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1:47:36

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研究论文

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研究摘要:连锁零售业的经营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交易频繁和需求变化大,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能根据消费需求把商品及时配送到各销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从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配送中心在其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三种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针对国内连锁零售业在建立、运作配送中心时将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连锁经营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配送中心0引言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的增幅。连锁零售业销售规模逐步扩大,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企业赢利的能力。1连锁零售业物流特点物流是连锁零售业的核心业务连锁零售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物流活动,即商品的采购、组织和配送;二是商品销售,同样也需要物流配送作坚强的后盾。可见,物流配送体现连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度专业化、网络化的物流配送探析有助于企业实现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体现集中分拣、配送和仓储功能对具有自己的配送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来讲,为了获得一个比较低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满足消费者的随时需要,一般都会要求供应商直接把货物送到配送中心,然后再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由配送中心对货物进行集中分拣和配送,将货物及时、安全地分送到各个零售店。这种配送中心,既有利于形成规模运输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又能作为仓储存货地,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段的特殊需求。利用网络平台降低运输成本连锁零售业的经营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交易频繁和需求变化大,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能根据消费需求把商品及时配送到各销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连锁店铺较多、分布零散时,频繁少量的补货对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降低造成很大的压力。而物流配送中心则利用与各门店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各门店商品的销售信息,做到一次货物运送各门店均能补货,降低了物流成本。2配送中心的含义以及在连锁零售业经营中的作用配送的概念以及功能配送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里,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用,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体,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从配送的概念来看,配送是物流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并具有商流特征的物流活动形式,它不仅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体,涉及物流的所有职能,而且还涉及商品采购、商品销售和商流信息等商流、信息流的活动。所以,配送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除了具有运输、包装、搬运、保管和流通加工等物流要素的功能外,还具有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销售和提高商流效率等功能。配送中心的含义对于“配送中心”称谓,国际上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因此,搞清“配送中心”的含义,对于正确开展配送,正确进行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对于能够正确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物流用语国家标准》把配送中心定义为: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储备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从配送中心的定义来看,配送中心专指为有效保证商品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它从供应者手里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包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在连锁零售业经营中的作用随着我国连锁零售业稳定持续的发展,配送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流配送中心来具体实现。通过配送中心的的配送活动,不仅可以大大简化门店的作业活动,从而降低连锁零售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的增值。配送中心对连锁零售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如下:①降低进货成本。②变分散库存为集中库存,降低库存成本。③进行流通加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④传递商品流通信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3我国连锁零售业现有配送中心模式分析目前国际连锁零售业主要是采用以下三种配送方法:自营模式,第三方经营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自营模式连锁零售业独自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对内部各门店的商品供应配送。自用型配送中心是连锁零售企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门店独特的需求。但是这种小而全的模式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高,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第三方经营模式为了避免自营模式的缺点,出现了由第三方经营的配送中心。它是由供求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按照货主的要求,提供现代、系统和全程物流服务的营业性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规模较大,各种配送功能齐全。优点是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物流配送成本低,而且管理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缺点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物流中心一般会按80/20原则把客户分为主要客户和一般客户,从而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尤其是特殊的、临时的服务,没有健全的行业标准,无法保证配送服务的质量。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配送中心是由连锁企业和批发商、生产商共同投资建设的配送中心。通过对商品销售、在途中和库存的共同管理,降低了配送费用,提高了配送效率。缺点是组织协调难度大,因为各个货主对自己的货物的配送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时间、地点、安全、数量都存在差导,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由于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货主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秘密由于共同配送不易保密,有些货主不愿参加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三种配送中心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一种还要看企业本身的实力和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4我国连锁零售业在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论其规模大小,大部分连锁零售连锁企业还都停留在探索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的层面上,可尽管如此,还是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配送效率低下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有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仓库改建而成,或者只是换了个名字,缺乏与物流运作配套的技术与管理。从目前看,没有一家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能够对分店经营的商品达到100%的配送,平均配送效率只有60%-70%,这一配送效率仅局限于中心城市或某一个地区,如果市场范围扩大,其配送效率会明显降低,即我国的零售业配送能力有限。而国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其配送效率一般都在80%-90%,足见差距所在。连锁零售企业建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配送水平来降低整个系统的物流总成本,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它不是传统的仓库和运输方式所能实现的。不能实现统一配送就意味着没有统一进货,不能统一进货就没有了超市连锁经营的根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技巧如即时制等,许多连锁零售企业还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这样就使得分店的进货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迅速的供应,给分店经营带来不利,连锁经营的优势也就难以发挥了。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但是要改造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成本过高,投资周期较长,因此,我国连锁经营的自动化水平偏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外的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储存空间。而且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分别应用于配送中心的各个方面。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5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中心效率的对策研究配送中心的建设应科学合理,既要具有现代化的水平,又要注重实用性。因此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中,要根据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结合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配送中心的类型、地址、布局、设备和功能要素等,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加大力度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多方面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物流配送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培养:一是选派人员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二是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三是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人才。未来我国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将形成区域性布局的发展趋势。这种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流通领域的物流走向合理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策制造商和各级供货商的销售体制和物流线的调整。参考文献:[1]赵凡禹.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承购奥秘[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4).[2]徐丽群.运输物流管理[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郑光财.连锁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赵凯.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框架分析及体系构建[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

企业和物流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和现象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商务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物流管理机制、构建物流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进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关键词] 物流 管理 企业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 ,而我国则为。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 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已迫在眉睫。一、企业物流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 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物流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该成为物流的主体,因为是企业,再按照市场组织产品生产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物流对成本的作用。但实际上,生产企业本生也会有物流业务存在。按照一般规律,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订货进货)、生产物流(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商品配送)、回收物流(召回回收)等。二、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受到局限,运作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 2. 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功能不全 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网络了,有些虽然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但效果不佳。长期对物流的轻视导致物流专业人才稀少,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样不仅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阻碍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制约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4、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 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 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 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三、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措施1、转变观念,建立“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上,以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或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先进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确立物流理念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提升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所在。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改造现有的物流设备和装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物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3、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首先,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和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最后,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 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 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 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 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 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 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5、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 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 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 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 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 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7、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丁立言,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

