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研究阿来的外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8:59:51

研究阿来的外文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赞(101)评论转载(202)分享(116)复制地址编辑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按:应《课堂内外 中国好老师》之约,参与“特别关注:新教材走进课堂”专题的研讨。专题以阿来先生首发在《课堂内外 高中刊》上,后被选入统编版初中教材的《一滴水流过丽江》为例探讨新教材进入课堂名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动笔前,我邀请了我校初二(3)班的赵伊纯、季聿等同学一起研讨这篇课文,请他们谈一谈阅读《一滴水流过丽江》的感受。他们没有学过此编,我以为他们的初读感受,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有启发作用的。在他们的文字里,我选择了赵伊纯同学的这一段。因为版面所限,编者只保留我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的文字是赵伊纯同学的。今天特辑于此,感谢赵伊纯同学,也特别希望赵伊纯同学无论行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阅读与写作;也以此编祝贺赵伊纯同学提前升入高中!【原文】 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以阿来《一滴水流过丽江》为例 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使用,迈入语文教育的新时代。一个学期过去了,新教材“老用法”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一线教师仍然按照“老教材”的思路、教法用“新教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充分认识教材系统 统编教材不是简单地替换老教材,而是呈现出新的系统,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认识教材体系,是用好教材的前提。 统编教材整体上采取了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力求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这一整体特点,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认识模糊不清,总以为人文主题是虚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泛的,所以教学总是“跟着感觉走”。如果我们稍微研读一下教材,从“单元主题词”中就可以窥见“双线组元”的整体构思。我们看一下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词: 这一单元主题词,两段话,一是具体阐释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二是明确了本单元应掌握的游记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果我们认识到新教材这样的“双线组元”的整体特征,处理教材的就能有的放矢了。 我们再看具体的单元结构,仍以八下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块组成。阅读部分选用了四篇游记。四篇游记的又分为两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分清课文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处理文本、教学设计的方向。 如果我们再细致地研究一下单篇教材,你会发现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和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两篇同为自读课文,它们的构成要素是不一样的。两篇文章文后都有“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登勃朗峰》课文有旁注,而《一滴水经过丽江》却没有。这样,你会发现《一滴水经过丽江》自读的开放度较《登勃朗峰》更大。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方式,研究单元的组成要件,微观单篇的教材组合,实在是一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二、清晰区分课型功能。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尖锐地指出:阅读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行混淆,模式僵化,扼杀了读书的兴趣是问题之一。统编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倡议,更好地解决当下教学课型混淆的问题。 基于此,统编教材强调精读与略读、教读与自读四种课型的区分。精读就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其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略读,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上,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时候,略读就是自主性的泛读。统编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朱于国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八下第五单元的游记教学,就是要把单元主题词中“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的具体要求在教读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让学生带着游记的一般阅读方法在自读课文《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中让学生尝试和体验。 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模仿《登勃朗峰》的课文“旁注”,让学生学写批注,让学生知道批注有提示式、解说式、任务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比较《一滴水经过丽江》与《壶口瀑布》等游记的异同,把握《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新颖的构思和独特视角,从而引导学生去品味阿来更多的作品。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统编教材体现了“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基于当前中学生糟糕的阅读现状开出的良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实现学生自能自主阅读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框框套套来过多的束缚学生的阅读。例如学生自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达。赵伊纯同学诗意的文字跟着阿来放飞自己的想象,她这样写道: 给予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单一,也是制约学生有效阅读的瓶颈。除了精读、略读,还有跳读、浏览等等多种方法。还有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写作的方法也可以介入到阅读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共生,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可行路径。 当然像处理《一滴水流过丽江》这样的自读课文,在把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地位,也不是说,教师放任不管,把自主变成放羊。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该出手就出手,给予方法,解疑释难。肖培东老师的《一滴水流过丽江》值得我们去玩味与借鉴。

抱歉,偶大学时是学数学的,汉语言毕业论文确实不知道如何写。但我想,道德即文章,用良知去做文章便好。一个进步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主流,如何通过你的手敲击键盘,用文字的力量去唤起向上的精神、引领积极的主流,便是我们习文的责任。唯有民魂最可宝贵,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唤醒民魂。相信自己,静下来,用心写好你的毕业论文!加油!

论文研究阿来的尘埃落定的目的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详细见

尘埃落定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我觉得还是总结了藏族土司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这一些年的变化,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说明了那解放全中国之后,人们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由和民主得到了贯彻。

