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学物理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4 18:37:44

中学物理编辑

公式编辑器!Mathtype Lite ,轻松完成编辑工作!

八年级下册书中的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说: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铝片放在盐水中,可以把盐水换成水果,可能电压表示数不大,因为这还与水果的酸度和甜度有关,不妨试一试,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理学院大楼一楼.邮政编码:410006联系电话:

推荐使用Auto CAD理由:1、操作比较方便、易学易用2、应用比较广泛,CAD作为当前比较普及的矢量图软件的绘制工具在绘图界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矢量图它还可以1:1比例去画几何图形,图形的准确性很高。3、可转换方式多,CAD可以转换的方式很多,可以截图、可以制作PDF等很多格式对于教学的话这非常方便另外,如果比较感兴趣想深入一些的话 它还可以做一些3D图形 而且操作很方便 一般网上有很多CAD的教学视频 都是免费的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手中

刊名: 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主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英文;开本: 16开ISSN: 0001-5733CN: 11-2074/P邮发代号: 2-57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地球物理学报创刊时间:1948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可以投稿,但是审稿通过率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可以试试

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孙大中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摘要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省宁德市,西至江西省湖口市,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华夏地块出露的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400~2000Ma古元古代岩石,扬子地块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200~2000Ma的古元古代岩石。这些基底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华夏地块)或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扬子地块东南缘)变质作用的改造,大体代表了断面穿越两地块的中地壳特征。火成岩的tDM和火成岩中捕获和/或继承锆石年龄变化于2750~2500Ma,有些达3100Ma,揭示了下地壳的年龄信息。华夏地块的大量花岗质岩石为S型且具负的εNd值,表明下地壳物质组成主体为长英质成分。华夏地块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值为—11~—8,而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6~—1,显示出随着时代的演化,华夏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由“富花岗质”(富集型)向“贫花岗质”(贫瘠型)方向演化,这主要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扬子地块东南缘的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虽然主体仍以过铝S型为主,但其εNd值变化于—6~+4之间,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加入,造成其下地壳的成分成熟度低于华夏地块。

关键词宁德—湖口断面下地壳的成分和时代华夏地块扬子地块tDM捕获锆石年龄

1引言

探讨大陆下地壳的时代和物质组成是一项十分艰难的研究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的形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和过程,同时人们也缺乏对深部地壳不均匀性的深入了解。近些年来在探讨下地壳信息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尝试,如地震反射和衍射方法[4,14]、岩浆岩的深源包体的研究[12,13]以及对出露的深部地壳剖面的研究[1,2]。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时代演化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怎样才能描绘这一动力学过程呢?地球化学,尤其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作一种探针来剖析这个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来探讨宁德—湖口断面下地壳的性质。

2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

近些年来,华南已相继完成了宁德—湖口[15]、温州—屯溪[18]、泉州—黑水[11]数条地学断面(图1),其中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的宁德,经政和、崇安、乐平,至江西的湖口,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两大构造单元。地震波速结构揭示出断面走廊的地壳厚度约为30km,可划分出上、中、下地壳,界限约在10km和20km。上地壳的Vp为~,密度为~,主要由沉积岩、花岗质岩石和板岩、千枚岩之类的变质岩石组成。中地壳Vp由到,密度由到,主要由角闪岩相变质的岩石组成,其中在断面的东端(政和以东)在14km至17km深度之间,存在低速层(Vp≈),很可能属滑脱构造层性质。下地壳的Vp为~,和长英质—镁铁质麻粒岩的Vp一致。下地壳的上部Vp≤,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吻合[14],下地壳的底部Vp>,表明其成分偏镁铁质成分,指示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

图1华南构造格架及地学断面位置略图

断面1、2、3分别代表温州—屯溪、宁德—湖口和泉州—黑水断面

3断面走廊的变质基底

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包括了三大构造层(图2):古元古代的麻源群、中元古代的马面山群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长汀超群(或称之为长汀浅变质岩系)。