1、 [旅游管理]餐饮连锁经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连锁经营是餐饮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餐饮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餐饮连锁经营研究非常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餐饮...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9-03-25 2、 [物流管理]论中国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以中国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为例 摘 要: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还十分薄弱,甚至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课题,是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迫切...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1 KB 日期:2009-02-13 3、 论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建设的战略和策略 中文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能否建立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关系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能否充分发挥。我国连锁经营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现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其发展前景广阔。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6 KB 日期:2008-05-11

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研究论文

企业和物流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和现象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商务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物流管理机制、构建物流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进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关键词] 物流 管理 企业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 ,而我国则为。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 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已迫在眉睫。一、企业物流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 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物流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该成为物流的主体,因为是企业,再按照市场组织产品生产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物流对成本的作用。但实际上,生产企业本生也会有物流业务存在。按照一般规律,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订货进货)、生产物流(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商品配送)、回收物流(召回回收)等。二、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受到局限,运作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 2. 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功能不全 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网络了,有些虽然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但效果不佳。长期对物流的轻视导致物流专业人才稀少,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样不仅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阻碍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制约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4、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 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 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 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三、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措施1、转变观念,建立“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上,以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或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先进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确立物流理念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提升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所在。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改造现有的物流设备和装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物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3、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首先,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和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最后,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 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 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 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 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 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 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5、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 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 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 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 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 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7、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丁立言,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

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研究摘要:连锁零售业的经营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交易频繁和需求变化大,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能根据消费需求把商品及时配送到各销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从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配送中心在其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三种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针对国内连锁零售业在建立、运作配送中心时将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连锁经营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配送中心0引言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的增幅。连锁零售业销售规模逐步扩大,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企业赢利的能力。1连锁零售业物流特点物流是连锁零售业的核心业务连锁零售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物流活动,即商品的采购、组织和配送;二是商品销售,同样也需要物流配送作坚强的后盾。可见,物流配送体现连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度专业化、网络化的物流配送探析有助于企业实现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体现集中分拣、配送和仓储功能对具有自己的配送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来讲,为了获得一个比较低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满足消费者的随时需要,一般都会要求供应商直接把货物送到配送中心,然后再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由配送中心对货物进行集中分拣和配送,将货物及时、安全地分送到各个零售店。这种配送中心,既有利于形成规模运输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又能作为仓储存货地,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段的特殊需求。利用网络平台降低运输成本连锁零售业的经营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交易频繁和需求变化大,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能根据消费需求把商品及时配送到各销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连锁店铺较多、分布零散时,频繁少量的补货对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降低造成很大的压力。而物流配送中心则利用与各门店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各门店商品的销售信息,做到一次货物运送各门店均能补货,降低了物流成本。2配送中心的含义以及在连锁零售业经营中的作用配送的概念以及功能配送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里,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用,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体,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从配送的概念来看,配送是物流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并具有商流特征的物流活动形式,它不仅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体,涉及物流的所有职能,而且还涉及商品采购、商品销售和商流信息等商流、信息流的活动。所以,配送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除了具有运输、包装、搬运、保管和流通加工等物流要素的功能外,还具有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销售和提高商流效率等功能。配送中心的含义对于“配送中心”称谓,国际上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因此,搞清“配送中心”的含义,对于正确开展配送,正确进行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对于能够正确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物流用语国家标准》把配送中心定义为: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储备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从配送中心的定义来看,配送中心专指为有效保证商品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它从供应者手里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包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在连锁零售业经营中的作用随着我国连锁零售业稳定持续的发展,配送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流配送中心来具体实现。通过配送中心的的配送活动,不仅可以大大简化门店的作业活动,从而降低连锁零售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的增值。配送中心对连锁零售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如下:①降低进货成本。②变分散库存为集中库存,降低库存成本。③进行流通加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④传递商品流通信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3我国连锁零售业现有配送中心模式分析目前国际连锁零售业主要是采用以下三种配送方法:自营模式,第三方经营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自营模式连锁零售业独自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对内部各门店的商品供应配送。自用型配送中心是连锁零售企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门店独特的需求。但是这种小而全的模式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高,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第三方经营模式为了避免自营模式的缺点,出现了由第三方经营的配送中心。它是由供求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按照货主的要求,提供现代、系统和全程物流服务的营业性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规模较大,各种配送功能齐全。优点是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物流配送成本低,而且管理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缺点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物流中心一般会按80/20原则把客户分为主要客户和一般客户,从而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尤其是特殊的、临时的服务,没有健全的行业标准,无法保证配送服务的质量。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配送中心是由连锁企业和批发商、生产商共同投资建设的配送中心。通过对商品销售、在途中和库存的共同管理,降低了配送费用,提高了配送效率。缺点是组织协调难度大,因为各个货主对自己的货物的配送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时间、地点、安全、数量都存在差导,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由于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货主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秘密由于共同配送不易保密,有些货主不愿参加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三种配送中心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一种还要看企业本身的实力和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4我国连锁零售业在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论其规模大小,大部分连锁零售连锁企业还都停留在探索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的层面上,可尽管如此,还是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配送效率低下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有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仓库改建而成,或者只是换了个名字,缺乏与物流运作配套的技术与管理。从目前看,没有一家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能够对分店经营的商品达到100%的配送,平均配送效率只有60%-70%,这一配送效率仅局限于中心城市或某一个地区,如果市场范围扩大,其配送效率会明显降低,即我国的零售业配送能力有限。而国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其配送效率一般都在80%-90%,足见差距所在。连锁零售企业建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配送水平来降低整个系统的物流总成本,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它不是传统的仓库和运输方式所能实现的。不能实现统一配送就意味着没有统一进货,不能统一进货就没有了超市连锁经营的根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技巧如即时制等,许多连锁零售企业还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这样就使得分店的进货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迅速的供应,给分店经营带来不利,连锁经营的优势也就难以发挥了。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但是要改造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成本过高,投资周期较长,因此,我国连锁经营的自动化水平偏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外的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储存空间。而且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分别应用于配送中心的各个方面。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5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中心效率的对策研究配送中心的建设应科学合理,既要具有现代化的水平,又要注重实用性。因此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中,要根据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结合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配送中心的类型、地址、布局、设备和功能要素等,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加大力度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多方面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物流配送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培养:一是选派人员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二是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三是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人才。未来我国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将形成区域性布局的发展趋势。这种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流通领域的物流走向合理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策制造商和各级供货商的销售体制和物流线的调整。参考文献:[1]赵凡禹.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承购奥秘[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4).[2]徐丽群.运输物流管理[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郑光财.连锁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赵凯.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框架分析及体系构建[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