文/药草园/贝尔格莱德之神 摘要 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阿来作为一个具备汉藏文化背景的双重身份的寻根作家,以真实而虚构的历史题材成为其文本书写的一大特色。在解读阿来《尘埃落定》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阿来独特的文本书写和历史文化视角,去一窥藏族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阿来的艺术文本根植于藏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尘埃落定;历史叙事;寻根;人物视角;人性 前言 阿来虽然在1994年真正动笔的前十年里就已经开始收集素材构思创作,为写藏区生活准备资料,但《尘埃落定》在“新历史小说”热潮之时出版,使得许多人把它看作是一部新历史小说。站在新历史角度上,《尘埃落定》凸显部分真实历史,同时从民间视角表现边缘人物的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去呈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注重根据地域文化背景,从强烈的“真实自我”出发,通过“我”的叙述者形象叙述故事来还原历史,重点描绘边缘历史中日常化的事件,有一定的“野史”意味。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事实能够通过叙事揭示,阿来则怀疑历史书写的真实性,认为文字具有虚构性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追求着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试图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进行拆解和颠覆。[1]一、叙事交融——新历史与传统历史叙事的分割边缘 相对十七年历史小说题材的真实性而言,《尘埃落定》所讲述的土司家族的故事是阿来的虚构的。[2]这也是阿来小说被看作是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对历史的“虚构”,并不以还原历史真相为主要目的,是反传统的历史小说。但仅仅因为《尘埃落定》出版在“新历史小说热潮”点上和自身虚构性上,就判定它是新历史小说,是失之于草率的。[3]这不仅在于他的写作意愿起于1985年历史小说风起云涌之时,也在于对纯粹虚构故事的新历史小说而言,《尘埃落定》是最具真实性的[2]。历史事实确实存在于阿来的记忆、叙述和各种著述当中。其中蕴含着川西藏区神秘的藏族风情、神秘的土司制度和神秘的“傻子”。比如关于食品、服饰、建筑风格的描写,藏族土司的来历、骨头划分的等级制度、宗教分布情况、内部社会分工及其土司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重要而真实的历史因素,阿来说过这些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的,但其内的家族故事则是完全虚构的。 小说主要人物“傻子”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与作者文化因素重合的背景上,两者都是汉藏混血儿,也长期生活在土司社会中。“傻子”作为作者所覆盖的主要视角,在这样重合的背景下,使故事具备了先天真实的文化空间,蕴藉着作者在真实历史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因此阿来以饱含诗意的笔触描绘出马尔康藏区土司制度的繁荣及没落过程,本就镌刻着深沉而真实的历史文化意蕴。 与新历史小说不同的是,《尘埃落定》固然偏离了“正史”,但它仍有十七年历史小说的革命色彩,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穿插着真实的历史事件,给予了小说大框架的真实性。如“白色汉人”、“红色汉人”、“婴粟”与“梅毒”四点正史的边沿投影。李谫博认为“若要说‘正史’是这个故事中一道既淡又远的背景,毋宁说是‘尘埃’中最细小的几粒‘尘埃’。”[2]但笔者无法苟同这种说法,这如同认为“月亮只有玉盘般大小”,本质是错误的看法。正史之所以是正史,就在于它是历史整体中的庞然大物,在行进的过程中牵动着边缘历史。虽然阿来在文本书写中刻意淡化了正史的存在,更多地审视着藏民族的历史,使正史在小人物的对话和书信中一笔带过。但正史却成为《尘埃落定》里藏民族历史变迁的无形推手,如麦其土司靠着黄特派员带来的国民党军火妥妥地收复了被汪波土司占领的寨子;麦琪家种下罂粟种子大发其财,进一步揭露、激化了土司间的矛盾,加快了土司制度的灭亡;土司们沾惹上民国时期泛滥的梅毒,迎接着绝子绝孙的终亡预兆;红白汉人的战争则成为土司制度必然走到历史尽头的证明。 正史的存在使等级森严的土司专制制度由辉煌走向失落,一方面“四点投影”最后从侧面展现中华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历史走向。正史的历史走向无疑推动了马尔康藏区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发生,阿来正是通过正史带来的现代化浪潮,预告了新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和旧时代的逝去与消亡。它可以是隐藏的,但绝不会是无足轻重的。 阿来的文本抒写综合两个时代的叙事特征,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束缚,创造了开放性的历史小说,具备“新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但该文本写作的筹备又是在“新历史”之前开始的,与十七年历史文学藕断丝连,没有彻底脱离。使得文本对历史的叙事呈现撕裂、融合的特征,使历史在真实与幻想之中巧妙结合,形成独属于阿来的一大文本书写特色。二、叙事根源——寻根思潮与藏文化结合的历史视角 一个时代的文学与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长期存在着传统文化断裂的现象。对民族文化全面否定加上长期的社会动荡以及文革时期的社会动乱,民族文化遭遇毁灭性打击,险些消亡。为了重新发掘出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随着寻根文学思潮逐渐兴起,一些作家思维不断发散,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寻根作品也应运而生,阿来的小说便是地域文学的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尘埃落定》在虚构的故事框架中还原了一定真实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还原”并不是阿来的主要目的,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发掘民族精神意识才是阿来要做的,阿来说自己在写作《尘埃落定》的时候曾经受到过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文本表现出鲜明民间色彩。1985年准备写作时,正是寻根文学热潮开启时,于是他开始致力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心理的挖掘。