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24-07-02 00:32:47

关于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位女词人之一,著名的,恐怕仅此一位。而她又以婉约词而著名,爱国的词都是她后期生活遭变故才产生的,篇幅很小。她的婉约词清新脱俗,语言新丽,内涵也很丰富,意境优美。这与她童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而她,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从小受家庭中文化氛围的熏陶,而她家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罕有的民主家庭,她与赵明诚的婚姻多半是自己的选择,因此,从小她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人格也相对独立,对生活的看法也很乐观,对自然的感悟与态度就恬淡起来。这就为她的婉约词提供了强大的生活基础。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李清照婉约词中特有风格的挖掘,以及这种风格的成因。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李清照婉约词的内涵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李清照的生活以及经历有所了解,有助于自己日后对李清照词中感情的更广泛的以及更准确的把握。也同时是自身内涵的丰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曲牌名。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集评: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苦。“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瑞脑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侵入不眠人肌肤。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当是味意盎然。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意,悠然自在,超脱化外。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老的苍凉暮景。怎不惹人伤怀悲愁。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而易安词中“有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唐司空图《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李清照诗词风格的两面性 既雄浑大气而又不失委婉缠绵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还有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一下 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对于诗人的影响

李清照人物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为首”。她以敏锐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风韵。随着生活的变迁,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第二阶段反用、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瓢泊异地,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李清照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城也极为重要。二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作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饭茶,“只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易安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于是才有了“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表达无限相思之苦的名篇佳作。“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正是爱情的真实表现。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备受流离之苦,加之明城病殁,更是雪上加霜。从此,李清照孤雁南行,敏感的情怀只有通过笔墨来表达,“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罪”。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着这样的生活,才会有一首首让人心碎,让人心痛的千古佳作。采纳哦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位女词人之一,著名的,恐怕仅此一位。而她又以婉约词而著名,爱国的词都是她后期生活遭变故才产生的,篇幅很小。她的婉约词清新脱俗,语言新丽,内涵也很丰富,意境优美。这与她童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而她,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从小受家庭中文化氛围的熏陶,而她家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罕有的民主家庭,她与赵明诚的婚姻多半是自己的选择,因此,从小她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人格也相对独立,对生活的看法也很乐观,对自然的感悟与态度就恬淡起来。这就为她的婉约词提供了强大的生活基础。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李清照婉约词中特有风格的挖掘,以及这种风格的成因。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李清照婉约词的内涵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李清照的生活以及经历有所了解,有助于自己日后对李清照词中感情的更广泛的以及更准确的把握。也同时是自身内涵的丰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李清照词风变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小组的研究主题是“李清照和她的婉约词”,对主题完成是相当成功的,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文献、史料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及其她的婉约词,也让我们的成果更有文学价值。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与今日当红的一些女性作家相比,虽能窃取李清照一二清辞丽句,但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文学表现的深刻等方面,实难望其项背。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花费的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当课题完成之后,看着研究成果,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掌握了研究方法,仿佛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仿佛又成熟了很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增长了文学和历史知识,掌握了文件检索及其整理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小组的分工是具体而明确的,每个组员负责不同的部分,相互间既独立又相联系。组员间并不仅限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更多的时候是与其他组员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很好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增进了队伍的友谊。

