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研究楚辞的论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3 10:49:56

研究楚辞的论文有哪些

《楚辞通故》,作者姜亮夫。

按内容分为四辑十部:第一辑为天事、舆地,人事部;第二辑为历史、意识、制度部;第三辑为文物、博物、书篇部,第四辑为词部。举凡楚辞词语以及关涉楚辞研究者,尽列于书中。释词以历史与语言为中心,旁及其他学科,精阐流变,多所发明。书中附有珍贵图片、图表,颇有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先后著有《瀛涯敦煌韵辑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陈本礼楚辞精义留真》《屈原赋校注》《陆平原年谱》《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今绎讲录》《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屈原赋今绎》《敦煌学论文集》等1000多万字的研究著作。

其中《楚辞通故》一书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荣获全国高校首期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一等奖。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湘夫人十《楚辞九歌》组诗之一 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特色 1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 本诗语言单纯

《屈原十事诗》弈之概括离骚大意前部:引路、被屈;不屈、遭怨;申理。后部:叩天、求女;问卜、请神;他投。五律•屈原引路(一)秋来春早去,迟暮美人悲。前圣光明引,先王勇武随。党人终困步,国势日趋危。正路仍遥远,应骑骏马追!五律•屈原被屈(二)继前王勇武,为善政忙奔。正盼芷兰茂,刚称冠带纯。失约于早上,分手在黄昏。美女遭人妒,灵修错退婚!五律•屈原不屈(三)困惑迷途内,徘徊正路前。失蹄唯退后,抚马再争先。花草出泥美,芙荷入世鲜。身伤心未变,香冠顶山巅。五绝•屈原遭怨(四)结党握朝政,行单弃羽山。不听亲姐劝,逐户解说艰。 五律•屈原申理(五)历史当为鉴,民心自有公。汤禹德正立,桀纣理亏终。政善国中兴,君明世大同。任由身首碎,誓不改初衷。五律•屈原叩天(六)驾凤迎风上,携兰献阙前。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宫卫倚门望,哲王恋枕眠。乌云忽聚散,暴雨下涟涟。五律•屈原求女(七)策马登山去,昆仑觅爱娲。高丘无美女,灵殿有琼花。有美深闺躲,无媒白发加。情怀何处诉,浊世怎成家!五律•屈原问卜(八)谁是我心爱,她人在哪方?时时无眷恋,处处有芬芳。粪臭刚弥漫,花香立隐藏。顽石充美玉,明辨盼君王。五律•屈原请神(九)众神如伞降,灿灿耀灵光。法具明君现,臣贤美政藏。风云失际会,花草掉芬芳。哀杜鹃啼血,远游寻四方。七律•屈原他投(十)远去时难留也难,停行美政楚天残。茫茫赤水今朝渡,赫赫西方当晚欢。缓步收鞭皇界望,低头回目旧乡看。车夫悲痛马儿恋,抱屈含冤汨水寒!

楚辞虚词研究论文

《楚辞》的文体为诗歌,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

2、诗歌抒情言志,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语言具有音乐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扩展资料

古代文学体裁分类:

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唐代韩愈的《原毁》、明代黄宗羲的《原君》。

4、辩: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唐代韩愈的《讳辩》、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唐代韩愈的《师说》、《马说》。

6、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南宋苏轼的《教战守策》。

7、序:也作“叙”或称“引”,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8、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9、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清代袁枚的《祭妹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体裁

可以从意象方面写啊。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文体特点?应该是骈散并用吧?楚辞不像近体诗,格律整齐,也不像同时期的《诗经》以骈为主,间或杂言。楚辞以南方特有方言形式存在,更像当代的散文,所以也有人认为楚辞是散文的雏形。多有“兮”字做停顿,校正音节什么的。大量古音,现已失传,仍在探索中,众说纷纭。