“文化寻根意识渗透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对嘉绒大地不间断地漫游和深情描绘,以及在文学创作中与族群血脉的历史文化根脉的贴近或‘对接’”[4]。 阿来作为一位汉藏混血儿,长期生活在古老的化石般的藏族村落里,同期接受着汉文化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对自身民族文化归属的撕裂感。《尘埃落定》中有一句话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那就是“傻子”的问话:“我是谁”“我在哪里”的现代性追问。[5]当种子落入土壤就已经开始了生长,尽管它忘记自己对成熟过敏。正是这一点使得小说成为与众不同的历史叙事文本,这也是阿来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追问,他不仅是在小说里探索土司制度的衰亡与逐渐瓦解的过程,更是在探索作为民族一部分的藏人生存的状态。这是阿来写作的真实动机。徐新建指出,大部分寻根作家作为汉族用汉语书写汉族生活,虽标榜是“寻根”,仍然是“我手写我心”[3];阿来作为汉藏混血的作家,对“藏族生活经历”的写作还得探索如何用汉语来展现,其中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阿来也因此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马上就投入寻根文学创作的时代热潮中,而是经过十年探索之旅的文化积淀一步步挖掘民族史,寻找自己民族的根,形成一种深思熟虑的文学风格。在阿来的文本创作中,与汉族母亲的汉语对话以及二少爷作为土司儿子的藏族生活是交错穿插在历史文本之中的;身为“白色汉人”的黄特派员亲自来处理麦其家与汪波家的冲突。阿来正是通过这些汉人与藏人的接触,以及“我”的汉藏混血儿的身份,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使内地读者有了一丝关系自身历史的亲切感、熟悉感,得以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切入藏族的历史视角,目睹了藏民族由前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汉人历史身影和藏族历史文化,两种不同寻根叙事视角的结合,这正是阿来对自身民族历史的审视方式:他将自身文化背景的矛盾与融合所创造的独特性纳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广阔视野中;将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书中人物文化身份重合,结合所处时代的叙事,呈现出极具个人色彩的历史书写方式。三、塔罗解读——三种人物视角叙事下的历史构筑 神秘主义者会告诉你塔罗是神明赐予人间的预言之书,塔罗心理分析流派的学者则认为塔罗牌是一种解读的工具,也是对潜意识的探知,而潜意识拥有编写文本的能力。用塔罗来解读文本叙事,就是对作者潜意识探知的一种方式。塔罗专家巴特利特认为塔罗是一种古老通用的符号语言,代表着事件或事物的原型,来自于人类某种共同的经验。[9]作为解读的工具,它有其普遍性和适应性,可以运用到历史的叙事当中,为解读《尘埃落定》的叙事提供全新视角。在最近几年具备塔罗元素的小说中,最为著名的是作家袁野的《诡秘之主》。袁野说他看过阿来的小说,正是阿来文本中对历史叙事的虚实神秘、撕裂交融之感启发了他对《诡秘之主》世界观的进一步完善,在碎片化和无序化的意象当中加入现实的历史因素,产生巨大的撕裂,给人以荒诞和神秘。《尘埃落定》本身实际并无塔罗元素,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史诗性和神秘性的重合,这一点恰好是可以用塔罗去解读或诠释。 无忧无虑、自由奔放、看似愚蠢的“愚者”是一切故事的开始;提灯的隐者在经过热忱和繁华后,忍受着孤寂追随真理之灯的指引,一方面也为读者和愚者指引前路,正应了“返璞归真”的老话;而“世界”则是旅途的终点,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以塔罗元素为根基之一的《诡秘之主》很清晰地传达了大部分塔罗流派认同的一个意象——愚者就是世界本身。但是在‘诡秘’的文本中,“世界”格尔曼说“亚当给了我人性”,进而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最终“背刺”了“愚者”克莱恩;隐者的作用则是在愚者前进的过程中,点明并见证故事的主要脉络,这两点在‘尘’的文本中都有体现。在‘诡’的文本中,通过隐者嘉德丽雅这一条并不明显的线路展开神秘女王贝尔纳黛和黑皇帝罗塞尔的接触过程,一步一步点明未来道路,打开神秘世界真实面目的大门,并在这一过程中,愚者逐渐接近世界的冷静,世界逐渐接近愚者的疯狂。 对于《尘埃落定》和《诡秘之主》这样史诗般的小说而言,必然存在多种叙事视角对历史进行构筑,‘诡秘’的文本由塔罗牌核心原型二十二张大阿卡娜中的愚者、隐者和世界三张牌构成故事最基础的联系。在‘尘埃’的历史文本中,阿来则使用了三种人物视角互补的方法。既以“我”这个傻子(愚者)为聚焦视角,参与并见证历史的发展进程;以翁波意西(隐者)为隐藏视角,在智者般的预言中穿透历史的迷雾,说出“我”想说的话,有了更多思辨色彩,拥有渊博知识的翁波意西对事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读者点明事物的本质;最后是阿来(世界)作为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进入历史,代入傻子的文化身份上,审视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于是,可以肯定地说愚者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愚者;阿来既是傻子,傻子亦是阿来。说到底,只不过是愚者非愚,傻子非傻罢了。不管是“诡秘”还是“尘埃”,其描写都是一段关于愚者的传说。换而言之既是:一位傻子的旅程。 如果说文本里拥有渊博知识的翁波意西是在用言语点明历史,那么“傻子”就是在以自己的行动去跟随历史,屡屡审时度势,通过装傻来化险为夷,正如翁波意西所言“二少爷是个聪明人”。虽然作者覆盖书中人物,塑造了一个“我”是傻子的形象认知。但笔者研究后认为这可不是傻子,非但不傻,还很机智,机智到能让大部分人都感觉他很傻。他或许正是预见到了“土司”的王国将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化作尘埃,才会从一开始就装傻充楞。不但巧妙地避开了王位之争,还适时崭露头角,建立起繁荣的北方边贸集市,跟上时代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改革,用言语话术让茸贡土司将女儿嫁给了他,为脱离家族争取足够的本钱。最后提前站队,招收黄师爷,虽然文本里没有明说,但“红白汉人”进藏的事实或许印证了他对于国共争夺藏区的推测;尽管他到底站错了队,但无论最终是红色汉人还是白色汉人取得了胜利,作为藏区“土司”王国覆灭后最后的土司,在国家初步安定发展的情况下,都必然要对他进行笼络和利用。所以说,至少他的一生是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这样的人,这样的谋略规划,假如不是误打误撞运气使然,那么其心计城府就很深了。文本里土司们一个个志比天高各自斗得不亦乐乎,但除了“傻子”,其他人就像蚂蚁争窝一样可笑。 某种意义上看,翁波意西的话是对的。