1/48【题 名】基于multi-Agent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作 者】李爽【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189-1892/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及其选择【作 者】贾兴洪【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Z).-141-1423/48【题 名】城市连锁起市配送中心的发展及其规划【作 者】李翠芝【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124-1254/48【题 名】连锁商业配送中心规划决策分析【作 者】张毅[1,2] 李金辉[1] 邢占文[2]【刊 名】江苏商论.2007(4).-16-175/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控制新方法【作 者】顾淑红【刊 名】商业时代.2007(10).-17-186/48【题 名】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研究【作 者】杨国军 钟立群【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5S).-48-487/48【题 名】浅议物流配送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的应用【作 者】赵兴艳【刊 名】中国市场.2007(2).-22-228/48【题 名】论新时期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现代物流配送管理【作 者】王颖【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2Z).-161-1629/48【题 名】我国零售连锁业中协作型直通配送研究【作 者】但斌 孙家文【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4-1710/48【题 名】连锁门店选址与配送中心选择联合决策的f-MIGP模型【作 者】关志民 陈兆春【刊 名】控制与决策.2006,21(12).-1397-1401,140611/48【题 名】我国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思路【作 者】刘致良【刊 名】特区经济.2006(10).-226-22712/48【题 名】问题与对策:我国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作 者】李曙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7X).-92-9313/48【题 名】汽修连锁企业配送与相关财务会计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作 者】张岚【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6(10).-38-3914/48【题 名】用SuperMap Object开发基于GIS的连锁店配送信息系统【作 者】尹涛【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7).-3189-319215/48【题 名】中式正餐连锁配送与其他业态业种连锁配送的比较【作 者】付岗 廖洪柳 王常红【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6X).-251-25116/48【题 名】连锁百货业:配送方式亟待改变【作 者】王彦嫣【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44-4517/48【题 名】考虑反向物流的连锁经营配送路径的优化设计【作 者】江玮璠 何建民【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609-61218/48【题 名】基于网格计算的商业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处理【作 者】伍汝祺【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32-3519/48【题 名】Voronoi分割模式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严洁云 石松 肖桂荣【刊 名】计算机应用.2006,26(5).-1202-120420/48【题 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分析【作 者】陈刚【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143-14521/48【题 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作 者】王杨【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12S).-156-15722/48【题 名】基于电子商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体系框架探讨【作 者】彭鸿广【刊 名】商业研究.2005(20).-203-20623/48【题 名】基于GIS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服务【作 者】王远飞[1] 朱海燕[1] 叶雷[2]【刊 名】测绘科学.2005,30(5).-62-6424/48【题 名】2005年中国邮政在农村建7万处农资连锁配送点【作 者】无【刊 名】农药.2005,44(6).-253-25325/48【题 名】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作 者】向宏志【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2).-161-16326/48【题 名】7—11连锁便利店物流配送体系研究【作 者】许利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2).-84-8527/48【题 名】讯宝科技部署WLAN企业移动解决方案——苏果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实现高效物流管理【作 者】无【刊 名】计算机与网络.2005(1).-50-5028/48【题 名】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张玉刚【刊 名】商业研究.2004(5).-168-17029/48【题 名】连锁超市配送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与实现【作 者】欧广宇 曹渠江【刊 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26(3).-271-27430/48【题 名】试析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欧阳泉【刊 名】价格月刊.2004(5).-35-3631/48【题 名】配送中心建设及服务创新——我国连锁企业经营战略【作 者】雷雯霏 王明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12).-42-4332/48【题 名】突破瓶颈全面推进——双汇集团实施商业连锁配送系统体验【作 者】郭红【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8).-10-1133/48【题 名】连锁书店配送系统的合理规划问题【作 者】吴赟【刊 名】出版发行研究.2003(4).-36-3834/48【题 名】论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构建【作 者】陆淳鸿【刊 名】商业研究.2003(5).-153-15435/48【题 名】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关键问题的探讨【作 者】霍红[1] 霍岩[2]【刊 名】商业研究.2003(4).-56-5836/48【题 名】华夏陶瓷博览城南国连锁配送中心成立【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12-1237/48【题 名】我国连锁商业配送中心的沿革与发展【作 者】王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3).-19-2138/48【题 名】连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刘培松【刊 名】经济管理.2003(11).-76-7839/48【题 名】建好配送中心拓展连锁经营【作 者】邱坚【刊 名】江苏商论.2003(2).-14-1540/48【题 名】国内外连锁业配送中心的比较分析【作 者】徐杰 汝宜红【刊 名】交通企业管理.2002(9).-28-2941/48【题 名】论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作 者】梁红岩【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2(4).-50-5242/48【题 名】突破连锁配送瓶颈【作 者】王焰【刊 名】商业时代.2002(07A).-5-643/48【题 名】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韩晓莉【刊 名】商业研究.2002(6).-141-14344/48【题 名】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确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是今年重中之重【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6).-8-945/48【题 名】连锁经营的商品配送模式分析【作 者】王文莲【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2(3).-18-2046/48【题 名】超级专业店的连锁经营与配送中心的配置决策【作 者】龚树忠[1] 张闯[2]【刊 名】财经问题研究.2002(4).-69-7147/48【题 名】管好物流配送发展连锁经营【作 者】李志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1(7).-21-2248/48【题 名】配送是图书连锁经营的基础—关于上海图书配送跨越发展的启示【作 者】蔡国诚【刊 名】出版广角.2001(12).-53-54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的作用和地位日显重要。然而,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中,物流业的发展显得相对落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物流配送“瓶颈”。本文分析了当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而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对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做一些探讨。【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物流配送结合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其基本流程下的任何一笔完整交易,都会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其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者都可以完全通过信息网络的技术和手段得以顺利完成,而唯独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实物的传递,不能通过信息网络完成。因此,整个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度,物流配送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日益突出。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开始真正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目前,我国物流配送服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已将大力发展物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但中国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同样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认识不到位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对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出现物流配送系统发展相对落后,没能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忽略了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优势的发挥。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集成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当前物流企业上网率普遍较低,且仅限于介绍企业状况、业务范围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实现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范围有限,企业之间的物流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利用系统集成软件技术优化物流配置的企业非常少,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其主要表现是:小、少、散、弱。