7000字楚辞研究论文

首先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实我觉得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鼻祖还影响了一大批文化学者其中就有李白杜甫然而他们又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门派的最高境界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也为以后的两大流派的传承垫定基础还有一定的影响和发展也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辈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其光。——《九章-涉江》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九章-橘颂》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九章-怀沙》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夫》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宋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远游》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作者,东汉校书郎王逸《楚辞章句》以及后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均认定是屈原。《楚辞章句》题解云:“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其后历代学者对此篇作者为屈原均无异议。直到近代,始有人表示怀疑。今文经学家廖平首先发难,其《楚辞讲义》云:“《远游篇》之与《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现代学者,陆侃如早年所著《屈原》、游国恩早年所著《楚辞概论》,都认为《远游》非屈原所作(游氏晚年观点有所改变),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刘永济《屈赋通笺》也持同样的观点。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陈子展《楚辞直解》等则坚决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归纳起来,说《远游》非屈原所作,大致有三点理由:第一是结构、词句与西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有很多相同;第二是其中充满神仙真人思想;第三是词句多袭《离骚》《九章》。但姜亮夫、陈子展都认为《远游》结构语句与《大人赋》多相同之处,只能说明《大人赋》抄袭《远游》;描写神仙真人与屈原所处的楚文化氛围吻合,而神仙真人思想也仅是此篇的外壳而不是主旨所在;一人先后之作,中有因袭,自古而然,不足为奇。今人更有著专文“从文风、修辞、语法、韵律等几方面客观而科学地列出一些事实,以证明《远游》的作者只能是屈原而决非别人”(姜昆武、徐汉树《〈远游〉真伪辨》,载《楚辞研究论文选》)。因此,《远游》为屈原所作,基本已成为定论。

屈原与当时楚国政坛矛盾极深,而对那个嫉贤忌能、迫害忠良的朝廷,他唯一的办法是离去。对一个热爱国家的大臣,离开郢都去周游四方,并不是愉快的。这欲离不离,欲去还留的心态,使他把情绪寄托化为《远游》这首诗。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连绵词相关论文研究