用塔罗牌的话语来说,如果被割掉舌头的翁波意西是在黑暗中追求真理、观察历史、点明智慧的“隐者”;那么傻子少爷就是预见命运并敢于付出行动的“愚者”,他是一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傻子”,一位暗中指引命运道标、执掌“好运”的藏地之王。他以充满寓意的语言预示未来,打破时空的限制,以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思维通晓这片土司大地的过去和未来。但在作者全知全能视角的覆盖下,能够预见未来并付出行动的二少爷实际走在历史悬崖边上,因为他既不属于未来,也不属于过去。作为最后一位高贵的土司,他完全可以避免被仇人击杀,只要说出心里想的那一句“酒真香”,甚至有很多机会反杀土司家的仇人。或许正是预见了历史,他才会没有动手,而是在最后关头用“无知的傲慢”刺激“仇人”,用自己“最后一位土司”的身份宣告土司制度和旧社会的消亡;在时代浪潮中,打开了藏民族尘封已久的古老心灵和精神痕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阿来给傻子定下的命运,是世界为获得“人性”对愚者的背刺,是阿来为了成全自身文化身份,将傻子引导向死亡。“傻子”的死亡成为阿来解放自己文化认同、解放旧时代最后枷锁的钥匙。究竟是时代为傻子倾倒,还是傻子终被时代的命运浪潮吞没,或者是两者皆有。他不是作者文本所表现的时代幸运儿,而是一个在命运的预知中得知必然的灭亡来临前,在平静中疯狂挣扎的可怜虫。“傻子”和翁波意西作为书中的人物,在作者文化低语下,看透了历史的黑暗迷雾,可以看作是隐含的作家本人。尤其是“傻子”在发挥完作为展现历史、推动历史的工具的作用后,被作者用死亡榨干了最后的价值,作为阿来的一个文化身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也非常符合‘诡秘’文本结尾所说的塔罗式预言:世界醒,愚者归。傻子的死亡对于他本身和阿来而言,是必须从美梦中苏醒的结果。这也是傻子作为历史中的、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必然的归宿,成为尘埃般的灵光沉睡在大地中。随着他的死亡,一切都将,尘埃落定! 真实的历史、虚构的叙述。有句话几乎成了阿来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基本动机:“历史就是从昨天知道今天和明天的学问”。[6]这句话准确地表现在“傻子”和翁波意西身上,阿来以作者身份覆盖书中角色视角,将自身与书中人物结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历史的观察者直接参与其中,融入自身的思考,表达出自身对于藏族土司历史的独具特色的文本解读,使这部小说完成了个人对历史的阐释。传统历史小说的模式因此被推翻,历史成为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四、人性叙事——人性在历史中的构建 在大部分历史文本中,人性作为宏观中的微观而存在。然而对人性的叙述也是历史构建的一部分,历史就是对人性的体味。在《尘埃落定》的文本中,中的“傻子”就是麦琪土司醉酒后和汉族女人生下来的孩子,汉族土司太太也因此得以摆脱妓女身份成为土司太太,但她训斥“傻子”的善良,用酷刑惩罚和曾经的她同等身份的“贱骨头”。当“傻子”与侍女桑吉卓玛结合后,土司太太为自己的十三岁的傻儿子感到开心,却顺手给十八岁的侍女一道响亮的耳光。土司太太把侍女看作是当年的自己,认为她和自己都有一样的小心思,既想要献出贞洁凭借麦琪家使自己上位,这样的逾越之举侵犯了她作为土司太太的权威。 麦琪家的大少爷以前非常疼爱他这个脑子不聪明的弟弟,在弟弟开枪打断沉迷鱼水之欢的父亲时,主动替弟弟担了责任——挨了父亲的一扇耳光。但当他发现傻子可能是在装傻,甚至后来傻子所作所为威胁到他土司继承者地位的时候,他对傻子的态度便发生了很大的负面变化,用各种机会给他傻子弟弟添堵。当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下任麦琪土司的时候,便又恢复了往常的那种对傻子的疼爱。老麦琪在亲自处理自己大儿子的后事时,按理说应该是悲痛万分,可他却在失去继承人后重新焕发荣光,感觉自己可以再活五百年。这也是这部作品给人的震撼之处——权力的光环能够让人迷失人性。 历史的荒唐在此刻尽情展露,土司太太在对权力话语权的疯狂争取的同时也体现着对傻瓜儿子的怜爱。老麦琪之所以消沉,就在于他对权力的看重和在“罂粟花战争”胜利后对大儿子逐渐从他夺走权力之事的无可奈何。就连“我”这个傻子也无法摆脱权力的影响,“我”不满卓玛与银匠曲扎的暗中恋情,觉得歌曲不是卓玛为“我”唱的,结果叫卓玛从快乐唱歌唱到哭泣流泪,而“我”也感受到了王者权力的美好。七层之高的官寨仿佛用权力牢牢地套住了所有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权力的牢笼之中。 麦琪家的大少爷可以为了权力产生去动杀害自己弟弟的念头;老麦琪可以为了自己看中的手下的美丽妻子找人杀了自己的手下;茸贡女土司可以为了利益不认女儿。土司们也因为权力,为了雄霸一方而疯狂种植罂粟花。面对权力的诱惑,大多数人已经变成了权力的野兽。权力之下的人性在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越是工于权力心计,就越会被始料不及的情况搞乱全盘计划,除非能够像“傻子”这般超越人类。 文本中的人物虽然常常工于权力和心计,但人性有两面,同时也有正面的、积极的人性存在。如这些土司虽然专制、霸道,却毫不怯懦,不怕被人复仇报复。多吉罗布兄弟,作为复仇者,更宁可光明正大地向仇人复仇,而不是秘密杀戮。桑吉卓玛一度想勾搭上土司家,表现得无比顺从,可她同时又有着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热烈而赤诚!最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翁波意西,也是不畏权贵、不惧割舌,偏要道出历史的真相。他们都体现藏民族精神中豪迈粗犷、爱憎分明的英雄气质。 总之,这些文本人物展现的人性,体现了一个民族转型时期的历史中的精神面貌,他们是阿来笔下的血肉和灵魂,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结语 事实的历史是精准的,历史的叙事是模糊的。小说《尘埃落定》历史叙事视野相当广阔,但又是狭窄的。从狭义角度讲,阿来的叙事集中在个人史和民族史这两条黎曼空集相交平行线上,既展现了以“傻子”为叙事主人公的传奇个人史,同时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的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又以许多支线带领读者探寻神秘的四川马尔康藏区,探寻它的风俗、美景、语言、历史,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浪漫的藏民族文化风情,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从广义的历史叙事视角来讲,它还包括多种角度和位置对事物的观察,如艺术的角度、诗性的叙事、景观叙事、隐藏叙事、超现实叙事等,人性的表现同样是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它的叙事特征和方法是多样的,这是作者对历史印象表现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叙事特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它既融合、杂糅了各种时代的叙事特征,也处于某些时代叙事特征的分割边缘。