李词的突出特点是语调平实, 意蕴深刻久远,遣词造语, 自出机抒, 创造了 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为词苑增添了活力, 同时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 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公元 1084-1155 年), 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词人。 在她的创作生涯中,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 她词中所塑造的女性, 具有鲜明的个性意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的词作, 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 被当世及后世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作, 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 被人们传诵把玩, 以为绝唱。 这无疑取决于李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关于李清照的宋词论文范文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诗词风格的两面性 既雄浑大气而又不失委婉缠绵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还有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一下 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对于诗人的影响

李清照论文参考文献有

屏居青州是李清照一生与丈夫赵明诚团聚且欢愉的十年,《金石录》就是这期间的作品,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婚后,李清照就因是元佑子弟,而不得在京居住,与丈夫也是聚少离多。而公公赵挺之与父亲李格非虽是同乡,却属于对立的政治阵营,也没有在李父蒙难时施以援手。历史上讲,李清照是无嗣的。也是在封建社会备受非议吧。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浅谈李清照酒词中的情感世界摘要:“酒”一直是我国诗人钟爱的寄托情感之物,在唐诗宋词中“酒”就有了其独特的意象。现在可考的李清照诗词中有22首都有“酒”的描述,而可考的李清照词总共约45首。从数据就可以看出,“酒”在李清照的笔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不然也不会对“酒”有如此多的描述。通过对李清照词中“酒”分类的梳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女词人一生的坎坷,她的情愁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次研究将对李清照现存词进行完整的统计,并以清照一生重要时间节点为分期,对其中酒词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感受李清照的词酒人生。关键词:李清照 酒词 情感 分期Emotional world in Li Qingzhao's wine poemsAbstract"Wine" has always been a favorite emotional sustenance of Chinese poets. In Tang and Song poetry, "wine" has its unique image. There are 22 poems about "wine" in Li Qingzhao's poems, and there are about 45 poems in Li Qingzhao's poems. From the data, we can see that "wine" is a very important image in Li Qingzhao's works, otherwise there would not be so many descriptions of "wine". By sorting 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wine" in Li Qingzhao's Ci, we can see clearly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poetess's life. Her sorrow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This research will carry on the complete statistics to Li Qingzhao's existing Ci, and take the important time node of Qingzhao's life as the stage, carry on the concret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the wine Ci, and feel li Qingzhao's life of Ci and : Li Qingzhao, Wine words, Emotions, Staging一、引言(一)时代背景北宋实行以文化兴国的民族政策,使宋代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北宋,儒学复兴,文化受到重视,学者们得到了提拔,并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开明的政治环境中,当时的文人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他们擅长写词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靖康之变以后,宋高宗建立了南宋,首都迁往南方,当时的文人们也只能被迫南渡。这些随着宋室南渡由北入南的词人,即是“南渡词人”, 由于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国家被打破、家人被流放,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李清照便是当时的“南渡词人”之一。(二)研究综述李清照是宋代最为杰出的女词人,也是“南渡词人”的代表人物。她少有诗名,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著名的“易安体”,独具特色,因此,她自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她的词也成为了历代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综观前人的成果,对李清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对李清照作品、思想及生活的研究。学者们对李清照的作品及思想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最终对李清照的作品及思想作出了较为一致、较为客观的评价,认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更是“崇尚自我人生价值的勇士,是女性解放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倡导平等的文学批评的旗手”。其二,是对“易安体”的独特性及文学史意义进行的研究。