“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数量、经营规模小;“少”是指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物流增值少;“散”是指物流企业网络分割,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是指竞争力弱,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另外,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不清晰,物流市场竞争机制、进入和退出机制缺失,行业中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等,限制了物流企业配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同时,专业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上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主要是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认识不清,企业面对压力所应具备的特征要素不够,当前信息平台对配送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同时企业对如何整合和优化物流配送资源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提升物流配送能力的思考企业如何逐步提高物流配送水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正确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内涵,将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动力 #p#分页标题#e#明确电子商务环境对现代物流配送提出的新要求,理解环境压力所在。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正在快速渗透物流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虚拟化要求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要有新的提高,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高、费用省、距离短、时间少。其二,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现代物流打破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更要重视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其三,电子商务环境还要求物流企业改变单一竞争状态,突出物流企业间相互联合,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新局面。强化物流配送中与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企业动力源。与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物流配送新观念是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能力的动力之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首先应树立以最终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即高效的物流服务将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从而使顾客的满意度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应坚持以效率领先为主的现代竞争观念,把物流配送效率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来建设,使物流配送体系对市场反应的敏捷性成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第三,要贯彻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互利合作观念,使协同竞争、合作“双赢”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的普遍共识和最优选择。把握与电子商务环境相融合的物流配送新特征,提高配送行动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应针对挑战和新要求积极响应,具备不同于传统物流配送的新特征,着实提高配送行动力。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物流信息储存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中。物流配送智能化。提高物流作业过程中运筹和决策的智能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线的选择、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等,可以借助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加以解决。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已不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和其他各种服务,以及一些特殊增值服务。如:在原有基础上把配送外延扩展到上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下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物流配送柔性化。柔性化物流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层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信息化平台软、硬“两手抓”,为配送提供强劲支撑力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建设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首先要应该加强物流硬技术的建设和改造,奠定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物质基础。物流硬技术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道路建设、仓库建筑、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在物流软技术上,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逐渐采用EDI系统;二是计算机在进货、配货和选址等方面辅助决策应逐渐成为主角;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相结合,如与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同时,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中,要充分利用Internet、POS、电子商务安全等技术。在构筑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方面,逐步普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CD-ROM电子地图等。合理选择配送模式,有效整合配送能力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从物流配送供方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四种配送模式。物流配送模式既对物流配送资源提出了要求,又能够有效地整合物流配送资源,使资源发挥相对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因此,企业应根据环境、自身实力和配送资源分布状况的差异来匹配和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整合配送能力。 #p#分页标题#e#有选择地使用自主配送模式。自主配送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它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然而自主配送模式投资规模较大,在企业配送量较少时,配送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企业有时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但这种模式并非完全过时,在当今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如企业对物流控制、处理能力强时,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模式。突出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以第三方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供方提供满足需方的物流服务,并依靠信息的集成产生增值,从而获取利益。第三方物流配送克服了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简化企业交易程序,使企业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核心业务上,有利于培育企业核心能力。选择第三方物流,首先要把高信用度作为保证履行合同的前提要求;其次是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第三是强调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为商品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弥补与自营物流企业相比的技术缺陷。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模式。为提高物流效率,在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许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配送的模式就是共同配送。这是一种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实现整体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物流配送服务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它突出“四化”,即配送共同化、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共同配送模式是发挥集群优势、整合分散资源的有效途径。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小、少、散、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大胆尝试基于虚拟物流企业的物流联盟配送模式。基于虚拟企业的物流联盟配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外界物流资源为依托进行物流代理业务的企业,它通过Internet从供应商那里获得配送业务信息后,再通过Internet寻找最佳配送代理,并与之签定协议,建立物流配送动态联盟,然后把配送业务委托给代理方,后者根据协议负责完成配送业务。在这种模式下,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流动,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该物流配送模式吸收了其他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扩大了物流配送体系边界,灵活了物流企业的组织资源,提高了物流配送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的配送服务。由于物流配送动态联盟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所以只有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分配。3结束语总之,企业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首先充分理解日渐复杂的经营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这是提高配送能力的前提;其次,物流企业具备了配送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系列化和柔性化新特征,能增强物流配送的行动力,是提高配送能力的重点所在;第三,通过建设好信息化平台为配送提供的强劲支撑力,成为了配送能力发挥的保障;最后,对配送模式的战略性选择将有效整合配送资源,打破配送边界,整体提高配送能力。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研究论文