传达给读者的道理就是人一定要学会稳定下来,心中要有方向,要有目标,如此才能够尘埃落定。

有关外来词的研究论文

没有那么多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这是许多网友纠结的问题。这并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他们拿不出什么来说事,只能纠缠于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加之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学者或公众人物,推波助澜,一次次污蔑中国人民“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外来词,张嘴胡说八道。对此,有网友曾经作了个生动的比喻:“别人借给某人1000元钱,该人还了10元钱,还说离开了这10元钱,别人没法活了。”确实是这样,日本人还拼命证明这“10元钱”是他挣来的,不是中国人借给他的,所以离开了那“10元钱”,就没法活了。但是,“离开了那‘10元钱’”和“别人就没法活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日本人这样的心态,用我们上海话说,就是“穷瘪三没钱还惯派头(装阔)[1]”,是自卑的表现。日本人没知识没头脑,难道咱们那些学者或公众人物,甚至教授,也同样没知识没头脑?可他们还自诩“有文化”、“有知识”、“有头脑”,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教育”别人。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问题,本来应该是个很平常的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据1984年出版《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共878个,不足收录的汉语外来语的;[2]而汉字汉词在日本被广泛采用,“从《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九千多字,几乎全部行用于日本。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大汉和辞典》共四万九千多字,五十二万余语汇。新村出作《新苑》附日本国字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一百三十四字,占日本所用汉字的百分之零点二”。[3]这里的反差是十分巨大的。可不知为什么,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4]该文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被无限放大了,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5]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王彬彬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被无限放大了。2013年8月9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电视台“晓说”节目中称:“大家只要看到双字词,基本上就从日本引进的。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家用的,有大量的词,超过一半双字词,都是日本引进的。”这纯粹是没有常识的胡说八道了。我们且不说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的外来词,绝大多数是双字词,日语外来词不足,仅从日本人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看,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超过日语外来词。[6]那么如果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已经超过了一半,英语外来词又超过日语外来词,这个算术就无法算了。况且,汉语中还有其它外来词,如俄语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的等等,算下来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了。如果不是脑袋被枪打过了的,即使是个小学生,都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算怎么回事呢?请高晓松解释解释。其实根本就不必去纠结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从上面可以看到,日语中采用的汉字汉词远远大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离开了汉字汉词,日本人根本就无法说话,也根本无法成文,那些“松下”、“山里”、“田里”、“井边”、“河边”的姓名都无法取了,日本人只能编号了,就连“日本国”这国名也只能“唵嘛呢叭咪吽”[7]了!对于汉语中那么区区几个日语外来词,在数量上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概率学认为,小于5%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一般可以忽略,而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照最近新加坡学者和日本人所说的有2000个,也不足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不少所谓“日语外来词”,可以用汉语固有词汇替代,更何况汉语词汇一词多义,根本就不足以影响汉语的使用。可偏偏有那么些人拿这来说事,还在那里“头皮发麻”、“毛骨悚然”。那咱就来探讨一下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是不是离开了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以正本清源。否则,我们把先人创造的词汇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们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必须先说明的是,有些学者的论文以某句句子来考察日语外来词所占的比重,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将所有现在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组成一句句子,那占有量就是100%;我们也可以完全回避所谓的“日语外来词”组成一句句子,比如“你吃饭了吗?”,那占有量就是0。同样,用我们年轻时期电视上日剧较多,常常使用日剧中的词语,来说明日剧几乎不存在的今天,日词“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更有市场”,也是不恰当的。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个日语外来词(日语借词)?据《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词语共878个,其中包括了“奥巴桑”(老太太)、“吉地”(木屐)、“加答儿”(粘膜炎)、运転手(司机)、覚书(备忘录)等等汉语并不使用的词汇[8]。而日本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称,共收集到844条日语借词词汇[9],并非像网络上所说的“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而且不少词源自中国古汉语,《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94条日语外来词源自于中国古汉语[10],并非完全是日本人的创作。更有不少是明清以后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沈国威教授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中承认,据日本学者近年研究,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语外来词中,有44条词汇是明清以后的汉译西书中曾频繁使用过的。根据其考证,还有43条词汇(其中15条重复),也曾在《英华大词典》中出现过[11],完全是由中国输入日本的。沈国威认为,据他整理,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在1600条左右[12]。但他并没有公布这1600条左右的日语借词。不知是否包括了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汇。另外,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在他的《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中也提到了电气、电报、电信、铁道、工业等11个词是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其中7个与沈国威的重复。[13]而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在他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收录了19世纪中国书刊上所发现的新词500条,其中另有48个被认为是从中国进入日本的新词。[14]因此,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24个词不应该被认为是汉语的日语外来词。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还会有更多的被误认为日语外来词的词汇被确定为汉语词汇。实藤惠秀先生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引用了许多梁启超先生等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词汇,如“化学”、“物理”、“银行”、“资本”、“民主”、“自由”、“权利”、“义务”等等,现在经学者研究,都是日本从中国引入的新词(不是中国古典词语)。书上引用梁启超先生对新词的注释及若虚在《评中国著译界》中所言:“翻开新书一看,十有八九是东洋的来路货”,这只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新词不了解,误以为是日语外来词了,并不能说明这些词真的不是中国的。再有,如“主人翁”一词,[15]中国古代就有了,唐代刘禹锡的《纥那曲词》就有:“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有:“成婚三日,壻竟执簿入肆,按籍而稽,居然自作主人翁矣。”这里词义并没有变化,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将“主人翁”改为了“主人公”,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都是中国固有词汇原有的含义,而军事、法则、关系、刑法、交流、供给、消化、相对等,都是中国古语,只是日本人将意思略加变化。郑奠也在《中国语文》总68期上撰文,指出王立达的《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把“权利”、“文法”、“历史”、“伦理”、“心理”、“积极”诸词误认成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了。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了这些,还包括“化学”一词。[16]因此,这30个词应该从日语外来词中除去。豆丁网上有篇厦门大学顾江萍同学的博士论文《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该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初期的汉语词典的筛选甄别,对过去政文、奏章、散文、笔记等原始文献的耙梳整理,并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报刊、书籍进行收集这四条途径,收集到不重复日语借词共2250条。从该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仅占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4%,并非现代汉语中70%都是日本外来词,“离开了日语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必须说明的是,顾江萍的论文中并没有将《汉语外来语词典》中那些现在根本不用的日本外来词剔除,而且还将1915年版《辞源》等中的“八线”、“保佐人”、“并等”、“并制”、“不都合”[17]等现代汉语中根本不用,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连1984年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都舍弃不用的词条,都算在她收集到的2250条日语借词中去了。可以说顾江萍同学从近代汉语的犄角旮旯中将曾经出现过,现在根本不用的词汇都已收录在囊中了,应该是十分全面完整的。沈国威教授在其《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用》中查实,1915年版的《辞源》和1931年版的《辞源》续编中共有336条日源词和33条日本参照词(包括了“并等”、“并制”、“不都合”等词汇),[18]可保留到现在的仅剩65条,占。看来顾江萍同学确实是将现在不用的许多词也算在日语借词中了。而且,在65条词条中,沈国威教授仍保留了代用教员(代课教师)、代用学校、支店(分号、分店)、膵(胰)等现在也已不用的词。还有,“算术”一词应该不能算日源词,中国古代就有“九章算术”,“算术”一词的意思并没有变;“味素”和“探检”也应该去掉,现在汉语中是“味精”和“探险”。那么从《辞源》来看,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汉语中的日源词下降了约85%,中国人不仅没有不能说话、写作,而且说话更流畅、写作也更便利,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连中国的经济规模也超过了日本,这样的事实不就是给那些“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谎言者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吗?!对于这2250条日语借词,顾江萍的博士论文按“日常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来统计,三类各有词语879、1022、349条。再按23个具体学科来划分,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法律、医学,分别达到311条、129条、124条。[19]我查阅了1994年9月出版的、由梁小民等主编的《经济学大辞典》,共收录了名词、术语4288条词目。如果按顾江萍统计,那么在经济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咱且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仅占。