李清照词风独特,自成一体,“易安体”一直以来就倍受关注,其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晓畅、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倜傥而有丈夫气的特点,说明了“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们对于李清照词的研究中,咏物写意、情感分类方向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清照词中“酒”的权威性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分类词集。本次研究将对李清照现存词进行完整的统计,并以清照一生重要时间节点为分期,对其中酒词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感受李清照的词酒人生。二、李清照词统计研究(一)研究路径在北宋,词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承认为“正统”文学,所以北宋人的词一般不收入文集。清朝,刊刻词集之风盛起,各家搜采校对,多出很多新的资料,但诸家所刻,仍有不齐全之处,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20世纪以来,前辈学者们对李清照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因此,本课题以20世纪以来在辑录、整理、评注、校注等方面比较权威的七本著作为蓝本,这七本著作分别为:①《全宋词》②《李清照集校注》③《重辑李清照集》④《漱玉集注》⑤《李清照全集评注》⑥《李清照诗词选》⑦《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二)研究结果笔者在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取七本著作中较为一致的作品作为认定的李清照词作,因此,通过上表,笔者认为以下45首词可以确认为李清照的词,分别为:蝶恋花3首(泪湿罗衣脂粉满、暖雨清风初破冻、永夜恹恹欢意少),浣溪沙4首(淡荡春光寒食天、髻子伤春慵更梳、莫许杯深琥珀浓、小院闲窗春色深),摊破浣溪沙2首(病起萧萧两鬓华、揉破黄金万点轻,菩萨蛮2首(风柔日薄春犹早、归鸿声断残云碧),如梦令2首(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怨王孙2首(帝里春晚、湖上风来波浩渺),鹧鸪天2首(暗淡轻黄体性柔、寒日萧萧上锁窗),渔家傲2首(天接云涛连晓雾、雪里已知春信至),此外还有26首词:点绛唇·寂寞深闺、多丽·小楼寒、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行香子·草际鸣蛩、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临江仙·云窗雾阁常扃、满庭芳·小阁藏春、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念奴娇·萧条庭院、清平乐·年年雪里、庆清朝慢·禁幄低张、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声声慢·寻寻觅觅、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忆秦娥·临高阁、永遇乐·落日镕金、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长寿乐·微寒应候、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三、李清照酒词研究(一)李清照词中的“酒”文化当你对李清照所作的全部作品细细品读后,会发现一个十分惊奇的现象.李清照那具奇光异彩的许多词作.以酒入词的作品竟占其全部作品的一半。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仙、酒圣的作品中.均难以企及如此的境界。这几近一半的酒词.具有较为明显的三种风格特征。前期作品的天真、优雅、浪漫,中期的作品缠绵、寂寞、愁怨,后期的作品哀怨、无奈、思国。这三种风格,恰恰反映了作者曲折、失意、落寞的一生。某种意义上说是酒造就了她灵敏善感的气质也是酒延续了她丰富多彩的诗词生命。更可以说是酒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光彩。(二)李清照酒词统计分期笔者对以上确认的45首李清照词做了统计,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词作竟有22首之多,占据半数之多,身为一名女性,其词与酒的关系如此密切,不能不令人惊叹。其中具体酒词划分见下表:序号 词作 创作时期 是否酒词 “酒”意向1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出嫁前 是 尊、醉、绿蚁2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出嫁前 是 残酒3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出嫁前 否4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出嫁前 否5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婚后 否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婚后 是 醉7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婚后 是 醉、琥珀、杯8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婚后 否9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婚后 否10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婚后 否11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婚后 是 病酒12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婚后 否13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婚后 是 酒、盏14 蝶恋花·暖雨清风初破冻 婚后 是 酒15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婚后 否16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婚后 是 酒17 念奴娇·萧条庭院 婚后 是 酒18 怨王孙·帝里春晚 婚后 否19 点绛唇·寂寞深闺 婚后 否20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婚后 否21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婚后 是 金尊22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 否23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 是 酒、醉24 临江仙·云窗雾阁常扃 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 否25 行香子·草际鸣蛩 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 是26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 是 酒、醉27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28 满庭芳·小阁藏春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29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30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酒3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32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酒、醉33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酒34 