企业和物流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和现象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商务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物流管理机制、构建物流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进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关键词] 物流 管理 企业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 ,而我国则为。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 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已迫在眉睫。一、企业物流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 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物流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该成为物流的主体,因为是企业,再按照市场组织产品生产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物流对成本的作用。但实际上,生产企业本生也会有物流业务存在。按照一般规律,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订货进货)、生产物流(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商品配送)、回收物流(召回回收)等。二、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受到局限,运作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 2. 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功能不全 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网络了,有些虽然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但效果不佳。长期对物流的轻视导致物流专业人才稀少,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样不仅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阻碍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制约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4、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 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 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 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三、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措施1、转变观念,建立“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上,以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或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先进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确立物流理念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提升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所在。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改造现有的物流设备和装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物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3、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首先,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和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最后,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 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 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 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 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 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 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5、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 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 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 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 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 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7、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丁立言,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

引言1第一节物流配送概述1一、配送的概念与特征1二、配送的作用与实施条件3三、配送的类型4第二节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8一、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特征8二、连锁经营的优势10三、物流配送在连锁经营中的功能与作用11第三节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管理12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的特点及内容12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不合理的表现形式14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合理化的措施15本章小结20复习思考题21实训题21第二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22学习目标22引言22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22一、商流、物流一体化的配送模式22二、商流、物流相分离的配送模式23三、共同配送模式24第二节连锁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配送24一、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含义及内容24二、第三方物流配送的作用及发展27三、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的管理系统30第三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33一、配送的一般流程33二、配送的功能要素36第四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38一、连锁企业物流组织结构发展的几个阶段38二、企业物流配送组织的形式及设计原则42本章小结46复习思考题46实训题46第三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战略管理47学习目标47引言47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概述47一、物流配送战略的概念和构成要素47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的特征49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的层次50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的作用51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环境分析53一、分析连锁企业配送环境的目的53二、连锁企业配送的环境分析54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的选择57第三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决策60一、配送中心战略决策60二、配送中心战略决策的方法61第四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实施与控制68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的实施68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战略控制68本章小结71复习思考题71实训题71第四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72学习目标72引言72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72一、配送中心的概念72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用73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类型75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77一、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77二、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的要点78三、配送中心的选址80四、配送中心的内部设计81第三节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83一、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3二、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思路84本章小结86复习思考题87实训题87第五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管理88学习目标88引言88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88一、进货、搬运作业管理88二、储存、盘点、订单作业管理92三、拣货、补货、出货作业管理95四、输配送、退货作业管理97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99一、物流配送人才市场的特征99二、招聘与录用101三、薪酬制度103本章小结105复习思考题106实训题106第六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成本管理107学习目标107引言107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概述107一、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含义107二、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107三、物流成本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109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分类111一、物流成本分类111二、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114三、物流成本分析115四、物流成本分析现状改善的步骤及要点118第三节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119一、物流成本控制的前提119二、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则120三、物流成本控制的模式122四、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124第四节作业成本法127一、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127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28三、作业成本法在连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实施130四、作业成本法存在的不足133第五节量本利分析法135一、量本利分析法135二、责任成本法136三、目标成本法138四、标准成本控制法138本章小结139复习思考题139实训题139第七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管理140学习目标140引言140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概述140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的内容140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的特征142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的功能143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的管理143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146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概念146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形式146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作用147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148五、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要素构成150第三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153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153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54三、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159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160本章小结164复习思考题164实训题164第八章连锁企业电子商务配送165学习目标165引言165第一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165一、电子商务的内涵165二、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167三、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与创新168第二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169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的定义与特征169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存在的瓶颈170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的影响因素173四、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的冲击与影响175第三节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175一、电子商务配送系统175二、电子商务配送系统目标177三、电子商务配送系统的基本模式178四、电子商务配送系统的构成178五、电子商务配送系统的目标、原则、分析内容及步骤179第四节我国电子商务配送的发展趋势180一、中国物流与配送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分析180二、影响和制约中国物流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181三、我国电子商务配送发展前景182本章小结184复习思考题185实训题185第九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设备和技术186学习目标186引言186第一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设施和设备186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输送设备186二、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搬运设备190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储存设备194第二节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技术和应用197一、分拣系统197二、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198三、地理信息系统199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00五、计算机智能化技术201本章小结202复习思考题202实训题203第十章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204学习目标204引言204第一节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概述204一、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分类204二、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意义205三、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205四、物流配送绩效评价要素206第二节配送中心物流绩效评价系统207一、有效绩效评价系统的特征207二、物流效果评价系统的层次208三、物流中心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要求209四、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步骤210第三节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11一、进出货作业评价指标212二、储存保管作业绩效评价指标213三、盘点作业绩效评价指标214四、订单处理作业绩效评价指标214五、拣货作业绩效评价指标215六、配送作业绩效评价指标217七、采购作业绩效评价219八、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综合指标220第四节客户服务绩效评价221一、客户服务的含义221二、客户服务的意义222三、客户服务的识别222四、客户服务的要素223五、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与分析225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问题研究论文

开题很好写的,报告也能搬忙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物流方向经典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流配送论文题目

1、 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2、 民用无人机在物流配送行业中的分析与设计

3、 基于Spark的并行遗传算法在物流配送问题中的应用

4、 “大数据”思维下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5、 互联网+视角下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运作模式分析

6、 O2O模式下电商物流配送策略探析

7、 基于共享经济背景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长株潭农村地区为例

8、 基于无人机物流配送的战时快速卫勤保障体系探讨

9、 RFID技术应用于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系统的经济效应

10、 基于蚁群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的研究

11、 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调度模型及优化

12、 基于电商环境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13、 物流配送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苏宁易购为例

14、 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

15、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主动式仓储调度策略及其性能分析

16、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改革策略分析

17、 浅谈京东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

18、 国内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优化方案研究

19、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20、 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比较研究

21、 基于组合拍卖的B2C电商物流配送研究

22、 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对库存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23、 物联网技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

24、 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25、 基于城市道路拥堵的物流配送车辆停车收费定价研究

26、 鑫威超市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物流配送管理研究

27、 浅析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

28、 借鉴欧美城市物流配送的 经验 做法解决好我国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29、 改进人工人群搜索算法在基于LBS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30、 基于层次化网络优化的烟草物流配送网络的开发与设计

31、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最优物流配送问题的应用

32、 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在物流配送中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33、 一种面向智慧城市的自动物流配送系统初探

34、 农产品电商综合物流配送模式研究——以广西海吉星电商综合配送模式为例

35、 茶产业发展中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36、 TSP模型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37、 O2O模式下物流配送研究综述

38、 基于Fle_sim的山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仿真分析

39、 O2O模式下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网络节点的优化布局

40、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网络协同性研究

41、 共享经济视角下我国乡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

42、 7-11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43、 基于RFID&GPS/GPRS技术下的电商生鲜物流配送

44、 柳州融水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45、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商选择研究

46、 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47、 基于容器标准化的智能物流配送

48、 基于城乡双向互动的物流配送网络创新研究

49、 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

50、 O2O模式连锁企业农产品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最全物流管理论文题目

1、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B2B电子商务对交易成本的影响的分析

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4、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价值创新

5、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变迁

6、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与环境构筑

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敏捷制造研究

8、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9、电子商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

10、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

11、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思考

12、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13、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

14、试论电子商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15、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

16、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分析

17、论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的作用

18、浅谈运输成本控制

19、论智能运输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20、中国公路货物运输发展研究

21、公路危险品运输管理探讨

22、浅谈超载运输的危害及其对策

23、浅谈超限运输的危害及其对策

24、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5、浅谈运输工具的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26、道路运输责任划分的研究与分析

27、浅谈运输线路的选择和优化

28、道路货运装卸搬运合理化的研究与探讨

29、浅谈运输合理化

30、关于__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31、关于__市__集装箱运输公司的调查与研究

32、关于公路集装箱运输经济学初步理论研究

33、基于集装箱的离散型、分布式运输生产与运作初步研究

34、关于公路集装箱运输企业IT战略研究

35、浅议公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及关键系统需求

36、公路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关法规调查与分析

37、公路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

3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39、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战略研究

40、__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41、物流企业核心竟争力研究

42、__物流通道系统规划设计

43、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 方法 研究

44、物流配送路线优化的研究

45、试论区域经济中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

46、试析供应链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47、关于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48、关于建立区域物流规划的的战略思考