即使把顾江萍同学统计的1022条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全算在经济学头上,也仅占。而那套《社会科学系列大词典》计划出版10种之多,且不包括哲学。1022条“社会科学”的日语外来词,还不足汉语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3%,远远达不到王彬彬教授所说的70%。看来1998年王彬彬教授在《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中,将事实大大地夸大了。是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呢?我手头有本1996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共收录名词8264条。那么仅仅《物理学》一个科目,“自然科学”的349条日语外来词,也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只占物理学名词的,更不要说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的标准科学名词(非正规和同义词咱就不算了),足有数十万条,区区349条日语外来词,更是不足1‰,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说“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这样的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是哪个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的?他能算“语言学家”吗?!现代汉语中真有70%以上的日语外来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代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其它外来词,数量远远超过了日语外来词。苏州大学曹炜教授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认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数英语的开放程度最高,直接或间接吸收的外来词为世界各国语言之最,即便如此,英语词汇中也有将近一半是本民族传承词;汉语的开放程度与英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难道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的汉语发展到了现代,竟然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外来词得以形成眼前的状态的,这着实让人难以认同。”[20]胡裕树在其《现代汉语》中也认为:“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结构方式的复杂性,直接借用的外来词在汉语中的比重较小。”[21]至于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所说的:“在汉语和日语的融合过程中,现代汉语就吸收了许许多多日语的词汇成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成分。”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就已经提出批评:“研究现代汉语的一些学者,他们一味的强调后面这段过程,对于那些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他们以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实是,这类词汇中有好多是由中国传至日本的,几十年后才又回到了中国。”[22]况且,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只列举了450个“日语外来词”[23],并非真正“许许多多”。有人会说现代汉语中有70%的日语外来词,是指汉语中的常用词,指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70%是日语外来词。关于这,曹炜教授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确定的3051个常用词研究查实,现代汉语的3051个最常见的词汇中的1011个甲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83个,占;在“五四”后出现的为187个,占;而1968个乙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146个,占;在“五四”后出现的为506个,占;还有72个词《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24]总计这2979个最常见的词汇中只有不足31%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清代及以后,才有可能是日语外来语,当然也可能是其它外来语或中国人自创的新词,而本民族传承词占69%强。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近70%的词汇是汉语固有词汇。那么,所谓的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的说法,便无法成立了。有人认为,由“~化、反~、~主义、泛~、~作用、~式、~炎、~社会、~法、~性、~的、~物语、~界、~问题、~型、~时代、~率、~腺、超~、~阶级、~感、~论、~线、~学、~点、~观”这26个词构成的新词,应该算日语外来词,[25]最近有人提出由~屋、~族等构成的新词,也应该算日语外来词,这样算下来,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有“许许多多”了。但这样的理由是说不通的。我在“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之谬论”一文中就举了“哲学”这词的例子,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我再举个例子,如现在中国流行的新词——“科学发展观”,按照上面的观点,应该算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词。但事实上日语中压根就没这个词,又怎么去借呢?难道咱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了日本人的观点、借了日语外来词?笑话!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况且,像“~的”、“~学”、“~界”、“~论”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样的用法,怎么能算日本人的呢?!《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的”都是日语外来词?开玩笑吧!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黄洋界”是不是也算日语外来词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天论”、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等等,都是日语外来词?那时候日本连字都没有,哪来什么“日语外来词”呢?瞎扯淡!太厚颜无耻了吧!应该是像“哲学”、“美学”、“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都算作汉语固有词汇才对。而那些鼓吹“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又不承认这点,他们的逻辑就是这么的自相矛盾。用上述“构词法”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构词法”是汉语固有的,而不是日语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符合汉语构词法,所以无法分辨它究竟是汉语词汇,还是日语词汇;而那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一看就知道是日语词汇的词,都被淘汰了。如果用“构词法”来认定,那么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应该是汉语词汇了。纠正高晓松的一个错误,“警察”一词出自《金史》,[26]并非日本人创造的,日本人只不过把“警察”这词用在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的名称上了。“~屋”的用法中国过去就有,如著名的“三味书屋”,其横匾还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可能受日本的影响。这里的“屋”是指“空间较小的特定场所”。无论是日本的“花屋”、“本屋”,还是中国的“咖啡屋”、“西饼屋”等,还是这个意思,并非“店铺”的意思,[27]所以,以“~屋”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不能成立的,否则“三味书屋”也成“日语外来词”了。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丕森(OttoJespersen)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许多语言混杂当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开的,就好象是一副扑克牌还能挑出红桃、黑桃等一样;但在英语和斯堪的那维亚的情况下,我们却有一种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杂,很像把一块糖放在一杯茶中,几分钟以后,就很难说哪是茶、哪是糖了。”[28]汉语和日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这些词汇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正要说清楚哪些是汉语词汇、哪些是日语外来词,是十分困难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机关”这词,有几个意思:1.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2.用机械控制的:机关布景;3.办理事务的部门;4.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在这四个意思中,只有3.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义)”,其余3个都是汉语固有词汇的意思,那么把“机关”这个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把其余3个汉语固有词汇意思的词全混淆成“日语外来词”了。又如“关系”这词,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3.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4.泛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6.关联;牵涉。这6个意思中,仅1.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其余都是汉语词汇的意思,但仍认为“关系”这词是“日语外来词”。算术上有个“四舍五入”,民主上还讲个“少数服从多数”,咋日本人的一个扩展用法,把汉语词汇自身的几个用法全盖过了,汉语固有词汇就变成“日语外来词”了呢?有人会说词语就是这样的,但我有反例。比如“简单”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词汇,应该算所谓的“日语外来词”吧。汉语中“简单”一词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而日语只有1.这一个意思。那么“简单”这词被用到汉语中后,又扩展了二个意思,按照上面“机关”这词的理由,“简单”应该算作汉语词汇,咋还是“日语外来词”呢?有些汉语固有词汇到了日本,如革命、共和、经济、社会等,词义发生了变化,回到中国变成了“日语外来词”。但一些日语词汇来到中国,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却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比如“取缔”,日语的意思为“管束、监督、管理”,而汉语的意思为“明令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又如“劳动者”,是日本人用汉语词汇“劳动”和“者”组合成的一个新词,意思为“工人”;但现在汉语中“劳动者”的意思为“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涵义比日语广泛得多,但也还是“日语外来词”,等等,反正有人说“是”就是“是”,没有任何规矩。关于“共和”一词,对译英语的“republic”,一般认为始见于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29]1891年冈本监辅所撰《墨西哥记》,有“共和政治”一词;而中国首先使用“共和”一词的为章太炎,于1903年。但我发现,1880年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书》上已经使用了“共和”一词,曰:“盖其民主之国,共和为政……”。[30]这里的“共和”应该对应“republic”,不但早于章太炎的1903年,也早于日本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应为首先使用。由于黄遵宪1877年任中国驻日参赞官,与日本脱不了干系,所以无法确认是他首先使用了“共和”一词的新概念。一般认为,是中国留日学生翻译日本著作,才将“日语外来词”带入汉语之中的。中国首先翻译日本书籍为1899年樊炳清翻译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樊炳清不是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则是20世纪后的事了,“在1902-1903年间,留日学生翻译之风大盛”,[31]那么可以认为中国在19世纪出现的新词并不是日语外来词,而日本在19世纪将大量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书籍运回日本,日本翻译西方著作应受中国的影响。但是,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余记》(1889年)和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90年)中出现的新词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理由是他们的文章介绍日本,所以他们使用的新词“肯定”受日本影响但为什么日本运回了那么多中国翻译的书籍,他们创造的新词就不受中国的影响呢?!道理讲不通吧!总而言之,日本人千方百计地把汉语词汇算作他们的,而中国人则把汉语词汇往外推,恨不得把所有的现代汉语词汇都算作日本的,于是乎,王彬彬、高晓松等人就有了“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一说。转载之天涯,