图2宁德—湖口地学断面走廊地质略图,主要表示变质基底的分布及特点

1—古元古代地层;2—中元古代地层;3—新元古代地层;4—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5—寒武纪—白垩纪地层;6—第四纪;7—花岗质岩石

麻源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这套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其p=400~650MPa,T=550~680℃[7],表明其埋深大致由16km至24km。麻源群上部的岩石流体包裹体以H2O为主,而下部则主要为CO2+H2O。麻源群地层至少遭受四期变形,前两期为韧性—塑性流变机制共轴叠加的平卧(或等斜)褶皱,大量的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为2400~2000Ma[3]。

马面山群与麻源群多呈构造接触关系,主要由变质的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岩性为绿帘斜长角闪岩和钠长变粒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和石英岩。这套地层已遭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位素年龄值显示马面山群成岩时代为1400~1000Ma。

长汀超群呈构造关系和麻源群接触,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的岩石组合,下部岩性为斜长云母石英片岩、石英黑云片岩,上部为浅变质的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和杂砂岩。

综上所述,麻源岩的岩石组合大致反映了宁德—湖口断面东段华夏地块的中地壳的特点,长汀超群可能代表上地壳褶皱基底的特点,马面山群分布比较局限,从特点上看可能处于中地壳和上地壳的过渡带。

在扬子地块的东南缘,变质基底包括古元古代的星子群和中元古代的双桥山群(图2)。星子群出露于庐山附近,主要由十字石榴黑云片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不纯大理岩。岩石的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其T=530~600℃,p=400~570MPa,估计埋深大约在15~20km,由此推测星子群岩石组合反映了扬子地块东南块东南缘中地壳的特点。颗粒锆石U-Pb年龄表明其时代为2200~2000Ma。

双桥山群和星子群呈构造接触,主要由绢云母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杂砂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夹有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建造,岩石主体遭受低绿片岩相变质,局部达高绿片岩相,年龄为1700(?)~1000Ma。

4断面的下地壳时代

沿断面走廊未见麻粒岩地体出露,因此下地壳的时代主要依靠Nd的模式年龄(tDM)和火成岩的捕获锆石年龄进行示踪研究。锆石是一种硅酸岩矿物,从理论上它应从SiO2饱和—过饱和岩浆中结晶,因此岩浆岩中捕获/或继承锆石时代揭示出深部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基性岩的tDM可以用来粗略估计“早期造壳时代(early crust formation age)”,而长英质火成岩的tDM可以解释为源岩的地壳滞留年龄(residence age)。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时代

前人对该区火成岩的同位素测年工作已发现一些大于2500Ma的年龄,朱玉磷(1985)发表的新桥花岗闪长岩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713Ma,尔后,又相继报道了一些老的U-Pb年龄信息:汤湖花岗岩年龄2516Ma[9],清湖岩体2642Ma[10],德化花岗岩3051Ma年龄[17]。最近周新华(1992)在江绍断裂附近陈蔡群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3125±184)Ma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这些年龄值多落在2750~2500Ma区间内,少数点达到31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下地壳形成时代的信息。使用颗粒锆石U-Pb测年也发现华夏地块存在2415~2589Ma的年龄(表1),进一步佐证在华夏地块深部存在2750~2500Ma的长英质基底。

表1断面走廊火成岩的捕获锆石U-Pb分析

① 误差为2σ;②对空白和稀释剂已作校正;③对空白、稀释剂和初始铅已作校正。

华夏地块的花岗岩分布非常广泛,侵位时代从古元古代延续至中生代,其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化学特点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表明这些花岗岩主体是由深部长英质基底深熔作用的产物。因此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探针来分析下地壳时代和成分。

中条期花岗质岩石(1900士100)Ma的tDM为2602~2674Ma(表2,图3),其fsm/Nd和εNd变化很小,表明其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没受到后期AFC过程的明显影响,因此2600~2700Ma大致可看作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