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的有:《楚辞研究史略》(《语文导报》1986年10期),《楚辞版本源流考索》(《浙江学刊》1987年1期),《浙江四十年楚辞研究概述》(《浙江社会科学》1990年4期),以上三篇皆经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论版本和善本》(《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4期),《〈四库全书总目〉版本考辨》(《文史》第35辑)等。附论文不完全列表: [1]崔富章. 十世纪以前的楚辞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74-90. [2]崔富章. 四库提要诸本分析——以《四库全书总目》本为优[J]. 文献,2012,03:3-17. [3]崔富章. 十世纪以前的楚辞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崔富章,周晶晶. 《世本集览》手稿本之文献价值[J]. 文献,2010,04:52-58. [5]崔富章. 《楚辞补注》汲古阁刻本及其衍生诸本——竹治贞夫等四家误判辨析[A]. 中国屈原学会、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楚辞学(第十八辑)——2010年江苏南通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2010:7. [6]崔富章. 读漆雕世彩《梅赋》感言[J]. 职大学报,2010,01:44. [7]崔富章,朱新林. 《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底本辨析[J]. 文献,2009,03:144-150. [8]崔富章,柯亚莉. 天一阁藏明人奏疏四种经眼录[J]. 文献,2009,01:153-157. [9]崔富章,柯亚莉. 《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楚辞类》补正[J]. 文献,2008,03:72-77. [10]崔富章. 21世纪楚辞学的开拓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2008,03:8-11. [11]方铭,张曦,石川三佐男,陈怡良,崔富章.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资料汇编[J]. 职大学报,2008,01:35-37+140. [12]崔富章. 天一阁与《四库全书》——论天一阁进呈本之文献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48-155. [13]崔富章. 《四库全书总目》传播史上的一段公案——从傅以礼的《跋》谈起[J]. 文史知识,2007,12:44-49. [14]崔富章. 《楚辞书录解题》后记[A].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十四辑)——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2007:4. [15]崔富章. 《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楚辞类》补正[A].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十四辑)——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2007:6. [16]崔富章. 《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楚辞类》补正[A]. 东亚细亚比较文化学术会议、中国屈原学会.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东亚细亚比较文化学术会议、中国屈原学会:,2007:4. [17]崔富章,郭丽. 《四库全书总目·韩魏公别录提要》补正[J]. 文献,2007,03:59-62. [18]崔富章. 屈骚精神 互古常新[A].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八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一)[C].中国屈原学会:,2007:10. [19]崔富章. 屈骚精神 互古常新[J]. 中国楚辞学,2007,01:1-10. [20]崔富章. 屈骚精神 互古常新[J]. 中国楚辞学,2007,01:1-10. [21]崔富章. 屈骚精神 亘古常新[J]. 甘肃社会科学,2006,01:46-48. [22]崔富章. 《四库全书总目》武英殿本刊竣年月考实——“浙本翻刻殿本”论批判[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104-109. [23]崔富章. 《楚辞》校勘文献概论[J]. 中国楚辞学,2005,02:99-115. [24]崔富章. 《楚辞》校勘文献概论[J]. 中国楚辞学,2005,02:99-115. [25]崔富章,崔涛. 《春秋繁露》的宋本及明代传本[J]. 文献,2005,03:146-157. [26]崔富章. 文澜阁《四库全书总目》残卷之文献价值[J]. 文献,2005,01:152-159. [27]崔富章. 大阪大学藏楚辞类稿本、稀见本经眼录[J]. 文献,2004,02:232-243. [28]崔富章. 民俗节日里的屈原故事与士人向往的屈原形象[J]. 职大学报,2004,01:40-43+74. [29]崔富章. 陆时雍《楚辞疏》引“晁无咎曰”辨证[J]. 北方论丛,2004,01:1-3. [30]崔富章,石川三佐男. 西村时彦对楚辞学的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31-39. [31]崔富章. 版本释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01-107. [32]崔富章. 楚辞校勘文献概论[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20-25. [33]崔富章. 《楚辞》校勘文献概论[A].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七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中国屈原学会:,2000:17. [34]崔富章. 论嵇康的著述指趣[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44-51. [35]崔富章. 嵇康的生平事迹及《嵇康集》的传播源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9-16. [36]崔富章. 论嵇康对《诗三百》传统的继承与发展[A]. 中国诗经学会.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诗经学会:,1999:10. [37]崔富章. 班固笔下的屈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81-86. [38]崔富章. 屈原《卜居》与嵇康《卜疑》[J]. 云梦学刊,1997,02:6-9. [39]崔富章. 浙江的刻书与藏书[J]. 文史知识,1996,10:65-70. [40]崔富章. 《四库提要·诗类》补正[A]. 河北师范大学.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河北师范大学:,1993:9. [41]萧兵,赵逵夫,戴志钧,刘毓庆,崔富章,汤漳平,曹大中,潘啸龙,江立中,黄中模. 楚辞学:现状与未来十人谈[J]. 云梦学刊,1991,01:1-6. [42]崔富章 ,黄征. 浙江敦煌学研究概述[J]. 浙江社会科学,1991,01:29-32. [43]崔富章. 浙江四十年楚辞研究概况[J]. 浙江社会科学,1990,03:22-25. [44]崔富章. 四库提要补正[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46-54. [45]崔富章. 四库提要补正[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46-54. [46]崔富章. 四库提要补正四则[J]. 文献,1988,04:236-241. [47]崔富章. 论版本和善本[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4:84-92. [48]崔富章. 《楚辞》版本源流考索——兼及《楚辞要籍解题》之讹误[J]. 浙江学刊,1987,01:120-125. [49]崔富章. 四库提要补正——史部地理类(浙江)[J]. 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2:89-97. [50]崔富章. 四库提要补正[J]. 文献,1982,03:187-198. [51]崔富章. 章学诚“方志为外史所领”说发疑[J]. 晋阳学刊,1982,02:20-22. [52]崔富章. “秬秠”辨[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125-127. [53]崔富章. 沈约籍贯考[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1:109-111. [54]崔富章. 从《秦献记》《秦政记》写作年代谈起[J]. 文史哲,1979,03:77+62. [55]崔富章. 关于《秦献记》的主题及其他[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3:127-133.

