搬迁期间,因工作太过劳累导致头发变白。中国青年报的特别节目《曹林说会》有一期节目中还提到,某地区在同一年里有9位基层公务员英年早逝,平均年龄只有40岁,最年轻的只有30岁。上海市首条24小时危机干预心灵热线开通前三个月,拨打量排前三名的竟然分别是白领、无业游民以及基层公务员。这些事例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当下基层公务员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实,基层公务员除面临压力外,资源的短缺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事实上,基层公务员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考量,同时也是高度实际的事项。与较高层次的部门相比,基层部门所配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存在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的状况。基层公务员除解决群众各不相同的问题和困难外,每日还会有固定的常规工作和例行检查,而基层公务员花在这些常规工作上的时间实际上占了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其余的特殊性工作,如贫困户走访,往往在晚上或节假日进行。尤其是自十八大以_,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基层公务员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各级政府已注意到基层公务员心态的变化,并先后出台了减负文件,例如湖北省纪委针对以往年终绩效考评程序繁琐、内容繁杂、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自2017年起取消原有的对市州纪委工作绩效年终考评活动,转为日常工作记录在台账上,年底进行汇总;对全县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全面清理,共撤销12个考核事项,合并8项督查内容为1项;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但由于减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面临因时、因地、因人、因部门不同的困境,故虽然在减负,但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基层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重压下产生的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工作态度消极等状况,一般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下。职业倦怠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随后由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着重在对医护人员的研究上,例如,Thomas,Bantz和McIntosh通过研究发现80%的美国人反映都经历过工作压力,74%的护士表明急性和慢性压力都是导致护士倦怠的重要原因。_2]Hu,Nien-Chih MD等学者通过对1 560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全职员工进行调查,再根据哥本哈根职业倦怠量表(CBI)得分,将受试者分为上,中,下三层次,结果发现:长时间的工作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50岁以下被调查者、女性以及不活跃的员工在长时间工作下职业倦怠的情况更加显著。1993年至今,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多达10 000多篇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两类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从2008年起,开始对公务员职业倦怠有所研究。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聘任制的“提议”让公务员铁饭碗的地位有些动摇,逐渐变动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工作内容、工作氛围等让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情绪日益高涨,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喷涌式增长,仅2013年以后就有130余篇,这些论文以硕士论文为主.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是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强调以薪酬为保健因素、以晋升机会为激励因素的内外结合手段来缓解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例如,胡贵仁表示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激励机制应建立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双轮驱动机制,仅关注外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缪国书、许慧慧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主要涉及的是公务员个体与工作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而工作的挑战性和竞争激励的缺乏等原因是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吕维霞、徐晓明和王超杰通过建立3个评价指标和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九个假设关系,从中得出职业控制困难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职业价值降低容易导致缺乏成就感,而职业激励不足则容易导致人格分裂的结论。尽管双因素理论确实对缓解职业倦怠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上,这种需要的转变是怎样的走向?不同层次之间的需要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些仍然有待研究。同时,现有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更多是基于某一乡镇或区县的小范围调查,未能立足于省级行政区域的大规模调研,这凸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