表2华夏地块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

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400~450Ma)的tDM年龄多数落在1800~2500Ma区间内(表2,图3),这一时限和麻源群的时代大体吻合。野外证据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与麻源群之间多呈侵入关系,并非麻源群分熔作用的产物,因此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应大于2500Ma。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100~120Ma)的tDM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小于2000Ma(表2,图3)。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高的εNd值,暗示其源岩已遭受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幔源物质添加作用可能是造成tDM年龄偏低的主要原因。

图3华夏地块tDM年龄直方图

1—中条期花岗岩;2—加里东期花岗岩;3—燕山期花岗岩

图4华夏地块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直方图(原始数据见赵凤清等,1995)

1—古元古代;2—中元古代

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已归纳于图4中,麻源群的斜长角闪岩的tDM主体在2400~2600Ma以及2000~2300Ma两个时间段内,马面山群的tDM为2000~23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早期多期次地幔岩浆的底板垫托时代多发育在2000~2300Ma以及2400~2600Ma。

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地壳的时代

扬子地块(东南缘)岩浆岩中许多捕获锆石的颗粒锆石U-Pb年龄大于(表1),大致可划分为2700~2800Ma和2200~2450Ma两个时间段内,揭示出扬子地块东南缘深部地壳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一些酸性火成岩的tDM年龄也佐证这一认识(表3)。

表3扬子地块赣东北火成岩的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

① 全岩;②斜长角闪岩;③角闪石。

基性火山岩的tDM变化很大,多数变化于2000~2400Ma和1300~1700Ma两个区间内,有一些tDM达2600~2800Ma(表3),指示了扬子地块东南缘发生了深部地壳的底板垫托作用的时代。

5断面走廊下地壳的成分

火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出下地壳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但成分变化十分复杂,两个地块下地壳成分存在较明显差异,在下地壳的不同深度层次成分也不尽相同,随着地质的演化下地壳的成分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

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主体为S型,少量为I型或I型和S型的过渡型。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值为~,表明源岩应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加里东期花岗岩为高钾的钙碱性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主体以S型花岗岩为主。花岗质岩石具负的εNd值(-11~-8)和低的147Sm/144Nd值(~),表明它们应来源于“花岗质富集”的源岩。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包括碱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以及二长花岗岩,在燕山晚期出现碱性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期花岗质岩石主体仍以S型为主,但较之前两期花岗岩其A型和I型相对于S型的比例增生。燕山期花岗岩的εNd为-6~-1,也明显高于前两期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类似燕山期其它类型的花岗岩[20],表明它们的源岩是相似的,应来源于古老的地壳岩石的分熔作用,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εNd,意味着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

图5表示的是εNd随时代的演化过程,由此反映出中条期的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中条期(前者更富长英质),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燕山期。加里东期花岗岩的εNd值的特点表明其源岩基本上没受到地幔物质添加,因此由中条期至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变化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影响的结果。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较高的εNd值,其源岩很可能是地壳和受地幔物质添加的混合体,表明由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下地壳成分变化是受地幔物质添加的影响。

图5华夏地块花岗岩的εNd—t图解

反映εNd随时代演化特点

扬子地块下地壳的组成

扬子地块东南缘晋宁期花岗质岩石(900Ga±500Ma)主要为钙碱性岩浆岩,岩石类型包括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在有些岩体中含有富铝矿物(堇青石、石榴子石、黑云母)包体以及夕线片岩岩石包体[25]。地球化学特点也显示出S型特点。晋宁期花岗岩具较高的εNd值(-6~+4)(图6)和低的87Sr/86Sr值,表明其源岩中有大量的地幔物质加入。此外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结合带,出露有M型花岗岩,也佐证扬子地块东南缘较之华夏地块在物质组成上更偏基性。

新元古代的流纹岩(800~900Ma)从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也具有S型特征,然而其εNd值为~+,显示出与晋宁期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6结论

通过对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可能获取到断面走廊下地壳性质的一些信息,将其归纳为:

① 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主体由长英质组成,尤其是在地壳形成的早期阶段。地球物理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信息,宁德—湖口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反映下地壳除在局部地段的底部外,主体上Vp<,这一特征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值范围吻合。

图6扬子地块岩浆岩的εNd—t图解

② 两个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扬子地块下地壳在物质成分上较之华夏地块演化程度较差,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更为强烈的地幔物质加入。

③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结果显示出下地壳的成分随着地质演化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的演化趋势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方向转化,其原因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改造的结果。

④ 通过对火成岩的tDM年龄和捕获锆石的年龄详细研究,断面走廊下地壳可能形成于2750~2500Ma,有些于3100~3000Ma已形成。尔后,地幔物质添加(以底板垫托方式为主)比较发育,华夏地块的时限为2400~2600Ma和2200~2300Ma,扬子地块则发生于2000~2400Ma和1300~1600Ma两个时间段内。

参考文献

[1] and cross section through the continental crust:Implication for crustal structure,petrology and ~277.

[2] and lower .

[3]甘晓春,李惠民,孙大中,庄建民.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福建地质,1993,12,17~32.

[4] an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deep lower Fountain, and (eds).1~43,Elsevier,1992.

[5]黄萱,孙继民,,吴克隆.福建白垩纪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1986,2,50~63.

[6]黄萱,.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和华南基底.岩石学报,1989,5,28~36.

[7]金文山等.福建前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福建地质,1993,12,240~261.

[8] and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160.

[9]李献华,,桂训唐.华南汤湖花岗岩中25亿年太古宙残留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初探.科学通报,1989,3,206~209.

[10]等.中国东南部福州花岗质杂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1,2,101~117.

[11]秦葆湖.台湾黑水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湖南深部构造.湖南地质,1991,10,89~96.

[12] and composi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lower crust:a xenolith ~14005.

[13] of the lower continental lower and (eds).Elsevier,1992,269~316.

[14] physical model of the lower crust from north America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Nature of the lower Continertal et al.(eds).23~ Society Special Pub.,1986,24.

[15]王椿镛,林中洋,陈学波.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90~598.

[16]王银喜等.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地质论评,1992,38,525~531.

[17]王振民.华夏古陆及其相关地质问题的新认识.见: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96,116~136.

[18]熊绍柏,赖明惠,刘宏宾,于桂生等.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250~256.

[19]袁忠信,张宗清.南岭花岗岩类岩石Sm、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地质论评,1992,38,1~15.

[20]张理刚.中国东部富碱侵入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模式及地质意义.地球科学,1994,19,227~234.

[21]赵凤清,陈云剑,李荣安.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多期变形和构造层次.福建地质,1993,12,33~40.

[22]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安徽地质,1994,4,73~81.

[23]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等.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及深部地壳性质.地球学报,1995,3,235~245.

[24]周新华,胡世玲,任胜利,李继亮.东南超壳多阶段构造演化同位素年代学制约.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69~77.

[25]周新民,王德滋.皖南低87Sr/86Sr初始比值的过铝花岗闪长岩及其成因.岩石学报,1988,8,37~44.

[26]朱玉磷.对新桥岩体时代的讨论.中国区域地质,1988,4,353~357.

地铁10线健德门桥站,健德桥东200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楼一楼

《地球物理学报》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重点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刊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等。

物理学报编辑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里面,进去找新的办公楼,在一楼;具体房间号问门卫即可

建德门桥东200m左右 中国农业银行东侧的小院里 七楼 城建开发大厦那个楼

不知道你问的意思。我理解为:你要撤回你的稿件,想问是否需要通知编辑。解答:一般情况下,期刊对撤稿有明确规定。比如满三个月没有收到编辑部通知,可以撤稿。你可以在物理学报的官网的投稿说明查看。一般是需要给编辑说明的

地铁10线健德门桥站,健德桥东200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楼一楼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