论歌词与唐宋词体的关系关于歌词的起源问题,词坛上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离不开词与音乐的联系问题。有人以唐代音乐的出奇繁荣为例,说明隋唐时形成的词体乃是歌词的最早起源。我以为这种看法并不科学。音乐发展是词体产生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我们不否认音乐对一种文学样式兴起所起的推动作用,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除了受音乐的影响外,还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及文学自身因素的制约,所以“歌词”并不等同于唐宋词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应歌之词,当指“合乐之词”,即现今的“歌词”,它属于音乐文学范畴。音乐性是它的最突出的特征。而唐宋词体则是一种文学样式,起源时与音乐密切相关,但不单纯为入乐而入乐,它仍然有独立的风格体制。做为一种文学形式,唐宋词体的产生深受传统的歌诗、歌谣的影响,其形式也仍未完全摆脱古诗、古歌辞的旧例,与“歌词”的形式有相类似的地方。但歌词毕竟是用来应和曲调的,其音乐性较文学性来得突出,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词体,对文学性的要求较音乐性来得高些,其题材内容也比歌词来得广泛,同时,唐词的形成能够进一步完备歌词的形式,使现今的歌词在形式有了更多的借鉴方式,使之更趋完善,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所以我以为唐宋词体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式。一、 唐代音乐的繁荣为歌词之法的完备创造了条件,并成为“词”这一新的文学样式产生的直接导火线。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唐代是一个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朝代。其音乐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地步,许多音乐家创制新曲调,谱写新词,竟放新声,歌词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当时的音乐创作大体有三(一)融各民族音乐之长,并加以利用和改造。据传开元年间唐玄宗所作《霓裳衣曲》就是利用外来音乐素材创制出来的一个新曲,当时可以把胡乐改编成大型的歌舞曲或直接换新词咏唱(例如《羌心怨》、《普赞子》、《归国谣》等),少数民族的音乐风行宫庭阡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学士也加入了填词的行列,歌词的创作数量大增。(二)继承传统流传的清商乐,填新词。[诸如《采莲子》(梁)、《伴侣》(北齐)、《安公子》(隋曲)等]。(三)文人学士利用民歌改制新曲,例如新禹锡改制《竹枝词》,刘禹锡、白易居翻新《杨柳枝》等。为应歌起见,许多新翻的曲调已初具长短句格式。音乐的高度发展,经济的繁荣为词体的进一步完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大量创制新曲,填制新词。许多合乐歌诗的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而且应歌填词在当时已形成风气,歌词的创作也有了新突破,为了更好地适应唐代许多新制曲调的旋律需要,势必要对唐以前的合乐歌诗的形式进行一番改造。隋唐时期,从传统的歌词的格式来看,大致有二(1)为古诗、古乐府体(即《诗经》、《汉乐府》、魏南北朝时期继承下来的形式)。(2)为绝句,律诗体(因唐诗与音乐密不可分,故乐师歌伎竟相传唱当时的诗家名土作品,使得许多诗词成为合作歌词)。但这两种应歌之词的格式曲调的要求,因为燕乐的成份相当复杂,乐种众多,(除了雅乐、清乐、宴乐三个乐种成份外,还包融着许多外来音乐的特殊成份)因此其合乐歌辞的种类也相应增多,其形式也相应得到完善,应歌之词的创作除了保留传统的古诗,古乐府的旧制外,初期是对唐绝句和律诗进行改造。长短句形式便在这种改造中得以形成和完善,从而完成了歌诗到歌词的转变,完成了词坛上一个伟大的变革。唐初对格律诗的改造之法大致有三,(一)添虚字。(在规整的五绝或七绝、五律或七律中加入适当的衬词,使之便于咏唱)(二)重复关键字句,破其规整结构。例如王维的《阳光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一种变法,结构4+7+7+3,即“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第二种变法,结构2+4+7,即“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蔡宽夫诗话》中有一句论述:“大抵唐人歌曲,本不随声为长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诗,歌者取其辞与和声相叠成音耳”,可见这种裁诗成长短句的做法在当时已成为填词者常用的 一种方法。(三)句末添字法(依和诗句末三 字声调,新添三字于诗后,从虚声转为实字)例如:顾 的《添声杨柳枝》“秋夜春闺思寂寥”,漏迢迢→(新添三字)(平韵)依承关系(平韵)鸳帏罗幌麝烟消,烛光摇--(新添三字)(平韵)____(平韵)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两仄韵(仄韵)————(仄韵)更间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两平韵(平韵)————(平韵)从上例图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添字与诗句末三字的关系,都是同样的声调,其结构为7+3,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许多种填字法。总之,唐代应歌之词的格式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完善,音乐的繁荣进一步完备了歌诗之法,使长短句大量出现,而长短句的出现又是词体成立的极其重要的标志。