忆秦娥·临高阁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残酒35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36 长寿乐·微寒应候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37 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尊、醉38 清平乐·年年雪里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醉39 多丽·小楼寒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醉40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酒、醉41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42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43 永遇乐·落日镕金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酒44 声声慢·寻寻觅觅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是 淡酒、盏45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南渡后,赵明诚去世后 否表 1表1中标注为“否”的词作表示词中无有关于“酒”的意向,本次研究不做赘述,对于标注为“是”的22首词作笔者将进行详细研究。由表1不难看出,李清照生平词作确定的不过45首,其中酒词便占据22首,其中有如“淡酒”、“残酒”、“病酒”等显在的描写,也有如“金尊”、“琥珀”、“绿蚁”等使用了借代手法的隐喻描写,但无论是淡饮还是浓醉,无论是显在还是隐喻,也无论是乘兴而作还是饮恨而为,我们都可以从易安词浓郁的酒香中推测出她彼时的遭遇和心境,让千年后的我们,透过词篇,与易安居士感同身受,因她的伤春而感怀,因她的思夫而心生爱怜,因她的思乡怀国而倍加感慨。 图表 1清照的酒词,道尽了她的生活状态,贯穿了她的一生。由图1可知,李清照饮酒作词自少女时代便开始了,婚后经历南渡、丈夫离世,酒一直是李清照词中重要的意向,尤其是明诚去世后,李清照酒词数量统计有10首之多,占据了其一生酒词近半数。易安饮酒,饮着“一怀愁绪”,饮得“满衣清泪”,饮出国破人亡的无限愁思无限恨……四、李清照酒词分期分析李清照的生活,从未离开过酒,无论是开心还是忧伤,易安居士都以举杯饮酒的形象出现。不同的是,从少女到少妇再到南渡寡居,杯中的酒饮的不是同一个味道了。随着词人生活的愈加艰难,酒味也就愈加苦涩,透过词人手中的酒杯,我们可看到南渡前后清照不同的生活状态,或幸福,或感伤,或空虚,或寂寞,或凄凉……(一)婚前清照未出嫁前,此时清照的词颜色明丽、气氛活泼、充满朝气和热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梅花历来是质清高洁的象征,它在百花绝迹时,独自开放在清幽的地方,当时的李清照,正值豆蔻年华,自矜自得,以梅自喻。在这个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良宵,为什么不备金尊、绿蚁,花前共一醉呢?于是,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尊,淡绿的酒和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二)婚后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佳偶天成。婚后清照与明诚夫妇伉俪情深,却时常面临分别,这个阶段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丈夫、盼望丈夫早日归来以及独处时的感时伤怀之作为主。“伤春悲秋”几乎是每个敏感的人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特征,才华横溢又感时伤事的女词人易安居士自然不例外。易安居士伤春、惜春,但不象黛玉,唱一曲《葬花吟》,“手把花锄出绣帘”。她饮酒,而且不是小饮,是“浓睡”都不能“消”的畅饮、痛饮。有词为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首词作于李清照19岁时。年轻的她,刚过了悠然的少女时期,正享受着美满婚姻带给她的甜蜜与幸福。清照爱花,尤爱海棠。偏偏“昨夜雨疏风骤”,词人不免担心花儿的命运。她的担心不是从今晨醒来才有的,“浓睡不消残酒”便是一证。这句词在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醒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醉酒是因为惜花。清照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才在海棠花下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可见,“浓睡不消残酒”只因———惜花———伤春。如果说此时的伤春情怀只是一个少妇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那么,在南渡后,面对“旧时天气旧时衣”,已是“识尽愁滋味”的词人,情怀是否也如旧时呢?(三)南渡后,赵明诚在世时44岁南渡,颠沛流离,飘零他乡,面对山河的破碎,朝廷的偏安一隅,伴随李清照的,是不幸与痛苦,是与丈夫两地分居的孤独。生活支离破碎,清照易感,却没有办法处理那无限的痛楚,只好寄情于酒,寄情于词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釭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好事近》)这里欣赏不到李清照少女、少妇时期的情调了。眼前海棠红艳,可物是人非,如今是青灯孤影,酒阑歌罢,夜夜难眠,酒已饮尽,杯已倾空,可思念亲人的哀愁却仍无以解脱。这里的酒是断肠酒,词是断肠词。同样的帘外海棠花落,同样的杯中酒尽饮,同样的伤春时节,但此时的清照,已经不再是一个衣食无忧、爱情甜美的女子了。“酒阑歌罢玉尊空”,杯中的美酒终有喝光的时候,现在,只剩下空空的酒杯了。可是幽深的怨恨与哀愁却没有丝毫稀释,反而因着“借酒消愁”更愁了。(四)赵明诚去世后丈夫去世以后,清照变得孤苦无依,一方面是要面对国家的政局动荡,一方面是要面临家庭的支离破碎,曾经家境优越的闺中小姐,遭遇如此多的变故,词多以怀念故国、怀念亲人丈夫为主题。清照晚年逐渐将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上来,在她的酒词里也多有体现。另外,晚年清照面临南宋政权的腐朽,也孤高自处,坚贞如一,所以也多有清照表达自己理想与追求的词作。五、结论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富裕悠闲,也经历了国破家亡,其词作中所表达的主题,也随着其个人经历的变化发生着升华——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到家国情怀的表达,她的这种情感变化,不仅对她以后的文人志士们有极大的影响,也跨越千百年,在历代文人中引发了共鸣。李清照的酒词,既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现实主义的宣泄,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六、参考文献[1] 黄利平.词·酒·人生——以李清照的酒词官其难度前后的生 活状态.[J].景德镇高专学报,[2] 李碧芸.李清照词中的花类隐喻研究[M].[硕士论文].温州:温州大学,2013[3] 张建伟.“酒”意“词”情——易安词的“酒”意象及其 成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 古典文学,2011.[5] 刘海燕.李清照与纳兰词常用意象之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17[6]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M].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 文书局,2009.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