49、区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50、__企业物流系统整体规划

51、基于供应链设计和规划的方法应用

52、基于中部崛起的河南物流业发展对策分析

53、“牛鞭效应”产生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54、关于我国内陆地区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55、论货物 运输合同 的法律适用

56、如何构建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57、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违约责任

58、仓单制度研究

59、仓储法律制度研究

60、校园规划设计招投标若干问题的研究

物流管理 毕业 论文题目

1、集成化智能物流管理实验室建设研究

2、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信息网络化及其实施对策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5、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探讨

6、关于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7、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

8、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9、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的影响分析

10、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

1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对接区域经济岗位问题研究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

14、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分析

15、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对策研究

16、成品油物流管理对销售企业实力提升的分析

17、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18、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的研究

19、板式家具生产物流管理研究

20、河南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1、研究海外冶金项目采购与物流管理

22、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2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2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25、企业采购与物流管理关系探讨

2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探讨

2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28、基于SSM框架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29、基于SSH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0、试析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优化对策简析

32、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3、VR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4、新时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培养探索研究

35、汽车零部件物流管理及相关技术分析

36、带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差分方程的一点经验

37、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

38、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39、电子废物拆解企业物流管理探究

40、技能大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4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2、信息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43、基于GIS的武汉市物流管理系统

44、职业院校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竞赛方案开发与设计研究

45、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创新分析

4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47、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48、物联网技术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49、翻转课堂模式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0、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创新创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5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分析

5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5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我见

54、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55、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56、基于B/S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7、小微企业物流管理优化

58、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59、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60、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物流方向经典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2021交通运输方向的论文题目及选题

★ 物流管理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物流管理论文题目

★ 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2021通信学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企业和物流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和现象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商务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物流管理机制、构建物流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进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关键词] 物流 管理 企业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 ,而我国则为。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 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已迫在眉睫。一、企业物流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 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物流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该成为物流的主体,因为是企业,再按照市场组织产品生产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物流对成本的作用。但实际上,生产企业本生也会有物流业务存在。按照一般规律,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订货进货)、生产物流(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商品配送)、回收物流(召回回收)等。二、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受到局限,运作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 2. 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功能不全 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网络了,有些虽然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但效果不佳。长期对物流的轻视导致物流专业人才稀少,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样不仅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阻碍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制约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4、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 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 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 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三、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措施1、转变观念,建立“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上,以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或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先进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确立物流理念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提升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所在。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改造现有的物流设备和装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物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3、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首先,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和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最后,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 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 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 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 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 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 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5、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 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 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 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 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 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7、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丁立言,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

连锁经营配送管理毕业论文

一.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 物流外协第三方,即通常所说的第三方物流(英文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由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买卖,而是为顾客提供以合同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物流已不再作为工商企业直接管理的活动,常从外部物流专业公司中采购物流服务。如早在1992年对全球500家最大制造商物流主管的调查表明,有37%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1997年,主要的英国零售商已控制了94%的工程配送(从配送中心到商店),其中将近47%的配送是外协的。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市场上,3PL的利用率已经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3PL的利用。此外,在国际物流方面也有物流服务外协的趋势。据荷兰国际配送协会(HIDC)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美国、日本、韩国等的欧洲配送中心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据中国仓储协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我国目前的工业企业的物流活动中,全部委托第三方代理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2%,有 %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由此可以看出:物流外协(Outsourcing)已成为各个国家企业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 二、第三方物流的利与弊 当今竞争日趋激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物流外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1、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由于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为此,企业应把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如美国通用汽车的萨顿工厂通过与赖德专业物流公司的合作,取得良好的效益。萨顿集中于汽车制造,而赖德管理萨顿的物流事务。赖德接洽供应商,将零部件运到位于田纳西洲的萨顿工厂,同时将成品汽车运到经销商那里。萨顿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进行订购,并将信息发送给赖德。赖德从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300个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进行所有必要的小批量采购,并使用特殊的决策支持系统软件来有效地规划路线,使运输成本最小化。 2、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当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和设备,而普通的单个制造公司通常一时间难以更新自己的资源或技能;不同的零售商可能有不同的、不断变化的配送和信息技术需求,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制造商一家难以做到的。同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可以满足一家企业的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接洽到零售商。如美国赖德专业物流公司向一家床垫制造商西蒙斯公司(Simmons)提供一种新技术,使得后者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在合作前,西蒙斯公司在每一个制造厂储存了20000到50000个床垫来适时满足客户的时尚需求。合作后,赖德在西蒙斯的制造厂安排一个现场物流经理。当定单到达时,该物流经理使用特殊的软件来设计一个把床垫发送给客户的优化顺序和路线。随后这一物流计划被发送到工厂的楼底,在那里按照确切的数量、款式和顺序制造床垫,并全部及时发送。该项物流合作从根本降低了西蒙斯对库存的需求。 3、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企业自建物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流设备,建设仓库和信息网络等专业物流设备。这些资源对于缺乏资金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而如果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仅减少设施的投资,还解放了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加速了资金周转。 4、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假如你是原材料供应商,而你的原材料需求客户需要迅速的货源补充,你就要有地区仓库。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仓储服务,你就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必因为建造新设施或长期租赁而调拨资金并在经营灵活性上受到限制。如果你是最终产品供应商,利用第三方物流还可以向最终客户提供超过自己提供给他们的更多样的服务品种(如提供本企业一时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暂时缺货、短时的仓储管理等服务),为顾客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使顾客满意度提高。