胡震亨曰:“至唐人始则摘取诗句谱乐,继则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唐音癸签》卷15)。这里的“入乐之辞”应是指长短句歌词,与诗的规整形式相比,词已完全脱离了诗的某种束缚,从而形成其特殊的句式特征,这大概就是胡震亨所言的“与诗两途”的含义吧。此后,造词应声、裁诗入乐,逐渐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词的形式和内容,使长短句渐趋成熟,最终完成歌诗到歌词的重大转变,使“词”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初步形成,应该说,在这一转化进程中,音乐成了“词”体产生的最直接的导火线。二、唐代词体的确立进一步完备了歌词的形式。原始的诗歌,声调简单,但已有明显的节奏,鲁讯说,“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全诗二字一顿,有鲜明的节奏和韵调,人类最初的哼唱也具有明显的韵律,但这种形式,对歌词而言,却显得太规整。我们试将历代的诗歌发展的重要作品及歌诗发展的整体特征列表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合乐歌诗发展的一些简要脉络:作品或朝代格式和特色《诗经》1、四言一句2、四言中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3、使用虚字,反复咏唱《楚辞》1、破四言,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其句式灵活多变2、创造性地夹杂虚词3、灵活地变换虚词的位置(可以在句中,亦可在句尾)使语言的色彩性加强,音韵更加谐合。屈原之后的众作家作品1、句子较《离骚》加长(初具长短句模式)2、语气助词“兮”的位置变换自如,更长于咏唱。3、大量运用近义词,以散文句式入诗,初具现代歌词特点。4、大量吸取民歌中多用连绵词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内在韵律。汉乐府(西汉)1、多用自由的杂言,句式随内容而变化,长短不齐,自由灵活,例《出东门》东汉乐府1、多用整齐的五言,例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2、乐府诗大量使用民间口语,例“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上出采蘼芜》“心里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等3、汉乐府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杂言中句法自如,整散不拘,这种体式对后世的歌行体影响很大。魏晋南北朝1、五言诗2、工于格律3、北朝民歌除了五言外,尚有四言、七言、杂言等形式4、这时期的应歌之词在语言形式上都有相当的要求,例如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等,大大束缚了应歌之词的 文学性和思想性,而着重突出了歌诗的音乐性。我国最早的歌谣、歌诗大多两字一顿,《诗经》多以四言为主,该结构一般一句两拍,两字一拍,节奏虽很鲜明,却略显单调、平板、缺少变化。《楚辞》虽有所突破,能够适当地加进些虚词,句式以五字、六字句见长,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板的四言结构,但对歌词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汉乐府中的五言民歌谣的产生,进一步完善了歌诗的形式,因为五言歌谣的句子由五言组成,就可形成二、三式节奏,在节拍上形成奇偶相对的格式,富于变化,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感。而且这种搭配形式,便于单音词、双音词甚至三音词的灵活配合使用,便于构成诗句内部的节奏感,但这种形式也为形式美的发展开了先例,到魏晋南北朝时,这种形式上的束缚就表现得分外明显,歌词的创作流于形式,从而过分追求规整的句式结构。这样的句式形式又对唐代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产生阻碍,故破其规整形式到了唐代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这种现状为长短句歌词的产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唐代的合乐声诗大多为近体诗,它的整齐的句式很难合乐,开始时是以加和声、杂虚声、添新字为主,破除律诗绝句的规整格式,词体就在诗体嬗变的基础上确立起来。唐词句式多样,语言错落参差,极尽变化之能事,几乎攘括了唐以前所有歌谣的格式,并大大发展了歌词的形式。例如张志和的《渔父词》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结构7+7+3+3+7(五句)白居易《忆江南》其 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结构3+5+7+7+5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结构2+2+6+6+6,2+2+6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娥月。秦娥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构:上阙:3+7+3+4+4 下阙:7+7+3+4+4可见,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结构,在唐代,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已迅速完备起来,并逐渐趋向成熟,就词的体制而言,它择腔分调,在句式、字声,以及用韵等方面,已有相 当的格局,其形式复杂多样,姿态丰富多彩,是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传千余种词调,二千多种体式)而词体的成熟和完备也进一步促进歌诗形式的完备,使歌词得以充分发展。三、唐宋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但不只是传统的歌词,还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式。