我就呵呵了,不知道这是谁放的狗屁,对待一个如此不知廉耻的民族,请允许我的不文明。

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学术界也在争论。明治维新的68年而我国洋务运动是61年,早在日本的学术语言引入中国之前,中国就一批接触并且精通西学的人对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学术性文章进行翻译,比如徐启光和李之藻,还有一些外籍传教士,都利用中国原有文字进行了翻译,其中大部分传到了日本,日本很多学术用语也沿用了他们的翻译,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日语源的词条700-800条,日语外来语词典中汉语源词超过万条。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外来语的读音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日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日语人才急需,掌握日语成了刻不容缓之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语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所选题目名称:

外来语の激増の原因とその影响について

外来语激增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课题研究现状:

外来语是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流入日本的证明。而使用外来语是我们学习和使用日语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外来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促使了日语本身的发展和日本社会文化的进步。同时随着外来语在日语中的泛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日语学习和研究者及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于日语外来语,《大辞泉》(小学馆)将其定义为:ほかの言语から借用して、自国语と同様に使用するようになった语。借用语。日本では、広义には,汉语を含まれるが、狭义には主として欧米诸国から入ってきた语を言う。现在では一般に片仮名で表记される。1956年日本国立语言研究所就日语中和语,汉语,外来语,混合语几类构成日语的词汇,对大众化的90种杂志进行调查,得出以下数据:和语 汉语 外来语 混合语。10年后的1966年同一研究所又以《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三大报纸一年的日报,晚报为对象,进行了日语词汇构成比的调查,得出以下数据:和语 汉语 外来语 混合语。由此可见,10年岁月的推移,外来语的比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外来语在日本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荒川物兵卫在《角川外来语辞典》(1969)一书中指出:“一个个单词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外来语则是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种子。”《实用最新外来语辞典》(1979)的序作者富道勇夫也曾说过:“难于出口的话语用外来语说就容易多了。”

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不断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和研究日语。日语外来语也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兴趣。皮细庚在《日语概说》(皮细庚,1996)专门辟章探讨了外来语,是外来语研究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皮细庚不但讨论了外来语的来源,揭示了外来语的本质,还分析了外来语的特点,着重将外来语和原语进行对比,对其中的“和制英语”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此后多年我国外语界的一部分学者深受外来语研究的启发,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书籍。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内学者对外来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郑成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上发表了名为《试析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的社会心理》的论文。郑成不仅深入研究了外来语的特点,还深刻分析了外来语使用的现状,提出外来语激增的双刃剑作用,更将外来语和日本历史社会的心理联系起来。沈宇澄在其主编的《现代日语词汇学》一书中就外来语的作用、表记、语义展开讨论。朱京伟则在《日语词汇学教程》(2005)中论述了外来语的特征和历史,同时也分析了外来语和原语的区别,特别提出了外来语和在来语的关系。《相识日语》(2005)的作者王冰从外来语词语的移植方式的角度对外来语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外来语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来语的来源、特征、现状、作用及同原语的比较上,并且都已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对外来语近年来激增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研究略有不足,所以本文将着重研究外来语的激增原因和影响。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日语外来语激增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旨在加深对外来语的了解,以便为广大的日语学习和研究者带来更多便利,方便其更好地使用外来语。由于外来语在日语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所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外来语对于我们学好日语,进行中日跨国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外来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可以视作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对外来语激增原因及其影响分析对外语教学研究、翻译和实际应用都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课题研究要点:

1 引言

2 外来语的定义

3 外来语的现状(激增)

4 外来语激增的原因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日本人的心理原因

日语本身的语言结构特性

5 外来语激增的影响

积极方面

a外来语高雅、新颖

b能委婉地表达事物

c 能精练表示事物的概念与区别

d 有利于日本的国际交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方面

a 日语丧失其纯正性

b 造成不同年龄段间的语言交流障碍

c 外来语的泛滥和误用

6 结论

课题进度安排:

10月30日,提交开题报告。

11月3日,参加开题答辩。

1月8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电子稿)。

3月18日,完成毕业论文终稿(纸质稿)。

3月27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富永道夫.实用最新外来语辞典[M].日本千曲秀出版社,1979(这是日本文献,请用日语表达)

2荒川物兵卫.角川外来语辞典[M].角川书店,1969

3铃木孝夫.闭ざされた言语:日本语の世界[M].东京岩波书店,2000

4皮细庚. 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冰.相识日语[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7郑成 .浅析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的社会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4)

8朱京伟 .日语词汇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题目:日本固有のものの中国语訳について

三、题目来源:真实 □、 自拟 ■ (二选一) 简历大全

四、结业方式:设计 □、 论文 ■ (二选一) 开题报告

五、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际上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一些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词。对这些外来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就外来词中翻译的不准确,有异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翻译建议。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很多,有的是纯粹来源于日本本民族文化的外来词,像“歌舞伎”“寿司”“榻榻米”等。有的是词源来源于西方,经由日本翻译,后被中国采用的外来词,像“民主”,“科学”“大本营”等。如果统统作以分类研究的话,一来工作量繁重,二来枝杈太多,难下定论。作以本课题只就前一种情况,即来源于日本本民族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本文大体上拟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破题部分,即说明此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前提。主要是对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作以归类,并指明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直译和和意译两方面的外来词分别举例分析。总结适用于直译和意译的一些规律。通过具体例子,指明意译中一些翻译不恰当,有歧义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第三部分将就翻译中还需要说明和考虑的一些其他问题作以探讨。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本部分将从三章论述。第一,中日两国对于外来语的不同态度。第二,中日语汇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外来语的引入对于文化间的交流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第四部分,对一些外来词的进行有趣的比较。如“日本料理”和“日本菜”,“章鱼烧”和“章鱼丸子”,“刺身”和“生鱼片”等。

第五部分为该课题的总结及展望,外来词的吸收不仅需要翻译技术的硬件支持,还需要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加深。

PS:任务书就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献部分需要自己写,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1先行研究