《分析化学》(月刊)1972年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分析化学学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分析化学》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前沿和进展。旨在为冶金、地质、化工、材料、农业、食品、药物、环境等领域从事研究测试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提供新的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6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并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我国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广大化学工作者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化学、材料化学和医药化学等学科领域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无机化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是展示我国无机化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期刊。报道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内容涉及固体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理论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应用无机化学、催化等,着重报道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结构和成键等。《物理化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主要刊载化学学科物理化学领域具有原创性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类文章。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促进学术交流及本学科发展为已任,为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服务,提供一个总结、交流、宣传科技成果的园地。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化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企业的研发人员。《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月刊)创刊于1983年,邮发代号:4-646,由中国化学会、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刊载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首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Science in China》(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

收录了以下信息:

1、《分析化学》(月刊)1972年创刊,是分析化学学科专业性学术期刊。

2、《物理化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

3、《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承办的学术性期刊。

SCI官方的划分方式:

所有的期刊主要按影响因子高低被分为四个区,分别是Q1区,Q2区,Q3区,Q4区,各占25%。即Q1区是影响因子最靠前25%的期刊,Q4区是最靠后的25%的期刊。Q1区的期刊质量最高,Q4区期刊质量最低。

划分依据相同,但四部分比例不同,Q1区(前5%),Q2区(6%—25%),Q3区(26%—50%),Q4区(51%—100%)。

三区。《物理化学学报》已被美国ISI(科技情报研究所)SCI收录,每篇文章均被SCI网络版(ISIWebofSCIENCE)收录,位列中文SCI期刊第2位,处于SCI分区3区,《物理化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

是核心期刊!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 《物理化学学报》主要刊载化学学科物理化学领域具有原创性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类...

物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物理学报》杂志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33年,原名《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1953年易为现名。

物理学报》:发展与成就《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创刊于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3年易为现名的中文期刊。《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王竹溪和黄祖洽,现任主编是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院士。70余年的变迁,《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物理类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由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 2003年《物理学报》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0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2410次。特别是该统计显示,在本学科国际同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中上水平,在68种国际上综合性物理类期刊中,《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1位、中国科技期刊第1位,影响因子为中国物理类期刊第2位。这几年来,本刊继续以提高质量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准,《物理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主要刊登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最新科研进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优秀论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学报》刊登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这表明《物理学报》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体学术水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物理学报》被引相对较多的论文,其学术内容按国际物理学分类来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统的理论和模型、量子光学、流体力学、量子论、离散系统的经典力学、黑洞、点阵理论和统计学、介观体系和量子干涉、表面电子态、聚合物、薄膜与低维结构、光电效应、固体团簇结构与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材料、超导电性、分子运动论、辐射的发射与吸收及散射、自旋电子学、磁熵变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反映了当今物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方向。目前,对国内外发行和交换约1700份,光盘发行量约为600多个平台。2003年《物理学报》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网站中论文下载为3080篇次;在清华同方数据中,本刊2003年web下载余万篇次,印刷版总被引频次2845次,其web扩散系数为倍,在物理类期刊中,下载论文篇次居第1位。该统计显示,《物理学报》2003年即年指标,web影响因子。本刊200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并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学报》平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近几年来,《物理学报》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2002、2003年度百种杰出期刊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3年10月《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题词祝贺:“格物唯实,推理求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为:“格物致知、勇创一流”。题词的著名科学家还有彭桓武、黄昆、杨振宁、李政道、冯端、陈佳洱、李荫远、黄祖洽、白春礼、王乃彦、赵忠贤、杨国桢、李方华、梁敬魁等。《物理学报》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及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物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其中除杨振宁教授上述对《物理学报》的评价外,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指出:“《物理学报》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发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审稿制度严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编辑出版严谨细致认真”。“《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物理学报》创刊71年来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称:《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刊物,所登的许多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出版质量高,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今,科技期刊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面对我国入世后激烈的挑战,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科学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的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作出积极贡献,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半导体学报》简介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