如下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 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科学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管理科学的新的重要分支。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 物流管理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物流管理科学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在西方国家,引起现代物流管理科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以下几个直接的技术、经济和政策上的原因:(1)由于产品越来越趋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的多样性和小批量化决定了配送的复杂化;(2)制造业和营销业中JIT、快速响应、连续补货等技术的采用,引进了以时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服务,要求人们做到在库存、运输和生产、销售之间进行严格控制与协调,以使存货量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改变传统上依赖于安全库存的物流战略;(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高度依赖对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为物流系统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处理事务、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支持处理功能。条形码技术、EDI、卫星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物流过程的透明度;(4)发达国家在运输领域广泛采取的“放松管制”政策,使运输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物流创新层出不穷。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外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客户服务激增、时间性成为管理的焦点、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迫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发现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因此,企业开始把寻求成本优势和服务差别化优势的目光转向向生产前后延伸的物流领域,并开始在这一领域里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在当今工商企业面临的诸多战略问题中,最具挑战的领域之一就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系统方法意味着,对于出现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要对全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这一思想出发,物流系统并不简单地追求在各个环节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为物流各环节的效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倾向,存在着交替易损的关系。比如过分强调包装材料的节约,就可能因其易于破损造成运输和装卸费用的上升。因此,系统方法强调要进行总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以达到总成本最低,同时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3个层次。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在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客户。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维持最低的库存量。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那时叫做实物配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则叫做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这个初级阶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数量的成品生产出来后,被动地去迎合客户需求,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并在运输的领域内去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合理设置各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准确地说,这个阶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现,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库存管理。物流经理的职位当时也不存在,有的只是运输经理或仓库经理。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运到工厂,流经生产线上每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运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给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企业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行为。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想尽可能地利用其产能,没有留下任何富余,一旦需求增加,则处处成为瓶颈,导致整个流程的中断。又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将一笔必须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这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标》一书风靡全球制造业界,其精髓就是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管理生产。相应地,美国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则在1992年改名为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其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环节通常叫做进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厂内部工序间的流通环节叫做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环节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关键则是系统管理从原材料、在制品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以保证在最低的存货条件下,物料畅通的买进、运入、加工、运出并交付到客户手中。对于有着高效物流管理的企业的股东而言,这意味着以最少的资本做出最大的生意,产生最大的投资回报。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外包零部件生产,把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人工最廉价的国家去生产。以美国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车厂为例,一辆车上的几千个零部件可能产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几百个不同的供应商。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给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维持最低库存量的前提下,保证所有零部件能够按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应给装配厂,并将成品车运送到每一个分销商。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企业的管理范围,它要求与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精确配合,集成跨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商业流程,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只有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能达到同一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作用的最大化。市场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于2000年改名为“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以反映行业的变化与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曾试图扩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来表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最后因多方反对,不得不修订物流管理概念,承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商业模式 的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越来越热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行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等职业 教育 承担起了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缓解社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探索其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了该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逻辑,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 方法 与模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出现得相对较晚,1999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添加到高职专业目录里。专业设置较晚并不代表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连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据统计,我国“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就高达十万多家,营业额达到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店铺增长率平均高达51%。“十二五”期间,中国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繁荣,连锁经营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2011—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报告 》显示,到2010年底百强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15万多个,销售额增长至万亿元。从另一个角度看,连锁企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出现稀缺态势。正因为如此,本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势在必行了。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连锁经营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这种经营理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后来风靡全球,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连锁经营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多个区域里,以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管理方法,统一的服务程序等进行商业运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突出了品牌效应,因此而获得了营销上的优势,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职类专业的特点源于行业本身的特点,换而言之,现代连锁经营模式有什么样的特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此专业就必须依据这种特性展开教学和实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能胜任连锁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连锁企业总部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的商品物流管理。这三大板块又分别在内部组织系统,信息技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统筹规划系统等四大管理框架下完成连锁经营。正因为有了上述连锁经营行业的特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也因此而彰显出来。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培养具备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论,适应连锁零售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能从事门店开发,胜任商品采购、品类管理、物流配送、卖场设计、商品促销等连锁经营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 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本着属于它的规律进行。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地方区域经济为思路,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原则而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群。设置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需要理清一条逻辑线路:所设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在此方向上有哪些岗位群?→每一个岗位群里又有哪些具体的岗位?→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胜任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能力?→每一种专业能力需要哪些课程来支撑?如果我们能回答这条逻辑线路上的每一个问题,那么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就呼之欲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我们本着上面的逻辑线路依次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连锁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在此方向上有四个岗位群,连锁总部管理岗位群,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岗位群,物流管理岗位群,配送管理岗位群。在这四个岗位群里,有初始岗位9个,例如市场调研员、收银员、理货员、质量管理专员,物流专员等等。有可发展岗位8个,例如连锁门店店长、物流配送主管,品类主管等等。还有相关岗位11个,例如行政管理, 市场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等等。每一个岗位都它的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调研岗,其工作任务就是信息收集、问卷调查、问题研究以及组织项目调查活动的各类协调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要完成此项任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调查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呢,就需要课程来支持。要构建这些能力就必须开设《 市场调查 与预测》、《市场营销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与方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框架 根据企业连锁经营就业方向和相关岗位要求,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门店开发与运营能力,经营策划与设计能力,商务洽谈与沟通能力,商品物流与管理能力。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有三种能力是连锁经营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们是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门店运用与管理能力。