日本国内における研究

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留个邮箱,给你发。 发过去了,加油哦。

研究外来媳妇本地郎的论文

【著作类】 《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主编),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教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11月。 《论鲁迅文学世界的个体思想呈现》(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该书为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第二届“岭南博士文库”资助项目)资助出版。 《上海九章——“魔都”变迁的历史场景与未来宏图》(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广西九章——海洋语境中的文化整合与观念建构》(执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春天纪——改革开放30年的真实记录和鲜活映像》(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东莞九章——现代化中的东莞现象与东莞想象》(执行主编),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 《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培养》(主编),广东省公务员公共管理能力培养系列培训教材之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走进京华御迎斋——刘广迎艺术之旅》(副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9月。 《欲望的盛宴——当代广告文化解读》(合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类】 《论自组织视阈中的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干预机制》,《中国文化管理论丛(2012)》(祁述裕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 《从商业模式论广东动漫产业的政府扶持》,《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江高模式”的创新启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论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岭南历史文化当代化》,《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论莞香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实现》,《岭南文史》,2010年第3期。 《创新发展视阈中的广东文化现代化》,《战略思维论广东》(郑盛廷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论东莞“文化新城”的软实力建构》,《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因香而奇的莞乡情事--曾明了长篇小说<百年莞香>印象》,《东莞文艺》,2009年第8期。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化创新及其启示》,《科学发展:广东的过去和未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客家悠韵:一种客家“故事”的讲法》,《太原日报》,2007年2月12日。 《“山水汇景·桂林体验”:纯粹中国式体验的文化创新》,《广西画报》,2007年第2期。 《意义与问题:文学的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3期。 《个体的精神觉醒:从“超人”到“庸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广东九章>:新世纪的增“广”贤文》,《新快报》,2006年第4期。 .《从<外来媳妇本地郎>谈情景短剧的品牌生命》,《岭南视听研究》,2006年第2期。 《历史的鲜活“再现”》,《广州日报《,2006年10月30日。 《谈罗沙叙事诗理论与创作(序)》,《我与叙事诗》(罗沙),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 《.当下基点:中国眼光和全球胸怀》,《社会科学报》,2005年9月1日。 《市场时代,我们坚守什么——金岱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之<心界>的生存本体论》,《粤海风》,2004年第1期。 《试论鲁迅序体文》,《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短篇小说的写作》,《大学写作教程》(陈妙云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现代人生存的哲性体验与诗性建构——金岱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研讨会述评》,《作品》,2002年第11期。 《中国式后现代主义—先锋书写与当代长篇小说》,《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金岱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历史叙述与当代长篇小说》,《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金岱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在八九十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腾飞,广东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此同时,不少广东人都娶了外来媳妇,而《外来媳妇本地郎》正是那个时代最为真实的反映。到了如今,嫁入广东的外来媳妇变得越来越少了,相反,广东女孩嫁到外地的反而越来越多。

在《外剧》的康家当中,现实中出生在广州的“康家媳妇”包括“康婶”黄锦裳、“苏妙婵”虎艳芬和“黄菲”钱莹三人,钱莹的祖籍是湖南,而虎艳芬的祖籍是四川成都新都县,只有黄锦裳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康家媳妇”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的丈夫都是外省人,只有虎艳芬一人嫁给了本地郎。

《外来媳妇本地郎》在当时有多火爆,当年《还珠格格》席卷全国时,几乎没有一部剧能够与之抗衡,而在广东本土里,只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堪堪抗住了《还珠格格》的攻势,为本土剧挣得一份荣誉。

在二十一年前,广东的经济突飞猛进,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面对越来越好的经济下,有一个问题逐渐被放大,直到最后成为了一大“隐患”。外来的人口不断增多,治安问题随之而来。看着日益复杂的治安问题,在广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本土人排斥外地人,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全部推给了外地人。

由于饰演了《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三嫂“幸子”这位角色,让刘涛成为了一名演员,由此让不少知名导演相中,陆续邀请刘涛出演。刘涛的离开,没有影响到《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收视,因为该剧的核心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着“广东周星驰”之称的喜剧演员郭昶。郭昶饰演的“康祈宗”,把市井小人的全貌演得活灵活现。

一个创业时期的小人物,他天生抠门,为了省下一块钱,他可以绞尽脑汁;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他选择和兄弟换房子,可以说康祈宗是一位特别节俭的人。可他的精神却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家里有事、朋友有事,康祈宗义不容辞地选择帮忙,他的心地善良,愿意去帮助别人。

老作是一位北方来的文人,他依靠卖文为生,经常上顿不接下顿,也只有康祈宗愿意先让老作先吃饭后结账的。初期的阿娇是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妇女,除了会做菜,她什么都不懂,康祈宗愿意收留她,并教她许多城里的规矩。

在郭昶饰演下,“康祈宗”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是矛盾的化身,也是小人物之一。作为演员,要有一定的记忆力,背台词的同时,还要把感情放进去,这样对演员的身体要求还是挺高的。而丁玲坚持不懈的锻炼,让她有着良好的记忆力和保持青春不变。

我觉得这个是属于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因为其实不管是外地来的还是本地来的,有的时候在性格还有一些文化差异上是有一些不同的。

《外来媳妇本地郎》其实是一部粤语剧,如果换了其他的配音之后,就完全没法看。这一部喜剧换了国语配音后,很多幽默感就全没了。换了国语之后,里面的“鸡同鸭讲眼碌碌”完全没法体现。

《外来媳妇本地郎》在2000年开播的时候,广东广西这一带甚至海外的粤语地区,家家户户都是这部片,情景剧的反响里,不亚于后面的《爱情公寓》。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广州老城区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媳妇,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一系列的喜剧故事。

四个儿子的名字以光宗耀祖来命名,四兄弟各有特点:祈光的老好人性格,娶了个山东妹子;祈宗的斤斤计较,取了个会煲汤的广东新抱,后因阿宗的扮演者郭昶离世,后续慢慢取消了这个角色;阿耀是个商务精英,娶的是第一任夫人幸子是个上海人,后面因为刘涛拍别的戏,剧情介绍他们离了婚,后面的第二任夫人是公务员,广东媳妇,这里就编得没有外来媳妇的感觉了;阿祖是个比较像混日子的上班族,娶了个美国媳妇。

众多网友表示,第一第二部还是比较不错的,后面阿宗没了之后就不好看了,可以说,阿宗是整部《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灵魂人物,郭昶去世之后,很多人都弃剧了,确实,少了阿宗,整部剧少了很多笑点和幽默。

总的来说,《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在喜剧里面是有一定地位的,缺点就是这是一部粤语剧,注定没办法全国人都喜欢。看过的重温,也别有滋味,特别是已经组成家庭的人之后去看,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