应该说唐宋词体是在音乐中发展起来的,与歌词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但不能说唐词即是歌词,它不仅为合乐而诞生,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式,音乐的发展只不过加速了词体的产生进程而已。(一) 唐词产生不排除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音乐的发展不是它产生的唯一条件,而只是重要条件。唐建国后,统治者吸取前代人的灭亡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阶级矛盾缓和的措施,并适当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短时期内、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便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发展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是政治经济的繁荣。唐代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大大增强了作家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使人们从求温饱的状态中解脱 出来,从而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统治阶级的重视。1、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即是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规定促进了诗词的进一步发展,并为词体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创作基础。2、唐太宗本身也喜爱文学。唐玄宗还写过大型的歌舞——《霓裳羽衣曲》,其音乐素养很高,由于最高统治阶级的爱好和重视,使外来音乐与中原音乐、外来音乐与民间俗乐相互融合产生新乐种——燕乐,并使之能得以在宴饮时演奏、咏唱、为合乐歌诗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引起诗人、学士的注目,而最终嬗变成一种新的诗体。●唐人思想比较开放。唐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其思想状况相当自由,这种自由的思想导向直接影响了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为词体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唐代国内外交通发达,与亚洲各国都有密切的交往,诸如印度的佛教文化,高丽的高丽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国内唐统治者又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乐种的产生就有了极其有利的现实基础。●乐工,歌伎数量的增多。由于生活水平 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唐代官僚地主、豪门富商、宫庭显贵日益讲究享乐,于是处处弦管,户户笙歌,歌楼妓馆,随处可见,因而涌现出许多乐工、歌伎、促进了新生燕乐词的迅速传播。●文学自身的发展。唐以前的文学创作方法,对唐影响巨大,文学发展到唐代已日渐成熟,许多传统的创作手法为唐诗、唐词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也为唐词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家素质的提高。唐代诗人、作家,大都是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过去的士族文人相比,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视野开阔,对民生疾苦有较深的了解,因而他们的思想较深广 ,创作形式也日趋完美,而且风格迥异。这些诗人学士加入词作的创作行列后,便大大突破了歌词作为“诗余”的狭小境界,使它从音乐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并逐渐独立于音乐外,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所以,就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而言,其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词体来说,我们不否认音乐的发展是促进词体产生的极其活跃的因素,但音乐的发展并不是词体产生的唯一的因素。(二)唐宋词中的不入乐的成份以及其恢宏的气魄和容量早已摆脱了歌词的狭小范畴,独具形式,曲子已很难抒写其广度和深度。就合乐歌词而言,唐初词作为写“闺音”,多抒“艳情”,就连敦煌曲子词中的某些作品也表现出庸俗、低级趣味和颓废享乐的消极思想,而我国词作的两个最早的流派——花间派和南唐派中所收集的词作亦没有完全走出这种氛围,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所称的那样:“则有绮筳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可见,这些词大都是豪门贵族、公子佳人及依附他们的文人们寄情声色的产物,除了个别篇章外,内容几乎都是写女人,相思之类,脂粉气浓厚,语言绮靡艳丽,格调也不高。南唐派的词也跟花间词一样,也是在“亲朋宴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绮丝竹歌之,所以娱 宾而遣兴也”这样景况下发展起来的。