在学科领域里,专业核心能力往往是此专业区别于彼专业的差别与特点,也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依据。要具备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商品学基础》、《物流基础》、《品类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门店运营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消费者心理学》、《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会计基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来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绝非几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授就能让学生达到的,换而言之,核心能力除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以外还要有 其它 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夯实基底,才能真正打造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打造需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知识目标层面,要懂得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物流基础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要理解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购买决策的过程。懂得商品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商品采购过程。掌握理货员、收银员、店长等岗位的职责。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有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有问卷调查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商品采购和物流配送的能力,有理货、收银、盘点的能力,有卖场设计能力,有处理顾客投诉及危机公关能力,有人力协调,员工管理能力。在素养目标层面,要具有一定的中国人文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遵守行业规范,能积极工作,乐观向上。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的本身就注定高职教育是重实践教学的。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双证融通的方式进行考核。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然后通过校内实训室进行相关专业能力的模拟实训。所谓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指学院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锻炼,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谓双证融通的考核方式,是指学生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获得毕业证书,通过校内外实训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正式毕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根源是行业的变化以及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提升,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是一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轶宏,阎惠全,王晓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QSQ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2]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2(1). [4]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5]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浅谈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 摘要: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连锁经营管理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成素质较高的1+N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第一,对于青年教师,明确“高职教育不是学科本位而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对新分配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取得相关企业工作 经验 后方可执教的原则。 第二,通过选拔方式确定骨干教师,并轮流选派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考察学习、参与完成课题及企业应用性服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加专业应用性项目研究,使其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第三,坚持发展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是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也是学院未来新专业的增长点。 二、“产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自2008年以来,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先后与多家连锁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共建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多个“订单班”。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及运行,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结合商业零售业季节周期性特点,正式构建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管理机制已非常全面,但在管理效率上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第一,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订单”培养倾向于“技术型”而非“经营管理型”。因此,合作企业也有责任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定位,共同制定注重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企业学校共同提升“订单班”学生管理效率。在“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应配置指导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并采用“半脱产”方式,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状,在院系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十分顺利。由于“订单班”所必需的稳定性,“订单”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相对于普通毕业班的辅导工作多出近1倍的工作量。为班主任配置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可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风险,促进“订单”培养的发展完善。 第三,坚持促成学生轮岗学习实践。“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学生轮岗学习实践对维持实习稳定及与企业进行长久合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学生轮岗学习不宜协调。对企业而言,学生往往安置在多个门店,比较分散,全体轮岗学习操作难度很大,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现实。对学院而言,学生的工作表现也要防止学生“走马观花,混实习”。不过,给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学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通过与企业多次研讨,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了《轮岗学习办法》并在今后的合作中积极兑现轮岗承诺。尽管如此,在诸多客观因素面前,轮岗实习的推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参考文献 1、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王晓兰;中国成人教育2008-08-30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岑丽阳;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08-20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三:《浅谈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策略》 摘要:当前中国零售业已呈强劲的扩张趋势,在国外超市巨头纷纷登陆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差异化策略、细分化策略、信息化策略来综合提高我国连锁超市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连锁超市经营管理差异化策略细分化策略信息化策略 近代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中国以来,与超级市场的业态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目前我国连锁超市主要表现出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业态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极不适应。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增强连锁超市市场竞争力。 一、差异化策略 连锁超市通过差异化策略,来塑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企业形象。具有鲜明个性的差异化可以通过三点:一是通过 企业 文化 、企业服务等形成企业品牌优势。1.服务个性化:例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连锁超市通过免费停车,免费市内电话,免费修裤边,免费擦鞋等一系列促销服务来全面提高顾客满意度。2.经销产品的差异化:即在新产品采购与开发上满足顾客的差异需求。3.定牌产品的差异化:例如相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样式、价位,可选择较低价的,让顾客觉得这个超市的产品就是便宜从而增加顾客回头率。二是及早抢占有利的地形,店址优势往往具有垄断性,并在长期内难以被突破。较早确定在老百姓心中核心商圈地位。三是寻求业态形式上的差异,采取多种业态经营的方式,如网上订货与送货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细分化策略 由于超市具有百货店规模大、品种多和连锁店毛利低、周转快的特点,经营者必须在把握超市经营的具体环境及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细分,对连锁超市进行科学定位,这是成功经营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1.综合化发展同时进行区域定位、品类定位 区域定位是以空间为基础的最传统的定位方式,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确定目标市场即明确商圈的范围及商圈内顾客的类型、消费特征、购买期望等,并据此安排店铺的布局规模定位。选择不同的区域定位,目标市场不同进行营销活动也应采取不同的定位方式。 品类定位可分为迎头定位和避强定位,首位迎头定位通常适合市场挑战者,这是一种与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定位方式。而避强定位是一种避开强劲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分析寻找未被重视或未被控制的市场。 2.专业化发展同步展开连锁超市经营定位战略 (1)消费者定位战略。所谓目标市场定位战略,是指根据超市所在地域即商圈内的顾客的类型及消费需求、购买行为特点,结合超市自身特点,确定超市的服务对象。从超市的基本社会经济功能来看,超市最为基本的目标市场是商圈内的家庭主妇。据调查2012年很多奢饰品及日化品的消费者为男性。随着超市经营品种的增加,经营规模的扩大,超市的服务对象往往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商品定位战略。连锁超市是以经营食品为主的零售店,经营的商品多为日常必需的便利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从经营品种上看,超市的经营品种应当十分齐全,能够满足附近居民80%-90%的日常需求,以满足其一次购齐和挑选的要求。 (3)价格定位战略。价格低廉是超市经营定位战略的一个基本方面。低廉的商品价格不仅对中低收入阶层有吸引力,对高收入阶层同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超市独特的管理方式、销售方式,又为实行低价策略提供了可行性。 (4)服务定位战略。超市服务定位的核心是顾客在自选的原则下,超市的服务定位可以有自身的特色,根据顾客的需要开发和推出若干服务项目,如采取全天候24小时营业、提供商品信息、开展生活咨询等等。 (5)促销定位战略。连锁超市的促销定位战略的基本战略意图是,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促销活动,刺激和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促进商品销售,提高超市的经营业绩。超市可以采取的促销战略主要有:会员制促梢、折扣促销、特价促销、 广告 促销、有奖促梢、卖场促销、服务促销等。 三、信息化策略 1.电子信息化技术为连锁超市提供了信息管理的先进手段 随着连锁超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企业越来越需要电子信息化整体的运营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与网络相结合,可以使连锁超市在经营中生成信息、保证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地采集、传递、实时处理和反馈,极大的提高连锁超市的经营效率。电子信息化技术及超市整体信息化系统对提升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在于:一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大规模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畅;二是可以全面监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三是优化商品经营结构;四是缩短顾客结算时间;五是降低人工成本。 2.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相结合,发挥促销优势 现在连锁超市与网络结合成为大趋势,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人购物的首选,又为连锁超市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利于整合多种促销手段,效果好且成本相对较低。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相结合,与实体超市有所不同的是连锁超市还需要组织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配送中心、网络配送站。超市建立的网络平台主要负责销售,配送中心主要是完成货物的采购、配送任务。网络配送站一边接受配送中心来货一边向消费者配送商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具有配送、宣传、咨询、和收集客户信息的作用。实体连锁超市经常都是区域化的客户、物流相结合,客户 爱好 易于把握、短距离物流降低进货和销售成本,成本下降从而零售价格比较低。目前很多网络平台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购物网,整个消费过程方便,售后服务较好,这将会为实体超市带来很大的竞争力。 在以上策略综合使用的同时,为了增加竞争力,我国连锁超市还应该严格建立区域化和低成本优势,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服务品牌企业。 参考文献: [1] 李丹.我国超市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学位论文,2003年4月 [2] 陈凌.我国未来超市发展之初探[J].中国商贸,2009(5):29-30 [3] 毛鹏举.网上超市的区域化战略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64-67 猜你喜欢: 1. 连锁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 连锁经营管理学习心得 3.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连锁经营管理心得体会 5. 餐饮业经营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