大概为应曲之需,对歌词的文学价值便不大苛求,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歌词在慢声咏唱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使词在初兴时无法与诗歌并驾齐驱,而完全被文人们视为“诗之余”,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词所描述的题材内容较诗来的狭窄,无法与诗歌的广度、深度相媲美,况且入乐歌词多为婉约词(当然并不是一概而论)。到了宋代,词坛积阳春花木,争荣斗妍,形成了新一代词风——豪放词,其恢宏的气象,广泛的题材内容,奔放旷达的风范,扫荡了词坛上靡丽的歌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北宋词家或直抒胸臆,或铺陈夸张,常常突破了格律的限制,从而形成其独有的风格,它的恢宏气魄和容量早已摆脱了歌词的狭小范畴。北宋的范仲淹写过一首《渔家傲》,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弧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词开辟了豪放派的先声,此后的苏东坡便以其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个性和真挚的感情,挥洒巨笔,在词坛上纵横驰骋,突破词做为“艳科”、“诗余”的藩篱,为词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途径,其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见《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进一步突破了词的音乐束缚,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评日:“公所作大声鞺鞑,小声铿锵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弃疾把爱国主义思想带入词作中,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创作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突破了合乐歌诗对音乐的依附作用,它的广度和深度已非合乐歌词所能抒写,此时词体已发育成熟,唐宋词已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纳入我国诗歌发展的行列,并绽放出其特有的光彩。应该说,两宋时人们对于歌诗的入乐情况的重视是不相同的,北宋词家写词,常以入乐定优劣,到南宋时这种状况有改观,实际上已逐渐朝着与音乐相脱离的方向发展,文人学土的创作改变了词的性质,但真正意义上的歌词还是流传在广大的民间,它们并没有随大流蜕变成一种新兴的文学体式。而依旧保持词与乐相结合的老路子,以其多样的姿态出现于词坛。宋代的民间娱乐活动很多,在瓦子勾栏以及各种社会当中,唱词有叫声与嘌唱(单独演唱)、小唱(单独清唱)、歌舞、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前三种形式一般以令曲小词入乐,到南宋时,说书、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形式已相当兴旺,它们将歌词采入,结合叙述部分的散文、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同时,南宋词加速蜕变,逐渐与音乐分离,渐变成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另一部分可歌之词与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相融合,蜕变为现今真正意义上的歌词,这是歌词发展的最终结果。2007年刊于《科技信息》参考书目1、陈沆《诗比兴笺》2、刘勰《文心雕龙》3、王昌龄《诗格》4、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5、龙沐勋《词体之演进》6、王逸《楚辞章句序》7、欧阳炯《花间集叙》8、王灼《碧溪漫志》9、蔡宽夫《蔡宽夫诗话》10、王国维《人间词话》11、胡震亨《唐音癸签》12、《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诗经楼上的几位介绍已经很详细了,我补充一个楚辞《国殇》原诗: 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怼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注释: (1)操;拿着。吴戈;战国时吴国制造的一种特别锋利戈。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娄的短兵器。 (3)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象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舱列):践踏。行:行列。 (6)左骖(ca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i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埋)。通埋。絷(直);绊往。 (8)援玉袍(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袍;鼓褪。 (9)天时:天意。坠:通怼(对),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 诚:果然是,诚然。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独最后这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和战国时期秦楚战争有关,楚怀王时楚国多次和秦国交战,几乎每次都遭到惨重的失败。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诗人把这场战斗的悲惨结局归于命运和神灵,其实,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贵族统治者。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参见百度百科)

诗经与楚辞研究战争诗论文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描写战争的诗歌。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同时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和平和安定的渴望。这些诗歌在思想主题上着重强调和平和稳定的重要性,强调统治者需要尽力避免战争的发生,以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汉代战争诗则以《乐府诗集》中的《长歌行》为代表。这些诗歌大多是用于鼓舞士气和激励士兵,强调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宣扬战争的正义和必要性。这些诗歌的思想主题与《诗经》有所不同,更加着重于战争的必要性和对战争的美化。盛唐边塞诗则强调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现了人们面对战争时的无奈和沉痛。这些诗歌大多是由边塞军人或民间诗人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况。这些诗歌的思想主题与汉代战争诗有所不同,更加关注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和痛苦,强调战争带来的悲剧和灾难。总的来说,《诗经》战争诗、汉代战争诗和盛唐边塞诗在思想主题上有所不同。《诗经》战争诗强调和平和安定的重要性,汉代战争诗宣扬战争的正义和必要性,盛唐边塞诗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不同的思想主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说 明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八、西方文论方面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九、比较文学方面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在周人眼里这种音乐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统、合乎规范。周王室对外征伐的事件多记录在在大雅小雅中。比如《大雅》中的《常武》和《江汉》,《小雅》中的《六月》,《采薇》,《车攻》,《采芑》和《出车》。周厉王起,政治腐败,国事渐微,异族伺机入侵中原。周宣王即位后,以尹吉甫为主帅发动了对N狁的战争。其中《六月》是赞颂尹吉甫率部取得自卫反击胜利,赞扬他的功绩。《出车》是赞美周宣王的大将南仲领兵出战N狁得胜,并使N狁安居在边疆不再叛乱这件史实。《常武》是宣王奋发用武以压倒性趋势平定徐国叛乱。《采芑》描绘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指挥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从而达到对荆蛮威慑效果的非战斗场面。《江汉》记述周王命令召虎讨伐淮夷,这是周王扩大影响范围增强王室影响力的努力。《车攻》描述的是周宣王派兵南征北伐后东行狩猎,会盟诸侯炫耀武力。《采薇》借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唱的歌中反映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戍边辛苦的复杂思想感情。 战争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涵盖了自上而下参与战争的各个社会阶层,按身份和地位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一是以《采薇》为代表的普通戍卒;二是《采芑》、《江汉》、《六月》中的军事将领,如方叔、召虎、尹吉甫;三是《常武》和《车攻》中意气风发的周天子。从这四类人的角度来表达各阶层对战争的看法,这对战争诗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研究意义。《采薇》、《出车》、《六月》、《江汉》、《常武》等五篇诗歌都是写战争取得胜利,凯旋而归,事件虽相同,但是诗人从具体人物的具体境况出发,真实地再现了战争胜利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和反应。《江汉》写召公率师沿汉水、长江而下讨伐淮夷一举获得胜利而受到周王的赏赐的豪壮气势;《常武》写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和尹吉甫共同平定徐国叛乱得胜回朝的事迹,由此颂扬天子的英明和王师的军容军威。诗中描述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逼真地传达了这些王公贵族建功立业的心声。自古以来君权神受,在人民心里周天子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周天子,王师出征取得胜利,其实就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统治阶级的个人的胜利,是他们个人功业的体现。战争的胜利代表了统治阶级又一次有力的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因而他们的喜悦和欢乐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战争诗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怀,不是作抽象的描述,而是结合具体境遇进行,所以,表现看来似乎与内心情怀无关,实际上恰恰正是在写内心情怀。这种通过“心外”反映“心内”的更深一层的写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更加隐微,因而也更加耐人寻味。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八、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九、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指导【2】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现实题材相和构思小说的创作基调和艺术风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或者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

从《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来谈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就《在酒楼上》的描写文字,解说“鲁迅气氛”的创造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鲁迅小说中“黑色家族”的创造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茅盾《子夜》的史诗性和社会剖析特点

论曹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新认识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

论《雷雨》中蘩漪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比较

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探讨《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试论曹禺笔下的妇女形象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笔下的两个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诗化小说和语言的角度,看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及牧歌情调

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探讨老舍、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底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都市题材和湘西题材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视点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及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与艺术格局之异同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与王安忆女性题材的比较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